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香米的畝產有多高與我國的雜交水稻相比如何
印度香米的畝產大約每畝400多斤,不如我國的雜交水稻產量高。
印度野生稻種質資源的豐富程度遠高於中國。如果他們做水稻的基因改良,難度比國內低很多。其實印度香稻的良種選育和雜交育種也做過,產量至少能翻一番,但沒有大規模推廣種植高品系。印度大米煮熟後有堅果香味,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大米。印度的大米價格之所以這么貴,其實與其產量密切相關。印度生產的大米越少,供不應求的情況就越嚴重,價格就越高。印度的大米品種很少,主要是香米。中國的大米不僅產量遠遠大於印度的大米,品種也是如此。每種米的產量都比印度米高,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更軟更甜,而印度米的粘度更低,所以煮成米飯後,紋路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㈡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世界六大糧食生產國是哪些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六大糧食生產國,糧食產量約為1.09億噸。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我國,由17508個海島構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有「千島之國」之稱。印尼的領土面積為192萬公頃,位居世界第14,可是印尼有2.71億人口,位居世界第四。印尼是由17000多個海島構成的國家,島內盡管有大量的崎嶇山地和丘陵,不適宜栽種莊稼,可是印尼河網密布,島內有很多小的沖積平原,能夠栽種莊稼。同時,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等主要海島的沿海區域,也有不少平原,適合種植農作物。印尼的播種面積大約為33萬公頃。印尼位於熱帶氣候,降水量十分充足,每年的降水量約為1600~2200mm。同時,印尼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沒有一年四季之分,一年每個時間段都很溫暖,能夠種植農作物,因此印尼的農作物一年能夠三熟。糧食能夠三熟,這讓印尼的糧食產量較多,全國糧食總產值為1.09億噸,均值畝產值為344KG,平均產量為419KG。印尼有2.71億人口,卻也吃剩,每年會少量出口一些糧食。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我國的領土面積為960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三,人口為14.1億,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北方地區,大部分屬於暖溫帶和中溫帶,旱災少雨,四季分明,農作物一年只能一熟,南方地區處在亞熱帶、熱帶氣候,一年能夠兩熟。同時,我國的土地,多為山地、丘陵地形,不適宜栽種糧食,可是我國國內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農業種植地,這讓我國的播種面積,也達到了150萬公頃,僅次於美國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我國是個人口強國,也是農業大國。從古至今,我國就重視農業發展,我國根據改進農業種植技術,興修水利工程等,將許多旱災少雨,不適合栽種的區域,變成了富饒的良田。這讓我國用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6.18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㈢ 印度人均自然資源是多少和印度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以下數據皆是前年的數據)印度人均淡水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煤炭資源也沒有中國多。印度人均礦產資源一般也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草原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森林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耕地面積雖然比中國多,但是耕地質量不如中國。人均糧食產量與人均耕地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糧食畝產取決於自然條件、糧食相對價格、農民勤勞程度。印度與中國大陸相比,主要是人口密度大的優勢,較大的人口密度有利於節約許多行業的建設成本。較大的人口密度往往伴隨著較少的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人口密度大既是一個優點又是一個缺點。 中國和印度自然資源的比較。
中國國土面積是印度的3.23倍,農用地面積是印度3.06倍,耕地面積是印度的88.2%,長期作物用地面積是印度的1.35倍,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6.16倍,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55倍,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3.09倍,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2.13倍,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48倍,礦產資源是印度的4.24倍。
中國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面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
㈣ 世界十大產糧國
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糧大國,近年來,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中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美國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年產糧食5億噸左右,是世界糧食生產第二大國。美國的糧食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年出口量約1.5億噸。
印度也是世界產糧大國之一,年產糧食約2.3億噸。印度是人口大國,其生產的糧食基本用於國內消費。
巴西2009年糧食產量達1.41億噸,是世界產糧大國之一。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出口國,第三大玉米生產國,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位。
俄羅斯也是世界產糧大國,2008年糧食產量近1.1億噸。2009年,俄羅斯糧食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
阿根廷,2015-2016年度阿根廷糧食產量將達10,940萬噸,略低於上個年度的1.16億噸。
加拿大,全國耕地面積680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8%,人均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一。農業是加拿大的五大產業之一,全國糧食產量一般年份為5000萬噸上下。
烏克蘭是世界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年糧食總產量為4600萬噸,出口量超過2100萬噸,與俄羅斯並列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
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小麥、大麥年產量超過2800萬噸,出口達1860多萬噸。
中亞國家哈薩克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之一,2007年糧食產量達到2010萬噸,其中約1000萬噸用於出口。
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國。食品加工業是法國獲取外匯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出口額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㈤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㈥ 看印度人吃米飯,那個米又長又大,他們是如何種植的
他們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單季稻。
