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要當亞洲頭號航天強國發展太空梭,造印度版「長征五號」
圖為印度太空梭
人類對於太空的 探索 可謂是前仆後繼,多年來,世界各國將載人航天作為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但技術難度太大,目前可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國家只有三個,即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但是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也有一個航天大國夢。
不久之前,我國的「長征五號」重型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成功,開啟了火星的 歷史 性探測之旅,外媒普遍認為,長征五號重型火箭在深空 探索 領域的技術已經趨於成熟,是全球一流水準,在亞洲也是遙遙領先。面對中國這一成績斐然的航天突破,印度像是打了雞血似的,促使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RSO)加快研製兩款新型重型火箭,這顯然是在對標「長征五號」。
圖為印度火箭發射
雖然上次印度月球探測器失去控制墜毀,新德里依舊是野心勃勃,宣稱要繼續執行登月任務,除此之外印度還要打造亞洲領先空間站、未來派遣宇航員登陸火星等計劃,不過面對莫迪的躊躇滿志,俄羅斯媒體潑了一頭冷水,質疑印度資金和技術從何而來。
2020年中國名義GDP14.7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3%,而印度1.8萬億美元,兩國的經濟體量就不是在一個水平上的,航天發展是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連美國NASA也難以承受,轉而將一些航天發射任務交給馬斯克的商業公司SpaceX。
據報道,印度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GSLV MKIII」,在近地軌道推力可達10噸,地球同步軌道推力為4噸,而「長征五號」重型運載火箭在同樣的條件下,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推力分別是25噸和14噸,兩者相比,說明印度與中國的差距至少20年的差距。
圖為印度重型火箭
除此之外,印度也發展過載人飛船項目,其「拉甘揚」飛船發射計劃從2015年推遲到2022年,不過它的太空梭卻早一步「登天」,在2016年5月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RSO)成功發射了首個用於技術驗證的太空梭RLV-TD,其長度約6.5米,重量1.75噸,可以說是太空梭中較小的型號,這款太空梭據說是印度為了大幅降低發射成本而研製的一種可重復使用運載飛行器。不過此次只是驗證性地發射,未來印度要想將宇航員和航天器送往太空,估計需要10至15年。
在月球 探索 上,印度也是緊追中國的腳步,2008年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2019年月球2號不幸墜毀,探月計劃又遭停滯。不過印度的火星 探索 比中國早了七年,2013年「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點火發射,並最終於2014年9月抵達火星軌道,使印度成為全球第四個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但總的來說,其航天發展還是落後於中國。(清風)
『貳』 印度新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搭載的是什麼火箭
PSLV-XL極軌衛星運載火箭。
極軌衛星運載火箭高達44米,略矮於日本的H-2B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極軌衛星運載火箭是四節火箭,有固態及液態燃料系統交互使用,第一節為固態推進火箭有138頓重的燃料(HTPB),直徑為2.8米,外殼使用馬釘鋼為材料;他擁有六支輔助推進引擎,其中四支在地面就點燃,其他兩支則在空中點燃,每支固態輔助推進火箭都有九噸重,其使用燃料(STTVC)被瀝青完好的包覆在容器內;第二節的燃料被注入在兩個鋁合金槽內,燃料為四氧化二氮及聯氨,重量為41.5頓(C-5任務只用了40.0頓),也用瀝青防止滾動;第三節有七噸的燃料,使用固態推進劑(HTPB),使用凱拉夫合成纖維製成的低角度噴嘴和陀螺儀(+2至-2度以內),控制偏差;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的第四節是有兩個引擎的設計,且使用液態推進劑(甲基聯氨/氮氧化物可釋放氧的液體),極軌衛星運載火箭被反應控制系統控制。酬載的外殼是由納米碳纖維管所製成,並能將衛星送達地球同步軌道。
