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望遠鏡是什麼樣的

印度望遠鏡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3-04-05 05:09:12

1. 世界上第一台液體望遠鏡在印度使用

ILMT 望遠鏡含有 50 多升水銀,或近 700 公斤,預計每晚可產生 10-15 GB 的數據。

據印度時報 6 月 9 日報道,印度在北阿坎德邦的 Devasthal 天文台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台專門用於天文學的液體鏡面望遠鏡。該儀器名為國際液體鏡面望遠鏡(ILMT),有望觀測小行星、星系、超新星爆炸、太空垃圾和許多其他物體。

ILMT 位於海拔 2,450 m,與比利斗虧時、加拿大、波蘭、烏茲別克合作安裝。這些眼鏡是由先進機械和光學系統股份公司與比利時列日航天中心合作設計和製造的。印度的 Aryabhatta 觀測科學研究所 (ARIES) 將擁有並運營該設備。

它是第一台專門為天文學建造的液鏡望遠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台在運行的同類陵攔望遠鏡。ARIES 的專家昆塔爾米斯拉博士說:「只有少數液體鏡望遠鏡被建造出來,但主要用於衛星跟蹤或軍事目的。」

「與可以調整以跟蹤某些物體的傳統望遠鏡不同,ILMT 將是靜止的。它將對天頂區域(即正上方的天空)進行觀測和拍照。是一種具有空汪神很高潛力的巡天望遠鏡,可以探測到新的對象,」米斯拉說。

液鏡望遠鏡由具有反射液體的鏡子組成,在這種情況下,水銀具有很高的反射光能力。 大約 50 升或近 700 公斤的水銀被倒入水庫中。 腔室沿 ILMT 的縱軸以固定速度旋轉。這個過程使水銀在空腔中像薄層一樣擴散,形成一個拋物線盤形反射面,就像一面鏡子。該表面非常適合收集和聚焦光線。

ILMT 水銀鏡直徑為 4 m,孔徑為 f/2,由轉速決定。ILMT 能夠生成大量數據,每晚大約 10-15 GB。該望遠鏡預計將在 2022 年 10 月開始的未來五年內運行。

2. 天文望遠鏡有哪些性能介紹

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捕捉天體信息的主要工具。從1609年伽利略製作第一台望遠鏡開始,望遠鏡就開始不斷發展,從光學波段到全波段,從地面到空間,望遠鏡觀測能力越來越強,可捕捉的天體信息也越來越多。下面是我整理的天文望遠鏡有哪些性能介紹,歡迎大家分享。

天文望遠鏡有哪些性能介紹

第一:性能介紹:

1.倍率

透過天文望遠鏡看地上的風景或月亮,物體好像變的好近了,同時,也可以看見月亮表面許許多多的坑洞,這是因為望遠鏡有放大的功能。望遠鏡的倍率是如何計算的呢?倍率是由物鏡的焦距除以目鏡的焦距。目鏡的焦距在倍率的計算中,通常物鏡的焦距是固定的,而變換不同的目鏡,就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倍率觀測星星季節。放大倍率越大,看到的范圍就越小。

2.集光力

望遠鏡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性能是集光力。集光力是表示望遠鏡收集光線的能力。聚光能力的大小,是由天文望遠鏡的口徑大小來決定,口俓越大,集光能力就越強,可以看到更暗的星星。

3.解析度

解析度是剛好能把兩個點區分開的最短距離。望遠鏡的解析度大小以極限分辨角來表徵。分辨角越小,解析度越好。根據物理光學理論,入瞳為D的理想光學系統的極限分辨角為φ=1.22λ/D,所以望遠鏡的入瞳直徑(一般是物鏡口徑)越大,分辨力越好。除了考慮望遠鏡本身的極限分辨角外,還要注意人眼了極限分辨角(約1度)的限制,望遠鏡的角放大率要足夠大,防止人眼限制了其分辨力。

4.極限星等

星等越大,代表星星越暗,一台天文望遠鏡能看到多暗的星星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每台天文望遠鏡,都有這大自然一台望遠鏡的極限星等。譬如說,一台望遠鏡只能看到13等的星星,它就看不到15等的星星。

5.物鏡

物鏡直徑越大,就能看到更暗的星等,小直徑的物鏡適合觀測行星,對於不同的星體需採用不同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廳此

6.出瞳直徑

望遠鏡的出瞳直徑要與人眼的眼瞳匹配。人的眼瞳能在2mm至8mm的范圍內變化,在晴朗的白天,人的眼瞳為2mm,出瞳直徑D'=D/(Γ+1),其中Γ為視覺放大率,D為入瞳直徑(物鏡口徑)。一味地提高放大率,出瞳直徑減小,像面晃動明顯,小過眼瞳時,視野反而會變暗。

第二:性能參數

1.口徑:物鏡的有效口徑,在理論上決定望遠鏡的性能。口徑越大,聚光本領越強,解析度越高,可用放大倍數越大。

2.集光力:聚光本領,望遠鏡接收光量與肉眼接收光量的比值。人的瞳孔在完全開放時,直徑約7mm。70mm口徑的望遠鏡,集光力是70^2/7^2=100倍。

3.解析度:望遠鏡分辨影像細節的能力。解析度主要和口徑有關。

4.放大倍數: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的比值,如開拓者60/700天文望遠鏡,使用H10mm目鏡,放大倍數=物鏡焦距700mm/目鏡焦距10mm=70倍;放大倍數變大,看到的影像也越大。放大倍數不是越大越好,最大可用放大倍數一般不大於口徑毫米數的1.5倍,超過最大有效放大倍數後,影像變大清晰度卻不會再增加。

5.焦比:物鏡焦距長度與口徑的比值,相當於相機鏡頭上的光圈。如果口徑不變,物鏡扮茄迅焦距越長,焦比越大,容易得到越高的倍率;物鏡焦距越短,焦比越小,不容易得到較高的倍率,但影像更亮,視野更大。

短焦距鏡(小焦比,焦比<=6):適合觀測星雲、尋找彗星;

長焦距鏡(大焦比,焦比>15):適合觀測月亮和行星

中焦距鏡(中焦比,6<;焦比<=15):適合觀測雙星、聚星、變星和星團,更可以兩頭兼顧,很適合初學者。

6.視場:望遠鏡成像的天空區域在觀測者眼中所張的角度,也稱視場角。放大倍數越大,視場越小。

7.極限星等:是望遠鏡所能觀測到最暗的星等,主要和口徑、焦比有關。正常視力的人,在黑暗、空氣透明的場合最暗可看到6等星,而70mm口徑望遠鏡的集光力是肉眼的100倍,能看到比6等星再暗五個星等的11等星。

相關內容推薦:

光學類型

1.折射式:使用方便,視野較大,星像明亮,但有色差,會降低解析度,使用和維護比較方便。

2.反射式:無色差,但彗差和像散較大,使得視野邊緣像質變差;常用的有牛頓式反射鏡,光學系統簡單,同樣的價格,能買到的反射納殲鏡口徑最大,獲得最強的集光力。但是,由於需要調節光軸,對於初級天文愛好者使用較為困難;主鏡筒開放,與外界空氣接觸,氣流干擾觀測,而且容易腐蝕主反射鏡的鍍膜。

3.折反射式(馬卡):綜合了折射鏡和反射鏡的優點:視野大、像質好、鏡筒短、攜帶方便。有施密特-卡塞格林式和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2種。但是,由於副反射鏡擋住了部分入射光線,影響進光。

支架機構

1.地平式:結構和使用簡單,調節精度低,不能跟蹤天體,適合初學者;

赤道儀

2.赤道儀式:赤道儀在觀測時用來抵消地球自轉,跟蹤天體運行;結構和使用復雜,調節精度高;赤道儀有手動和電動,手動跟蹤赤道儀適合專門的天文觀測,高檔電動跟蹤赤道儀多用於專門的天文跟蹤攝影和觀測研究;

3,經緯式;它在赤道儀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通過手控器控制精密馬達,來尋找天體目標,找到目標後能自動跟蹤.愛好者經常用來天文跟蹤攝影和觀測研究,國際幾大品牌都是我國國內代工.初學者熟悉地平式支架後,可以選擇手動赤道儀;初次使用也許會覺得調整復雜,但熟悉後觀測星空會輕松很多;業余愛好者學習天文攝影時,也常使用電動跟蹤赤道儀(電導),但價格較貴。

光學質量

白天可用望遠鏡觀測遠處的大樓,將大樓的輪廓線移到視野的1/4處,如果輪廓線上橙黃色或藍紫色特別明顯,或輪廓線彎曲得特別厲害,光學質量就很差;再觀看遠處的樹葉,一般60mm口徑的望遠鏡,能看清40米遠處的樹葉葉筋,看不清說明光學質量很差(博冠開拓者60/700可以看清60米遠的梧桐樹葉筋);晚上觀測星星時,如果看到星星帶很明顯的顏色,或是視野邊緣的星星拖著尾巴,其長度達到星星大小的2倍,說明光學質量很差,不適合天文觀測。

