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較印度和中國的綜合國力,哪個更強大
綜合國力的比較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差距很大。
印度的人口超過12億多。
中國人口13億多。
2011年印度GDP1.83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2004年水平)
2011年中國GDP總量合7.3萬億美元
工業能力,
印度總體工業能力與水平尚較落後於中國,無論基礎還是高精科技,至少也有十到十五年的差距,不過,為數不多的超過中國的亮點就是印度的軟體工業等領先於中國。
軍事方面,
印度陸海空三軍總體實力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軍事工業更加落後,軍工能力約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只有相早的數據,2003年左右:
消費領域
行動電話
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2003年底擁有2.7億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萬。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
網際網路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印度:查不出來,估計是還沒有產業化。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IT第二大國的信息化,看來也是完全沒有民眾基礎的空中樓閣——10億沒有被互聯網網羅的人民和25萬IT員工。
工農業領域
鋼鐵(反映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印度:2003年的鋼鐵產量不足2800萬噸(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25億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衡量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印度:約60萬噸/年,不僅在世界、也名落亞洲排行榜的孫山之外。
中國:約500萬噸/年,世界第5位,亞洲第3位。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國生產,2003年產量為7.6億噸。
印度:無可奉告。只有兩個相關數據: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借用化學概念,兩種原子在一定條件下生成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這個國家主要還是處於水和泥分開的原始狀態,他們之間還沒有反應條件。
石油(命脈資源豐富程度和工業發達程度指標)
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並且即將面臨資源枯竭危機。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6億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汽車
印度:號稱100萬輛,估計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個輪子以上的車全都算上了。
中國:420萬輛,2004年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公里/小時或120公里/小時)在2003年末達到了2.7萬公里,並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開始對它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進行規劃設計。
鐵路
印度:6萬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國的鐵路體系並不統一,有寬軌和窄軌之分。同時,印度幾乎沒有對它的鐵路系統作過全面改造,現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還靠舉燈搖旗來指揮。
中國:不要忘記中國超過70%的國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等均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博物館,更有「磁懸浮」這種高精尖。
糧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2003年生產2.5億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480斤/年。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650斤/年。
經濟成分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如果說中國是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代價,印度的首要任務則是不顧一切惡補工業化。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IT大國,因此這應該算是其強項。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中國聯想公司今年生產了一台超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第4。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這是中國貨(當然還只是廉價品,所以被戲稱為一億條中國褲子換一架美國飛機)橫掃世界,而中國人想見到印度貨不親自到西天(天竺)「取經」是取不來的原因。
社會發展領域
中國有13億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億,並有望在40年內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上世紀80年代,兩國的人均實際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只有4.1%。這種差別導致了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內增長140%,而另一個國家只增長50%。
請看下面來自美國中情局2003年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
2. 印度醫院為何連續發生新生兒死亡事件
9月18日報道印媒稱,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爾聲名狼藉的BRD醫學院附屬醫院仍在發生兒童死亡事件,並且其中大多數是新生兒。過去10天里,有近120名兒童死亡。
BRD醫學院附屬醫院8月份有多達300名兒童死亡,其中有30名兒童死於缺氧。
同樣在8月,北方邦法魯卡巴德的一家地區醫院有49名兒童死亡,其中有許多是新生兒,而死因也是缺氧和缺少葯物。
3. 印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對比2022
出生率:18.738/1000 死亡率:7.358/1000 預期壽命(男女):68.89 男性平均壽命:67.42 女性平均壽命:70.51 生育率:2.303/1 出生性別比例:1.106男性/女性 嬰兒死亡率:34.88/1000 平均生育年齡:26.523歲 自然增長率:11.38印度
4. 中國和印度之間在綜合國力上有什麼差距
目前印度的綜合國力還難與中國相比。
消費領域
行動電話
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2003年底擁有2.7億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萬。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
網際網路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印度:查不出來,估計是還沒有產業化。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IT第二大國的信息化,看來也是完全沒有民眾基礎的空中樓閣——10億沒有被互聯網網羅的人民和25萬IT員工。
