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四大吠陀經是哪幾本經書
吠陀經被稱之為包含宇宙科學的佛經,這個盛譽在世界可都是鮮有耳聞,那吠陀經和佛經有什麼關系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的經典四大吠陀經是哪幾本經書,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四大吠陀經典介紹
吠陀經(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韋達(四吠陀)”,分別是: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 ,?igveda),
娑摩吠陀(贊頌明論,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論 ,Yajurveda),及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Atharvaveda)。
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解釋吠陀之經書。如“Samhita”“梵書(Brāhma?a)”、“森林書(āra?yaka)”[1]?、“奧義書(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時代,居住在印度河兩岸雅利安人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印度是個古老的宗教國家,貫穿印度 文化 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會,對於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來說,宗教既是的一種體現,也是靈魂具有的深奧、復雜的體現。印度10億人口中超過80%的人是印度教徒, 歷史 學家一致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記載神秘主義的國家之一。
《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 經驗 ,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 吠陀經》原本是部極長的,為了使人們容易接受,在傳承過程中漸漸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等四部,這四種《吠陀》文獻合稱“本集”,由祭祀儀式中奉獻給眾神的頌歌構成。本集又進一步分類,形成了三種經典:《梵書》、《森林書》、《奧義書》,這三種文獻可以理解為指導解釋宗教儀式、蘊含豐富的神學思索的。《吠陀經》還有許多補充性的書籍,輔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語音、語法、詞源、韻律、天文、、 醫學 、音樂 舞蹈 、 軍事 、建築等科學論著,和超過108部以上的奧義書,以及等十八部著名的往世書等等。
成千上萬部吠陀經典的內容都是用詩記載的。這些詩嚴格遵守詩歌的結構及、格律的規則,而且包含各種主題的信息:從醫療、農業到對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時間概念;從 瑜伽 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 注意事項 ,以及素食佳餚的;從對政府組織結構的詳細解釋,到對興建和 裝修 廟宇或住房給予一流的指導。 《奧義書》是吠陀經的最後部分,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吠陀經》中的108種均為非常重要的文獻,因為它們為幾個世紀里所涌現的眾多印度教哲學流派的 靈感 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為表達了恆定不變的自我,依其業行而在肉體之間轉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獻典籍。
《奧義書》即“密傳經書”,此辭意指:坐在老師的近側,遵守著秘密的至上 命令 ,以獲得秘密的奧義。其教義嚴格要求必須秘密地傳授給那些熱切的求道者,並且他們必須具備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潔的心靈,以達成解脫的目的。
《奧義書》的思想特徵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實踐。它教導人們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脫就必須真正地棄絕凡俗塵世。要認識或了解自我的絕對本質,就要棄絕一切行為及後果。書中認為:惟有學習知識才能獲得解脫,而且只有通過學習《奧義書》所傳授的棄絕與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這些知識。書中還認為:遁世是人一生當中的最後階段,它是獲得明智並領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條件。通過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 呼吸 和肉體,遁世者就會化為一個定點,並能凝神於自我的本質。《奧義書》文獻講述了很多種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過修習瑜伽,培育個人意識的內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認識到自我的真正本質,也即“”。
《奧義書》中的“奧義”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終極的真實。“我”(atman)——靈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為個人生命基處的atman和作為宇宙萬有基礎的Brahman其本質是相同的,永恆、無形相、不變滅、如虛空般彌綸一切,超越一切經驗意識所能構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脫離生死,、時間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為它們由他構成。“梵我合一”即人透過內在對真我的認識,觸及超驗普遍的終極真實(梵),並與其合一,而使個別的靈魂從經驗世界中解脫出來,成為真實、光明、喜悅。
《奧義書》文體美麗、自由,書中每個寓言都洋溢著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純凈的空氣”。全部的奧義書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奧義書》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體系視為所有神聖智識的寶庫。
《吠陀經》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包括從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四部梵文經書組成,其中以和的文學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對神的贊歌和禱告文;《耶柔吠陀》包括於與《裟摩吠陀》都是婆羅門的禱告文,記錄古印度對 自然 力量的儀式,《阿達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冊。專長是不進行常規儀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語,種類繁多包括消災、降災、詛咒、星雲、身體、流逝、毒梵等內容。詳細記述各種方法和執行規定, 傳說 掌握其中任何一種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傳世間。
