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因為教祖釋迦牟尼是印度人,而且佛教最初的傳教以及教團的發展壯大也都是在印度,得到人民和統治者的擁護才得以興盛並傳播海外的
『貳』 佛教在古代印度興起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所有宗教的發起及興起都因有特定條件,如當灶畢時的時代背景、文化、隱神芹及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變化的看法等。佛教在印度發瞎棚起就是因為當時的印度符合佛教的興起。
『叄』 中國如來佛祖為啥在印度出現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個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人類思想大爆發的時期。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相近,印度也擁有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了一位堪比孔子的佛教聖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並非他的名字,而是對他的尊稱,就像「孔子」的稱謂屬於尊稱而不是名字一樣。釋迦牟尼本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屬於印度的釋迦民族,故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陀釋迦牟尼出家始末
釋迦牟尼的出生地位於今尼泊爾境內,他是一個叫迦毗羅國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凈飯,母親名摩耶。根據當時的習俗,母親生產要回到娘家去生,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路過藍毗尼園,在樹下休息,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曾經到過佛陀的出生地。據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他曾經看到過標志佛陀誕生的石柱,只是他看到的石柱已被雷擊過,柱頭倒在地下。後世由於沒有人能夠讀懂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誕生的地點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直到1897年,考古學家考證出石柱上面的文字,才發掘出藍毗尼園的遺址。
悉達多的母親去世得早,幼年的悉達多是由他的姨母養大。他自小天資聰慧、相貌奇偉,父親凈飯王希望他長大能夠繼承王位,從小就讓他跟著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還拜師學習武術。父親把他培養成能文能武的全能人才,希望他成年後能夠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
悉達多王子在幼年時,就養成了沉思的習慣。世間的諸多現象,都能引發他的感觸和深思:飢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民;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還有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以及老態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讓人悲傷的場景無不促使他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
悉達多王子已有的學識和未來所擁有的權力,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他便決定出家。二十九歲時,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他偷偷出城,進入一個森林,換去王子衣服,剃去須發,開始禪修悟道。
悉達多一開始在尼連禪河修了六年的苦行,嘗遍艱苦辛酸,結果徒勞無功。於是他走進尼連禪河洗去六年的積垢,接受一個牧女供養的牛奶。到一棵樹下,向東方盤腿而坐,發誓「我今不證的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終在一個明亮的夜裡,克服魔障,覺悟成佛。而他頓悟的這棵樹,被稱為菩提樹。
「如來佛」是一切佛的尊稱
「如來」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一個名詞,意思是「真如」,一切事物的真實情況,又有「如實」之意。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自己給「如來」下過一個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也就是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也無憂,這個道理就是如來。
也就是說「如來」是成道成佛者的通稱,等於我們稱呼孔子為聖人,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一樣,是佛陀的一個名號。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
「如來」也就成「佛」的代號,人們習慣把「如來」和「佛」連在一起稱「如來佛」,是把相同的稱謂疊加,表示的還是同一個意思。
釋迦牟尼成佛後,首次在鹿野苑說法,佛教把這第一次說法叫「初轉法輪」。從說法開始,佛教也就正式建立了,也就具足三寶。
佛教的三寶:佛、法、僧,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就是佛根據自己對一切事物如實的了解,講出來讓弟子們學習的言教;僧就是圍繞著佛陀身邊出家的弟子組成的團體。
佛陀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對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讓人們斷除內心的煩惱,以求解脫,種善因,得善果。
據記載佛居住最多的地方是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城外有個竹林,後人稱為「竹林精舍」,是當時佛說法的重要地方。
