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佛教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

佛教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

發布時間:2023-04-16 05:11:02

1. 印度的佛教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1、為什麼會傳入中國?------這是因為凡是宗教總是有熱心傳播的人,加上佛教的教義完備,理論清晰,而且滿足了民間對信仰的需要,因此得以廣泛的傳播。

2、怎麼傳入中國的?
大概在佛滅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期間,佛教逐漸從印度往北經過北印度的迦屍彌羅,就是現在的克什米爾、犍陀羅這一帶,然後再往北傳,傳到中亞,之後,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哈薩克這一帶,然後經過中國的新疆,沿著絲綢之路,一直傳到了當時的長安。
而咱們中國漢地的佛法,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從印度傳來的,很多是從西域傳來的。例如早期的安世高、白法祖、康僧會,這些很多都是西域人。例如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是哪裡人?龜茲,龜茲是現在哪裡?現在新疆的庫車,其實龜茲的新疆語叫Küsen,就是現在的Kuci(na) (梵文),就是庫車。所以,早期的漢地佛教是從西域,也就是從北印度這一帶地區,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就是在現在的西安、洛陽一帶,由於這一條路線,是從印度往北,然後再往東傳的,所以通常我們把沿這一條路線傳播的佛教稱為北傳佛教。由於大乘佛教是在中國漢地發揚光大的,所以又可以稱為漢傳佛教,由於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我們也稱之為漢語系佛教。後來,漢傳佛教又往東再傳到了韓國,也就是當時的高麗、百濟、新羅,之後又再傳到了日本。例如在唐朝的時候,有很多遣唐使,這些人到中國當時的首都長安學習佛法,後來中國漢地的佛教又往南傳到了越南一帶。所以現在漢傳佛教既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這都屬於大乘佛教的區域。

2. 佛教始於西漢末期,它是通過什麼方式由印度傳入中國的

文化傳播進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廣闊的地理范圍內,有兩條道路——南北、南和北。南方的傳統來自印度地區,因為當時佛教也在印度廣泛傳播,更不用說印度的任何部分了,然後去了斯里蘭卡,中國最著名的佛教僧侶——塔莫希。


具體地說,在我國,佛教也是由許多教派組成的,如俗語所說的自然、法佛、泰雅、香、禪、經、經、法而且,教派主要是由空虛和二惡,或兩者的結合而成,這里沒有宏旁什麼可詳述的,佛教最終在中國大地上開花,可以說是現代佛教佛教是中國人,人們普遍認為佛教傳入中國是漢代的事,連續八年(65年)漢明帝楚王劉英供奉佛陀,學習游泳祭祀齋戒儀式。劉英的榮耀韓明帝:在三月與神起誓,他是有生之年。從那以後,在漫長的休息十年蔽孫橡(67年)之後,蓋亞滕和印度法蘭帶著白凱鄭馬來到中國,所以在佛教的歷史上,這一年被標記為中國的佛教。例如唐朝文,《論佛陀骨表》說:「佛」……自從漢明帝後的中國有佛法以來。」

3. 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前5世紀時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答摩•悉達多所創立。到公元前3世紀,開始廣為傳播。佛教傳入我國,是通過西域古絲道東來的。西漢末年,西域大月氏派使臣到漢朝,曾給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到東漢明帝時,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漢明帝曾派使臣到大月氏去邀請天竺沙門(即和尚)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人攜帶佛經東來,他們用白馬馱著佛經來到東漢都城洛陽,東漢王朝特地修建了白馬寺。發展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流傳甚廣,影響遍及全國。從此印僧東來佈道,漢僧西去求法成為為時數百年人數眾多的活動,成為東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國和印度兩大古代文明產生了具有深刻內涵的匯聚。

從東漢時期開始,由於佛教逐漸通過古絲道傳入中國。以希臘、羅馬式裝飾手法表現印度、羅馬題材的犍陀羅藝術也流傳到我國新疆地區,給我國的繪畫、工藝美術、雕刻和建築帶來了希臘、羅馬的風韻。例如,羅布泊南漢代樓蘭國都扜泥城的廢址米蘭,在本世紀初發現了羅馬式壁畫。壁畫中的王子、比丘和有翼天使,以及佛教僧侶,同埃及法雍的畫風如出一轍。壁畫的畫題所表現的應是佛教故事,但構圖、色調和繪畫技巧則完全是羅馬式的。尤其有趣的是,印度佛教故事中善牙太子和王妃所駕的馬車,竟是一輛羅馬式的駟馬車。時代晚於米蘭的庫車、拜城千佛洞的繪畫,亦多為希臘、羅馬格調。見於各處的宴飲圖中都附有古典希臘藝術中的海馬和美人魚等題材的插圖,來源也不外乎是羅馬統治下的埃及。在內地,河南唐河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已出現希臘、羅馬盛行的有翼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十分生動,是屬於東漢早期的遺物。這種犍陀羅藝術一直在我國新疆地區流傳到8世紀。沿著絲綢之路的南北二道,許多佛寺遺址發現的大型壁畫就是希臘、羅馬、印度、波斯和中國畫法融會的結晶。

