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舞蹈是哪裡的

印度舞蹈是哪裡的

發布時間:2023-03-28 06:01:04

『壹』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眾所周知,代表印度舞蹈文化的、能夠表現印度舞蹈文化精髓的、優美莊重的,是印度古典舞蹈,而不是印度的古典舞蹈。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四個派別:

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這種舞蹈多用於頌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傳到廟外。

婆羅多舞講究音調、節拍和表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手語變化莫測,令人回味無窮。這種舞一般由1名演員獨舞,台側有另外5人協助演出。這種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願整個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詞伴舞。第二段叫做“賈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調”。這時開始有音樂伴奏,舞蹈正式進入情節。第三段叫“沙達姆”,意即“述說”。第四段叫“瓦爾納姆”,意思是“敘事”,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為“表現”。第六段叫“提拉姆”,意為“結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於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帶,內容多取自兩大史詩和往世書。這種流派的舞蹈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是演員的面部濃妝艷抹,遠勝於中國的京劇。他們的臉譜是用米糊、綠葉、顏料、油煙和白紙為原料繪制而成。每次化妝都有專業化妝師製作,演員要平躺於地上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因而,演員一上場,從其面部化妝即可分出誰是英雄,誰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極濃的鄉土氣息。演出也不受場地限制,有一塊空地就行,人們只要聽到開演前的震天鼓聲,就會循聲而來,然後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於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一種舞蹈。它起源於一些以講述兩大史詩糊口吃飯的民間藝人的表演。在莫卧兒王朝時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宮,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卡塔克舞十分講究舞步緩疾的變化。演員跳舞時,腳上系有小銅鈴。隨舞蹈節奏的變化,銅鈴時而響聲大作,猶如千軍萬馬奔騰;時而又只有一兩個銅鈴作響,恰似輕聲細語。所以舞蹈演員要有極高的腳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於印度東北曼尼普爾地區的民間舞蹈。關於這種舞蹈的傳說很多,有的說,它是印度教大神濕婆和雪山女神創造的舞蹈;有的說,它是克里希納神和拉達談情說愛時創造的舞蹈;也有的說,古代曼尼普爾地區的一位國王夢見一種優美的舞蹈,於是教其女兒學會此舞,隨後便流傳民間。

