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走野人山
日軍攻佔曼德勒,遠征軍兵敗,蔣介石要求杜聿明將遠征軍帶回國內,滇緬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軍佔領,只能穿越野人山回雲南。
『貳』 遠征軍杜聿明部再走出野人山之後為什麼還是到了印度
他們走進野人山之後因疾病和飢餓死了很多人,在叢林里邊探索邊走,地圖也沒有那麼先進。孫立人部隊安全撤退到印度後,跟美方溝通營救,美軍派出了飛機在野人山叢林里搜救杜聿明部隊的蹤跡,搜尋了好久終於找到他們,然後給他們空投了很多食物。在美軍的指引下,杜聿明部隊就近走出了野人山,抵達了印度,去雲南的路更艱險。如果不是美軍的搜救,整個部隊可能都將困死在叢林里。杜聿明抵達印度稍作調整後,乘專機受蔣命令被調回了國內。
雖然這次翻越野人山造成大量有生力量無辜死亡,但杜聿明並沒有受到蔣介石的指責。因為在遠征軍出發前,蔣介石就交代杜聿明要把部隊帶回國內。蔣介石是考慮到這是一支寶貴的戰鬥力量,他怕軍隊都去了印度受美國武裝最後會變成一支他國的僱傭軍幫他國打仗而導致最後自己失去這支部隊的指揮權。在蔣介石的立場來看,他不僅希望中國遠征軍能在中印緬戰場打勝仗,更希望這支部隊成為戰爭結束後自己手中的武裝資本。所以如果遠征軍在緬甸打了勝仗但卻成為了他國的僱傭軍,那對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但作為我們第三方來看,這么多戰士沒有因為戰斗而是因為大自然帶來的疾病、飢餓和難捱的氣候而死去實在是讓人心痛。如果他們當時能一同進入印度,這幾萬士兵的生命就能得以保存。更何況後來在美國政府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還是派了一部分有生力量通過駝峰航線被空運到印度。這不是多此一舉嘛,如果當時杜聿明的部下能撤到印度,就不需要用飛機從國內運士兵到印度了,更不存在這些事了。所以那些高級指揮官的私心,小算盤,不合時宜的決策真的是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傷亡和犧牲的。
國民黨高層中的貪腐和派系之間的權力斗爭非常嚴重,蔣介石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也為自己的政治版圖埋下了崩潰的伏筆,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看到了。盡管他完成了北伐實現了中國名義上的一統,盡管他帶領了全中國取得了抗日的勝利,盡管他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絕不賣國絕不受洋人的控制,盡管他在中國那個風起雲涌的時代做了很多很多事,但最終他失去了大陸,敗退台灣。
『叄』 杜聿明為何率領遠征軍穿越野人山死傷慘重
實際上杜聿明帥部隊先向密支那走,然後日軍佔領密支那後,經過老蔣的批准,又轉向印度。
走野人山的大多是六軍等被打散的部隊。
這時候,史迪威決定,他和幕僚「不再有發揮的機會」。他的僚屬們都同意並認為「老闆應該告訴中國人去死吧,然後趁著還有機會趕緊走人」。史迪威送出簡短的報告通知華府和委員長,他即將離開。他說,國軍部隊已經四散成多個小群隊,會設法撤到印度,因此他的「後續指揮已沒必要」。(事實上,大部分在他指揮下的國軍各師,此時仍保持團隊行動。)史迪威拍發電報給杜聿明,命令他撤往印度。史迪威的僚屬找來當地向導、挑?負鴕歡勇庾櫻?月5日,一行約80個人(包括一些護士和英國難民)吵團啟程沿著欽敦江(Chindwin River)溯江而上,但不久後即改走山路。印度的邊境城鎮英帕爾在140英里之外。
5月6日,杜聿明向委員長報告,史迪威和羅卓英指示他率領部隊退入印度。杜聿明送來的報告讓蔣第一次聽說,史迪威已下令大部分的緬境中國遠征軍躲到另一個國家去,這與他「全軍向密支那轉進」的命令「相背也」。他懷疑史迪威是不是「戰爭失敗,神經不安所致?e」!蔣撤銷史迪威的命令,指示杜聿明率部前往密支那,不得延誤。當天稍後,蔣才收到史迪威的訊息,就是通知蔣,他和僚屬以及其他人將前往印度。蔣大為震驚,他寫下,史迪威「竟於脫離我軍,擅赴印度之時,只來此電作為通報,不知軍紀何在」。
孫立人和他紀律嚴明的新38師,既遵循委員長也遵循史迪威的命令,他們沿著較史迪威路線稍南的一條路直接前往印度。史迪威在日記里數度記述他往北撤退的經過;他自稱「居尺亂於中國大軍和??大洪流(指他的撤退部隊)之前不遠」。同時,第5軍的第22師和第96師,以及數萬難民走一條險惡的小徑前往密支那。日軍的飛機和有敵意的當地人,截殺不少向北逃亡的隊伍。第96師脫了隊,靠美軍空投糧食補給,不可思議地退回中國,不過留下沿路洗劫、掠奪的不良紀錄。精銳的第200師,雖然師長陣亡,竟也以一個師團的姿態成功回國。