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由位於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琅的維克拉姆薩拉巴伊太空中心(Vikram Sarabhai Space Centre,VSSC)設計及研發;內部系統則由位於特里凡得琅的ISRO Inertial Systems Unit (IISU)研製;第二節及第四節的液態燃料推進器則由特里凡得琅的液態推進系統中心(Liquid Propulsion Systems Centre,LPSC)所研製,固態燃料推進器由安得拉邦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研製,薩迪什·達萬太空中心亦為火箭的發射地點。
印度原計劃2013年11月發射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由於火箭推力不夠大,不能直接離開地球大氣層,所以「曼加里安」號需繞地球飛行將近一個月,獲得足夠速度後,再奔赴火星。12月1日,這顆重達1350公斤的火星探測器將脫離地球軌道,踏上為期300天的向火星進軍之旅。預計在飛行6.8億公里後於2014年9月24日進入這顆紅色星球的軌道。
『叄』 印度固體火箭發動機是鋼殼,中國航天固體火箭是什麼水平
引言:印度這個國家在造火箭時也是採用了一些比較好的方式,就比如說在火箭發動機上採用了一定的鋼殼,為什麼說印度這個國家在造火箭上面是採用鋼殼去作為一定的發動機外殼,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發動機燃料在燃燒的過程中會達到1000多度以上的高溫,而通過鋼殼外面帶有一定的這種塗層,從而去起到一定的隔熱作用,這也就是火箭發動機去採用鋼殼的原因了。
但是根據中國學者相應的不懈努力,才在中國的火箭水平上造成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對於後續的火箭外殼的防高溫作用還是需要進行一定的研究。火箭還是一個處於一個比較領先的地位。對於未來火箭技術的提升還是需要繼續努力。
『肆』 一次發射103顆衛星,印度火箭真的很牛嗎
情人節剛過,鄰國印度的航天界弄出了一個大新聞:他們用該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英文簡稱PSLV),一次將103顆衛星發射進了太空之中,打破俄羅斯在2014年6月創造的「一箭37星」世界紀錄,是迄今人類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一次。
一箭多星是指用同一枚運載火箭先後將數顆衛星「打包」送入地球軌道的技術。這種發射方式不但能提高火箭的使用效率,還與彈道導彈分導彈頭等軍事技術相關聯。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就相繼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我國則在1981年9月成功地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將一組三顆「實踐」二號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印度雖然排在中國之後,是一箭多星俱樂部中的第五位成員,但其「入會」時間則要等到2008年了,比中國晚了27年。
衡量火箭性能的重要指標是火箭能夠向地球軌道發射的有效載荷重量,如果把火箭比做一輛貨車,那麼有效載荷重量就是這輛貨車的載貨重量。印度這次發射的PSLV火箭看起來十分復雜,它捆綁了6個助推器,火箭芯級總共有四級,但火箭能夠向近地軌道發射的有效載荷量僅有3.25噸,向太陽同步軌道發射的有效載荷量也僅有為1.6噸。同一時期,中國研發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已經可以向近地軌道發射11.5噸、向太陽同步軌道發射7.1噸有效載荷。於去年成功發射的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與長征五號,其運載能力比印度的PSLV高的更多。與如果用這種火箭來發射中國已經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部署了多顆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一顆2.4噸重的風雲三號即可將此火箭「壓垮」