印度的佛教只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在公元十二世紀消亡了。今天印度的佛教是十九世紀後期重新傳入的,中間七百年印度沒有佛教。印度佛教的消亡,是突厥由中亞細亞侵入印度,一路破壞造成的。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最早的記錄是在公元前2年的西漢時期,中亞一個稱為大月支國的國王派遣使者伊存來到漢朝的首都長安,他口授佛經傳給一個叫景盧的人。
一般公認的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年代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即公元67年。漢明帝派去訪求佛法的使者,從印度帶回來經書和佛像,還有一批一同來到中國的印度僧人。第二年,即公元68年,在洛陽建成中國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距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
白馬寺因為「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到達中國」而得名。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得到官方統治者的的認可,始於漢明帝年代,「白馬寺」就是最好的見證。
佛教在中國的繁榮,與官方組織與民間自發對佛經的翻譯工作是分不開的,最早的翻譯工作就是漢明帝時期由官方主持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漢代對佛經的翻譯分兩個系統,其一是小乘佛教,以《阿含經》和「禪數」為主;其二是大乘佛教,以《般若經》和凈土為主。這些翻譯工作,為後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公元四世紀,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即中國佛教間的領袖道安大師。他是我國佛教制度的建立者,少林寺的中國僧人一律姓「釋」,就是從他提倡和開始的。因此,和尚又被稱為「釋家弟子」。
有了官方的支持,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到五世紀初,中國的又出現一位卓越而充滿智慧的佛學大師,他就是有著印度血統的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和後來的玄奘法師共同成為佛教經典翻譯事業中的兩大巨匠,他們翻譯的佛教經典,不僅是佛教的寶藏,更是中國哲學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時期,各個佛教宗派先後興起,百花齊放。唐宋以後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禪宗的獨特智慧就是「見性成佛」,《六祖壇經》的問世,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國的整個佛教發展期間,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一直是佛陀和世尊。也就是說,在傳統意義上的佛教中,釋迦摩尼與「如來佛」沒有形成特別的關系。釋迦摩尼是佛教聖人,「如來」則是對一切佛的尊稱。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因為話本小說的流行,以及後來《西遊記》的出現,「如來佛」逐漸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專用稱謂。
1986年,影視版的《西遊記》播出之後,我國人民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如來佛祖」的叫法更加深入人心,如來佛祖和釋迦牟尼被劃上了等號。釋迦牟尼就是如來佛祖,如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但是,如來佛和阿彌陀佛只是神話小說中另一個世界的佛,與現存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沒有直接關系。
佛教一度與道家、儒家並稱為「儒道釋」三家,由此可見其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嬗變產生的巨大影響。佛教中「抑惡揚善」的精神,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稟賦養成也具有引導和教化的重要意義。
我們是一個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佛教的持續存在,也將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繼續施加正面的影響。
『肆』 佛法的起源為什麼只在印度
佛陀出生於印度(今尼伯爾境內)的迦毗羅衛國,佛陀既然出生、成長、出家、成道、弘法、涅盤都是在印度,自然佛教是從印度起源,佛說法49年,佛滅度後,弟子們將佛一生所說匯總,這些工作全部都是由佛的諸上首弟子及五百位大弟子完成的,保證了佛法的純正性。
之後,因緣具足時由阿育王大弘佛教,於是佛教開始向印度周邊國家弘傳,當然也傳到了中國,乃至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家。
所以,佛既然出生於印度,自然佛教發源自印度,自然佛經也在印度,但後來歷代祖師大德辛苦努力,佛經也傳到中國啦。
好比,你是中國人,出生在中國,生長在中國,除非有什麼特殊情況,否則你不會把錢存到國外去吧?你說你一個中國人,會莫名其妙沒有理由的把錢存到歐洲某個銀行去嗎?
佛既然是印度人,佛經自然在印度,這有什麼好問的?
我來問你,譬如佛出生於印度,但是他卻把佛經留到中國去,猶如從天而降一樣,那這樣的佛經你能信嗎?當然是要有根據的才可以啊。
所以,您問這個問題,就很奇怪啦,那如今佛經已經不止在印度有啦,因緣條件要慢慢具備
另外,佛不是萬能,也不是無所不能,佛是大能。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和空間都是業感緣起,佛可沒說過可以時光倒流。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您沒搞懂,就是,不是佛願意,佛就可以。
這就是大能。因為縱然是佛也沒有辦法度無緣的眾生。一切都需要因緣(條件)完備,才可以。
譬如,佛欲度東城的老婆婆,可是她卻不願意見佛(因緣如此),那佛和他無緣,佛知道弟子和她有緣,與是派弟子去,老婆婆就得度了。
佛是大能啊,他不是萬能啊,佛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因果的法則,任何事情不可能無因而生,所以這不是佛不平等。
另外什麼叫平等?很多人搞不清楚,試想佛以王子之尊,願意去出家和奴隸平等,佛是否是真平等?