西翼方面,杜聿明率第22師抵達密支那,他估計無法依委員長之命,從密支那退到中國邊境,因為薩爾溫江(怒江)上的渡船已被日軍控制住。於是蔣批准杜聿明和羅卓英退到印度,但是杜不久便回報說,日軍的前鋒部隊沿著叢林小徑升困橘伏擊他的部隊。更糟的是,瘧疾、痢疾肆虐。同時,在東翼方面,自負的第6軍有兩個師被打得支離破碎;許多三兩成群的官兵們遁入山區。從當地緬甸人的夾擊中殺出重圍後,他們零散地回到國內。飛虎隊也被迫在撤守之前,在緬甸東北部把22架受損的P-40飛機付諸一炬。
『肆』 遠征軍入緬作戰經過:十萬精銳半數埋骨野人山
首次遠征
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此時由於緬甸戰事吃緊,英國人卻又急著要遠征軍入緬參戰。2月16日,蔣中正下令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3月7日,200師到達同古,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3月19日,200師首次與日軍地面部隊接觸,由於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極延誤,後續部隊始終沒有按原定計劃到達同古,10餘日後,200師傷亡達2000餘人,內缺糧彈、外無援兵,並且還要面對4倍於己的敵軍包圍,杜聿明審時度勢,下令200師於3月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3月30日,日軍進城後才發現同古是一個空城。在同古保衛戰中,200師殲敵5000餘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
隨後中國遠征軍准備進行平滿納會戰,然而,在西路方面,緬甸戰場右路英軍不斷後撤,將中路平滿納地區的中國遠征軍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東線方面由於中國軍隊兵力薄弱,陣地不斷失守,第5軍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
1942年4月14日凌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消息傳出,中、英、美三國轟動。1942年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關於在仁安羌和喬克柏當之間有敵軍3000餘人的情報,命令第200師長途奔襲至喬克柏當。第200師到了喬克柏當後,發現沒有日軍,只有英軍在新38師的掩護下撤退。而後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的3天時間,使日軍搶先攻佔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師向棠吉發起攻擊,經過激烈的戰斗,於1942年4月25日18時佔領棠吉。而在1942年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日軍隨後從雷烈姆北進,此時防守臘戍已無意義,第200師遂於1942年4月26日放棄棠吉。
日軍於4月26 *** 近曼德勒,左翼的第6軍在新30師西調後兵力不足,作戰能力很弱,第66軍增援不及,日軍第56師團趁機猛攻東線遠征軍陣地,史迪威和羅卓英於4月27日下午17時下令放棄曼德勒,部隊向北轉移,但為神虧時已晚,日軍連續攻佔棠吉、八莫、臘戍、密支那等地,切斷了第5軍的後路,岩肆並越過中緬邊境,侵入中國雲南滇西境內,攻佔了畹町、龍陵等地,並於5月5日抵抗怒江西岸的惠通橋地區,中國遠征軍急調第71軍入滇對日軍實施反擊;亦於5月5日,剛剛抵達怒江東岸的第36師及兩個工兵連炸毀了惠通橋,將敵阻於怒江西岸,雙方隔河對峙,這才阻止了日軍繼續向中國大西南的進一步擴張。
戰略撤退
1942年4月29日拂曉,日軍猛攻臘戍,第66軍傷亡慘重,當天中午,日軍佔領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所謂曼德勒會戰已經徹底成了泡影。此時撤退已粗瞎轎經成了當務之急。
