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一箭36星成功發射,其發射技術已趕超中國了嗎
我認為完全是不可能的。印度的衛星發射與我國的衛星發射技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現如今各個國家在航天領域方面展開了爭相爭奪,但是要想在航天領域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不僅僅需要科學技術作為支持,同樣需要更多的人才。我國在航天技術方面的探索,一起來都走在世界前列當中。比如我國所建設的中國空間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立自主建設的空間站。也標志著我國航天技術,在全世界上已經取得了領先地位。
根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在近日已經成功發射衛星火箭。並且宣稱此次衛星發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中國。畢竟印度一次火箭就已經能夠攜帶36個衛星,並且成功發射到太空當中。在衛星發射數量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中國。當然很多世界媒體並不認可印度方面的說法,也根本不能夠認同印度方面的航天技術已經超過中國。
❷ 印度阿三狂言它的烈火5能打到北京和上海,對中國威脅很大,阿三的導彈實力究竟如何真的比中國還好嗎
可能嗎?美國號稱飛機技術世界第一,技術儲備了好幾代。我們中國導彈大國世界第一,技術儲備也不少把,印度能超越?你自己去看軍事網我們中國的磚家也不是怎麼樣寫的,某某技術讓美國或俄羅斯大吃一驚,都是吹牛的。
。「烈火-5」洲際導彈。這種射程遠達5000公里的導彈比印度現有的「烈火-3」遠了一倍,不僅打擊范圍首次覆蓋中國全境,同時也將推動印度成為擁有洲際導彈的「精英俱樂部」中的一員。
以前印度導彈不能打到中國繁華的東部地區,而中國導彈可以覆蓋印度全境,所以在中印對抗中很被動,這次可以威脅北京了,所以印度上下很興奮。當然,印度導彈水平與中國差30年,他仍不敢主動挑起戰爭。
印度跟中國導彈的差距,就像中國對美國飛機的差距,你可以想像了把?也就是說我們三十年前就可以覆蓋印度了,而印度現在才能覆蓋
❸ 印度的航天技術是否已經超過了中國
美國和蘇聯的探月計劃都是撞——繞——落——返,撞擊實際上比環繞簡單。我們不是不能,而是沒有這樣去做。
撞擊的主要目的是觀察飛濺起來的氣體和塵埃,其次就是證明到達月球。要觀察飛濺的塵埃,辦法主要是通過地面的大型望遠鏡進行觀察,因為撞月器非常的小,因此飛濺起來的塵埃和氣體團也非常的小,觀察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印度在這方面有美國和俄羅斯的支持,應該還是可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觀察的。他們撞出來的塵埃雲,在中國同樣是可以觀測的。
中國和日本都沒有做這樣的事情,歐洲撞擊的是月球的極地地區,主要目的是找水。印度此次撞擊的是月球的低緯度地區,這一地區的主要成分實際上通過阿波羅計劃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了解。而且受到過美國,蘇聯航天器的多次撞擊。因此科學意義實際上不大,主要還是政治含義。
話又說回來,嫦娥號目前剩下的燃料還是很多的,足夠做一次撞月嘗試的了,而1200公斤的嫦娥號毫無疑問能夠比20公斤的印度撞月器掀起更大的雲團,更加利於觀測。
就這次探月使用的技術而言,日本的技術其實更先進,中國的技術更成熟。而印度的火箭,衛星,測控技術差距都非常大。特別是火箭和測控技術,與中國的差距大概能夠達到15年。
❹ 中國一枚火箭運載10顆衛星,印度104顆,印度航天已超中國
一箭多星」技術指的是同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把多枚衛星送進軌道。「一箭多星」的實現代表著一個國家運載火箭能力更上一層樓,當然衛星數量越多代表技術也更加困難。目前,發射「一箭多星」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在2017年,印度曾經發射過一次一箭104顆星。這個數量不僅遠超中國,也遠超美國,美國的最高紀錄是一箭64星。因此有網友驚呼,印度的火箭技術已經超過中國。
❺ 為什麼印度一箭可發幾十顆衛星,是不是說明印度火箭技術比中國強