該經被婆羅門教視為聖典,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學發展中卻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學最初的源頭,對後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達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約成立於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書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贊歌,由約六千詩節構成,但其中約有五分之一系采錄自《梨俱吠陀》。贊歌多由韻文寫成,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寫。內容主要是集錄民間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學方面的贊歌,並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書所載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間的信仰及行事,帶有 民俗 文學之意味。從書中的言語、韻律及哲學思想來看,可以證明本書成立的年代較其他三吠陀為遲。如哲學思想方面,系繼《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學性思索之後,明顯地傾向一神教或一元論的思想,將宇宙的創造、展開歸於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並沒有此一吠陀之名,而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書當是在之後始被編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獻中的一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義是知,即知識;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梨俱吠陀》編訂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只有一派的傳本,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全書共有10552節詩。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的用語更為古老。這部詩集的創作和編訂的確切年代還沒有定論。全書分為10卷或8卷。印度傳統認為,書中詩歌是由上古的傳授下來,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詩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後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釋。近代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後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
作為文學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可見當時文學創作的發展。詩的格律是以每節詩中的音數整齊的句作單位的。4個8音句構成一節的格律廣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謂32音一節的。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內容貧乏、詞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贊美布施的詩。
《梨俱吠陀》長期靠口傳,後有了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
印度的神話相當雋永,情節往往極端離奇而引人入勝。但同時,印度神話也是出了名的紛繁復雜,雖頗具體系,但來源復雜,且經過多層面貌的歷史演變,往往又變幻莫測,撲朔迷離。可將其分為:遠古文明時期(不可考)、、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問世的《吠陀經》,是印度古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吠陀的本義是知識、學問。
《吠陀經》記錄了各式聖歌、、宗教、 禮儀 、風俗、思想、和哲學,在這里,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地組合起來。其中最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自然神明的頌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雷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閻摩、太陽神蘇利耶、月神蘇摩和風神伐由那都是這一時期被人吟詠、歌頌的神。
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種姓制度的出現是權利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公元前四世紀,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出現,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減,印度神話轉折進入大史詩時期。
因陀羅(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其中“”的意思是“能”,為姓;“提桓”意為“天”;“因陀羅”意為“帝”;合起來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釋”。在佛教的經典里,為了和其他諸天的稱謂統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後,稱為“帝釋天”。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 天龍八部 之首)。
因陀羅在吠陀神話時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經典文獻《梨俱吠陀》里,有許多歌頌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而此時梵天等三大主神還沒有出現。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對雷電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話中的因陀羅,是和大地神的兒子(真正的“”),出生於還處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飲蘇摩酒,並因此而獲得了強大無匹的力量。同時他的身體驟長,連天、地而神都因為懼怕這種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離。天與地因此被分開,永無再會之日(與盤古“開天闢地”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成長起來的因陀羅,正趕上眾神與巨蛇爭斗時期,眾神不是弗栗多的對手,只好請力大無窮的因陀羅幫忙。因陀羅乘機開出條件:要承認他為眾神之王,並把眾神一半的力量借給他。眾神無奈,只得答應。於是因陀羅獲得了眾神的力量和“萬神之王”的稱號。他連飲三大觴蘇摩酒,拿上,英勇出戰。