被困於緬北的遠征軍總司令部及下屬第5軍及第6軍第30師於5月7日突出日軍合圍後,新22師、新30師在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的率領下,先後退入印度,長官部於5月24日抵達印度英帕爾地區。
東線方面,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
中線方面,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1942年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於當天夜間十時全部到達。1942年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五軍直屬部隊、第200師、第96師、第66軍的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於5月7日突破日軍合圍。
1942年5月8日上午,日軍攻佔密支那,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向國內撤退。因八莫、密支那等地已經被日軍佔領,部隊只好越過鐵路由西面繞道緬北密林回國,途中多次沖破日軍阻擊。1942年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佔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
5月13日,部隊在曼西破壞了所有重裝備,徒步進入原始森林。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英帕爾。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征結束之後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隊。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部隊缺醫少葯,斷糧達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歷盡艱難困苦,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台、糧食、葯品,輾轉達兩個月之久,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只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所部最終於7月25日抵達印度雷多(亦翻譯成列多),沿途因飢餓和疾病死亡2000餘人。
第200師結束東枝(也翻譯成「棠吉」)戰斗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5月10日在途中與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了第6軍、第66軍各一部失散人員。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國。1942年5月18日,第200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才從東面山坡撕開一條缺口,殘余官兵得以死裡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將軍逝世。同時在這次戰斗中,師參謀主任董干、第599團團長劉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吉漢均失蹤。部隊由鄭庭笈率領,經千辛萬苦,於6月17日抵達騰沖附近,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
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
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於8月17日抵達雲南劍川。
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作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聞名。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伍』 6 亡命野人山――喋血遠征
