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土地改革阻力在哪裡

印度土地改革阻力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4-25 12:04:25

Ⅰ 影響印度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1.農業對於國民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
4.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Ⅱ 印度南部每年都會爆發乾旱,為什麼不將恆河水調過去緩解旱情

第一,政治因素。印度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與大多數土地廣袤國家一樣,印度採取的也是聯邦制政體各邦的自主權很大。水資源在印度非常重要,恆河沿岸的各邦絕對不會同意將寶貴的水資源調往南部各邦,即使是印度聯邦政府也很難協調。

第四,恆河水在印度人眼裡是很乾凈並且起著很大的作用的,而恆河水在當地又剛好是很神聖負有一定程的意義在內的,而剛好印度人當地信徒以及宗教多,所以政府若是真的調動恆河水,也很掀起一波大麻煩。所以正因如此。

Ⅲ 印度土地改革為何失敗

因為地主和資產階級比較強大,印度土改失敗造成其勞動力沒有釋放,工業不發達

Ⅳ 印度羨慕的地方,那麼又是什麼因素阻止了印度成為中國

印度主流社會對中國並不存在什麼羨慕的地方,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抱有敵意。什麼因素阻止的印度成為中國,則是印度的政治特點:散而不亂
印度有很長一段被英國殖民的歷史,英國統一了印度的幾百個土邦,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形成現在的局面。英國給印度留下了很多政治遺產,包括印度的政黨制度、勞工制度等等,這一直影響到印度現在的發展狀況,而且未來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持續。同時,印度本身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種姓制度就在印度幾千年的歷史中根深蒂固,給印度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桎梏。
首先,印度政黨分散化、碎片化特別明顯。印度的政黨制度實行的是三權分立和多黨民主制,政黨有全國性政黨和地方性政黨之分,每個階級、每個種姓、每個地方邦都有代表自身利益的政黨。印度政黨已經將近400個,每一屆政府都是政黨聯合執政,最多的時候是24個黨聯合執政,目前是13個。
而每個政黨又代表著其自身利益,這就使得印度政黨分散化非常明顯,造成大黨綁架小黨,地方利益綁架國家利益,種姓利益和族群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種政治架構給他們的發展造成了一個致命的制約,很難推行國家級的重大改革。
其次,印度政壇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家族政治,從印度建國以來,統治整個印度的有40多個家族,地方黨派基本上都是強人政治、價值政治。在今年有選舉的5個邦中,有3個邦都是父子一起參加競選,或者是子承父業,30到40歲的子承父業者在議會中的比例非常大。印度是家族世襲制,這與印度的民族性相關,即認可和接受權威。
第三,印度沒有一個長遠的經濟發展規劃,這就是「功能性無政府主義」的典型例子,這種政治體制導致印度在經濟上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由於政黨越來越多,經濟政策的制定越來越復雜,至少在中央層面是越來越難。目前印度的地方勢力越來越強,他們根據自己邦的特點搞經濟。所以,印度的現狀是民間搞具體外交合作,中央層面只負責維持戰略合作。
第四,印度社會雖「散」但不「亂」,有著多種內部穩定機制。印度社會是非常穩定的,每次選舉都成為民意宣洩的途徑,每次快到社會不滿大爆發的時候,就通過一個選舉宣洩掉了。印度是補貼政治,每次選舉,選民都能拿到補貼,選民們都很高興,不滿也就沒有了。另外,印度也是通過血親氏族的關系來穩定社會的,只要某個種族的人認同了這個選舉結果,下面的選民就不會再鬧了,這就是印度社會與契約社會的區別。有調查顯示,印度人的幸福指數非常高,主要是印度人善於縱向對比,把自己當前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進行對比,如果收入有提高,印度人就感到高興,幸福指數就會上升。這與中國人善於橫向對比很不同。
印度的經濟特點有增長而無發展,印度與中國同樣擁有大量的勞動力,但土地改革失敗使印度基礎設施沒辦法建設,勞工管理方式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法發展,加之印度企業不願意回本國投資,印度的製造業發展遠遠落後於中國。製造業落後極大地制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使印度的經濟財富都在體外做循環,沒有進入自體經濟。形成了有增長無發展、有增長無就業的局面。印度同時還面臨著資源無法自足、輸入型通脹壓力難以控制等問題,多方面因素桎梏著印度製造業的發展。而製造業增長又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核心問題。