『貳』 印度舞最早來源於哪裡

印度是一個舞蹈的國度,無論在哪裡,你都可以看到舞蹈者的身影。無論男女、無論老幼,只要有一塊空地,大家聚在一起,鼓一敲,就可以跳起舞來。旁遮普地區的民族舞蹈—彭戈拉舞是一種慶祝豐收的舞蹈,人們聚在一起,舞步時快時慢。據說這樣的舞蹈常常一跳就是8個小時。在阿薩姆邦,有句古話:「會紡織的姑娘就會跳舞」;古吉拉特邦古稱「阿納爾德」,意即舞廳;比哈爾邦的姑娘們在月夜,會三五成群匯聚於院落之中,跳起傑達—傑丁舞,歌頌愛情;而迪拉格爾族的小夥子則會在九夜節時,表演波瓦依舞,迎接波瓦依神母(難近母)。可以說,舞蹈自古以來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的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且也是一種肢體語言,起著勸善的作用。它已經深入到任何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印度的舞蹈,那就是「會說話」。的確,印度的舞蹈給我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肢體語言。人們不是用口,而是在用身體和表情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手勢是印度舞蹈中一個重要的特點。不明就裡的人只會認為那些手勢是出於美感的需要,其實不然。大多數印度舞蹈中對手勢的意義都有嚴格的規定,通常來說,單手可以有28個姿勢,雙手24個。加在一起總共有52個姿勢。而每一個手勢,再結合上臂膀的揮動、身體的扭動則可以表達上十種不同的含義。
而「會說話」的並不光是手勢。印度舞蹈中對演員的面部表情也有高到幾乎變態的要求。
九種「拉斯」(意為「味道」)是每個演員都必須要熟練掌握的。這包括:斯楞嘎爾(愛情)、哈謝(詼諧)、格魯楞(憐憫)、勞得爾(怒)、威爾(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茲(輕蔑)、阿得浦得(驚愕)和肖德(安詳)。這些都要以身體姿態、面部表情、眼神的協作表現出來。 「一個好的演員需要熟練掌握這九種拉斯技巧…………如果她在表演斯楞嘎爾(愛情)時,要做到讓觀眾一看就明白,她是在表達母子之愛、兄妹之情還是情人之愛;在表演阿得浦得(驚愕)時,她還要能表現出是一頭老虎闖進了村莊,還是看見一頭陌生的牛進入村子」(夠變態吧^-^)
印度人跳舞的傳統由來已久,關於舞蹈的起源,還有這么一段傳說。
本來舞蹈是只有神才能享受的,人間並沒有。一天,雷神因陀羅在叫仙女烏爾沃西跳舞。她人雖在跳,心裡卻默默地翻騰著對賈因得(當然也是天上的仙人)的情愛,不由自主地向賈因得暗送了一個秋波,這一下不得了,觸犯了天條,被罰到塵世托生。賈因得也因株連而遭貶。被趕到塵世變成了一根竹子。但天神最後結了他們一個機會,如果他們在塵世相會,就可以再回到天上。而烏爾沃西將舞蹈帶到了人間。在一次節日中,人們為了感謝烏爾沃西帶來的舞蹈,送給了她一根竹子,而這根竹子正是賈因得所變。於是處罰結束,兩人返回天上。而舞蹈也從此在人間流傳開來。
傳說畢竟是傳說,其實早在4000年前的吠陀時期,經典之作《梨俱吠陀》中就有關於舞蹈的記載,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2000多年前婆羅多牟尼用梵文寫就的《舞論》恐怕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舞蹈的論著。
印度舞蹈進化到現在,已有180種形式之多。世界許多舞蹈家,光是學習其中的一種就耗費了一生的精力。
印度舞蹈大致上可以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這些舞蹈大多宗教色彩濃厚。在演出時,台前都要放上一尊舞神—濕婆的雕像。
「他的右上手拿著一面達莫和鼓,象徵著創造,有的說象徵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神的保護和祝福;他的左手托起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他可以毀滅他所創造的一切(也有人說象徵謬誤的毀滅和真理的傳播);左下手像象鼻那樣垂向拾起的腳,象徵著不受一切綢絆的自由;右腳踩住一個魔鬼(名叫莫亞卡拉),象徵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徵著超脫塵世,向上升騰。舞蹈周圍裝飾,象徵著懷抱人們的大自然。這等舞王之形象,可以說形象地啟示了印度舞踞的宗旨。」
印度古典舞有六大派: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卡塔克舞(Kathak)、卡塔卡利舞(Kathakali)、曼尼普利舞(Manipuri)、庫奇普蒂舞(Kuchipudi)、奧蒂西舞(Odissi)。

『叄』 印度古典式舞蹈的起源

自古以來,印度半島上的人民就能歌善舞。早在史前時期,半島就出現了舞蹈,在印度河流域的挖掘中,就出土了大量的舞女雕刻。可見印度舞蹈的悠久。
在印度人看來,舞蹈是神創造的,取悅於神是舞蹈者的唯一目標,最初,舞蹈者在一些宗教祭祀上跳舞以來舉行儀式。
在印度教的傳說中,世間本無舞蹈。一天,上天的雷雨神因陀羅叫仙女烏爾沃西跳舞。她雖然身體在跳,心中卻抵制不住對賈因特(同樣是神)的愛,於是對她暗送秋波,這下可觸犯了天條,被伐到塵世托生。賈因特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到塵世變成了一根竹子。但天神給了他們最後一次機會,假如他們能在塵世相遇,便可以重返天庭。烏爾沃西到了人間,同時也把舞蹈帶到了人世間,烏爾沃西仙舞翩翩,在人間名聲大噪。在一次節日舞會上,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感謝之情,送給他一根竹竿。而這根竹竿正是賈因特,因此他們的懲罰宣告結束,二人重返天宮。但是,舞蹈就此在人間傳開了。
印度的舞蹈歷史悠久,跟宗教的關系也最為密切。
在印度,不管在寺廟中,還是在工藝品店,一個十分常見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濕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當有舞蹈演出時,濕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這尊舞蹈中的濕婆神像不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採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徵創造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保護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燒之火,象徵可以毀滅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徵自由;右腳下踏一魔鬼,象徵善戰勝惡;左腳上抬,象徵超凡脫俗,升騰不息;周圍裝飾,則是象徵養育人類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僅其舞姿優美動人,引人人勝,其舉手投足間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體現了印度舞蹈的豐富內涵。

