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最早的文字是哪種文字
現能見到最早的,是被稱為「哈拉本」文字的印章文字,應早於前2000年。是一種刻劃在一枚枚印章上的象形文字。至今未解。
波羅米文(brāhmī)是印度最古老的字母系統,是現代印度式文字如天城文、泰米爾文、孟加拉文、藏文的來源。最早的文獻溯源於前3世紀
『貳』 古印度的文字到底是梵文還是印章文字啊
古印度的文字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最早是印章文字。印度印章文字僅僅是有固定意義的符號,並不是真正的文字,古印度最早的文字系統應該是婆羅米文,由婆羅米文演化出了梵文,巴利文以及印地語等各種文字。
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印章文字的由來: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叄』 印度用什麼文字
問題一:古印度用的是什麼文字? 古代印度自公元前第1千年中葉至公元8世紀使用的文字。主要見於印度各地出土文物及石刻上。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時期,印度河流域曾產生過象形文字,但隨哈拉帕文化的結束而絕跡。前第 1千年中葉、雅利安人建立國家,才逐漸產生字母系統的文丁,此即古印度文字的開始,其記述的語言主要為雅利安語的梵語和俗語。8~9世紀時,中國造紙術傳入南亞,紙寫典籍逐漸增多,古雅利安語逐漸發展為近代印地語,古代字母亦為近代字母取代,古印度文字逐漸不為人知。19世紀後,有關銘文和文獻陸續被發現,1837年英國學者J.普林塞普(1799~1840)釋讀阿育王銘文成功,同時,印歐語系和古雅利安語的研究也有重大發展,這樣就奠定了古印度文字研究的基礎。
在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古印度文字曾使用多種字母(或字體),以記錄古雅利安語(又稱印度 -雅利安語)的各類語言、方言以及南印度的不屬古雅利安語的土著語言,演變相當復雜。大體而言,古印度文字使用了兩類字母:婆羅謎字母和伽羅斯底字母,兩者皆來源於西亞的阿拉美亞字母。婆羅謎字母在印度的使用較伽羅斯底字母為早,可能為兩河流域旅印的商人帶入,前7~前6世紀間已有流傳,但當時書寫材料多為棕葉之類,今已毫無留存;伽羅斯底字母(或譯衣字母)狀如驢唇,又稱驢唇體,大約在波斯統治中亞及印度西北邊境時傳入(前5世紀),僅使用於印度西北一帶。現存婆羅謎字母和伽羅斯底字母的最早銘文皆見於阿育王石刻和石柱,兩體並用,可見當時文字並未統一。以後婆羅謎字母又演變為多種不同字體,主要有悉曇體和藍查體,7世紀後又形成天城體,行用至今。伽羅斯底字母至3世紀後即不再使用。此外,在印度南部還有用婆羅謎字母書寫的古泰米爾銘文,其語言屬於非雅利安語的土著語言(達羅毗荼語),這是20世紀有關古印度文字的新發現之一。現已知古泰米爾文銘文約76件。近年阿里卡梅杜遺址發現了20餘件陶器上的題銘,對研究印度南部的歷史及土著文化很有幫助。古印度文字隨佛教和印度文化傳入中亞、東南亞諸國,對各國文字發展有一定影響。
問題二:印度主要的文字有幾種? 過去或現在用於書寫南亞和東南亞多種語言的數十種文字的統稱。除了約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3世紀使用的衣文字外,該地區所有現存文字皆源於婆羅米(Brahmi)文字,中世紀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紀)是最早的證明。在阿育王以後的6個世紀里,婆羅米文字分為北方和南方兩種變體。北方形式發展成所謂的笈多體文字(4~5世紀),最後發展為天城體文字(現用來書寫梵語、印地語、馬拉塔語、尼泊爾語)、孟加拉文、奧里雅文和果魯穆奇文,錫克教籍文字,也用於印度的現代旁遮普語的前身。南方形式則發展成僧伽羅語、泰盧固語、坎納達語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後者形成其他多種文字的基礎,包括泰米爾語和馬拉雅拉姆語、許多東南亞文字(例如那些用頂書寫孟加拉語、緬甸語、高棉語、泰語、寮國語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羅尼西亞諸語言。
問題三:印度古代的文字是什麼? LS不對!!,使用楔形文字的主要是蘇美爾語,亞述語,巴比侖語,古波斯語,赫梯語等等...