嚴格來說,在印度發射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航天機構發射過如此多的衛星。印度在2016年6月成功發射了一箭20星,自此開啟了它驚艷世界的征程,中國用長征六號火箭也創造過一箭20星的紀錄,俄羅斯最高紀錄為一箭37星。
更多人認為,印度能把104顆衛星同時發射到太空,那麼它的火箭技術也應該十分先進。此次承擔發射的是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C37。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C37屬於四節火箭,有固態及液態燃料系統交互使用,第一節為固態推進火箭有138頓重的燃料,直徑為2.8米,其首級火箭推進器是世界最大的推進器之一,它還擁有6枚助推火箭,其中4支在地面就點燃,其他2支則在空中點燃,每支固態輔助推進火箭都有9頓重。
其實,對於航天發射來講,發射衛星的數量多少並代表核心問題。印度這次發射都是將衛星投放到同一個軌道上,航天業內的專業人士都懂得其難度不大。因此航天技術的高低不是只表現在某一個點上,它代表的是一整套復雜的科學體系。
❻ 印度火箭技術很強大嗎 為什麼我國一直因為火箭技術在火星探測上受阻,印度卻宣布要進行火星探測了
中國的液體火箭技術非常強,印度的固體火箭技術強,這是由於兩國維度、溫度不同導致的。
印度的固體火箭燃料搞得不錯。因為它是低緯度地區,利用地球自轉可以節省一些燃料,但是它天熱,加註時液氧極易揮發,火箭待機過久非常危險。液氫液氧必須處於超低溫狀態,在熱帶使用成本高。所以它的導彈在發射台待機時間短,以至於檢測等各項工作的時間都受到限制,逼得它必須研製固體燃料。「烈火」、「大地」導彈都是固體的,運載火箭也都是固體的。而中國的「長征」系列連助推器都是液體的,這就是固體燃料方面的差距。你看印度的火箭都特別細長,因為它用這么多固體燃料就夠了。液體火箭一般要搞得較粗,因為液氧用一部分後,剩下的會晃動,產生很多穩定性問題。所以要短粗以降低重心。
固體燃料表面看並不復雜。一部分是過氯酸氨,這是氧化劑。另一部分是改型的烴基橡膠,一般為端羥基聚丁二烯,它是一種粘合劑和緩燃劑,還有就是鋁粉。這三種東西裡面有很多竅門。比如燃燒速度越快,單位時間產生的氣體就越多。再如,燃料顆粒和固體鑄型內腔的形狀都很復雜,一般我們知道裡面像菊花一樣的內腔是空的,這樣燃燒面較大。固體推進劑中有一些助劑,起著多種多樣的作用,大多屬技術訣竅,要花大量時間和試驗才能調制出來,有些類似石化工業中的催化劑。計算這個腔體截面積的公式也牽扯大量課題。固體推進劑的水平反映一個國家化工的最高水平。沒有卓越的領軍化學家,特別是高分子化學家、催化劑專家、燃燒理化專家和化學工程專家(否則研究出來也未必能大規模生產),沒有長年的大量實驗數據,沒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指望短時間的突擊是很困難的。如果把固體推進劑突破,會帶動中國整個精細化工、火炸葯化工、人造橡膠等。晶元是拉動電子工業,復合材料是拉動高分子合成化工等,渦輪葉片是全面拉動冶金工業和應用物理學。
❼ 印度發射過多少火箭成功了幾次其航天實力在世界算什麼水平
其實印度已經發生過很多火箭,但是並沒有成功過幾次。總體上來講,印度的航天實力在全世界當中算是中等國家的水平。
隨著人類社會科技不斷的進步,人類已經將目光轉向了太空當中。不僅僅局限於地球的內部,所以目前各個國家正在積極發展屬於自己國家的航天技術。但是不同於深海探測,要想發展航天技術,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以及力量。最主要的是一個國家必須擁有充足的航天技術作為儲備,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真正做到獨立自主發射太空探測器。
想必大家想到太空強國,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美國以及俄羅斯。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美俄是現如今世界上太空領域最為先進的三個國家。在全世界所有航天國家當中,中美俄三個國家的技術最為先進,而且都有獨立自主研製太空探測器的能力。相比之下,印度雖然也在航天技術方面有所發展,但是發展的進度是非常緩慢的。截至目前為止,印度發射過將近十幾次的火箭,可是十幾次火箭的發射並沒有成功過幾次。
❽ 印度衛星技術真的超過中國了嗎
總體上還是中國的衛星技術比較強。