4. 佛教是怎麼由國外傳入中國的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我國最早見於秦國統一六國,即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在我國開始傳播開來。佛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隨著人口的遷移而傳入中國

千百年來,佛教在我國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例如唐太宗就曾讓玄奘法師去西域學習佛法,這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 佛教是什麼時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

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馱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

延伸:

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

7世紀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後,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後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採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展,17世紀中葉以後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興。

7世紀初,聖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

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後,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6. 佛教是怎麼從印度傳入中國的

若說是「在中國」而且「起源」那肯定是道教了,本土宗教啊,可以追溯中華文明到啥悉叢時候道教就可以關聯上,但注意是「起源」,我看很多人忽視、混淆了這個詞,把道教起源和道教本身視為一同了,以人比喻一下,你的出生和你的出現,你的出生自然是在生下你的時候(好像廢話文學了,具體說是你離開母體時,作為睜含櫻一個生理上獨立的人/臍帶剪了/),而「你的出現」那在媽媽肚子里有胎兒了就有你了,這就把你的「概念」提前了十月。
佛教傳入中國,西漢末就有了
魏書志釋老十雲:「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後漢書王英傳、後漢紀卷十、佛祖統紀…等,均載有漢明帝夜夢金人老亮之事。太史傅毅對以或為西方之佛。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使西域。永平十年(67年)於大月氏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得佛像經卷,用白馬載抵洛陽,明帝為其建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是為中國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為我國學者所公認佛教傳入中國之始。

7. 請問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來的,是誰傳過來的

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

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中國佛教藝術的飛躍發展,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時代。來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國迅速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

這種交流不僅對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美術和雕塑藝術的發展也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繪畫方面,顧愷之、陸探微和張僧繇等畫家,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漢畫的技藝和風格,一方面又受到了來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繪畫表現手法的影響,在繪畫理論和表現手段方面,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

(7)佛教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過程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

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

公元57年,光武帝病逝,太子劉庄繼位,就是漢明帝。有一天,漢明帝夢見一個金人,這個金人有一丈六尺那麼高,項佩日輪,在漢明帝脖子以上佩戴著一個太陽般的光圈。

這個日輪,實際上就是佛光,日輪的光芒四射,金色燦爛,金人就在金鑾殿上各處飛行。

第二天,漢明帝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

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 (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

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釋迦牟尼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

釋迦牟尼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釋迦牟尼為「佛陀」。釋迦牟尼死了以後,其弟子把釋迦牟尼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

於是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

蔡愔和秦景一行人一路跋山涉水,當走到大月氏國(今天的阿富汗)一帶時,在這里巧遇了兩位從天竺來的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經過交流,蔡愔和秦景認為兩位高僧就是漢明帝要找的人,遂決定邀請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傳授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

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8. 佛教是如何傳入我國的呢

據歷史記載,應該是秦朝就有陸陸續續的佛教法師進入中國。
不過公認的正規的時間,根據《四十二章經序》、《牟子理惑論》等多種典籍的記載,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劉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於夜晚夢見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項有日光,在殿前飛繞而行。第二天會集群臣,問:「這是什麼神?」局亂當時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聽說西方有號稱『佛』的得道者,能飛行於虛空,神通廣大,陛下所夢見的想必就是佛。」第二年,漢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遠征西域求法。使團到達大月氏國後,抄得佛經42章(這就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並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當地遇見高穗臘寬僧迦攝摩騰、竺法蘭,邀請二師來漢地傳播佛教。二師接受邀請,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來到洛陽。漢明帝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專門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猜亮馬寺」。白馬寺是我國漢地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經則收藏於皇室圖書檔案館「蘭台石室」中。這就是「白馬馱經」的故事。
應該說正式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公元68年。。