佛已經成就無上的佛果,但他卻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也能成佛,他並沒有覺得我是佛,是最大的,是最高的,你們都應該在我腳下,你們都應該向我贊美,你們都應該是我的奴僕,佛並沒有這樣說過,佛才是真平等。
不要只看錶面,如果只看錶面,男女生下就不平等,生理構造就不同,你能用這樣的理由反對男女平等嗎?所以不能只看錶面。
眾生欲得佛法,需要因緣和福報,不是佛自己一箱情願就可以的。
『伍』 為什麼佛教發源於印度,而中國發揚光大
印度當時有自己的宗教,傳承悠久,制度森嚴,佛教主要發展的信徒當時的既得利者,目的卻是要那些人放下自己手中的權利,和賤民奴隸平起平坐,自然被嚴重打壓,而中國沒有宗教,號召力或者說蠱惑力強極強的佛教很容易走通了上層路線,還在下層民眾間擁有了廣泛的信徒。事實上,佛教初入中國是靠神跡和神通傳教的,而中國的修行人歷來隱世不出,要出也是在民間游盪,影響不夠大,圍在君王身邊的基本都是一些騙子,後來,道家參考佛教的路數,才開始建立自己的宗教,對佛教對抗,當然並沒有發展到宗教戰爭的程度,只是理論和神通的一些較量而已,直到全真教出現,才第一次真正壓過佛教,然後很快就被扳了回來。
『陸』 為什麼說佛教起源於印度
佛教不是印度人的宗教,哪裡的眾生機緣成熟,那裡的眾生就能得聞佛法。釋迦佛直傳的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也來到了中國。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並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迅速傳遍整個東南亞,同時也傳到了中國。但在波斯帝國時期,波斯人佔領印度,焚燒經書,殺害僧侶,宣揚伊斯蘭教義,從此佛法在印度斷滅。
現再的印度人以信仰印度教的伊斯蘭教為主,之所以印度教能夠迅速復甦,是因為當時有很多的印度教僧侶在深山中修行,得以躲過殺戮之難。
『柒』 為什麼佛教會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古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導致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現。釋迦摩尼創立佛教,它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制.度。宣揚忍耐順從,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捌』 為什麼佛教誕生在印度,發揚光大在中國
網頁圖片視頻音樂搜吧問問博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國發展大體上有下列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欲.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欲的觀點.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在中國決定性的發展階段--禪宗階段是佛教的最高階段,標志著佛教的成熟
實際上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前,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根本原因.
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斗里,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以上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原因.
『玖』 為什麼佛教誕生於印度
這個問題可以做多方面回答,可以從古印度恆河文化說起,可以從佛教歷史說起,都會長篇大論。但是簡短的說,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而悟道成佛而建立的三寶僧團而開始的。其背景是因為當時的新思潮流和宗教改革破除迷信思想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當時的階級是四種姓,人們地位極其不平等,宗教地位居在皇族之上。並且婆羅門教是當時印度最具影響的宗教,其主導大梵論,類似後來的基督教義。並且有很多錯誤的思想和習俗,譬如牲畜祭祀等等。還有很多各種新型教團誕生,他們的教義都是偏絕對唯心或者絕對維物理論,學說不盡統一和達到絕對真理水平。甚至有一些教義非常極端,比如享樂主義和斷滅主義。而佛教恰恰是建立在想改革統一一個真正絕對真理的交易,是佛在菩提樹下所感悟的宇宙實相,打破了所有宗教哲學二元一神造論。所以是當時印度的思想以及國情和宗教團體造成的佛教誕生。釋迦牟尼佛本是一位太子,由於幼年時代出遊而感世間之無常疾苦之等級不平等。受生老病死困固,從而萌生修道的思想,並且給予實現,經過六年之久的苦修終成正果。在歷史上這樣的聖人比比皆是,譬如耶穌,老子。他們無論誕生在哪裡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教義解救蒼生,闡述行上哲學最高的真諦。從神話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古印度是因為因地中的修行圓滿和古印有所其因緣所以在凈飯王家庭中降世。也可以這樣說,是當時的那個地方的人們都有善根福德,適合佛所教化。現在的漢傳佛教即是與我們中國有莫大的因緣所以才在中國發揚光大。當然以上是我自己根據多年的了解來進行的分析,不代表正確答案,僅供您提出問題中給出的分析。
『拾』 佛教在印度是怎樣產生的
產生並流傳於古印度,以佛教教義為核心的宗教哲學。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為喬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時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留著氏族公社制的殘余;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出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以城鎮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當時,各國之間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以前,婆羅門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的摩揭陀國和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多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紀~前4或前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紀~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 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 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原始佛教 即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所傳播的教說。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說、緣起說、五蘊說、無常說和無我說。
從公元前 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部派系的紛爭和僧伽的腐敗,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戳,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至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