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媒體:為什麼中國如此有魅力
印度《商業在線》10月30日文章,原題:如何解釋中國的魅惑?
中國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學者和記者熱衷於談論中國,各種研討會也喜歡關注中國。眼下,中國熱毫無降溫的跡象。對於全球的政府、智庫和學院來說,中國的魅力不可抵擋,這真是前所未有。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審視、研究、討論,被寫入書籍、文章、論文、專欄和評論。如何解釋這種匪夷所思的現象?
可以肯定這既跟中國的GDP排名無關,也不是因為中國可能很快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同時,這也和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或美國欠中國億萬美元的事實無涉。這類事的確引起人們的關注,但不能解釋中國所散發的那種真實「魅惑力」。
登山家喬治·馬洛里被問及為何對攀登珠穆朗瑪峰情有獨鍾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山就在那兒!」事實上,中國就像珠穆朗瑪峰,不僅高聳在那兒,而且在很多方面符合丘吉爾描述俄羅斯的名言———「謎中之謎」。
我們知道有一些規則手冊,數百年來,世界許多國家藉助它們制定國內政策和經濟框架,與外部世界進行地緣政治和外交博弈。但它們都沒法用於預測中國在某個特定環境下的決定或行動。因為中國的規則手冊獨一無二、自成一體。它經歷數千年演變,其規則和習慣根植於內向、自戀、有些多疑和大一統主義的封建社會。同時,它吸收了涵蓋文學、藝術、科學、政治、治國和軍事戰略等人類進步各個方面的燦爛文化。
中國文明充滿活力、韌勁、自信,因自居世界的中央而帶有一絲驕傲。就此而言,沒有其他文明與中國文明接近。正是這種鮮明的中國特性影響其對內對外的行為。只有印度有望理解中國的動機和態度,因為印度過去也曾以駕馭矛盾和復雜性出名。印中暗裡針鋒相對,或許就是因為彼此太了解對方的緣故。因為印度可以說擁有跟中國一樣悠久的傳統和燦爛文化。
近年來外界對中國著迷,究其原因,在於中國調和「不可調和」矛盾的出色表現。近幾百年來,中國飽經瘟疫、侵略和戰亂的蹂躪,又經歷了為維持純粹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而產生的恐怖和騷亂;而現在,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和工程壯舉,舉世震驚和欽佩。
中國之謎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分析家們未能看透中國發展模式有關。中國的發展模式建立在其所稱的「自由市場社會主義」基礎之上。在這種模式下,外國資本家和投資者與強有力政府的政策專家,結成了一種奇怪但卓有成效的夥伴。
㈡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㈢ 印度怎麼評價中印對峙事件
看看印度民眾對這次對峙事件的驚人評論!
romi說:呆在中國這些年的我,認為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應該保持和平發展的局勢!27億人口總數的兩國不應該活在仇恨中。對這次邊界對峙感到傷心,沒有在政治協商上解決!不希望中印兩國關系變壞!
台灣網友唯恐天下不亂
kaushik說:應該教訓一下中國,中國應該要尊重他國的主權領土,無論他國強大還是弱小!要控制自身的貪婪!自從上次的62戰爭,兩國都得到了發展!有一點必須肯定的是這次他們的貪婪本性必須得到阻止……希望他們收拾自尊滾回他們原先呆的地方!只有這種龍與虎才能和平共處!(我覺得這個印度人有點2)Aster說:中國既沒有打過世界大戰,也從來沒有跟強國打過戰!1962年事件(戰敗),是因為尼赫魯是個軟弱之人!現在印度已經經歷了3次戰爭的勝利,是時候教訓中國了!相比於中國,印度軍隊得到很好的建設,他們連小國越南都打不過,別幻想著跟擁有核武器的印度打戰啦!(這個印度人是不是歷史都是零分?你們教科書是亂寫的吧?)
