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印度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
其一,它經歷了緩慢的進化過程。印度的封建制度從笈多帝國時期開始形成,到戒日帝國時期最終確立,幾乎經過了四百年的慢長歷程,這充分表明印度封建制度的演進具有緩慢性的特點。這主要是由於古代印度社會生產力發展較為緩慢,而且國土遼闊,各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極不平衡。
其二,印度的封建土地關系不是通過自下而上購買或劫掠土地出方式形成的,而是通過自上而下由王朝向貴族官吏及僧侶寺廟封賜土地的方式產生的。這與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形成鮮明的對照。
其三,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形式。由於印度封建土地制度主要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分封方式產生的,因此,封建土地國有製成為主要形式。它與中世紀歐洲封建領主所有制及中國封建地主私有制不盡相同。
其四,農奴制不是印度中世紀唯一的封建剝削形式。在封建釆邑制形成的同時,古老的農村公社組織依然存在,封建社會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村社自耕農。
其五,印度封建社會不存在西歐那樣典型的封建等級制度。在印度,封建主與附屬封臣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並不嚴格和明確,封建等級制在印度政治體制中不具有重大意義,種姓制度在某些方面代替了封建等級制的作用。
B. 四大文明古國神話特點
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特點是:
1.都是在大河流域。
2.都發明了自己的文字。
3.以農業為主要。
4.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5.有較完備的社會等級制度。
6.神權信仰。
7.由奴隸制步入封建社會。
四大文明古國:
1.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古埃及(位於北非)、古印度(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位於南亞)和古華夏(中國)。
2.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發源地,文明分別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古華夏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稍後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在文明的發源地和所在地區的影響。
3.四大文明古國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虛首古印度代表了恆河與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羅河流域的文明,古代中國即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文明,而巴比倫只是兩河流域文明的一個重要時期。
4.四大文明古國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如譽舉政權則較晚誕生。蘇美爾文明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5.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渣碧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C. 跪求: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諸社會文明的共同特徵
1同是大河文明,埃及是尼羅河,兩河流域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印度是印度河和恆河
2建立過強大的國家,埃及在新王國時期建立埃及帝國與赫梯爭則顫寬霸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代表人物圖特摩斯三世,兩河流域是阿卡德王國,古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代表人物薩爾貢一世,漢謨拉比,印度是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笈多帝國,戒日帝國,代表人物阿育王,月洞液護王,超日王
3宗教的地位很高,形成了祭司階層。埃及的祭司地位很高,掌握祭祀,文書等工作,兩河在蘇美爾時代或阿卡德時代,祭司的作用也不可小視,常常形成孫亮對王(盧伽爾)的一種限制,印度的婆羅門,在理論上地位高於剎帝利,主要負責對吠陀,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的解釋和掌握宗教典禮儀式
4代表了東方文化特徵,和西歐希臘羅馬相對應的以神秘主義、信仰而非理性為核心的文化模式
5受到外族的入侵,埃及是喜克索斯人入侵,還有亞述,新巴比倫,波斯,亞歷山大,羅馬,阿拉伯;兩河是海上民族,小亞細亞的赫梯,伊朗的波斯,亞歷山大,羅馬,帕提亞;印度是亞歷山大,穆斯林,中亞的游牧部落
D. 比較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文明的各自獨特之處。
兩河流域:文明發展被多次打斷。因文明發展建立在商業貿易活躍的基礎上,政府重視法律,十分注重保護商人的利益,兩河流域居民的人生觀較陰郁,只顧眼前,對人生禍福不抱希望。
古埃及:文明發展較連續。著重倫理,宗教以多神教為主,重視社會正義,埃及人人生觀是順乎自然,相信人可以長生不老,死而復生,故將精力放在准備將來的生活。
古印度:極富宗教性、多樣性、包容性與區域性。古印度文明是在不斷吸收外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故歷史上是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的語言字母,也沒有純粹的印度人種,沒有古或兩河流域那樣的公共紀念品或陳列品,發展了一套嚴格的種姓制度。