別看印度老是搞啥一箭幾十星,或百星。那些衛星大多隻是幾公斤重的小衛星,功能少,壽命短。為啥其他國家沒有一個搞呢?中國沒有這樣,連美俄歐的技術都比不上印度嗎?當然不是,只是大家根本就不屑於搞這種小東西。從老毛那時候起,就已經下命令,不準做雞蛋那麼小的衛星。我們的衛星基本都是一用就幾十年的,個個體積比較大,都好幾噸重。當然隨著社會需求變化,對小型區域性衛星需求也越來越大,現在美俄中日都開始搞發射一箭多星的小衛星,但重量基本都是在10~1000千克,中國創造過一箭20星的亞洲記錄。對於印度一箭104星的成功實現,各國媒體評論幾乎一致認為是「驚人創舉」,因為這就是第一梯隊的美國和俄羅斯也沒做過。不過,評論歸評論,但就現實來看,不僅僅是美俄很容易做到,就是出於第二梯隊的中國,實現起來也不難,只是沒有這樣的發射機會罷了。因為中國的運載火箭中,不論是長征-2、長征-3還是長征-4系列,都有遠超印度PLSV的運載能力,並且中國還掌握完全成熟的衛星分配器技術。而印度這次之所以能夠實現一箭104星的創舉,很大原因是美國提供了96顆納米衛星的發射機會,否則印度頂多也就是再次實現一箭8星的發射。美國選擇讓印度來發射的主要原因,是印度的報價比中國便宜得多,而且不用擔心技術泄露。
印度的航天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極不平衡,大量零部件還得依賴外國供應。但中國就不一樣,從設計到生產,運輸,測控,回收,基本全是自己搞定,而且火箭可靠性和成功率,堪稱世界第一。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目前足以覆蓋亞太地區,大概再過3年,就可以覆蓋全球。目前也只有美俄中,三家是帶有軍用信號的,中國的北斗抗干擾能力也比較強,而且精度可以達到3厘米,還可以發簡訊聊天或求救。衛星導航系統也全部實現晶元和板卡國產化。
而印度的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只有7顆衛星,精度只是20米,僅僅是區域性,只能覆蓋印度及其周邊1500公里以內區域,但對印度來說,也足夠了。
❾ 印度太空技術有沒有超越中國的可能性嗎
還是有一定的機會的。
目前印度的2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SCE-200和我國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都在研製,只不過我們是自己搞,他們是拉上烏克蘭一起搞,目前測試都在烏克蘭進行。
他們的進度比我們快一些,技術指標也高一些。如果他們的發動機比我們先搞成的話,在起飛發動機方面就會短時間的超過我們。
不過中國的航天和其它領域一樣,是一個全方面全領域齊頭並進的狀態。就拿火箭發動機來說,我們是全譜系全類型的發動機都在發展,最終不會有什麼短板,對國外的依賴程度也會小得多。
就拿SCE-200來說,目前技術力量主要依賴烏克蘭,但是烏克蘭自己呢?他們用在旋風火箭上的RD-120目前就被俄羅斯卡脖子,因為部分關鍵部件是俄羅斯生產的,而烏克蘭自己的技術力量其實已經毀得差不多,他們用自己的零件就只能降低性能。那麼SCE-200會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有些零部件烏克蘭造不好或者造不出來,怎麼辦?找俄羅斯?俄羅斯直接把這個項目掐死然後把自己的發動機賣給印度不好嗎?如果俄羅斯原因給你造,造出來誰來安裝?烏克蘭還是俄羅斯都不合適,只能印度自己安裝,自己測試,那麼搞出問題來找誰?總之這個東西後面會不會出幺蛾子誰都說不準。
就算它的研製一切順利,目前印度使用它的計劃也很謹慎,就是給GSLV MKIII的芯一級(實際上是二級)換發。換發之後也就是GTO從4噸提高到5噸,中國的長2F也是換發之後變成長7,換發之後LEO運力從9.2直接漲到了14噸。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印度的體系不全。GSLV MKIII的整體設計並沒有大改,僅僅是把新發動機塞進舊的火箭而已。他們的固體火箭起飛級,氫氧上面級,箭體結構,材料工藝等都沒有大的變化,於是換發的收益就很小了。
5噸GTO也就是我們1997年的長3B的水平而已。
其實GSLV用的VIKAS是法國人的,各方面指標比我們的YF21其實是要強的,即使搞和長征火箭一樣的構型,印度也能在15年前就湊出比現在的GSLV更強的運力來。如果要發射載人飛船,20年前都可以了。然而事實上我一直都沒有搞清楚他們究竟卡在哪一個技術問題上了,直到今天,他們的GSLV MKIII起飛重量比長3B重了37%,LEO運力卻低了20%,GTO運力低了37%。這個差距就來自各方各面了,並不是一台好發動機能補回來的。
所以,SCE-200的前途究竟如何現在還很難說。即使順利研製出來,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讓印度航天的能力取得較大的飛躍,不會出現YF100這一代發動機直接讓中國航天的能力翻幾倍的情況出現。
❿ 印度的航空航天能趕超中國嗎
實話:印度是不可能趕超中國成為航天強國的!
