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時空回溯,山海依舊
古時候的天地現在還有,
古時候的日月現在還有,
古時候的山河現在還有,
古時候的人現在不見了。
——《白族歌謠》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雖然只有31000多字,卻保羅宏富,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地理、物產、巫術、宗教、高枯埋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被稱為是古代人們的生活日用網路全書。《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信息。
針對《山海經》的研究,自漢代至今從未停止。學者劉宗曾在《失落的天書》一書中總結道:「漢代學者劉韻、王充深信此書是大禹和伯益在治理九州、周遊天下時記載山川風土的地理風俗志;東晉學者郭璞認為此書是薈萃方外珍奇、闡發要道妙論的博物之書;朱熹稱此書是依託《楚辭·天問》湊合之作,又稱此書與《天問》一樣,是摹寫圖畫而成;明代學者胡應麟視此書為古今語怪之祖,純為戰國好奇之士搜采異聞詭物編造而成;明代學者楊慎說此書記載的是禹貢九鼎上那些魑魅魍魎的圖像;清代學者畢沅、吳承志、郝懿行都把《山海經》當成地理書解讀,欲把山川風物落到實處。到了現在,西學輸入,學者眼界打開,對《山海經》的認識也異彩紛呈、眾聲喧嘩。魯迅說它是古之巫書,記載的是古代巫師祭神厭鬼的方術儀典;茅盾、袁珂說它是遠古神話,寄託了華夏先民豐富而奇麗的想像。古人眼界有限,故一直將《山海經》的師姐局限於華夏九州,現代人視野恢廓,因此,說起《山海經》來也沒了遮攔,衛聚賢說《山海經》是印度人寫的;蘇雪林則稱《山海經》是古巴比倫人作的,書中的『海內』、『海外』的『海』就是現在的黑海、裏海、地中海、阿拉伯海……」
《山海經》越來越被說得天花亂墜,「奇書」似是成了法海手裡的大金缽,什麼都裝得下,什麼都掏得出。自古以來,人們一直用獵奇、神秘的目光去審視《山海經》,各類研究理論發揮各種想像力,衍生出了種種更「奇」更「亂離怪神」的說法來。
對於很多讀者而言,《山海經》一直存在閱讀、理解上的難度。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袁珂精心整理了一個「譯注」本,逐字逐句全部翻譯,力求能准確達意,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讓我們能夠拋開研究者故作高深的論點,直觀得樸素地體會古時人們眼中的山川日月。
讀了此書的盆友一定有這樣直觀的感受:懷著仰望上古文化、了解上古神獸、探究上古地理的心態打開此書,讀著讀著卻不禁留下口水——原來《山海經》不禁記錄了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各種草木異獸,也告訴了我們怎麼吃它們!
【九尾狐】
原文: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Ps: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一直以為九尾狐都像電視劇里那樣,找皇上報恩或者產生愛情的嘛……
【橫公魚】
原文: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敗顫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Ps:刀砍不入,沸水中煮了半個小時全當泡溫泉?那扔兩顆烏梅進去,就是一碗魚湯了。
衡戚螞公魚的內心:我可能是條假魚,不然怎麼會這么害怕烏梅……
【鯈魚】
原文: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芘(bì/pí)湖之水,中多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Ps:吃了可以無憂無慮,店家給我來兩斤~
當然了,何止這幾種,還有很多其他的異獸可以食用,分別具有其各種各樣的功效,現在我們都需要去醫院掛號排隊的病,放到古時候,彷彿是去山上打個獵就能治好的;有時還不僅僅是身體疾病,還能治療心病,讓人不嫉妒,不做噩夢等等:
肥遺,食之已癘: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癒麻瘋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
冉遺魚,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吃了這種魚可以使人不患夢魘症,還可以防禦凶災。
禺,食之善走:吃了這種東西,能跑的快
類,食者不妒:不會產生嫉妒之心。
虎蛟,食者不腫,可以已痔: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生腫病,還可以醫痔瘡。
白䓘,食者不飢: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飢餓。
狌狌,食之善走:吃了這種東西,能跑的快。
萆荔,食之已心痛:能治療心痛病。
文莖,可以已聾:人吃了可以治療耳聾。
杜衡,食之已癭:可以治療癲癇。
鵸鵌,食之不魘,又可御凶:吃了它的肉,人就不會做噩夢,還可以辟除凶邪之氣。
鶌鶋,食之不飢,可以已寓:肉可用來充飢,而且還可制葯醫治失眠健忘症。
我們可以讀出,地域以山川湖海為單位和接線,每個區域都具備禽獸、物產、靈怪等等,我們能捕從中捉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同同異異。除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可以吃或是可以給人們帶來福瑞、災難的異獸之外,神話故事也是《山海經》的另一主題。
為什麼會有神話?
