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文化對馬來西亞的影響有多深
我們都知道,馬來西亞有大量的華人,但除了華人之外,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就是印度裔。所以在大馬的街頭可以看到很有趣的景象,一條街的一側,是華人的葯鋪、茶室、會館;一側是印度人的廟宇、香料店和嘛嘛檔。嘛嘛檔是什麼,我們後面慢慢講。
印度人的作息,和華人也完全不一樣。華人的飲食店早上很早就開門,大概6點左右就能吃到早餐了,這個時候印度餐館還是大門緊閉。但是到了下午3、4點,華人餐館都陸續打烊了,這時候印度人那邊就熱鬧起來了,一直到晚上10點多上街,還是能看到印度人很嗨的坐在嘛嘛檔里吃飯喝酒、看電視聊天。
⑵ 馬來西亞生長的印度人和的當地的印度人有什麼不同
馬來西亞生長的印度人肯定模衡輪比印度的印度人<好命>: 教育攔清,做生意,生活素質非常高...
沒階級分...
黑的肯定黑, 白的肯定白, 要看<遺傳>! 0(N_N)0
馬來西亞的華人也一樣<旦信好命>. 但有些活在福不知道福...不斷批評政府...要求多多....
⑶ 馬來西亞為什麼會有很多印度人
印度人是英國殖民馬來西亞的時候一起跟著跳進來馬來西亞的
⑷ 印度人是如何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的,他們實行種姓制度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謂是舉世聞名,這種用膚色來嚴格劃分人民身份的“賤籍制度”也是世間罕見。“種姓”在梵文中的意思為“色”,簡而言之就是用人們皮膚的顏色來區分種姓等級,印度人將有著白色皮膚的雅利安人稱之為高貴者,將有著黑色皮膚的達羅毗荼人稱之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種就為高級種姓,而黑色皮膚則成為了低級種姓,這是對於種姓制度最簡單的一種解釋與劃分。真正的種姓制度,其實將印度人劃分成4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生活在馬來的印度人由於印度人在該國並不佔有主導地位,處於劣勢的印度人,首先在經濟、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馬來人、華人靠攏,甚至連宗教觀念都發生了改變。再加上馬來地區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地方,這里的人們對於不同的國家、民族、種族的人民,呈現出廣大的包容性,只能體現出種族隔閡與種族歧視的種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所以種姓制度在馬來西亞印度人的觀念中逐漸淡漠,甚至不復存在,這何嘗不是一種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現。
⑸ 馬來西亞的華人和馬來人,印度人的區別大嗎容易分辨哪個是華人么誰的市場比較大啊
馬來西亞以回教國為主,當然是馬來人市場比較大。馬來廳培西亞華人跟中國人一樣。嫌哪印度人也有進回教的居多,也扮者唯是半個馬來人,不好分辨。
⑹ 印度裔是印度人嗎
印度裔不是印度培擾並人。
印度裔指的是生活在國外的,其血緣是印度種族的人,但他的國籍卻是在生活所在地。
有美國的印度裔,有英國的印度裔。
比如最近當選英國首相的蘇拉蒂,他本身擁有美國的綠卡,其配跡實本質上也是個美國人,但是他現在生活在英國,所以他是拿的英國人的雙重護照。
生活在國外的印度裔的人大部分都是高種姓的,而他們本國的印度人就是所謂的第四等人達羅毗荼人,他們才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這些印度人因為種姓很低,常年專門做掏廁所洗地擦皮鞋的低等生活。李指
⑺ 怎樣才能看出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看出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有幾個方法:
1、看婚姻: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印度的低種姓之中,兄弟、堂兄弟之間會共用一名妻子,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高種姓的人是不會做這些事情的。
2、看語言: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3、看職業:印度低種姓的人們一般只能做些僕人的工作,比如專門為高種姓的人擦地板、做飯、洗衣服之類的工作,賤民們則沒有資格進入印度高種姓人的家中,也沒有資格為他們服務。
印度的很多精英人員則出身於高種姓,因為他們高種姓的身份,他們獲得了許多低種姓沒有的高等教育,因此在工作職業方面,也有著低種姓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印度的空姐就大多數是由高種姓女性擔任,在開始的時候因為身上帶有姓名牌子的原因,很多低種姓的人是不敢讓空姐為他們服務的,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數千年來的卑微,卻讓他們的心中有了一種無法驅散的恐懼。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地語: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體系)。
(7)馬來西亞印度裔怎麼看印度擴展閱讀:
印度人種劃分:
關於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泰盧固族(TELUGU):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馬拉地族(MARAT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加拿達族 (KANNADA):佔印人口3.87%, 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薩姆族 (ASSAMESE):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濕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奧里薩族 (ORISSAI):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奧里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里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奧里薩人以米飯為主食,衣著簡單樸素。
⑻ 同樣時印度人種!為什麼馬來西亞印度人沒有種姓制度
因為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不得不向馬來西亞的文化靠攏,所以自身所帶來的包括種姓制度在內的宗教信仰就有所淡化,久而久之這種不平等的制度就在馬來西亞包容開放的政策下消失殆盡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而宗教將印度人分為四個種姓階層,從高到底從尊到卑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後來印度人在這片馬來西亞土地繁衍生息。馬來西亞獨立後對印度人實施人口控制,後來又不讓印度人入駐了。而對於去往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印度是不願意承認雙重國籍,也就是說入駐馬來西亞的印度人要麼回歸印度,要麼成為馬來西亞人。這些印度人沒有辦法,就只能加入了馬來國籍。為了更好的融入馬來西亞,印度人們只能摒棄從來的宗教信仰。
⑼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謂舉世聞名,為何在馬來西亞印度人卻沒有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高種姓和低種姓的人涇渭分明,不過有任何的逾越。一旦有所逾越,就是血的代價。不過,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倒不用面對如此惡劣的制度。這個主要是因為:1.沒有捍衛種姓制度的高種姓群體;2.沒有強大的宗教體系和社會土壤;3.馬來西亞的法律對高低種姓人一視同仁。
3、馬來西亞的法律對高低種姓人一視同仁
在印度,高種姓人傷害低種姓人,需要承擔的代價很低。因此在印度,高種姓人傷害低種姓人變得毫無顧忌。但馬來西亞的法律,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馬來西亞的法律對比印度的法律,更加註重人人平等。所以從法理上,馬來西亞也不允許種姓制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