工農業領域
鋼鐵(反映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印度:2003年的鋼鐵產量不足2800萬噸(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25億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衡量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印度:約60萬噸/年,不僅在世界、也名落亞洲排行榜的孫山之外。
中國:約500萬噸/年,世界第5位,亞洲第3位。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國生產,2003年產量為7.6億噸。
印度:無可奉告。只有兩個相關數據: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借用化學概念,兩種原子在一定條件下生成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這個國家主要還是處於水和泥分開的原始狀態,他們之間還沒有反應條件。
石油(命脈資源豐富程度和工業發達程度指標)
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並且即將面臨資源枯竭危機。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6億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汽車
印度:號稱100萬輛,估計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個輪子以上的車全都算上了。
中國:420萬輛,2004年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公里/小時或120公里/小時)在2003年末達到了2.7萬公里,並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開始對它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進行規劃設計。
鐵路
印度:6萬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國的鐵路體系並不統一,有寬軌和窄軌之分。同時,印度幾乎沒有對它的鐵路系統作過全面改造,現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還靠舉燈搖旗來指揮。
中國:不要忘記中國超過70%的國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等均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博物館,更有「磁懸浮」這種高精尖。
糧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2003年生產2.5億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480斤/年。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650斤/年。
經濟成分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如果說中國是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代價,印度的首要任務則是不顧一切惡補工業化。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IT大國,因此這應該算是其強項。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中國聯想公司今年生產了一台超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第4。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這是中國貨(當然還只是廉價品,所以被戲稱為一億條中國褲子換一架美國飛機)橫掃世界,而中國人想見到印度貨不親自到西天(天竺)「取經」是取不來的原因。
社會發展領域
中國有13億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億,並有望在40年內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上世紀80年代,兩國的人均實際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只有4.1%。這種差別導致了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內增長140%,而另一個國家只增長50%。
請看下面來自美國中情局2003年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
在中國很少存在家庭歧視。女性有平等的權利。中國的少數民族經常比漢族人享有更多的優惠權利。在印度呢?有種姓制度,有付不起嫁妝被燒死的新娘,卻從未聽說「妻管炎」。
現在的國際媒體上充斥著太多這樣的論調:印度的未來比中國好,印度比中國更有潛力……但是,印度怎麼樣、中國怎麼樣大家可從前面的數字看出來。
5. 印度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印度平均壽命是69.2歲。在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125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在提高人均壽命方面,印度任重道遠。印度近幾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很高,但經濟質量差,人均收入更低,2018年印度的人均收入雖然增長了8.6%,也只有11.2835萬盧比,兌換為人民幣只有10804元,而中國2018年的人均收入為107327元,是印度的9.9倍。
印度的新生兒死亡率(IMR)很高。每出生1000名嬰兒,就有145人死亡,中國的IMR為84。從那時開始,印度通過在機構分娩和孕產婦保健方面的投資,將IMR大幅降低至30,而中國的繁榮使其能夠將其IMR降低至7,這相當於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水平,美國2018年的IMR為5.6。
(5)印度嬰兒死亡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有環境因素有經濟因素這些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了平均壽命就像經濟因素來說經濟發展的越好,壽命也會被影響,醫療水平如果好的話,壽命就會延長,環境主要包括他們的河水的環境,城市的環境這都是可以影響壽命的。
2、其實印度的環境特別不好,在印度的一些地方街上都會有露天的廁所,我們會經過處理,他們都隨意堆放在一起這么差的環境自然而然,人的壽命就不會長。
6. 被稱為世界葯房的印度,為何每年嬰幼兒死亡數量還高達80.2萬
這其實就是因為印度臟亂差的環境導致的啊。說句實話,印度的發展其實還算不錯的,而且它還是世界葯品主要出口國之一,一直都被稱為「世界葯房」。印度甚至還有大批量的仿製葯的存在,即使是這樣,印度每年死亡的孩子的數量也很多。
而且嬰幼兒的抵抗力本身就差。如果是順利長大的成年人,他們的體內其實已經產生了這種抗體,可以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但是嬰幼兒不同,剛剛出生的嬰兒是最為脆弱的,一個感冒就可能讓他們斷送性命,而這種不潔的環境很容易讓他們生病,所以說,即使是印度是世界葯房,但是它的環境,註定了印度很大一部分的孩子無法順利長大,只能半途夭折。
7. 中國和印度的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方面闡述。
政治:我國為單一制國家,由中央對個地方進行直接管轄,全國只有一部憲法(除特區).並且是議會制共和制最高權利機構為全國人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各職業等人民構成,體現了我國的民主.而印度是聯邦制國家由若干成員構成,全國通行有若幹部憲法,不利於中央的管理.他也是議會制共和制,但執政黨由若干黨組織成聯合黨派從而控制議會,這樣使得國家政局不穩定.
