1.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此後便戰爭不斷。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印巴戰爭原因
印巴戰爭原因起源於英國政府的不良意圖。在印度反殖民斗爭火熱的大環境下,英國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權。然而英國政府人走心不死,還想要暗地裡控制印度,鼓動印度各黨派分而治之,削弱當地 政治 力量的統治權。
當時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對立的教派政黨,兩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後來英國駐印度總督臨撤走前提出“蒙巴頓方案”,企圖把整個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王公土邦。盡管只是個提案,它卻觸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沖突。激烈的斗爭中,兩黨派的矛盾日益加深,這正合英國的意圖。當然印巴戰爭原因不僅僅是這些利益沖突,分治後的印巴因為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終究還是發生了兩次戰爭。兩個國家間的怨恨越積越深,只要引火線一出現,針鋒相對的印巴兩國便會爆發大戰爭。巴基斯坦內部的不穩定恰恰是這條引火線。
第三次印巴戰爭原因是東巴不滿無權在手,掀起獨立運動,發生兵變,雖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動亂,但印度 決定 出兵支持東巴,並為此積極准備,養精蓄銳。萬事俱備的印度軍隊在1971年11月突然進攻奪占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爆發。憑借兵力較巴方的明顯優勢,印度最終在東巴戰場勢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線潰敗,東巴因此脫離出來,並建立孟加拉國。
印巴戰爭誰贏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 歷史 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印巴戰爭的影響
1947年,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裝隊伍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損失士兵共達1500名。由於安理會插手協助兩國解決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使得克什米爾人民有機會按照自己意願決定土地主權歸屬。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戰,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後由 國際 社會調停。在戰爭中,印巴美三方的關系隨著立場的不同出現了改變,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一方面使印巴之間的戰略主動權發生了變化,使兩國之間積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兩國關系遇冷,巴美關系更是直線下降,中巴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發展。
巴基斯坦內部發生動亂,印度趁機落井下石,支持東巴獨立,兩國展開了第三次大面積對戰,因為印度萬事俱備,征戰的軍隊勢如破竹,巴方最終全線潰敗。這次印巴戰爭中,顧慮蘇聯的美國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不僅使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後,綜合國家實力大大落後於印度,還使得印美兩國關系降到了最低點,美國在南亞的姿態也促使了蘇聯南下印度洋,以至於後來出兵阿富汗。而中國對於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始終持反對態度,使得巴方對中國好感日益增加。而這次印度的 軍事 奪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國之初始終帶有印度的印記。
猜你喜歡: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護中巴友誼
2. 洞郎地區歸屬於誰
3. 新聞采訪心得體會
4. 巴基斯坦的歷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樣的歷史發展
2.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印度統治者尼赫魯是成長於英國殖民時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種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針對中國的邊境。再加上當時的印度國內的整體情況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因為殖民統治讓印度也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也引發了貧富矛盾和經濟矛盾,所以為了轉嫁這種矛盾,尼赫魯也就選擇了挑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沖突。與此同時在尼赫魯挑起邊境沖突的時候,也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大力支持,這兩個大國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軍火,還提供了一些巨額的貸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讓中印發生了戰爭。
最後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是印度必須要為自己的所做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中國的軍隊也對印度軍隊實施了武裝反擊,戰爭結局也毫無懸念,必然是中國勝利。
3.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3)印度沖突怎麼發展的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4. 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巴戰爭(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布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那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著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2、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系。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為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3、 在印巴之間存在矛盾的同時,巴基斯坦內部,主要是東巴與西巴之間也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巴基斯坦獨立後,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於無權地位。隨著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宣布取締在東巴佔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為此,東巴發生兵變。巴基斯坦國家軍隊隨即出動,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動亂。
關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5. 印度跟巴基斯坦的沖突有那些原因
克什米爾領土爭端是印巴矛盾的具體體現,深層次原因是印度對於南亞次大陸霸權的覬覦。民族和信仰不是成為國家對立的直接誘因,即使是領土爭端如巴以,如中日,都是可以通過和平手段或者暫時擱置等措施來彌補和修復兩國關系的,印度對於南亞次大陸的霸權的爭奪由來已久,他的真正對手是中國,從地緣政治來看,唯一能給印度帶來地理壓迫的,只有中國,但是要與中國真正的抗衡,只有先奪取南亞次大陸的霸權。在多年的戰爭中,印度相繼吞並了錫金、不丹一部分、緬甸一部分和中國的一部分,放眼南亞,唯一能夠牽制印度的,就只剩下巴基斯坦了,通過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把原來的巴基斯坦一分為二,獨立了孟加拉國,嚴重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實力,如果不是中國數十年來持續不斷的援助,印度早就控制了整個南亞,陳兵百萬於中印邊境了。
6.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對頭,自從各自獨立後,爭斗從未停止。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武裝沖突,時緩時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毀你一座哨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他們為什麼彼此這樣仇視?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印巴沖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沖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沖突是印巴沖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沖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沖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沖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們要支持哪個呢?答案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7. 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克什米爾爭端
根源: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佔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爭端: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是英國在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由兩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11個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緣由: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克什米爾爭端由此產生。
協議: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系,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范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8. 「中印對峙」怎麼開始的
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的正常活動,
9. 印度邊境為何再次爆發沖突
印度邊境之所以會再次爆發沖突,主要是因為印度方面不斷挑釁而引起的。眾所周知,印度在邊境上一向小動作頻頻,印度和幾乎所有的邊境國都有沖突和矛盾。而且印度屬於實力一般,卻偏偏非常喜歡找事的那種類型。在邊境不斷地挑釁,卻賺不到任何便宜的印度,除了造成自己士兵的傷亡,再也沒有什麼對自己有益處的地方。不得不說,印度方面真的是很難以理解。明明可以採取對話來解決爭端,卻偏偏要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國的原則和底線,真的是毫無信義可言。
印度方面不僅和中國有摩擦,和巴基斯坦以及尼泊爾也有邊境沖突,甚至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曾經為了領土不被侵犯,都和印度在邊境地區有過交火。印度在沒有賺到任何便宜的基礎上還不思反省,在邊境屢屢挑起事端,不知意欲何為。明明賺不到便宜,傷亡都是自己的士兵,印度方面真的應該好好看看自己的實力。
10. 中印戰爭大概過程拜託了各位 謝謝
沖突起因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侵佔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英國殖民者所佔的領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佔部分中國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人自己定的,任何時候的中國政府都沒承認過,是西方肢解中國的一部分。就像英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所作所為一樣。 中國觀點 由於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線。並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麥克馬洪線。因此,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 印度觀點 1947年印度立國後,認為他們有權利繼承英國殖民者占據的中國領土。因此,他們認為上述藏南地區屬於印度。 戰爭過程 1962年6月起,印軍向中國邊防軍開槍攻擊,死傷中國軍人數十人。10月20日中國軍隊反擊,戰爭開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國反擊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暫時攻佔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中國軍隊的第二階段反擊。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中國邊防軍宣布停火,此後兩國邊境即以麥克馬洪線為界,但爭議並未就此平息。 關於戰爭的爭議 印度方面一直拒絕承認、否認或掩飾實際上第一次沖突早在6月就開始了,並且發動者是印方,而堅決認為開戰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戰 麥克馬洪線示意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避免戰爭進入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仍非常原始,必須倚賴西藏的藏民人力、氂牛拉車。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時起下令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內,等於將西藏藏南和達旺地區交給了印度,另外還依約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戰爭結果 中國方面:從麥克馬洪線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 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電視台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你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定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一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承認阿邦屬於印度。新德里當局因此取消代表團出國訪問。 觀點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