首先,也是最關鍵的原因,要想成為航天大國乃至強國,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航天測控體系。沒有航天測控網做支撐,火箭再先進,衛星、飛船再兇猛也是白搭!因為沒有先進的測控網,你搞航天發射,定軌,返回之類的事情基本屬於「跟著感覺走」。目前世界上,航天測控技術最先進的當屬美國,俄羅斯緊隨其後而中國也在2000年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航天測控網,可滿足未來10年我國中低軌道衛星和部分高軌道衛星發展的需要。
大家看,航天測控技術在世界上排得上號的美、俄、中都是清一色的國土面積大國,其原因就在於由於地球曲面影響,要保證對在軌飛行器的全程測控,就必須建立起分布較廣的測控站,而大國由於國土面積大,因此,建立大范圍的航天測控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便如此,光在本國領土上建立測控網還不夠,還必須在海外建立屬於自己的測控站。美國搞全球防禦,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因此美國主要依靠在它國建立陸基測控站來實現。而中、俄兩國在國外勢力有限,因此採取的是以航天測控船為主,適量在它國建立陸基測控站來實現航天測控的布網。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國在一有重大航天任務時,4艘「遠望」號就會齊刷刷的出征的原因。即便這樣,我國也不能保證對所有衛星飛船的百分之百的測控。
而印度,國土面積雖大,但經度范圍過窄,在自己領土上建立測控站效果有限,因此只能依靠在它國或使用測控船來實現布網。印度能在它國建立自己的測控站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搞測控船,說實在的,它真的玩不起。首先印度沒有像中國這樣的造船工業,無法自建大噸位的測控船。向國外進口,似乎測控船還沒聽說有哪個國家搞出口的。並且,印度要想建成中國這樣規模的測控網,所需要的測控船肯定比中國多,因為它的國土就比中國小很多,還沒有海外基地,7、8艘規模的測控船隊,對於印度來講,也只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
由於印度自身條件所限,因此它不可能建成能滿足載人、甚至高軌道測控要求的測控網來。所以,對於印度來講,搞載人航天,乃至登陸月球,只不過是場賭博游戲而已。
受國土面積所限無法建成完善的航天測控網,是很多小國不能成為航天俱樂部VIP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只敢弄它的H2搞發射實驗,歐洲那麼多國家要聯合起來成立歐空局來搞航天的重要原因。
其次,航天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載人航天,更是牽涉到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這要求一個國傢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優秀的科技研發能力,以及強大的經濟和政策支持。而印度除了軟體外包做的有點名堂外,其餘條件一個都占不了,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無法達到能和中國媲美的水平,所以印度根本不具備搞高端航天技術的基礎。
以載人航天最重要的航天醫學工程為例,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並且已遴選出我國第一代航天員。雖然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是在92年,但我們其實從60年代開始便積攢相關的技術以及人才。而印度呢?他們的航天員的確比中國的航天員上天上得早,但那隻不過是借別人的雞下蛋而已,換句話說,跟俄羅斯那位富豪搞的航天私人旅遊差不多。
印度在航天技術方面落後中國的年份應該是相當的大,而且他們並沒有一個適合自身國情的航天發展規劃。對於如何應用航天技術,如何實現產業化,如何實現軍用民用結合,如何正確合理的開發太空資源,印度人的認識幾乎為零。而他們提出的載人航天,登月等計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5歲小孩子使性子,跟大人橫一樣,顯得更為沖動和不理智。
印度不是不可以搞航天,它能發射一箭多星,能回收返回式衛星(其實根本算不上什麼無人太空艙,說得跟中國的神舟一號一樣,實際上頂多也就是我國70年代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的水平,而且裡面的載荷可能還沒有我們的實驗衛星實在),說明它還是有些本事的,但它應該量力而行。我認為,印度可以重點從事商業航天發射服務。由於其緯度較低,更適合發射同步軌道衛星,又由於其具備了一箭多星的能力,因此小衛星的商業發射,印度也可以分一杯羹。不過對於層次更高的載人航天,乃至登月和空間探測,我看印度還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