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為什麼拋棄了佛教

印度人為什麼拋棄了佛教

發布時間:2023-04-02 22:16:50

Ⅰ 佛教產生於印度,為什麼印度現在佛教幾乎滅絕了呢是誰趕走了唯我獨尊的佛陀呢

佛教在印度幾乎滅絕的原因是因滾毀為印度教的興起,趕走了佛陀。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是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落後宗教,遠不如印度教,印度教比佛教更接近於真理,所以印度人接受印度教而拋棄原始的佛教。
佛教作為落後的原始多神宗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沒有滅亡的原因是,中國人在古代信仰道教、伏指儒教、大廳備佛教、拜火教等五花八門的宗教,古代中國宗教自由,而且中國佛教的一個優點是從來不幹預皇帝的政治,佛教不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那樣控制政治,所以中國皇帝們喜歡支持佛教。

Ⅱ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不信仰佛教,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佛教是從古印度就開始興起的古老宗教。在漢代的時候傳入中國,唐代時期開始興盛。目前中國也有很多佛教的教徒,但是作為印度作為古印度文明的繼承人,為什麼現在的印度國民都不信奉佛教了呢?

印度人把佛教當成死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佛教違背了種姓制度的原則。佛教倡導眾生平等,這對低種姓的人來說,是好事。但是這觸及高種姓的利益,所以佛教的發展,註定會被壓制。

如果印度佛教能夠興起,印度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住在貧民窟裡面了吧。對此各位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於這個話題就說到這里,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感興趣的,記得提問,我看到第一時間去回答

謝謝大家捧場

Ⅲ 佛教生於印度,印度人卻不信佛教,這到底是為什麼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為什麼印度人現在不相信佛教?他們經歷了什麼?註:古印度並不太投機。被孤立和封閉了數千年的印度不能接受這一點。印度在其大部分歷史上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在小國有許多這樣的國家。印度人不相信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變中有一個相似的東西:印度教中有一個偉大的神,叫做毗濕奴。



在佛陀統治時期,在古印度16個邦之一的科薩拉(Kosala)統治下,伽穆尼是一名印度人。事實上,這一說法並不正確。只有2%的印度人相信印度教。佛教,一種誕生於印度的宗教,雖然不受印度人的歡迎,但在中國和東南亞傳播後,它在各地蓬勃發展。佛教是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確切地說,釋迦牟尼不是印度人,但他也不是。

Ⅳ 佛教為什麼會被印度人毀了呢

首先,胡吵佛教起源於天竺,而天竺不等於印度,天竺包含印度與印度周圍的很多王朝國家。佛教真正起源地是尼珀爾,佛教從尼珀爾傳入印度後,在印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過佛教理念和經文,有的人出凳知家人能看得懂分得清,有的出家人看佛經就會覺得互相矛盾和狗屁不通。
於是,佛教派系不同,在印度經過多次相互攻擊。而且佛教教義和印度封建王朝背道而馳,印棗做消度王朝崇尚階級貴賤,佛教崇尚人人平等,王朝自然要壓制佛教。結果搞出來了一個印度教,印度教一邊奉承印度封建王朝的階級觀念,一邊吸取佛教和其它教的理念,這就形成了四不像的印度教。印度殘存的佛教都是打著佛幌子,到處收女人的敗類,其實都是印度教的。
佛朝傳入華夏後,有了很大變革的,不敢隨便用人人平等的觀念涉政了,要還是老一套,肯定也會被滅光。

Ⅳ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佛教

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這個地方很神奇,在過去的 4500 年裡邊,一共產生過 1600 多種宗教。到現在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擁有信徒人數排名第三的宗教,現在大概有十三億左右的人數。他們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過程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弊賀,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並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迅速傳遍整個東南亞,同時也傳到了中國。但在波斯帝國時期讓卜雹,波斯人佔領印度,焚燒經書,殺害僧侶,宣揚伊斯蘭教義,從此佛法在印度斷滅。

(5)印度人為什麼拋棄了佛教擴展閱讀:

印度有 25 個世界文化遺產,遍布在印度整個國家,但是它分幾個區域。一部分我們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幾個區域,一個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這么幾個世界遺產。另外,還有它原來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兒有人類歷史上最美麗的建築,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坦帆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那個大佛塔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考古學中還有幾個重要的聖地。比如說石窟,中國的石窟是從印度學習過來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現在為止一共是 13 座。