本次發射的103顆衛星中,大部分都是重量不大的微小衛星和微納衛星。其中最重的印度Cartosat-2D衛星,重量僅為0.65噸,數量最多的是美國Planet Lab公司設計的Dove立方衛星。這種立方衛星每顆僅重5公斤,大小與大瓶可樂差不多。本次發射的88顆Dove衛星發射到太空中後,將與先前發射的衛星共同組成一個對地觀測網。按照目前的新聞報道,火箭最後一級在30分鍾的時間內將搭載的所有衛星釋放到太空中,並沒有復雜的衛星變軌過程。同時,這種微小衛星對軌道精度的要求並不高,進一步降低了發射難度。
一箭多星的真正挑戰,是將軌道參數相差較多的衛星發射到各自的預定軌道上。這需要在火箭上配備能夠多次開機、變軌,並能夠在太空中工作較長時間的上面級。在這方面的技術上,除了美國、俄羅斯這兩個老牌航天強國遙遙領先外,中國、歐洲也已經熟練掌握。在長征七號發射時,其搭載的遠征一號甲火箭上面級在軌飛行48小時,發動機啟動9次,將7名不同用途的「太空乘客」准確的送入了各自的軌道。而目前印度自行設計製造的火箭上面級,僅具有從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向地球同步軌道發射飛行器的單一功能。
『伍』 航天硬實力!印度1箭104星與「長八」1箭22星哪個更厲害
北京時間2022年2月27日11:06,執行1箭22星「拼車」發射任務的「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201發射塔發射升空,拉開文昌發射場商業發射大幕。
此次發射打破了由「長六」遙一在2015年9月20日創造的我國1箭20星的紀錄,這讓很多人想起了印度,其PSLV-C37火箭在2017年2月15日創造了1箭104星的世界紀錄,直到2021年1月24才被執行Transporter-1任務的「獵鷹九號」以1箭143星打破。
那麼,PSLV的1箭104星與「長八」1箭22星哪個技術難度更大?哪個更有含金量?為此,可以從多個方面加以比較,得到更接近真實的答案。
在PSLV-C37執行的1箭104星任務中,104顆衛星的總質量為1378千克[1],單顆衛星的平均質量只有13.25千克。而「長八」遙二執行的1箭22星任務則有很大不同,22顆衛星的總質量達到1758.5千克[2],單顆衛星的平均質量為79.93千克,是前者的6倍,如果將前者比作「土豆」,那麼後者則更像是「西瓜」,平均體量差距十分懸殊!
單星平均質量體現的不僅是運力問題,質量更大的衛星其發射難度更大、入軌要求更高。同時,質量更大的衛星意味著擁有更大的平台,可以搭載更強大更先進的載荷,總體技術含量更高,這也是「長八」1箭22星比起PSLV的1箭104星更優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PSLV-C37執行的1箭104星任務是1次搭載任務,其中印度Cartosat-2D高解析度遙感衛星是此次發射的主載荷,質量714千克[1],佔到載荷總質量的52%,其餘103顆衛星為搭載星,質量之和約664千克[1],搭載星平均質量只有6.45千克。這些搭載星均屬於微納衛星,除了來自印度的2顆衛星質量稍大,分別為8.4千克和9.7千克,其它來自美國、以色列、哈薩克、瑞士、阿聯酋和荷蘭等國家的101顆衛星,最大質量不超過4.7千克。這些搭載星大部分採用立方星的標准製造,遵循標準的尺寸規格和機械、電氣介面,對釋放精度和釋放姿態也沒有特殊的要求,技術要求相對簡單。
形象一點表達,這種主星加搭載星的模式屬於「順風車」業務,一切以主星的需求為准,目標軌道、發射窗口等基本上都是依據主星的要求來確定的,搭載星只能確認是否可以在這樣的軌道上工作,並且不能影響到主星的安全,才能確定能否搭載。在搭載任務中,搭載星只是被順路捎帶,需要滿足較多的約束條件才能「上車」。
在「順風車」模式下,運載火箭對於主星之外的搭載星採取相對粗放的部署方式,PSLV的1箭104星任務中,其中101顆納米衛星的釋放過程不到10分鍾,足見這就是按順序「撒土豆」,「土豆們」除了能夠大致入軌也就不能有更高的要求了。
不同的是,「長八」遙二作為「共享火箭」,其1箭22星任務屬於「拼車」業務,每一顆衛星都是主星。在此次任務中,雖然22顆衛星的質量有著明顯差別,最大的一顆為北京微納星空的「泰景四號」01星,質量為350千克,但是其中17顆衛星質量都在40千克以上,低於20千克的只有長沙天儀研究院的「創星雷神號」,質量為14千克,沒有PSLV-C37任務中的101顆不超過4.7千克的「土豆」衛星。
在「拼車」模式下,每一顆衛星的釋放姿態、速度、時間都有嚴格要求,遙二1箭22星先後分12批次完成釋放,實現衛星精準入軌,自火箭發射到衛星完成部署歷時長達40分鍾。相對PSLV火箭1箭104星粗放「撒土豆」,「長八」1箭22星就像是集約播種,在指定位置精準投放。
印度PSLV(極軌衛星運載火箭)採用4級半構型,4個芯級火箭串聯,並在芯一級周身捆綁6枚固體火箭助推器,其6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SSO)運力為1.75噸[3]。由於PSLV使用的是不具備2次啟動能力的常溫上面級,在執行1箭104星發射任務時,只能將衛星部署在同一軌道,即執行同軌多星的部署,上面級在關機並完成主星部署後無法進行大幅機動,只能在微小的時間、速度、角度差異下完成部署工作。說到底,還是火箭能力限制了任務執行的空間。
