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哪一個實力更強有什麼證據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之後,摧枯拉朽的席捲歐亞大陸,鐵騎之下滅國無數,很多都是被分分鍾滅國,但這里租前面有兩個國家非常特別,堅持的時間特別長,即南宋與古印度。其中,蒙古征服南宋用了50餘年,征服古印度卻用了300餘年,那麼這意味著古印度比中國南宋更強?
總而言之,印度有印度的優勢,南宋有南宋的堅韌,通過蒙古征服這兩者的時間,很難判斷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貳』 印度為何不吞並近在咫尺的馬爾地夫,而是向巴基斯坦開戰
印度為何不吞並近在咫尺的馬伍判爾代夫,而是向巴基斯坦開戰?事實上,印度這些年雖然沒有吞並馬爾地夫,但是印度在馬爾地夫上面還留有軍隊。之所以沒有吞並,而是苦於沒有吞並的理由和機會。在和平年代,全世界都是反對大規模戰爭,更加反對侵略戰爭。這時如果印度吞並馬爾地夫,勢必會影響自己在世界上的名聲,同時也損害了美國在印度洋上的利益。而且就算印度保證吞並了馬爾地夫之後,不會損害到美國的利益,美國也不會不允許自己的軍事范圍附近,存在著這么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因此,印度要吞並馬爾地夫,不能只看到馬爾地夫和印度的實力差距,還要考慮到背後的利益關系。
『叄』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原標題: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文| 林民旺邱永崢
前幾天,中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三國外交部長在北京舉行首次三方外長對話。
在記者會上,三方表示將致力於加強彼此間關系,深化互利合作,推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聯互通,不加區別地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同時,中巴表示願同阿方一道,本著互利共贏原則,積極探討中巴經濟走廊以適當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這點,觸碰到了某些國家的痛點。
比如印度某些媒體說,「中巴經濟走廊計劃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這會讓中國勢力進一步深入中亞並連接南亞」,「中國要進一步包圍印度」。
針對這種認為中國「過度擴張」的言論,外長王毅也進行了回應,中阿巴三方外長對話不尋求代替現存機制,不針對三國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的和解進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網站稱,中巴經濟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劍,意在印度」。印度這么說,是有原因的。
這些年來,印度對阿富汗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兩國關系有了顯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億美元的戰後重建援助;幫助阿富汗建設公路、電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比如從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國際公路,耗資上億美元的薩拉姆水電站以及造價7500萬美元的阿富汗新議會大廈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並非「免費」。
比如在軍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國防軍要接受印度軍隊的全面培訓,要求軍官去印度培訓,或者讓印軍來阿富汗。同時,讓阿軍隊「承擔應盡的軍事責任」,說白了,就是希望培養阿富汗可以當作未來「謀局」的「棋子」,用來牽制巴基斯坦之用。
歸根結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爾港)繞道巴基斯坦,將影響力深入到中亞地區。比如印度剛剛加入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是為了藉助這個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亞的存在。為此,印度不惜耗費巨資在阿富汗修建戰略公路,悄然滲透,苦心經營。當然,部分也源於巴基斯坦沒有處理好同阿富汗的關系,2016年還曾幾度在邊境線上短兵相接,讓阿富汗轉而更加親印。
但是,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印度雖然自詡「南亞霸主」,但是在自身經濟建設上尚且自顧不暇,遑論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經濟命脈」興都庫什戰略公路時,除了效率低下,還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公路的建設。這時,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國資金參與建設公路,印度堅決反對。
如此,阿富汗轉向中國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方面,發展是主旋律,無論是阿富汗還是巴基斯坦,都對經濟發展有共同的渴望,與此同時中國有經濟實力,拿得出技術與資本;另一方面,中國與阿富汗一直關系親密,況且中國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不過度涉入內政,一定程度上也讓阿富汗較為放心。
這樣一來,處心積慮在南亞「謀劃」的印度,喪失了阿富汗這個鉗制巴基斯坦的戰略抓手,能不著急嗎?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2
深意
也許大家對阿富汗的印象,只簡單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國在這里長達16年的戰爭上。但其實,「帝國的墳墓」,歷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戰時美蘇在阿富汗的較量,似乎都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亂。
那麼為什麼中國還要「介入」阿富汗問題呢?