suresh pandey說:印度經濟是中國的四分之一,中國在國防上的支出是印度的四倍!他們的空軍海軍遠超印度!認為可以核戰是很愚蠢的,因為中國擁有比印度更強的核武器,並且中國國土面積是印度三倍!最好的辦法還是早點進行外交斡旋吧!(這個印度人還是很客觀的) 望採納
㈣ 印度怎樣看待中國高鐵
中國高鐵世界第一震撼印度:阿三被中國大吃一驚
印度網站文章稱,隨著一條連接沿海城市福州和內陸城市南昌的鐵路通車,中國快速擴大的高速鐵路網路長度超過1萬公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147967_1.html/ ]
向莆鐵路通9月26日通車,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破一萬公里,佔世界45% 。
高鐵運營里程的增加,極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每天數千列高鐵穿行神州大地,運送逾150萬名旅客往來東西南北,使鐵路旅行時間普遍縮短了一半以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以向莆鐵路為例,南昌與福州間的最快旅行時間由原來的11小時壓縮至3小時12分,南昌與廈門間的最快旅行時間由原來的17小時壓縮至4小時50分,出行時間縮短了70%以上。家住南昌的李潔,就讀於廈門大學。過去,從南昌坐火車去廈門,得晃悠上17個小時的車程。向莆鐵路開通後,從南昌到廈門只要不到5個小時的車程。
向莆鐵路為客貨共線快速鐵路干線,是福建省第一條連接內陸腹地的現代化鐵路,設計時速200公里,里程632公里(江西境內241公里、福建境內391公里),設南昌西、三江鎮、大崗、撫州北、撫州、騰橋、南城、南豐、西城、建寧北、泰寧、將樂、夏茂、三明北、尤溪、中仙、長慶、永泰、涵江北、莆田、杜塢、福州等22個站點,其中南城、南豐、建寧、泰寧、將樂、尤溪、永泰等7個站點為新設站點。
據介紹,向莆鐵路福建境內橋梁和隧道總長度約佔87%,其中青雲山隧道長22。175公里,穿越整座青雲山,是亞洲第四、中國第三雙線單洞特長隧道。
據了解,向莆鐵路原設計線路是由南昌市南昌縣向塘鎮至莆田市,故而得名。
「這條鐵路的通車運營,大大縮短了贛閩兩省的時空距離,江西、福建兩省將分別形成以省會城市南昌、福州為中心的省內主要城市1至2小時一體化生活圈,兩省省會間也將形成3小時交通圈,實現千里贛閩一日往返。」南昌鐵路局副書記萬軍說。
同時,該鐵路連接江西等中部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開啟「山海協作」的新里程,對於促進中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人員、物資、信息、資金交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將發揮重要作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9147967_1.html/ ]
高鐵運營里程的增加,推動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轉型升級。在高鐵開通的地區,長途汽車客運公司、航空公司紛紛推出價格促銷、服務擴容、線路調整等競爭新招,空鐵聯運、公鐵聯運等「跨界」服務也日益成熟,高鐵「快遞」更成為今年攪活物流市場的一條鯰魚。
高鐵逐步成網,還促進了區域一體化與新型城鎮化。寧杭甬高鐵的開通運營,將上海—南京—杭州串聯為「城際出行金三角」,城際出行時間被控制在1至2小時以內。長三角城市群因此成為我國高鐵運營里程最長、運行線路最多、停靠站點最密、運輸量最大的地區,也成功支撐起崑山、餘杭等衛星城市的快速發展。而隨著向莆鐵路的通車運營,鐵路在武漢構成了7小時左右的「米」字形高速交通網,旅客在武漢乘坐高鐵、動車可以快速抵達長沙、鄭州、合肥、南京、南昌、石家莊、廣州、深圳、上海、濟南、杭州、青島、福州、廈門等14個省會城市和旅遊熱門城市。
高鐵正成為我國鐵路運輸的生力軍。自2007年動車組首次在我國投入運營至今,全國鐵路動車組列車累計發送旅客已突破15億人次,動車組旅客發送量佔全國鐵路旅客發送總量的佔比已由2007年的不足5%增長到目前的近27%。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高鐵里程將達1。8萬公里左右,包括時速200—250公里的高速鐵路1。13萬公里,時速300—350公里的高速鐵路0。67萬公里,基本覆蓋我國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
此外,高鐵沿線地區利用良機,發展旅遊業。比如,閩贛兩省旅遊局就聯手發布旅遊優惠措施:向莆鐵路開通之日至12月底,沿線50多個主要景區集體優惠讓利,推出八折以下門票的相關優惠,有憑動車票免費的景區、五折優惠的景區和八折優惠的景區。
㈤ 印度媒體怎麼報道的這次中印邊境沖突
印度時報:印度軍隊准備在洞朗進行長期對峙
2017年7月9日,下午2:12
軍隊投下了帳篷,表明他們不太可能退縮。現場的士兵正在維持穩定的供應,不丹三國交匯點附近的對峙已經拖了三個多星期。