「長八」遙二採用2級構型,其配備了具備2次啟動能力的氫氧上面級,700千米SSO運力達到了3噸。雖然都是執行同軌多星的發射任務,但是遙二擁有2次啟動能力的上面級提供了大范圍機動的能力,能為22顆衛星的部署提供更合適的時間、速度、角度,最終實現精準入軌。
總體而言,印度PSLV-C37的1箭104星任務是充分利用主星之外剩餘運力的「順風車」業務,在同一軌道「撒土豆」並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比起印度更早的1箭20星紀錄也不存在技術上的突破,只是在一枚火箭里裝了更多的「土豆」。而「長八」遙二執行的則是個個都是主角的「拼車」業務,沒有能力強大的上面級、沒有嚴密的部署設計是完不成的,並且部署的大都是質量相對較大的、有較高要求的衛星,總體技術難度明顯高於PSLV-C37的1箭104星。
不過,PSLV-C37的1箭104星也有過人之處,任務之中有101顆搭載衛星來自印度之外的國家,是一次成功的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實踐,而「長八」遙二1箭22星均來自國內,這一方面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未來,期待「長八」在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市場能夠有所斬獲!
作者:大白高國
參考資料
[1]數據引自新華網發布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2/16/c_129481524.htm
[2]數據引自北京微納星空發布https://mp.weixin.qq.com/s/O7dHLPbyOPHSSxLE_M1lPQ
[3]數據引自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官網https://www.isro.gov.in/launchers/pslv
『陸』 印度航天運載火箭的GSLV參數
功能:一次性火箭
製造公司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
國家:印度
尺寸
高度 :49 米 (160 呎)
直徑 :2.8 米 (9.1 呎)
質量 :402,000 公斤 (886,000 磅)
節數 :3節
酬載能力
酬載能力(低地球軌道) 5,000 公斤 (11,000 磅)
酬載能力
地球同步軌道 2,500 公斤 (5,500 磅)
發射紀錄
現況:現役
發射場:斯里赫里戈達島
發射次數:7次
成功脊喊次數:3次
失敗次數:3次
部分失敗次數:1次
首次發射:2001年4月18日
助推器:(Stage 0)
火箭形式:4枚
引擎:L40H Vikas引擎*2顆
推力:680 千牛頓
總推力:2,720 千牛頓
比沖:262 秒
推進時間:160 秒
燃料:四氧化二氮/聯氨
第一級
引擎 1 枚S139引擎
推力 4,700 千牛頓
比沖 166 秒
推進時間 100 秒
燃料 HTPB (solid)
第二級
引擎 GS2 Vikas引擎*4顆
推力 720 千牛頓
比沖 295 秒
推進時間 150 秒
燃料 四氧化二氮/聯氨
第三級
引擎 1顆RD-56M引擎
推力 73.5 千牛頓
比沖 460 秒
推進時間 720 秒
燃料 液態氫/液態氧瞎塵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櫻神野箭,印度自行研發為主的運載火箭。
『柒』 印度航天的印度的運載火箭
截至2006年印度擁有4種類型國產運載火箭
衛星運載火箭3(SLV-3) 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 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2001年4月,印度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2.54噸的通訊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
2001年10月22日,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3顆衛星送入軌道。
2002年2月9日,自行開發的火箭超低溫發動機試驗成功,可將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
2004年9月,印度的第二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1.95噸的教育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繼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日本之後,成為第六個具備使用超低溫發動機發射對地同步衛星能力的國家。
