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若切斷西里古里走廊,印度國內會出現什麼情況會走向分裂嗎
其實在印度的歷史上壓根就沒有西里古里走廊這一說,這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了遏制印度的發展故意搞出來的一個通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實力明顯的被削弱了,英國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經過了二戰的洗禮後綜合實力都有著明顯增強,實力越來越弱的英國自然沒辦法繼續統治這些個殖民地,於是很多殖民地開始脫離宗主國的統治。
尼泊爾和不丹這兩個國家雖然表面是獨立的,但實際上已經被印度滲透了。所以雖然西里古里走廊看起來非常的狹隘,但想要徹底控制西里古里走廊,必須先控制尼泊爾和不丹。
在和平狀態下同時控制三個國家也不太現實,不過這三個國家都與印度有仇,並且願意切斷這條通道的話,還是可以給印度的東北七邦的人民帶來“自由”的。
綜合以上來說,如果真的切斷了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印度東北七邦或許短時間內在表面上不會獨立,但是絕對不會服從印度中央政府的安排,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對於東北七邦的統治會越來越微弱,那麼東北七邦獨立將會成為一個必然事件。只不過這可能只會是一個臆想罷了,畢竟要切斷西里古里走廊是一件很事情。
B. 苦心經營七十年,印度本土與東北七邦的紐帶強些了嗎
印度東北部共有七個邦:(偽)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和特里普拉邦。
這七個邦在印度政治地位不高,而且經常受到歧視。印度毛派游擊隊,在東北七個邦勢力很大,甚至部分地區已經取代印度政府管理當地。
C. 很長的時間,為什麼印度人幾乎看不到蒙古血統
是您不知道而已。成吉思汗確實沒有打下印度。但印度歷史上重要的國家莫卧爾帝國是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兒,又稱蒙兀兒,是波斯語「 蒙古 」的轉音。
莫卧兒帝國(波斯語: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 ;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8年),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莫卧兒」意即「蒙古」。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信奉伊斯蘭教、有察合台汗國貴族血統的突厥化蒙古人。
泰姬陵就是這個帝國後來的國王沙爾賈汗(shahjahan)建立的。
東北七邦和中國藏南接壤,再包括後來印度侵佔的錫金,通過一條狹長的西里古里走廊與印度本土連接,走廊最窄處只有約20公里。印度東北部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接壤。在人種、語言、文化等方面都與印度本土部分有著顯著區別,古代從未與印度本土統一,直到英國殖民時期才被並入印度。在印度東北,生活著約200多個不同民族群體,有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和原始宗教信徒等。除了蒙古還有歷史上包括西藏等中國或雅利安人等逐漸進入印度的各種人種。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這里成為印度民族和宗教沖突最激烈的地區。特別是1992年以來,這里每年幾乎都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民族與種族沖突,已經有1.4萬多名平民、安全人員和「武裝分子」喪生。
現在印度北部還有大約3000萬蒙古後裔。
D. 印度有哪七個邦
1、阿魯那恰爾邦:首府-伊塔那噶(位於帕普派爾縣),面積:83743平方千米,人口約138.4萬。
2、米佐拉姆邦:首府-艾藻爾,面積:21087平方千米,人口約109.7萬。
3、曼尼普爾邦:首府:因帕爾,面積:22327平方千米,人口約285.5萬。
4、阿薩姆邦:首府-迪斯布爾,面積:78438平方千米,人口約3120萬。
5、那加蘭邦:首府-襲慎科希馬,面積:16579平方千米,人口約198萬。
6、特並埋里普拉邦:首府-阿加爾塔拉,面積:10486平拍蔽敬方千米,人口約367.5萬。
7、梅加拉亞邦:首府-西隆,面積:22429平方千米,人口約296.7萬。
印度東北部七邦是以黃種人為主的地區。
主體民族來源於漢族、藏族、傣族、緬族,在漫長的民族遷徙過程中,經過與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幾千年的混血,形成了雅利安-蒙古人種,演化出博多(迪瑪薩卡查里等)、那加、庫基、卡西、米吉爾(Mikir,又稱卡比Karbi)、加羅(Garo)、米佐(Mizo)等民族,統稱為東喜馬拉雅民族。
那加人主要分布在阿薩姆北部的那加山區,因居住地域的不同,又分化成很多亞族,澤米人(Zemi)、卡查里人(Cachari)、孔亞克人(Konyak)、阿沃人(Ao)、昂尕米人(Angami)、塞良戎人(Zelianrong)、唐庫爾人(Tangkhul)、洛克特人(Nocte)、萬喬人(Wancho)、唐薩(Tangsa)人等等,就如同我國散落在橫斷山脈高山峽谷里的諸多少數民族。
米吉爾人主要居住在阿薩姆邦的米吉爾山地,自稱阿倫(Arleng)或卡比(Karbi),「阿倫」意為山地居民。加羅人是藏族的後裔,他們的祖先起先遷徙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然後再遷到梅加拉亞高原的加羅山區。加羅語近似藏語,加羅人也使用藏文。
E.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
1、宗教性。
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2、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並。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3、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F. 印度東北七邦有漢族嗎
據統計,印度東北七邦的漢族人口不多,只佔總人口的不到1%。東北七邦亂肆最大的民族是侗族,其次是苗族、瑤族茄神、毛南族等少數民族,漢族在這里的比例非常小。但是,漢族也顫陪虧在印度東北七邦獨立州以及東北聯邦有一定的分布,如曼尼普爾邦、阿薩姆邦等。
G. 印度東北七邦面積人口是多少
印度東北七邦面積人口是26萬平方公里。
印度東北7個邦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3885萬,面積比廣西大一點點,人口卻少於廣西。和印度其他地方不同,印度東北人,多數是蒙古人種,外表看起來像中國人和東南亞人。
印度的東北地區,被緬甸、中國、孟加拉團團圍住。其中,米佐拉姆邦,離印度洋只有50公里,但卻要繞道2千公里,才有入海口。從「賽哈」到最近的印度沿海城市「加格迪布」,路程1892公里,走高速居然還要53小時,平均時速只有不到40km/h。
七個邦及特里普拉邦的信息:
印度東北一共分為錫金和七個邦:偽阿魯納恰爾邦(中國領土)特里普拉邦、曼尼普爾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阿薩姆邦、錫金邦。
特里普拉邦總面積約為1.04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約為400萬左右,多信奉印度教性力派,邦首府為阿加爾塔拉。
特里普拉邦的人口主要是來自西邊孟加拉國的孟加拉人,屬於蒙古人種,這些人之所以遷移至此,主要是由於戰爭原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孟加拉國爭取獨立期間,大量信奉印度教的孟加拉人為了避免宗教迫害而遷移至特里普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