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們應如何處理中印關系 用國際社會知識回答
國際關系的主流是競爭與合作並存,合作不意味著沒有分歧,競爭也未必失控到現實沖突的地步。國際關系本來就少有「要麼合作要麼競爭」的二元對立關系,更多的是處於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的狀態。這應該是國際政治的常識,但是各國對這對關系的把握卻很容易走向極端。中印關系尤其需要妥善處理這個問題,這是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因為中印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涉及到地緣政治、發展模式、國際地位和威望等一系列問題。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國家能如印中兩國這么相像:印度獨立(1947年)和新中國成立(1949年)幾乎在同一時間,兩國擁有同樣久遠的文化、同樣自尊的民族個性、同樣龐大的人口數量和遼闊的國土。目前,兩者基本上處於相同的發展階段和擁有類似的國內任務。兩國常常被國際觀察家相提並論,兩國自己也很容易產生競爭情緒,這一點在印度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1998年印度「核試驗」前後,印度人沖撞的是國際公認的核不擴散條約,但他們卻一味地抱怨為什麼中國可以是有核國家並佔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而與中國非常類似的印度進行核試驗卻遭到譴責?在印度人的眼裡,中國是其核武庫規模的基準,也是其追求的大國地位的參照底線。印度有戰略家認為,如果擁有核武器,會使印度與中國站在「同一水平的競技台」上。又如,在經濟方面,印度人經常無意識地流露出中國可能會趕上其引以為豪的IT產業的擔心,好在一些印度軟體產業龍頭的總裁並沒有受這種擔心的束縛。2003年在新德里舉行的第四屆印歐商務峰會開幕式上,印度外長亞什萬特·辛哈在闡述印度的優勢時順勢貶低中國:「我們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歐洲人要飛越一個民主國家到另一非民主大國去做生意?」這代表一種傾向,冷戰後,「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稱呼似乎成為印度在中國面前尋找自信的一個捷徑。但是,同樣是這位外長在2003年11月的一篇演講中卻毫不留情地批判各種「競爭中的中印註定走向沖突」的謬論。他認為「兩國關系非常成熟,並非你死我活的零和關系」。從這種前後矛盾的表述來看,至少可以說,印度精英仍未能冷靜地理解兩國的關系。值得在此提及的是,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2003年在北大演講提到的關於兩國競爭與合作的觀點,其思路對處理中印糾纏不清的關系或許有所幫助。這位前總理認為:兩個臨近的平等鄰國之間具有競爭意識是不可避免的人類天性,但是我們需要清楚了解良性競爭和分裂性競爭之間的不同;世界上有不少例子證明,在保持健康的經濟和商業競爭的同時,國家之間仍能夠保持密切的政治合作和經濟互補,並不斷協調彼此的國際目標。顯然,在他看來,中印兩國首先需要坦然地看待競爭,加強彼此協調,這樣,競爭與合作就能共存,就像美日之間的經濟摩擦和政治合作並行不悖一樣。能達到這樣的認識高度的確不容易,但對中國和印度而言別無選擇。
『貳』 中國和印度關系怎麼樣
中印尚有領土爭端
又同為發展中大國
民族、文化也截然不同
曾今有交戰歷史
貿易摩擦不斷
中國和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關系非常好
印度親美 是美國亞洲戰略包圍中國的棋子
綜上所述:中印關系很扯淡
『叄』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如何
以前在邊境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問題上出現過矛盾,甚至發生過戰爭,所以現在中國和印度也經常會小吵小鬧的;由於兩國人數都很多,互相存在一定的「威脅」(實際上有點想多了,根本不存在的)。印度海軍被我們強一些,於是就開始吹噓自己的軍事實力,而我們的解放軍不怕犧牲,這又是印度害怕的。但是這兩個國家又需要相互依存,兩個金磚國家是絕對不能發生很大矛盾的,否則對雙方都不利。。。所以兩國還是要保持友好的關系。
『肆』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關系是什麼
1950年4月13日兩國建交。1967年凍結外交關系。1990年8月8日恢復外交關系。2000年,兩國建立長期穩定睦鄰互信的全面夥伴關系。
進入新時代以來,兩國高層訪問和接觸頻繁,副總理級對話機制、經貿聯委會、防務磋商、海上技術合作委員會等磋商合作機制運行頓暢,經貿合作成果豐碩。2010年,兩國簽署戰略夥伴關系行動計劃,為兩國關系開啟了新的篇章。
『伍』 1954年,中國和印度確立的指導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有何影響
1954年,中國和印度確立的指導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罩告項原則的內容是燃鎮: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發表談判公報,並簽署了《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兩國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列入公報和協定中,把它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准則。同年6月底,周總理先後應邀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他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的《聯合聲明》都寫進了這些原則,並進一步確認它適用於同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逐步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不僅在各國大量的雙邊條約中得到體現,而且被許多國際多邊條約和國際文獻所確認。1970年25屆聯大通過的《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的國際法原則宣言》和1974年第6屆特別聯大《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皮悶粗言》,都明確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在內。
『陸』 中國與印度關系如何
印度和中國正在跳著探戈,每一方都有舞蹈天賦,舞步嫻熟,然而把對方當作一個舞伴時,彼此又十分警覺。不過,它們必須共舞。 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本月在北京同中國簽署了一份協議,尋求在確保原油資源的問題上同中國進行合作。這一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亞洲能源地緣政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表明了亞洲這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今後走向。 「我非常清楚,」艾亞爾在北京說,「印度和中國之間任何激烈競爭行為都對和平無益。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能源安全建立在對方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脅的基礎之上。」本月早些時候,印度外交秘書希亞姆公開發表演講時說,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誰也控制不了對方,也不會被第三方所控制。」 由於印中的經濟都在繁榮發展,所以兩國間的貿易、投資異常活躍。印度的高科技公司蜂擁來到中國尋求進一步發展,中國的製造商也視印度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在政治上,印中做到了相互理解,前者不再談西藏問題,後者置身於克什米爾問題之外。中國還支持印度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不過,在雙方共同分享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每一方都對對方存有戒心。雙方在尋求不同的戰略盟友,印度希望與美國發展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以確保在與中國的較量中占據上風。幸運的是,地緣條件使印中很難再起戰事,喜馬拉雅山脈將打消任何一方的軍事冒險主義。 印中關系中一個復雜的因素是日本。日本把中國視為「不斷上升的戰略威脅」,認為和印度交好是抵消這種「威脅」的一個方法。