印度主要使用天城體文,其來源據說是中東的阿拉美文(和現代的希伯來文基本一樣),而阿拉美文來自腓尼基文
梵文
拼音 fàn wén
不僅是印度的古典語言,也是佛教的經典語言(悉曇體)。梵文佛典起初是書寫於貝多羅樹葉上,故又稱「貝葉經」。 梵文為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約公元前1000年)名稱。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禮儀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唐僧(唐三藏法師)玄奘取經時的經書都是用悉曇梵文寫的。
梵文對現代漢語的影響:隨著佛經的翻譯,很多梵文詞彙進入了漢語,如:佛、菩薩、菩提、涅盤、覺悟、禪定、剎那等。新疆的焉耆 *** 自治縣最初叫ageni,源於古印度的「火」字。
[編輯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寫規則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母音a音,輔音與其它母音拼寫的時候,將母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母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母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一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一起。
[編輯本段]梵文的輔音串字母
輔音串字母在梵文里,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連續的輔音出現,就用半個輔音字母或者是輔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組成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的輔音數目是兩個起五個止,輔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將包含的輔音辨別出來,但有的輔音串字母辨別困難,必須要強記,梵文一共有一千多個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是學習梵文拼寫的主要難點。
問題四:印度的文字怎麼寫 印度語言和文字非常復雜,各邦和各族群中使用不同的語言。一般來說,官方使用主要使用 英語 和 hindi語(即北印度語或印地語)。
譯:??? xiaoyuhang ???ा? 印地語中人名使用英語字母拼寫。
問題五: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分別用什麼文字 古代文明之間的比較我也很感興趣,雖然看著樓主問了不少,其實懂得人知道並不多,簡單的說,
簡單版:
古埃及:引用尼羅河水種稻穀,象形文字,金字塔,防止屍體腐爛,太陽歷,幾何學.
古中國:23節氣,甲骨文,萬里長城,《黃帝內經》,《九章算術》.
古印度:種植小麥,印章文字,巴利赫蒂希爾神廟,阿輸吠陀, *** 數字(印度數字).
古巴比倫:農業貢獻少,楔形文字,空中花園,醫學貢獻無,太陰歷,七天一星期制度.
詳細版
從文字說起,古巴比倫是聞名世界的鍥形文字,
古埃及是一種繪圖式的象形文字
古印度是為稱為「哈拉本」文字的印章文字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是商朝,著名的甲骨文和金文
建築 古埃及 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古巴比倫 空中花園
印度 巴利赫蒂希爾神廟
中國 長城,秦皇陵,兵馬俑,其他木結構建築基本沒留下
農業 古埃及 尼羅河灌溉
古巴比倫 引渠灌溉
古印度 種植小麥
中國 24節氣
醫學 古埃及以木乃伊技術為代表的解剖技術
巴比倫 無
印度 阿輸吠陀
中國,中醫嘛
數學 古埃及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幾何學,圓周率3.16
古巴比倫太陰歷,七天一星期制度,計時法
古印度 *** 數字
中國 勾股定理
問題六:印度的文字 印度社會的主流文字為印地語 ???????? ????,比漢字好寫嗎?哈哈,他們的電視、報紙包括街上的招牌基本都是印地語。
雖然號稱官方語言也有英語,但是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懂,大街上的普通老百姓是懂一點點。
印地語在大部分地區是通行的,但印度語言種類繁多,有的邦或地區就用自己的語言,banjiabi,bangaoli。
問題七:印度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嗎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問題八:印度一共有多少種語言文字 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之多。印度語言主要屬於四大語系,即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漢藏語系和澳亞語系。印度74%的人口使用印歐語系語言,25%的人口使用達羅毗荼語系語言,0.73%的人口使用漢藏語系語言。
印度古代通用的語言是梵語(Sanskrit),屬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主要流行於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4世紀。梵語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後來規范化了的梵語。梵語有豐富的文學作品,諸如吠陀文學、《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史詩。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羅迷。梵語是一種「雅語」。與它相對應的一種語言叫「俗語」(Prakrit),又稱婆羅克利特語,是各地方語言的總稱。它與梵語不同,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徵。
除上述語言外,古印度還有一種語言叫巴利語(Pali),它是從公元前6世紀由吠陀語發展而來,它屬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它是一種書面語言,見於佛教經典,後來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流傳到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公元6至12世紀時,北印度流行一種語言叫阿婆布朗希語(Apabhrans),是一種交際和文學語言,到公元10世紀時發展成整個北印度的語言,印地語是由它發展而來的一種語言。
問題九:古印度的是什麼文字 很多啊!潘婷、力士、沙宣……
關鍵是不能死認著一樣用,專家說每種洗發水都有自己獨特的功效,經常使用不同的牌子和系列有助與頭發吸收更全面的營養。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一直用一樣的話,頭發會不好!