Ⅳ 印度為什麼要經過土地革命才能實現獨立

度的土地制度翻版了英國做法。1793年英國殖民者將柴明達爾制度在印度推行。英國人的做法是,把一大片土地交給包稅人柴明達爾。這樣一操作,包稅人就變成了實際的土地所有者。

英國殖民政府要求包稅人向其繳納規定的地租。包稅人就變成了殖民政府和農民之間的中間人。包稅人為了完成殖民政府下達的上繳要求,並為了保障自身權益,就想盡辦法地從農民身上榨取地租。

印度獨立後,土地改革第一項就是要求各邦廢除柴明達爾制度,取消中間人環節,讓國家和農民直接發生聯系。按理說,少了一層中間環節,對農民是重大利好政策。

Ⅵ 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印度大國夢為何屢戰屢敗深度解析背後原因

戰火席捲整個二戰後,世界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個陣營之間對立發展的局面,但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秩序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這段時間,涌現出了一些新興國家,而此時,印度這個國家開始頻頻出現在全世界的眼中。

截止到2019年, 印度的國內GDP已高達2.85萬億美元 ,位居世界第五,不僅如此,印度作為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

憑借這樣的優勢,使印度開始迷之自信,想要一度崛起,並成為亞洲強國。

同屬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改革開放後,整體實力與經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僅用70多年的時間就從「一窮二白」的狀態一躍發展成世界強國,而印度還在原地踏步,兩國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那麼,印度的大國夢真的會實現嗎?

印度想要成為世界強國,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故事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印度」。

印度與我國同樣都是人口大國,且都經歷了近代的屈辱 歷史 。印度在1947年建國,雖然比我國早兩年,但從建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印兩國的經濟總量相差無幾。

但在1990年之後,中印兩國的經濟卻瞬間拉開了巨大差距,到2019年,我國的GDP已經高達14.34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僅僅位居世界第五。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印度進入西方體系之後,印度就被西方國家看好,會成為下一個世界級大國,那麼作為印度開國元首的尼赫魯到底做了什麼,使西方國家對印度產生如此之想法呢?

原本尼赫魯家族,從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來看, 是最頂級的婆羅門種姓 。由於他的父親供職於,英屬印度政府的高級法院,所以在父親及其英國人的影響下,尼赫魯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在他16歲的那一年,被父母送去英國留學。有一次因為成績的優異,獲得了一本 《加里波第傳》 作為獎勵。也正是這本書,使他自此開始有自己的政治抱負,1910年,從劍橋畢業的尼赫魯又進入倫敦內工法學院,就讀法律專業,直到1912年才學成歸來。

回到印度後,尼赫魯成為了一名律師,並同時投身於國大黨的各項活動中,也通過父親接觸到了聖雄甘地。

他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同時也是印度的國父,具有極高的地位。在甘地的影響下,尼赫魯深入印度的底層 社會 ,在了解印度的 歷史 與現狀後,便辭去了律師的工作,專注投身於國大黨的政治活動中。

1920年,由甘地所倡導的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開始,但好景不長,1921年國大黨的一些重要分子,就被英國逮捕入獄,其中也包括尼赫魯。

在此後的時間內,尼赫魯先後入獄共9次,坐牢時間加起來將近9年。隨著在長期以往的斗爭中,尼赫魯的思想也發生了諸多改變。

尼赫魯堅持印度要「完全獨立」 ,並認為純粹依靠非暴力不抵抗,是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其次在20年代末,尼赫魯先後去西歐、蘇聯考察。在這兩次考察中,使他對資本主義模式與 社會 主義模式展開了深入思考。

他被蘇聯的 社會 主義模式所吸引,但仍有所不足。印度可以模仿蘇聯發展 社會 主義,但是要有所取捨。

從30年代開始, 尼赫魯 就逐漸掌握了國大黨的領導權,並開始 領導印度獨立運動

在印度人民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迎來了印度的獨立,而尼赫魯也實現了他大國夢的第一步,之後印度就此進入了尼赫魯時代。

為了改變印度獨立之初,薄弱的經濟基礎,尼赫魯在印度搞了一系列的經濟強國政策,首先進行了一個重要的改革,土地改革。

第一個是廢除柴雲達法定地主制。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主要採用的就是 柴明達爾制度 ,通過法律承認他們對土地的私有權。