選擇31.7mm(1.25英寸)大目鏡介面才能獲得更好的光學質量。

如何挑選天文望遠鏡

挑選天文望遠鏡三點考慮

1、折射式天文望遠鏡使用起來比較方便,視野較大,星像明亮,但是有色差,從而降低了解析度。優質折射鏡的物鏡是兩片雙分離消色差物鏡或3片復消色差物鏡。不過,消色差或復消色差並不能完全消除色差。

2、反射鏡天文望遠鏡的優點是沒有色差,但是,反射鏡的彗差和像散較大,使得視野邊緣像質變差。常用的反射鏡有牛頓式和卡塞格林式兩種。前者光學系統簡單、價格便宜,球面反射鏡在後端,目鏡在前端側面;後者光學系統的主、副鏡為非球面,主鏡和目鏡都在後面,成像質量較好,價格也較貴。

3、折反射天文望遠鏡鏡兼顧了折射鏡天文望遠鏡和反射鏡天文望遠鏡的'優點:視野大、像質好、鏡筒短、攜帶方便。與等焦距和同等口徑的折射望遠鏡相比,價格還不及三分之一。折反射鏡有施密特—卡塞格林式和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式兩種,後者又稱馬—卡鏡。馬—卡鏡有兩片式和三片式兩種。

根據個人的經濟能力,盡可能選擇口徑大的天文望遠鏡

1、口徑大,接收到的光能量就多,可以觀測更暗的天體;

2、口徑大,最大有效放大倍數V就大,因為V=主鏡口徑D(以毫米數表示);

3、口徑大,解析度高,可以觀測到行星更多的細節,可以分辨雙星,還有可能發現更暗的小行星和彗星。解析度理論上講,只是與口徑有關,實際上與光學設計、加工和裝、校都有關系。一般科普望遠鏡的解析度能達到2倍理論分辨角,就算是優質望遠

天文望遠鏡品牌排行

1尚龍:上海尚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太陽能組件配套使用的光伏接線盒和光伏連接器的研製、生產、銷售和服務的企業。現有產品主要包括太陽能接線盒及各種太陽能應用產品。主要生產設備從日本、德國等進口,能夠大批量地為客戶提供各種型號的接線盒。生產能力和質量均居同行業領先水平並全部出口到韓國、德國、印度等世界500強企業,贏得了太陽能行業國際市場前50強企業的的廣泛認同。公司現有10條接線盒生產線和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生產能力達50萬套/月。

2博冠天:廣州博冠企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專業經營「BOSMA博冠」品牌,是從事各類望遠鏡、槍用瞄準鏡、夜視儀、顯微鏡等光電儀器產品的科技研發、生產製作和銷售服務的高科技產業群體。公司總部設在廣州,研發製造基地在南京,並在北京、上海設立了分支機構。

3星特朗:星特朗,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的Celestron公司,是優質光學產品的一個主流設計師、製造者和供應商!其中包括計算機化和非-計算機化的天文望遠鏡,觀鳥鏡和顯微鏡以及相關的輔助部件。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製造商之一,Celestron在專業天文學家和業余愛好者之中憑借其優越的光學設計和創新的技術贏得了品牌的公認。2013年被浙江舜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收購。原品牌不變。

4美佳朗:公司是一個專門從事顯微鏡、望遠鏡及其配件等光學儀器研發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企業,產品以可靠的質量,精湛的做工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遠銷國內外市場,為人類的科普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並得到了行業內高度的評價.在中國大陸與各大型網路平台(阿里巴巴、京東、天貓、亞馬遜、淘寶、國美、蘇寧、當當等)合作,在全國各地設有經銷代理,北京我們設有商品體驗店,同時還給多家批發市場供貨、大型百貨商場和超市做鋪貨銷售,讓大家有更多的渠道可以購買到我們的商品。

5尼康:尼康(Nikon),是日本的一家著名相機製造商,成立於1917年,當時名為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88年該公司依託其照相機品牌,更名為尼康株式會社……尼康其眾多的著名相機產品中,最主要的有尼克爾(Nikkor)相機鏡頭、尼康水下照相機(Nikonos)、尼康F系列的135膠卷單反相機、還有尼康D系列的數碼單反相機,消費性數碼相機Coolpix系列。尼康也是世界一流的分步重復半導體生產設備(分檔器)的製造商。公司還生產護目鏡,眼科檢查設備,顯微鏡,勘測器材。

6天狼:天狼公司正是致力於天文儀器研發、製造、銷售及天科普輔導的專業集團化企業。天狼公司倡導科普為本,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己任的理念。以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和靈活的人材戰略,集中了一批國內光學界、天文界權威專家和青年技術精英,建立了完善的質量監控和售後服務體系及天文科普機構。是行業內無可爭議的王牌產品企業。天文望遠鏡一直雄居全國銷量之首,科普天文台、科普天象儀以其領先的技術,高性價比及良好的售後服務深受各大中小學校、科技館、少年宮等廣大用戶的推崇和信賴。二十多年來,是質量、信譽及科普為本的理念支撐起了天狼人的自豪和尊嚴。

7熊貓:熊貓望遠鏡於雲南北方光學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原雲南光學儀器廠)研發和生產,是國內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集科研、開發、製造和內外貿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精密光學儀器工廠。雲南光學儀器廠創建於1936年,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集科研、開發、生產、內外貿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精密光學儀器廠,是國家商務部批準的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的大型骨幹企業,現隸屬於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原兵器工業部)。積累了雄厚的科研開發生產和銷售的綜合能力。公司長期致力於精密機械、光學、電子、紅外、微光、熱成像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8熊貓:博士能(Bushnell)已超過50年,在高性能運動光學行業的佼佼者。指導原則是提供最優質,最可靠和負擔得起的運動光學市場上的產品。此外,博士能的承諾出色的客戶服務和強大的零售商建立夥伴關系是無與倫比的。該公司主要生產望遠鏡(Binoculars)、瞄準鏡(Scopes)、測距儀(Rangefinde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雷爾相機(TrailCameras)。

3. 錢德拉太空望遠鏡的名稱的由來

錢德拉太空望遠鏡原稱高級X射線天體物理學設施(AXAF),後改以印裔美籍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錫卡(Chandrasekhar)的名字來為其命名。錢德拉錫卡30年代移居美國,1983年因對恆星結構與演化的研究成果而獲諾貝爾獎,1995年去世。「錢胡仿扒德拉大清」是朋友和同事對他的稱呼,梵語有「月亮」和褲昌「照耀」的意思。

4. 目前世界上軍用望遠鏡有那些

轉自:《輕兵器》

軍鏡用於觀察戰場、研究地形地物和偵察目標;還可用右目鏡中的密位分劃進行簡易測量。

望遠鏡的放大倍率一般分三等:中倍率(6-10倍)、大倍率(10-20倍)和變倍率(德式20-40倍,國產25-40倍)。軍用望遠鏡過去以6倍、8倍居多,現在7倍的軍用望遠鏡頗為流行(理由為人的目視距離約7km)。除美國、德國之外,俄羅斯、中國相繼研製了7倍軍用望遠鏡並裝備部隊。望遠鏡並非放大倍率越大越好,如果倍率超過10倍,通常應安裝在三腳架上使用,如果僅用胳膊支撐使用,手的顫抖對觀察的影響就很嚴重,觀察效果就會變差。另外在評價選用望遠鏡時,還應考慮幾何光力的大小。一般地,小光力望遠鏡(出瞳直徑為2-3mm),適於良好照明條件下使用;中光力(出瞳直徑為3-4mm)適於一般照明條件下使用,如我軍62式8倍觀察紅外望遠鏡(出瞳直徑為3.7mm);高光力(出瞳直徑為4-6mm)不僅適合白天使用,而且適合於黎明及黃昏低照度條件下使用,如我軍新式的Y/GG95-7型望遠鏡(出瞳直徑為5.71mm)。

使用望遠鏡,首先要裝定視度。手持望遠鏡向千米以外的遠目標觀察。分別對左、右眼進行裝定,轉動目鏡視度轉螺直至清晰為止,記住視度的分劃數。繼而裝定目距。雙眼通過望遠鏡進行觀察,並扳動望遠鏡筒,使兩個視場匯合成圓形,這時目距的分劃數就是觀察者的目距。第一次使用望遠鏡後,應記住自己的視度和目距,再將使用時就可以直接裝定,使用望遠鏡觀察時應雙手持握,兩肘夾緊緊靠胸前,這種姿勢比較穩固,如果有工事或其他依託物,肘部應盡量支撐,特別是使用大倍率望遠鏡。在雪霧天氣或強烈日光下使用望遠鏡,可戴上濾光鏡,使觀察較為清晰。

軍用望遠鏡中的密位分劃可利用「上間隔,下1000,密位、距離擺兩邊,要想求得那個數,對角相乘除鄰邊」的公式,即可測方向角、高低夾角和目標距離。這在「軍事地形學」中有專門講述,是每個軍官或偵察兵的必修課程。