或許緣自華夏初民居在山川阻隔、內陸外海的土地上形成的地緣文化心理。不像埃及、巴比倫的神靈是由圖通經過地方守護神的階段發展起來,中國的主要神靈是伴隨農業以及與它密切相關的早期天文學發展起來的星辰崇拜,所以三代奉祀的最大神祗都缺乏相應的神話故事,所見到的神話中多有無足輕重的亂力怪神行為。而相比於西方的神話,中國的早期神話,都是缺乏宗教熱情,反而比較現實主義。
在《山海經》中,神話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來自起源較早的神祗。
如海外四經中的句芒、祝融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
第二類,由作者誤讀古書訛傳而成,其起源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是將歷史中的任務神話化。
《海外南經》的「羽民國」,「其為人頭長,身生羽。」根據學者考究,本為《禹貢》中記載「鳥夷,北夷國。」其中「鳥」本為「島」,原作「居島之夷」。
此外,山海經也從《左轉》、《國語》中刺取素材,如誇父追日、後裔傳說等。
第三類,一些看似古怪的人物,是人們曾經目驗的歷史事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神話。
如歷史悠久的「大人國」,均在別的史書中有記載。
眼觀當下,《山海經》時代的人,早已不見。現代的我們,依舊在千年以來的日月山河中,讀著他們眼中生動的一切,像是走了一遭奇異世界,眼花繚亂,不忍再從頭翻閱。
第二次閱讀,對這「亂離怪神」已有些熟悉,卻又會領會到更新奇新鮮的細節。
驀地,錯覺時空回溯,彷彿與古時候人們的精神心領神會,遙相往來。
㈡ 山海經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扮裂察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源鉛、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廳茄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㈢ 哪位能幫忙介紹一下《山海經》
山海經簡介- -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范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葯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網路全書。此書《五藏山經》的各經後面,大量列舉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雞、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經中所見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說巫師用精米來享神。《山海經》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關於醫葯、咒禁、神怪等記敘。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說它「蓋古之巫書」,當是平情之論。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注.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眾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佔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龍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里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鉛宴》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系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干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龍首者、有龍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龍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干帝王譜系,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辟,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系,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只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返激孫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范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漏鏈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症,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葯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谷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龍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家思想的《准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㈣ 山海經到底出自哪個時期是後人寫的科幻小說還是前人留下的地球奧秘
山海經的神秘不僅僅在於他晦澀難懂的語言,它所描繪的世界讓人無法堪透,即便是司馬遷也只能對它說“不敢言之”。山海經的故事最早能後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研究者普遍認為山海經成書與4000多年前的上古世紀。到了最近的幾個朝代,都將山海經當做神話巫學古籍來對待。但含神是很多對山海經十分痴迷的研究學者或者愛好者都認為,山海經是一本代表著上古文明的巨著,代表這中華民族之根。
那麼在山海經之中的神獸和仙人到底是怎樣的,難道我們居住的大陸4000年前,所有的生物都是幾頭幾尾這樣形態奇葩的怪物嗎?
此前看一大神的解讀覺得很有道理,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山海經成書的過程之中擾春可能也是文字發展的過程,所以很多對於山水、動植物、人物的描述,只能靠人和人口口相傳。在人與人用語言的形容之中,很容易出現同音字的誤解。包括從圖畫變成文字過程之中所出現的誤差,所以很多山海經之中的生物是和想要記載的物種有著偏差。
加上後世幾代人對於它的編纂,各地方言的匯入,政治的避諱影響……畢竟是幾千年前的巨著,能夠保存到現在已經實屬難得,如果想要一層層剝開這些後人的影響,可能山海經真的是當年大禹留給我們的地理、歷史、生物、文化網路全書。
㈤ 《山海經》那些事兒(二)
《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樣性質的書?