『柒』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
中印關系(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7)中國和印度關系如何回歸擴展閱讀
印中貿易自2000年以後才獲得較快增長。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僅有的2.65億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億美元。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二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到2006年雙邊貿易達到248.6億美元,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印度成為中國第15大貿易夥伴(按照經濟體排序),中國對印度出口145.8億美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
自印度進口102.8億美元,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雙方投資規模較小,僅限於部分領域,印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實際投資1.72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非金融類)僅為1700萬美元。
中印貿易增長迅速。2007年雙邊貿易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5%。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捌』 印度與中國關系現狀2022
當前,中印關系的領域更加寬廣,不同領域之間的聯動關系也更加密切。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了歷史性訪問,中印雙方同意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同時積極發展其他方面的關系。從那以後,是否解決邊界爭端不再是中印關系發展的前提條件。
從客觀上看,當前中印關系已經與1988年大為不同,雙方的邊境管控能力都顯著上升,兩軍從在邊界地區的時空錯位式管控加偶然相遇,轉變成同時空管控加常態化相遇。中印的經貿關系也更加密切,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另外,中印兩國還歷史性地在海上相遇,兩國同時追求海洋大國身份,使得兩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互動日益頻繁。這些都使得低水平時代的1988年原則變得難以為繼。
一個領域的中印關繫上升到一定高度,一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中印關系從幾根相互孤立的支柱,變成一座由不同支柱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大廈。這種新形態的中印關系,在不同領域之間將更加具有聯動性,但也將更加具有穩定性。2022年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談及中印關系,他表示,兩國應「彼此做相互成就的夥伴,不當相互消耗的對手」。(攝影/新華社記者金立旺)中印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個強大的鄰居之間不競爭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最基本的政治規律。但是,中印兩國僅僅是國際體系中兩個較大的行為體,還沒有進行全球性戰略競爭的能力,仍然有比雙邊戰略競爭更加重要的戰略利益和發展目標。因此,中印兩國都有迫切的需求,去改善當前的兩國關系。
『玖』 新中國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第一,兩國關系開始還是不錯的。因為中印兩國都是長期被列強所欺負的國家,所以在反抗帝國主義這方面合作是很緊密的。印度當時搞了一個不結盟運動,自己做這個組織的領袖,中國也樂見印度發揮作用,中國也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
第二,新中國是1949年成立,印度是1947年獨立。從剛開始建國的條件來說,印度是明顯超過中國的。印度獨立沒有發生戰爭,是和平獨立的。而且英國殖民印度300年期間給印度留下了很多財產。比如印度建國時鐵路總長度達5萬多公里,而面積三倍於印度的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只有2萬公里。
第三,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印利益的碰撞。印度開國領袖聖雄甘地在印度獨立後說,希望印度成為一個傳統的國家,不搞什麼現代化的工業,只是老老實實的做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以崇高的精神獲得世界各國的尊敬和認可。但是甘地死了以後,尼赫魯即聲明:印度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所以他的野心一步步擴張,直到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第四,尼赫魯所要求的土地是過去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是無效的。但是尼赫魯一口咬定要繼承英國過去的權利,所以和中國發生了矛盾。後來在英美等國的鼓吹下,加之英美的軍事援助,尼赫魯鋌而走險,發動戰爭。由於印度軍隊厭戰,加之指揮落後,給人以雄壯威武印象的印度軍隊很短時間內全面潰敗。印度國內完全震驚,國際社會完全震驚。
第五,印度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長期不和,戰爭不斷。為了牽制印度,中國大力發展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關系,這使印度心懷記恨;而中印戰爭的失利使印度第三世界領袖的形象毀於一旦,印度遭受戰略損失。從此印度對中國懷恨在心。
第六,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急劇膨脹,2009年GDP已達50000億美元,印度GDP僅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到。而1988年印度GDP還是中國的80%多。所以印度政府很受刺激,所以也開展了「追趕中國」的運動。但是由於印度政府效率過於低下,口號遠多於行動,所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還在迅速拉大。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印度經濟規模在5年後可能不足中國經濟總量的10%,而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更大。
所以總的來看,印度這個國家既可憐,又可恨。
『拾』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是什麼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是合作關系。鄰國關系,中國和印度是鄰國,歷史上有友好時機,也發生過戰爭,總體來說是合作關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中國與印度關系的由來
中印關系,指中國與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由於之後關系冷淡;1976年兩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