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喀什設為經濟特區,相當於第二次下海,這么大的事為什麼沒多少人關注網上的新聞也相比較少,大家什麼看
看來大家還不明白狀況,對於喀什來說,最優先的最大的商機不是別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從城市的城區基差枯礎設施建設、市內和外通連接阿克蘇與庫爾勒的各類交通(喀什的交通發展程度不是一般的低呀)、另外就是信息基礎設施。其實大家不要用深圳、浦東等經濟特區的概念來套喀什,這里要成為國家規劃的「特區」的話,要用最快速度建起城市和經濟基礎功能虛橘洞設施。也就是,別的城市,不用說什麼大城市,一般東部城市的當年所發展起來的城市產業都能在這里找到市場。
要是說利用喀什的區域優勢的話,那就是外貿和來料加工出口,但這里又有一個瓶頸問題,喀什雖然接壤多國,但都是些什麼地方呀,消費層次和商品需求的種類和量都低。但另外還有一種大膽猜想,其實要考慮在新疆的口岸城市建特區,喀什不是首選,是伊寧。外看,伊寧做特區其經濟腹地近有中亞五國,遠有東歐和俄羅斯,內看,北疆的經濟水平要遠高於南疆,而且與內地交通更方便。這個猜想就是,形成喀巴經濟線(以喀什聯通巴基斯坦),形成南亞甚至歐亞的重要戰略中心。中國一直對老巴不錯,不是僅出於對付印度的,中國可以通過巴基斯坦貫連至印度洋與中東,不然南亞印度和東南亞形成的壁隔何以逾越,這樣一來中國的戰略廣度和延伸度擴展的不是一丁點呀。濤哥呀,他不是單 想保國內穩定和區域經濟呀,此等將一個偏僻小城(不是相對內地來講,就是對於新疆本地來說,喀什也是個偏僻的地方)弄成經濟特區豈是單為了「經濟」,當然,也正是因用比「經濟」更高的層次來考慮特區的設置,所以經濟的潛力就更不能伍廳小覷,其實,巴基斯坦要是爭氣點交通和經濟基礎好點,從喀什貫通至卡拉奇僅相當於北京至上海的路上距離,但卡拉奇至紅海那是比從上海繞東南亞南亞要近不止十倍的距離,與波斯灣更是「近在咫尺」,這樣的交通優勢完全勝於很多的沿海發達城市的「臨海優勢」。甚至可以這樣想,這個喀巴經濟線能站到中國對西半球貿易的很大一部分。
② 喀什是經濟特區嗎
是。
喀什是西部歷孝燃唯一的經濟特區,連接中國和中亞、巴基斯坦等經濟區,也是中巴慎備經濟走廊的起點,通過喀什可以直達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進入印度洋。
喀什市是中國第六個經濟特區,肢虛前五個是改革開放後規劃的深圳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海南省經濟特區。
③ 喀什成為經濟特區的原因。
第一,喀什作為一個特區,可以枝斗橘縮小民族之間的經濟差距。第二,喀什地理位置特殊銷畝,向西可通過阿富汗,連接伊朗,獲取中國急的石油;向南通過接巴基斯坦,可直達猛團印度洋,保證印度洋航運安全,也可突破美國家包圍。
④ 印度印象:好學、樂觀、積極、善於抽象思維
2015年9月份在印度出差,主要工作是講課,總共輾轉三地新德里周邊的Gurgaon,Noida,和班加羅爾Bangalore。
三個地方,公司都有面積很大的辦公樓,很多員工,而且在乘車的路上還能夠看到公司其他的辦公樓。據當地同事了解,印度公司有員工兩萬一千多,超過總部,絕大部分是服務人員,研發大約兩千多名。
Gurgaon和Noida是印度首都德里周邊的衛星城,屬於NationalCapital Region (India)的一部分。為了帶動經濟發展,印度也設置了若干經濟特區SEZ( SpecialEconomic Zone),很多跨國企業就在這樣的特區里。
Gurgaon是頗有歷史的地區,在新德里西南32公里處,離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比較近,屬於Haryana哈里亞納邦。Gurgaon是經濟發展很快的城市,有超過一半的財富五百強企業在這里有分支機構。七十年代Suzuki日本鈴木公司在這里建廠,帶動了經濟發展。1997年GE在這里發展,帶動了這里外包產業的發展。
