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佛出世時的印度怎麼樣

佛出世時的印度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4-03 13:43:26

⑴ 佛教為什麼在印度衰落,沒人信仰了

這其中有種種的歷史原因

首先我們要明白印度的歷史,社會形態,印度自古就有種姓制度的存在
到今天還是如此,在強大的傳統習俗下,印度人要真正做到平等很難

佛在世時,及佛教興盛時還可以,玄奘大師當初到印度時印度佛教還處於比較興盛的狀態下,可是自玄奘大師離開印度回國後不久,由於印度內部發生了內亂,又由團大於這時候阿拉伯人的入侵導致了印度整體上的分裂,這時候經過極長的一段時間里都處於戰爭的時代,由於阿拉伯人曾功入印度,強行的要求人們改信伊斯蘭教,後雖然阿拉伯人被趕走,但由於在強大的歷史背景下佛教要恢復往日的生機很難,可想而知,長期屬於戰爭,又不允許大家學佛,佛教人才大量缺乏,導致青黃不接等問題的產生,又來雖然把阿拉伯人趕走,但人們又重新回到了那個種姓制度的懷抱下,在強大的不平等心態下,佛教發展緩慢,幾乎於停止。

而本有的婆羅門教,兄或鬧因為是傳統,就如中國人再怎麼樣都不會把習俗忘記的道理一樣,又由於後來的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所以大力推行婆羅門教,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教,佛教至今在印度依然有!

佛教雖然在印度衰落,但佛教和中國乃至東亞眾生有緣,尤其在中國發展的非常好,佛教雖然發源於印度,但這並不表示羨罩印度一定要佛教永遠興盛,發源地於興盛問題並無太大關系。

比如中國人發明了火葯,可是長達近千年的時間里,火葯在中國的使用並不興旺

佛教雖然發源於印度,但這不代表佛教一定要在印度永遠興盛下去,這其中當然有種種的歷史原因。

⑵ 佛教為什麼會在發源地印度衰弱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現代印度佛教復興之父達摩波羅(Dharmapala)正當盛年,從錫蘭來到印度,首次朝禮菩提迦耶。當他看到當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時,不禁潸然淚下。

可惜,印度民族向來不注重——史紀錄,史料闕如,使得印度佛教的滅亡原因,呈現眾說紛紜的局面。茲就手邊資料簡介各家說法如下:

一、佛教吠陀化

佛教以反吠陀文化而創始,卻以融吠陀文化而滅亡。

「佛元八世紀以來,佛教外印度教之復興,於具有反吠陀傳統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乙、『他力』、『神秘』、『欲樂』、『頓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幸得波羅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長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論理務瑣層玄談,供少數者之玩索;實行則迷信淫穢,鄙劣不堪!可謂無益於身心,無益於國族。律以佛教本義,幾乎無不為反佛教者!」

「敵者之摧殘,不足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則佛教致命傷也。」「圓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為佛教光,而吾則恥之。或者以此為不執著,則又謗佛之甚者!」

很顯然的,印順導師認為,印變教的復興與回教徒的入侵迫害,並不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主要的還是由於「佛教梵化」。

二、印度教的仇視

儀模法師《印度佛教的興起和衰亡》一文中,則認為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是印度教的仇視。

「然而佛教何以遭致衰敗以至滅亡之禍呢?其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為印度教的仇視,印度教是婆羅門教後期復活的名稱。當佛教興盛的時候,婆羅門教並未失去他們的潛力,在朝執政的人,仍有不少的婆羅門教徒,以致後來復興的力量自必強大。同時在佛教徒本身也不振作了,同婆羅門教那時最後腐敗以致佛教興起的情形,殆無二致了。印度富有的寺廟都一天一天的走上腐化的一途,失去了社會的信仰。加之在第五六世紀的外來的諸族,都樂於接受印度教的領導,以致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紀的婆羅門教大師庫馬雷巴陀為最後的印度教打擊佛教及耆那教的一個人,同時婆羅門教為謀復興的緣故,處處模彷彿教的形色和內容,復因佛教大乘變質的密宗盛行,有些學者把印度教義也有不少的糝雜在佛教里。佛教變質後,加之在十二世紀的末期,為回教侵入,佛教徒被害,佛寺被焚者甚多,一個在印度興起的佛教,終於在特殊的璟境中宣告滅亡了。」

但作者認為佛教在印度,只是名義上滅亡,實際上卻還存在於印度人中。

三、密教傾向頹廢

印順導師和儀模法師雖然都認為,密教的興起,正值印度佛教的末期,卻不認為密教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但宇井伯壽則認為密教傾向頹廢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

「……超岩寺……是密教專門這場,所說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派由印度教性力派(sakta)衍變而來,以淫慾即是道等,不重通達文字之實修,含有很多卑俗低級的成分。密教所包含的採用了印度教,在長期擴展其范圍中幾乎攝取了印度教所有諸神只的一些儀式,於是製作了頓接近混合淫猥的丹多羅文學。密教中昕表現修道稱為金剛乘、大樂乘,左道派很多行徑是呈現出頹廢與靡爛。……密教如此的漸次隆盛,跟隨著印度各地佛教更加衰徽,佛教恐怕完全淹沒於印度教中去了。……西元一二〇三年,回教的將軍巴古代那·克里基焚毀了超岩寺,迫害殺戮所有的佛教徒,有些遁隱、還俗,逃到尼泊爾等邊境,從此佛教的形骸清失。」「印度的密教是介入了印度教令人不喜歡的成分,又墮人人性本有的弱點而召致佛教滅亡。……所以印度佛教的滅亡,認為是中觀派、瑜伽行派末流偏重學術理論之傾向為遠因,密教傾向頹廢狀態為近因。呵斥小乘佛教為淺薄,相反的實際上多著重於信行方面,這是此一時代普遍存在的現象。」

楊白衣教授亦持類似說法:

「他們(密教)不特說出許多諸佛菩薩,就是從來在佛教未曾說過的很多明王以及外道神仙,也都認為是大日如來的化身了。不但如此,更攝取很多民間信仰,而用大曼荼羅納入正規。他們認為不必為了實踐大乘佛教的六波羅蜜,用盡心氣。蓋眾生本來就具足佛性故,只要念諸聳,誦持陀羅尼,與密教儀式,就可容易到達——即身成佛。所以密教承認現世的幸福快樂,主張人間的煩惱隋欲不可克服抑壓而應加尊重,只要能把不純的愛欲升化到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即可。」

