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為什麼出現大規模抗議呢
新德里冬天的寒冷沒能阻止印度農民抗議的激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郊區,越來越多的印度農民在此集中,抗議政府今年通過的三大農業改革法案。
這些農民大都來自印度的北方邦、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等。這些地區都是印度主要的農業產區,也是印度農業人口的主要分布區。從2020年11月下旬開始,成千上萬的農民開著拖拉機、坐著馬車、甚至徒步,向首都新德里進軍。農民預期他們關心的問題不會得到快速解決,出發時就准備好持久抗爭:干糧、炊具、帳篷、被褥等,隨身攜帶。在抗議的間歇,這些農民會就地生火做飯,晚上就睡在拖拉機上,或者蜷縮在簡陋的帳篷中,條件相當簡陋。但為了今後更好的生活,這些困難也就無所謂了。
印度農民如此大規模的抗議,要做到中規中矩,不越雷池,幾乎是不可能的。為引起政府的注意,這些農民已經數次試圖進入首都新德里,頻繁與當地警察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據印度媒體報道,在參加抗議的印度農民中,因為道路交通事故、寒冷、沖突等方面的原因,已有數十位農民喪生。
但抗議的農民沒有因有人傷亡而退縮。「我們不會回去,除非政府撤銷改革法案。」參加抗議的印度農民說。
(在孟買舉行的農民抗議集會)
為減少此次抗議事件的影響,印度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和農民代表進行了至少10輪會談,但尚未取得結果。最新進展顯示,2021年1月,印度政府表示,可以暫緩農業改革法案實施18個月,但前提是農民代表必須和政府就法案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並提出解決辦法。印度政府總理莫迪2020年9月份在農業改革法案通過時,曾表示,這是印度農業產業發展的「分水嶺」,對於國家向前發展是「歷史性和必要的」。但農民代表對此不認同。「這事關我們農民的利益,政府為啥就不徵求我們的意見,就推出這些改革法案?」
盡管印度農民抗議運動已經歷時兩個月,尚未沒有看到平息跡象。而印度的其他一些農業產區的農民也開始對北方農民的抗議進行聲援。2020年12月份,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的農民分別在孟買等城市進行集會,呼應首都新德里的農民抗議運動。
② 何為「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意義何在
三農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的總稱
意義: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中國的革命其實質上是農民的革命。農民一直就佔中國人口的大部分,農民的生活狀況關系著中國的社會穩定。在現在生產建設時代,農業也是工業、服務業等的基礎和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和重點都在「三農」。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問題還很突出,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在現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才能切實優化經濟結構和實現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因此,取消農業稅,絕不僅僅是為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是關繫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關於「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學者們爭論不已,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觀點,因為,每種觀點都既有說服力又有其難以應答帆臘的「死穴」。但是學者們卻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上完全一致,即,所謂的「三農問題」的其實就是農民問題,而中國的問題根本上是農民問題。
城鎮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發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認為要解決「三農」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於城鎮化,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把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和服務業上,最關鍵就是要提高製造業的效益。從國外的發展歷程來看,都是通過實現現代化來帶動城市化,最後解決農村問題。
徐宏源還指出,對於現在各大城市實行放開城鎮戶口的戶籍改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城鎮戶口放開以後,農民只不過是從農村潛在的失業人員變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對社會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這樣的先例。治標也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治本。國民待遇相對城市居民而言,農民在政治權利和經濟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個農村居民無論是剛出生還是年過百歲都得交納稅費。另外在義務教育的權利、社會保險、醫療等一系列權利的落實上也有待完善。<
減稅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我國的農業稅、特產稅加在一起大約400億元,而我國一年有1萬億元左右的稅收,完全可以免掉幾百億的農業稅。農村費改稅的問氏物題,以態核滑後主要要靠完善制度來保證,農民減負涉及的農村教育、政府經費問題也要妥善解決。
厲以寧還認為,增加農民收入,首先應該是政府加大投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良種基地的建設;二是農田水利的投入;三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四是對農民的技術培養。其次是要發展優勢產業,如蔬菜、水果、花卉、茶葉、中葯材、養殖等。各地可以積極推行「公司+農戶」的模式,農民按訂單安心生產,公司負責銷售。
政府措施。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把加強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二是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三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四是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五是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六是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③ 三農到底指哪三農
三族搏農指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問題都收納到三農。
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兆液祥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埋腔。
百家圈子正式上線運營,免費加入圈子交流、分享有關三農的問題。
【百家圈子:三農創作大本營】https://mr..com/qjpyvdd?f=cp&u=172227d9de371669
④ 什麼是「三農」問題何時提出主要是什麼內容
分類: 社會/文化 >> 社會話題
解析:
三農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
我國加入世貿後,參與國際競爭,使得三農的矛盾更為突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結構調整,改革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級 *** 的轉移支付力度等。但都無法迴避由於農業人口過多而導致的生產能力過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佔有資源過少限制收入增長,以及轉移支付由於人口基數太大形成的財政壓力等。因此,關鍵在於減少農民,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使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以此帶動農產品的商品需求,促進結構調整,從增加非農就業和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兩個方面,提高農民收入,降低中國加入世貿後對農業帶來的風險。
2、為何「三農」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影響社會穩定
據國家統計局等11個部委抽樣調查,平均每個鄉鎮黨政內設機構為16個,其人員平均158人,超過正常編制的2—3倍;平均每個鄉鎮下屬單位為19個,其人員290餘人。嚴重超編的吃飯人頭給農民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一部分 *** 機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入不敷出,而這種財政狀況正是農村濫收費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農村的基尼系數由1978年的0.2124擴大到0.3361,增幅過快,也遠遠大於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是看「三農」問題能否得到很好解決。
「三農」問題不解決,長期來看,不利於社會穩定;從短期來看,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勞動力過剩 就業壓力大