網路-佛教

Ⅵ 印度的佛教為什麼沒落了

我們知道佛教起始於印度,但是現在印度沒有信仰佛教的,反而在他後來傳入的國度中國大行其道,再由中國傳到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諸國並也在這些國家興盛。這是為什麼呢?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消亡呢?佛教的誕生、成長與興衰,都不是偶然、孤立的,也並物不是統治階級某些人的個人好惡。它是當時社會環境條件,也是宗教內部多種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最後消亡的時間大致是公元1000年前後。到了11世紀穆斯林統治者的入侵給了佛教致命的打擊,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絕跡了。

印度教的主要傳播者――婆羅門階級有自己的經濟收入,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而佛教的僧侶是沒有經濟收入的,印度沒有統治階級的支持很難供養起這一階層,所以印度人選擇了印度教而拋棄了佛教。印度教有鮮明的地區文化特亂彎色嘩蔽悶,也就是說印度各地的印度教文化都與當地的傳統形成有機結合,而佛教的宗教文化擺脫本地因素而發展成一種國際宗教文化,使佛教很難在本地文化因素突出的印度維持主導地位。佛教作為一種反對婆羅門統治的社會改革運動並不是一種徹底有效的社會改革運動。一方面,它沒有發動種姓制度中的下層去反抗上層權威。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創造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去取代種姓制度。佛教把修習中心放在自身的修養上,對生命終極的理想的追求上。不關心社會現實,不重視自己的處境,對正常社會生活統治秩序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大乘佛教興起之後,一方面變成與印度教平行發展的多神偶像崇拜,另一方面趨向宇宙化而脫離印度本土社會實際。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種到外國(特別是中國)傳教的風氣,變成印度歷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落了。

Ⅶ 印度為什麼不信佛教

印度人不信佛教,而是主要信印度教,這是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因為佛教被異化後稱為印度教的一部分,佛就是神的化身。印度被異教入侵,後又分裂。現在佛教也在恢復中。印度分裂也有英國吵冊攜人的功勞,一部分成了伊斯蘭教,如巴基斯坦。另一部分分離出去成了斯里蘭卡等,這是信佛教的。還有變種,成了錫克教的。

在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升伏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

但佛教現在在印度並不是最興盛的,印度教本身是最興盛的。在 3500 年前,在印度這個地方誕生了一種宗教,叫做吠陀教,它是以《吠陀經》為指導的。後來,吠陀教演化成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跟吠陀教看的經不一樣,但實際上里邊的經典還都是差不多的。佛教跟印度教也有著很多關系,比如像輪回,比如像曼陀羅,對宇宙的一些解釋是完全一樣的。

(7)印度人為什麼拋棄了佛教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姿則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

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參考鏈接:

佛教-網路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網路

Ⅷ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仰佛教

約公元前六世紀,佛教源起於的印度,據說釋迦本為王子,因見人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遂出家探索人生真理,後在菩提樹下悟道,開始為眾生說法。當時的印度,婆羅門教的勢力極大,他們重視人出生的階級,以咒術密法控制信徒。釋迦牟尼認為這種方法是邪門外道,嚴格禁止門徒使用,在《長阿含經》中,曾明白宣示,反對邪魔外道的神通法術。 釋迦牟尼入滅後,佛教漸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婆羅門教也吸收了佛教教義,形成了印度教。而很多印度教、婆羅門教教徒,也加入了佛教徒的行列。 這里之所以強調「釋迦牟尼入滅後」,是因為不久佛教就開始分化。以當時印度人民的文化水準而言,對釋迦牟尼佛深奧的大乘精義,確是很難接受。但是小乘佛法但求自我的福德功果,卻深入人心。於是某些有心人又漸漸在小乘中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咒術密法,以滿足大眾的通俗趣味,以及對神秘力量的好奇。這種做法顯然與釋迦牟尼的初意不符。為自圓其說,那些將婆羅門咒語納入佛教的人士,遂提出釋迦牟尼是應身佛,另有法身佛毗盧遮那以密咒真言傳道,人修持後「即身成佛」的理論,為了區別於尊崇釋迦牟尼佛的顯宗,他們自稱密宗,反正釋迦牟尼本人創造了大小乘的兩級體制在先,現在此派人士又在釋迦之外造個密宗也不足為奇。 從此,佛教有顯、密之分,顯宗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各種經典,主張弘法悟道;密宗則是毗盧遮那佛所傳的秘法,以真言密咒修持。密宗的主要經典是《大日經》,主張即事而真,即身成佛。另有《金剛頂經》詳述如何應用這些理論,指出人之淫、怒、痴、狂等,都是達到真實的「方便法門」。他們主張「樂空雙運」,主張放縱肉慾,藉貪染供養以悟道。《金剛頂經》即言:「奇哉自性凈,隨染欲自然,離欲清凈故,以染而調伏。」在公元七世紀左右,佛教在印度大盛,密宗成為主流。釋迦牟尼創建佛教,本來也有移風易俗的因素在內,可是到了最後,被易的卻是他自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思想體系,巫蠱盛行的印度,給密宗提供了土壤。 有了肉慾的貪染,就有物質的需求,於是佛教與外道合流了。佛門大開後,最初被釋迦牟尼斥為「外道」的婆羅門教徒,都搖身一變,成為佛教中堅分子。為了迎合廣大信徒的需求,各種咒語都被采入經典。晚期「左道密教」(旁門左道一詞的來歷)更進一步吸收了民間多神信仰的特色,形成「曼荼羅」組織。到了第八世紀,密宗傳至東印度,又融入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以男女雙身修法,作為成佛的手段。所謂「樂空雙修」,是指修行者可以從男女性交中得悟成佛。對愚民而言,這毋寧是天大的好消息。既能享受性慾之「樂」,又可得成佛之「空」,自欺欺人一至於斯! 到了公元十一世紀,在波羅王朝末期,信奉伊斯蘭教的軍隊大舉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謬。他們毀僧滅寺,佛教徒也紛紛放棄了早已變質的信仰,改信伊斯蘭教或印度教,違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沒必要繼續存在,至十二世紀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絕跡了。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很像中國的道教,有源遠流長的傳統,但成不了正統。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落和復興 答:佛陀逝世後一千六百餘年中,印度佛教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經過分化、發展和衰壞的過程,最後消滅於公元12世紀時代。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19世紀後期才由斯里蘭卡重新傳入的。在此之前700年中,印度沒有佛教。 答: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100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400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三,此後約400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400年為大乘瑜伽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300年為密宗盛行時期。 答 :在這一時期中,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諍論。這一時期,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 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范圍,日久之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答:佛教教團最初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 這是佛陀逝世後約一百或一百餘年的事。當時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據說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東方的毗舍離城,看見跋祗族比丘們勸令在家信徒布族金錢作僧眾購買所需之用。耶舍認為比丘乞受金銀不合戒律,於是提出異議,遭受到跋祗僧眾的擯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請上座比丘們到毗舍離集會,結果判決跋祗比丘們為非法(根據上座記載,除乞受金銀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這便是第二結集 ,因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稱"七百結集"。跋祗比丘們大多數不承認這個判決,他們另外召集了一萬比丘舉行結集。這便造成了教團的分裂。 答:兩個集會都進行了經律的結集。七百比丘的結集,費時八個月之久。 萬人結集的時間雖未見記載,想也不會很短。可見兩派要求解決的不只是關於乞受金銀這一問題,而是要求通過經律的再一次編定來貫徹自己一派的主張。拿兩派的戒律兩相比較,大眾部的僧祗律較簡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誦律則繁密而嚴格;僧祗律對微細戒條多有舍棄,對於開戒(包括乞受金銀在內)多有方便,十誦律則與此相反。顯然,第二結集是第一結集之後百年間教團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七百結集的參與者多數是上座長老,所以這一派被稱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南方國家的佛教徒自稱為上座部,因為他們出自上座部的傳承。跋祗族比丘舉行萬人大會,這一派人數眾多,所以稱為大眾部(Mahāsaghika)。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問題上的諍論,但是兩派為學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導原因。上座部嚴格持守戒律,致力於修習禪定,注重自己內心的修持。大眾部則廣學多聞,致力於弘傳教法,注重接引群眾。這兩種不同的精神,不僅引起了戒律問題的諍論,而且促使後來佛教在教理上、學說上在各個時期不同的發展。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眾二部稱為根本二部。後來由於佛教流傳地區日廣,各地的傳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說法和制度的改變,因之學派漸漸繁多起來。從第二結集到佛陀逝世後約四百年之間,上座、大眾的根本二部又先後分裂為18部或20部。關於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稱有不同的傳說。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說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 (Vajjiputtaka或稱犢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據大眾部傳說,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別說部(VibhajjaVādin),它採取大眾部的一些學說,成為獨立的部派,與上座、大眾成鼎足之勢。但根據上座部的說法,分別說部乃是上座部的異名。大眾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說部(Ekavyohārika)、說出世部(Lokuttaravāda)和雞胤部(Gokulika或稱牛王部)。大眾部後期分出的制多山部(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個部派。 答 :可以舉幾個問題來談。第一,對於事物(法)的認識問題。在未談之前,先要介紹兩個術語:⑴有為法,一切依借因緣而有造作生滅的事物都叫做有為法;⑵無為法,不依借因緣,本來不生滅的事物是無為法。如涅盤虛空(萬物都在虛空中生滅,而虛空的無礙性則不依借因緣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屬於無為法。說一切有部和大眾部都認為無為法是實在的。至於對有為法的看法,大眾部認為一切有為法依借因緣而生滅,過去的已經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在一剎那中有體和用(作用)。說一切有部認為一切有為法,如果本來沒有,即使具備了條件,也不能生起,如龜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體都是永恆存在的,只是作用沒有生起的名為未來,作用已經生起的名為過去,作用正在生起的名為現在。因此這個有的主張是三世(過去、未來、現在)實有與法體恆有。法體雖有,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於諸法的集合以及前後的關系(因緣),決沒有單獨能起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體沒有作用,所以沒有常一主宰的我。這一種說法是我空法有論,而大眾部的說法接近於我法兩空論。第二,對於佛陀的認識問題。大眾部認為生滅於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佛身而不是實身,佛的實身是積累極長時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降威力都是無邊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佛所說的一切語言都是隨機說法,佛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佛所說的語言並不全部都是經教,佛並不是以一音說一切法。第三,對於聲聞和菩薩的認識問題。大眾部強調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二乘(聲聞與緣覺)所得的解脫是沒有差異的。此外 ,在其他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和修行實踐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處,這里不列舉了。