白馬寺和當年馱經的白馬雕像

9. 印度佛教如何傳入中國

漢代,印度佛教傳人了中國。在印度,自阿育王於公元前三至二世紀把佛教立為國教之後,佛教便取得了統攝印度思想學術的地位。佛教在中國初傳,主要是作為信仰和方術(舊時指醫、卜、星、相、煉丹等技術)流行於民間的。佛教被廣大知識分子所接受,是從兩晉(公元265年至316年為西晉,公元317年至420年為東晉)時期開始的。知識分子特別感興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論,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國傳統學術較少研究的理論問題。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期,佛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幾乎遍及整個中國。

佛教東傳中國,是一種外來宗教向另一個文化高度發達國家的傳人。比起佛教來,中國人固有的意識,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許多明顯的優越之處,這就決定了佛教思想對中國人的意識不是「征服」,而只能是「融匯」,即發揚它本身獨特的思想內容,補充到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中去。經歷了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佛教已融匯、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哲學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字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各種概念的分析,都有其獨特與獨到之處。在世界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路之中;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並以其獨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給予了人們以新的啟發,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隋唐時期,佛教的思想體系已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比如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禪宗、凈土宗、密宗等等,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在文學方面,學術界有「佛教文學」這一概念。數千卷譯自梵文的佛教經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瑰麗、典雅的文學作品,如《維摩詰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尤為歷代文人所喜愛,甚至被人們作為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研讀。佛教還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遣詞方法。《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直接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公元365~427年,東晉詩人)、王維(公元701~761年。唐詩人)、白居易、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宋代政治家、思想家、詩人)、蘇軾(公元1037~1101年,宋詩人)等大文學家的詩歌創作,大詩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一些詩篇、特別是人蜀(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杜甫棄官,經秦州、同穀人。蜀,投奔嚴武,定居成都草堂。嚴武死後,又漂泊夔州)後期的詩作所表現出來的心境,也顯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唐人傳奇(當時興起的短篇小說)和宋人話本(當時興起的白話小說)中常講因果報應、人冥轉世、南柯黃粱,這裡面的許多東西都不是中國人固有的思想,而攙雜著不少印度人的觀念,因此在文學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情調。

唐代文學中,受印度影響的,除了傳奇之外,還有變文。變文是這一時期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由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來范圍擴大,也講中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在中國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大量變文中,除佛經故事外,就有《孟姜女變文》、《漢將王陵變文》、《伍子胥變文》等等。變文的產生與印度的影響密切相關,變文這種體裁來自印度已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們今天仍然廣泛使用的許多用語都來自佛教,比如世界、如實、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由於介紹新概念,很自然地輸入了許多新詞,比如反應佛教基本概念的蘊、諦、因緣、境界、真如、法界、大乘、小乘、業、果、報等等,這一類詞中有些是漢語原有的,但在佛典中使用時便賦予了它們全新的含義,應視為新詞;有些是外來語的音譯詞,如佛陀、菩薩、沙門、般若、菩提、波羅蜜、瑜伽、禪、劫等等。除此而外,還有一些佛教的專用詞語(包括短語),如真諦、法門、頓悟、化身、變相、不可思議、打成一片、心心相印、舉手投足。一針見血等等。其中有些詞已經完全融會到漢語中,很難看出外來語的痕跡,比如實際、希望、安樂、形象、消化、傲慢。在唐宋文人的詩文中,使用佛教詞語、典故成為一時風氣。

由此可見,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不搞清它們與佛教文化的關系及所受影響,就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也不可能總結出符合歷史實際的規律;若要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也不能不研究佛教。事實上,從公元148年安息僧人安世高來華譯經(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化運動即佛學的開始)算起,至公元1175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宋代唯心主義哲學家)、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宋代哲學家)鵝湖之會(宋孝宗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朱善和陸九淵的一個共同朋友呂祖謙,邀請朱、陸二人和兩派其他人物在江西的一個名勝鵝湖寺相會,討論兩人思想的異同。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化運動即理學的創立)的這1000餘年間,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期,也就是中外學者盛贊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化。這一時期,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主流是佛學,其時間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都遠非兩漢經學(中國的一門包含有豐富哲學內容的古老的學問,它的研究對象是儒家經典,即《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樂》有聲無書,所謂「六經」實際上只有「五經」)和宋明理學(宋元明清時期以討論理氣、心性等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所能比擬(bǐnǐ,比較)。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壤上生根、成長的佛教,不光結構獨特,宗派體系各異,而且呈現出不同於印度的氣象和特質。有人把中國佛教的特質歸納為:調和性、融攝性和簡易性。所謂調和性,是指對佛教外部的不同思想、觀點的妥協、依從、迎合、附會,自然更包括對某些類似或一致的觀點的贊同、推崇、吸取和融合。所謂融攝性,是指中國佛教統攝內部各類經典和各派學說、統一各地各派學風的特性。中國佛教中真正綿延不絕的是在印度也沒有成宗的禪宗和凈土宗,尤其是禪宗,更是唐代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禪宗和凈土宗的久遠流傳是與它們的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易分不開的,所以,簡易性也是中國佛教區別於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