『肆』 印度舞蹈的起源

印度敬做顫的舞亮敗蹈歷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樣,舞蹈的產生也是有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而且越傳越玄。不過,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印度的舞蹈源於古時候人們對神的崇拜。由於人們為了取悅於神,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祭祀禮儀,天長日久,祭禮活動逐漸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廟中,還是在工藝品店,一個十分常見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濕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當有舞蹈演出時,濕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這尊舞蹈中的濕婆神像不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採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徵創造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保護和祝福;胡皮左上手托起燃燒之火,象徵可以毀滅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徵自由;右腳下踏一魔鬼,象徵善戰勝惡;左腳上抬,象徵超凡脫俗,升騰不息;周圍裝飾,則是象徵養育人類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僅其舞姿優美動人,引人人勝,其舉手投足間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體現了印度舞蹈的豐富內涵。
此外還有另外一種版本的傳說。
在印度教的傳說中,世間本無舞蹈。一天,上天的雷雨神因陀羅叫仙女烏爾沃西跳舞。她雖然身體在跳,心中卻抵制不住對賈因特(同樣是神)的愛,於是對他暗送秋波,這下可觸犯了天條,被罰到塵世托生。賈因特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到塵世變成了一根竹子。但天神給了他們最後一次機會,假如他們能在塵世相遇,便可以重返天庭。烏爾沃西到了人間,同時也把舞蹈帶到了人世間,烏爾沃西仙舞翩翩,在人間名聲大噪。在一次節日舞會上,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感謝之情,送給她一根竹竿。而這根竹竿正是賈因特,因此他們的懲罰宣告結束,二人重返天宮。但是,舞蹈就此在人間傳開了。

『伍』 印度舞蹈知識簡介

印度舞蹈知識簡介

舞蹈在印度被認為是神的創造物,既是娛樂又是勸善的藝術形式,因此,幾乎每個印度人都能跳幾下舞。幾個印度人在一起談話時,常常就會有人情不自禁地扭起身體,手舞足蹈,用舞姿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或意思。每逢廟會或節日,人們更是通宵達旦地跳舞,樂此不疲。

演出舞蹈時,舞台前往往都要放一尊“舞蹈之王”濕婆的神像。神像右上乎拿著一面莫和鼓,象徵創造或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保護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他可以毀滅他所創造的一切:左下乎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徵著不受一切羈絆的自由;右腳踩著一個魔鬼,象徵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徵超脫塵世,向上升騰。

印度舞蹈特點是身體語言異常豐富,尤其是手語更是變幻莫測,更講究的是舞蹈者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都要有機地結合起來,舞蹈家總結出這樣的理論來:手之所至、目光隨之;目光所至,心靈隨之;心靈所在、表情伴之;表情所在,拉斯伴之。“拉斯”印度語的意思是“味道”,“拉斯伴之”之意就是跳舞要跳出“味”來。一個好的舞蹈演員要能跳出9種“拉斯”來,這9種“拉斯”是:愛情、英雄、詼諧、憐憫、怒、恐怖、輕蔑,驚,愕和安詳,演員如果表演的是“愛情拉斯”的動作,必須讓觀眾一看就明白這是情人之愛,還是兄妹之愛,或者是母子之愛;如果表演的是“恐怖拉斯”,就要區分是遇到魔鬼時的驚嚇,還是自然災害所引起之嚇。—個好的舞蹈演員要想完美體現各種拉斯,,心須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