在日軍萬般阻截下,杜聿明穿越野人山,經受了不是長征的長征,九死一生
『陸』 杜聿明入緬作戰失敗後有沒有去印度
沒有,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杜聿明嚴格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率領第五軍翻越喜馬拉雅山南麓經野人山撤回國內,途中不但要面對日軍的尾追堵截還面臨斷水斷糧缺醫少葯瘴氣彌漫毒蟲猛獸疾病肆虐等等諸多困難,戴安瀾將軍就是犧牲在撤退途中,孫立人率領新38師撤往印度,換裝整編後,與國內空運過去的新22師成為第二次入緬作戰的兩大主力。
『柒』 杜聿明一生戰功赫赫,卻受累於老蔣的瞎指揮,吞下兩場慘敗的苦果
杜聿明是國民黨諸多將領中頗具爭議的一位,此人一生屢立戰功,戰績非常出色,是老蔣最為寵信的嫡系將領之一。但擁有「校長」的寵信卻未必是好事,對於杜聿明本人來說,正是校長的頻頻關照束縛了他的手腳,直接導致他吞下了兩場慘敗的苦果,一世英名也為之毀於一旦。
一:戰功赫赫的杜聿明
杜聿明,字光亭,陝西省米脂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杜聿明的軍事生涯非常輝煌,他曾歷任國軍第200師師長、第五軍軍長、第五集團軍總司令、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兼前進指揮部主任等要職,身經百戰,成績斐然。
杜聿明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先後就讀於家鄉的成家岔小學、榆林中學。中學畢業後報名,杜聿明投考北京大學,如果按照這個人生軌跡走下去,杜聿明很可能會成為一位高級知識分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杜聿明從報紙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成立並招收學員的消息,心中泛起了波瀾。經過一番復雜的思想斗爭,杜聿明決定投筆從戎,他放棄了考取北京大學的機會,與好友關麟征、堂兄杜聿鑫等人一起南下,投考黃埔軍校。
1924年4月,在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引薦下,杜聿明、關麟征等人經考試進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
在黃埔軍校期間,杜聿明表現平平,並未引起老蔣的注意。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杜聿明的軍旅生涯依然舉步維艱。1926年,杜聿明加入黃埔軍校武漢談桐分校擔任學長隊隊長,老蔣發動四一二政變時,他態度模糊,並沒有明確表態反蔣,因此遭到武漢國民政府的逮捕,鋃鐺入獄,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後來,杜聿明歷經千辛萬苦逃到南京,經過張治中的介紹,見到了老蔣,當上了中央軍校(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中隊長,1929年,教導師成含纖坦立時,杜聿明改任中效營長。
在軍隊中熬了五年,只做到營長,年輕的杜聿明舉步維艱。1932年,杜聿明參加「圍剿」鄂豫皖根據地的戰斗,在戰斗中,國軍在霍邱與紅軍遭遇,吞下了一場慘敗。戰斗中,杜聿明率部穿插到紅軍側翼,突入霍邱,表現十分搶眼。戰斗結束後,上司徐庭瑤給杜聿明記了首功,並親自推薦他升任少將團長,從此,杜聿明開始在軍中小有名氣。
1932年的長城抗戰,成為杜聿明軍事生涯的轉折點。長城抗戰時,杜聿明擔任旅長,跟隨頂頭上司、第25師師長關麟征在古北口抗擊日軍。戰斗中,關麟征被子彈擊中,身受重傷,關鍵時刻,杜聿明勇挑重擔,代替關麟征指揮作戰,並被提拔為第25師副師長。
杜聿明在長城抗戰中表現不俗,從此走上了一條飛黃騰達之路。1937年,國民政府組建第一支裝甲兵團,杜聿明被任命為團長,一年後,裝甲團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榮升師長,1939年,200師擴編為第五軍,杜聿明順理成章地當上了軍長。
第五軍是國軍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是王牌中的王牌,作為這支軍隊的軍長,此時的杜聿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掃從前的陰霾,成為老蔣寵信的嫡系將領。