Noida則是一座新城,全稱是New Okhla Instrial DevelopmentAuthority,屬於北方邦,建於上世紀70年代。該城市是為了分流首都德里的發展功能,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成為印度城市發展的典範。當局為Noida城區規劃了25年的發展容量,因為發展過快,15年左右就達到規劃容量,就在附近又規劃了新區Great Noida.該城有諸多耳熟能詳的IT企業,比如IBM, Accenture, Samsung, Dell, TCS,愛立信等。
Gurgaon的辦公室就像典型的公司辦公室氛圍,溫馨又安靜。這里的同事早上來的很准時,下班也很准時,有條不紊的進行日常的工作。
Noida園區,這里辦公區域的人員密度很大,有數千人。在國內景區、車站經常見到人山人海,然而在印度辦公室忽然有了這種感覺,還是令人非常震撼的。
辦公樓每層都是敞開的巨大空間,條形辦公桌成排擺放,每個人的面積大約是學生課桌那麼大。早上上班的時間,成片的區域都是空盪盪的,桌上空無一物。若干時鍾懸掛在辦公室的各個醒目位置,指示著各個時區的時間,包括常見的美國各個時區的時間,還有不常見的奈及利亞時間,東非時間等,也能看到很多辦公區域標記了一些國家或者地區的名字,比如東非,奈及利亞等。
快要下班的時候,再望過去,早上空盪盪的辦公區域坐滿了密密麻麻的人員,大家都在忙碌著,人頭攢動,真有一種人山人海的感覺。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服務中心,面向全球的服務中心,服務於全球不同的區域。直觀的感受還是非常強烈,令人印象深刻。
在課程中間,印度同事令人印象深刻。絕大部分時間,印度同事上課非常認真,很投入,基本沒有人玩手機,也很少去操作電腦,只有少數有重要事情需要處理的同事會在集體討論和游戲環節查看電腦。在Noida和Bangalore的同事,是很少有人帶電腦來參加培訓課程的。
態度也很好,確實能做到初學者的心態去學習,比較少去挑戰和辯論課堂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聯系自己的工作實踐、體會和挑戰來進行思考、問答和討論。
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興趣非常大,Noida和Bangalore是IT部門,非研發部門,所以我准備了比較多的內容和材料,超過兩天的課程容量,是希望能根據他們的反饋,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裁剪和取捨。結果他們對這些內容都有興趣,反而是要求把游戲環節去掉,有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本來是擔心會很枯燥,沒想到兩天的課程他們都能保持很強的專注力。
印度的同事很聰明,他們對課程內容反應很快,回答問題往往能切中要害。和國內講課反饋不同,他們對於價值觀、原則、理念等抽象的部分和概念化的部分非常喜歡,也能夠有很好的理解。國內課程對游戲和具體的實踐往往興趣更大。這或許和他們的教育、文化傳統、宗教傳統有關系,比較擅長和喜歡抽象的思考。
印度同事對公司的認同感很強,為公司工作很自豪。印度公司也體現了很多公司好的價值觀,比如要求有不低於30%的女性員工比例。印度IT發展很快,各種機會也比較多,也有相當的流動比例。總的來說,印度同事的精神面貌很好,敬業、專注、積極、樂觀。印度公司能得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內部機會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們對中國也有著很強的興趣,經常會問國內的各種情況,尤其是對高鐵特別有興趣。這些關注基本上都是友好和好奇的,他們也認識到印度和中國是僅有的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非常復雜的國內情況,也很認可中國的主要發展成就和經驗。他們也對自己國家的民主體制,快速發展感到自豪。但是沒有一個人來過中國。相對兩國的人口數目來說,中國和度兩國之間的民間來往規模還是比較小的。