經過一場驚天動地的惡戰,因陀羅終於消滅了弗栗多,並且劈開山崖引來了“”,從水中誕生了太陽。於是,因陀羅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創日,完成了創世的功業。而對於眾神那裡借來的力量,因陀羅開始耍無賴——“欠債的是大爺,老子就不還了!”眾神也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此後,因陀羅把世界分為四個部分:自己統治東方的天國、弟弟太陽神的大兒子閻摩統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長海神婆樓那統治西方的大海、財神俱毗羅統治北方的夜叉國。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地位從此完全穩固。直到婆羅門時期的來臨。
印度神話的歷史進入婆羅門時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經(《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中心的和宗教系統誕生了。隨著三大主神的相繼出現,因陀羅的地位每況愈下。再後來,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大多都成了佛教護法神。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名號雖然保留了下來但其地位和影響力已低了許多。作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須彌山頂善見城內.是一座巨大無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賴以轉動的軸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著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金山,再外環繞著鹹海,鹹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羅當上佛教的天帝後,成為天上和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平時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主、佛法和僧侶,並負有勘察善惡的職責。如果天神違犯天規他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就會除暴安良。在中國寺廟里,其形象多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權仗或寶杵。此時的因陀羅雖然名義上還是老大,但實際上已淪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吠陀經的簡介
《吠陀經》又譯為《韋達經》,它也許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它們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記載整個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獻。它們被認定已經經歷了一萬多年的口傳,大約在四至六千年前,通過書寫的方式保存了下來。
'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
印度是個古老的宗教國家,貫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會,對於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來說,宗教既是的一種體現,也是靈魂具有的深奧、復雜的體現。印度10億人口中超過80%的人是印度教徒, 歷史學 家一致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記載神秘主義的國家之一。《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尊主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焚天神,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毗濕奴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經》由四部書構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
《梨俱吠陀》絕大部分是神話和對神的贊歌,文學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學最初的源頭,前 7卷是神話的宇宙構成論、多神論、泛神論、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質論。從第 8卷開始,逐漸向一神論過渡。《裟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來的詩集。
《耶柔吠陀》內容著重於禮拜及牲禮等的宗教儀式,它的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散文上,由短小、簡潔的 句子 組成,意味深長,抑揚頓挫。
《阿闥婆吠陀》最晚編著成書,《阿闥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語的部分發展出來,多是神秘巫術,吉凶咒語,間有科學思想。古印度醫學,即起源於此。
《吠陀經》中曾提到過一次大洪水:位於古吉拉特半島的古城杜瓦爾卡恢弘的古廟之中,供奉著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諸神之首奎師那。傳說“在奎師那離開大地的同一天,杜瓦爾卡也沉入了海底。”於是人們修建了這座寺廟來紀念奎師那和被洪水淹沒的城市。無獨有偶,在《 聖經》中也曾提到一次滔天的大洪水。這驚人的相似點似乎向世人昭示著什麼......
猜你感 興趣 :
1. 印度最古老的哲學文獻吠陀經的簡介
2. 吠陀經與佛經
3. 吠陀經的成就有哪些
4. 古印度婆羅門的基本介紹
5. 婆羅門教的最高理想是什麼
6. 吠陀經是如何看宇宙的
『貳』 《大塊頭有大智慧中》的印度人
兩個吧,前世是師徒關系,那個師傅一念之仁,被徒弟殺了,死之前還救了一隻昆蟲,但是不小心斷了一隻左手。在今生,是師兄弟關系,前生師傅今生是師兄,前生徒弟今生是師弟,師兄為報前生的仇,在今生殺了師弟,被香港警察抓捕,逃到一個女老師家,就是它前生救的那隻昆蟲,在今生報恩,幫助他跑路,不意被警察在大塊頭幫助下抓到印度人,那個女老師也被槍打斷一隻左手。前世前生的恩恩怨怨都得到了斷。再說下,那個被抓的印度人其實人很好的,只有在被警察打的情況下才奮起傷人的。
『叄』 奧修哲學 這是什麼意思
; ; ; ; 奧修(1931-1990),印度人,他自稱1953年3月21日忽然「開悟」。 ; ; ; ; 他彎廳啟的一些弟子通過出版翻譯他的大量講道集(據說共有600多種)和開設各種靜修中心使奧修教團在東方一些國家大有發展。就連我國一些大出版社對他的這些書出版了「奧修智慧金言」、「印度哲人奧修如是說」、「奧修人生箴言」三大系列叢書,共出了20種 ; ; ; 由此產生了所謂了奧修哲學 ; ; 愛應該給與自由,因為愛就是自由,愛會讓你所愛的人愈來愈自由,愛會賦子你一雙翅膀,為你敞開廣闊無際的天空,愛不會變成一座將人囚禁的監牢,不過你不知道有那樣的愛,因為只有當你有意識的時候,那樣的愛才會發伏脊生,埋如那種品質的愛唯有在覺醒中才會出現。你所知道的愛是罪,你的愛是出於昏睡。 佔有……每個人總試圖佔有自己所愛的人,這已經不叫愛;事實上,當你占據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在憎恨、破壞、屠殺,你是一個殺人犯。——摘自奧修《無拘束的愛》 ; ; ;
『肆』 印度的智慧|印度的信仰
是會疊羅漢神技的兵哥哥?
是重口味糊成糜狀的咖喱?