經濟:我國去年GDP達30100億美圓位居世界第四(今年位居世界第三),印度達9280億美圓位居世界第十三,並且我國的政體使得我國在經濟發生變故時可以及時進行宏觀調空,反映速度大大高於資本主義國家(今年金融危機就是例子),同樣受人口因素影響的印度人口自然增長率遠高於我國,所以其經濟並不是很樂觀.在此次金融危機時印度拿不出象我國4萬億這么大數字的錢來救市,而且他的政體大大限制了其在救市時的反映速度.
科技:這方面印度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他計劃在2015年發射載人航天飛船,2025年實現登月計劃,他的科技產品在世界得以廣泛的認可,但在去年的國家綜合國力派名中印度的科技力只有176,而我國達312,這充分證明了我國科技水平將近是印度的一倍,但其發展速度不容小視.
軍事:印度軍事力170,我國508.雙方均擁有核武器,我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可對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進行導彈攻擊,印度只擁有遠程導彈,我國擁有二次打擊能力,印度則沒有,印度有3艘航母不過都是常規動力,我國雖無航母但不會怕他,因為他的攻擊能力十分有限.我國軍費開支598.2億美圓,印度242.6億美圓.
預計2025年我國綜合國力排世界第三,印度排第八,雖然在任何方面我國均高於印度,但其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視,不過印度的人口問題大大的影響了他的發展.
中國自古就是大國,是世界的強國,在未來中國會為世界的多極化產生巨大影響,僅在經濟上說2037年中國就能超越美國!
8.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GDP :2003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 GDP,20043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4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 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 印度已經落後中國一大圈 時間:2005/03/11出處: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3月5日一期發表文章對比中印兩國的發展,正標題為《巨大的差距》,副標題為《如果這是一場賽跑,那麼印度已經落後一圈》。文章摘要如下: 城市面貌差距明顯 相隔幾年重訪北京或上海,你會對眼前的變化感到目不暇接。走出新機場,新的高速公路就把你帶進市區。路邊不時出現一些新的高樓大廈,以前熟悉的建築物似乎在水泥叢林中消失了。中國部分地區也許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建築高峰期。 而回到德里或孟買,卻一切依舊,令人有點沮喪。機場惟一的變化是擁擠的移民大廳里的排隊系統有所改善。通往市區的道路即使在夜裡也嚴重堵車,卡車上印著「請鳴笛」的標志。在交通堵塞的路段,殘疾人和懷抱嬰兒的年輕母親隔著車窗乞討。也有一些新的建築物或新的公路,在德里,還出現了一條嶄新的地鐵。但是,正當鄰國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時候,印度從外表看幾乎仍然是老樣子。 要衡量這種差別是困難的。印度人說,中國的統計數字是那些想給上司留下好印象的地方官員編造出來的,這些統計數字不可靠。可是,從廣義上講,這些統計數字所顯示的趨向以及它們所說明的問題————中國超過印度————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符合眼見的事實。反對用統計數字作依據只是印度人否認中國超過印度的一種做法。 許多印度人很不耐煩,認為外國人只看到機場和乞丐等落後的一面,卻看不到印度取得的許多成就———包括印度最近高速發展的經濟。連一些外國人也忍無可忍,不知道那些外國人為什麼要透過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現象來看印度所取得的成就,不知道他們的東道主如何能長期在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的背景下謀求發展。中國的變化給他們提供了敲列印度的棍子。 中國GDP十年來增長更快 可是,在中國也有乞丐,數據方面的差距也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用人均購買力來衡量,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超過印度。自那以後,兩國經濟都有了飛速的增長。印度的GDP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5.6%,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5.8%。中國的增長是可以比較的,但起點高得多,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9.3%,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率高得多,人均GDP差距變得更大了。在1990年至2003年期間,中國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長8.5%,而印度只有4%。因此,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按目前的美元匯率折算————是1100美元,而印度只有530美元。鑒於兩國不久前還大體相當,這種差距是令人吃驚的。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中國的富裕程度比印度超出70%。 從「千年角度」研究兩國情況的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認為,兩個世紀前,中國略富於印度,但自那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比印度窮。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印度人均國民收入從1820年的533美元增長到1913年的673美元,而中國卻從600美元跌到552美元。到1950年,印度人均國民收入是619美元,而中國只有439美元,盡管從絕對數字看,中國在全球GDP中所佔的份額仍然排在印度之前。自那以後的每個十年中,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都超過印度。 