淵源與發展

流入我國的第一具望遠鏡是明天啟6年(1626年)由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攜帶入京的。湯若望和李祖白兩人共同翻譯了《遠鏡說》一書,把西方望遠鏡的製作方法介紹到中國。崇禎2年(1629年),大學士徐光啟奏請裝配3具望遠鏡來測天象,由湯若望監制的望遠鏡崇禎皇帝還去看過。中國民間較早獨立製造望遠鏡,見諸記載的是明末蘇州人孫雲球。據康熙《吳縣志》載,登上虎丘用孫雲球自製的「千里鏡」試看,「遠見城中樓台、塔院、若接幾席,天平、靈岩、穹窿諸峰,峻贈蒼翠萬,象畢見。」中國最早將望遠鏡用於軍事的則是明末蘇州人薄珏,「崇禎中,流寇犯安慶,巡撫張國維令珏造銅炮,設千里鏡視敵遠近,所當者輒糜爛。」薄珏創造性地把望遠鏡放置在自製的火炮上提高了射擊精度。清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外國的望遠鏡逐漸進入中國。如清康乾時期的宮庭畫師郎世寧所繪香妃戎裝像上,頂盔貫甲的香妃就令人矚目地握著一具單筒望遠鏡。從1859年英國人俄李范所著《跟隨額爾金勛爵出使中國日本親歷記》一書的插圖可知,當時入侵廣州的英法聯軍所使用的是單筒伽利略式望遠鏡(見彩圖,法國16型10倍望遠鏡)。

1937年5月,國民黨軍政部兵工署軍用光學器材廠籌務處按照荷蘭的圖紙資料,在3個月的時間內仿造出荷蘭式3倍直筒望遠鏡樣品。同年,柏林大學公費留學生龔祖同奉命到德國亨索爾茨廠實習,在威德特教授的指導下,與金廣路一起設計了6×30(即放大倍率6倍,物鏡直徑30mm)雙筒軍用望遠鏡。1939年1月,昆明22兵工廠(後與51兵工廠合並改為53兵工廠)開始試制雙筒望遠鏡。3個月後,試裝出中國第一具雙筒軍用望遠鏡,從1939年至1949年,共生產了2萬余具。這種望遠鏡曾以當時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的號「敬之」命名,後改稱「中正式」。這種望遠鏡左右目鏡均可按需要調焦,右目鏡中有密位分劃,用於測量,鏡體上飾硫化皮製的防熱層,花紋大面凸現,外觀粗獷。「中正式」及「軍政部造」的橢圓形標記用極細的金屬絲嵌入鏡體端面.

在抗日戰爭前,國民黨軍隊不僅戰術思想師法德國,連武器裝備也是由德國進口或仿德國製造。望遠鏡也不例外,從德國引進較多的是著名的「蔡司」望遠鏡。抗日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主力部隊曾批量裝備由美國提供的威斯汀豪森公司生產的M3型6×30和M16型7×50軍用望遠鏡(見彩圖)。這兩種望遠鏡在二距時曾大量裝備盟國部隊。值得一提的是,戰後日本自衛隊和台灣軍隊亦仿製美國望遠鏡裝備部隊,美式望遠鏡不同於歐式望遠鏡,只能從後面(目鏡)方向打開,這種結構牢靠且密封性能好,但製造復雜,成本高。

無論是國民黨軍的「中正式」還是不同時期進口的德國、美國以及英國和加拿大的軍秀望遠鏡,都曾被我人民解放軍大量繳獲,成了為我所用的戰利品。例如,紅軍有中央蘇區反「圍剿」中繳獲的一具德國8倍「蔡司」,抗日戰爭時,一直為周恩來所使用;彭德懷元帥指揮西北解放戰爭時,一直使用的是一具德國6倍「蔡司」.解放戰爭中我東北野戰軍繳區美式望遠鏡較多,如羅榮醒元帥使用的是M3型6倍望遠鏡;指揮塔山阻擊戰聞名的胡奇才中將使用的是M167倍望遠鏡,抗日戰爭中,我軍繳獲侵華日軍6倍軍用望遠鏡多種,其中標明「富士」的日本望遠鏡,其實是德國「蔡司」的翻版,我八路軍——五題首戰平型關即繳獲日軍根據板垣師團第21旅團裝備的此種望遠鏡。日軍還有專供炮兵使用的所謂「炮二型」6倍望遠鏡,以及TOKO8倍、10倍望遠鏡。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人民解放軍裝備的望遠鏡多是引進蘇聯、捷克和民主德國的,如50年代進口蘇聯的Б-6(6×30)和Б-8(8×30)望遠鏡(見彩圖),捷克的ХЪК6×30、30ХЪК8×30望遠鏡,以及民主德國耶拿(JENA)製造的「蔡司」6×30、8×30(見彩圖)及7×50、10×50、15×50幾種望遠鏡,50年代,中國進口的軍用望遠鏡,無論是光學系統還是外觀,德國「蔡司」最好,蘇聯次之。捷克的ХЪК望遠鏡外觀較粗糙,鏡體沒有採用硫化膠皮的防熱層,而僅塗以黑漆。

60年代初,我國的望遠鏡也同其他武器裝備一樣,走自行設計生產的道路,我國自行生產了62式15×50望遠鏡。這3種國產軍用望遠鏡與眾不同的是棱室前護蓋上裝有固定的乾燥器,特別是62式8倍觀察望遠鏡的左物鏡後焦面裝有一個感光屏,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紅外光源的影像即可觀察到敵方使用紅外夜視器材的情況。近年來我國採用先進技術,又為部隊設計生產了GG88-212型12倍及Y/GG95-7型7倍望遠鏡。這兩種望遠鏡除密封性能好、光力強之外,還在測量分劃中增加了視距曲線,可迅速讀出目標的概略距離。

望遠鏡是17世紀發明的最重要的科學儀器。一般認為,望遠鏡是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商漢斯.利珀希在1600年發明的。漢斯的發明立刻被荷蘭一位將軍所重視。此後望遠鏡傳到其他歐洲國家,人們稱它為「荷蘭柱」。望遠鏡於明天啟年間傳入中國後,時稱「千里鏡」,一方面成為王公貴族的玩物,另一方面還用於軍事。據《台灣外紀》載,明末收復台灣的名將鄭成功臨終前一天還「強起登將台,持千里鏡,望澎湖有舟來否」。望遠鏡是許多優秀將官的珍愛之物。解放戰爭中,我軍攻克西安之後,彭德懷元帥送給即將進軍西南的賀龍元帥一盒煙斗絲,而賀龍則送給彭德懷一具繳獲敵軍的大倍率軍用望遠鏡,彭總當即從牛皮盒中抽出拿在手裡把玩不已。我軍優秀指揮員粟裕大將特別喜歡望遠鏡、指北針、地圖;西北野戰軍第二軍的同志都知道老軍長郭鵬中將有三件寶:望遠鏡、指北針、日本馬刀。前兩件寶是解放陝西的壺梯山作戰中繳獲敵軍旅長的。1950年我軍進軍西藏阿里時,郭軍長慨然將珍愛的望遠鏡和指北針曾予先遣騎兵支隊指揮員彭清雲。筆者翻閱志願軍步兵第三十六師占史,三年抗美援朝戰爭,該師繳獲槍炮成千上萬,而望遠鏡卻只獲4具,足見珍貴。望遠鏡似是指揮權的象徵。1945年侵華日本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投降時,在交出手槍、指揮刀的同時,還被我方要求交出望遠鏡。