1939年12月的昆侖關戰役,成為杜聿明軍事生涯的代表作之一。當時,日軍已經成功從北部灣登陸,在攻佔欽州、防城港後,集結一個師團及一個旅團的兵力,沿著邕欽公路北進,將進攻目標對准了南寧。
12月4日,日軍攻佔昆侖關,南寧危急,廣西危急!面對不利局面,國民政府見招拆招,集合了五個集團軍的兵力,組織桂南會戰。此豎旁戰中,第五軍奉命攻打昆侖關,確保南寧的安全,為其他部隊的反攻創造條件。
駐守昆侖關的日軍第21旅團是日軍的王牌部隊,在日軍中有著「鋼軍」的美譽,是一塊不好啃的硬骨頭。12月18日,昆侖關之戰打響,在杜聿明的正確指揮下,第五軍與日軍第21旅團展開拉鋸戰,前後三次攻佔昆侖關,共殲敵4000餘人,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了一場寶貴的勝利。
杜聿明不僅對外作戰戰功不俗,在內戰中也是老蔣手中的一張王牌。1945年9月30日,杜聿明趁昆明城防空虛之際,指揮第五軍突然向「雲南王」龍雲發難,一舉結束了龍雲在雲南的統治地位,將雲南省納入老蔣的控制范圍之中。
1945年10月18日,老蔣將杜聿明派往東北,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協助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搶占東北。杜聿明曾經在長城抗戰中被子彈擊中腿部,走路一瘸一拐,而熊式輝的腿腳也不利索,所以,時人給這個組合起了一個滑稽的綽號:東北二瘸。
杜聿明雖然腿瘸,腦子卻並不瘸,他的軍事才能在國軍中是非常突出的。國軍原本在搶占東北的行動中已經失去了先手,杜聿明來到後,很快便將局勢逆轉。
1945年11月13日,杜聿明指揮第13軍、52軍攻佔山海關,一路北進,11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撤出長春、吉林,11月26日又主動撤出錦州。杜聿明得理不饒人,指揮國軍繼續推進,連續佔領興城、錦西、沈陽、營口等城池,一舉底定遼南地區。
之後,杜聿明又指揮國軍以沈陽為中心,向遼北、吉林進軍。1946年5月13日,杜聿明集結10個師的兵力,分成左、中、右三個兵團,輪番進攻四平。東北民主聯軍奮勇抵抗後撤出四平,杜聿明揮兵疾進,一路攻佔公主嶺、長春、東豐、海龍、遼源等地,進逼松花江(其實是哈爾濱以南的第二松花江),與東北民主聯軍隔江對峙。東北民主聯軍退往松花江以北,以哈爾濱為中心構築防線,與國軍展開對峙。
但此後,國軍卻並未乘勝追擊,之後的事情我們就比較熟悉了,東北民主聯軍很快展開反擊,通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一舉扭轉了不利局勢,國軍則屢戰屢敗。到1948年,國軍被切割在幾個大城市中,成了瓮中之鱉,遼沈戰役後,東北國軍便灰飛煙滅了。
1947年的夏季攻勢後,杜聿明便因病離開了東北,這也是國軍在東北遭到慘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雖然最終未能挽救東北戰場的局面,但杜聿明曾一度將我軍壓到了松花江以北,攻佔了幾十座城池,東北民主聯軍最困難時,南滿幾乎全部丟掉,只剩下了鴨綠江邊的幾個小縣城。
在與林總的較量中,杜聿明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他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我認為,他是國軍「剿總」級別的將領中能力最強的。縱觀國軍的高級將領們,劉峙腦滿腸肥,在戰場上就像只無頭蒼蠅,被稱為「一頭豬」;白崇禧屢屢算計自己的小利,完全沒有大局觀,在淮海戰役中,他甚至阻止宋希濂兵團北上,毀掉了老蔣最後的希望;傅作義的表現非常突出,但他在攻佔張家口後,便在華北戰場被我軍的二線部隊拖住,並無太大的作為。和他們比起來,杜聿明在東北戰場的表現要出色的多,一舉奠定了國軍第一名將的地位。
但如此驍勇善戰的名將,卻也屢次受累於老蔣的屢次瞎指揮,從而多次吞下了失利的苦果,這其中最慘痛的兩場敗仗,當屬穿過野人山和淮海戰役。
二:老蔣的天才表演
1942年,杜聿明升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長官,率部進入緬甸參加對日作戰。戰況不利時,盟軍亞洲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命令杜聿明率第五軍撤往印度,此時,杜聿明卻接到了老蔣的命令:穿過野人山撤回雲南。