首先,這有助於中國打擊「三股勢力」、毒品輸入等重大問題。28日,恐怖分子對阿富汗首都發動連環襲擊,造成至少41死84傷,「伊斯蘭國」隨後宣布對襲擊事件負責。面對恐怖分子迴流,世界上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安全。而打擊恐怖主義勢力,中國需要阿巴兩國的配合,加強反恐情報合作,一同將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尤其是作為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畢竟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在阿富汗,中國有巨大的資源投資,如埃娜克銅礦項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項目,然而卻一直因阿富汗內部安全問題而難以積極推進。
而且,解決阿富汗問題,中國是最佳人選,也只有中國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一直都較為超脫,奉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著友好關系。中國的這一角色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替代的。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問題的直接相關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關系變化,都可能引起區域其他國家的反制反應。
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周邊外交最大的變化是要「經略周邊」、「塑造周邊」。換言之,就是對周邊的未來環境,中國要有自己的未來規劃,思考的不是如何適應當下的環境變化,而是積極去塑造未來5-10年內的發展趨勢。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脈」,搭建各方和談的平台,提供對話的便利。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阿富汗,都有一個共同的意願,就是發展經濟,這是巴阿拋棄紛爭,和平相處的基礎。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好可以大大改善兩地的經濟水平。
對於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事情,中國何樂而不為呢?
外交部長王毅、阿富汗外長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長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慮
實際上,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反對,主要還是出於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焦慮。畢竟,將南亞和印度洋當成自家「後花園」的印度,不希望別人輕易「染指」自己的地盤。
不妨來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態。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互聯互通倡議必須建立在公認的國際准則、良治、法治、開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礎,暗指「一帶一路」存在以上這些問題;並且公開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稱沒有國家能接受一個忽視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關切的項目。
印度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謝剛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旨在構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現在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攫取印度的發展空間。
例如本次,印度就擔心該項目通過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認為這個地區屬於自己。印媒報道稱,印度一直強烈反對中巴經濟走廊通過克什米爾地區,但是中國卻一直想邀請其他國家合作。
對此,王毅外長進行了回應,「中巴經濟走廊是經濟合作項目,不應將其政治化。走廊與地區現有的爭端,包括領土爭議沒有關系,也不應有關系」。
對於印度的「胡攪蠻纏」,中國卻一直在釋放善意。「中巴經濟走廊的目的不是針對第三方,同時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個地區,成為地區一體化的重要動力。」
中國官方也多次公開解釋,中巴經濟走廊是民生項目,中國無意介入印巴克什米爾爭端,中國對克什米爾的政策沒有變化,可以考慮中巴經濟走廊向印度延伸,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經濟走廊連接起來,印度的「季風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與「一帶一路」對接等等。
不過,中方的表態,似乎並未讓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著抵制中國「一帶一路」的先鋒。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將「一帶一路」寫入到聯合國的決議中。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莫迪6月份對華盛頓的訪問,尋求到美國支持其對「一帶一路」的立場,也才有了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一帶一路」是「掠奪性經濟」。
4
尷尬
印度的抵制立場,也多少讓它在地區多邊組織中顯得尷尬。
舉個例子來看。
今年,在索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十六次會議的《聯合聲明》中,有一個條款是這么說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等六個國家重申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聲明中,八個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國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現在,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及諸多國際機構,都已經或直接或間接地尋求加入經濟走廊建設。2016年9月,伊朗總統魯哈尼更是直接向謝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島叔恰好在伊斯蘭堡參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二軌會議)。
隨著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趨勢如此,印度,你到底該如何面對呢?
拓展閱讀
印度吞並了幾百個「小國」, 卻因一個「硬骨頭」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當地時間12月23日和24日,紛爭不斷的克什米爾烽煙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這里連日猛烈交火並造成人員傷亡。
24日晚,印度《教徒報》呼籲印巴兩國和解,稱「是時候該破冰了」。
然而數十年的積怨,「破冰」又談何容易?
