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克欽武裝
克欽伍裝主告弊要是指「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t Army 或 Kachin Independence Army,縮寫 KIA)。克欽獨立軍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緬甸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伍裝力量。
克欽杜利軍是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伍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反正府伍裝,緬北山運升高林密的有利地勢和漫長且復雜的緬中印邊境線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為了建立獨立的「克欽正府」,數十年來與緬甸中秧軍戰爭不斷。
PS:1948年緬甸脫離英聯邦獨立後,克欽族也借機要求獨立。1962年2月5日,緬軍中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緬北克欽地區,宣布成立了「克欽獨立軍」(KIA),並且成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KIC)和「克欽正黨」(KIO)。
1987年5月,緬甸正府軍對其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襪悄族的圍剿,由於時任「克欽主席」的早邁執行不抵抗正策,其「中央正府」被迫退到距中國雲南省盈江縣邊緣僅數百米的「勒新」。後來由於夏季叢林暴雨突來,阻擋了緬甸國防軍的繼續進攻,克欽「中秧正府」才得以保存。
目前,克欽獨立軍主要活動於緬北的中緬邊境的胡岡谷地(Hukawng Valley)等地區。2013年1月初,緬甸北部克欽邦戰事再次升級,緬甸國防部承認對克欽獨立軍發動空襲。
詳情請參見以下鏈接:
㈡ 緬甸撣聯邦,克欽邦,欽邦是什麼族
撣邦的主體民族就是「撣族」,其實就是我國的傣族
克欽邦的主體民族是「克欽族」,其實就是我國的景頗族
欽邦的主體民族是「欽族」,有學者認為「欽」就是中國的「羌」。
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其先民大約在公元2世紀前肢斗後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斗正戶拱地區,隨後繼續向南轉移,大約於13世紀到達親敦江流域,幾經輾轉流徙,以後又於14--15世紀被迫遷歷銷磨至西北部山區欽山山脈定居,即今日緬甸的欽邦。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
㈢ 克欽軍到底有多少兵力
我也是在緬甸生活的我舅舅是緬甸克欽軍軍官現在克欽軍已發展到幾十萬了16歲以上到40歲以下當兵
㈣ 為什麼要把克欽邦送給緬甸
克欽邦撣族居住地本來是孟拱土司的屬地。北部的克欽族地也多是撣族土司的羈縻地。大約是從16世紀開始,緬族強大到統一了緬北的撣族,一直到1885年緬甸政府斗哪襪被英空激國人擊敗,英國乘勝占據克欽,緩穗初期成立了上欽敦府和密支那府[《印度帝國地名詞典》是distriction,不過我喜歡用府]來統治克欽地區,此後半個世紀一直是英屬緬甸的行政區劃,1948年,緬甸獨立接收此地。後面的事。。。。。。
㈤ 果敢克欽於中國的什麼族有關系
克欽族是羌 族 南 逃 的一支後裔,和泰國的泰族一樣,原本生活在中國西南,由於H 人南 下而逃出中國。至今克欽族和泰族還有紀搏銷念乘舟躲避中原軍隊的「龍船節」。不過這是歷史上的克欽族。現在果敢的克欽族可不是這樣,基或游通過兩次漢H,現在的克欽族早不是以前的克欽族了。
第一次漢H是明末清初永曆帝朱由榔帶去緬團跡甸的南明余部,他們不願意降 清,就在緬甸果敢地區定居下來,和當地克欽族通婚混血,代表人物羅星漢。
第二次是G M D逃到緬甸的余部,他們也和當地人通婚,代表人物張蘇泉
所以搞得現在果敢克欽族基本用漢子(繁體)漢語。
果敢和平紀念碑:
以克欽族為代表的果敢地區對緬甸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根本沒有認同感。
而且果敢很少用緬甸的緬元,而主要用人民幣(博 彩業)
手機號也不用緬甸的,而是用雲南的。
好多和諧啊……
㈥ 緬甸野人山在什麼地方同古又在什麼地方
克欽山區,中國稱為野人山或枯門嶺,位於中緬印交界處,緬甸北部山脈,南北縱貫於克欽邦中部,為邁立開江和親敦江上源各支流的分水嶺。最高點本帕本山,海拔3,411米。為緬甸少數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峰之一。
至今山區大多還是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原屬中國雲南省,由於此地居住的門巴族尚未開化,故被稱為野人山。
同古是南緬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譯作東吁或者東瓜。
(6)印度克欽是個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主權轉移
第一次
據古書記載,緬甸北部的野人山一帶原是中國疆土。最早在東漢時期,這里就是漢朝統治下的一個邊塞夷地,每年都要將其出產的翡翠作為貢品獻給中央朝廷。從明朝起就已明確的列入版圖。在清乾隆時期,翡翠就已作為中國國寶由朝廷親自監管開采。
只是後來緬甸洞吾王朝的興起,加之英國殖民者的插手,將這大片土地劃入緬甸版圖,硬玉翡翠遂之成為緬甸的國寶,約定俗成,成為歷史。
英國是於1927年實現了野人山實際有效管制的,當時的民國政府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反應,直到1929年,才由雲南交涉署向英國駐滇總領事提出過抗議照會。
1942年9月,民國軍上校團長謝晉升帶600人的隊伍進入江心坡建立怒江西北抗日基地,英國立刻提出抗議,蔣介石政府隨即密令其速從江心坡撤出。
請注意,這是 1942年9月!此時,日軍已經席捲緬甸,中英兩國已經於41年底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這種情況下,英國仍然視緬北為禁臠,不容他人染指。而中國一接到抗議就撤軍的情況(沒有任何其它聲明),很容易被解釋是對英緬擁有江心坡主權的默認。
㈦ 野人山現在怎樣
野人山,緬甸稱為克欽山區,位於中國、緬甸及印度的交界處,綿延千里,至今山區大多還是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由於此地居住的克欽族被認為未接受文明,故此亦有野人山之稱。
相傳諸葛亮曾經依靠矢車菊躲避瘴癘的攻擊,在此地七擒七縱孟獲。
大約在北緯26°東經97°附近,此地為大片的叢林區及沼澤地,夏日雨後,由於潮濕的天氣加上蚊蟲,一般人難以在此地生存,必須仰賴奎寧丸,方能避免感染瘧疾。