據測算,中國的土地最多隻需要1億農業勞動力,而目前農村總計有勞動力約5.5億,以吸收1.2億計,依舊有近3億剩餘勞動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和提供的勞動機會,至少在四十年後,中國還依然面臨著的勞中薯動力嚴重過剩的問題。眾多的勞動力農村無法消化,只能向城鎮轉移,如何解決3億人口的就業問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困難。
3、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關於「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學者們爭論不已,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觀點,因為,每種觀點都既有說服力又有其難以應答的「死穴」。但是學者們卻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上完全一致,即,所謂的「三農問題」的其實就是農民問題,而中國的問題根本上是農民問題。
城鎮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發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認為要解決「三農」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於城鎮化,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把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和服務業上,最關鍵就是知培茄要提高製造業的效益。從國外的發展歷程來看,都是通過實現現代化來帶動城市化,最後解決農村問題。
徐宏源還指出,對於現在各大城市實行放開城鎮戶口的戶籍改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城鎮戶口放開以後,農民只不過是從農村潛在的失業人員變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對社會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這樣的先例。治標也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治本。
國民待遇
相對城市居民而言,農民在政治權利和經濟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個農村居民無論是剛出生還是年過百歲都得交納稅費。另外在義務教育的權利、社會保險、醫療等一系列權利的落實上也有待完善。
減稅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我國的農業稅、特產稅加在一起大約400億元,而我國一年有1萬億元左右的稅收,完全可以免掉幾百億的農業稅。農村費改稅的問題,以後主要要靠完善制度來保證,農民減負涉及的農村教育、 *** 經費問題也要妥善解決。
厲以寧還認為,增加農民收入,首先應該是 *** 加大投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良種基地的建設;二是農田水利的投入;三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四是對農民的技術培養。其次是要發展優勢產業,如蔬菜、水果、花卉、茶葉、中葯材、養殖等。各地可以積極推行「公司+農戶」的模式,搭察農民按訂單安心生產,公司負責銷售。
*** 措施
國務院總理 *** 在3月5日的 *** 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把加強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 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二是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三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四是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五是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六是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⑤ 在1962年中對印自衛反擊戰中雙方付出了多少代價,傷亡多少
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這次自衛還擊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進行。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1個月,經歷了兩個作戰階段。
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張國華指揮的兩次戰役和一些零星戰斗都取得了勝利。殲敵3個旅,生擒王牌旅長達維爾和另一名准將旅長辛格,共斃、俘敵7000餘人,占整個中印邊境反擊戰戰果的80%。中方作戰部隊也付出了代價,傷亡1460人。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印軍「王牌旅」第四師第七旅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旅長達爾維准將被活捉,印度舉國震驚,總理尼赫魯痛心疾首。印軍第七旅原屬英國殖民主義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德、日、意三國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所屬的幾個營大都成立於18、19世紀,有著100多年的歷史,歷經百戰,功勛顯赫。然而,正是這位尼赫魯總理執迷不悟,才使「王牌旅」全旅覆沒。
戰爭後期,我軍先頭部隊推進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戰線上,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戰爭中的徹底失敗,使尼赫魯亂了方寸。他不與任何人商量,獨自向美國總統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轟炸機和軍隊與中國作戰。印度國民也從未經歷過如此失敗情緒的沖擊,全國陷入一片混亂。新德里城內居民四散逃跑,印度上層領導人苦無對策,印度政府被迫臨時將總理府從新德里遷往孟買。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卻單方面宣布停火,並主動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制線後20公里,而印度政府卻未能理解中國的善意。他們認為中國軍隊的「懲罰」大大傷害了印度的自尊和體面,並把中國主動釋放全部被俘人員、所繳武器和軍用物資也說成是陰謀。印度政府對中國的誠意根本不予理睬,並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
⑥ 你認為我們該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三農問題」獨立地描述是指廣大鄉村區域,只能以種植、養殖生產業為主,身份為農民的大部分國民的生存狀態的改善與產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問題。系統的描述是指21世紀的中國,歷史形成二元社會中,城市現代化,二、三產業發展,城市居民的殷實,受制於農村的進步、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小康相對滯後的問題。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且不論質的提升,僅從量上考察,中國的重大經濟問題都依賴於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突破。
最嚴重的是 「三農問題」實質是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同步問題,結構不協調問題。
表現
(一)「三農」問題的制度因素。 「三農」問題歷來是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大基本問題,由這一問題折射出來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國民待遇的法權落實問題又有產權明晰問題;既有行政權障礙問題,又有知情權、發展權障礙問題;更有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因素。但要察顫探析與「三農」問題形成相關的終極制度原因,根植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社會等級制度當為其要。事實上,二元社會體制本質上反映的是按社會等級高低決定發展的先後順序、接受各種公共服務的多寡以及就業的選擇機會等。就農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來源外,其他社會公共服務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國農村多數縣鄉財政的窘況和供養人員過多,不僅危機到對農民的公共服務,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因此可以說,「三農」問題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會等級制度及其思想觀念影響下的社會運行機制與運行方式。二元體制的影響並未完全消除,農村醫療、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仍極不完善,政策缺位。
(二)「三農」問題的宏觀經濟因素。
從工業化發展戰略的歷史選擇上分析,「三農」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工業化發展戰略重點、排序和資源配置導向側重於重工業和城市,從而導致國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於「三農」的方向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主要表現是,政亮鏈府一方面通過徵收農業稅直接參與農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計劃形式規定較低的農業產品收購價格和較高的工業產品供應價格,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間接參與農民收入的分配。改革開放以後,工農業產品價格的扭曲雖有所糾正,農民敗鍵敗也從農村制度創新中得到不少實惠,但在國民經濟運行操作層面上,宏觀調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轉農業、農村資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據有關專家測算,中國農業向財政提供的明稅和暗稅總量大於農業的財政投入量,農業始終處於財政凈流出狀態。