『肆』 古代印度最通行的文字是什麼
古代的印度是個大國,幅員遼闊,民族很多,因而有多種文字,據說有64種之多,這種說法多少有些誇張。古代印度最通行的文字是婆羅謎文,即中國人比較熟悉的梵文。佛教的許多經典,都是以梵文記載,很早就傳入了中國,被認為是印度的國書。梵文是一種非常規范化的文字,詞義准確而高雅,因而作為印度古代官方通用的文字,官府的文件和佛經,都用梵文來書寫。由於上述的原因,使梵文成為印度使用范圍最廣的文字。
『伍』 古印度所創造的文字是什麼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一般用皂石、黏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陸』 印度的文字
印度社會的主流文字為印地語 संस्कृता वाक्,比漢字好寫嗎?哈哈,他們的電視、報紙包括街上的招牌基本都是印地語。
雖然號稱官方語言也有英語,但是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懂,大街上的普通老百姓是懂一點點。
印地語在大部分地區是通行的,但印度語言種類繁多,有的邦或地區就用自己的語言,banjiabi,bangaoli。
『柒』 古印度文字
最早的古印度文字被稱為「哈拉本」文字的印章文字,應早於前2000年。是一種刻畫在一枚枚印章上的象形文字。 前第 1千年中葉、雅利安人建立國家,才逐漸產生字母系統的文字,其記述的語言主要為雅利安語的梵語和俗語。還有哈拉巴銘文,是哈拉巴文明的產物,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
『捌』 請問印度現在所使用的文字是什麼
印度官方所使用的文字為英語文字和印地語文字。
一、印地語文字
印地語使用天城文字母書寫。天城文是一種母音附標文字,輔音自身帶有一個固有的預設跟隨母音,即schwa。當輔音與其他母音拼寫時,用額外的符號標注。文字從左向右書寫,由頂杠把字母連接起來。
印地語標准語有母音11個,輔音43個。54個音位中,有1個母音和5個輔音是外來音,只使用於外來語中。印地語原有的10個母音都有對應的鼻化形式。輔音中不但清塞音、清塞擦音等有對應的送氣音,濁塞音、濁塞擦音、閃音等也都有對應的送氣音。
二、英語文字
19 世紀初,英語開始在印度得到使用,不過當時它被看作是地道的外語。早在殖民時期之初,英國政府就想對印度的教育進行滲透和改造,之後,英國殖民當局開始在當地使用英語,殖民教育政策也開始鼓勵英語在印度的廣泛使用。
英語已經成為今天印度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就連嚴肅的印度國家文字委員會也宣布印度人用英語創作的文學作品為印度文學的組成部分。
印度英語與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並列為世界三大英語。印度人講英語十分有趣,舌頭一卷,似乎要把所有單詞摻和在一起,然後連拉帶拽地脫口而出。
受母語的影響,印度人講英語時分不出清濁音,容易鬧笑話。比如介紹年齡時說,"我30歲了"(Iamthirty),發音卻是"我很臟"(Iamdirty)。
(8)印度文字有哪些字擴展閱讀
1947年,講著流利英語的印度人趕走了英國殖民統治者,但新政府打算拋棄英語時遇到了巨大阻力。印度的民族主義者認為,語言統一是國家統一的重要標志。1949年,印度議會制定憲法時,規定印地語為印度惟一的官方語言,並用15年的時間取代英語。
這一決定遭到南方民眾的抗議,因為講印地語的人口在北印度佔96.7%,在南方卻不足0.1%。南印度人擔心,一旦印地語成為惟一的官方語言,非印地語地區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1965年1月26日是印度共和國紀念日,也是憲法規定放棄英語的日子,印度南方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市等抗議活動,一些印地語標牌被砸碎或塗黑,兩位抗議者自焚。
藉助維護地區權利和文化而迅速崛起的政黨紛紛發表抗議聲明,泰米爾納德邦的德拉維達進步聯盟表示,若把印地語確定為惟一的官方語言,泰米爾納德邦將宣布自治。