這一發展的一個結果是,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印度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總人口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基本保持不變。而中國的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4降到1/5。在20世紀里,中國經歷好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在1958年至1961年又經歷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的飢荒。自1980年起,嚴格控制生育的政策遏制了人口增長率。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已經從1913年的8.9%增長到2000年的11%,去年又增長到13%。 國際貿易差距很大 用國際貿易來衡量,兩國之間的差距就更大。在1990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1.9%,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1.6%。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去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增長70%以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接近那個數字。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印度的貿易也增長很快,去年增長16%。即使如此,印度去年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左右,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占份額不到1%。連續三年,中國貿易增長的部分都超過印度的外貿總額。這意味著兩國在全球貿易系統中的分量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改變了相互間的看法。印度出口商在兩年前擔心中國的競爭可能是他們的末日,現在卻擔心中國實現硬著陸可能會破壞正在發展中的一個大市場。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印度的將近五倍,在2004年增長2070億美元,到年底達到6100億美元。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已經成為富國經濟論壇中的一個重要夥伴。根據它自己提供的數字,中國去年在全球商品貿易增長中佔12%。 印度貧窮人數比中國多 中國政府以及中國人民擔心正在出現的貧富差距,但是,經濟迅速增長已使生活在貧困狀態的人口比例大大下降。據世界銀行說,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數(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在1981年到2001年期間減少了大約4億人。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戴維·多拉爾說:「貧窮已經基本上消滅了,對此我們很有信心。」但印度還沒有消滅貧窮。據印度政府提供的數字,印度貧窮人數在1977年至2000年期間減少6900萬人,但仍有2.6億人仍然生活在貧窮中。世界銀行估計,35%的印度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而只有17%的中國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國營養不良的人數在1990—1992年期間有1.94億人,十年後已經減少到1.42億人。在印度,相應的數字是2.21億人和2.16億人,說明其營養不良的人數仍佔世界營養不良人數的1/4。印度大約47%五歲以下的兒童體重過輕,而中國只有10%。印度的嬰兒死亡率是65‰,而中國只有30‰。印度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63歲,而中國人是71歲。印度的成人識字率是57%,而中國是91%。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設計的人類發展指數中,中國得分0.745(滿分為1),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94位,而印度得分0.595,名列第127位。然而,值得引人注意的是,用這些基本生活標准來衡量,中國的起點比印度高得多。 當然,如果說人們可以從一大堆混亂的數據中找出最有說服力的統計數字來說明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的話,那麼,這個統計數字很可能就是婦女文盲率。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中國87%的成年婦女識字,而印度只有45%。許多東西都是隨女孩接受教育而來的:全家更高的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更長的壽命;更有生產力的工人;以及對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的推動
9. 印度醫院現嬰兒集中死亡是怎麼回事
2017年10月28日,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一家醫院里,一天時間內有9名新生兒死亡。據艾哈邁達巴德這家醫院表示,這9名嬰兒死亡的原因是體重過輕,其中有5名嬰兒是在情況危急時被轉入該醫院接受治療的。
希望不要在發生此類事情了。看著都心疼。
10. 為什麼叫印度人為三哥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貶義稱呼。「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阿」字,而上海話中與「三」相關的詞彙(阿三、八三、癟三、十三點、豬頭三)多為貶義詞。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爪牙」,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詞已經廣泛流傳開來,多含國人嘲弄印度之意。
拓展資料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1]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