新德里:盡管中國譴責印度要求撤軍的言辭,印度軍隊已經准備好在不丹三國交界附近的洞朗地區執行任務。部署在有爭議地區的印度士兵已經投下了帳篷,表明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人員在錫金部分高度約一萬英尺的高處結束對峙之外,他們不可能撤退。
官方消息人士說,這個地點的士兵們正在維持穩定的物資供應,這表明印度軍隊不會遭受中國的壓力。同時他們也相信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過去的邊界沖突問題,尋求外交解決方案。
雖然中國一直在積極主張,它沒有做好任何「妥協」准備,「球在印度那一方」,但在這里的安全局面看來,不能有任何單方面的方法來消除緊張局勢。兩國已同意在2012年通過各級磋商解決邊境爆發的機制。目前這種機制目前還沒有奏效,因為中國在戰略重要地區建設一條道路所引發的不丹三面交匯點附近的對峙已經拖了三個多星期。新德里已經向北京轉達了這樣的一個行動,將會對印度的「嚴重」安全隱患造成重大的現狀改變。道路連接可能給中國在印度的主要軍事優勢。
中國和不丹正在就解決該地區的爭端進行談判。印度認為,由於這是涉及三國的交匯點,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發言權,特別是在2012年兩國特別代表達成的協議的背景下,迄今已經進行了19次會談。
不丹與中國沒有外交關系。作為一個親密的朋友和鄰居,不丹享受印度的外交和軍事支持。在距離查謨和克什米爾至阿魯納恰爾邦的3,488公里長的印中界之間,距錫金市僅有一段220公里的路段。
㈥ 印度媒體怎麼報道的這次中印邊境沖突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邊境對峙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印度軍隊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侵入中國境內玩起了無賴之招,既讓人們覺得十分可笑,又讓人們非常氣憤。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可以發現,這次邊界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事件出現一個多月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還沒有結束的跡象。這在中印邊境史上也是比較鮮見的事兒。印度和中國都這樣如此有耐性,其背後透露出的信息應該給予重視。
南亞地區,印度周邊的6個鄰國都是小國,互不相聯,無法形成合力與印度抗衡。一方面,印度不斷加大對周邊小國的控制;另一方面,印度還不斷干涉其它國家內政,甚至出兵周邊國家來實現其霸權。這是印度擁有軍事自信的外在表現。
㈦ 對印戰爭我方被俘人員的坎坷人生
眾所周知,1962年的時候,自譽南亞次大陸老大的印度被中國揍的懷疑印生了。對印自衛反擊戰主要戰場的激戰一共持續了32天,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戰爭結束後,據我方統計數據,中國邊防部隊以陣亡722人,負傷697人,無人被俘的代價重創印軍,我軍共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
雖然我軍戰績斐然,但還是比較遺憾的是遺漏三位被俘戰士,這三位戰士分別是馬勝龍、楊家侖、王琪。而印度比較無恥的是竟也隱瞞了他們的存在,一直到了本世紀,中印關系開始緩和的時候,這三位被俘戰士的事跡才逐漸為人所知。
首先說說馬勝龍、楊家侖這兩位老英雄。2000年8月1日中國建軍節這天,印度媒體報道了一條新聞,說的是在印度蘭契市的中央精神病院里有兩位中國老兵,分別叫馬勝龍、楊家侖。他們是在1962年時中印邊界戰爭時被俘的,當時他們已經在這家精神病院里已經呆了整整38年。至於他們為何會在精神病醫院裡面,已經無從查證了,而印度軍隊對這兩位戰俘也沒有任何記錄。而當時,兩位老人只會微笑和做手勢,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也根本無法說清楚自己的情況。
印度的報道很快被我駐印使館人員知悉,並迅速將此事報告給國內。國內也很吃驚,指示駐印度大使館盡快核實兩人的身份。雖然兩位老英雄的身份很快就核實了,的確為我方當年參戰人員,但要盡快將他們接回國內卻要大費周章,因為當時印度方面就直接裝聾作啞,對這兩位戰士的存在壓根就不發表任何看法。直到2003年6月,經過駐印度大使館長期的努力,加上中印兩國總理在北京的會談,印度終於決定釋放這兩名在精神病院里呆了41年的中國戰俘。
最終,在2003年的8月8日,在使館人員陪同下,兩位老人乘坐飛機回到闊別40多年的祖國。由於兩位老英雄都是四川人,他們回國後不久就由成都軍區派醫療組接他們回四川了,目前,兩位老人在四川的榮軍院頤養天年。
另外還有一位叫王琪的老戰士,經歷也是頗多坎坷。王琪老人曾是中國解放軍工程測繪兵,他是在對印戰爭正面戰場已結束的1963年1月份被俘的。當時他由於迷路誤入印度國境,被印度紅十字會人員發現後移交給了印軍。而印軍將王琪老人關押7年後,就把他丟在了印度南部一個叫蒂羅迪的偏僻農村,讓他自生自滅。而王琪老人一直向印度政府提出回國申請,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印度有關部門的回應。