㈧ 克欽族的簡介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稱。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12萬餘人,據20世紀70年代的統計,在緬甸的克欽族總數約56萬人。緬甸的克欽族主要要居住在克欽邦山區,瑞麗江流域、撣邦山區以及景棟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克欽族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是一支與占緬人有著淵源關系的緬族親屬民族。「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意為「人」)或「班陽」。據考,緬甸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至今克欽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轉省臘崩」(平坦的山頂)的傳說。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文化受到影響。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克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克欽語是緬語的親屬語言,語法與緬語一致度較高,基本詞彙中有50%與緬語一致。克欽語與古漢語在語法和詞彙方面也有明顯關系。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制,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采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平原和梯田種植比較固定。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豆類、麥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種植較為粗放,多以刀耕火種、輪歇丟荒的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早稻、玉米以及套種的瓜果蔬菜。克欽族人飼養牛、豬、雞等動物。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婚喪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欽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萬物有靈,上層知識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欽人心地善良、性格強悍、豪爽倔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
㈨ 克欽是1960年代從中國分出去的嗎
是的,克欽人本為炎黃子孫 源自景頗族1960年劃歸緬.他們是我們國家的棄兒!我們同為華夏兒女.
http://bbs.tianya.cn/post-45-1423249-1.shtml
「克欽人與中國的景頗族同根同源,都是炎帝的子孫,在緬甸的人口超過150萬,他們以景頗族為主體,還有小部分的傈僳族。」中國景頗民棗陵亂族學者李向前向記者介紹。據了解,全球景頗族約200萬人,緬甸的克欽人,在印度被稱為「新福」,越南稱為「滇頗」,中國境內約有10餘萬、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國外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有少量分布。
為了追問景頗族從哪裡來?李向前曾歷時七年,四次跋涉,行程五六萬里路,從青海湖至青藏高原,通過考凳檔察青海日月山、西藏邦達、陝西寶雞、紅山文化遺址、三星堆文化遺址等,他有了新的發現。
「景頗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從日月山來的。」李向前說。2002年7月,李向前率尋根團來到了青海湖的東部,這里堆著石山,上方用白色石頭壘起用甲骨文寫著「日月山」三個字,與景頗族的「目瑙示棟」民族標志相脗合。
「景頗族把炎帝稱為『太陽王子』。」2004年,第2次尋根考察,在寶雞的炎帝陵,除了了解到炎帝又稱為太陽神、神農,李向前還發現了景頗族與華夏民族的種種聯系──景頗族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葯方,被稱為「太陽葯」,而炎帝恰恰是最早會使用草葯的人;景頗族至今還保留著祭天神、地神,跳儺舞、面具舞、用紋身邪捻鬼等習俗。
至此,李向前繪出了克欽人百轉千回的遷徙路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景頗族用長刀劈荊斬棘,開辟出了一條南遷之路;古代景頗族的先民,首先以西安寶雞這一帶為中心,然後開始往甘肅、青海、西藏、雲南一帶遷徙,一部分在雲南德宏一帶定居,一部分西遷至印度等地,一部分南遷至緬甸,成為今天的克欽人。」
協議有名無實 埋下內戰根源
14日,在拉咱河邊,一位20歲的克欽軍校學員告訴記者,他是緬甸的印度人,又是印度的景頗族。「公元800年,克欽地區還曾由中國唐代南詔管轄,今天中國的景頗族、緬甸的克欽族、印度的克欽族原來是一個整體,後來的英國殖民統治造成了民族的分裂。」李向前補充道。據了解,至今,克欽貴族中還保留著大唐頒發的詔書。
「元、明、清至民國初年,景頗部落群體還隸屬於中國,至19世紀初英國人佔領印度、緬甸後,20世紀20年代又進犯景頗部落,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通過近10年的戰爭並協以『和平演變』的方式,才征服了大部分景頗部落,並把這部分景頗人改稱『克欽人』;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了緬甸;1960年,『中緬勘界談判』讓中緬兩國達成共識,把包括克欽地區在內的中緬北段未定界地帶,正式劃給了緬甸。」
「1947年2月12日,、被稱為緬甸國父的昂山將軍的誠意所打動,克欽領導人在緬甸少數民族中帶頭,與撣、欽等民族頭人,與緬甸政府簽署了《彬龍協議》,其協議在該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其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特權』汪族;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被暗殺。」李向前認為,「《彬龍協議》有名無實,也是此次緬甸內戰的根源之一。」
我們真的應該幫助同胞難民.
㈩ 緬北的克欽武裝勢力范圍,與緬甸政府和中國政府的關系。還有周邊國家的關系,
克欽獨立軍管轄區域名為:克欽邦第二特區(轄拉扎、邁扎央等地區),轄區位於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及印度的阿薩姆邦接壤,控制區面積約287平方公里,下設12個縣,人口約15萬人。與緬甸政府敵對關系,克欽方面謀求獨立,緬甸方面是余攜求統一的,水火不容的,現在不是說停戰了嘛 還是在打;與中國方面也不能說特別友好,因為克欽族信仰基督教,高層相當部分有西方留學經歷,中國投資的密松水電站事件粗喊與其就有關聯;美歐方面關系應該較為融洽岩毀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