西漢劉秀(歆)最早認定它是一部地理書,他在其《上山海經表》雲:「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王堯臣《崇文總目》、尤袤《遂初唐書目》等把《山海經》放入地理類,顯然是把它作為「地理書」來看待。
譚其驤:「《五藏山經》在《山海經》全書各部分中最為平實雅正,盡管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但是,由於書中所載山川大部分不見於漢晉以來記載,難以指實其地理位置,所以《山經》的地域范圍有多大,它的四方極遠處各達到了什麼地方,是一個長期以來古今中外學者都沒有能夠予以解決的問題。」
既然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嫌中理書」,為何「書中所載山川大部分不見於漢晉以來記載,難以指實其地理位置」。
《漢書·藝文志》把它放入數術略形法家中,與《宮宅地形》、《相人》、《相寶劍》、《相六畜》等書列在一起,顯然是把它作為「形法家書」來看待。《漢書·藝文志》雲:「形發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及其聲氣貴賤吉凶。」說到底,形法家書把《山海經》看是一部看風水的書。
明代的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認為《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中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耳。」《山海經》歸為為異聞之屬,把它放在小說家類。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經》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祗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有增益。」
袁珂在《山海經校注·序》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神話之淵府」。
在當代,有許多學者認為是一本上古世界大觀,記載了中國上古圖騰社會珍貴史料的綜合性通史著作。
當你看到我解讀《山海經》內容後,你就會發現研究《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樣性質的書是最沒有意義也最沒有前途的一件傻事;你就會明白為何西漢劉秀把它看為是「地理書」,《漢書•藝文志》把它放入數術略形法家中(他們這樣做,都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說都是對的);你也能明白《山海經》中記述的山川為何「難以指實其地理位置」,你會知道把遊魂靈怪看成神話是一件多麼可笑之事。
古之為書,有圖有說。《山海經》是述圖之作,不容置疑。對山海經圖的介紹,以清代注家畢沅和郝懿行的論述最詳。
畢沅在《〈山海經〉古今本篇目考》雲:
沅曰:《山海經》有古圖,有漢所傳圖,有梁張僧繇等圖。十三篇中《海外•海內經》所說之圖,當是禹鼎也;《大荒經》已(以)下五篇所說之圖,當是漢時所傳之圖也,以其圖有成湯、有王亥仆牛等知之,又微與古異也。據《藝文志》,《山海經》在形法家,本劉向《七略》以有圖,故在形法家。又郭璞注中有雲:「圖亦作牛形」,又雲「亦在畏獸畫中」。又郭璞、張駿有圖贊。陶潛詩亦雲:「流觀《山海圖》」。
郝懿行在《山海經箋疏敘》中說:
古之為書,有圖有說,《周官》地圖,各有掌故,是其證已。《後漢書•王景傳》雲:「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是漢世《禹貢》尚有圖也。郭注配毀此經,而雲:「圖亦作牛形」,又雲:「在畏獸畫中」;陶徵士讀是經,詩亦雲:「流觀《山海圖》」,是晉代此經尚有圖也。《中興書目》雲:「《山海經圖》十卷,本梁張僧繇畫,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重繪為十卷,……」是其圖畫已異郭、陶所見。今所見圖復與繇、雅有異,良不足據。然郭所見圖,即已非古,古圖當有山川道里。今考郭所標出,但有畏獸仙人,而於山川脈絡,即不能案圖 會意,是知郭亦未見古圖也。今《禹貢》及《山海圖》遂絕跡,不復可得。
畢沅、郝懿行告訴我們山海經圖有諸多芹賣山版本,《禹貢》及《山海圖》已絕跡,南朝畫家張僧繇繪有十卷《山海經圖》,到了北宋年間,舒雅重繪,也為十卷,這些圖本也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畢沅、郝懿行沒看過《山海經圖》,這是肯定的。既然沒看過,他們也就不了解《山海經圖》形貌和功用。他們會不知道「禹鼎圖」是什麼;會不了解郭璞注所講的:「圖亦作牛形」,又雲「亦在畏獸畫中」之意。會不理解為何陶淵明要「流觀《山海圖》」,而不是「遍看」或「全觀」;會弄不清楚張僧繇繪的十卷《山海經圖》,是總圖還是各個部分的分解圖。畢沅、郝懿行的東拉西扯對山海經圖沒多大建設性意義,只會讓後來研究者多走彎路。
《山海經圖》究竟是怎樣的圖呢?