在印度,所有藝術的起源都與宗教有關,不計其數的雕像和姿態各異的舞蹈人物彩繪裝飾了廟宇,而這些藝術品也使人們意識到在遠古的年代裡,舞蹈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通過它走向靈魂的救贖。提起印度舞蹈,喜愛舞蹈藝術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探求印度舞蹈的真諦,不遠萬里從世界各地前去"取經"的舞蹈迷們真是難以計數。一個國家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能夠讓如此眾多的求學者傾倒,也算得上是世界之最了。

印度是個傳統舞蹈十分富有的國家,目前被公認的古典舞蹈就有六派,他們是南部的婆羅多舞(BHARAT NATYAM),西海岸的卡塔卡利舞(KATHAKALI),東部的奧迪西舞(ODISSI),北部的卡塔克舞(KATHAK),東北部的曼尼普利舞(MANIPURI)和安德拉邦的庫契普迪舞(KUCHIPUDI)。至於各地區保存的'民間舞,土族舞更是不計其數。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印度民間舞大都是自娛的,小娃娃從小在村子裡跟著大人跳,自然而然就可掌握,他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而早期的印度古典舞都和宗教活動有關,是娛神的,供神欣賞的。進入現代社會後才成為供人欣賞的藝術,因此古典舞蹈演員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要掌握各種復雜的舞蹈技巧。通常,古典舞蹈演員都要經過六至七年的訓練,而卡塔卡利則需要十二年的嚴格訓練。

無論哪一派古典舞蹈至今都遵循著一套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這是因為兩千多年前有位名叫婆羅多(BHARATA)的學者,寫了一本名為《戲劇學》(NATYA SHASTRA)的著作,書中描述了舞蹈動作的規格,服裝的式樣以及面部表情等許多方面的要求,並且至今仍對印度古典舞蹈起著指導作用,使之保持著濃郁純真的民族特色。

印度古典舞蹈可分為三種形式:

1. 純舞蹈(NRITTA)沒有故事情節,只是用肢體表現不同的韻律,節奏和動作;

2. 有表演的舞蹈(NRITYA)有一些情節和內容,也可贊頌,祈禱某位神靈或英雄,故事不要求完整,通常是獨舞,在敘述故事情節時一人可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並由伴唱將歌詞內容傳達給觀眾;

3. 舞劇(NATYA)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眾多的演員合演,每人扮演各自的角色,演員在台上,可以說也可以唱。

"手勢"和"手語"是印度古典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勢是手的姿態,每個手勢都有名稱,但不包含任何意思,有單手勢和雙手勢之分,每派舞蹈都各有幾十種手勢。而"手語"則是用各種"手勢"配合面部和身體的表情表達某種特定的意思。一種"手勢"可以表達許多不同意思,因此"手勢"是可數的,而手語是不可數的,是難以計數的。

國內外觀眾喜歡印度舞蹈,常常因為人們通過她,能夠感受到印度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了解到印度人民的哲學思想,美學觀點和風俗人情,以及印度古典舞蹈那高超的技藝和經過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獨特表演方式,演員那千變萬化的手語,一會兒喜,一會兒怒,既傳神又會"說話"的面部表情,復雜的腳點技巧,濃郁東方色彩的舞蹈造型;以及那艷麗的服飾,豐富多變的節奏,如痴如醉的歌聲,使人真是目不暇接,屏息凝神。正因為這些傳統舞蹈深深根植於民族文化的沃土中,遭受到英國殖民主義統治近200年幾乎瀕臨衰亡的傳統舞蹈,只經過獨立後很短的文藝復興時期,不僅很快的恢復了生機,而且絲毫沒有染上殖民主義文化的污跡。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族文化都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沖擊,而印度古典舞蹈仍然保持著她特有的民族風采。印度舞蹈既是人類的寶貴遺產,更是世界文化的精品。

;