2007年1月10日,印度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從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送入太空。3顆衛星包括一顆印度自行研製的680公斤的遙感衛星、一顆印度尼西亞的地球觀測衛星和一顆阿根廷的小衛星。印度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圖)發射升空。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英文縮寫:GSLV),印度自行研發為主的運載火箭。 印度太空研究機構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全國衛星系統類型的衛星送至地球同步軌道。火箭多為俄羅斯協助建造,並非印度獨立建造。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為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之改良版,增加捆綁式液態輔助火箭為一三節式火箭。第一節為固態推進器;第二及第三為液態推進器。固態及輔助火箭是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之延續,所以低溫液態引擎由俄羅斯提供,共買了七個末端節引擎。印度試著去建造低溫末端節引擎並向俄羅斯買技術,但遭美國施壓,因此俄羅斯並未提供此項技術給印度。所以在過去的十一年印度空間研究機構持續研發如何建造低溫液態引擎。
『捌』 印度gslv mk-iii相當於中國什麼火箭
18日印度成功試射了該國有史以來最重的運載火箭。這一火箭運載了一個無人的膠囊艙,印度希望將其用於未來的載人航天任務。
從起飛重量來看,GSLV MK-III火箭僅次於美國「土星5號」、歐洲「阿麗亞娜-5」和俄羅斯「質子」號,位列世界現役火箭的第四,一舉超越中國和日本。但是衡量一型火箭的性能先進與否的關鍵指標並非最大起飛重量,而是火箭能運送多重的貨物進入太空軌道,學術名稱為「有效載荷」。 印度的GSLV MK-III火箭的地球同步軌道有效載荷僅為4噸,仍然遠遠低於中國航天1994年發射的長征3號乙運載火箭,長征3號乙運載火箭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重量是5.3噸。換句話說,印度的GSLV MK-III火箭仍然落後中國20年以上。
『玖』 印度PSLV XL火箭為何是4級,運載能力更強嗎
印度PSLV XL火箭運載能力歷史排名第六,現在排名第三(這個是綜合能力排名),運載能力排名第一。現在它與美國的德爾塔4重型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相同都是25噸。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參數:直徑5.4米,高度59 米,火箭重777噸,低地軌道載荷:21噸。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火箭類型: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參數:直徑5米,高度77.2 米,火箭重733噸,低地軌道載荷:25噸。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火箭類型:五級重型運載火箭,參數:直徑17米,高度105 米,火箭重2735噸,低地軌道載荷:75噸。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火箭類型: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參數:高度60米,質量2400噸,低地軌道載荷:105噸。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火箭類型: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參數:高度110.6米,直徑:10.1,質量3039噸,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拾』 印度不銹鋼火箭2022年首次發射,已成功,製造材料和機床模具一樣
北京時間2月14日8點29日,印度太空研究機構ISRO從薩迪什·達萬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枚PSLV-XL C52 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3顆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這是印度2022年的首次航天發射,同時也是全球在2022年第14次軌道級發射。