(三)「三農」問題的資源與技術因素。
從資源利用的技術層面上分析,中國農業的特點一向是土地生產率高,勞動生產率低。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土地「邊際報酬遞減」頻頻出現,打破生產徘徊局面仍要靠現代農業投入品,而這又進一步導致邊際報酬遞減情況的不斷加劇。邊際報酬遞減現象使農民家庭的生產費用增長快於生產增長,從而成為農民家庭直接的減收因素。在此條件下,如果不進行生產結構的調整,以高價值農產品生產代替低價值農產品生產,農業再生產循環會難以為繼。中國糧食生產主產區的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是與生產成本上升、物耗提高有直接關系的。大量使用現代農業投入品的另一個結果是,在農業生產中出現了資本替代勞動的現象,農業剩餘勞動力大量增加。有專家推測,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由於農業內部物耗率的提高,約可減少9000萬以上勞動力的使用;若按照1988年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農業內部勞動力的剩餘程度相應上升到60%,即剩餘總量高達2億人。
(四)「三農」問題的經濟流程因素。
從國民經濟流程上認識,對農業、農村經濟帶來重大影響的因素之一是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盡管中國城鎮居民佔全體人口的比重剛剛超過37%,但是由於中國長期存在城鄉分割的局面,城鄉人口收入差距巨大,大約為3:1。所以,事實上僅佔37%的城鎮人口,在全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卻佔到了64%,而且還在提高。這就決定了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對整個國民經濟流程勢必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實的情況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出現升級轉變,恩格爾系數從80年代的55%下降至1994年的50%以下,2000年又降到40%以下,2001年進一步下降到37.9%。這個變化對農業、農村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的影響是顯見的。首先,城鎮居民對食品消費的支出增長緩慢,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緩慢的制約,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滯緩,因此,農村潛在的國內需求市場得不到釋放。再次,由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引發工業結構「由輕轉重」的變化,農村非農產業也出現相似的變化。而這一過程都剛剛開始,必將導致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加重。
對策
(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局意識,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從思想上切實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發展模式上,要扭轉局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等綜合措施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以工業化的視角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的發展。在發展戰略上,要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做到「三個傾斜」: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能力;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著力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保障水平;向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傾斜,理順基層的事權與財權關系,完善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的職能,著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
(二)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
加快推進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標准化生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從戰略主導產業、區域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次入手,加快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經營和標准化生產。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比較優勢,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產業發展重點,促進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構築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戶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的利益共同體,增強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多元化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與農業產業帶相配套,加快農村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物流業,把倉儲、運銷、包裝、服務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增加信息量,增強時效性,擴大覆蓋面。研究不同國家、地區的需求特點,及時調整農產品結構,擴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強農業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沒有標准化,就沒有市場化。在建立縣、鄉和農村批發市場為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的基礎上,以生產基地為載體,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強化標准推廣,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按標准化要求組織生產,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大力發展勞務產業
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既要做足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要立足農民就業渠道、就業空間有限的實際,切實把勞務輸出作為重大戰略來實施,作為重要富民產業來發展,作為最大經濟項目來推進。要著重在積極開辟大量轉移的新途徑和形成有序轉移的新機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勞務服務的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勞務輸出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勞務輸出,以減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訓。逐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適用技術教育,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三是要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清理和取消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不合理限制和亂收費,解決好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及勞動環境惡劣、勞動安全沒有保障等突出問題,並為他們在子女上學、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
(四)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關系
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首先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要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第三,要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第四,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五)加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導、科技支撐、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討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和辦法。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廣制度,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進一步抓好地膜覆蓋、種子工程、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農村沼氣等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積極組織和整合資源,加強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大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整體水平。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採取其他各種有效途徑和措施,對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村勞動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門類的適用技術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應用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科技和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為農業科技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⑦ 簡新華:為什麼我國實行土地私有化是有害的 (