『陸』 印度七個古典舞流派的舞蹈內容和形式

印度七個古典舞流派的舞蹈內容:《婆羅多舞》、《奧迪西舞》、《卡塔克舞》、《庫契普迪舞》、《曼尼普利舞》、《卡塔卡利舞》

卡塔克舞流行於印度北部的齋浦爾、勒克瑙地區,是蒙幾兒帝國時代的宮廷舞蹈。舞者腳踝上系有大串鈴鐺,表演時以快速旋轉方式舞動腳尖,主要特色在於淳熟的腳功和姿勢平衡的掌控。

卡塔卡利舞一一印度古典舞劇。起源於印度西南部的喀拉邦。是印度古典舞中唯一保持用梵文演唱的舞種。

庫奇普蒂舞是印度東南方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在地發展出來的一種古典舞蹈。

場盛大的印度舞蹈節在印度東部的戈納勒克邦拉開帷幕,向人們充分展示了印度古典舞蹈的魅力。聞名於世的十三世紀太陽廟身著傳統服飾的印度舞者在迷幻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神秘。

『柒』 印度舞蹈的資料

http://www.ddzw.net/video/teaching/2006-05-11/1147317451d78359.html
這里有舞蹈教學。

什麼是印度舞

一)印度舞蹈概述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

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相當發展。

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但是,有關舞蹈藝術的專著應該以婆羅多的《舞論》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著作,一般認為它是公元2世紀的產物,但其內容應更早於成書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論》是一部詩體著作,它全面論述了戲劇工作的各個方面,從理論到實踐無不具備,而主要是為了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起一個戲劇工作手冊的作用。它論到了劇場、演出、舞蹈、內容情調分析、形體表演程式、詩律、語言、戲劇的分類和結構、體裁、風格、化妝、表演、角色,最後更廣泛地論及音樂。這個全面總結一經出現,便對後來的文藝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它基本上是注重實際演出工作的書,但是它在理論方面仍接觸到一些重要問題,對音樂、舞劇等方面優美藝術的各個部分進行了很好的闡述。到後來,香格爾戴沃在自己的《格冷特·勒德納格》一書中,對舞蹈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到舞蹈種類等內容。書中講到了「當得沃舞」(一種濕婆舞),濕婆神是這種舞的始祖,濕婆把這種舞蹈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和婆羅多牟尼。當得沃舞是表示有關世界末日的舞蹈,當世界開始毀滅時,在布德傑里和沃亞克拉巴德仙人的請求下,濕婆表演了「阿安德·當得沃」舞,當時四副面孔的梵天為他擊掌伴奏,毗濕奴為他敲鼓,又有登巴魯和納羅陀為他伴唱。

到了迦梨陀姿時期(公元5世紀),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發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劇作使古代印度戲劇創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他不僅以詩馳名於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劇作家,他流傳至今的劇本《沙恭達羅》、《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劇詞中散文與詩歌並茂,穿插自如,而且劇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對音樂和舞蹈的理論還進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舞蹈和表演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些對後來舞蹈的發展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同音樂一樣,舞蹈藝術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印度自古以來時興舞女在寺廟跳舞,迦梨陀婆曾經描寫到當時一些寺廟中的舞女情況。在拜納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給兒子過生日跳舞的舞妓們。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舞技演員的社會地位不高。甚至在娑羅多時候,音樂舞蹈方面的專業藝人已受到社會歧視,當時婆羅多仙人曾與了一長篇故事,描述演員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員在社會上卑賤的地位。不過音樂和舞蹈藝術本身是很受重視的,各階級的男子和婦女都學習這兩種藝術。

從地區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兩類。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羅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除上述古典舞蹈外,印度各地還有許多民間舞蹈。這些民間舞蹈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深受群眾歡迎,是印度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印度舞蹈類別

從舞蹈內容和性質區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間兩類。古典舞蹈有四個,即曼尼普利舞、婆羅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產生於曼尼普爾地區,因而得名。曼尼普爾一向有「舞蹈之鄉」的稱號,舞蹈是曼尼普爾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婦女必備的一種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優美的民間舞蹈發展而來。據民間傳說,在古代,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創造了一種舞蹈,並且選擇了一片適於跳這種舞的山谷地帶,但是地勢低窪,淹在水中。於是濕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窪地,開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爾。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爾跳的第一個舞蹈叫拉伊哈羅巴舞。拉伊哈羅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種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時,往往全村人參加。