是金光閃閃堆疊起的金飾?
還是美女?
太多太多了!雖然三哥是我們的鄰居,僅相隔一個青藏高原(好吧,還是很遠的),但我們印象里的三哥被貼了個奇葩的標簽,更遑論他那令人不可思議的種姓制度。
作為一個可以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民族,作為把階層流動視為天經地義的民族。
我們實在無法想像印度人為何能夠忍受血緣決定論。正巧正在閱讀《印度的智慧》這本書,希望能夠在林語堂先生的帶領下找到一些線索。
作為印度的古老經典,「吠陀」本義指「知識」,
引申義是指《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諸上古文本。
可以看到印度人對世界靈魂的關注,對個人靈魂的要求。 或許正是陶醉於神始於蘇摩酒漿的浪漫詩意,讓古印度人對世界的誕生產生思索。相較於其他民族,印度人在這方面思索得格外的深廣,以至於波及到個體靈魂。
《奧義書》與《梨俱吠陀》的不同源於對生存意義的思索,佛的教義就是從《奧義書》中發展起來的,佛宣揚:人類有罪受,這個受罪有原因,有一種逃避,從幻覺、感覺和慾望解放出來的四層真理可以明顯看到《奧義書》的痕跡。
由此也可以說正是人類追求靈魂與其道德的「困惑的激情」構成了《奧義書》的價值。
「人誰衣太空,卷之似柔革,不知有神主,而謂苦可息」構成了《奧義書》的最終寓意。 也正是對靈魂與道德的探求,引發了種種宗教儀式,以及對這種探求的嘗試,並構成了獨特的世界觀,
「瑜伽」相當於「道」
《薄伽梵歌》被譽為「吠陀之精髓」,與印度教的關系猶如《山上訓道》與基督教教義。
林語堂先生認為這一文本必是許多影響潮流的綜合,從而令其信仰者滿意。而我們也恰恰能夠從中求索到「種姓制度」的宗教依據。
我們發現印度教對於身體這一渡世寶筏的厭惡的態度,更看重靈魂的永恆。
《薄伽梵歌》把靈魂視為「三德」的混合(「三德」:善、情感、愚昧),而這也導致了靈魂品質的區別,並把人以品質分為四類: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強調唯有努力信仰才能通過「三德」在下一世投胎。
強調安於各自的天職才能成功,必須安於自己的本性,而人的本質是先天的固定的。
強調愚昧者努力也不能在現在世明辨自在天。
到這里我們終於找到了「種姓制度」的宗教依據,找到了印度人為什麼在現世任勞任怨,從不反抗的緣由。
END
預告:下一篇: 印度的智慧|印度傳奇
一個高富帥在娶了白富美之後如何踏入人生低谷,但最終逆襲成神的故事。
『伍』 業報輪回的生態鏈還感悟是哪個國家先賢的思想智慧
業報輪回是在古印度奧義書中提出的哲學命題,成為奧義書的精華。同時也是古印度文歷橘化老舉的精華。古代印度生態審美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梵我同一」的生態整體覺識、「業報輪回」的生態鏈環感悟、「達磨正法」的生態平衡智慧、「因緣和合肢含團」的生態和諧體察等幾個方面的內容,這些生態審美精神千百年來浸潤了印度人的情感生活,規范了印度人的行為方式,也為我們今天建構生態審美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陸』 印度智慧在古代文明發展中有過什麼貢獻
印度文明在眾多領域的輝煌成就,以及它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使它在整個世界文明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印度文明又具有強大的輻射力,數千年來對亞洲乃至世界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為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古印度的科學技術(一)
印度是一個具有悠久科學技術傳統的國家,尤其在天文、數學和醫學領域,印度民族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公元5-6世紀時阿利耶毗陀是古印度首屈一指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天文學方面最驚世駭俗的學說是他的日心說,他的這一天才發現,閃現出印度古代文明的偉大智慧。歐洲直到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才使日心說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阿利耶毗陀的《阿利耶毗陀論》在公元8-9世紀被譯成阿拉伯文,後來傳入處於文藝復興前夕的義大利佛羅倫薩及歐洲其他地方。哥白尼於1500-1503年曾在義大利留學,因此完全有可能接觸到阿利耶毗陀的學說。《阿利耶毗陀歷數書》提出了子夜作為一日之開端的科學觀念,他的天文學思想,特別是他提出的以數學作為天文學研究的基礎科學方法,對印度後世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明現稱阿拉伯數字的數字系統是印度古代數學對世界文明的另一重大貢獻。根據印度考古發現,這一數字系統可能是在佛教誕生之後出現的。