四、回教的迫害

西元一二〇二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壞維克羅摩屍羅寺(超岩寺),殺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團就算是滅亡了。其實,印度佛教早巳消解到印度教里去,失去獨立宗教的價值,也可說是早巳滅亡。自回教徒侵入印度之後,許多佛教學僧帶著佛典逃亡別國,佛教正式滅亡。

日本學者明石惠達認為,印度佛教從來不曾取代過婆羅門教的地位,即使像阿育王、迦膩色迦王以國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團和佛教教學,但婆羅門教仍在民間具有相當勢力。佛教在西北印度接受希臘、伊朗文化的影響,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並豐富其哲學內涵,表面上表現得很輝煌,但也意味著漸漸脫離民眾。佛教崇尚寬容,未曾壓迫其他宗教,甚至在後期也採納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理,因而喪失佛教本來的固有宗旨。難怪婆羅門教能夠翻身為印度教來復興,而佛教卻變成印度教化,回教一迫害,就整個消聲匿跡了。

在阿拉伯語中,「偶像一稱為but或budd,事實上就是從梵文的buddha(佛陀)挪過來的。不幸的是,回教主張「聖戰」,任何異教徒如不改信回教,即行殺戮。「當他們(回教徒)到達這個地點的時候,他們包圍了它……這個城市立即陷於慘境,在同一年上帝就君臨了它。禁止人民崇拜偶像(佛陀的塑像),偶像都被回教徒焚撓了。有些人民也被焚燒了,其餘的被殘殺了。」

問題是,印度除了佛教之外,還有印度教,為什麼印度教能夠不被連根拔除,而佛教卻無法倖免於難?A.KWarder認為印度教比較有彈性,無所不可,它主張社會等級制度,與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潮流很調和:人們將自己付託給首領,而一切人最終託付他們的靈魂給上帝。因此,印度教能夠深入民間,深入印度文化。印度教的戰土隨時准備作戰,了解這是他的職責,死於戰斗是至上光榮。反之,佛教主張和平、反暴力,剛好成為回教徒殺害的對象。再加上當時的佛教,太過於哲學化,可以說是學院式傳統。它的傳統中心是在各大學,而不在人民大眾之中。當大學被毀,它的傳統力量也就破滅了。群眾不易懂得深奧的哲學,看不出佛教與印度教有什麼不同,他們以鄰居崇拜印度教諸神的單純忠誠來崇拜佛陀和諸菩薩。假如缺少博學此丘的指導,居土佛教就會混合於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動活潑的地方性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鏟除,僧侶逃亡國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佛陀本人的失誤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固然如上所說,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最基本的,還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所把的兩項大錯誤,使得佛教不得不在印度滅亡。

印度原是一個種姓階級的社會,社會秩序嚴密,各人各有自己的定位,不容超越,整個社會機器也就得以順利運轉。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在今日看來,簡直匪夷所思,甚至非常不合理、不合乎人性,但在民智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卻是安定社會的最大力量。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有既定的社會角色,根本不必為自己的前途而煩惱。佛陀的眾生平等理論,美則美矣,在當時卻還是異端邪說,一般老百姓的智慧根本還不足以接受理解,更何況屬於既得利益者的婆羅門和剎帚利階級,必然誓死抵制。佛陀在摧毀安定社會秩序的種姓制度之後,並沒有提出新的社會結構。他只成立僧團,並未建立在家居士團體,更沒有政治組織或組織理論。基本上,他只關心出世解脫,只規范僧團的生活法則,對於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問題,提示的比較少。結果,出家眾接受在家眾的供養,以修行為務,自成一個隔離的系統;在家眾除了可以從出家眾獲得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慰藉以外,切身的生活問題,如嬰兒出生、男女感情、結婚生子、士農工商等營生細節,恰好都是佛教僧侶所避諱的。大多數的佛教徒,並不對深奧的生死哲學感興趣,既然世俗層面無法從僧侶獲得指導,只好求助於擅長此道的婆羅門教祭司。婆羅門教多的是神只,正足以滿足大多數民眾的需要,佛教自然就不是民眾的必須了。

佛陀正如其他宗教教主或大多數古代哲學家,對於女性的定位都低於男性。尤其是佛教,更認為女身必須轉世為男身,才有成佛的可能,女性出家也不像男性出家那麼方便,女眾僧團甚至在後來從印度絕跡。這些現象雖然可以從生理方面來解釋,但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風俗習慣或家庭中的宗教陸祭拜,往往都是由女性來傳承的,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不高,自然就不會那麼熱衷於維系佛教的傳統,佛教從家庭中漸漸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社會文化學的觀點來看,佛教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其滅亡當然是遲早的事。

佛教的固步自封與異質化

任何一種習俗或制度,在剛成立的時侯,似乎都有助於社會、宗教、人類的進步,但如果不能隨時修正,日久之後,反而會阻礙進步。許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興起和發展,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後來都變成了佛教衰落的原因。

對於印度佛教滅亡的原因,另外一位學者杜特,提出比較綜合性的看法,這些看法分成五個重點,有些是上述幾位學者說過的,筆者形容為佛教的故步自封與異質化。

(1)伽的超然地位。這種超然地位曾經保證了僧伽的純潔和精神修養的進展,旦日久之後,僧眾們都忘記了教主原來的旨意,變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團體,專門從事精神上的修養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依靠別人的供給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漸漸不關懷周遭人群的道德和宗教水準的提高,忽略了對社會人類的教育,使得僧眾睨離廣大人群。譬如,佛教就沒有規定關於誕生、婚姻、葬禮這三件人生大事的法律,像給孤獨長者這位佛陀的最大護法,都可允許兒女們和耆那教家庭出身的人結婚,遑論其他信仰不堅定者。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然漸漸衰落了。

(2)佛教不幹涉社會習俗的態度。佛陀是一個苦行者、先覺者,而不是一個社會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幾泣大弟子,都是出身婆羅門教家庭,因此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實現真理,而非干涉世俗信仰和習慣,因為這些都是緣起法,都是如幻的世俗諦。在他們還在世時,這種態度很得人心,有其一定作用,但後來卻促成佛教的滅亡。初期佛經中,即有婆羅門教諸神的地位;後來的佛寺中,也充滿神和女神、葯義和羅義的偶像,又流行崇拜這些偶像的儀式。後代的人們就專心一致地崇拜這些次要的東西,而忘卻了教主原來的教法,佛教就在這些錯綜復維的信仰和儀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隱而不見,終至於滅亡。