陶淵明十三首《讀山海經》詩,從空間分析,很明顯是對一幅圖不同地方的描述。「流觀《山海圖》」中的「流觀」可以解釋為依照圖中的方位觀看。
西晉左思《吳都賦》雲:「名載於《山經》,形鏤於夏鼎」。宋歐陽修《讀山海經圖》:「夏鼎象九州,山經有遺載。空濛大荒中,杳靄群山會。炎海積歊蒸,陰幽異明晦。奔趨各異種,倏忽俄萬態。群倫固殊稟,至理寧一概。駭者自雲驚,生兮孰知怪。未能識造化,但大披圖繪。不有萬物殊,豈知方輿大。」
「名載於《山經》,形鏤於夏鼎」意為:吳都名稱落在《山經》位置中,形狀是夏鼎一部分。「夏鼎象九州,山經有遺載」意為:圖中形狀如夏鼎的部分表徵九州,夏鼎位置包含在《山經》之中(遺:余,留;《論貴粟疏》:「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空濛大荒中,杳靄群山會。炎海積歊蒸,陰幽異明晦。奔趨各異種,倏忽俄萬態。」描述的是山海經圖中的「空濛的大荒、杳靄的群山、歊蒸的炎海、明晦的陰幽、奔趨的異種」等等的景象。「群倫固殊稟,至理寧一概。駭者自雲驚,生兮孰知怪。未能識造化,但大披圖繪。不有萬物殊,豈知方輿大」是歐陽修為一幅山海經圖表現出「萬物殊」、「方輿大」的慨嘆。
曾昭燏等在所著《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一書中說:「沂南畫像石中有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的計有三十一幅,……紀錄神話人物禽獸的書,以《山海經》為最完備。此經原亦有圖。……我們揣測《山海經》原圖,有一部分亦為大幅圖畫或雕刻,有類於今日所見畫像石,故經文常雲:某某國在某某國東,某某國在某某國北,某人方作某事,似專為紀述圖畫而成文者。」
歷史學家呂子方在《讀<山海經>雜記》中指出:「屈原宗廟里壁畫故事的腳本就是《山海經》,而且主要是《大荒經》。這不僅因為《天問》的內容許多取材於《山海經》,更重要的是,他看了描繪《山海經》的壁畫故事才寫出了這篇著名作品來的。」
歷史學家蒙文通認為《山海經》部分是巴蜀的作品,《山海經圖》也和巴蜀所傳壁畫有關:「《山海經》古當有圖,……《山海經》的這個圖,其起源應當是很古的。《天問》之書既是據壁畫而作,則《山海經》之圖與經其情況當亦如是。且《天問》所述古事十分之九都見於《大荒經》中,可能楚人祠廟壁畫就是這部分《山海經》的圖。至於《天問》與《大荒經》的出入之處,這應當是楚人所傳壁畫與巴蜀所傳壁畫的差異。《後漢書•笮都夷傳》說:『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靈海神,奇禽異獸』,《山海經》部分為巴、蜀之書,此笮都圖畫可能即《山海經圖》之傳於漢代的巴蜀者。《華陽國志》說:『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也可能部分是沿襲《山海經圖》而來。《天問》是始於天地日月,笮都圖畫也是始於天地、日月,應當不是偶然的。…但是,《山海經》的這部古圖,卻早已散失,現在流傳的圖,是後人所畫。」
《山海經圖》就是一幅表現天道人事的圖畫,裡面介紹方輿,山靈海神,奇禽異獸,九州的形狀有如夏鼎,位於山經中,遊魂靈怪,觸象而構。
《山海經圖》佚失了嗎?當你看到我解讀《山海經》內容後,你就會知道,原來郡尉府舍、山野石壁、祖廟神祠壁畫真的就是《山海經圖》或者是《山海經圖》的部分。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
如今啊,研究《山海經》的隊伍已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東西南北中,探討《山海經》這部古籍的奧秘,已成為一件轟動世界的偉業;如今啊,法國、日本、美國的學者也已參加這一偉業,《山海經》的問題已成一世界性課題。有人說《山海經》記載了美洲的一些特有的動植物和礦物,有人說《山海經》怪人可能來自希臘,有人說《山海經》是印度人寫的,有人說《山海經》為阿刺伯半島之地理書,古巴比倫人所作。……。
破解不破解《山海經》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一部破解不了的古代典籍。
如果閱讀量到10萬的話,將為你揭曉山海經所謂神靈的來龍去脈,構建山海經結構圖,展現真正的《山海經圖》,絕無虛言。
㈥ 山海經出自什麼時期
漢判念旦初。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6)山海經在印度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掘擾、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
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高慶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㈦ 關於山海經中的位置
網路上看到的,推出山海經說的並不是中國的地理,而是美洲。原文如下:
一
我最早知道《山海經》與美洲有關系一事,是在連雲山所著《誰先到達美洲》一書中,讀到一則介紹: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根據旅純跡經上所說《東山經》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他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經過幾次失敗,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經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驚訝:一個美國人,研究了中國學者都難以讀通的《山海經》,並且據此實地勘察,發現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
這件事的確讓我著迷。
後業,我又讀到賈蘭坡老先生為這個美國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 INK》,中文譯著名為《幾近退色的記錄》)所撰寫的序言。更令我驚訝的是,那位憑借雙腳踏勘美洲幾列山脈的美國學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許是不同譯者的譯名,使連雲山先生將亨利艾特·墨茲誤認為男性;或許是覺得獨自一人冒險走遍四列山脈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譯者將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 Mertz)譯為亨麗艾特·茉芝,這樣,中國讀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報》駐海外記者袁先祿在一篇題為《墨淡情濃》的訪問記中,將被訪者的名字譯為:亨麗埃特·墨茨。
據我所知,袁先祿先生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訪問默茨博士的資深記者。遺憾的是,當我輾轉尋訪到袁先祿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時,方才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祿八十年代初訪問她時,已經八十多歲,如今二十年過去,想來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好在袁先祿先生留給我們一篇《墨淡情濃》①,讀了這篇訪問記,我們好象跟隨著袁先生一起,在風和日褲世麗的芝加哥東南湖濱造訪了默茨女士。