印度數字系統經中東阿拉伯地區傳入歐洲,西方人未加詳考,故稱之為阿拉伯數字,這在古代資訊不發達的時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種發明只要實用,人們並不會刨根問底究其來源的。然而現代人是不會輕視印度數字系統對世界的意義。A.L.巴沙姆認為:「在數學方面,西方世界受惠於印度的程度無論怎樣估量都不會過度。如果沒有發達的數字系統,大多數被歐洲引以自豪的偉大發明都將不可能,如果歐洲一直被不便使用的羅馬數字所束縛,這些發現與發明也都是不可能的。」美國科學史學者薩爾頓也曾經指出:我們數字和零的使用,是印度教徒發明的,然後經由阿拉伯人傳給我們。這些評價總算理清了事實,無疑是得當的。零的概念是在印度的形成,與印度宗教哲學中的「空」的觀念有關。無窮大似乎也與印度哲學中認為宇宙本原梵是無限的這一觀念有關。零與無窮大的概念,直到中古時期才得到完全的理解。
公元5世紀的阿利耶毗陀在數學方面最引人矚目的成就就是計算出了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6。 以此同時我國南朝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也在公元5世紀計算出了圓周率的值。他推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應當說阿利耶毗陀與祖沖之代表了當時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他們得出的圓周率值都比希臘人精確,領先世界一千餘年。隨後,印度的數學家們又將圓周率的值計算到小數點後9位。
公元9世紀時的印度數學家摩科毗羅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印度有史以來數學家中第一個提到橢圓面積計算方法的人。12世紀的印度著名天文學家巴斯伽羅阿閣梨也是一位大數學家,他是世界上最早對任何數除以零的意義有所領悟的數學家。他認為,無窮大不論除以任何數字,其商都還是無窮大。由於他在數學方面的精湛造詣,使他在天文學研究方面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印度民族的數理邏輯能力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相當突出的,印度計算機軟體業能夠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短暫時間內異軍突起,就與數學底蘊深厚這一民族傳統具有淵源關系。印度古代醫學源遠流長,自成體系,在世界上佔有十分獨特而如行重要的地位。吠陀時期的《阿閣婆吠陀》中就已經記載了人體骨骼的准確數目。生活在公元1-2世紀時期的庶羅迦和生活在公元4世紀時期的妙聞,是生命吠陀最著名的傳人。庶羅迦已經天才地認識到病菌與人患病有關,但並不認為病菌是至病的唯一因素。庶羅迦十分重視醫生的職業道德,其核心思想是,醫生納橡戚必須全部身心獻給醫療事業,治病救人的使命重於醫生個人的生命,醫生工作時應當集中全部精力,醫生應當尊重患者的隱私。醫生必須竭誠為患者的健康而奮斗,決不能背棄患者,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醫生不能醉酒;不能作惡;不能結交不肖之徒。。。你們必須和顏悅色。。。體貼患者,並不懈提高自己的(醫學)知識。這些職業操守,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難以做到,因此非常難能可貴。
在庶羅迦之後一代名醫妙聞成為了印度外科的鼻祖,妙聞很可能是洞陵世界上最早也是最透徹理解人體解剖學對醫學科學發展重要性的外科醫生,他不但精通外科,而且對婦產科等其他科目也十分擅長。在婦女地位低下的時代,能夠如此關注婦科科學,非有大醫之仁心難以做到這一點。他的膀胱結石切除術,領先於歐洲人近十個世紀。他發明的皮瓣移植技術至今仍然為整形外科的基本醫療手段之一。他還為遭受鼻刑的病人修復受損的鼻子,從而開創了印度的整形外科。由於妙聞的開拓性貢獻,印度外科醫學在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在整形外科領域,印度更是長期保持優勢。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外科醫生就曾經放下架子,向印度同行虛心求教。印度醫學還是世界上最早注意並倡議護理牙齒的國度。除了天文、歷算和醫學之外,印度古代在物理、化學、冶金等領域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梵語古典文學(二)
印度人民自古以來就表現出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印度的寓言與古詩文學的豐富與影響,遠遠超出了其他古代國家,在世界文明發展歷程中佔有獨特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巴利語《佛本生故事》就是一部體系龐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全書由547個故事組成,講述佛教創立人釋迦牟尼前生的種種故事。我國知名梵文巴利文專家郭良鑒先生認為,這部人類最古老的詩文並用、韻散相濟的寓言故事集,「不僅在印度文學史上,也在世紀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種評價是十分恰當的。《五卷書》是古代印度又一部著名的寓言故事集。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印度除了寓言如林如泉外,故事也似江似海。