筆者在《話說軍用望遠鏡》一文中,多次提及德國的「蔡司」望遠鏡。1846年,德國企業家、世界著名精密光學儀器製造商蔡司在耶拿開設工廠製造顯微鏡及其他光學儀器。1866年,蔡司聘請耶拿大學物理學家阿貝爾為研究主任,並成為合股人。阿貝爾協助蔡司進行早期產品的改良,他們與化學家肖特試制出100餘種新的光學玻璃和多種耐熱玻璃,公司以光學儀器聞名世界,蔡司去世以後,阿貝爾成功地改組了卡爾.蔡司機構,經營范圍拓展到望遠鏡、照相機。我國清末甲午戰爭後,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軍事改革。彭世凱編練的新軍、習洋操、持洋械。清廷幾次下令,新軍裝備主要以德式為准,望遠鏡也不例外。新軍編制裝備中每哨(排)配時鍾、望遠鏡、指北針各一,每隊(連)配電話機、大望遠鏡一具。以時駐京師南苑的北洋軍主力、馮國璋第六鎮(師)為例:清靜末陸軍部檔案記載,全鎮配有「四倍光千里鏡二百八十四個;八倍光千里鏡一百八十個」。望遠鏡在新軍中裝備較為普及。民國時期,軍用望遠鏡同其他軍械一樣,多由德國進口。柏林葛爾茨望遠鏡公司和蔡司公司都曾專門生產過中國訂制的望遠鏡,而以蔡司最多。僅1930年到1935年間,國民黨政府向蔡司公司進口軍用光學器材就耗用國幣455萬元。民國初年以讀者論壇彭護國和編輯《曾胡治兵語錄》聞名的蔡鍔將軍,指揮作戰時所用的即是8倍的蔡司望遠鏡。以指揮綏西抗戰出名,其後官至「華北剿總司令」的傅作義上將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是一具大倍率蔡司望遠鏡。在國內革命戰爭中,各類蔡司望遠鏡我軍繳獲頗多。20世紀50年代,我軍從民主德國訂制了5個品種的軍用望遠鏡,在鏡身棱鏡室後蓋上除有蔡司和產地耶拿標記外,還有我軍軍徽。其中簡稱「德7」的7×50的蔡司望遠鏡綜合技術指標較高(特別是解析度、幾何光率),堪稱「蔡司之冠」。此外,15×50的蔡司望遠鏡倍率大,可遠距離觀察戰場形勢,為高級指揮員專用,通常由參謀人員攜行,在部隊中裝備比例較少。這些由東德進口的蔡司軍用望遠鏡,其技術源自30年代德國蔡司的原型。其主要改進是將鏡片鍍藍膜或紫膜,以防止透鏡表面的反光損失。另外鏡身部分原為銅製件,後改為鋁合金件,更加輕巧。二戰前的光學玻璃與戰後的不同,戰前的光學玻璃和現在的玻璃板的成分相近,屬於蘇達玻璃,容易被水慢慢溶蝕,易焦化。鏡片焦化後有變白、變藍兩種。變白像毛玻璃,透明度降低無不使用;變藍的則能防止反射光,增加透光率,從鏡片焦化變藍的舊望遠鏡中看物體反而更明晰,在這樣的啟發下,專家們加以研究形成瞭望遠鏡、照相機鏡片鍍膜技術。50年代進口的蔡司軍用望遠鏡,伴隨我軍中級以上指揮員和機關參加了對印度、越南,以及珍寶島等自衛反擊作戰,80年代初逐步從我軍裝備中退役。

俄羅斯的軍用光學工業始於1905年,第一個製造軍用光學儀器的車間在奧布霍夫鑄鋼廠建立。1908年這個車間開始生產望遠鏡、小型炮隊勻是,生產原材料依靠進口。1914年俄國建立了獨立的光學機械廠。蘇聯軍方曾宣稱,30年代中期,其光學儀器已達到西方最發達國家水平。蘇聯在30年代為支援中國抗日戰爭曾將一些軍械輸送給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其中包括Б-6軍用望遠鏡,如馬佔山將軍在組織指揮東北抗日聯合軍時就使用這種望遠鏡。50年代初,我軍從蘇聯進口Б-6、Б-8兩種軍用望遠鏡,為節約起見,配我國生產的牛皮蓋、綠帆布鏡盒。這兩種望遠鏡主要裝備我陸軍分隊,鏡身或鉸鏈上有蘇聯鐮刀斧頭黨徽或棱鏡折射箭頭的光學符號。50年代我國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的XbK6倍和8倍軍用望遠鏡,鏡身上有我軍軍徽,鏡體無硫化皮的防熱被,僅塗以膩子和黑漆。捷克是傳統的輕武器出口國家,50年代作為華沙條約成員國之一,其輕武呂並非照搬蘇聯制式,如捷克軍隊發射7.62mm托卡列夫彈的VZ52手槍,從外形和保險裝置均不同於蘇制TT式手槍。又如捷軍M58突擊步槍與蘇軍AK47突擊步槍外形雖大致相似,個別部件也不相同。有「捷6」、「捷8」之稱的捷克XbK6倍、8倍的軍用望遠鏡也是如此,既不同於蘇聯,也有別於德國的同類產品。如「捷6」目鏡部分的構造較「德6」的視度裝定機構就有所不同,「捷8」與「德8」的目鏡片雖同為愛弗爾二式,但視度裝定機構也有差別,還有一種XbK12倍(12×60)的軍用望遠鏡,物鏡筒長達11cm,體積大,部隊裝備很少。

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曾繳獲許多美製的M-6型6M-16型7倍兩種軍用望遠鏡。毛澤東主席直到建國之後,到外地巡視仍使用戰爭年代所獲的美製6倍望遠鏡。不過我軍繳獲最多的還是抗日戰爭中侵華日軍的望遠鏡。1933年,日軍根據「滿洲事變」的經驗教訓,大量生產簡便的九三式4倍(4×40)望遠鏡裝備陸軍步、騎兵分隊。1933年日本皇紀二千五百九十三年,故稱「九三式」。九三式望遠鏡右鏡筒中有水平各40密位,俯仰各25密位的分劃板,目鏡的調焦輪在鉸鏈下,左右同步調整;主要用於敵情搜索和射彈觀測,以及簡單的密位測量。這種5倍以下的低倍率的伽俐略式望遠鏡,俗稱觀劇鏡。其特點是無轉像裝置,且視場小。一般認為,不能裝分劃板,故不適合軍秀。而日軍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不說是個「創造」。日軍十三年式6倍(6×24)望遠鏡是軍官個人裝具,有「馬來之虎」之稱的山下奉文大將在進攻新加坡時,就使用這種望遠鏡。十三年式6倍望遠鏡和炮兵專用的九八式7倍(7×50)望遠鏡是仿德國蔡司望遠鏡。其光學性能好,適於低照度條件下的觀測,特別是九八式7倍望遠鏡有「夜間雙眼鏡」之稱。這兩種望遠鏡都是日本陸軍野炮觀測車中裝具。前日本陸軍最大的望遠鏡是60倍雙目望遠鏡,連同三腳架質量為282kg,主要配置於國境,用以觀測敵方軍隊部署,敵國內俗人情,以及鐵路、公路的變化,敵軍演習和軍用設施等,日軍稱,這種大型望遠鏡適於「滿洲(我國東北)平坦地形的精密觀察。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至1935年間,日軍根據我國東北地形開闊,展望良好的特點,研製了步、騎兵手持的、潛望高度0.54m的九三式和潛望高度達28m的九五式觀察鏡,以適應東北地區的高梁地和森林中的隱蔽觀察。1986年,筆者撰寫《近百年來日本對我國兵要地誌的研究》時指出,日本兵要地誌的調研是以我國為始。而其軍用望遠鏡亦是以我國為戰場的需要而開發的。足見日本軍國主義在歷史上對我國的侵略野心。當時日軍還裝備有三七式6倍(6×18)、二式8倍(8×32)軍用望遠鏡以及海軍要塞用的八九式15倍、九四式10倍軍和望遠鏡。此外,二呀期間日本急劇擴充軍隊,特別是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徵召大批預備役軍官入伍,許多軍官將自費購置的種類繁多的非制式望遠鏡帶上侵略戰場,這些種類繁多、良莠不齊的非制式和制式的望遠鏡全部為我抗日部隊所獲,成為歷史上日本侵略我國的見證!如筆者手中就有TANIX8×25、MAGNA10×50、8×30等數種。

軍用望遠鏡與民用望遠鏡的主要區別,學才任志文指出:軍用望遠鏡有用於簡易軍事測量的分劃板,而且同瞳距離較在三令五申於觀測者佩戴防毒面具時使用。軍用望遠鏡的設計審慎,用材和工藝考究,因而像質好、雜散光少,放大倍率與入瞳大小匹配達到最佳解析度,軍用望遠鏡的鏡身採用金屬而不用塑料,以確保長期使用後不開裂、不變形,與之相比,民用望遠鏡在密封和用材方面要差些,有的不僅是鏡身,甚至內部鏡片也用塑料製造。另外,軍用望遠鏡在出廠前都要經過振動試驗、高溫(55度)和低溫(-45度)試驗、淋雨或浸水試驗、氣密試驗等一系列環境試驗。有的軍用產品鏡體內還裝有乾燥氣(如國產62式8×30及63式15×50等),出廠前抽出空氣再灌入乾燥空氣或氮氣,以防止日後內部鏡片長霉生霧,民用望遠鏡則一般不做環境試驗,或僅做部分試驗,因而成本和售價低。

德國軍用潛龍7X30倍望遠鏡

5. 宇宙中的人類「天眼」,各式各樣的太空望遠鏡大盤點

在地球表面進行的天文學觀測研究會由於,地球大氣層電磁輻射的干擾和阻隔而受到限制 ,只有光和無線電頻率的電磁信號才不會被大氣層所隔斷,而在光和無線電波頻率范圍外的天文學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在地球表面獲取X射線是不可能的,同樣的紅外線和紫外線也被大氣層阻斷了。

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對許多波段的天文觀測影響很大,所以需要把天文學觀察儀器放置到太空中。而且在地球大氣層外圍繞地球旋轉的望遠鏡也不會受到眨眼效應(大氣中空氣流動造成的)的影響,還能避開地球表面人工光源的光污染。

目前已有不少空間望遠鏡在太空中運行,大大增加了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 太空望遠鏡可以根據電磁波譜的主要頻段來區分,自高頻至低頻可以分為伽瑪射線區、X射線區、紫外線區、可見光區、紅外線區、微波區和無線電區 。而波長和頻率相反,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太空望遠鏡的工作區間便是上述中的一個或多個頻段。

