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發展經濟與中國相比有什麼優勢
1、人和——人口紅利
印度人多
再過幾年就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9年6月17日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發現提要》報告稱,印度2027年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報告稱,2019年的中國人口為14.3億,印度為13.7億,分別佔全球人口總數的19%和18%。不過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增加近2.73億從而超過15億,而中國人口規模將降低至11億左右。
從2019年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約50%將集中在9個國家,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金)、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美國。印度不光人口多,而且人口非常年輕,也就是說未來印度還有人口紅利!
2、海權優勢
印度是半島國家,在印度洋地區擁有7516.6公里的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168個沿海港口。在印度的印度洋專屬經濟區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及其他生物與非生物資源。
印度處於亞太文明和歐洲大西洋文明中間,左右逢源。在國際貿易物流方面,印度處在中間位置,而且跟波斯灣很近,以後買石油就方便了,不會有什麼海峽困局。印度海軍強大,反而會加重我國的馬六甲困局。
「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鑰匙。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在印度洋上見分曉」——「海權之父」馬漢在一個世紀前的警言,一直被印度的歷屆決策者奉為座右銘。
自獨立建國以來,印度逐漸加大對海軍的重視和建設,海軍戰略逐級推進,由成立初期的「近海防禦」到後來的「區域控制」,再到現在的「遠洋延伸」戰略,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印度洋控制戰略」為核心的完整的海軍戰略體系。
3、地理環境
印度面積達,但是沒有什麼沙漠(僅有的西部沙漠還大部分都被劃到了巴基斯坦境內)、戈壁,也沒有我國的青藏高原和美國落基山脈那樣的無人區(不適合居住),印度洋的海風吹來了大量水汽,所以印度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國土的可利用面積非常多。
4、天時
現在我國成了美帝的眼中釘,印度就成了香餑餑了。美聯合印度制衡中國,有點類似當年英國聯合法國制衡德國的味道。
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印度的發展都會得到美國的幫助,這種幫助,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沒有體驗到的。在蘇聯解體之前,還拉著我國一起研究什麼美洲虎坦克,援助我國燃氣輪機……呵呵,蘇聯解體之後……
5、文化軟實力——文明古國與英語優勢
印度既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古代文化,而且在被日不落帝國殖民的時候,印度的文化隨著英國人的傳播實現了全球化,現在全球都知道瑜伽。
6、外交優勢
雖然印度一直好戰,但是在國際上,印度還是很受歡迎的,時常跟英美穿一條褲子,還能從俄羅斯買點武器,租用核潛艇啥的,就這面子,除了印度,誰有?
缺啥都能買到,買不到還能租到。
不要小看買來的武器系統,1905年的日俄戰爭,沙俄的武器可都是自己生產的哦,日本的好多武器,軍艦都是從英德買的哦!
在聯合國,雖然不是五常,但是五常是美國人建立的聯合國體系,如果我國與美帝有摩擦了,印度就是拉攏不二選擇。
㈡ 主動解決印度問題對我國的好處
主動解決印度問題對我國的好處如下。
1、有助於解決邊界問題以及維護邊疆地區和平穩定。
2、印度可以作為中國的製造業產品市場。
㈢ 印度與我國相比,其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劣勢主要有哪些
印度優勢:
(1)市場完全開放,開放程度比中國高得多。
(2)與世界各主要大國關系較好,外部壓力較小。
(3)精英教育已見成效,印度社會精英階層整體素質比中國高得多。
印度劣勢:
(1)人口眾多,地區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比中國大。
(2)腐敗現象層出不窮,跟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3)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動盪,恐怖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極大地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
(4)由於市場過度開放,對本民族工業造成很大沖擊,有些領域經濟命脈把持在外國資本家手裡。
(5)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很差,已經嚴重束縛了印度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印度經濟將會發展很快,但超過中國的可能性很小,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始終不會太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㈣ 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有哪些