(3)比丘學問的退墮。佛教旗幟能夠高掛不墜,佛教僧團能夠受人尊敬,均有賴於組成僧團中心的知識分子。但在西元七、八世紀的時候,從這些佛教學術中心出來的人都不博學,都在非佛教的作家和辯論家的攻擊下敗倒了,這是印度人生活中的嚴重事件,可以引起一個宗教、教派和論師的衰亡。由於僧伽的懈怠,或由於僧團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識分子,佛教的學術中心逐漸失去君王和國人的信仰。

(4)密宗的興起。佛陀雖然盡了極大的努力,但還是無法從印度人的思想中,徹匠消除對於阿達婆吠陀中所記載的咒語的信仰,以及神力、占課、巫術等迷信信仰。在初期和梵文佛典中,都有咒語或陀羅尼,這是密宗興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現於公元四到八世紀,密宗是高度發展的禪定哲學,在習定的時侯要利用手印、坐勢、壇場、咒語來集中意識。不幸的是,密宗的修持法被許多宗教騙子濫用了,因而眨低了它的價值,毀滅了偉大導師所倡導的高尚教義。密宗興起,使得佛教婆羅門教化,終被後者所溶合兼納,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人數很少,又隱居於寺院之中,逐漸被婆羅門的汪洋大海所吞沒。

(5)宗教迫害。佛教不曾破壞其他宗教,卻先後被婆羅門教和回教徒所迫害,因為佛教集中於寺院之中,所以異教徒可以在很短期間內毀滅佛教信徒和他們所收藏的經典手稿。佛教僧侶一受到迫害,就等於佛教滅亡,倖免於難的,也紛紛逃亡到尼泊爾和錫蘭等地,佛教和佛教文物典籍就在印度被徹匠消滅干凈了。(來源:北大博雅好書,作者:鄭振煌)

⑶ 佛陀為何出生在印度

佛陀出生在現在的尼泊爾,而不是印度。

佛陀(釋迦牟尼)出生於藍毗尼園,藍毗尼園地處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上,今屬尼泊爾國西部省魯潘德希(Rupandehi)縣境內管轄,南鄰印度國北方邦。

迦毗羅衛國的王後摩耶夫人,懷胎十月即將分娩,於是她啟程返回娘家,佛陀(釋迦牟尼)出生後7天,摩耶夫人即去世。

佛陀(釋迦牟尼)由姨母撫養成人,29歲時,佛陀(釋迦牟尼)放棄優裕的生活,離開王城,出家修行,經過6年的修煉,創立了佛教,成為影響全世界的聖人。

(3)佛出世時的印度怎麼樣擴展閱讀

佛陀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生悉達多。

佛陀釋迦誕生多有神話:他從兜率天下凡,摩耶夢見白象投胎;他從摩耶右脅生下,空中湧泉,一涼一溫澆灌母子;他站立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相士進宮預言他將來成佛等等。

佛陀靜坐約一個月 (期間有二商人供養麩蜜)後開始遊行。

⑷ 佛教從古代印度誕生,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佛教

印度教與佛教一樣是印度本土產生的宗教,但10世紀前影響沒有佛教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便有印度教神「難近母」的記載。至於後來佛教為何在印度失去勢力,一方面是因為其嚴苛的戒律阻止了其在普通人而非社會頂層人士中更廣泛傳播;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伊斯蘭教國家此時對印度的入侵。他們焚毀了印度北部的幾乎所有佛殿,而這里正是印度佛教的中心。佛教鼎盛時,印度比較安定,但衰敗後就先後被伊斯蘭教徒,蒙古人,莫卧兒帝國(創始於中亞)先後統治,國家始終動亂不堪,佛教的理念在亂世難以授信,在安定時統治者又不崇尚佛教。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印度居然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也使大量佛教典籍及事件失傳。莫卧兒帝國末期,印度四分五裂,後來又被英國殖民,差點印度話都失傳啦,更別提什麼傳教啦,所以,種種因素導致此後果。 印度教與佛教同為印度土生宗教,有很多相似,他們的神殿許多都是通用的,佛教可做佛殿,印度教接手後就是印度教神殿,這類神殿在印度現在還不少哩。 總之,佛教本身在印度的貴族地位使其與底層人有一點距離,而隨著政權更迭與異教入侵,最終導致佛教在印度的統治被取代。 在玄奘的記述中,彌勒佛曾托夢與他令其將佛法真諦向東弘揚,並速速離開印度,以免受難。夢中印度佛殿盡湮滅於大火之中。後來玄奘含淚離開,此後沒有幾年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佛法蒙難。當然,這完全可看作巧合。誰又知道呢?

⑸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為什麼卻在印度衰弱

不是在印度衰弱,而是在印度滅亡,印度古代早期是信仰古婆羅門教,而古婆羅門教發源於古代游牧部落時期,逐漸形成了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其中,以婆羅門至上為代表的種姓制度將祭祀階層婆羅門放在了最高地位,這是因為古代神權高於王權,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前後,王權早已越過神權統治天下了,渴望提高地位的軍事貴族急需打破種姓平衡,加上早已進入農耕時代的印度已經不歡迎祭祀萬能的信條,因為大量的殺傷牲畜破壞生產,於是沙門主義思想就產生了,它們反對殺生,眾生平等,代表就是由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和由大雄筏馱摩那創立的耆那教,在佛教傳播中受到摩揭陀國王阿育王的支持,使得佛教傳播到了摩揭陀國的各個地區,可惜摩揭陀國在阿育王死後就分裂了,之後佛教的主要支持者只是地方的小國王,影響力一直不夠普及,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收縮到了幾個大型寺廟周邊,越來越程式化,和繁瑣化,離普通群眾越來越遠,而古婆羅門教的信眾本來就遍及普通大眾之間,雖被佛教覆蓋了一部分,但大多數並沒有改變信仰,到了公元八世紀出現了商羯羅大師,他大量吸取佛教思想,改革了古婆羅門教,形成印度教,去掉了不符合時代的內容,又再一次將信徒吸引回印度教懷抱,而佛教同時發展不斷吸收古婆羅門教因素,從部派佛教轉化成大乘佛教,再大量吸收印度民間信仰,將大乘佛教再次轉化成密教,集中在那爛陀寺,歐丹達布梨寺,超戒寺等幾個寺廟周圍,當莫卧兒王朝由北至南打過來的時候,佛教與印度教結成了短暫的聯盟-時輪教,與莫卧兒王朝的伊斯蘭教相抗衡,可惜,佛教集中在據點里很快就被軍隊所佔據,最後一個寺廟-超戒寺被焚毀,意味著印度佛教的滅亡,而印度教本就在民間流傳,在抗爭中倖存了下來,現代印度的佛教徒有0.8%,只有兩個來源,一個是 達 賴 集團叛逃到印度北方所帶來的藏族信教人員,另一個是印度憲法之父安培德卡爾領導的反對種姓制度的賤民運動,因為多年嘗試失敗,安培德卡爾憤然帶領賤民改信眾生平等的佛教來反對印度教種姓制度,幾百萬人改信佛教,搞了好幾次,才會有現代的一點佛教地盤;