時任總理夏斯特里權衡再三後做出讓步。他在全印電台宣布了政府的5項決定:每個邦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邦語言;邦與邦之間的交流可以用英語或附上英語譯文;非印地語邦可以用英語與中央政府傳遞信息;中央政府機構繼續使用英語;全國文官考試使用英語。
此後,印地語和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玖』 印度最難寫的字
2018 年,借設計北京大學南亞系的一款西文字體的機會,鄭初陽邀請到北大南亞系的葉少勇老師進行一次關於印度文字及字體的訪談。葉少勇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梵佛研)成員。葉老師對古代印度佛學有著很深的研究,還精通印度古代文字及字體學,曾專門對北印度梵語寫本的字體做過全面的研究。
打開APP查看高清大圖
— 新德里街頭路牌,由上至下:天城文(印地語)、拉丁字母(英語)、古木基文(旁遮普語)、阿拉伯字母(烏爾都語)。(攝影:Meena Kadri / Flickr)
印度在古代更多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現代國家觀念,泛指南亞次大陸上的諸多國家地區,如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甚至包括了阿富汗的一部分。
印度這片土地上的文字繁多,造型各異,但幾乎都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婆羅謎文字這個源頭。印度文字還直接影響了周邊地區的文字,比如東南亞的泰文(以及各種傣文),緬甸文、柬埔寨文以及藏文字母等等。讓我們先從印度的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系開始梳理。
印度文字簡介
鄭初陽(以下簡稱鄭):葉老師,聽說你以前是央美國畫系畢業的,後來怎麼又搞起梵語研究了?我們知道梵語是一門非常難的古代語言,能不能在我們進入正題前,簡單談一談梵語和印度文化的關系?
葉少勇(以下簡稱葉):學梵語主要因為喜歡佛教哲學,後來太忙,就沒有再畫國畫了。梵語這個聽似很東方的概念,其實和大多西方語言是親戚,比如英語,法語,德語,我常說都是「一個媽生的」,他們都屬於印歐語系。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心經》,這里的「心」字,梵語是 Hṛdaya,和英語的 Heart,就是同源詞。在印度梵語很早就被推為宗教與學術的標准語,用於婆羅門教的典籍,大乘佛教的經典也多是用梵語或混合梵語寫成的。比附一下的話,梵語之於印度,就好比拉丁語之於歐洲。
打開APP查看高清大圖
— 葉少勇在印度那爛陀寺
鄭:能否簡單介紹下印度語言和文字的關系?
葉:今天人們往往有一個誤區,習慣用文字區分語言,看到天城體就覺得是梵文,看到用拉丁字母轉寫的梵語,就覺著不地道。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在印歐語的體系之中,一個語言本質是音聲,與其書寫文字也就是記音符號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即「語」和「文」不同。在古代印度,梵語其實沒有一種固定的寫法,曾以多種文字來書寫,甚至西藏還發現過用藏文字母拼寫的梵語,乍一看都是藏文字,其實它就是梵語。
— 不同文語示例
打開APP查看高清大圖
— 以藏文字母書寫的梵文《回諍論》(中段)
葉:那麼同理,同一種文字,比如天城體,可以用來書寫多種語言,既可以用來記錄梵語,也可以用作現代的印地語、馬拉提語、尼泊爾語等。這種現象在南亞次大陸上比比皆是,又如北方的信德語,有用天城文書寫,也有用外來阿拉伯文寫的。巴利語的例子則更為典型,它本是一種印度俗語,被佛教的一個部派用來記錄佛典,在斯里蘭卡寫成文字,用的是僧伽羅字體,隨著南傳佛教傳入東南亞,所傳之地,例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皆用本地字體來書寫巴利語經典,印度出版的巴利語經典,則又用天城體,以至於現在說起巴利語,竟然沒有一種專屬的書寫系統。
打開APP查看高清大圖
— 天城文的多種語言示例
— 巴利語的多種文字示例
鄭:我們看今天印度的文字,比較顯著的特徵就是字母上方的「晾衣桿」,感覺字母都像一個個被掛在一根線上。這種文字的造型特徵是怎麼來盯侍吵的?