伽瑪射線可以來自超新星、中子星、脈沖星和黑洞,而具有極高能量的伽瑪射線暴也已經被探測到 ,而伽瑪射線會被大氣層吸收,伽瑪射線望遠鏡主要採集並觀測宇宙中的高能伽瑪射線源。

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 是在地球低軌道的伽馬射線天文台,是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瑞典聯合,於2008年發射,用來進行大面積巡天以研究天文物理或宇宙論現象,如活動星系核、脈沖星、其他高能輻射來源和暗物質,另外,它搭載的伽瑪射線爆監視系統可用來研究伽瑪射線暴。

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 是NASA於1991年發射的伽瑪射線天文台, 以在伽瑪射線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的名字命名 ,於1991年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搭載升空,是 大型軌道天文台計劃的四台太空望遠鏡之一

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在軌期間進行了兩次巡天哪敗,第一次巡天觀測了蟹狀星雲、天鵝座X-1、天鵝座X-3等天體,第二次巡天包括銀河系中心、超新星1987A等,並在4年時間里發現了271個伽瑪射線源、記錄了約2500個伽瑪射線暴。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的設計壽命為5年,但一直工作了9年時間,2000年5月26日,在傳回最後一次太陽觀測資料後,最終在6月4日被引導墜入地球大氣層,在太平洋上空燒毀。

X射線的發射源有很多種天體,如星系中的超新星遺跡、恆星、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星系團可以通過星系核中的超大質量黑洞來發射X射線。 太陽系中的有些天體也會發射X射線,而月球能夠反射來自太陽的X射線,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高速撞擊到月球表面後,還會激發月球表面的物質粒子,從而產生X射線,宇宙還有很多無法一一辨認的X射線源,一般認為它們發射的X射線集體形成了觀測到的X射線背景。與伽瑪射線類似,X射線在大氣層中會被大幅吸收,X射線望遠鏡用於觀測高能的X射線。

錢德拉X射線天李圓顫文台 是NASA於1999年發射的X射線天文台,以美國籍印度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命名, 是大型軌道天文台計劃的四台太空望遠鏡之一 。其特點是兼具極高的空間解析度和譜解析度,被認為是 X射線天文學上腔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空間望遠鏡,標志著X射線天文學從測光時代進入了光譜時代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包括發現了中等質量黑洞的證據、發現伽瑪射線暴中的X射線發射,觀測到了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X射線輻射,觀測到了物質從原恆星盤落入恆星時發出的X射線等。

XMM-牛頓衛星 是歐空局1999年發射的X射線天文台,具有極高的譜分辨本領。

紫外線來源於太陽以及其他恆星和星系 ,同樣會被地球大氣層大量吸收。紫外望遠鏡用於觀測波長范圍約為100至3200埃米(埃米是晶體學、原子物理、超顯微結構等常用的長度單位,即納米的十分之一)的紫外線。

極紫外探測器 於1992年6月7日發射,使用於紫外線天文學的太空望遠鏡,是第一架有能力偵測波長范圍在7至76奈米短波紫外線輻射的儀器,對全天空所做的巡天觀測總共編錄了801個天體,於2002年1月30日重返大氣層燒毀。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 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NASA研製的一顆紫外線天文台,工作在電磁波譜中波長為90至120納米的紫外波段,主要科學目標包括研究宇宙大爆炸初期的氘合成,宇宙中各種化學元素的豐度、星系的化學演化、星際介質等。

軌道天文台3號 於1972年8月21日發射,是最成功的一次軌道天文台任務,裝載了X射線檢測器、口徑80公分的紫外線望遠鏡,在發射成功之後,被重新命名為哥白尼號,以紀念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斯·哥白尼的500周年誕辰。哥白尼號一直工作到1981年2月,送回了大量的X射線觀察資料,以及數百顆高解析度的恆星光譜。

在此之前還發射了3次軌道天文台任務: 軌道天文台1號 攜帶了觀測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的儀器,於1966年4月8日成發射升空,但因電源故障使得任務在發射三天後失敗; 軌道天文台2號 在1968年12月7日發射,攜帶了11架紫外線望遠鏡,他成功的進行觀測到1973年1月,對天文學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和貢獻,發現了彗星有極大的、直徑數十萬公里的氫冕包圍在外面; 軌道天文台B 攜帶了口徑38英寸的紫外線望遠鏡,在1973年11月3日發射之後,未能與火箭分離、墜入大西洋。

可見光是天文學中最古老的形式,所覆蓋的研究范圍大約為4000至7000埃米。 將一台光學望遠鏡置於太空中,可以消除一切大氣層對光學觀測帶來的影響(參見視寧度,視寧度是指望遠鏡顯示圖像的清晰度),從而能夠得到更高解析度的成像,光學望遠鏡可以用來觀測恆星、星系、星雲、原行星盤等眾多天體。

哈勃太空望遠鏡 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為名,於1990年發射,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表,是 大型軌道天文台計劃的四台太空望遠鏡之一 。它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哈勃幫助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使得人類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而且導出了新的整體理論來解釋這些結果,使我們對宇宙的擴張速率和年齡有更正確的認知。

它的超深空視場則是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哈勃也被用來改善宇宙年齡的估計, 經由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 。由哈勃提供的高解析光譜和影像證實了黑洞存在於星系核中的學說,哈勃的計劃在未來將著重於星系核心黑洞質量和星系本質的緊密關聯上,哈勃還獲得了自從1979年航海家二號飛掠木星之後最為清晰的影像,並且很幸運地 捕捉了數個世紀才會發生一次的彗星碰撞木星的動力學事件 ,它也被用來研究太陽系外圍的天體,包括矮行星冥王星和鬩神星。

紅外線的能量要低於可見光,因此某些具有較低溫度而不能輻射可見光的天體則可以發射紅外線,包括溫度較低的恆星(如褐矮星)、暗星雲、紅移星系等。

紅外天文衛星 是在太空中的天文台,以紅外線巡天、執行勘查整個天空的任務,於1983年1月25日發射升空,任務執行了10個月之久,發現了50萬個紅外線源,大約有7.5萬個是仍然處在恆星誕生階段的星爆星系,其他許多則是處在行星形成階段,有塵埃組成的星盤環繞著的一般恆星。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是NASA於2003年發射的一顆紅外天文台, 是大型軌道天文台計劃的最後一台空間望遠鏡 。由於設備本身也能產生紅外線熱量,所以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保持低溫工作,工作溫度低至零下267攝氏度,能看到太冷而不能發出太多可見光的東西,包括系外行星、褐矮星和在恆星之間的空間中發現的冷物質。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還研究了一些最遙遠的星系,它們中的一些天體發出的光到達我們這里時已經傳播了數十億年,使科學家能夠看到這些天體很久以前的樣子,加深了我們對宇宙形成過程中星系形成的理解。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還對星際塵埃有敏銳的洞察力,星際塵埃在大多數星系中都普遍存在,它與大量雲中的氣體混合,可以凝結成恆星,殘骸可以孕育行星。

通過一種叫做光譜學的技術,可以分析塵埃的化學成分,了解形成行星和恆星的成分,斯皮策在土星周圍發現了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環,由可見光觀測站看不到的稀疏塵埃粒子組成。此外,當可見光不能穿透塵埃時,一些紅外線波長的光可以穿透塵埃,這使得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能夠揭示出原本在視線范圍內仍被遮擋的區域。

斯皮策還有一些關於系外行星的發現,使用了一種稱為凌日法的技術來確認行星,凌日法是尋找行星在其前方經過時在恆星光線中產生的傾角,然後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同一個系統中發現了五顆地球大小的行星,這是迄今為止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的最大一批類地系外行星 。在2020年1月30日,望遠鏡被人為主動關閉、結束任務。

赫歇爾太空天文台 是歐空局的一顆空間天文台,於2009年升空,原名「遠紅外線和亞毫米波望遠鏡」,為紀念發現紅外線的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而命名為「赫歇爾空間天文台」,是第一個在空間中對整個遠紅外線和亞毫米波進行觀測的天文台。將專門搜集來自遙遠的不知名天體的微弱光線,由於設備本身也能產生紅外線熱量、需保持低溫工作,2013年4月29日,赫歇爾太空天文台因致冷劑耗盡而結束任務。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是計劃中的紅外線太空望遠鏡,以美國宇航局第二任局長詹姆斯·韋伯的名字命名,曾領導了阿波羅計劃等一系列美國重要的太空探測項目。由NASA,歐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開發,主要承包商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 開發於1996年開始,原計劃耗費5億美元並於2007年發射升空,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項目嚴重超支,發射時間數次推遲,發射日期已推遲到2021年10月,當前的開發成本超過100億美元。

它擁有一個直徑6.5米、分割成18面鏡片的主鏡,放置於太陽 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飄盪在地球背向太陽的後面150萬公里的太空。一個大型遮陽板將保持它的鏡片和四個科學儀器溫度低於50開,該望遠鏡的主要的任務是調查大爆炸理論的殘余紅外線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觀測今天可見宇宙的初期狀態,為此它配備高靈敏度紅外線感測器、光譜器等。為便於觀測,機體要能承受極度低溫,也要避開太陽光與地球反射光等等,為此望遠鏡附帶了可折疊遮光板,以屏蔽會成為干擾的光源。