⑹ 為什麼佛陀降生在印度,而不降生在其他國

傳說:佛在兜率天觀降生地時,中國也是選擇之一,但最後還是選擇降生在古代印度的一個小國——伽羅毗衛國的剎帝利種姓,並作為一名王子。其實,這都是佛陀
的無上方便智慧和大慈大悲的體現。我們不妨對當時中印兩國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做一下簡單的分析對比便不難看出其中的奧妙。
其實,不論從那一個方面來說,古代印度的恆河文明,特別是在對生命自身和宇宙世界的究竟真理的探究與思索方面,都遠遠高於同時代的中國,幾乎全社會都崇尚
和尊重為探究真理而修道的人以及他們為此做出的各種嘗試和努力的行為,甚至某些行為在普通然看來是極其怪誕和荒謬的,但是從社會總體來說,卻是對此顯得格
外的寬容和理解,就好比當今世界各國社會對科學技術創新的支持和鼓勵一樣【在古印度時代,單純對外在客觀自然世界的探究,忽視生命本身存在基礎,及其和被
感知的客觀現象之間的關系的哲學觀點,是一種標準的「心外取法」的外道,佛預言,這種外道在末法時期,將會大行其道】。
這從當時處於印度社會相當森嚴的種姓制度之首位的,專業司掌祭祀神明職責,並向社會闡述世界觀和生命觀知識的「婆羅門」種姓階級的本身就可以看出:社會普
遍敬畏神明,普遍崇尚心靈和思想修道,尊重知識。即便是處於世俗社會統治地位的君王,也要服從這樣的超然於世俗之外的,專業的神權和精神代理階級,並獲得
他們的認可,否則,其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而位於種姓制度第二位的帝王統治階級,也就是「剎帝利」種姓,在那時僅僅相當於一個社會的管理者,這一點在印度
歷史和佛經里都有記載。【當然,這種看法是出於過於迷戀精神世界的筆者自己,對那樣社會的一點無明執著和懷念。各方面也會有其他不同的見解,筆者也都願意
接受,畢竟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並無常變化的。】這樣的社會固然存在很大的不平等,但從另一方面,卻又為那些真正探索生命自身和宇宙世界的終極真理的人,
以及他們的學習和修道生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社會環境。
據佛經記載,當時的印度除了占據正統地位的「婆羅門」教,包括佛教在內,就已達100多種教派之多【有說96種、有說110種】。從這點上就充分看出,那
時的印度社會對精神和思想方面修養的追求,對道的追求是何等的鼓勵與寬容,這些學者、教派對各自的道的主張與其他各派進行大規模的辯論,這樣的辯論是空前
壯觀的,歷史都有記載,佛陀就是通過無上辯才智慧降伏了諸多外道,特別是對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精神領導階級的辯論的勝利,最終確立了佛法的地位,得到社會
的認可,溫良而且好辯論的印度人有著他們自己獨到的民族智慧。後來中國的玄奘大師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印度贏得了上至宗教領袖和國王,下至普通百姓的無
比敬仰和全面認可。
這種人文精神一直延續至今,據研究,印度社會從古至今所崇拜的神靈,大大小小無以計數,有說1萬多的,也有說10萬多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幾乎個人,或
者幾個人的小族群團體,就可以創造並崇拜一個神靈,在印度,各式各樣的,古靈精怪的神靈和寺廟,神跡,到處都是,恐怕10萬種神靈也打不住的,因為沒有辦
法統計其數量,街頭各類苦修的僧侶隨處可見,並且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這樣蔚為壯觀的神明圖騰膜拜文化,足以看得出,這是一個多麼崇尚精神境界,崇尚思想
升華和修道的智慧民族。沒有這樣的豐饒的社會和人文條件作為悟道土壤和外緣條件和基礎,很難孕育出偉大的佛陀和佛陀的教法。
據說,即便是很低的種姓,一旦決定擺脫塵世的勞煩,去深山苦修,一樣會得到那時已經相當森嚴的種姓制度社會的寬容對待。特別是佛陀在創建他的僧團之後,無
量大慈大悲,抵擋住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大壓力和阻撓,吸納了最底層的「不可接觸者」【「不可接觸者」,又稱「賤民」,是處於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四個等級之
外的一個階層,約佔20世紀初葉印度人口的四分之一。最早的「不可接觸者」,是第四等級首陀羅中那些從事屠宰、製革、埋葬、清掃等被認為是最不潔凈的人,
因此他們也就被視為不潔者,不能與非賤民住在一個村裡,不能去公共水井汲水,不能在公共道路上行走,不能仰頭正視非賤民。】,這其中有妓女,掏糞工人,和
即將被處死的罪犯作為教化的對象,使之成為獲得大解脫成就的「阿羅漢」。
每當想到這些,就無比感動,在近代聖雄甘地的時期,他為了反抗和廢除這種「種姓制度」,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可想而知,佛陀在那樣的、人類歷史上最嚴酷的
種姓制度社會的黑暗年代,付出了何等不可思議的超凡努力,承受了何等不可思議的巨大壓力。這一切固然是佛陀的不可思議的廣大智慧和慈悲所致。
但也是有當時
的社會崇尚和尊敬修道僧團的某些人文基礎,佛的出世也是依「一大事因緣」來此「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隨緣度化眾生的。
這同以漢民族為主的中國大不相同,如此大規模、多元化學術思想和理論的公開活動,在以帝王強權和集權統治的中國是很難想像的。中國歷代歷朝的統治者和帝
王,都被稱為「天子」,也就是說,他們的「超級我執」自認為就是「天」,至少是代表「天」,他們就是「道」,至少約等於「道」,並歷來把結黨集社視為忤逆
犯上之舉,很難容忍。「結黨營私」提出政治主張,對中國人來說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的,甚至要冒生命危險,春秋戰國的歷代諸侯大王,雖各自有眾多的門客、
謀士,有的國君竟然擁有門客上千人之多,但不要忘了,這些知識分子和思想家的另一個稱謂被叫做「食客」,這是一個帶有十分輕蔑而不平等意思的貶義詞彙。好