三個月前,印度政府發布了一份有關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地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7年裡,克什米爾地區共有41000人由於戰爭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條生命在戰火中消逝。
南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葯桶」,沖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爾地區。
而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遠比數十年更加久遠,它其實是南亞漫長歷史進程和印巴分治時眾多「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
文| 徐聰瞭望智庫特約歷史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搶走啦!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響當當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因為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黃金、珠寶,據說,他擁有的所有珠寶連起來可以繞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一周;
他用舊報紙裹著當鎮紙用的鑽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顆還重!
……
不過,要是以為這些金銀珠寶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這位富翁還擁有一個面積廣袤的「國家」。
橫亘於南亞次大陸中南部的這塊土地,名為海得拉巴,領土面積達21.3萬平方公里,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加起來還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爾的印巴實控區加起來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疊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圖上就能發現,它實實在在地長在印度的「心窩」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個特點:以君主阿里汗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是穆斯林,但領土上絕大多數居民卻是印度教徒。
若是沒有它,今天的印度將是一塊「空心」的版圖
剛剛取得獨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並入」印度。
作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獨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屢次「勸說」不成,印度終於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軍隊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財富無法逆轉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海得拉巴軍隊抵抗5天後,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並,至此,當代印度的版圖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側豈容……
巴基斯坦:閉嘴!我的卧榻之側怎麼總能聽見你的呼嚕聲?!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獨立時,南亞次大陸上,還存在著近六百個土邦,其中550多個在印度境內。
但是,英國人給出的方案畢竟只是理論上的原則,現實的地緣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處在印巴兩大國境內星羅棋布的土邦,紛紛識相地「主動」並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兩個南亞面積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是少數幾個「拒不從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爾的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瘋狂吞並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卧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樂意「插一杠子」。印巴雙方誰也不輕易相讓,曠日持久的沖突由此爆發。
當代南亞最大的爭端就存在於這個「最後的大土邦」,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處置規則導致惡果的一個縮影。
土邦的問題,卻並非此時才出現的,它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更遠的時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們」從哪裡來?
喜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兩個世界。
山這邊的中國,從秦統一六國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上雖屢經戰亂分裂,但最終都必然走向統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
而山另一邊的南亞次大陸,從古至今基本處於邦國林立的狀態,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也從未有過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是如此。
來自中亞和西南亞的征服者一次次來到印度平原,建立起眾多五花八門的封建土邦。
到了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兒帝國時期,這種特點更加凸顯。
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蒙古人在南亞次大陸上新建的國家,是帖木兒蒙古帝國的「續集」(「莫卧兒」其實就是「蒙古」的音譯)。同時,它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交匯點。
註:莫卧兒帝國從1526年開始至1858年結束,統治時間長達331年。1857年,莫卧兒帝國末代君主巴哈杜爾參加反英大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到緬甸仰光,印度最後的王朝——莫卧兒王朝滅亡。