佛教日益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吸收和改造的過程。因此,中國佛教的特質,歸根結蒂由中國國情所制約和決定。中國佛教特質的形成,自有其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

社會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嚴密統治。中國自秦漢以來,直到清朝滅亡,所實行的始終是專制主義的國家政權,皇帝及其所屬的官僚統治機構是地主階級利益的集中體現,掌握著絕對的政治權力。中國最高的封建統治者往往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提倡、扶植佛教,也可以出於同樣的需要限制甚至毀滅佛教。就是說,封建統治者的佛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佛教的命運、方向、軌道和特點。

2.以家庭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封建倫理關系。「父為子綱,君為巨綱,夫為妻綱」等等綱常名教,形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一整套道德規范。「忠」、「孝」是封建社會政治道德領域的兩面最高旗幟,是人們生活和行為的最高准則。中國封建社會巨大的倫理關系網路、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既是抵制佛教流傳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化佛教信仰的消融劑。

3.政治上的統一和各民族的融合。這種統一和融合直接推動了統一的佛教的形成。

4.封建統治階級的變遷和頻繁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中國封建地主階級有一個演變、發展的過程,到隋唐時代,士族(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內部逐漸形成的世代讀書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享有特權)地主漸趨沒落,庶族(封建社會里世代平民身份的家族)地主日益興起,這就促使貴族化色彩較少的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流傳。中國農民人數眾多,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也不斷遭到失敗;農民文化落後,居住分散,勞動繁重,因此,直指心性、頓悟成佛的禪宗和口念阿彌陀佛的凈土宗,由於其簡易性,很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並產生廣泛影響。

10. 佛教是如何從印度傳入到中國的

關於佛教如何傳人中國、何時傳入中國,歷來說法不一。據《魏書.釋老志》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今中亞南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經》。」意思是說,漢哀帝年間,博士弟子秦景憲在大月氏的時候,蒙國王伊存親授《浮屠經》,有人把這認為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

但是更多的人則傾向於佛教於東漢年間傳入的說法。根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金光閃閃的人在宮殿前飛翔。

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內25歲等身像(亦說35歲降魔成道像)為見即解脫。有緣瞻禮者,見聞隨喜。

第二天,漢明帝詢問群臣,太史傅毅告訴漢明帝:我聽說西方天竺國(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空之中,全身環繞著金光,您夢見的大概就是佛吧!漢明帝對傅毅的話很感興趣,於是就派羽林郎中秦景、蔡?鄭?īn)、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西域。

三年後,使團從西域請來了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同時帶回了佛像和經書,漢明帝隨即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並將佛像、經書放置在白馬寺中,這就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的由來。由於《西遊記》這部書的影響巨大,人們只知道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去取經的故事,殊不知,早在漢朝是就有佛經被請到了中國。

此後,攝摩騰和竺法蘭又將他們帶來的佛教經書翻譯為漢文,中國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此成書。不過在當時,人們大多認為佛教屬於神仙方術,佛教主要傳播的地區只局限在長安、洛陽、徐州一帶。

閱讀全文

與佛教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怎麼用糖漿 瀏覽:901
義大利和北京哪個面積大 瀏覽:730
越南簽證租房注意什麼 瀏覽:929
英國留學網課怎麼上 瀏覽:855
印度和中國汽車製造哪個好 瀏覽:451
怎麼替換印尼巴士的車皮膚 瀏覽:259
印尼泗水機場在哪裡 瀏覽:119
鄒兆龍越南送貨叫什麼名字 瀏覽:358
印尼榴槤多少錢一枚 瀏覽:632
義大利風情街在哪個站下車 瀏覽:258
火龍果越南哪個好吃 瀏覽:194
希臘與義大利哪個面積大 瀏覽:100
義大利蔬菜湯用什麼炒 瀏覽:717
中國歷史上的大書有哪些 瀏覽:455
艾多美在中國能活多久 瀏覽:603
義大利面為什麼是歐洲的 瀏覽:520
中國到比利時船要開多久 瀏覽:834
印度抖音下載量多少 瀏覽:486
中國護照在非禮賓能呆多久 瀏覽:346
為什麼義大利人討厭美式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