一:土地私有化可能會導致「農民不可逆的進城」
二:土地私有化可能導致「中國城市出現大規模的貧民窟」
三:土地私有化可能產生的大規模的貧民窟將構成中國現代化的最大威脅
四:土地私有化將可能使農民往往只看眼前利益
五:土地私有化可能會使大量小農在權貴與資本家的巧取豪奪下失去土地
六:土地私有化可能會導致曾發生在拉美農村地區出現的情況在中國重深
七:土地私有化可能會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造成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浪費
八:土地公有制是中國總結了數千年土地變革命史上研究並發展創造出的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
一、解決「三農」問題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的理論邏輯
「三農」問題不只是我國才有的現象,而是多數發展中國家普遍、長期存在的問題。對此,西方嚴肅的學者也並不認為他們的經驗或理論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其實,不僅中國,包括日本、韓國等在內的整個東亞,甚至整個第三世界,本來就沒有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中孤立存在的農業問題。我們發展中國家需要考慮的主要是農民生計、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穩定這「三罩臘農」問題。
近年來理論界很關注「三農」問題,但不少學者卻繼續以西方的理論邏輯來套用於國情不同的本土問題。西方學術界主流提出的「土地私有化+流轉市場化必然導致農業規模經營」的思想,在國內得到普遍呼應,除了利益集團背景之外,部分原因是其在理論邏輯上確實很完整;但把這種理論邏輯直接套用在發展中國家的「三農」問題上,則顯然缺乏經驗依據。反而是幾乎所有人口過億的大型發展中國家,在繼承或採行西方制度之後,普遍受制於耕者無其田和城市貧民窟化,並由此造成社會動亂。
因此,國內主流學術界實際上是以西方的理論邏輯,推導形成了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觀點,並加以模型檢驗;需要提醒的是,這個土地私有化邏輯仍然需要在經 驗層次得到起碼的支持:不論任何主義、制度或 *** 、領袖,只要發展中國家在不能對外轉嫁成本的約束下加快工業化,必然導致農業資源和生產力諸要素大幅度凈流出;在這個進程中,由多種復雜因素形成的「三農」困境,不可能靠某個外部引入的激進理論或政策就會迎刃而解。
筆者在1980年代也曾經熱衷於依據西方主流理論構建的邏輯來討論中國農村問題,認為,只要全面實行了土地產權的私有化,就會有利於土地買賣、自由流轉、兼並集中,那就一方面使農業有可能出現土地規模經營、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獲取規模收益;另一方面,多餘的農業勞動力和人口會自然被城市化吸納。於是,新古典和制度學派的理論成為我在農村調查研究中的指導思想。然而,我在後來更為廣泛的國內外調查和對發展中國家的比較研究中,逐漸從堅信不疑到形成質疑,主要是由於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找不到支持這個邏輯的經驗依據,才使我認識到,當年提出的這種從私有化必達自由化的邏輯看上去完整,實則似是而非。
二、土地規模經濟只是一個有特定依據的西方理論邏輯
事實勝於雄辯,歷史經驗強過主觀構建的理論邏輯。這種「土地私有化+流轉市場化必然達成土地規模經濟」的邏輯,不足之處在於缺乏發展中國家和東亞國家的經驗依據,無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具體的現實變化中,都很難找到支持這個邏輯的客觀經驗。物滑滑
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的老歐洲,那些殖民地宗主國比如英國,以及戰敗之後完全撤出殖民地、再也沒有條件大規模對外移出人口的東亞工業化國家,比如日本,客觀上都讓漏沒有條件憑借「產權私有化+流轉市場化」等制度安排來實現土地的規模經濟。亦即,歐盟和日韓的農業經驗也都不支持在中國流行的這個主觀構建的理論邏輯。
世界上確實也有特定的、個別國家的經驗依據,但恰恰不可被後來者重復。
在老歐洲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轉型的過程中,宗主國將自己的剩餘人口、貧困人口乃至於犯罪人群大規模轉移出去,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資源掠為己有。這一過程緩解了人口與土地及資源之間的矛盾,緩解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與生俱來的社會轉型壓力,形成了構建現代政治經濟制度的前提條件。
而在那些主要由歐洲移民新建立的殖民地國家,因其大規模屠殺當地土著人口、剩餘的被圈進「保留地」而獨佔了廣闊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其內部矛盾也就能夠比仍然主要由土著人口構成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相對緩和得多。
正是在歐洲大規模推進殖民化的幾百年裡,西方工業化的制度成本得以從內部轉移到外部,資源則從外部轉移到內部。憑此,這些老歐洲國家才避免了目前中國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所長期存在的「三農」問題。
如果客觀地「放眼全球」,則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世界上僅有不超過10個大農場國家,能夠有條件實現土地規模經濟、產生農業規模收益,它們幾乎全部是在殖民化進程之中大規模殺戮當地土著、開疆拓土的產物。除此之外,老歐洲那些發達國家雖然市場化了幾百年,卻都沒有實現教科書中才有的「規模經營」,至今還是以小農場為主,而且2/3的農業經營者還是兼業化的;東亞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之中的日韓以及中國台灣地區都比我們早進入完善的市場經濟,但其農業迄今依舊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即使實現了土地規模經濟的美國,其農業也沒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場的教條化理論運作。眾所周之,美國大農場農業得到的 *** 補貼,比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都多很多。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得以順利實現(請注意這里突出的是「順利」)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前提,本質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離開西方中心主義派生的這兩個主流,西方模式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三、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教條的教訓
在那些繼承殖民當局制度遺產,踐行「私有化+市場化」教條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尚找不到農業現代化和土地規模經濟能夠成功解決本土問題的範例。而相對獲得成功者,恰恰正是不遵循這一理論邏輯的結果。
不論是印度、孟加拉、印尼,還是墨西哥、巴西,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面臨的共同困境,都是在工業化進程中無法獲得外部積累和向外部轉移成本,只能從內部主要是 「三農」獲得資本原始積累,只能在內部消化制度成本。處在這種困境中,如果任由土地私有化和自由買賣,那麼,其結果非但不是快速、低成本地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反而是一方面農村凋敝,小農破產,無地則反;另一方面,失地農民大批涌進城市而難以就業--實現的不是城市化而是城市貧民窟化。按照西方理論邏輯踐行「土地私有化+流轉市場化」的結果,無一不是貧富兩極分化,農村貧困地區游擊戰,城市貧民窟黑幫泛濫,甚至走向恐怖主義。
完全實行土地私有化,即使土地資源豐富,實現了規模經營,如果缺乏對外轉移工業化制度成本這一條件,那麼「三農」問題也會依舊存在。
最典型的如印度。印度與中國同屬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耕地佔比和人均耕地都多於中國,農業自然條件也優於中國。但是,土地私有化和市場化的自由流轉給印度帶來的,一方面是地主和種植園主土地所有制條件下有1/3農民沒有土地,另一方面出現了農村游擊隊和城市貧民窟。
再看墨西哥。早在100年前,西方人在墨西哥推進殖民化,造成土著人口大幅度減少,因而墨西哥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為了實現耕者有其田,墨西哥爆發了革命,隨後又進行了激進的卡德納斯改革。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資本全球化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問世,加快了墨西哥重新開啟土地私有化和市場化集中的進程,結果是眾所周知的社會反抗--恰帕斯州長達10年的農民游擊隊。
還有巴西。巴西自然條件之優越,不僅遠非中國可比,就是比墨西哥也要好很多倍。巴西城市化率82%,人均國民收入一度接近8000美元,大農場比比皆是;可巴西也有全國性的飢餓和大規模的「無地農民運動」,而且每個大城市都有幾個百萬人集聚的大型貧民窟!