莫卧兒帝國給南亞種下了土邦問題的種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兒帝國便是邦聯性質的國家,大肆分封功臣貴族,地方總督、王公享有極大的自治權利。
立國之初,帝國皇帝尚能靠個人權威、嚴酷法令約束地方;後來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巧取豪奪,逐步把原本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襲的領地轉變為世襲封建領地。
在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1658--1707在位)統治時期,莫卧兒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版圖最廣時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這看似鼎盛的大帝國,卻是外強中干——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實力,長久在南部征戰,導致奧朗則布對北部的控制力減弱,大貴族紛紛擁兵自立。
奧朗則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對非伊斯蘭教徒徵收重稅,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分裂。
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
18世紀以後,帝國日益衰微,各省總督、地方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機紛紛擁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國,正是在這時形成的。
正如馬克思所評論的那樣:
「大莫卧兒的無上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這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社會,難道不是註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嗎?」
4
維多利亞王冠下的「兩個印度」
1857年,莫卧兒王朝滅亡,印度正式進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英國人在他們統治的南亞版圖上建立起了英屬「印度帝國」,將原本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為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國境」之內,居然還分布著近600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
所有土邦加起來面積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國統治南亞總面積的45.3%,人口達8600萬,占當時區域總人口的1/3。
許多土邦王公熱情歡迎英國人到來,在戰場上為英國人沖鋒陷陣,以承認英國君主為前提,保留他們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國簽訂條約,確認上述原則,接受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總督)控制其外交和國防大權。
作為交換條件,英國保證各王公享有內部事務自治的權利,像海得拉巴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土邦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
註:1858年印度帝國成立後,英國駐印總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頭銜。這一與眾不同的頭銜,凸顯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所以,英國統治之下的南亞,事實上有「兩個印度」:
一個是先後以加爾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為首都,並以此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稱為「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或稱「印度帝國」),由英國直接統治;
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王公封建領地組成的印度,稱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國殖民者在幕後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級英國駐印官員還說:「現在沒有,過去也從未有過一個印度。印度甚至從未有過一個歐洲人心目中的國家,即在國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擁有統一的國家。以為印度能成為國家,就像指望將來歐洲各國被一個單一的國家所取代一樣異想天開。」
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雖然都以英國國王為最高元首,卻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實體。國中之國,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國」之內,存在著如此眾多、不相連接的「國家」,實在不能不說是種奇特的現象。
土邦王公擁有不同的封號,如馬哈拉賈、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查姆等。
註:稱為馬哈拉賈(Maharaja)或羅闍(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
稱為納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兒帝國派駐較大省份的總督;
稱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後來成為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
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為伊斯蘭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爾的摩訶羅闍,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一個縣。四百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其中有15個可以認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瓜略爾、印多爾、柯欽、齋浦爾、佐德浦爾、比加尼爾、波保爾與巴的亞拉。跟著就是許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幾百個很小的地區,有些在地圖上並不比針尖大。這些小土邦的大多數是在加提