曼尼普利舞是幾種舞蹈的總稱,屬於曼尼普利舞的有與頌神有關的班格·賈蘭恩舞(快步舞)、格拉達爾·賈蘭恩舞(擊掌舞)、表現克里希納(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爾舞(夥伴舞)、潑水節時跳的塔巴爾·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們所說的而且也是聞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滿艷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據說,大約在1700年前,曼尼普爾地區出了一位國王,名叫傑辛格。一次,他在夢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聽到了優美的音樂,便教他的女兒學會了這種舞蹈。從此,使這個舞蹈得以流傳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袞古·拉斯舞(林舞)、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這些舞蹈,都是表現克里希納和高比族(一種牧族)姑娘們之間的愛情和嬉戲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納。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們穿一種叫巴尼格的圓圈裙,沒有褶紋,裙子上罩一件薄紗,腰部系一根腰帶,上身穿一件緊身短衣,頭戴薄紗巾和帽子。克里希納穿黃色衣服。他們的服裝色彩,同舞蹈氣氛十分協調,使舞蹈顯得更加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2.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學者認為,這個舞蹈淵源於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婆羅多舞在南方的發展,與南方各廟宇里的神奴有密切關系,傳說仙人婆羅多是這個舞蹈的祖師。

關於婆羅多舞的來歷,說法不一,但不管哪種說法,都與阿周那有關。有一個故事說,在阿周那寄居他鄉時,他把這個舞蹈教給了摩德斯耶(維拉特)國的公主烏特拉。後來,這個舞蹈又從維拉特(今天的齋普爾)傳到全印度;另一個故事說,阿周那在羯陵伽國京城馬勒格·巴登摩時,把這個舞蹈教給國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兒吉特朗格達(她後來同阿周那結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認為,吉特朗格達後來當了神奴,阿周那回國時,她沒有和他一起走。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舞蹈是由泰米爾納德邦著名的民間舞蹈古拉溫吉舞發展而來。古拉溫吉是一個流動的山族,他們在全邦范圍內活動,靠看手相和跳舞賣藝營生,他們跳的舞就叫古拉溫吉舞。古拉溫吉舞比婆羅多舞簡單,但是很受歡迎。

啞演是婆羅多舞的特點,通過身體各部分的動作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諸如戰爭、愛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種面具表達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點。婆羅多舞一般由格爾納塔克音樂伴奏。阿爾利布琴一響,演員並攏雙腳,兩手向頭上方伸去,然後隨著幕後傳來指揮演員動作的樂器聲,演員用頸部、嘴、眼睛、雙手及身體其他各部分的動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現各種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實際上是一種故事性很強又獨具特色的頌神舞。大詩人瓦拉多爾稱格塔克里舞為「藝術的皇後」。把故事、詩歌、音樂、舞蹈。表演和繪畫巧妙地結合起來,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點。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廟會期間於夜晚演出,劇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表演的形式是啞演,但有敲打樂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節,用朗誦詩的形式表達。詩句都是梵語化的馬拉雅拉姆語,一個人在幕後朗誦。演員身軀的姿態和手勢,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通過雙腳跳動的快慢,兩手和十指的各種動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動作和表情來表現詩句的內容。演員們只表演不說話。優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員,十分精通身體各部分的動作和表演技巧,他們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現各種思想感情,用眼睛轉動的快慢,表現圓圈,阿拉伯數字「8」等。他們表演天鵝、蛇和猴子等動物的動作,形象也非常逼真。他們甚至可以用半邊臉表演憎惡和憤怒,用另一半臉表演高興和歡樂。

