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嗎它的發展是怎樣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古印度的教育發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現在的印度要廣。大約在公元兩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隸制城邦國家,並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哈拉巴文化。從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通稱為種姓制度,種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為了四個等級,第一婆羅門,即僧侶,第二,剎帝利即武士,這兩種都為高級種姓,第三,吠舍,農民和從事工商業的平民,第四,首陀羅,即奴隸處於奴隸地位的窮人。
以上就是小編對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② 在公元8世紀以後出現於古印度的婆羅門學校中,教師被稱為什麼
翻譯成漢語念法是《導師》,印度在婆羅門教時期擔任教師一職的都是婆羅門,因為婆羅門教認為只有婆羅門種姓才能傳遞知識、解釋神權、學習四部吠陀經、祈禱、祭祀。不管是婆羅門教還是現在的印度教都對知識很崇敬,獲得知識是神聖的,婆羅門教神話傳說中三大主神是永生不滅的,對世間一切都知道這就表現出了當時的印度人對知識是多麼的憧憬。人之所以對不了解的事物恐懼,包括貪財、貪色、懶惰、會受騙等一些負面情緒都是缺少知識的原因。推薦你觀看一部很有代表獲得知識的意思的電影《超體》。
③ 古埃及,古中國,古印度都具有發達的高等教育嗎
是的。都有較發達的高等教育。
中國有太學 印度有佛學院 埃及有宮廷學校,文士學校。
根據文獻記載,埃及在古王國末期已有宮廷學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孫和貴族子弟的場所。這些貴族青年除在宮廷學習書寫和計算,還到政府部門見習,接受實際業務鍛煉,然後分別充任官吏。中王國時期,政務日益繁重,需要大批的官吏,宮廷學校難以滿足要求,便由政府部門開設職官學校進行培養。據文獻記載,司馬機關曾設置訓練司馬官員的學校,司檔機關曾設立培養司檔官員的學校,司庫機關曾設有訓練理財官員的學校。這些學校都是以吏為師和以法為教,招收貴族和官員子弟,並兼負文化訓練和業務訓練等雙重任務。古埃及寺廟具有鮮明的世俗性,它們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替法老辦理天文、水利、建築等專業事務的機構。在中王國時期,為培訓宗教的和專業的人員,寺廟設立很多學校。建於赫利奧波利斯城的日神大寺和建於庇比斯城的加那克大寺,都是高級僧侶集中而圖書豐富的學府。這些學校除傳習一般知識外,還傳授天文學、數學、建築學、醫學等較為高深的科學技術。不但有志於學的埃及青年爭相前來就學,就連猶太的摩西和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柏拉圖都曾到此游學。政府辦的職官學校著重造就執行公務的官吏,寺廟學校則著重造就專業人才,兩者側重點不同。
古代埃及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文士精通文字、善書能寫,任官治事,所以文士通常也稱書吏,並受到尊重。因為文士不是世襲的,而充任職官的文士乃是地位高和待遇優的人員,所以眾多奴隸主子弟和一般有志之士都企圖「學為文士」。為了滿足這種要求,許多文士便設校招生。這種私人開設的文士學校教授書寫、計算和有關律令的知識。水平高的學校還傳授數學、天文學、醫學。由於學校的水平不同,學生修業年限也參差不齊。富貴子弟入水平高而修業年限長的學校,家庭情況較差者入水平較低而修業年限短的學校。眾多青年通過進文士學校而充當官吏,甚至少數婦女也到文士學校學習。文士學校起著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以僧為師」和「以吏(書吏)為師」遂成為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徵。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教育,一般稱為"婆羅門教育"。在婆羅門的學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學校"。 "古儒"即對婆羅門教經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熱心於教育的文人,他們在家中設立的經義學校即"古儒學校"。學生主要是婆羅門等高級種姓,兒童入學後即遷入古儒家與其共同生活起居,學習年限為12年。這種教育以婆羅門教的教條為指導思想,以用梵語寫成的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經為主要內容,教學方法以背誦為主,同時也有一些討論。
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稱為"佛教教育"。佛教的創立者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場所最重要的是寺院,與婆羅門以家庭和學校為場地不同。佛教寺院的兒童男女平等。年滿8歲以上兒童准許入寺修行,在學滿12年以後通過一個隆重的儀式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為正式僧侶,男的稱為比丘,女的稱為比丘尼。這種學校以佛教經典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僧侶講授各種學科知識時不用繁難的梵文梵語而採用通用方言。教學時經常採用爭辯和討論方法,形式靈活而富有生氣。
水平較高、規模較大的寺院相當於高級教育,除進行教育活動外,還從事學術研究。當時最富盛名的是納蘭陀寺,寺中師生眾多,經常舉行學術討論和演講,多時一天可達一百多次,討論內容包括婆羅門教義、佛教教義、哲學、科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吸引了中國、朝鮮、蒙古等國的大批外國青年和學者,對中國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學校與教育
1、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2、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3、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4、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5、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5、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④ 古印度的教育特徵是什麼
古印度教育,印度古文明發源於恆河流域。約公元前 10 世紀,恆河流域出現一些奴隸制小國,並形成社會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公元前 5 世紀佛教興起前,古印度教育事業掌握在婆羅門手中。能受教育的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個種姓。約前 7 世紀出現婆羅門教,前 5 世紀又興起佛教。政、教大權掌握在婆羅門教和佛教徒手中。婆羅門教的教育精神:為破除塵俗,獲得精神上的解脫,與梵天(創造之神)合一。教育內容為《吠陀》。
⑤ 古儒學校是印度的什麼教育形式
古儒學校是印度的婆羅門家庭教育形式。
古儒學校出現於公元前8世紀左右,相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學校,它的出現時間算是比較晚的。古儒學校的創辦者是印度當時社會中被稱為「古儒」階層的人物。
這里所謂的「古儒」是指當時對於婆羅門教的經典教義——《吠陀》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並且願意致力於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古儒學校設立在「古儒」們的家裡,因此,一般的勞動者或者貧寒人家的子弟是沒有機會參與其中接受教育的。
古儒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語音學、韻律學、語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祀等「六科」,它們是學習吠陀經典的基本訓練內容。
簡介:
公元前8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在古代印度出現的一種辦在家庭中的婆羅門學校,通稱「古儒學校」。
在此類學校中,教師被稱為「古儒」,均系婆羅門種姓;兒童入學須經古儒考驗;他們聲稱不收學費,實則接受家長的贈禮;兒童入學後即遷入古儒家中,學習年限為12年。
學習內容主要為《吠陀》經;師嚴而道尊,採用體罰或恩威並重的方法;利用年長的兒童充當助手協助教師把知識傳給一般兒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網路知道
⑥ 古印度吠陀學校簡介
《吠陀》有四部本集,所編輯的詩歌是供古代祭司舉行祭祀儀式時用的。它們分別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的《梨俱吠吠陀》文學價值最高。 史詩時代是指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3、4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