中國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遠遠超過印度。每種米的產量都高於印度米,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軟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飯後,顆粒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㈦ 2019年世界各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是多少
2019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億畝左右,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6億畝左右以上,並且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准農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糧食產量6.8億噸左右。
美國16.6億畝左右,地廣人稀,大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使得美國稱為最大的糧食輸出國。2019年美國的糧食產5.5億噸左右。至於人口大國印度,有14.5億畝左右的耕地印度的糧食產量約為3.136億噸。
俄羅斯12億畝左右,但糧食產量僅為1.4億噸左右。糧食問題是我們大家關注的大問題,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糧食,不浪費。
㈧ 印度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幾位
印度耕地面積居世界第一位。
印度的耕地面積是1.55億公頃,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國的耕地面積為1.28億公頃,位居世界第三,兩國的糧食產量卻有著較大的差異。
2017年至2018年的印度糧食的總產量為5700億斤虛薯升,人均糧食產量僅略高於200公斤,而國際上的一個公開標准為「人均400公斤」。手春2022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為13657億斤,人均糧食483.5公斤,高出國際糧食安全線83.5公斤。
根據這項數據而言,印度還有很多人需要忍受飢餓,需要為一日三餐而苦惱,更別提每日的營養是否均衡。
印度基本信息:
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差老、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㈨ 為何印度耕地面積世界大於中國而糧食年產不足中國一半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和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麥,肉類食品以雞肉為主,印度人的牛奶飲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說印度人的飲食是非常簡單的。
正是因為印度人的食譜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糧食的肉類動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糧食才能在滿足十幾億人的飲食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大量的出口糧食。
很多人都是這樣解釋印度和我們國家糧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問題,但是我卻認為這些飲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讓印度人節省下大量的糧食,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幾個。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處於溫飽線
印度和我們國家的人口相差無幾但是卻有近1/3的人口處於溫飽線以下,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多少消費能力,自然更不會要求更多的肉類蛋白質因為他們沒有錢購買這些食物。
他們不但沒有合理的飲食結構而且有時候還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飢餓去售賣糧食,因為糧食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所以他們就必須要節省出一大部分糧食用於商業貿易以換取現金。
印度有這么多窮人緊衣縮食自然就不愁沒有糧食出口了,這和我們可以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好多人家浪費的食物都夠很多人吃的了,看來我們國家浪費的毛病該改改了。
第二,印度對農業投入不足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糧食產量,是因為我們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葯。但是在印度自產的化肥是很少的,而進口的化肥對於印度農民來說價格又太高了。就連在我國十分廉價的農葯和一些農業設備在印度都需要進口。
前一段時間印度的農民用可樂做殺蟲劑殺蟲,就是因為可樂比農葯還要便宜,可見印度對於農業的投入該有多麼不足了。連基本的農業生產物資都無法做到供給充足更何其他的農業設施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在土地上實現收入增長,沒有較多的收益就只能減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惡性循環襲來印度的農民怎麼可能不貧窮呢?
對於農業投入不足帶來的問題就是農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換取其他的生活物資,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處於飢餓但是卻還大量出口糧食的問題。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並導致糧食大量外流
由於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歐美一樣的政策,這就導致大量的貧困農民脫離了土地到城市生活。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是歸地主種植的,這些地主所生產的糧食自然不會是貧困的農民,因為他們即養不起食用糧食的牲畜更加不會是糧食的消費者。
這些糧食只能賣給城市人或是出口沒有其他的銷售渠道,這就造成了大量的飢民無糧果腹但是卻大量出口糧食的現象。
印度糧食外流的問題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們看到印度有1400萬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國內的農民之中卻缺乏高端人才就連一些高級的技術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誰還有多餘的錢去學習技術呢?而沒有技術就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在城市這類人也只能淪為貧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是農業發展不充分帶來的弊端。
農民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只能售賣自己活命的糧食,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們也要引以為戒,當農業發展處於停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農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就是傾其所有讀書到城市打工,起碼溫飽可以保證。要不然就只能持續地減少我們的生產資料投入,到最後有可能溫飽都成問題。
㈩ 同樣是農業大國,為何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滿世界買大米
“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農耕大國,自古以來就有炎帝神農教人們播種五穀,這也迎來了農耕時代,大禹治水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水利工程,為農耕灌溉奠定了最早的基礎,到了戰國時期,鄭國修建“鄭國渠”,進一步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環境,在工業化進程當中,可耕種的土地其實並不多,若不進口糧食,就意味著要開墾新的土地,這對環境也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國需要大量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