面部化妝在格塔克里舞里佔有重要地位。這種化妝,是一種特殊的繪畫藝術,經過化妝的面部,有助於表現舞蹈的各種思想內容。他們用米粉熬成的稠漿糊,塗在面部,根據角色的不同,再塗上綠色、紅色和黃色等五種顏色,正面人物臉上再塗淺綠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臉上塗幾層粉白色,鼻子四周塗紅色,眼睛四周塗黑色,佩戴紅胡須;女角在黃色和淡紅色的底色上,塗一層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於《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但是現在也有人用它作為政治宣傳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藝術,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賞,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領會它的藝術美,而巳城市鄉村都會演格塔克里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產生於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著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克塔克本是一個種姓,專門從事舞蹈,以賣藝為生,他們所跳的舞叫克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種宮廷艷情舞,在封建帝王時代,專供王公貴族茶餘飯後消遣。現在成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內容主要是表現克里希納與拉塔的愛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員的腳上系有許多小銅鈴,演員隨著鼓聲的變化而發出不同響聲,時而鏗鏘有力,繁音流瀉;時而細碎悅耳,娓娓動聽。隨著鼓點和音樂用身體各部分的動作和面部表情,表現各種感情,所以有人稱它是表演各種體態的舞蹈。目前這種間蹈大多出現在銀幕上和舞廳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還有許多著名的民間舞蹈。印度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古典文獻《夜柔吠陀》和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都有記載。有些是屬於宗教性的,有些是屬於季節性的等等,不僅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眾歡迎,所以有些民間舞蹈能夠世代相傳。現擇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豐收季節跳的一種慶豐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參加。只要有塊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來。開始是沿圓圈跳,新來者可隨時加入,而不會打斷舞蹈的連續性。鼓手站在場地中央,舞者圍著鼓手轉圈。鼓者擊一會兒鼓,便把鼓槌向上舉起,跳舞的人看到舉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隨著快速抖動,並且一隻腳著地,舉起雙手,不斷跳躍轉圈。跳到高潮時,他們雙手擊掌,不時發出「巴萊!巴萊!」或「嗬!嗬」的喊叫聲。喊聲異常威武雄壯,舞蹈歡樂活潑,跳的人常常樂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過後,就變為慢步舞,隨著悅耳的音樂,用一隻腳緩緩地跳。這時其中一個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樣狂舞起來。如此快慢相間,反復幾次,跳的時間可長達幾個小時。熟練的彭戈拉舞演員甚至能做出十分復雜的雜技動作,例如軀干接近地面,脊柱後仰或者一個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則屈膝跪著跳舞。由於彭戈拉舞沒有嚴格的規則,它給人們一種新鮮、自然和充滿活力的印象。這種舞的動作明確無誤地體現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漢氣概。

彭戈拉舞有幾種,其中主要有魯迪舞、秋莫爾舞、糾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區別。這種舞技巧高超,隊形多變,無矯揉造作之感。用音樂和手鼓伴奏,旋律優美,和諧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飾是頭上纏時髦的頭巾,下身圍條漂亮的圍褲,上身穿一件絲織寬衣,衣上染著藍或深紅顏色,絢麗奪目。腳上系有腳鈴,舞者足部的動作熟練,伴隨著音樂、手鼓和腳鈴有節奏的響聲,生動地表現出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對生活的熱愛;那愉快的曲調和靈巧、優美的舞姿,以及那豐富的表情,體現了印度人民戰勝自然,獲得豐收的決心與樂觀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擊掌。從前跳格塔舞是為了取悅天神。今天在人們結婚等喜慶活動時也跳這種舞蹈。

格塔舞非常簡單,然而舞姿動人。這種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圍成一圈,然後隨著急促的鼓點,逐步把圓圈擴大。這時,有三四個人走到圓圈中央開始起舞。他們邊跳邊唱,起著領唱作用。他們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後一句時,其他人一邊拍手,一邊重復唱一次,如此反復,直到結束。

格塔舞一般是婦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婦女分開,另外圍成一圈。只有慶祝結婚時,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爾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種舞蹈。雖然不像彭戈拉舞那麼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廣大農村也很盛行。因為它是與農業節日有關的舞蹈。這種舞蹈任何時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類似,跳時先圍成圓圈,在鼓聲伴奏下,有時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節奏地敲擊,轉圈跳舞。跳秋莫爾舞的人,頭上要系一種帶纓絡的華麗頭巾,穿白色圓領長衫,披各色布單,布單兩頭系在左腰,色澤鮮艷的寬邊下衣一直籠到腳面,腳穿軟鞋。秋莫爾舞十分優美動人,一跳就是三四個小時。