像是在豢養著看家狗一般。可見中國的知識分子的地位只不過是統治者的很實用的工具,而這「門客」的「門」字,就大有文章,也就是說,你是站在哪一個隊伍里
的,哪一條政治權力路線上的,屬於哪一個權力人物門下的。你的研究和修煉的思想體系,是絕對不可以作為獨立精神思想存在於正統集權統治之外的,因為那是帝
王和統治者的事,正如那個漁翁訓斥孔子一樣——「你太多事,不是自找麻煩么?」【莊子.漁父】。其實中國對人王權力的崇拜並不是說他們不信神,他們不但信神,而且還是多神信仰,不同的是:如果說印度人是為了求道和探索精神世界而設立種種神明加以膜拜
供奉的話,那麼中國人恰恰相反,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各種現實慾望和現實利益而供奉和膜拜這些按照自己的個性和需要造就出來各類「世俗之神」。最令人不可思議
的就是全世界只有中國民間傳統獨有的大規模的「財神信仰」,中國春節拜年時,人們彼此之間說的最多的美言問候語就是「恭喜發財」。每逢婚喪嫁娶,節慶假
日,生辰紀念等等來臨之際,人們都相互送收送現金紅包,不可不說是現實到極點的人文劣根性。
除各類財神之外,世俗中還有門神、灶神、花神、狐黃蛇仙等等崇拜,據說茅廁都有一個神。此外,還有打鬼的鍾馗、八仙過海、關公、秦瓊等等從歷史名人和英雄
演變過來的各路神仙,就連一個忠義的關公,也被冠以「武財神」的稱號,統統都是應人們對錢財,功名利祿的現實慾望和追求而創造出來的。一切向「錢」看,一
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至於觀音菩薩都要被中國人特別冠一個新職位「送子觀音」。還比如,用以祭奉聖哲孔子的文廟、孔廟等等這些本來使用以教化民眾的
聖殿場所,思想的發散地,多年來每奉中考高考,甚至公務員招考,職稱晉級的時候,香火超級旺盛,而平時空空如也,門可羅雀。假使有一個神要是對中國人說:
這個世界是苦的、空的、無常、幻影等等,那恐怕就沒人會來參拜了。只要你的慾望有多少種,在中國就有多少種相應的神,但在中國,從來就沒有產生過一個沒有
慾望的神。
回顧歷史,一次次朝代更替,一次次農民起義,一次次重大社會政治變革,都會有人,以各種詭計,假借神明的意志,欺世盜名,以期實現各自權力和政治利益的最
大化,這樣的歷史案例舉不勝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難怪各個帝王都懼怕宗教,害怕結黨集社等等社會群體活動,中國從古至今都是極為現實和功利的,一切
的一切都要圍繞著現實利益這個中心,只要管用,那麼任何事物、任何人,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即便你是神明也要聽我調遣。
與佛陀時代前後同期的中國,當時正處在諸侯爭霸,戰火四起的春秋戰國時期,各種社會政治力量,此消彼長,自上古時期,沿襲下來的對帝王的神化的崇拜,導致
社會和人們在潛意識里對權力的崇拜和迷戀,中國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像印度「婆羅門」種姓這樣的,專業司掌神明,和理論知識的務虛的精神領導階級,不僅是
中國,即便是世界其他任何國家和民族,像這樣以一個整體階級出現,並不斷地世襲傳承下去的專業修道的精神貴族階級,都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社會人文現象。
中國至始至終更願意相信和膜拜的都是擁有絕對統治權力的王權「聖明」,而不是天道「神明」,這就使得真理和權利之間的界限有時會變的模糊,難以判斷,使得
中國人變得超級務實地相信權利地位。中國人不是不了解真理,而是現實的中國人太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中國的所謂知識分子、思想家、藝術家、工匠、世
外高人、隱士等等,從一開示就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那些凝固的詩篇——美輪美奐的中華建築,何處尋覓設計和建造者的英名?思想和知
識、文化和藝術、巫醫百工匠人等等,都成了歷史的小妾,乃至歷史的婊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的根本目的只是在於考取功名,做官,光宗耀
祖,履行祖宗權威的宗法觀念賦予的職能,而做官又只是遵循權力這條利益主線,都是為王權和統治階級所用而已。在這似乎被下了魔咒的國度里,知識分子和思想
家,技術專家與生俱來地被使用的同時,也被鞭打著。人們不會幻想從2009年以後會有改變,這是中國文化基因決定的,當然我們不期望基因突變。
中國歷史似乎總是站在王權的一邊。上古一次大戰,發生在那時的人王大禹和主管國家百工技術和知識分子的共工之間,以共工的失敗而告終,傳說他沿著巴山蜀
水,向西逃亡,將大批的能工巧匠帶往歐亞大陸的西部,直至北非和地中海,最終在古埃及生根繁衍據說。[也可能包括印度次大陸,關於佛陀是雅利安人種,還是
黃種人依然有學術研究]。【根據《山海經》研究奇人,宮玉海教授的研究結果】,另一個就是被黃帝打敗的蚩尤,也同樣被描繪成一個惡魔,以至於人們很少會想
到有這么個上古人物,就更別提他對人類發展所做的可能的貢獻了,而歷史的記載者一致把這樣的知識分子的領袖描繪成十惡不赦的超級惡魔。「勝者為王,敗者為
寇」的極端務實主義和世俗主義,遮蔽了真理和正義的本來光芒,也自然抹殺了佛陀宣說的「因果律」,佛說:眾生若不見前世來生,將會無惡不作。這就是中國文
化最值得反思的「黑洞」,因為中國人(當然人類都有這樣的共性弱點,只是中國人有這樣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好象很清楚很現實地知道,失敗的代價。不管你
是流氓惡棍,地痞無賴,還是背信棄義的小人,只要你勝利了,歷史就是屬於你的,比如劉邦、朱元璋等這些漢族人的王朝的皇帝都是屬於這類卑鄙之徒,但是,人
們更多的是在謾罵嘲笑耿直仗義、英勇善戰的項羽,原因只有一個:就在於他是個失敗者。這在印度和西方世界歷史上也不多見。在中國,只要你有外在的權力和利
益的成功和勝利,你就會擁有一切,甚至可以幻想成為真理的代言人,你即是一切。從黃帝、大禹、到秦始皇,乃至毛澤東,世俗的中國人對這些擁有絕對世俗權力
的人王的崇尚膜拜,遠遠高於對自然、天道、神明的崇尚和敬畏。