還有她留下來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
在這本書的原著序里,默茨博士回憶道,她是最先受到維寧(Edward Vining)有關著作的影響,並仔細研讀了維寧翻譯的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於是,「《山海經》里的這些章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著手對證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循蹤查對並繪出地圖……」
真是令人汗顏!一部中國上古流傳至今的寶貴典籍,卻是由一些歐美學者用盡心力地在進行著再發現。
《山海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歷史著作。清代畢沅考證其「作於拆並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然而由於其成書年代過早,且奇聞怪事、神怪傳說等夾雜,難於考證,故而二千多年來,一直有懷疑者認為該書「閎誕迂誇,奇怪 儻」,連司馬遷也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代紀曉嵐編《四庫全書》,乾脆將《山海經》歸於志怪小說一類。魯迅也因該書記載了很多巫師祀神的宗教活動,而認為《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而疑古大師顧頡剛則更予以全盤否定。當然也有如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校訂該書時,給漢成帝上表,力陳《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近年來學界對《山海經》的呼聲日高。有的學者研判《山海經》,認為書中有關種種山神乃「鳥首人身」、「羊身人面」、「龍首鳥身」、「龍身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實是原始初民的圖騰神像和復合圖騰神像,源於先民特有的圖騰崇拜。這個解釋是合理的。至於巫師的祀神活動,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動。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們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會,部落酋長往往兼具巫師職責,率領萬民祀神。
至於《山海經》中記載的大量神話,也絕不能以貌似怪誕而簡單地貼上神話標簽,不重視其所傳述的歷史內涵。其實原始初民正是通過神話傳說,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記錄下來。《孔子集語·子貢第二》引《屍子下》,講了一則孔夫子解讀神話的故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過去,傳說黃帝有四個面孔,你信嗎?孔子回答,這是黃帝任用了四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們彼此不用協商就和諧一致,這就叫四面,並非黃帝真有四個面孔。這似乎為我們解讀《山海經》中的神話提供了一種方法。
倒是美國學者默茨直截了當地指出《山海經》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記錄般的客觀記載:「誰如果僅僅念上幾句這樣的『神話』,就會清楚地感到寫這些話的人是誠懇的……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記錄絕不是心血來潮的夢想,也不是捕風捉影的幻境。扎扎實實的、客觀的事實是:『過流沙往南100英里,曰禿山,大河東流。」②這里沒有什麼奇想。
於是,在反復研讀推證後,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她的方法是:《山海經》中的中國古人讓你向東,你就向東,讓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會發現什麼。
這位思維完全是開放型的美國女性又帶給中國學者一個困窘。她寫道:「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學者們在全國尋找線索而一無所獲,於是只好作罷……」
就目前所見資料看,中國人研究《山海經》還只是考證史料,查找地圖。
人們發現,《山海經》中,《南山經》已寫到浙江紹興界:「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晉代郭璞注雲:會稽之山,「今在會稽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而會稽正是現在紹興的古稱。而《北山經》則寫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 沱河:「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
「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 沱。」「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 沱。」
而《東山經》中所到四條山脈多無可考,因中國東部乃沖積平原,何來四列山脈,默茨所說的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東山經》所列的山脈。
於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過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
默茨歷經艱難險阻,踏勘的結果是:
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得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12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的距離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溫尼泊,止於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17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合。
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聖巴巴拉,共9座山。距離也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
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8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四列山相合。
於是默茨宣告:「過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珍藏在中國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對於默茨的考察結果,中國學者能說什麼?我們可以不相信,可以認為是「臆說」,但反駁必然無力,因為沒有中國人也象默茨那樣,邁開雙腳丈量中國東部山水,找出《東山經》所列四條山脈到底在中國何處?