因其處於拉格朗日點,地球、太陽與望遠鏡三者的視界總處於一定的相對位置,不用頻繁的修正位置也能讓遮光板發揮功效,重力相對穩定,故相對於鄰近天體來說可以保持不變的位置,不用頻繁地進行位置修正,可以更穩定的進行觀測,而且還不會受到地球軌道附近灰塵的影響。

微波頻率的光子數量龐大,但由於單個此類光子的能量很低 ,觀測它們需要採集足夠多的數量,微波輻射的主要觀測對象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以及來自我們銀河系的同步輻射和軔致輻射等。

宇宙背景探測者 也稱為探險家66號,是建造來 探索 宇宙論的第一顆衛星,他的目的是調查宇宙間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和提供的結果將可以協助提供我們了解宇宙的形狀,這工作也將可以鞏固宇宙的大霹靂理論, 這個計劃的兩位主要研究員,喬治·斯穆特和約翰·馬瑟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普朗克巡天者 是NASA和歐空局的科學計劃,於2009年升空,以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命名,將以史無前例的高靈敏的角解析力獲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整個天空的的各向異性圖。普朗克巡天者將提供幾個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的主要訊息,例如,測試早期宇宙的理論和宇宙結構的起源。

無線電波也稱射電,射電源有超新星遺跡、激微波、引力透鏡、星爆星系等多種天體 ,大氣層對於無線電波而言是透明的。地面經典射電望遠鏡的基本原理是和光學反射望遠鏡相似,投射來的電磁波被一精確鏡面反射後,同相到達公共焦點,在焦點處放大10 1000倍,並變換成較低頻率,然後再進一步放大、檢波,最後以適於特定研究的方式進行記錄、處理和顯示,如FAST、阿雷西博等。太空中的射電望遠鏡主要用於進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是天體測量和天體物理研究的技術方法。

FAST射電望遠鏡又被稱為「中國天眼」 ,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一座射電望遠鏡,主體工程2011年開工,2016年落成,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填充口徑射電望遠鏡 ,還是僅次於俄羅斯RATAN-600環狀射電望遠鏡的世界第二大的單一口徑射電望遠鏡。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口徑為305米,建成於1963年,位於波多黎各,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康奈爾大學管理,主要用於對射電天文學、大氣科學、雷達天文學等領域進行研究。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了水星的自轉周期、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到小行星影像,輔助發現了第一批系外行星,發現了第一個脈沖雙星系統、第一個毫秒脈沖星。2020年12月1日,塔尖折斷、接收設備平台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表面,望遠鏡本身全毀。

除此之外還有進行粒子探測的衛星,主要用於尋找 宇宙射線和電子 ,它們可以來自 太陽、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中的源 ,也有來自活動星系核的超高能宇宙線。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為「悟空」 ,於2015年升空,是中國第一個空間望遠鏡,用於探測暗物質,是現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空間探測器。

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NASA之光」,每天更新精彩內容!帶你了解航天領域的最新動態,揭秘航天成就背後的精彩故事,學習航天技術的相關知識,一起 探索 宇宙、發現未來!

6. 哈勃望遠鏡是什麼原理 為什麼它能看到離地球100多億的星系

與其他望遠鏡一樣,哈勃望遠鏡有一個一端開口的長筒,內設的鏡子可以採集光線,並將其傳送到「眼睛」聚集的焦知銷點.哈勃望遠鏡有幾種類型的「眼睛」,也就是各種儀器.正如某些動物可以看到碼和不同類型的光(如昆蟲可以看到紫外光,而人類能看到可見光),哈勃望遠鏡必須能夠觀測到從天空灑下的各種光線.正是這些各式各樣的科學儀器造就了哈勃望遠鏡這一神奇的天文工具.然而,哈勃望遲猛盯遠鏡不僅是一台配備了科學儀器的望遠鏡,同時也是一架航天器.因此,它需要動力以便在軌道中運行.為了兼具望遠鏡和航天器的功能,哈勃望遠鏡配有以下系統:望遠鏡功能 光學設備 主鏡 副鏡 矯正光學設備 科學儀器 寬視野行星照相機2號(WFPC2) 近紅外照相機和多天體光譜儀(NICMOS) 太空望遠鏡成像光譜儀(STIS) 高級巡天照相儀(ACS) 精密制導感測器(FGS) 航天器系統動力系統 通訊系統 操縱系統 計算系統 結構

7. 哈勃望遠鏡是什麼它真的可以看到幾億光年之外嗎

另一方面,雖然系外行星離地球並不遠,最近的比鄰星b距離我們僅4.2光年,但由於行星太小了,它們的視直徑遠小於哈勃的極限分辨角,所以它們的細節無法被看到。結合上述兩個公式,通過計算可知,想要分辨出大小可能與地球差不多的比鄰星b,所需的望遠鏡口徑將要高達36.5米,遠超哈勃的口徑,只有未來口徑達到39.3米的歐洲極大望遠鏡才有能力看到。不過,還是因為系外行星的視直徑太小了,不能指望望遠鏡可以像看到太陽系中的行星那樣來看到系外行星。

如果系外行星上存在生命,由於外星生命的尺寸遠小於行星,所以通過光學望遠鏡更加無法觀測到,即便是歐洲極大望遠鏡也是無能為力。除非那些星球上生活著先進的外星文明,他們會向外發射出能量足夠高的無線電波,那麼,人類利用射電望遠鏡將有可能探測到外星文明的存在。

8. 望遠鏡的分類

折射式望遠鏡,是用透鏡作物鏡的望遠鏡。
分為兩種類型:由凹透鏡作目鏡的稱伽利略望遠鏡;由凸透鏡作辯搭目鏡的稱開普勒望遠鏡。伽利略式望遠鏡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遠處的光線進入物鏡的凸透鏡,第1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相當於照相機;然後這個實像進入目鏡的凹透鏡,第2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這相當於放大鏡。
因單透鏡物鏡色差和球差都相當嚴重,現代的折射望遠鏡常用兩塊或兩塊以上的透鏡組作物鏡。其中以雙透鏡物鏡(普通消色差望遠鏡)應用最普遍。它由相距很近的一塊冕牌玻璃製成的凸透鏡和一塊火石玻璃製成的凹透鏡組成,對兩個特定的波長完全消除位置色差,對其餘波長的位置色差也可相應減弱
在滿足一定設計條件時,還可消去部分球差和彗差。由於剩餘色差和其他像差的影響,雙透鏡物鏡的相對口徑較小,一般為1/15-1/20,很少大於1/7,可用視場也不大。口徑小於8厘米的雙透鏡物鏡可將兩塊透鏡膠合在一起,稱雙膠合物鏡,留有一定間隙未膠合的稱雙分離物鏡 。為了增大相對口徑和敏灶慎視場,可採用多透鏡物鏡組。對於伽利略望遠鏡來說,結構非常簡單,光能損失少。鏡筒短,很輕便。而且成正像,但倍數小視野窄,一般用於觀劇鏡和玩具望遠鏡。對於開普勒望遠鏡來說,需要在物鏡後面添加棱鏡組或透鏡組來轉像,使眼睛觀察到的是正像。一般的折射望遠鏡都是採用開普勒結構。由於折射望遠鏡的成像質量在同樣口徑下比反射望遠鏡好,視場大,使用方便,易於維護,中小型天文望遠鏡及許多專用儀器多採用折射系統,但大型折射望遠鏡製造起來比反射望遠鏡困難得多,因為冶煉大口徑的優質透鏡非常困難,且存在玻璃對光線的吸收問題,並且主鏡鏡片會因為重力而發生形變,造成光學質量不佳,所以大口徑望遠鏡都採用反射式
伽利略望遠鏡
物鏡是會聚透鏡而目鏡是發散透鏡的望遠鏡。光線經過物鏡折射所成的實像在目鏡的後方(靠近人目的後方)焦點上,這像對目鏡是一個虛像,因此經它折射後成一放大的正立虛像。伽利略望遠鏡的放大率等於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的比值。其優點是鏡筒短而能成正像,但它的視野比較小。把兩個放大倍數不高的伽利略望遠鏡並列一起、中間用一個螺栓鈕可以同時調節其清晰程度的裝置,稱為「觀劇鏡」;因攜帶方便,常用以觀看錶演等。伽利略發明的望遠鏡在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由一個凹透鏡(目鏡)和一個凸透鏡(物鏡)構成。其優點是結構簡單,能直接成正像。