野人山又名枯門嶺,位於緬甸北部,再往北就是巍峨的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了。這里是一大片未開發的原始森林,人煙罕至,瘴氣橫行,環境非常惡劣。進入野人山,真的可以活著走出來嗎?杜聿明心裡完全沒底。
此時,他的部下孫立人和廖耀湘勸杜聿明撤往印度,杜聿明反復考量後,決定聽從老蔣的命令,第五軍四萬將士進入野人山,最終只有8000人生還,損失慘重。穿過野人山是杜聿明軍事生涯的污點,關於此事的主要責任人,歷來頗有爭議,有的觀點認為進入野人山是杜聿明自己的決定,杜聿明要負全責。
但根據杜聿明自己的說法,此事乃系遵守老蔣的命令所致。杜聿明是老蔣的愛將,如此重大的事情,他給老蔣潑臟水的可能性不大,我認為,杜聿明命第五軍進入野人山,奉老蔣的命令行事的。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統一指揮淮海戰場的國軍。豈料,淮海戰役剛一開始,老蔣又給杜聿明挖了一個大坑。
上任徐州剿總後,杜聿明便制定了一個作戰計劃,打算趁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尚未形成合力之際,集中徐州、蚌埠地區的國軍主力,率先發動進攻,以占據戰場的主動權。豈料,杜聿明的意見書遞上去之後,卻遭到了老蔣的拒絕。
此時,老蔣的目光依然放在東北戰場,1948年9月,老蔣任命杜聿明擔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指揮國軍從葫蘆島撤兵,至於指揮淮海戰場的重任,老蔣交給了劉峙。
劉峙此人,在軍閥混戰年代倒也算個人物,在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一系列戰事中,劉峙表現十分神勇,被稱為軍中的「常勝將軍」。面對軍閥部隊,劉峙是常勝將軍,但面對解放軍時,劉峙卻變成了常敗將軍。
解放戰爭中,劉峙被老蔣任命為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統一指揮河南地區的國軍,與中野作戰。1946年8月,劉峙調集10個整編師加十萬地方部隊,共計30萬人的總兵力圍攻中野。劉峙擁兵30萬,中野只有6萬,看起來實力懸殊,但打起來,卻完全反過來了。
9月6日,中野發動定陶戰役,全殲了冒進的第三師趙錫田部,劉峙的圍攻計劃就此破產。戰後,老蔣龍顏大怒,將劉峙撤職查辦,調回南京擔任閑職。
就是這么一塊料,竟然在淮海戰役中再次被老蔣起用。戰爭剛一開始,劉峙便顯示了自己的「豬頭將軍」本色,當時,劉峙先是命令黃百韜率部向徐州收縮,當黃百韜行軍到新安鎮時,劉峙卻命令他停止行軍,原地等待第44軍,這一等,就把黃百韜兵團送上了不歸路。
黃百韜一等就是兩天,就此被華野包圍在了碾庄。當杜聿明抵達徐州前線時,黃百韜兵團已經陷入了包圍圈。黃百韜驍勇善戰,他手下的第25軍也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老蔣的亂用人,讓杜聿明一來到徐州便陷入了困境。
黃百韜兵團陷入華野的包圍圈後,老蔣慌了神,他急令剛到前線的杜聿明指揮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從徐州出發,東進隴海線,救援黃百韜兵團。同時,老蔣命令宿縣的孫元良兵團、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駐馬店一帶的黃維兵團分別向徐州集結,打算在徐州進行決戰。
此時的國軍,早已是強弩之末了,在與解放軍的較量中,杜聿明屢戰屢敗,碰得頭破血流,杜聿明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向老蔣提出了正確的意見,認為應該及時撤退,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與解放軍交戰。
老蔣一開始滿口答應,但他很快便再次犯渾了。當時,黃維兵團被中野包圍在了雙堆集,黃維兵團是土木系的嫡系部隊,下轄的第十八軍更是國軍五大王牌之一,老蔣捨不得放棄這支王牌軍隊,便命令已經往永城撤退的杜聿明率軍增援雙堆集。
就這樣,杜聿明集團失去了最後的機會,最終被解放軍包圍在了陳官莊,一場激戰之下,杜聿明集團灰飛煙滅,而杜聿明本人,也成了華野的戰利品。
三:杜聿明的致命弱點