在這項法令實施後,廢除的柴明達高達250萬,被政府所接管的土地有一億六千萬英畝,由此可見,尼赫魯對柴明達的改革是比較有成效的。

土地改革 的第二個方面是,限制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其實,印度的國大黨實際上代表著大資本家,大地主的利益,但尼赫魯為了心中的強國夢,願意放棄自身的利益去進行改革,但自印度獨立後,地方行政開始效仿美國,再加上國大黨內部其他成員,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從而導致這項法令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所以從整體上看,尼赫魯的土地改革是失敗的。在 農業上吃虧後的尼赫魯又轉身投入到軍事工業 上。

但是,由於土地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大量的人口就被土地牢牢束縛住,根本沒有富裕的勞動力可以進入工業領域。後來到了90年代,尼赫魯的女兒,外孫統治時代結束,印度新政府開始搞 自由化市場經濟 ,但苦於土地問題,無法展開工業化,所以直接跳過工業化去搞第三產業。

但僅僅依靠第三產業,根本無法養活印度的十幾億人口。知道現任總理莫迪上任後,便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製造業的改革措施,在這些措施里包括,改革傳統的產業結構,構建製造業發展所需的營商環境,等等,其目的就是,希望用以系列的改革,激進印度製造業發展的活力,把印度發展成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但是,事實證明,製造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國際化水平不僅呈現出原地踏步的局面,同時還有所倒退。

從根本上來說, 莫迪的經濟改革 ,僅僅是因為成效停留在表面,缺乏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根本無法推動製造業的根本性變革。

其實,製造業能否順利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土地的所有制,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土地的流轉制度。

印度中土地徵收法 中規定,要想徵收土地,就必須得到80%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並且還要向失地的農民提供就業的機會。

而當初立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城市化與工業化,而是為了保護土地,雖然看似這種立法,對印度的獨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沒考慮到印度未來 社會 的進步和發展,而這種土地制度,嚴重影響到了製造業企業對用地的需求,成為工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

雖然,莫迪也曾嘗試對 土地徵收法 進行改革,但是也遭到了農民和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對。

在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後,莫迪只能將這個土地改革的決定權交給政府,最後不了了之。

2019年,莫迪連任 後,他不再進行土地改革,結果造成土地成本一直處於居高不下的狀態。

除了這個問題之外,勞動力的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按理來說,印度有著「世界第二大人口」的號稱。但隨著印度人口的不斷增長,在提供充足勞動力的同時,也嚴重拉低了印度的人均GDP。

據統計,從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勞動力每年只能增長到440萬左右,而與此同時,印度同期的失業率卻超過了6%,青年的失業率更是高達20%。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無法提供 足夠的就業崗位,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卻只能滿足求職者需求的不足20%。

其實,除了落後的製造業,對印度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資金短缺的問題。在資本市場上,莫迪政府多次要求美國,國內的企業能夠到印度投資建廠,同時在印度國內還對中國製造的商品進行抵制。

同時,莫迪政府希望通過 廢鈔令 ,來打擊腐敗、洗錢、連同恐怖主義在內的黑色經濟,表明了印度正度對打擊腐敗的決心。

但是廢鈔令的實施在客觀上,也打擊了用現金結算的個體工商戶,從而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難的問題,大大打擊了印度經濟的增長。

總體來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莫迪經濟,依然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也並沒有給印度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與此同時,印度百年來的種姓制度,也給印度的發展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低種姓的人只能從事低等工作。

由於印度人民對種姓制度的逆來順受,導致他們認為,一個人的 社會 地位都是由神決定的。

在印度國內,他們進行了對 種姓制度的劃分 ,並將人分為四等。其中,原人的嘴化身為婆羅門,雙臂化為剎帝利,吠舍意味著大腿,則首陀羅等同於腳,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又衍生出了,「不可接觸者」階層,俗稱「達利特」,同時也被人成為「賤民」。

除了劃分等級之外,他們還提出了 內婚制 ,為了維護高種姓制度的血脈,減少高種姓與低種姓的交流,還規定高種姓女性只能嫁給高種姓男性,不可跨越階層,更加鞏固了種姓制度的體系。

在印度,那些所謂的「賤民」清潔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下,竟爭前恐後地用自己的生命,來賺取每天不到30塊錢的工資。

據統計,印度每五天就有一名清潔工,因此而喪失生命。看到這里,很多人會非常好奇,面對這樣的局面,難道就沒有人反抗過嗎?