印度學生:「中國比印度差很遠!」
表面上看,中國比印度先進富裕,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兩項指標都是印度的兩倍,人口比印度只多出約12%,按說中國要比印度富裕。但真實情況確相反,從我在中國生活的兩年半的所見所聞,真實的中國人比印度人生活艱難的多、苦的多。
印度農民沒有苛捐雜稅。印度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和中國差不多,但印度農民自給自足,國家根本不從農業上提取稅收,也不象中國地方有那麼多官員要養活,盡管印度的農業技術比中國落後,這主要是印度農民懶造成的,要是印度農民有中國農民這么能吃苦,印度農村肯定要比中國富裕,中國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農民,有最高的農業單產,但中國農民被壓迫的太深,稅賦太重,以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來說,印農民比中國農民輕松的多。
印度人享有充分的流動自由。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暫住證,印度不需要,也沒有因為暫住證被關押被打死的情況。印度人可以在總統府的對面要飯,也可以在象中國長安街一樣繁華的地段搭棚生活,根本沒有人以影響市容而象趕鴨子一樣到處趕。印度也沒有象中國一樣到處打砸攤主的城管,也不會因為三輪車影響政府形象而被取締。在印度,只要你能在某個地方找到謀生的門路,沒有人管你,而在中國就嚴格的多,官員們關心對外形象重於關心百姓生活。
印度人的工資水平高於中國。中國有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勞動成本比印度低的多。以電視機為例,此次美國對中國實行反傾銷,就是以印度的電視機價格為參考的。印度的原材料及其它成本不會比中國高,唯一高的是勞動力成本,而中國電視機價格低就是因為勞動力工資低。在中國的很多工廠里工作的中國工人的收入比印度產業工人工資低的多。一些合資企業到中國開工廠並不是因為別的什麼,而是因為中國人最能吃苦、工資最低。這些外國工廠在印度根本開不起來,因為印度人要的工資這些老闆給不起,印度人也沒有中國人牛馬般能吃苦耐勞的精神。
中國相對高的GDP沒有讓人民得到實惠。中國的GDP是印度的兩倍,但中國人民難以從中得到實惠。以汽車為例,中國連鄉鎮村的官員都可以坐上進口高檔轎車,僅此一項每年就消耗了中國GDP總值很大的一部分。而印度這種情況是絕對沒有的。除國家用於外事活動外,印度政府官員都坐印度自產的「總理」牌轎車,印度象國防部這樣的強力機關連空調都沒有,而中國所有的政府衙門都是富麗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員公款吃掉的錢也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印度很少。這些都是民眾的錢,所以中國雖然GDP是印度的兩倍,但人民肯定享受不到實惠。況且,中國的GDP在剔除水分後的真實數字是多少,大概沒人能說清楚。印度沒有那麼多大蓋帽。在中國大蓋帽滿天飛,「九項大蓋帽管一頂破草帽」是中國特色。這些大蓋帽都是沖著人民來的,每頂大蓋帽都是人民的負擔。印度沒有這么多大蓋帽,即使你戴著大蓋帽也不能向人民亂收費。中國人光養這些大蓋帽就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誰也不清楚中國人要花多少錢來養他們。一些大蓋帽領導貪了太多的錢以後卷輔蓋走人跑到國外去。據中國自己報道,近年來捲款外逃的官員有好幾百人,這些人帶走的財富估計可以供養幾千萬兒童上學。
印度沒有官員終身制。印度上至總統下至部門,在任是官員,享受國家的各種待遇,但下來後和平民一樣。但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只要進了官場,除非因腐敗被抓起來,否則國家要養一輩子,直到死為止。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的官員總數和法國總人口差不多,這還不包括鄉村及編外的官員。而中國的國民總值比法國還低,從這一點上看,中國人的負擔比印度大的多。
印度沒有中國普遍存在的爛尾樓。在中國城市隨處可見爛尾樓,這些爛尾樓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十億,要統計中國的爛尾樓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少資金存入爛尾樓里多登天還難。可以說每幢爛尾樓都是官商勾結的腐敗現象,每幢爛尾樓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在中國不知有多少人民的血汗投入了這個黑窟隆,這種現象在印度很少見,這也是中國特色。
總體上看,中國的GDP雖然是印度的兩倍,但中國被要養活比印度多數倍的官員隊伍、要養活無數的公車和公車司機和修理費、要喂飽中國官員龐大的將軍肚、要裝滿外逃官員的行李箱、要養活無數的大蓋帽,中國的那點GDP余錢肯定不多,用於人民福利的錢不會比印度多。
------------------摘自印度留學生感悟
㈤ 印度跟中國的國際地位相比,有什麼優勢