令人不解的是,因照搬「私有化+市場化」教條而失敗的經驗比比皆是,而理論界的不少學者卻依然對其深信不疑。
二戰之後,在東亞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是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原因除了適逢戰後黃金年代和因冷戰需要而得到美國的扶持之外,恰恰在於沒有簡單化地照搬「私有化+市場化」的教條,而是得益於長期堅持「日韓台模式」--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綜合性合作社體系,為了依靠小農合作的力量穩定農村,堅決阻止任何形式的外部資本介入農業和涉農領域,以合作社在涉農領域的收益來彌補弱勢小農在農業生產領域的不足。這些經驗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四、土地私有化與我國新農村建設背道而馳
中國的重要經驗之一: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時期始終沒有伴隨出現大規模的貧民窟化,全球發展中人口大國僅此一例。
中國的重要經驗之二:鑒於中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目前這種按人口平均分配、按戶佔有產權的農村土地制度,主要還是為了向農民提供維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同時,也客觀上成為中國歷次經濟危機軟著陸的基礎。
這兩個經驗背後,是農民的兩個自由。
中國農民的生存現狀是:只有同時靠進城務工和在鄉務農,才能維持較正常的生活水平。這同僅擁有其中一項即可維持正常生活者相比是不足,但與僅擁有一項卻又不能維持正常生活者相比,則是特殊的制度優勢。
因此,在中國人口中占最大多數的農民,有兩個自由需要得到保障--不僅需要自由地進城務工經商,也需要自由地返鄉務農謀生。只有進入與退出這兩個自由得到保護,社會才能保持穩定。
一旦允許土地私有化和自由買賣,那麼,一方面,經營農業本來就無利可圖的小農會在地方權利與資本結盟的強勢介入下大批失去土地,盡管表面是自願交易,其實質還是被強勢集團所迫。另一方面,喪失了在農村生存的根基之後,農民又無法在城市完全立足,最終結果可能是城市貧民窟化與農村社會沖突的同步加劇,大規模社會動盪將不可避免,其激烈程度將遠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嚴重。
因此,目前中國農村形成的這種基本制度,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總體上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中國的「三農」問題盡管深受詬病,但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是比較輕的。倘若沒有條件在農業外部的宏觀環境上作出重大政策調整,就應該繼續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不要輕易改變。
我國現在土地制度是公有制,即土地是國家的人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和處置權,這和我國的制度和現實狀況是密切相關的.土地私有化是指土地所有權交給個人的一種制度和思想.土地私有化可以促進農業的發展,單同時又是會造成土地緊張,又抑制總體農業的發展,因為私有化會造成土地所有集中,使用分配不當等弊端,我國的國情看來現在不可能實行土地私有化,我國本身就是個農業國家,人多地少,我們更重視總產量而不是單位效益,如果土地私有,單位效益上去了單總產量又下來了,這會造成糧食緊張,農資矛盾加劇等嚴重後果.土地私有還會造成,農村人口嚴重外流,城市失業率上升,治安下降,貧富分化加劇,社會不公平現象和歧視現象嚴重,社會動盪,貪污腐敗等等不良後果.但是土地私有化也是有好的方面的,土地私有能提高勞動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我國總體競爭力等.但是現狀看來是得不償失,而且相關法律幾乎沒有,社會也缺乏制約機構來控制土地使用,國家如果需要徵用土地困難也會變大,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仍需要國家總體規劃,所以土地私有化是不提倡的.
先說必要性。首先是農村的土地,農村的土地簡單的說一共兩種用途:1、農用;2、轉成建設用地。農用地這一塊,目前土地是可以以承包和租賃的方式轉移,承包權本身還可以轉承包或者轉租。理論上說村民集體組織以外的人承包或者租用土地是受到限制的,但實踐中操作辦法非常多。簡單的說,盡管名義上的所有權不能夠發生變化,但是農用地實際的流轉在很多地方是非常非常自由的。換言之,現在農用地的價格已經是自由交易的價格,如果實現私有化,地租並不會大幅上升。更進一步說,一塊地如果只能進行農業種植,那麼這塊地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在現在的土地政策下,集約化和規模化已經在廣泛開展了,土地私有化很難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產量。上面的討論忽略了一個問題,即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農業地不能買賣。但是考慮到現有土地流轉合同往往可以簽二十到三十年,地租又是在相對自由的市場中確定的,所以我認為即使土地可以買賣,價值也只能跟著地租走,並不存在大幅增值的空間。綜上,即使農業土地允許私有化,和現狀很可能差別不大,而且我個人非常懷疑農民的收入可以實質性提升。
第二種是轉成建設用地。農用地轉成建設用地開發房地產是才是農村土地增值暴富的唯一途徑。但是這里有一個根本的障礙:大多數土地不能發展房地產。因為土地的用途是受到嚴格規劃和管理的,從總量上看,我們國家需要保持一個非常巨量的耕地面積以保證糧食安全,具體而言,一個城市也不能夠胡亂造樓胡亂開發。如果土地私有化了,那土地用途的限制是否還堅持呢。如果堅持土地規劃,那麼大多數土地依然是上一段提到的農用地,而農用地轉用的現實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改善土地徵收制度來實現,沒必要繞私有化那麼大的一個彎,而且就算私有化了,和現在的情況恐怕相去不多。如果放鬆土地規劃的限制,那造成的後續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講得清的(而且我個人認為如果徹底允許放開,建設用地的價格反而會大幅下降)。
說完農村,再說城市的土地。現在城市的土地被稱為「國有土地使用權」,雖然名義上叫做使用權,實際上「國有土地使用權」是可以比較自由的佔有、收益、處分的,換言之和所有權基本沒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是現在的使用權有七十年收回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單獨解決,同樣犯不著繞一個大彎。
綜上,我們國家的土地政策在農用地流轉和建設用地使用兩個方面目前的現狀其實和實現私有化之後可以達到的效果是很接近的。現實中發生的大量侵權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強化對集體土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保護來解決,而且現有法律已經提供了一個相對可行的框架。所以私有制的必要性是很令人懷疑的。
然後再說可行性。土地私有化的可行性基本上完全沒有。且不考慮如果全國的社會保障系統不會破產,國家財政在失去土地出讓金後如果維持,荒山荒地如何確權,國營農場生產建設兵團這些特殊組織的土地如何處理、劃撥土地和出讓土地如何區分等等問題。私有化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回答的,就是土地如何分配。最簡單的分配方法是城市居民沒有土地,農村土地按當前的村民集體組織所擁有的土地進行分配。但這樣分配顯然存在嚴重的不公平之處。因為這么分配很難解釋為什麼城市裡的人就不能分配到土地,而現有的集體土地分配安排因為各種歷史原因也懸殊各異。
不是一回事.當年的土改是強行剝奪"地主富農"的私有土地分給"勞苦大眾"使用,其本質不是土地私有化,而是公有......後來鄧搞改革土地雖然重新承包,但是農民仍然只擁有土地使用權.因為中國法律規定,農村土地為集體所有,城市土地為國家所有......這正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之一......也所以城市居民買房子最多也只能享有70年產權,因為就算房子是你的,可是土地永遠都只能是國家的.只有西方及歐美這些"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才搞土地私有化,民眾享有土地及房屋真正的所有權.