古希臘:古希臘文明發展起點較高,是在學習、借鑒東方文明遺產的基礎上發展繁榮起來的;古希臘不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權利和干預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古希臘的宗教提倡神、人同形同性論;文明發展的政治基礎是奴隸制的城邦共和國。
E. 古代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一、共同特點
1、都是與大河流域有關的文明。
2、都有各自的文化體系、法律體系。
3、都有相關的宗教文化。
4、有城市,就是發掘出的遺址中應該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鄉村的對比和差別。作為一個城市要能容納五千人以上的人口。
5、文字,沒有文字的文明很難想像,因為沒有文字的發明,人類的思想文化的積累就不可能存留和傳播。
(5)古埃及印度封建社會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1、古埃及文明: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2、古巴比倫文明:據歷史學者推斷,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居住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為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公元前3500年以後,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蘇美爾衰落後,古巴比倫城邦興起。
3、印度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文明古國
F. 求教歷史問題!印度封建制的特點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b02/528.html
公元 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王朝的建立7 世紀初北印度陷於政治分裂,出現兩大敵對的政治聯盟。曷利沙的普西亞布蒂王朝與曲女城的穆克里王朝聯姻結盟,對抗孟加拉的高達族國王設賞迦與摩臘婆王提婆笈多的聯盟。606年,曷利沙大臣般底擁立曷利沙·伐彈那(即戒日王喜增),號屍羅阿迭多。戒日王即位後,與迦摩縷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結盟,收復曲女城。612年,曲女城與曷利沙正式合並為戒日王國(即羯若鞠羯國)。
620~634年,戒日王南征德干失敗,從此放棄征服南印度的企圖。636年以後,征服孟加拉、比哈爾和包括戈康達在內的奧里薩,建立對摩揭陀的統治。
土地制度戒日王朝時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後確立的時期。國王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僅直接佔有大部分土地,還賜封給寺院、官吏、王公貴族以采邑。封建賜地分為兩類:一類稱作「阿格拉哈拉」和「梵分」 或「梵封」,即豁免國家賦稅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賜贈給高級婆羅門、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廟、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類是封賜給世俗高級官僚貴族、作為俸祿或服務報酬的職田或祿田份地。被封賜的村社變成新興封建領主的私有領地,賜地文書規定,國家的官吏和軍隊不得進入,原來由國家直接管轄和控制的自由農民已經淪為向封建領主交租納稅、受其管轄的封建依附農民。封建采邑製得以確立。
國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權削弱,促使封建領主脫離中央權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實際上只是依靠封建紐帶聯系起來的許多封建小國的結合體(全國有 30餘個半獨立的藩國),缺乏統一的政治經濟基礎。
政治統治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肅」的等級制官僚機構。中央政府由大臣會議輔佐戒日王進行統治。戒日王雖以「文治、仁政」聞名於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嚴酷。他經常巡視全國各地,意在對地方封建勢力實行籠絡和妥協的政策。他重視利用宗教進行封建統治,傾向於大乘佛教,並支持中國唐朝玄奘在印度的宗教活動。在位40餘年中,在缽羅耶迦舉行過六次五年一度的佛教 「無遮大會」。採取佛教與印度教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當時占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
經濟情況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地出現「稼穡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與對外貿易有密切聯系的城市工商業仍繼續保持繁榮,但恆河流域許多古城的工商業和貨幣經濟更加蕭條,出現「城少居人」 的冷落景象,反映印度中世紀早期封建制經濟的閉塞性特點。種姓制度方面也發生顯著變化(見印度種姓制度)。
玄奘訪印促進了中印兩國人民的了解。641~647年,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團訪印,從而開始了兩國政治上的接觸,為印中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的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647年,戒日王逝世,國中大亂,宰相阿羅那順篡位,戒日王朝即告瓦解。北印度表面上的短暫統一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