印度的國際地位是非常特殊的,第一,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並且在殖民地解放中,走出了一個讓西方列強十分滿意的道路,讓西方列強得到了道義的制高點;第二、印度走出了與西方列強同等意識形態的治國方針;第三、印度在幾百年的殖民歷史中,喪失了民族自決的志向;上述的原因,使得西方列強對印度得以「放心」,另外,印度的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迫使,印度稱為東西方相爭的「香餑餑」,這就是,最近印度總理所說的印度的崛起不會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而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著十分強勁的發展潛力,一直保持著在全球巨大的經濟軍事份額,占據著世界頂端的地位,並且由於近代中國受到了西方列強的殘酷壓迫掠奪,這使得西方在面對中國的發展時,具有隱含的強烈負罪感,為了這種道義的劣勢,西方不得不壓制中國,留得一個長期的時間化解上百年來積累的怨恨。所以,在對待印度,對待中國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對於印度,西方有著及其強烈的優越感,印度為西方在殖民主要以全身而退做了一個很好的背書,印度可以得到從政治軍事到經濟的全面接納,而對待中國,則是西方有著不能自身解決的罪惡感,任何的對中國有利的政策都面臨著強烈的阻礙。
㈥ 中國GDP遠超印度,那麼印度有什麼是優於中國的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中國文化和特色的建築風景也吸引眾多外國人來華旅遊,這些外國人也無不感慨中國發展迅速,高鐵、城市建設還有移動支付等等都超越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的領先國家。但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會有一顆愛比較的心,想必大部分的人都喜歡拿中國和印度相比較,在很多印度遊客卻表示中國沒有印度更發達。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總得來說讓印度人覺得印度比中國好的主要原因還是來源於貧富差距和國際化程度,其實如今的中國也在努力的提高國民與國際化接軌,還將英語納入學生的教材當中成為重要的一門課程,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有被英語支配的噩夢,紛紛吐槽惡魔語言。不過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大,外國也有很多國家開始學習漢語,出國旅遊外國人也能用簡單的漢語和中國遊客們進行溝通。
各位對此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㈦ 轉:從地緣政治分析印度的崛起對中國是否有利
美國,中國,歐盟都不會接受印度作為一個海權大國的崛起。
印度的國家長期目標是:「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2002年印度國防白皮書)。
但很可惜,這很可能只是印度單方面的幻想了。因為印度洋的位置太過重要,可以說,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扼住了世界海上交通的咽喉: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海上橋梁。在歷史演進到21世紀的今天,中東,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俄羅斯是今後最主要的資源輸出地。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印度洋是當今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中東能源輸出線的必經之地,是中國,印度,歐洲的主要貿易航線,世界上1/4的商品要經此運往世界各地,亞洲國家所需能源的80%都從這里經過;
從經濟意義上看,印度洋周邊是世界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全世界70%的錫、45%的鉻、30%的錳礦石、20%的銅、70%的黃金、85%以上的天然橡膠、波斯灣石油蘊藏量佔世界的60%;
從地緣安全形度看,印度洋周邊地區多是一些較小的國家,沒有一股大的力量能把它統一為一個地緣政治實體,導致其易被外部力量所左右,且難以形成集體應對地區安全威脅的有效合力。
對於理智的印度人而言,追求成為一個陸權大國不是一個很現實的考量,向東北方向擴展,這個幻想早在1962年就破碎了……向西北方向拓展,呃,世仇巴基斯坦,完全沒希望……
如果印度妄圖將手伸向中亞五國,那麼中俄聯盟會讓他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成為一個成員是中俄希望的,但想要分享中俄對中亞五國影響力,這就純數作夢了】
印度本身的陸相地緣相對於鄰國確實是缺乏優勢,很難實現陸權突圍,況且,從陸權海權對比來看,印度海權上還是有很大地緣優勢的。舍近求遠顯然不是一個理智的政治家的選擇。
總的來說,印度當前的發展並不能同自己的地緣潛力相適應,再加上一個飛速崛起的東邊緣地帶的大國為它拉仇恨,印度的國際環境還是很舒適的。
㈧ 經常能夠聽說印度的缺點,那麼這個國家的優勢和優點有哪些呢
一·市場規模與中國相當並且潛力巨大
我們一直以來,從網上看到的印度人總能給人以娛樂至上的感覺,每次都能讓人笑得噴飯,除了扒火車、玩摩托、摔各種戰斗機,印度人的精神也是讓其他人望塵莫及的 。我們總是叫人家阿三,但是根據數據調查顯示印度雖然在很多領域落後於中國,但印度市場成為印度崛起的一大底牌。在吸引外國投資領域,印度首次以630億美元的數字超越了中美兩個世界大國,這不禁讓印度暗自酸爽了一把。
這倒不是主要的,主要在於印度年輕人的比重遠遠大於我們,每年的就業人數至少1000萬人,大多是18歲左右的年輕人。相較中國,印度人口的優勢恐怕在今後幾年會凸顯出來,而中國老齡化的趨勢在發展。
㈨ 印度自中國進口額5年來增30%,這對兩國有何好處
印度自中國進口額5年來增30%,有利於中國產品向印度出售,增加兩國的交往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