即便在20——21世紀的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從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年代的英雄崇拜,到泛市場經濟主義、泛物質主義的今天,精神信仰的喪失,轉而用「科學
教」、「拜物教」和「拜金主義」來代替精神信仰的空白,自然會導致大量涌現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官商勾結,人治高於法治的丑惡現象,社會公正,社會信任,
國家正義都很難盡民意。人們太迷信世俗和現實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根本就是形形色色的權力關系和利益關系,沒有一個判別是非、善惡、美醜的公理標准,你
也許可以說,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也是一個畢經的階段,可環顧一下我們這三十年的改革之路,特別是某些自稱為黨的末代的領導人當政期間,貪污盛
行,形式主義,環境破壞,不可持續的發展,社會風氣淪喪,更有甚者,那些為了謀利之徒,喪心病狂,喪盡天良地製造直接關乎並危及人們生命假冒偽劣的食品和
葯品,到了無不取其及的地步。
教授像一個明星,明星像一個教授,企業家像一個神,神卻成了企業家,低俗成了高貴的文化,高貴的文化成了低俗的垃圾無人問津,巨無霸級別企業的大規模的毒
牛奶,假葯,蘇丹紅,假雞蛋,乃至假官(買官賣官),假文憑,假身份證等等,那就是「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金錢和利益為中心,判斷人人成功的標准只
有權錢色,世俗百姓地判斷只有,房子和車子,票子和孩子,如果沒有良知的底線,那麼,這樣的極端務實主義,就是毀滅的開始,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恨不能都轉移
到這個全民造假的方向,甚至這樣的惡行會成為一個習慣,法律和制度還能解決得了么?這都是為什麼?只是一個簡單的社會管理問題么?為什麼在人跡罕至的遙遠
的藏地,甚至一些非洲的落後國家,還有那些伊斯蘭國家,那裡的人民沒有或很少造假,沒有這樣喪心病狂?因為他們相信有佛菩薩和神明的正義的眼睛無時無刻不
在看著,會懲罰他們的,以至於做一個善良誠實的人也是他們日常習慣。
一個沒有精神信仰的唯利是圖的社會是可想而知的可怕。即便是在本質上和佛陀思想如出一轍的「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也是不得不以一名小「史官」的身份出
現在世俗社會當中。而其他各派思想家,除了道家的莊子,偶爾因某種機緣為某些國君大王出謀劃策和隨機教化之外,其餘的都懷有不同程度的功利心,在各諸侯國
君之間尋租和兜售各自的治國理念和政治見地,實現他們各自的輔國左政的世間的「遠大理想」與「政治報復」,而最終都會落入你死我活的權力斗爭的悲慘結局。
而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在孔子過世後近一千年,才被帝王斷章取義的有選擇地加以推崇和利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麻痹人民思想和精神的一家之說的工
具,使社會對集權統治的王權崇拜達到登峰造極的完美地步,並融入社會,乃至歷史文化深層的基因當中,這也許也是一種平衡,也許是一種「道法自然」的結果。
而孔子在世的時候,他的思想主張卻受到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譏諷和排斥,使其受到惶惶如喪家之犬般的屈辱,貧困潦倒。【筆者相信孔子是一位悟道的偉大聖人,
他只是以這樣的角度和風格去普度眾生】知識和思想在中國充其量只能為統治者和王權所役使,很難得以普遍尊重,而深奧玄妙的「道」和佛陀的「苦空,無常」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等真如大道,就更難推行和傳播了。如果佛陀誕生在中國,那麼可以想像的最好的結果也比不上儒家的孔子,甚至,佛陀的教法也有可能如
墨家思想和學說一樣,慢慢被人遺忘,直至消亡。而墨家「非攻」的平等思想本身就和佛法極其相似。乃至21世紀的現在,只要一提到「國學」,就只有「儒
學」,其他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有誰還過問題及呢?全社會集體無意識,集體失語,只有一種思想的社會才是「穩定」的,「穩定壓倒一切」,而儒學思想的禮教方面
的注重「外相」的形式主義,和對社會次序的人為的規范,和強大的名利思想(都是帝王和一些弄臣我鞏固各自的統治篡改的)當然十分有利於統治者,就連佛法也
擺脫不了,宋朝之後,大量的理學和禁慾主義的篡改,使佛法在中國變得僵化(也許是佛陀的方便法,這樣適合中國國情吧),全世界恐怕最害怕思想的力量的就是
中國,因為他們清楚地看到,這個東西的威力,而目前最沒有思想的大國也許還是中國,談「思想解放」,「科技創新」,只是葉公好龍,緣木求魚罷了,這樣的土
壤是絕對不適合如此偉大的聖哲及其教法的誕生和初期生長的。
這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所造就出來的社會不是偶然,它絕對不可能會是一個開放式的自由思想型的社會,所有的思想都會被束縛在一種集權模式的思想之下,所不
同的只是隨著統治者的利益和意願出發,從一種思想模式轉變成另一種思想模式,永遠不會有超然的政治智慧,和思想文明。所有這一切都註定了中國的思想家很難
企及佛陀的那種全然超越於世俗的出世間的,並具有強大實踐和證悟力量的,究竟精神真理的境界。
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感謝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還有孔子的孜孜以求,去教化中華民眾,給這樣極端務實的神州大地鋪墊了精神與智慧的「底
肥」。這就為之後「絕世超宗」的,慈悲和方便智慧雙運的佛法,在中國社會的根植和持久傳播開墾了廣袤的,肥沃豐饒的社會和文化土壤。正如佛陀所說:一佛出
世,千佛護持。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的這種社會人文模式也有他的一種好處,那就是:一旦他們認為的某些事物和思想理論,被某些帝王和統治階級接受了,就會假以他們的超級權