1975年,回國無望的王琪跟一位印度女子蘇西娜結婚,婚後他們育有4個子女。盡管在印度結婚生子了,但王琪老人一直都未放棄回國的努力。2012年,王琪老人找到了中國駐印大使館進行求助,大使館人員很快就核實了老人身份並為老人頒發了中國護照。2017年2月,這位闊別家鄉54年的中國老兵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回到了祖國,此時王琪已近80歲了。
㈧ 中國重新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當地媒體怎麼看
「中印這兩個亞洲鄰國的關系在2020年出現惡化,兩國捲入了一場血腥的邊境沖突,印度禁止了約220種中國App」,英國廣播公司(BBC)23日報道稱,「但這並沒有阻止中國在2020年超越美國,重新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
彭博社引用印度商工部的數據報道說,印中2020年的雙邊貿易額盡管低於前一年,但足以使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同期,印度與美國的貿易額萎縮到了759億美元。
據報道,受疫情影響,2020年印度整體進口額大幅下滑,降幅達約40%,美國、阿聯酋、沙特、伊拉克等印度傳統商品和能源進口國的對印出口降幅全部在這一降幅以上,這也促使印中貿易額「在數據上脫穎而出」。
(8)印度媒體怎麼報道國內擴展閱讀:
印度出口商的競爭力正在不斷增強
印度報業托拉斯23日報道稱,政府最新數據顯示,印度與中國2020年貿易總額為876.5億美元,比上年的928.9億美元下降了5.64%。
其中印度對華出口同比增長16.15%,達到歷史最高值208.7億美元,從中國進口下降10.87%,降至667.8億美元,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019年的569.5億美元降至2020年的459.1億美元,下降了19.39%。
報道還引述印度出口組織官員的話稱,「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反映了印度出口商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㈨ 逾500家中資企業在印「渡劫」,印度部門為何要這樣做
就我們中資企業而言,很多中資企業在海外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同時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這種情況沒有問題。這些中資企業完全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同時利用自身的技術和生產優勢創造相應的市場條件。但是對於印度市場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的本土品牌,印度市場對我們的中資企業提出了一系列的限制,很多企業也在考慮是否減少在印度市場的投資。
比如印度屏蔽中國app,甚至禁止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和印度政府帶頭屏蔽商業產品。這次設立新的審查政策審查50個項目,涉及中國企業的投資建議,完全是赤裸裸的,無疑是惡意的。我覺得這種手術在世界上只有印度這樣的陌生國家才能做。你可以試著這樣理解,因為印度的市場品牌本身競爭力就不強,所以我們很多中資企業在印度的競爭力都很好,很多企業的發展真的很好。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保護印度市場的本土品牌,印度市場對我們中資企業提出了各種苛刻的要求,有些中資企業的資金甚至被印度市場無故凍結。之後中資企業需要不斷尋求業務溝通,有的甚至選擇退出印度市場。
㈩ 印度人如何看待西方媒體對中國和印度的偏見
中國和印度是兩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仍然對中國和印度存在偏見,經常報道一些帶有主觀性的文章。
第四位印度留學生表示,中國和印度都是穩定的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是強大的,這兩個都是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國家。在全球,除了中國和印度外,沒有人能夠挑戰它們,南美洲不行,非洲也不行。西方害怕中國人和印度人改變世界秩序,想把我們死死地摁在第三世界,不讓我們站起來。
最後一位印度留學生表示,任何人都得吃飯,西方媒體的從業者也一樣。他們出售自己的文章,不是試圖改變人們的看法,而是因為這樣的文章更容易掙錢。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以發現,西方媒體不僅對中國和印度是這樣,對幾乎所有的亞洲都有同樣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