按照蘇聯的共產主義一般理論原則,土地全部收歸國有,就應該只有一種,即國家所有制,也就是一般叫做「全民所有制」。
但中國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中國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行了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拿來分給農民,從而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而革命成功後,如果將已經分配給農民的土地再收歸國有,那必然導致農民的反抗,導致社會的動亂。因此,在這方面採取了一個變相的,把農民的土地以集體的形式組織起來,從而產生了「集體所有制」。另外,隨著後期革命的不斷成功,特別是對城市資產階級的資產和土地沒收,則是採取了蘇聯式的直接的國有化,因而也就又有了「全民所有制」。
兩種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有它的歷史原因。
不該
這是個大問題。普通人家在城市花上幾代人的血汗錢也只能換回一張只有70年國土使用權的房物產權,如果,農村搞土地私有化,那對城市人口就不公平。
那裡搖動著虛空的火瓣花。
它永遠是不同的,就像古代的學者們所教誨的,
咧著嘴笑,彷彿這全然是
因為我們甚至讓我們的歌都承受了太多的音樂以致於它正慢慢沉沒
歷史斷片的上方
始是新辰來。哈哈
美國土地制度:美國國土面積中私人所有的土地佔58%,主要分布在東部;聯邦 *** 所有的土地佔32%,主要分布在西部;州及地方 *** 所有的土地佔10%。土地以私有制為主,國有土地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美國有全世界最自由的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權分為地下權(包括地下資源開采權)、地面權和地上空間權(包括建築物大小、形狀等),這三部分權益可以分別轉讓, *** 無權任意徵用與拆遷。
(1)現行土地所有制。美國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典型,但其土地並非全部私有。美國關於土地所有權的規定不同於同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歐洲國家。目前在美國,土地所有者擁有地下的一切財富,可以自由開采地下資源,或者將地下資源單獨出售給別人。上述行為的惟一條件是他必須遵守 *** 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並照章納稅。
(2)現行土地使用制。美國所有土地都實行有償使用。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土地可以買賣和出租。聯邦 *** 為了國家和社會公益事業,興建鐵路、公路及其他設施,需要佔用州屬公有土地或私人土地,也要通過交換或購買的方式取得。通訊、輸電、輸油等管線要通過公有土地的地上或地下,都必須向土地管理局通行權處申請批准,並支付租金。目前美國聯邦 *** 的公有土地收入,是僅次於稅收收入的 *** 第二大財政來源。
(3)土地管理機構。美國在內政部內設土地管理局,主要負責對聯邦 *** 土地的管理,並對州和私人土地進行協調。美國土地管理工作,實際上是一種分層次、按類別進行管理的類型,即其他聯邦 *** 機構也參與土地的管理工作。
⑧ 印度應對經濟危機的財政政策有哪些方面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連續四次下調基準利率,三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
⑨ 三農問題的原因
問題一:我國三農問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計劃經濟加二元體制是形成「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
工業和農業存在著「剪刀差」。城鎮和農村由於歷史原因自然形成了差別。這決定了城鎮居民的素質高於農村農民的素質,從而派生出生存競爭力和生活水平城鎮居民高於農村農民的事實。再加上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二元結構體制,就形成了「三大差別」和體制差別。從而形成了「三農」問題和農民工問題。「三大差別」除自然和歷史原因以外,主要是由計劃經濟和二元結構體制所決定的。所以,計劃經濟加二元體制是形成「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
問題二:三農問題的問題原因分析 工睜宴銷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2、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3、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祥前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4、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為一悉游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可採取以下途徑:1、盤活存量資產。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開拓新的發展領域,首先要考慮的是集體經濟的原有資產積累,對其進行改造,以擴大規模。盤活閑置存量資產,對集體原有閑置的辦公樓、廠房、祠堂和廢棄學校等設施,通過整修或翻建,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率,培育穩定、可持續收入來源。盤活「四荒」資源,對村集體統管或農戶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灘等,可由村集體統一牽頭,單獨或聯合農戶參股開發,創辦農業基地,通過發包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資產經營效益,通過對村集體統一經營或臨時發包經營的採石場、沙場、茶果園、經濟林、水面等經營性、資源性資產,採用公開招投標方式推行專業承包,實現收益最大化,提高資產的經營效益。2、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土地是農村集體資產中最重要的資源,在農村實行集體化道路的過程中,要全面開展村級土地、房屋資產的清查,積極開展宅基地、農用地整理,增加有效用地面積,拓展集體資源的運作空間。在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村,村集體可以建造標准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開展物業租賃經營等,從而提高集體土地經營效益。3、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從當前全國所有富裕村來看,它們都具有雄厚的集體經濟,即村辦集體企業和第三產業。二、三產業的發展壯大是農村首先富裕的重要條件。農村實行集體化以後,參加集體勞動的畢竟是少數,還有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需要解決,為此集體一方面要鼓勵、引導一部分有一定資金和技術的農民外出打工或經商,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讓農民就地務工,走「亦工亦農、工農並舉」的道路。