《佛所行贊》早在公元5 世紀初就譯成漢語傳入我國。用漢語文言翻譯印度古代詩歌,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梵語原著今只殘存半部,而漢語和藏語譯本卻是全本。
迦梨陀裟是印度梵語古典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他是印度與世界公認的大詩人與大劇作家。他的名聲在印度一直長盛不衰,他的作品在翻譯成外國語言後也一直受到高度評價。他使梵語詩歌與戲劇的創作達到難以涉及的巔峰。可以說,他是印度古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巨匠。印度近代文學巨人泰戈爾將迦梨陀裟奉為楷模,就名聲、成就與影響而言,兩人一前一後,形成印度文化與文學歷史上雙峰並峙的現象。1956年迦梨陀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該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迦梨陀裟的長篇抒情詩《雲使》在印度各種地方語言譯本甚多,最早的外語譯本則是約13世紀時的藏語本。1813年英國學者威爾遜將其譯成英文,後來德文、法文等歐洲文學譯本相繼刊行。德國大詩人歌德讀過威爾遜的譯本,對《雲使》十分贊賞。
1956年,金克木先生的中文譯本問世。《雲使》細膩的情感,優美的語言,清新的譬喻,和諧的韻律,再加上豐富的修辭技巧,使這部抒情詩達到了梵語詩歌藝術的最高境界。
另外古典梵語戲劇在世界戲劇藝術之林中也獨具特色。由於印度人天性樂觀,其人生哲學主張為歡樂而生存,因此在印度戲劇中悲劇猶如鳳毛麟角,幾乎所有的戲劇均以大團圓收場。所以梵語戲劇基本上是喜劇,有些則是悲喜劇。迦梨陀裟不但是梵語古典文學時期最傑出的詩人,而且是整個梵語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偉大劇作家,他在印度戲劇文學中的地位,絲毫也不亞於莎士比亞在英國戲劇文學中的地位。他實際創作了多少劇本,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他的戲劇作品的數量雖然僅為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十幾分之一,但足以表明他的才情不在莎翁之下。五幕神話愛情劇《優哩婆濕》不僅內容美好,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而且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因而極具藝術感染力。該劇描寫一個天女為了追求愛情,不惜沖破天庭的羈絆,成了勇敢的化身。她與我國古代神話故事《牛郎織女》中的織女頗有相似之處。季羨林先生已將該劇譯成中文。《沙恭達羅》是一部七幕愛情劇,這是迦梨陀裟三部戲劇中的代表作,也是梵語戲劇文學的最高典範。劇本結構嚴謹,人物個性鮮明,語言優美清新,它體現了印度傳統味論詩學的審美原則。迦梨陀裟全新的創作手法使這個古老的故事變得流光溢彩,美不勝收,魅力無窮,傳遍世界。劇本的中文譯者季羨林先生認為,《沙恭達羅》是一部「萬古長新的不平凡的詩篇」,可謂恰如其分。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曾兩度在北京隆重演出《沙恭達羅》,獲得極大成功。
佛教傳到中國,佛經大量譯入,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必然發生深刻的影響。文學也不例外,小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的形象既是一例。孫悟空形象的塑造,乃是通過漢譯佛經,遠承《羅摩衍那》重要角色哈奴曼形象影響的結果。反映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700年間事件的長篇史詩《摩柯婆羅多》成為後世印度文化特別是文學取之不竭的豐富源泉。釋迦牟尼最初講道用的可能就是摩揭陀語和半摩揭陀語。
印度是一個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又善於繼承和發展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印度本民族傳統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產生了更加超越的文化精神。據美國高盛公司最近的預測,在今後的半個世紀中,印度的人均收入將是目前的35倍。屆時,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印度將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