最有力的辦法還是依舊給《山海經》貼上神話的標簽,置於故紙堆中,不予理睬!
可嘆,中國歷史上,像徐霞客一樣的旅行家實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遠游」,羈絆了中國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
二
其實剔除《山海經》由於年代久遠,出現錯簡、殘簡、漏簡等錯生命線,其內容之可信,屢使後人稱奇。
《山海經》古傳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最早校訂此書時,定為十八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
劉秀最後校訂完成《山海經》十八篇後,為此專門給皇帝上表,其內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內容簡介: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風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接下來,劉秀為了向皇帝說明「其事質明有信」,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例是:
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
劉向、劉秀(歆)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校訂《山海經》之人。他們看到過的《山海經》是「凡三十二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是經他們校訂刪編而定的十八篇。對於《山海經》,劉氏父子應最有發言權的。何況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謹上」,豈敢胡言亂語?
今日事實證明,《山海經》確實「其事質明信」。現舉幾例,真讓人稱奇:
其一,在聞名於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並不出產玉石。翻開《山海經》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經·中次九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質類岩石。這就指明了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中次八經》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國政府駐外使節的歐陽庚先生之子歐陽可亮,耋年曾跟隨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識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經歷,現將歐陽可亮先生的自述摘錄如下:
「筆者耋年在海外,與殷地安人(歐陽可亮認為印第安人實應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學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與歐陽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劃船,從墨西哥支華華(CHIHUAHUA)州的支華華市支華華村的甘淵湯谷(即 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鍾乳古水道,實入《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之大壑、甘淵、歸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於穹桑樹上,殷地安群眾已集數百,禮拜太陽。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回去時,仍由大壑、咸池,進入地下鍾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 ,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鍾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麼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鍾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SIHO)媽媽浴日的地方,共有22個地下岔道,一進去,迷了路就出不來了……我們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國學漢語,當時只會說西班牙和殷地安語,23人誰也沒讀過《山海經》,後來才知道水手講的同《山海經》記的多有暗合,很是驚訝……
1926年這次游歷終生難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稱殷地安,自言中國人,確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國商殷人和少昊、誇父等中華先人的裔胃。③
其三,再說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讀到開篇一句:「東海之外大壑」,並《海外東經》中羿射九日神話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認為,「大壑」便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他們在四千年前稱之為『大壑』,我們今天稱它為『大峽谷』。人們站在大峽谷邊上眺望,無不為它瑰麗的景色所感動。印第安人對此不能無動於衷,中國人不能,我們也不能。」默茨進而推斷道:中國關於羿射日的神話,其出處無疑就在《山海經·海外東經》。「我相信終有一天會發現,射日的故事最早發源於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講給中國人聽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關於峽谷怎樣形成的神話,作為大壑(大峽谷)的神話帶回來……印第安人是想解釋峽谷是怎樣來的,想弄清為什麼會流金鑠石,五光十色。對詩情畫意的中國人來說,這故事聽來是講得通的……應該承認,神話的根子就在美國大峽谷。」
默茨的推論雖然大膽,卻不無根據。現在我們吃驚地得知,在美國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確實流傳著十日神話。徐松石教授經搜集考證,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於扶桑湯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亞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傳說。據謂狗酋達(犬形神人)創造天地日月,造成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他們本來是輪流出現的。後來有一個時候,十個太陽白天並出,十個月亮夜裡並懸。弄到日間則熱似焦火,夜裡則凍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達就出來毀滅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然後人類生活得以恢復常態。」
現在,我們似乎可以說,美國西部的大峽谷,與《山海經》所記「東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鑠石的大峽谷應為古人眼中日出之處。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有著相似的十日神話傳說。至於是否古時來到大峽谷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的十日傳說帶回去,演變成羿射九日的神話,恐怕只能做為默茨的推想而難予考證。
三