利影響,迅速而深刻地自上而下地傳播開來,也就是所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很好的思想移植地。而佛法正式傳入中國之初,也是由東漢漢明帝「夜夢金人」
自上而下開始的。由此他派遣文化使節前往當時的天竺國(古印度)取佛經,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
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台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里破土建廟,揭開了五台佛
國歷史的第一頁,也開始了中印兩國的佛教文化交流歷史。之後,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都有來自帝王階層的佛教信徒,還有諸多來自印度的高僧大德。這一時
代最著名的要數梁武帝,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印度達摩祖師,直到隋唐時期,自玄奘大師去印度取經之後,先後有許多帝王都出於各自的社會和政治利益等諸多方
面需求而篤信佛法,使佛法在中國的傳播弘揚達到鼎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幾個王朝,或者王朝的早期,都是和游牧民族有關,統一中國的秦朝、繁榮盛世唐朝、幅員無比遼闊的元朝、還有清朝的康乾
盛世,這其中除秦朝之外,其他幾個盛世王朝都是篤信佛法,以佛教作為國教,並以此來教化人民的。而粗略觀察有漢民族統治的幾個王朝,都是科技發達,工藝精
湛、商賈盛行為特色,宋朝、明朝都是如此,但這些王朝時期,更多地充滿了政治上的爾虞我詐,殘酷的權利較量更增添了許多陰險和黑暗,統治人民的手段更加
「富有創意」,技術手法更加精湛。】
【最有趣並值得一提的是:當代人都知道,就連來自截然不同的西方思想文明體系之下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在中國被發揚光大的,並不斷地隨著現代統治者的意志去
詮釋和發揚光大。這種所謂「辯證唯物主義」,如同當今的「科學教」「拜物教」一樣,在佛陀時代的就早已被判定為標準的「斷滅外道」,並預言其在2500年
後的末法時期,將會大行其道,擁有廣大的「市場」。】
不難看出,佛法在中國也在某種程度上被某些帝王和統治階層有選擇性地為其政治目的服務,這當然與佛法本身沒有任何關系,特別在宋朝時期,「程朱之學」的理
學選擇性地曲解和利用佛法,使中國自宋朝以後,佛教被大量地世俗化,多神化,迷信化,遠遠背離的佛法的勝義真諦。也許是我佛慈悲,以此智慧方便,來度化東
土蒼生。
時至今日,21世紀的市場經濟社會,到處為了求取功名利祿,燒香拜佛,旅遊景點名勝,更是將佛教的一些文化表象作為載體,大肆斂財,銅臭彌漫神州,又一次
體現了中國文化當中的極端務實主義的劣根性,並給各類「外道邪說」,特別是「斷滅外道」提供了有力的成長土壤和發展空間。在佛陀也對此現象在中國的出現做
了預言【見上述佛經有關記載】這不得不使人對世間的無明愚痴感到悲哀和無奈。而這一切,和佛陀所宣說的「緣起」,
「苦空」,「無常生滅」,「寂靜涅盤」,以及四聖帝、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世出世法」沒有任何干係。
對比古代中印兩國的社會文化環境,印度信「神權」,重視精神層面的修煉;中國信「王權」,重視實際層面的功利。在印度乃至西方(義大利,西班牙等)你所能
看到的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極其精湛的,美輪美奐的建築,都是和神明有關的,使人們獻給神明的。比如印度的印度教神廟,菩提伽耶大佛塔,阿育王為佛樹立的紀
念神柱,羅馬的聖保羅大教堂,佛羅倫薩的的聖母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等舉不勝舉。而在我們中國,聞名世界的大都是和權力政治,以及人王為主要紀念物,如紫
禁城,帝王陵寢,墳墓,長城等等。印度的人們都將最好的最核心的風水寶地留給神明,而中國人都是將此留給帝王、權貴和死人。中國人的紅白生死儀式,都是無
比的世俗迷信,悲喜交加都是呼天喊地,鬧鬧哄哄,而西方和印度的都是更加顯得生命生死和繁衍都是超然於世間的神聖以至於平凡和安靜,你可以看到恆河上飄著
的屍體,還有拋放屍體的「屍陀林」地,各類火葬,天葬和水葬,還有恆河邊上,那些行將瀕死的老人(也有修行人和僧侶),都是一樣昭示著這種庄嚴和自然,這
是中國人無法,也不可能以文化和群體社會意識與習俗做到的,中國人很難自然從容面對生死和生命的本身,從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葯,以及道家演化出來的煉
丹術都是在求一種外在的方法去祈得(也有內丹派修煉法),而不是從內在生命智慧的本身去了悟究竟真理。
察看中國的民俗節日都是和生活和世俗需要有關,當然大量地和天地規律分不開,但很少看到和那一位神明有關,除了佛陀,因為它是泊來文化,但也沒進入重要法
定節日,和西方季度文明的聖誕節、伊斯蘭的開齋節、印度教的達瓦里、胡里節以及泰國等東南亞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無法相比。最大的春節,其實是和人們的自
己的民俗需要有關,而非和神明有關系,在春節里,神當然有很多,可都是人的佩角。
如果說佛法在印度發生,且帶有出世間精神的神聖色彩的話,那麼,其發展在中國就有其入世間的平常,也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為何中國的佛教文化被沾染上許多世俗的色彩,這也許是佛陀為度化東土蒼生而施設的善巧方便吧。
佛陀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和這樣的地點,降生在此南瞻部洲的五濁惡世,都是為了以最大的方便和限度去度化眾生,這樣的選擇使得印度對佛法產生和成長來說,就好
比是最好的育種基地,之後再移植到中國,這個廣闊肥沃的田野,使其更好地成長壯大,最廣大限度地度化眾生,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佛陀廣大的不可思議的慈
悲與智慧。倍感佛恩浩盪,難以報答。