中國人擔心印度的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水、安全,印度人擔心語言問題,還有飲食。在印度,相當多的人吃素食,並不是宗教習慣,是一種飲食習慣,在餐廳、飛機各個地方,素食者都可以很方便的吃到素食,他們擔心在中國不容吃到素食,雖然我們的菜單很友好的提供了圖片可以選擇,但是我們的菜單一般不會詳細列出食物的具體成分。
印度印象
從機場出來,看路上的情況就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很像若干年前的中國,如果不是人的相貌不同、文字的不同,大部分地方沒有強烈異域風情的感覺。很多地方在修路,路上很多地方聚集著一些閑坐的人群,路邊各種小店。時而經過一片規劃良好的區域,有的是工業園區,有的是新興的居住小區。有些復雜、混亂,然而又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很有國內八九十年代的感覺。
這種感覺在和印度同事聊天的時候也能感覺出來,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印度最近這些年發展也很快。人口基數很大,超過12億人口,但是很年輕,平均年齡27歲,大量充裕的年輕勞動力,將來也是消費者。印度人對新上任的總理莫迪非常有信心,很支持,沒有人說不好的,談到莫迪在印度廣受擁戴,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和支持。對莫迪的政策、遠景很認同。
公司幾處辦公地點所在的園區,都匯集的大量的國際知名企業,從建築物的外觀來看,這些企業在當地的規模都很大。這些園區都建設的挺好,但是園區外面就像城鄉結合部一樣。酒店很好,外面就像鄉下一樣。好的,不好的參差期間,交織在一起。和國內大面積連片整體規劃的觀感非常不同。
高速路上車輛並不多,非常通暢。市政道路交通情況很不理想,上下班時間很擁擠,行車非常緩慢。道路上各種車輛,小汽車,大巴車,三輪車(突突),摩托車,還有時而走上馬路的牛,混雜在一起,非常混亂。印度道路上主流的車型是日本鈴木,目測超過1/3,鈴木進入印度市場非常早,發展的很好。可能是道路狀態擁擠,車間距小,路上看車的外觀普遍不好,大量的車外觀都有剮蹭、輕微碰撞的凹凸不平,很多車輛可能就不維修這些外觀的小問題吧。
在道路上也經常見到各種印度神技,一些車輛上密密麻麻的坐滿了或者站滿了人,卡車車廂有上下兩層,每層都站滿了人。有的小皮卡,車廂邊緣用鋼架子圍住,架子上也掛滿了人。一輛突突車也能塞滿了人。出行條件是很不好的,但是這也擋不住印度人民強烈的出行意願,道路建設,車輛,運輸服務,這是多麼大的剛需!
印度人對環境很友好,牛經常上路,司機也不著急,喇叭都不按,不打擾牛,有人告訴我牛就好像母親一樣。天空中經常能看到很多鳥,在機場候機的時候,候機廳里時不時飛來幾只小鳥。路邊經常可以見到綠地、樹林,新德里沒有特別高大的建築,整個城市都掩映在綠樹叢蔭之中,令人印象深刻。
印度人服務意識很好,酒店,餐館,機場,商店服務員態度都很好,而且可以感受到大部分人是非常開心的,那樣的笑容和關心不是訓練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開心。那些年輕的笑臉令人難忘。一個商店收銀的小夥子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買了一個木雕的工藝品,小夥子很細心的問我要不要包裝一下,就拿出來泡沫紙開始仔細的包裹,一圈一圈的纏上去,這個包裹的動作,看他的神態就好像是自己在做一件工藝品一樣,包好以後,很開心的遞給我,就像一個小孩做好一件作品一樣!