《山海經》確實是上古先民認知世界的記錄,其囊括的范圍大大超越了現今的中國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經》又如何被分為「海內」、「海外」與「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別敘述呢?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海內經》和《海內南經》、《海內北經》、《海內西經》、《海內東經》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個「海內」的輪廓,這個輪廓的東南角已達「會稽」,西北角已達「凶奴」、「東胡」,西南角甚至達到「天毒」(晉郭璞註: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東北角則明確記為「朝鮮」與「倭」。
請看:「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晉郭璞為此注曰:「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這就指明《山海經》之《海內北經》提到的「倭」和「朝鮮」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鮮、韓國。
既然古時已將日本和朝鮮列於「海內」,那麼,《海外東經》、《大荒東經》所到達的地方,必然遠於日本和朝鮮。而在日本、朝鮮以東會是哪裡呢?答案不言自明,當然應是美洲。
《海外東經》記載的「湯谷」「扶桑」「黑齒國」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記載佐記——《東夷傳》載:「倭國東四千餘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
至於《大荒東經》所載「東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屬。《列子·湯問篇》雲「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而中國古人到達東部如此之遠的地方,之所以「質明有信」,並非虛妄,乃是因為有人雙腳丈量的結果。
《海外東經》記載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晉郭璞註:「豎亥」為健行人。清郝懿行註:豎亥右手把算,算當為 。《說文》雲:「 長六寸,計歷數者」。而「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這就鮮活地描寫出古時測量大地者的生動形象。
「自東極至於西極」,氣魄何等之大!「東極」在哪裡?《大荒東經》載明,在「日月所出」之處;「西極」在哪裡?《大荒西經》載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經》記載,「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經》所載「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處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人觀察一年中不同時間,太陽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來,命豎亥測量由東極至於西極的里程,也許與制定歷法有關。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與《五藏山經》所記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東經》記載的許多山名都不象中國的山名,比如: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 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上述這些中國人聽來很怪的山名,無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譯,是對當地土人所稱山名的直譯音錄。如果是「海客談瀛」式的神侃海聊,沒必要編些古怪的山名。這倒從一個角度,證明古人確確實實到達了《大荒東經》所記載的地方。
這里應該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發現的幾處古代石刻。一處位於加拿大的阿爾柏達,一處位於美國北達科他,還有一處在亞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這些石刻文字明顯與古瑪雅象形文字不屬於一個系統,反而與中國商殷之際的甲骨文極為相似,有些文字簡直與甲骨文相同。難怪北達科他商業與工業開發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並且在1972年再版的《關於北達科他的種種事實》一書里,附以有關中國人這次探險的記載。④
在北美洲發現的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東極至於西極」測量大地所留下的遺跡。要知道,「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如果不以古時測量步算(據說舊時丈量土地時左右兩腳各向前邁一步為一測量步),僅以普通行走,兩步為一公尺計,五億步當有2.5億公尺——已有20萬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離,早已遠遠超出中國本土,可以環繞地球幾圈了!如果考慮古人行走時翻山越嶺、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線行走,「自東極至於西極」距離的記載是可信的。
並且,這項巨大的測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學者所說的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個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國的壯士余純順。筆者雖然沒有仔細核查過他的有關資料,但以他經歷過的幾乎走遍中國大陸上的每一個市縣、行走時間歷時八年的情況看,他所走過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繞地球一圈。遠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華里計,一年約可走三萬多華里,三年便可行走十萬華里,足以繞地球一周。從《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兩篇記錄來看,其敘述風格如出一位親歷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時健行人完成了「自東極至於西極」的壯舉,將大荒之東和大荒之西的所見所聞記了下來,並講述給別人,因此才有了《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
偉哉,華夏先人!
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並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後,由衷的贊嘆:
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制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⑤
而今天,我們還趕得上祖先的腳力么?
註:
①《人民日報》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②原譯文如此,與《山海經》有出入
③《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8頁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④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頁
⑤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0頁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