Ⅸ 印度為什麼排持佛教

一千多年以來,因為印度長期被殖民,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曾經統治印度的宗教,佛教因此在幾百年前就漸漸衰弱,印度獨立後,印度人的民族意思覺醒,開始大力提倡本土宗教,印度教才開始興盛並成為主要主要宗教。

佛教印度教相比,印度教更符合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因為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畢竟是尼泊爾人,並非屬於今天的印度人。而印度教,才是印度民族最古老的婆羅門教的延續,因此印度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就理所當然了。

Ⅹ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仰佛教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卻沒有成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諸多: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多次打擊,異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內戰等等。印度被異教入侵,後來又被英國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級制度,也是佛教不適合印度的國情。 現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蘭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錫克教,餘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內的其餘宗教,或者不信教。 現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印度就是個佛國,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數信仰佛教的記載。這是怎麼回事?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古印度已經形成了婆羅門教,當時婆羅門教是古印度非常強大的宗教,婆羅門與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密切的互相補充的關系。到公元前6世紀才出現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陸傳播開來。 大約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了佛教。佛教與婆羅門教是尖銳對立的,特別是直接反對種姓制度,提倡眾生平等,因此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紀,由於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很快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達到鼎盛。這時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廣泛傳播,而且向更遠的地區擴展。佛教的向外傳播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北路,經中亞進入中國、朝鮮、日本;一條是南路,由緬甸進入中國雲南、中印半島,至南洋群島。佛教在這些地區得到良好的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宗教,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鄉,佛教卻從9世紀開始逐漸衰落,至13世紀時,已經幾乎絕跡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為婆羅門教的復活。公元8世紀,被佛教壓倒的婆羅門教中,出現了以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商羯羅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們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古老的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並改名為印度教。新出現的印度教,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主張個人精神與宇宙的統一。因為,商羯羅的唯心主義學說,適應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理需要,贏得社會的承認,一時印度教風起雲涌,很快占據了幾乎整個印度。而佛教則從此一蹶不振,幾近湮沒。 當佛教在印度次大陸衰微時,當時屬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蘭卡(中國古時稱獅子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故鄉。至今,斯里蘭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為什麼拋棄了佛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和伊朗足球什麼時間打 瀏覽:300
印度總統到底是個什麼 瀏覽:371
留學生來中國是什麼簽證 瀏覽:830
印度軍長有多少 瀏覽:7
印尼海嘯怎麼逃過的 瀏覽:652
中國百家姓如何排 瀏覽:790
中國金屬股有哪些好股 瀏覽:268
李心媛在義大利什麼地方 瀏覽:583
越南河內接種什麼疫苗 瀏覽:834
多少國家對伊朗疫情援助最新 瀏覽:594
近日中印沖突中國死了多少人 瀏覽:993
中國空間站規劃了多久 瀏覽:287
印度跟泰國哪個干凈 瀏覽:16
印度毒株傳播多少國家 瀏覽:117
樂高哪裡生產中國 瀏覽:667
中國為什麼不賣防空導彈給伊朗 瀏覽:26
義大利江西屬於哪個領區 瀏覽:79
和平精英國際服用什麼軟體 瀏覽:195
蒙古國對印度什麼看法 瀏覽:761
中國哪裡產小龍蝦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