『肆』 印度的國土是怎麼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的
可以說,印度的國土之所以能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喜馬拉雅山脈的四塊地方幾乎都是英國人的功勞。可以說在印度領土上,英國還是做了很大的貢獻。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次大陸從沒有被統一過,即使在莫卧兒王朝最強大的時候,南方還有很多邦是獨立的。而且南方和北方完全不同,無論是人種、文化、語言、風俗都不一樣。不過英國人到來之後,他們都被英國佔領了,就這樣在英國統治的框架下,印度竟然實現了第一次的統一。不僅如此,英國還不斷向北擴張。印度之所以能夠進入到喜馬拉雅山脈,都是英國統治時的功勞。
印度在擺脫幾千年的被奴役命運後,繼承了英帝國時期的領土,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暴發戶。也繼承了英帝國對領土的狂熱追求,雖然實力和野心不匹配,但在短短數十年內通過威逼、脅迫、戰爭等手段一步一步蠶食周邊地圖,到今天為止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容小覷的南亞大國。中國崛起的同時也許警惕我們的鄰居印度,卧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兩個大國之間直接接壤,沒有任何緩存帶,存在領土爭端,潛在戰爭因素已經埋下。
『伍』 什麼是帖木爾
帖木爾(Tamerlane或Timur,1336年 - 1405年)是帖木爾王朝的奠基人。
1336年出生於西察合台汗國的一個仔悄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成吉思汗七世孫,巴魯剌思氏。在一次攔路搶劫時被阿富汗人打傷成了瘸子,因此人稱跛子帖木爾。
1369年,他殺死西察哈台的蘇丹,宣稱敬槐自己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建立了帖木爾王朝。隨後征服波斯、花剌子模。1393年征服伊兒汗國和阿富汗;而後北上進攻金帳汗國;1398年南侵印度;1399年西征小亞細亞。1402年大敗奧斯曼帝國,俘其蘇丹拜牙(即「閃電」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國成為了從帕米爾高原到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的大帝國。
1405年,他率領20萬軍隊進攻中國的明朝,結果途中病死。其帝國也開始分裂。
帖木爾王朝在1500年被烏念稿渣茲別克斯坦人汗昔班尼所滅。1526年,帖木爾的後裔巴布爾南下印度建立了莫卧兒王朝。
『陸』 印度統一為什麼總要留下半島南端的那個角
歷史上不僅莫卧爾王朝沒有統一過印度南方,在近代之前印度的南北方從來沒有統一起來,可以說是英國殖民者統一了今天的印度,無論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都沒有徵服過印度南方,其主要統治區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主要是西北部,從印度流域到恆河流域一帶。在印度的南部,由於地理原因被河流、山脈相隔,北方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往往很難深入南方,在印度的中南部長期存在大量的邦國,其語言人種都與北印度有著明顯的差別。在北印度主要是說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的後裔,其與今天的波斯民族有著較大的相似性,而南印度主要是說達羅毗荼語系的古印度諸族,在印度作為第一官方語言的印地語也主要是在印度的北方流行,根本沒有達到一半的人口覆蓋率,南北方人交流主要是通過英語,其宗教上的相似性遠遠超過了人種和語言。今天的印度可以說在長期的歷史中更多的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一個國家名詞,或是說只表示印度的北方即印度斯坦。
『柒』 印度大兵壓境,正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中國為何不管
現在的軍界高層!陞官發財找娘們兒最擅長了!我軍哪有能御敵之人!看看,實在沒法了再說吧
『捌』 什麼原因,導致尼泊爾一直沒有被還算強大的印度滅掉
在如今的21世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各國之間的發展路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走的「互利共贏」的合作道路。但也有個別國家,依舊在走侵略擴張的老路,例如印度。
而在近代,中尼兩國的來往仍十分密切,2009年,尼泊爾總理尼帕爾訪華,並與中方共同發表了《聯合聲明》,決定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此外,尼泊爾與我國西藏相連,若是尼泊爾被印度入侵,我國豈會坐視不管,要知道「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而中國作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早已今非昔比,印度在這種情況下,若還對尼泊爾有所想法,無疑是痴人說夢。
『玖』 印度人為什麼躺平
印度其實一直就是躺平的狀態,一開始嘗試控制過,民眾都不以為然,不配合,政府也缺乏組織能力,後來就索性順其自然了,無為而治了。因為不積極檢測,所以有美國大哥在前面頂著,數據也不亮眼。
因為印度是宗教國家,大家覺得是神的旨意,對死亡也不是特別恐懼,要在其他國家估計早崩了。
檢測加大的副作用是醫療系統被擠兌,之前不測窮人生病當感冒,也不去醫院,現在一檢測,大家都跑去醫院吸氧,本來印度醫療體系就不發達,一下就爆了,到處醫院都缺氧氣鋼瓶,病人都直接躺在醫院門口馬路上。然後火葬場也燒不過來,只能露天用柴火燒,還要家屬自備劈好的柴火,因為柴火也短缺了。
本來印度都開始宣布抗議成功了,現在突然數據爆表,就要找背鍋俠了。自己是不可能搞出變異病毒的,就一定是從別國傳過來的,西方國家得罪不起,中國現在又太干凈了邏輯上怎麼也不講不通,所以就甩鍋南非,一定是從南非傳過來的變種病毒導致大爆發的。
印度沒小事,一出事就是大事:
印度跟我們前文說過的土耳其有點像,都是「二元國家」。啥是二元國家呢?就是城裡已經跟現代國家沒啥明顯差別。但是基層,占據人口絕大部分的村裡人,完全就是另一個世界,村裡沒有官僚,全靠地方上的族長和宗教頭目來管理。
這種體制有個好處就是國家成本低,畢竟養活那麼多公務員和官員都是需要錢的。但是毛病也很明顯,這種模式國家並不知道基層什麼情況,兩眼一抹黑,所以印度基本所有領域都是一堆爛賬,他們自己也不太能說的明白。
這樣的國家一般都很分裂,領導人也跟個精神分裂似的,因為他要表現出兩個面來,一個是給城市市民看,這時候他就是個現代領導人,往往西裝革履。還有一個面要給村裡的村炮看,這時候領導又像個神棍。
大家往往能看到土耳其的埃爾多安和印度的莫迪往往今天還很正常,到了第二天就成了個神棍,就是因為他們要同時對付成立的現代市民和村裡的上古神棍們,身份就得來回切換,咱們這些外人經常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