4、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各級 *** 要加大對農村集體發展農業產業化、山區開發、綠化造林、生態保護、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等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要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又有明顯帶動作用的荒山(地)開發、農業基地建設等項目,可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身實際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各級財政、工商、稅務部門對集體經營收入、收益分配、項目建設的稅收,屬地方財政可支配部分,可實行免徵政策。各級金融機構要把扶持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的信貸投入,並實行優惠利率。 隨著國家財力不斷增強,國家政策開始偏向農村。從2004年開始, *** 出台了一系列......>>
問題三: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源 就在國家的政策上面.新中國的發展才多少年,新中國的建設才多少年,新中國把建設用在農村才幾年?不要什麼事情動不動就拿教育說事情.你說城市供養一個大學生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何況農村了,一家人經濟來源是有限的,如果供養一的個大學生對一個普通的農戶來說差不多清盡所有.可是讀完大學又怎麼樣,不是照樣自謀生路,可是能和城市裡長大的大學生一拼嗎?房租,伙食費,交通費,對與每個月微薄的收入能承受起嗎?即使國家支援讀完大學,農村的孩子還是茫然,是在城市裡常爬滾打,還是回到鄉村裡面繼續在貧瘠的土地上耕種,從事父輩的勞動.中國完全可以借鑒一下西方的國家他們是怎麼處理城鄉的差別的
問題四: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三農問題的意義都是什麼。。? 指農業、農村、民這三個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施政思路的概貌。
問題五:談談三農問題的成因及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 三農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歷史原因。近代中國,國力衰落,戰爭不斷。新中國成立以後,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是也受到一定的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業生產又一次得到發展,但現在又遇到新問題。農業發展是階段性的,是歷史的、動態的概念。新階段有新問題吧。
2、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農民與城市人相比,可獲得的資源比較少,比如教育資源,工作機會等等,這就是得窮的越窮。
3、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的基礎地位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支持發展的力度還不夠。
三農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你可以下載一些比較學術化的文章讀讀,這個問題已經被研究的很透徹了。
至於怎麼破解三農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投入人才、資金和設備,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問題六:紅樓夢中《葬花吟》的原文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粘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
獨把花鋤暗淚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寶哥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問題七: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 1)三農」問題是指的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問題。 「農業」問題,具體指的是糧食問題和農業的產業化問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糧食問題很重要,現在我國的這一個問題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有一個特點:就是隨著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時好時壞。產業化問題是指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經營,中國有九億多的農民,農村人口問題解決不了,產業化問題就實現不了。
「農村」問題是指農村的戶籍問題和其他存在的問題。戶籍問題是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計劃經濟的產物,其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農民的流動,我的一位老師曾說,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然後再去剝削他,這樣他雖然感到悲苦,但也無奈,因為他不能自由的流動,只能忍受別人的剝削。其他存在的問題,像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治安問題等。
「農民」問題是主要指的是農民的增收問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溫飽已經解決了,可是卻沒有錢去買商品,更可怕的是沒有錢去治病,還有沒有錢去改善生活質量,農民的文化素質低等【三農問題存在的原因】?我國的「三農」問題長期存在,引起社會的重視卻是最近幾年,因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我國的「三農」問題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毫不誇張地說:「三農」問題解決不了,就一定會發生社會的大動盪,中國也根本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可以說除腐敗問題之外,我國目前存在的幾個重大問題如貧富懸殊、就業、貧困、人口、生態環境、艾滋病……均與「三農」問題有密切的關系。雖然我國現在比過去重視了「三農」問題,但是不僅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夠,而且不知是何原因,所有專家學者對造成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農業勞動生產率太低,隻字不提。 這么多專家學者,說了那麼多非常有道理的話,卻沒有人明確指出:造成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太低。我所看到的有關我國「三農」問題的文章、文件、決定中,沒有看見有「農業勞動生產率」這個詞,為什麼?