開普勒望遠鏡
原理由兩個凸透鏡構成。由於兩者之間有一個實像,可方便的安裝分劃板,並且各種性能優良,所以軍用望遠鏡,小型天文望遠鏡等專業級的望遠鏡都採用此種結構。但這種結構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間增加正像系統。正像系統分為兩類:棱鏡正像系統和透鏡正像系統。我們常見的前寬後窄的典型雙筒望遠鏡既採用了雙直角棱望遠鏡鏡正像系統。這種系統的優點是在正像的同時將光軸兩次折疊,從而大大減小瞭望遠鏡的體積和重量。透鏡正像系統採用一組復雜的透鏡來將像倒轉,成本較高,但俄羅斯20×50三節伸縮古典型單筒望遠鏡既採用設計精良的透鏡正像系統。
歷史
1611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用兩片雙凸透鏡分別作為物鏡和目鏡,使放大倍數有了明顯的提高,以後人們將這種光學系統稱為開普勒式望遠鏡。人們用的折射式望遠鏡還是這兩種形式,天文望遠鏡一般是採用開普勒式。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當時的望遠鏡採用單個透鏡作為物鏡,存在嚴重的色差,為了獲得好的觀測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鏡,這勢必會造成鏡身的加長。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天文學家一直在夢想製作更長的望遠鏡,許多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1757年,杜隆通過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鏡的理論基礎,並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製造了消色差透鏡。從此橋敬,消色差折射望遠鏡完全取代了長鏡身望遠鏡。但是,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很難鑄造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遠鏡的初期,最多隻能磨製出10厘米的透鏡。
透鏡鏡片對紫外紅外波段的輻射吸收很厲害。而巨大的光學玻璃澆制也十分困難,到1897年葉凱士1米口徑望遠鏡建成,折射望遠鏡的發展達到了頂點,此後的這一百年中再也沒有更大的折射望遠鏡出現。這主要是因為從技術上無法鑄造出大塊完美無缺的玻璃做透鏡,並且,由於重力使大尺寸透鏡的變形會非常明顯,因而喪失明銳的焦點。 是用凹面反射鏡作物鏡的望遠鏡。可分為牛頓望遠鏡,卡塞格林望遠鏡等幾種類型。但為了減小其它像差的影響,可用視場較小。對製造反射鏡的材料只要求膨脹系數較小、應力小和便於磨製。磨好的反射鏡一般在表面鍍一層鋁膜,鋁膜在2000-9000埃波段范圍的反射率都大於80%,因而除光學波段外,反射望遠鏡還適於對近紅外和近紫外波段進行研究。反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可以做得較大,主焦點式反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約為1/5-1/2.5,甚至更大,而且除牛頓望遠鏡外,鏡筒的長度比系統的焦距要短得多,加上主鏡只有一個表面需要加工,這就大大降低了造價和製造的困難,因此口徑大於1.34米的光學望遠鏡全部是反射望遠鏡。一架較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通過變換不同的副鏡,可獲得主焦點系統(或牛頓系統)、卡塞格林系統和折軸系統。這樣,一架望遠鏡便可獲得幾種不同的相對口徑和視場。反射望遠鏡主要用於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

歷史
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誕生於1668年,牛頓決定採用球面反射鏡作為主鏡。他用2.5厘米直徑的金屬,磨製成一塊凹面反射鏡,使經主鏡反射後的會聚光經反射鏡以90°角反射出鏡筒後到達目鏡。這種系統稱為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它的球面鏡雖然會產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鏡代替折射鏡卻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詹姆斯·格雷戈里在1663年提出一種方案:利用一面主鏡,一面副鏡,它們均為凹面鏡,副鏡置於主鏡的焦點之外,並在主鏡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線經主鏡和副鏡兩次反射後從小孔中射出,到達目鏡。這種設計的目的是要同時消除球差和色差,這就需要一個拋物面的主鏡和一個橢球面的副鏡,這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當時的製造水平卻無法達到這種要求,所以格雷戈里無法得到對他有用的鏡子。
1672年,法國人卡塞格林提出了反射式望遠鏡的第三種設計方案,結構與格雷戈里望遠鏡相似,不同的是副鏡提前到主鏡焦點之前,並為凸面鏡,這就是現在最常用的卡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這樣使經副鏡鏡反射的光稍有些發散,降低了放大率,但是它消除了球差,這樣製作望遠鏡還可以使焦距很短。
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的主鏡和副鏡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光學性能也有所差異。由於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焦距長而鏡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圖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點,可用來研究小視場內的天體,又可配置牛頓焦點,用以拍攝大面積的天體。因此,卡塞格林式望遠鏡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1918年末,口徑為254厘米的胡克望遠鏡投入使用,這是由海爾主持建造的。天文學家用這架望遠鏡第一次揭示了銀河系的真實大小和我們在其中所處的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哈勃的宇宙膨脹理論就是用胡克望遠鏡觀測的結果。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胡克望遠鏡的成功激發了天文學家建造更大反射式望遠鏡的熱情。1948年,美國建造了口徑為508厘米望遠鏡,為了紀念卓越的望遠鏡製造大師海爾,將它命名為海爾望遠鏡。從設計到製造完成海爾望遠鏡經歷了二十多年,盡管它比胡克望遠鏡看得更遠,分辨能力更強,但它並沒有使人類對宇宙的有更新的認識。正如阿西摩夫所說:海爾望遠鏡(1948年)就象半個世紀以前的葉凱士望遠鏡(1897年)一樣,似乎預兆著一種特定類型的望遠鏡已經快發展到它的盡頭了。在1976年前蘇聯建造了一架600厘米的望遠鏡,但它發揮的作用還不如海爾望遠鏡,這也印證了阿西摩夫所說的話。
反射式望遠鏡有許多優點,比如:沒有色差,能在廣泛的可見光范圍內記錄天體發出的信息,且相對於折射望遠鏡比較容易製作。但由於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如口徑越大,視場越小,物鏡需要定期鍍膜等。 是在球面反射鏡的基礎上,再加入用於校正像差的折射元件,可以避免困難的大型非球面加工,又能獲得良好的像質量。比較著名的有施密特望遠鏡
它在球面反射鏡的球心位置處放置一施密特校正板。它是一個面是平面,另一個面是輕度變形的非球面,使光束的中心部分略有會聚,而外圍部分略有發散,正好矯正球差和彗差。還有一種馬克蘇托夫望遠鏡
在球面反射鏡前面加一個彎月型透鏡,選擇合適的彎月透鏡的參數和位置,可以同時校正球差和彗差。及這兩種望遠鏡的衍生型,如超施密特望遠鏡,貝克―努恩照相機等。在折反射望遠鏡中,由反射鏡成像,折射鏡用於校正像差。它的特點是相對口徑很大(甚至可大於1),光力強,視場廣闊,像質優良。適於巡天攝影和觀測星雲、彗星、流星等天體。小型目視望遠鏡若採用折反射卡塞格林系統,鏡筒可非常短小。
歷史
折反射式望遠鏡最早出現於1814年。1931年,德國光學家施密特用一塊別具一格的接近於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鏡作為改正鏡,與球面反射鏡配合,製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軸外象差的施密特式折反射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光力強、視場大、象差小,適合於拍攝大面積的天區照片,尤其是對暗弱星雲的拍照效果非常突出。施密特望遠鏡已經成了天文觀測的重要工具。
1940年馬克蘇托夫用一個彎月形狀透鏡作為改正透鏡,製造出另一種類型的折反射望遠鏡,它的兩個表面是兩個曲率不同的球面,相差不大,但曲率和厚度都很大。它的所有表面均為球面,比施密特式望遠鏡的改正板容易磨製,鏡筒也比較短,但視場比施密特式望遠鏡小,對玻璃的要求也高一些。
由於折反射式望遠鏡能兼顧折射和反射兩種望遠鏡的優點,非常適合業余的天文觀測和天文攝影,並且得到了廣大天文愛好者的喜愛。
馬克蘇托夫望遠鏡
一種折反射望遠鏡﹐1940年初為蘇聯光學家馬克蘇托夫所發明﹐因此得名。荷蘭光學家包沃爾斯也幾乎於同時獨立地發明了類似的系統﹐所以有時也稱為馬克蘇托夫-包沃爾斯系統。
馬克蘇托夫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和施密特望遠鏡類似﹐是由一個凹球面反射鏡和加在前面的一塊改正球差的透鏡組成的。改正透鏡是球面的﹐它的兩個表面的曲率半徑相差不大﹐但有相當大的曲率和厚度﹐透鏡呈彎月形﹐所以﹐這種系統有時也稱為彎月鏡系統。適當選擇透鏡兩面的曲率半徑和厚度﹐可以使彎月透鏡產生足以補償凹球面鏡的球差﹐同時又滿足消色差條件。在整個系統中適當調節彎月透鏡與球面鏡之間的距離﹐就能夠對彗差進行校正:馬克蘇托夫望遠鏡光學系統的像散很小﹐但場曲比較大﹐所以必須採用和焦面相符合的曲面底片。彎月透鏡第二面的中央部分可磨成曲率半徑更長的球面(也可以是一個膠合上去的鏡片)﹐構成具有所需相對口徑的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系統﹐也可直接將彎月鏡中央部分鍍鋁構成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系統。馬克蘇托夫望遠鏡的主要優點﹕系統中的所有表面都是球面的﹐容易製造﹔在同樣的口徑和焦距的情況下﹐鏡筒的長度比施密特望遠鏡的短。缺點是﹕和相同的施密特望遠鏡比較﹐視場稍小﹔彎月形透鏡的厚度較大﹐一般約為口徑的1/10﹐對使用的光學玻璃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限制了口徑的增大。
目前﹐最大的馬克蘇托夫望遠鏡在蘇聯阿巴斯圖馬尼天文台﹐彎月透鏡口徑為70厘米﹐球面鏡直徑為98厘米﹐焦距為210厘米。 探測天體射電輻射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通常,由天線、接收機和終端設備3部分構成。天線收集天體的射電輻射,接收機將這些信號加工、轉化成可供記錄、顯示的形式,終端設備把信號記錄下來,並按特定的要求進行某些處理然後顯示出來。表徵射電望遠鏡性能的基本指標是空間解析度和靈敏度,前者反映區分兩個天球上彼此靠近的射電點源的能力,後者反映探測微弱射電源的能力。射電望遠鏡通常要求具有高空間解析度和高靈敏度。根據天線總體結構的不同,射電望遠鏡可分為連續孔徑和非連續孔徑兩大類,前者的主要代表是採用單盤拋物面天線的經典式射電望遠鏡,後者是以干涉技術為基礎的各種組合天線系統。20世紀60年代產生了兩種新型的非連續孔徑射電望遠鏡——甚長基線干涉儀和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前者具有極高的空間解析度,後者能獲得清晰的射電圖像。世界上最大的可跟蹤型經典式射電望遠鏡其拋物面天線直徑長達100米,安裝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世界上最大的非連續孔徑射電望遠鏡是甚大天線陣,安裝在美國國立射電天文台。
1931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里,負責專門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的美國人KG·楊斯基發現:有一種每隔23小時56分04秒出現最大值的無線電干擾。經過仔細分析,他在1932年發表的文章中斷言:這是來自銀河中射電輻射。由此,楊斯基開創了用射電波研究天體的新紀元。當時他使用的是長30.5米、高3.66米的旋轉天線陣,在14.6米波長取得了30度寬的「扇形」方向束。此後,射電望遠鏡的歷史便是不斷提高解析度和靈敏度的歷史。 日冕是太陽周圍一圈薄薄的、暗弱的外層大氣,它的結構復雜,只有在日全食發生的短暫時間內,才能欣賞到,因為天空的光總是從四面八方散射或漫射到望遠鏡內。
1930年第一架由法國天文學家李奧研製的日冕儀誕生了,這種儀器能夠有效地遮掉太陽,散射光極小,因此可以在太陽光普照的任何日子裡,成功地拍攝日冕照片。從此以後,世界觀測日冕逐漸興起。
日冕儀只是太陽望遠鏡的一種,20世紀以來,由於實際觀測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太陽望遠鏡,如色球望遠鏡、太陽塔、組合太陽望遠鏡和真空太陽望遠鏡等。 被主流科技媒體評為「百項科技創新」之一,由於結構簡單,成像清晰,能夠用較小的機身長度實現超長焦的效果,在加上先進的數碼功能,可以實現較為清晰拍照錄像功能,在大大拓寬瞭望遠鏡的應用領域,可以廣泛的應用在偵查、觀鳥、電力、野生動物保護等等。
數碼望遠鏡具備的拍照功能,可以保存人生歷程中經歷的眾多難忘瞬間,在美國,此款產品廣受體育運動教練員、球探、獵鳥人、野生動物觀察員、狩獵愛好者以及任何一個攝影、攝像愛好者的青睞。在中國,這一領域的佼佼者,當屬watchto系列的遠程拍攝設備,尤其是WT-20A系列和30B系列,目前國內很多公安、軍警、野生動物保護已經利用數碼望遠鏡的優勢,應用到工作中了,尤其是公安部門,他們可以輕松的遠程拍照取證。
高達5.1百萬像素cmos感測器的內置數碼照相機結合在一起的。可以快速並簡單的從靜態高解析度照片(2594*1786)拍照轉換到可30秒連續攝相。這能確保使您捕捉到最佳效果。照片和錄象存儲在內存中,或sd卡中,並可以通過可折疊的液晶顯示屏查看、刪除、通過電視機查看,或不需安裝其他軟體將照片下載到計算機中。光學部分主要流行的倍率是35倍和60倍,並且可以進行高低倍的切換!( Windows 2000, XP或Mac無需驅動。Windows 98/98SE需要安裝驅動)。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
2015年,作為空間天文領域的重要研究手段,我國在天文衛星發射上將實現零的突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高能天體物理學家李惕碚研製的一種新型的天文望遠鏡——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HXMT)將正式升空,成為我國的第一顆天文衛星。
「按照計劃,將在2014年完成HXMT的全部建設,2015年將它送入近地軌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助理張雙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天文衛星一般按照探測波段分為射電、紫外、γ射線和X射線天文衛星。正在建設的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HXMT)就屬於X射線天文衛星。空間天文發展歷史上,最早也是從X射線領域突破的。」
「從功能上,天文衛星可以分為專用和天文台級兩種。專用天文望遠鏡是針對特定的科研目標設計建設的,而天文台級的天文望遠鏡搭載的儀器就比較多,功能更加強大,可涉及的科學研究范圍也更加廣。」HXMT屬於專用的天文衛星,規模比天文台級小。與其他專用天文衛星相比,HXMT屬於中型專用天文衛星。上天後,它將主要承擔對黑洞研究,以及與黑洞有關的,比如中子星的研究。」
在宇宙中,有很多極端的天體,比如黑洞,及其發生的一些極端的物理過程是在地面上無法進行試驗和觀測的。因此,天文衛星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至今,擁有天文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可以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由美國獨領風騷,第二梯隊包括歐洲空間局、歐洲地區一些國家,以及日本、俄羅斯,中國與巴西、印度、韓國及台灣地區屬於第三梯隊。其中印度是第三梯隊中技術最強的,預計一到兩年內就會發射他們的天文衛星,而巴西也計劃在2014年發射。