葉:你說的這種特徵叫作「字頭」。阿育王時期的字體都是筆劃粗細均勻,隨這書寫應用的廣泛,筆勢筆意開始影響談咐字形。字頭的出現,最早源於起筆落墨形成的粗頭,後來慢慢形成審美趣味,據猜測這種字頭有助於使字母看著橫向齊整,於是後來演化成為刻意書寫的筆畫。早期的字頭是起筆處的粗端,呈楔形,隨時間推移越來越明顯。唐代傳入我國的悉曇體,就還保留著這種楔形字頭。到了 9 世紀的城體(天城體的前身),字頭就變成了與字等寬的橫線,這種橫線開始還是一字一斷分開書寫的,到比較晚近的時候隨單詞連成了一線,把字元串成了一串,就是你說的「晾衣桿」的效果。也就凱侍是在這時,印度字體中才有了空格的概念。不同字體中的字頭還有其他形式,例如尼泊爾鉤體有鉤形字頭,印度的奧里亞語字母也有類似的鉤形字頭。
— 各種字頭
古代印度文字
鄭:在印度文字幾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各種字體有哪些共同的規律和特徵呢?
打開APP查看高清大圖
— 兩位作者將以下信息進行整理,設計製作成《印度及周邊文字演化圖》海報,在 TIB 微店有售。
葉:這種書寫體系處於音節文字和拼音文字之間,也有稱母音附標文字。首先,其基本單位是音節,一個輔音的基礎字元在不添加任何母音標符的情況下,自帶短母音 a,與其對應的拉丁轉寫,就必須用兩個字母表示,以現代印度的天城體為例:
क ka
若表示該輔音與其他母音相拼,則需附加母音標符,例如:
कि ki
第二,若表示不帶任何母音的輔音(halanta),最早採用的方法是將輔音音節縮小或簡化,後來出現了專用符號——「消除母音符」(virāma),天城體中就是字底的一小撇:
क् k
第三,若表示前無輔音的起首母音,則使用與母音標符不同的另一套獨立母音字元;例如「隱身」在輔音基礎字元中的a,單獨書寫則是:
अ a
第四,當兩個或兩個以上輔音相遇時,使用連寫形式,或藉助「消除母音符」等符號書寫,或使用專用的字元表示一組輔音的連寫,例如:
कव kava
क्व kva
— 輔音連寫規則簡介
鄭:你說到「消除母音符」(virāma),我注意到現代天城體之中,書寫現代印地語的時候,有時詞中出現 virāma,而書寫梵語的時候,詞中基本不出現 virāma?
葉:如果學過一點梵語詩歌就知道了,梵語詩歌的格律講究長短音節,而音節是以母音為單位的,輔音不論有多少個,都被視為一個音節,所以多個輔音就要寫成一個結合在一起的視覺單位。
鄭:這讓我想到設計天城文字體的時候,多數輔音連寫是把前面的輔音去掉豎杠,再和後面的輔音水平相連,較好辨認,但也有一些比較復雜的情況,在字體設計中叫做 Akhand Conjuncts(不可分連接, akhand 即梵語 akhaṇḍa,意思為「不可分」),顧名思義,輔音組合不再是簡單的水平相連,而是豎向連接,或者以更復雜的形態出現,有的復雜的,乍一看,真像一朵花一樣。
鄭:印度諸文字的祖先是婆羅謎文字,能不能說說其最早的代表?