⑺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現在佛教在印度衰敗了

佛教起源於印度,一度還成為印度的主流文化。可到公元1000年前後,隨著阿拉伯帝國的一次入侵,佛教突然在南亞次大陸絕跡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呢?一直來這都是學術界和信眾關注的一個話題。咱先來看看學術界最權威的說法。國內印度文化研究最權威的專家學者,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其《印度史》中總結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出家前,已經有許多反抗婆羅門的修行沙門出現。他們剃發、乞食、苦行,實則是與婆羅門對立。也就是說,佛教從其誕生之初,就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

⑻ 印度不是佛陀出世的地方嗎,為什麼搞成這樣,現在好像很混亂、貧窮。不明白

佛陀出世的地方不代表這個地方就必須富強,只有學佛明理,積諸善因,埋肆才能得輪殲善報。現在印度人都信印度教,佛教衰微,根本起應有的彎桐轎作用。混亂、貧窮也是正常的。

⑼ 佛陀為何出生在印度

第一,當時的印度由於福報因緣具足了,有佛陀出世的善因緣而感,再者就是由於當時印度外道很多,並且有的外道有大神通,佛陀出世降伏外道……總之因緣和合。

⑽ 佛教的產生對古印度文明有什麼影響~~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虛肆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山前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佛教與印度教思想的差異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實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差唯轎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於是,兩教不同的訴求方式,形成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神。人們之所以崇拜他們,是因為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毗濕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濕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所以人們只能服從神的權力,崇拜主神賜給人們的生活,而嚴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限於神權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回轉世的眾生之一。佛是一位圓滿覺悟者,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進修,同樣可以成就阿羅漢、菩薩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覺悟緣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謂的梵天創世神權之說是迥然相異的。

業報輪回思想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回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欲」與無始以來的「無明」。於是「以無明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業,由業而受果」的輪迴圈子於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為,「我」是生命輪回中的主角,人的身體因「我」而生,人的活動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恆常存在的,現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為招感而來,今生行為的善惡,同樣也會連帶前世的業緣,影響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羅門教的輪回觀和業力說是恆貫三世,建立在「實有」我思想上,與真我論相結合。

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也就是說,輪回中的「我」,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體的身軀,與受想行識等內在精神的作用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緣又是其他眾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緣起性空中不斷地剎那轉變、聚滅,無法令人隨心所欲,故無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如同燃燒中的薪火,盡管一個個的火焰剎那竄起,又剎那熄滅,火的本身仍以一種焚燒的狀態繼續蔓延。而這個由眾緣和合,假名為我的生命,也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承受自己過去的業報,流轉於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輪回觀,是在無限時空循環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

修行解脫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與印度教主張透過修證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惱束縛解脫;但在內容上,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解脫的方法,除了要學習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須舍棄名利、妻兒親朋,出家修習瑜伽禪定,使心寂靜;由此認識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體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脫境界。佛教的看法則不同,在修持實踐上,強調自我覺照的工夫,認為解脫必須經由四聖諦的親身體悟,在緣起思想的前導下,依八正道行持,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實行人生的四個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與雲游期;按照每個階段規定的義務,致力履行祭祀、祈禱、持戒及禁慾等,以求解脫。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嚴謹的僧團組織為圭臬。二者雖同樣奉行「五戒」,但佛教著重生活的實踐,令人容易遵行。

相較於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種種苛刻條件來說,佛教認為諸法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因此採取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修持,與慈世濟物的利他行。

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在婆羅門教的聖典中,記載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由梵天的雙臂、兩腿及足下生出。種族之間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種姓才有資格加入婆羅門教。這種在種姓制度下形成的種族歧視,直到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張,才給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光明。

佛陀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並不贊成婆羅門教的種族制度。雖然他本身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所以他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宣說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告知當時受到種族制度壓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沒有辦法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今天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差異,都是由於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沒有誰能夠主宰我們,能主宰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既然是由我們自己種種的造作,成為種種不同的遭遇,也就明白的告訴我們,宇宙萬法沒有所謂「固定的」、「不能改變的」,或是「永恆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剎那剎那中變化。因此,其本質是「空性」的,不可能永遠是同一種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羅不可能永遠是首陀羅,婆羅門也不可能永遠是婆羅門。例如:優婆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來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民,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後證得阿羅漢。尼提原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糞夫,出家後精進,證得羅漢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別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原是婆羅門教的領袖,因聽聞佛陀所說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皈依佛陀的座下,並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

由於這些事實證明,外在的階級區分並不能決定人們的解脫與否,每一個人只要透過佛陀所說緣起性空的教法,依著去實踐,必定能夠到達涅盤解脫的彼岸。

此外,印度教吸收了許多佛教的習慣和信仰,如果沒有佛教,印度教永遠不會有當前的狀態,誠如聖雄甘地所說,佛教給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譬如印度教過去認為殺羊宰馬,甚至殺人做為祭神供養的犧牲品,自己便可以獲得幸福,後來由於佛教業力思想的主張,使他們以不殺生為第一美德;又德拉維達地區的寺院組織和僧侶戒律以及在商羯羅的哲學中,和在純宗教範圍以外的印度邏輯學的發展中,也都同樣可以發現到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從以上的論說,我們不難發現:佛教的教義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印度教傳統以來的天神信仰,終究無法解決人類身心的苦惱束縛,獲得究竟解脫,反而在恪守嚴格的種姓制度中,泯滅了眾生既有的平等尊嚴。而佛教則著重開發自我內心的覺性,這個「覺性」窮究至極,即是佛性的完成。所以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這種平等的對待,來自於佛陀覺悟到:宇宙萬法都在緣起之中,彼此互為因緣,就像因陀羅網,一一網珠映現無量光彩,無量光彩又同時攝於一網珠中,彼此互相交攝,重重無盡。所以,沒有一法能單獨生起,法與法之間是同體而共生的。此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與印度教「梵我」為永恆的主張,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緣起無我之理,則知萬物一體,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進一步發展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菩薩思想,是為佛教真精神所在。

閱讀全文

與佛出世時的印度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和伊朗足球什麼時間打 瀏覽:300
印度總統到底是個什麼 瀏覽:371
留學生來中國是什麼簽證 瀏覽:830
印度軍長有多少 瀏覽:7
印尼海嘯怎麼逃過的 瀏覽:652
中國百家姓如何排 瀏覽:790
中國金屬股有哪些好股 瀏覽:268
李心媛在義大利什麼地方 瀏覽:583
越南河內接種什麼疫苗 瀏覽:834
多少國家對伊朗疫情援助最新 瀏覽:594
近日中印沖突中國死了多少人 瀏覽:993
中國空間站規劃了多久 瀏覽:287
印度跟泰國哪個干凈 瀏覽:16
印度毒株傳播多少國家 瀏覽:117
樂高哪裡生產中國 瀏覽:667
中國為什麼不賣防空導彈給伊朗 瀏覽:26
義大利江西屬於哪個領區 瀏覽:79
和平精英國際服用什麼軟體 瀏覽:195
蒙古國對印度什麼看法 瀏覽:761
中國哪裡產小龍蝦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