9. 現在最高級的天文望遠鏡能觀測到多遠,天文望遠鏡如何分級

最遠的大約能觀測137億光年那麼遠。

望遠鏡一般是從波段和口徑分,因為口徑不同也造就了本身結構不同,分級為:

聚焦式、反射式、折射式等,望遠鏡的製造工藝就大不相同,貴州的500米FAST採用反射式的不動望遠鏡,上海天文台的天馬65米望遠鏡懸臂的反射式。

雲南天文台的40米,北京密雲,授時中心等等,這些是無線電波段的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當然國外還有各種小望遠鏡拼接而成,還有像天線拉在一起的網狀(印度和LOWFA),還有亞毫米波段等。

「能看到多遠」這樣的問題是天文愛好者普遍問的問題,卻無法回答。實際上不僅天文望遠鏡,普通的觀景望遠鏡也不存在「看多遠」的問題。你用望遠鏡找螞蟻,顯然看不了太遠的;你用望遠鏡看大樓,顯然很遠的也可見。

天文望遠鏡並不能讓你看到宇宙空間本身,因為空間本身不發光。天文望遠鏡只能看到所發的光,這一點和人眼沒有本質區別。

總結如下:

所以能看多遠,取決於看什麼樣的天體。如果看地球這樣的行星,那麼顯然,目前最大的光學望遠鏡也無法看到太陽系之外,我是說直接成像的話。但如果是看星系團,那就可以看到相當遙遠的宇宙深處了。這就是螞蟻和大樓的區別。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總會問這樣的問題。難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宇宙空間是被路燈照亮的街道么?




10. 望遠鏡 長什麼樣

有「天眼」之稱的超級望遠鏡,指的是在我國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射電望遠鏡)。它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向左轉|向右轉


它是目前是世界上最大單口的球面超級望遠鏡。望遠鏡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最明顯的是由4450塊反射板組成一口金屬「大鍋」(主動反射面系統),其反射面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大小,能讓「天眼」敏感地捕捉來自太空的信號。與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望遠鏡相比,其綜合觀測能力提高了約10倍。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望遠鏡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股基指數在哪裡看 瀏覽:198
埃及到伊朗多少公里 瀏覽:631
勿拉灣在印尼哪裡 瀏覽:909
北京到印度多少錢 瀏覽:727
義大利面黑胡椒醬汁怎麼調 瀏覽:245
印尼香煙用什麼煙草製作 瀏覽:49
中東戰爭什麼時候打伊朗 瀏覽:793
越南軍區有多少人 瀏覽:301
印尼211商務簽證多少錢辦理 瀏覽:362
中國為什麼還在進口海鮮 瀏覽:1001
越南語到底有多少個輔音 瀏覽:203
伊朗為什麼和美國關系好 瀏覽:16
踢足球的英國人口多少 瀏覽:191
中國的直線距離是多少公里 瀏覽:924
義大利語學什麼書好 瀏覽:873
伊朗退出伊核協定意味著什麼 瀏覽:676
在越南做外賣多少錢一單 瀏覽:225
越南1月氣溫多少 瀏覽:547
5月27日有哪些中國明星生日 瀏覽:822
中國國旗設計原稿設計者是哪個 瀏覽: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