縱觀杜聿明的軍事生涯,他的戰績不可謂不輝煌。在古北口,他輕傷不下火線,接替關麟征指揮一戰成名;在昆侖關,他指揮第五軍沉著應戰,重創日本第21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爭雄;在解放戰爭初期,他在東北戰場運籌帷幄,一度將東北民主聯軍壓到了松花江以北,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從戰績上看,杜聿明絕對是國軍中的一員名將,我認為,他的軍事才能在國軍名將中穩居前三,與傅作義、王耀武是同一級別的。
盡管有著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但杜聿明卻有一個致命弱點:太聽話。因為深感老蔣的知遇之恩,杜聿明對老蔣基本是言聽計從的。下屬聽從指揮,當然算一個優點,但如果上司太無能,太聽從指揮就成了一個致命的弱點。
第二次四平之戰之後,杜聿明指揮國軍長驅直入,攻克長春,進逼松花江,完全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此時,老蔣的命令下來了:停止前進,保持現狀。老蔣的命令給了我軍喘息之機,林總迅速指揮我軍以哈爾濱為中心布置防線,在江北站穩了腳跟。並通過整軍和土改,迅速發展壯大,隨著三下江南作戰的進行,國軍的優勢被逐漸蠶食,夏季攻勢後,杜聿明因病離開東北,國軍在東北的失敗已是不可避免了。
如果杜聿明拒絕執行老蔣的命令,繼續進軍的話,恐怕解放戰爭的進程將會被改寫。
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完全被老蔣牽著鼻子走,老蔣讓他去東北,他照做;老蔣讓他救援黃百韜,他照做;老蔣讓他增援黃維,他還是照做。在老蔣的天才指揮和杜聿明的言聽計從下,80萬國軍在淮海戰場灰飛煙滅,名將杜聿明的軍事生涯也走上了終點。
老蔣此人,政治手腕十分高超,軍閥混戰時期,他利用廖仲愷遇刺案擠走胡漢民和許崇智,從一名二三線角色一躍進入國民黨的權利核心,政治斗爭的水平堪稱爐火純青。但講到軍事水平,老蔣就非常拙劣了。
淞滬會戰時,老蔣採用添油戰術,將國軍精銳部隊分批派上淞滬戰場,一舉葬送了數十萬國軍精銳,解放戰爭時期,他錯誤將戰略目標放在雲南的龍雲身上,失去了搶占東北的先手,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他則用一系列騷操作證明了自己拙劣的戰場能力。時至今日,老蔣的戰場操作頻頻遭到網友們的嘲諷,老蔣本人甚至被冠以「運輸大隊長」的雅號。
有老蔣這樣的統帥瞎指揮,縱使有杜聿明、傅作義這樣的名將,蔣家王朝依然難以擺脫覆沒的命運。可以說,老蔣用自己的瞎指揮,親手為蔣家王朝蓋上了棺材板。
『捌』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走野人山
在緬甸戰場,由於英軍的戰斗不力,節節潰退,而且英軍並未也全力以赴,最後導致羅曼德計劃落空,英國人認為固守曼德勒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決定放棄緬甸退守印度。於是接下來的就是中英聯軍大撤退。這也標志著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
中國遠征軍後路被日軍截斷,只得分路突圍。由於能走的道路均被日軍把守。部隊無奈在荒野、森林、泥澤里開道。氣候濕熱,飢餓難忍、疾病、霍亂蔓延,部隊傷亡慘重。
由於日軍已經佔領了回國的路線,此時撤退路線出現了分歧。因為按照中國遠征軍總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的命令,全軍都撤退到印度去,那裡是英軍的大後方。可是中國的最高指揮官杜聿明卻不願意,杜聿明決定執行蔣介石的命令,把這支中國的精銳部隊帶回國去。但是回國的路線都被日軍堵死,所以要想回國只能冒險穿越野人山。
敗走野人山: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轉打洛到新平陽,迷路的遠征軍在森林裡轉來轉去,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
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台、糧食、葯品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只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英軍投入兵力4萬人,撤到印度只有約13000餘人。日軍則傷亡約4500人。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