在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印度的高層統治者,他們為了將種姓制度深入人心,便強行利用神的信仰,來強化這種制度。

除了種姓制度以外,印度在教育方面也是搞得很糟糕。印度的教育發展水平很不均勻,光印度的高種姓就只有300萬人,享受著良好的教育,但對於低種姓人來說,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導致印度的文盲率高達85%。

雖然,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盲破譯的國家,但其女性的 社會 地位還是非常高的。相信看過 《摔跤吧,爸爸》 的人都知道,在印度,女性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4.4年,且並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出嫁前必須要聽爸爸的安排,出嫁後成為丈夫的附庸。

據資料統計,印度這個國家大約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這也導致印度女性長期不被受重視。

這些內部因素無一是直接阻礙了印度的發展,而一直以來就被印度視為假想敵的我國,又是怎樣做的?

眾所周知,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但拋開實力的對比,兩國在很多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有人說,印度的人口眾多, 印度的勞動力優勢自然要大於我國 。那到底真實情況是什麼呢?截止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共計13.8億,而我國則是14.1億。雖然,印度稍有落後,但是印度的出生率卻比我國高出了約7%,常住人口卻相差無幾,所以印度的人口在超越中國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對印度來說,人口眾多的現象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是印度即將面臨的一大難點。

印度的國土面積僅僅是中國的1/3,從長遠看,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根本達不到的,即使是如今的局面,印度在飢餓、貧困、教育等問題方面仍束手無策。

但從長遠看,人口的快速增長,卻極大改善了印度的勞動力結構。從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期間,印度勞動力人口從6.19億增長至8.76億,而中國則從8.7億增長至9.92億, 足以體現出我國的優勢。

從2000年的水平來看,印度勞動力人口素質,卻遠遠不及中國。在教育方面,我國也是足足領先了印度一大截。

曾有資料顯示,在英國某公司對某所大學進行排名整理時,發現在十個人當中,中國就占據了7個名額,而印度卻無一人上榜。

由此可見,印度政府曾自稱自己有上億的英語專業,和高端技術性人才的情況,可信度並不高。

所以,雖然 我國的勞動力在減少 ,但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勞動力的質量與素質,都在不斷提升。

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同時也在很多高 科技 領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創造出很多知名的國際大企業。

再來說說印度引以為傲的農業。在農業方面,印度可以稱為全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其糧食產量為三億噸左右。

但隨著我國技術的不斷提高,僅僅在六年的時間內,糧食產量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可見,兩國的產量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印度的農業 科技 水平技術,遠遠落後於我國。

在印度的絕大多數田地中 需要農民自行採摘 ,而反觀我國,則是利用播種機和收割機,來代替人工,再配合先進的水稻技術,大大提高了產量與效率。

但在兩者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印度又偏偏在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堅持大量出口。反觀我國,雖然糧食收成好,卻還要大規模進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一下,印度首要的目標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糧食固然重要,但是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重要,印度不像中國擁有低成本、強大的製造。

為了填補經濟缺口,他們只能挨餓出口糧食。而我國,早已越過了溫飽問題,所以要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進口糧食,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完善中國人的糧食結構。

我國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提升,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人民與科研人員的努力。

而印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也有了飛躍性的提高。那麼,印度真的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成為大國的先天條件又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人類 歷史 上,就曾出現過3個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

而成為超級大國,首先是人口,任何一個超級大國都不能少於一個億的人口,否則他的軍隊數量就是嚴重不足,如果軍隊的數量不足就不可能鎮壓住其他國家,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

雖然,印度在人口上已經滿足這個條件,但是經濟上的實力確實還是有超級大國,存在一定的差距。

經濟是支撐軍事的基礎,如果經濟實力較弱,那麼軍事的實力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通過多方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印度能都稱為下一個超級大國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陸上,我們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麼,我國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是是時間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GDP的總量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但即使我國取得了一定的輝煌成就,但僅僅憑借這些,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定任重而道遠。

雖然美國的盟友遍布天下,能夠在很多事情上顛倒黑白,但並不代表美國能阻止人類 歷史 的發展。

從超級大國發展的歷程來看,即使國家的實力強大,但也需要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朋友圈。例如在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陣營和 社會 主義陣營,如今的美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如果我國不打破這個局面,徹底摧毀美國的霸權,那麼,我國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這條路上,會越來越艱難。

如今我國的 科技 , 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早已位居前列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全球領先的代表。

其實從分析不難看出,我們中國才有這樣的潛質,不管是從國土面積,國土上的豐富資源,文化的影響力,從國家的高度組織性,還是從經濟實力、政治軍事實力、 科技 實力來看,都是最符合的。