這3顆衛星當中,有一顆發射質量達1.71噸的C波段合成孔徑雷達對地觀測衛星EOS-04,相當於印度縮水版「高分三號」。除此之外,還有兩顆微小衛星,INSPIREsat-1學生衛星與INS-2TD技術驗證衛星。其中INSPIREsat-1學生衛星由台灣中央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和印度太空科學研究所IIST聯合研製。
前些年,印度航天主打廉價商業發射,接了不少國際訂單,甚至包括我國民營航天企業,位於湖南長沙的天指伏儀研究院研製的我國首顆微重力化工實驗衛星「陳家鏞一號」。從資料上看,「陳家鏞一號」搭乘的就是2017年2月15日那枚創造「世界之最」,一次發射104顆衛星的印度PSLV-C37運載火箭,這也算是一個好玩的故事了。
不過隨著SpaceX公司「獵鷹」9可回收火箭的成熟,國際商業發射訂單已被馬斯克批量收割,所以印度航天的廉價商業發射損失最為慘重,近幾年接單量呈懸崖式下跌,甚至連自家富豪從英國手上購買的OneWeb互聯網 星座 的發射合同,都被俄羅斯搶走了。
說完衛星,肆逗山我們再來說說執行這次任務的印度火箭PSLV-XL C52,它雖然沒有不銹鋼火箭GSLV.MK3那麼知名,但也夠有特色的。比如有人在發射畫面中,發現它竟然有8個助推器,讓人大開眼界。但實際上,真正的助推器是6個,呈不對稱布局,而另外2台小的,是姿控發動機。
具體來說,PSLV-XL C52火箭第一級的6個捆綁式固體助推器,其中4個助推器是就地點燃,另外2個則在發射後在空中點燃25秒。在標準的PSLV版本中,每一個助推器都能承載超過9噸的推進劑,並產生達510千牛的推力,而在PSLV-XL版本中則使用了更大的助推器,可承載達12噸的推進劑,並產生達719千牛的推力。
至於另外2個小的姿控發動機,源於印度採用「高氯酸鍶鹽水溶液」注入噴管,從而產生俯仰和偏航控制的二次元推力矢量控制系統SITVC。可是這種做法會產生不對稱的推力,因此,PSLV運載火箭便採用了一種腦洞大開的解決方案,將溶液存儲於綁定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兩個圓柱體鋁罐里,並用氮氣加壓,同時採用位於兩側的兩個小液體發動機提供側傾控制RCT,所以最終火箭的外形看起來這么奇葩。
更有意思的是,由於薩迪什·達萬航天發射中心位於印度東邊,所以火箭起飛裂中之後,在飛行高度還不高的時候,需要向東南角機動一下,以規避斯里蘭卡的領空,外界稱它為「狗腿機動」。有意思的是,為了避開斯里蘭卡,印度航天發射的地圖上直接不顯示斯里蘭卡。而PSLV-XL C52火箭的起飛質量為320噸,6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力只有約1.8噸,我國同類型火箭長征四號丙的起飛質量為249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力卻有約2.9噸。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PSLV火箭和GSLV.MK3一樣,也是採用不銹鋼製造箭體。具體來說,其直徑2.8米的外殼是用馬氏體時效鋼作為材料製成的,僅空載質量就有30200公斤,自然會造成火箭自重大,但運載能力小的問題。而馬氏體時效鋼,在其他國家主要用來製作模具、曲軸。
另外,印度火箭還有一個奇葩設計,那就是它的助推器燒完後,還要留在火箭上再待一段時間,成為死重。比如GSLV.MK3的助推器燒完之後要待19秒,GSLV MK2拖「大鐵塊」的時間為25秒,而GSLV MK1的助推器要帶著一級的23噸死重,要足足多飛40秒。目前還不知道PSLV-XL C52火箭有沒有這樣的死重,以及需要拖多久的「大鐵塊」,估計也好不了多少。
再說一句題外話,印度火箭是按照它的用途和目標軌道來命名的,比如PSLV就叫極地衛星運載火箭,而GSLV則叫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之前的SLV則叫衛星運載火箭,還有一個加大推力衛星運載火箭,雖然一看名字就知道用途,但確實體現不出航天文化和傳統。
外界認為,這次發射成功,意味著印度航天從疫情期間的低谷狀態,開始恢復。在疫情之前,印度一年發射六七次火箭,但是到了2020年和2021年,每年均只有2次,其中一次還發射失敗。現在,也許是習慣了疫情,也許是疫情沒有再次大爆發,交通阻隔的情況有所恢復,得到部分國際人員和技術、零部件支持的的印度航天,又開始發射火箭了,又信心滿滿地提出,要在今年8月發射「月船三號」探測器,再次嘗試登陸月球,同時在明天發射首艘無人版「加甘揚」載人飛船,至於到時候能不能如期實現目標,就看新冠病毒允不允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