印度人的節奏不快,不著急,服務人員在等待的時候特別有耐心。
在印度,各種語言不計其數,英語和印地語基本上大家都會,還會若干種本地的語言,一般的印度人大約要懂四、五種語言。一般印度人在工作中的共同語言就是英語,他們的英語能力比較強雖然發音很獨特。印度人可能是喜歡看書的,在紅路燈路口,道路擁塞的地段,也會有很多印度人穿行在車輛中兜售東西,有些食品,有些本地特色的東西,然而令人吃驚的是,有大約1/3的人是端著高高的一摞子書在兜售!印度書店出售大量的英文書籍,這些書籍都是根據英國版權規則在印度出版的,在印度當地以盧比銷售,折算人民幣後的價格基本和國內售價差不多。英語的語言能力可以使他們融入主流的英語世界,直接吸收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和知識。坦白的說,中文出版物的質量遠遠不能和英美出版物相比。這也給與印度人獨特的競爭優勢。
印度是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各種語言、宗教和文化並存,在課堂里也能看到包著大頭巾的錫克人。假期也很多,各種主要宗教都有全國性的節日。在各個邦,也有自己獨特的節假日。印度的假期安排是個矩陣,每個邦都不一樣,安排會議、各種活動的行程需要考慮的周到一些。
多元化的環境往往能夠使人的思想包容性更強,富有創造力。宗教對精神世界的探討精細入微,也使人具備很好的抽象思考能力。在印度,也經常能感受到英國人統治留下來的文化傳統遺產。這些特點,或許塑造了印度精英,使他們在印度和美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人口眾多,貧富差距很大,很多人口比較貧困。也會有些人有些小動作、各種滑頭來謀些不正當經濟利益。總的來說,文化相對比較溫和,沒有太多暴力因素。
令人吃驚的是,印度也有超過2億穆斯林人口,超過了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的安檢非常嚴格,出了坐飛機要檢查行李做人身檢查。每次進酒店都要查包做人身檢查。酒店的大門是關閉的,不對外開放。就是酒店自己的車進去,也經常要登記、檢查後備箱。公司所在的三個園區,車輛進出也要檢查,出示員工牌。出園區的時候,很多車輛也要查後備箱!機場和一些景點,都有很多持槍警戒的安全人員。印度人口眾多,也能看到眾多保安,經常是一群一群的。國內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看到印度現在這樣用保安和各種服務人員,而且都是特別年輕的面孔,也是讓人非常感慨的。
2016-01-18 廣州
⑤ 印度尼西亞 米拉務和司馬威有多少人口
米拉務位於蘇門答臘島西岸,在班達亞齊東南方向約200公里處,是地震多發的地方。這個毗鄰印度洋的沿海小鎮總人口也不過4萬多人。
司馬威是印度尼西亞的城市,由亞齊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西北部蘇門答臘島北部,面積181.06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70,50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40人。城市附近有豐富的石油氣礦藏,為蘇哈托政府與美國埃克森美孚合作開發,於1978年投產,為當地經濟帶來興旺景氣,合約期滿由政府收回,成立司馬威經濟特區[1]。
⑥ 拉甲邦區在哪裡
您好,拉甲邦區位於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它是拉賈斯坦邦最大的地區,位於拉賈斯坦邦的西部,東邊接壤北方邦,西邊與拉克沙維爾邦接壤,南部與拉克沙維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的其他地區接壤。拉甲邦區的面積約為45,081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966,814人,其中約有2,724,543人居住在鄉村地區。拉甲邦區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其中最大的民族是拉克沙維爾人,其次是拉賈斯坦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攔野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判冊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簡沖喊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爾人、拉克沙維
⑦ 世界經濟特區演變的3個階段
世界經濟特區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1228年至20世紀50年代,是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時期。經濟特區的最初形式是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1228年法國馬塞港自由貿易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經濟特區。1547年義大利熱亞那自由港,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經濟特區。(2)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出口加工區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和發展時期。出口加工區在歐洲最先出現,1959年愛爾蘭香農自由加工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典型的出口加工區出現在亞洲,1966年台灣高雄出口加工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以「出口加工區」命名的出口加工區。中國大陸在20世紀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分別設立了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設有許多出口加工區(目前世界經濟加工區協會把「出口加工區」更名為「經濟加工區」)。
(3)20世紀70年代末至現在,是世界經濟特區向科學化和綜合化發展時期。1951年美國斯坦福研究園(後發展成為聞名於世的「矽谷」)是科技性經濟特區的始祖,70、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革命浪潮興起,各類科技性經濟特區(科學園、技術城、大學園、研究園、科學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蓬勃發展,中國大陸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設立了眾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特區的另一種重要形式——綜合性經濟特區也在各國各地區涌現。創辦較早的綜合性經濟特區有新加坡裕廊工業區、巴西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印度尼西亞巴浩島自由貿易區以及中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浦東等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