我到美國感觸最深的現象之一是:我國的城市與美國的差距不大,差距最大的是農村、農業。美國只有農場主和農業工人,沒有我們認為的農民。也就是我國與美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上差距最大。有報道說西歐一些國家的農民平均生活水平高於叮市工人,農民開的車往往是高檔車。反觀我國的許多農村,使用的農業工具與二千多年前的出土文物沒有什麼差別,我國許多農村仍然以人力、畜力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而我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比二千多年前可能高了幾十,上百倍。因此可以說不能大幅度地提高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不可能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中國的「三農」問題解決不了,中國的現代化,社會的長治久安只能是中國人永遠的美好願望。因為我國的高級官員、大知識分子、掌握輿論的人,都生活在城市,對農民、農村缺乏親身感受和具體的了解,因此對我國「三農」問題的嚴重性,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都比較差,形成長期以來都說農業重要,措施卻總落不到實處的「口頭農業」。 我認為僅靠農民兄弟自己永遠解決不了我國的「三農」問題,必須全國上下都真正重視解決「三農」問題,不同崗位的城裡人,都關心「三農」問題,為解決「三農」問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知識、技能向農民傳授,特別是非主管「三農」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自己工作的職責之一。如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子女上學、農業人口轉城市戶口等等問題,都應該成為城市管理領導必須考慮的問題。我這個城裡人之所以關注「三農」問題,是我知道農民的利益得不到照顧,城裡人的利益也終究得不到保障。 造成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1)、農民平均佔有......>>
問題八: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三農問題」是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的總稱。1996年以來,農業步入一個困難時期,農民收入和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時任湖北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在給上總理書中列舉了農村中觸目驚心的危機: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債台如「珠峰」、幹部如「蝗蟲」、責任制如「枷鎖」、政策如「謊言」、假話如「真理」。李昌平的上書通過媒體震動了全國,「三農問題」的危機暴露在公眾面前。 為何「三農」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影響社會穩定 據國家統計局等11個部委抽樣調查,平均每個鄉鎮黨政內設機構為16個,其人員平均158人,超過正常編制的2―3倍;平均每個鄉鎮下屬單位為19個,其人員290餘人。嚴重超編的吃飯人頭給農民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一部分 *** 機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入不敷出,而這種財政狀況正是農村濫收費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農村的基尼系數由1978年的0.2124擴大到0.3361,增幅過快,也遠遠大於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是看「三農」問題能否得到很好解決。 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隨著農村發展形勢的惡化,誘發的農民反抗時間逐漸增多,規模逐漸加大,出現了反抗形式逐漸升級,出現暴力化趨向。「三農」問題不解決,長期來看,不利於社會穩定;從短期來看,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勞動力過剩 就業壓力大 據測算,中國的土地最多隻需要1億農業勞動力,而目前農村總計有勞動力約5.5億,以吸收1.2億計,依舊有近3億剩餘勞動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和提供的勞動機會,至少在四十年後,中國還依然面臨著的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問題。眾多的勞動力農村無法消化,只能向城鎮轉移,如何解決3億人口的就業問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困難。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關於「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學者們爭論不已,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觀點,因為,每種觀點都既有說服力又有其難以應答的「死穴」。但是學者們卻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上完全一致,即,所謂的「三農問題」的其實就是農民問題,而中國的問題根本上是農民問題。 城鎮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發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認為要解決「三農」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於城鎮化,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把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和服務業上,最關鍵就是要提高製造業的效益。從國外的發展歷程來看,都是通過實現現代化來帶動城市化,最後解決農村問題。 徐宏源還指出,對於現在各大城市實行放開城鎮戶口的戶籍改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城鎮戶口放開以後,農民只不過是從農村潛在的失業人員變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對社會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這樣的先例。治標也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治本。 國民待遇 相對城市居民而言,農民在政治權利和經濟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個農村居民無論是剛出生還是年過百歲都得交納稅費。另外在義務教育的權利、社會保險、醫療等一系列權利的落實上也有待完善。 減稅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我國的農業稅、特產稅加在一起大約400億元,而我國一年有1萬億元左右的稅收,完全可以免掉幾百億的農業稅。農村費改稅的問題,以後主要要靠完善制度來保證,農民減負涉及的農村教育、 *** 經費問題也要妥善解決。 厲以寧還認為,增加農民收入,首先應該是 *** 加大投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良種基地的建設;二是農田水利的投入;三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四是對農民的技術培養。其次是要發展優勢產業,如蔬菜、水果、花卉、茶葉、中葯材、養殖等。各地可以積極推行「公司+農戶」的模式,農民按訂單安心生產......>>
問題九:我國三農問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計劃經濟加二元體制是形成「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
工業和農業存在著「剪刀差」。城鎮和農村由於歷史原因自然形成了差別。這決定了城鎮居民的素質高於農村農民的素質,從而派生出生存競爭力和生活水平城鎮居民高於農村農民的事實。再加上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二元結構體制,就形成了「三大差別」和體制差別。從而形成了「三農」問題和農民工問題。「三大差別」除自然和歷史原因以外,主要是由計劃經濟和二元結構體制所決定的。所以,計劃經濟加二元體制是形成「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
問題十:三農問題的問題原因分析 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2、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3、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4、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可採取以下途徑:1、盤活存量資產。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開拓新的發展領域,首先要考慮的是集體經濟的原有資產積累,對其進行改造,以擴大規模。盤活閑置存量資產,對集體原有閑置的辦公樓、廠房、祠堂和廢棄學校等設施,通過整修或翻建,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率,培育穩定、可持續收入來源。盤活「四荒」資源,對村集體統管或農戶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灘等,可由村集體統一牽頭,單獨或聯合農戶參股開發,創辦農業基地,通過發包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資產經營效益,通過對村集體統一經營或臨時發包經營的採石場、沙場、茶果園、經濟林、水面等經營性、資源性資產,採用公開招投標方式推行專業承包,實現收益最大化,提高資產的經營效益。2、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土地是農村集體資產中最重要的資源,在農村實行集體化道路的過程中,要全面開展村級土地、房屋資產的清查,積極開展宅基地、農用地整理,增加有效用地面積,拓展集體資源的運作空間。在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村,村集體可以建造標准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開展物業租賃經營等,從而提高集體土地經營效益。3、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從當前全國所有富裕村來看,它們都具有雄厚的集體經濟,即村辦集體企業和第三產業。二、三產業的發展壯大是農村首先富裕的重要條件。農村實行集體化以後,參加集體勞動的畢竟是少數,還有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需要解決,為此集體一方面要鼓勵、引導一部分有一定資金和技術的農民外出打工或經商,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讓農民就地務工,走「亦工亦農、工農並舉」的道路。4、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各級 *** 要加大對農村集體發展農業產業化、山區開發、綠化造林、生態保護、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等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要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又有明顯帶動作用的荒山(地)開發、農業基地建設等項目,可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身實際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各級財政、工商、稅務部門對集體經營收入、收益分配、項目建設的稅收,屬地方財政可支配部分,可實行免徵政策。各級金融機構要把扶持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的信貸投入,並實行優惠利率。 隨著國家財力不斷增強,國家政策開始偏向農村。從2004年開始, *** 出台了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