葉:印度文化注重口傳心受而不重記寫,在阿育王時代之前,吠陀文明已經傳承了千餘年,但很可能沒有書寫文字。公元前 3 世紀的孔雀王朝文字,也就是阿育王碑銘字體,是目前可以確定的最早的婆羅謎文字。這個時代的婆羅謎字結構簡單,筆畫均勻,或方或圓,造型幾何,頗似漢字篆書筆意,而且字形比較統一,各地沒有呈現出地域風格差異。「婆羅謎」(Brāhmī,也譯作「婆羅米」)一詞最早是 19 世紀末由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提出,他參考《普矅經》與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建議用「梵書」(即 Brāhmī)來命名阿育王碑銘上的字體。
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曰佉盧,其書左行,少者蒼頡,其書下行。梵佉盧居於天竺,黃史蒼頡在於中夏,梵佉取法於凈天,蒼頡因華於鳥跡,文書誠異傳理則同矣。仰尋先覺所說有六十四書,鹿輪轉眼筆制區分,龍鬼八部字體殊式。准梵及佉盧為世勝文,故天竺諸國謂之天書。西方寫經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國往往有異,譬諸中土猶有篆籕之變體乎。
——〔梁〕僧祐《胡漢譯經音義同異記》
— 佛誕生地藍毗尼(今尼泊爾)發現的阿育王石柱銘文(公元前 3 世紀),時隔兩千多年,字跡依然清晰
— 該銘文的拓片
— 根據該銘文內容整理的婆羅謎字表
鄭:能否簡單談一談這之後印度文字發展的歷史?
葉:我想在這里只能大致梳理一下脈絡:阿育王碑之後的幾百年間,佛教對書寫經典的重視可能起到了推動潮流的作用,書寫文字的應用逐漸廣泛,用筆開始影響字形,並且出現了地域風格差異。公元 1 世紀之後,也就是貴霜王朝時期,書寫風格與阿育王碑銘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別,並且有了更大的地域差異,出現了十多種風格,學界常常統稱為「貴霜字體」。其特點主要是:前面說過的字頭的出現,字形從原來的瘦長變為橫寬,筆劃粗細有致,有了書法意識,頗似漢字的隸屬。並且增加了一些弧線,斜線,甚至誇張的甩尾。這些現象最初可能是提升書寫速度的需要,後來則演化為對裝飾效果的追求。
— 上:馬圖拉出土的耆那教銘文,約 1 世紀中;下:該銘文的拓片。
— 約 3 世紀下半葉的佛教寫本
葉:公元 4 世紀開始, 笈多王朝統治了整個北印度,進入其古典文化的鼎盛時期,字體也有了進一步的演化,有多種地域風格,可以籠統地稱為笈多體。其主要變化是,弧線的增多與弧度增大,粗細變化更豐富,使得字形更加優美,有節奏感。
— 笈多時期喬賞彌風格的代表
— 笈多時期的佛教寫本
葉:5 世紀至 8 世紀,印度不同地域之間,尤其是南北之間,字形差別進一步拉大,已經很難用一個名字統稱。北方隨著戒日帝國的強盛,字體有了新的審美趨向,形成一種飄逸婀娜的字體,有學者根據 11 世紀一位游歷印度的阿拉伯人的記錄,認為可以統稱為悉曇體(Siddhamātṛkā),我國唐代時期隨密教傳入印度字體,就稱為「悉曇」,悉曇梵字又從中國傳入日本、朝鮮。
— 菩提伽耶出土的早期悉曇體碑文,公元 588 或 589 年
— 日本法隆寺藏悉曇體梵本《心經》
『拾』 印度主要的文字有幾種
古印度的文字是什麼?古印度民族眾多,語言自然不一。從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後,他們的語言成了占支配地位的語言,這種語言在詞根和語法上都與古代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有許多相似之處,同屬於印度歐羅巴語系。
印度雅利安人最古的語言是「吠陀梵語」,後來語言逐漸變化,人們對於吠陀中的語言已經難以理解。
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波你尼對吠陀梵語做了詳細的解釋和分析,整理出一套梵語語法規范。
梵語是一種典雅而復雜的語言,主要用於官方和宗教方面,民間則使用比較簡單的方言。早期佛教經典所用的巴利語就是一種比較通俗的方言。
印度和流域文明的文字失傳以後,雅利安人的吠陀作品等長期都靠口耳相傳。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的初期,流傳至今最古老的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
阿育王銘文所做的文字有兩種:
①一是婆羅謎文,文可能起源於塞姆人的字母;
②一是佉盧文,可能起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
佉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謎文則在公元七世紀時發展成天城體的梵文字母。天城體的繁文字母共有47個,其中原因14個,輔音33個,這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