另外,喀喀舞、魯遞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種著名民間舞劇、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與歌舞劇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觀眾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劇是袍吉格族、納耶格族和迪拉格爾族的祖傳職業,他們組成歌舞劇團,串鄉走村,四處巡迴演出。尤其在九夜節時,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難近母),這就是舞劇名字的由來。

這種舞劇沒有舞台,在露天廣場或廟宇的庭院內演出。不過演出時,需要在庭院或廣場里放一個難近母神像,並在像前點盞油燈。演出常常從頭天晚上持續到第二天清晨。每一個波瓦依舞分幾個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個斯旺格,每個斯旺格有一兩個角色,表演某一個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或社會人物。舞劇中往往夾雜一些諷刺性的笑話,用以達到某種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們的歡迎。

格爾巴舞屬於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歡迎的民間舞蹈。它有兩種形式,即「格爾巴」和「格爾比」。格爾巴舞是女子跳的,格爾比舞是男子跳的。

婦女跳格爾巴舞時,把點著燈的陶罐或某種農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場中央,然後圍成圓圈,頭頂帶孔點燈的陶罐,在伴唱聲中,盡情舞蹈,以表示對大地母親祈禱。此舞別具一格,由於頭頂帶孔點燈的陶罐,隨著身體的擺動發出閃爍的燈光,如同鑽石一樣美麗,燈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別好看。過九夜節時,婦女們尤其喜歡跳格爾巴舞。美麗的姑娘們頭頂點燈的陶罐,成群結隊地跳著舞前往各家,邀請大家前來參加跳舞。連續九天的節日期間,處處是舞蹈,家家有歌聲。除了敬神性的節日,如在克里希納降生節、羅摩誕生節外,其他一些節日也可跳這種舞蹈。春節、姑娘節、寡婦節等節日,也跳格爾巴舞。

格爾比舞是在九夜節時,男子們為紀念難近母神而跳的一種舞蹈。其他時間一般不跳這種舞。舞場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爾巴舞一樣,只是男子跳舞時,頭上不頂陶罐。跳格爾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帶花邊的古式長衫,下身穿一條拉賈斯坦式的褲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種著名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這是一種男女混合舞,有三種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達爾·拉斯格(擊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為流行。在秋月節時,處處都可以看到跳這種舞的場面,其他節日時也有跳這種舞蹈。從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跡,只唱與黑天神有關的歌曲,今天歌詞內容有了變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時,服飾打扮沒有一定之規,一般女的穿寬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長衫或瘦腿褲,有時要有一個演員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樣。

除上述舞蹈外,印度各邦都有自己的民間舞蹈,而且很多,這里不一一介紹。
參考資料:http://www.heiyou.com/tribe/1498/1520232.sht

閱讀全文

與印度舞蹈是哪裡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制裁伊朗為什麼油價下跌 瀏覽:766
印度民居是怎麼樣的 瀏覽:801
去印尼行李托運不能帶什麼 瀏覽:918
南越和越南哪個國家最好 瀏覽:819
義大利現在的航母用的什麼艦載機 瀏覽:325
為什麼印度要轉移壓力 瀏覽:639
卡詩在英國賣多少錢 瀏覽:227
中國的鞋子怎麼出口到越南 瀏覽:2
您如何看待越南老婆 瀏覽:770
印尼生產什麼汽車 瀏覽:624
伊朗油輪什麼炸 瀏覽:898
義大利的披薩怎麼製作 瀏覽:317
印尼500元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668
中國哪裡房子最過剩 瀏覽:301
越南電話語言怎麼說的 瀏覽:477
外國人如何用美金買中國的房租 瀏覽:82
4月份印尼有什麼水果 瀏覽:101
越南郵票有哪些 瀏覽:405
義大利面你見過嗎的英語怎麼讀 瀏覽:688
在印尼外島是指什麼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