我國的各個領域都在穩步地向前推進,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的強大不在於肉眼可見的階段,而在於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怕艱難困苦,勇於吃苦耐勞的特性。相信我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Ⅶ 印度無論是人口還是基礎條件都和我國差不多,為何卻遠遠落後我國

主要是因為印度沒有完成過徹底的土地改革。而且印度還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種姓制度問題。所以這些都制約了印度的發展。而且印度各地語言文化差異都非常的巨大。使得各地的交流非常的不順暢。雖然印度官方語言被定為英語,但是這也僅是少數一部分人才能學習得到。當然還是有印度巨大的人口壓力也使得遠遠落後於中國。

當然還有印度越來越大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口就意味著越來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以及環境污染。所以很多的國際投資者對於印度這個地方望而卻步,因為印度政府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因為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還是非常的低,再加上基礎設施不完善,也使得印度發展非常難。

Ⅷ 印度為什麼落後

兩國後來都選擇過計劃經濟和經濟體制改革。總體上,印度在60年前的起點略高於中國,因為中國在1949年之前,連續經歷了百年戰亂。而印度則相對穩定,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該國近代史上的最大沖突,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千萬人流離失所。印度的種族、宗教、語言、民族等問題要比中國復雜。20世紀40年代末,兩國的人均收入(印度略高)、預期壽命、識字率等主要發展水平的指標都比較接近。但兩國屬於完全不同的文明,也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最後兩國發展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不少學者認為,印度政治制度的落後才導致了印度全面落後於中國。首先,它無力真正廢除種姓制度。由於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無所不在,使得印度社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社會之一,人從一出生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其次,印度的政治體制無力推動婦女的真正解放,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印度獨立都60多年了,但印度基本上還是一個父權社會,婦女的地位遠遠低於男子。農村的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婦女的文盲率遠遠高於男人,就業率則遠遠低於男人。印度傳統中,婦女出嫁要向男方支付昂貴的嫁妝,雖然當年甘地主張男女平等,但印度從來沒有進行過實質性的婦女解放運動,每年因嫁妝不足而被活活燒死的婦女成千上萬。時至今日,包辦婚姻、童婚等現象仍然廣泛存在。婦女地位低下,嚴重阻礙了印度婦女智慧和能力的發揮。
第三,它也無力推動真正的土地改革。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本人當年曾希望推動土地改革,但他所依賴的國大黨代表的是控制印度土地資源的高種姓大地主階層,這個階層又左右了國大黨龐大的農村票源。尼赫魯最後也只能妥協,把土地改革這個問題交給了邦一級的政府和議會,而邦議會歷來都是大地主階層的囊中之物,這也使土地改革更加難以展開。
第四,它解決不了腐敗問題。西方政治理論一般認為靠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腐敗,但在發展中國家實行西方制度的國家腐敗問題仍然非常嚴重,印度就是一個例子。我的一個印度學生對我說:「和印度政府部門打交道,很像去印度教廟宇拜神,你要學會做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復雜的動作,懂得什麼時候要跪下、什麼時候要趴下、什麼時候要躺下、什麼時候要念經。申請一個護照出國要經過十幾個人,排幾天的隊。最後大家都想辦法花錢去買通關系,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
為什麼印度採用多黨競爭制度,腐敗卻有增無減呢?原因很簡單:在一個經濟文化教育落後的國家,政客用錢直接買票或間接買票(例如收買黑社會,然後控制票源)如家常便飯。孟買貧民窟里黑社會可以呼風喚雨,使貧民窟成為一大批腐敗政客的穩定票倉。黑社會還與政客勾結,從事毒品買賣,不僅收買了很多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而且可以控制選票,這個情況是印度政治體制中難以治癒的「癌症」。

Ⅸ 經濟破滅讓莫迪打臉,印度的發展到底面臨著哪些硬傷

印度的發展空間其實是巨大的,經濟方面也存在非常強大的潛力,但是目前印度發展面臨著「稅收」、「人口」和「土地」三方面的硬傷,讓印度的經濟發展之路困難重重,制定的經濟騰飛目標也難以完成。

三、土地

印度的土地徵用也存在很大的阻礙,即使是印度的總理莫迪親自出馬,也很難順利拿下土地。比如2015年印度官方推動的「國家名片」——孟買至艾哈邁達巴德高鐵項目,需要徵用一定的土地來建設高鐵,但是在土地徵收了出現了問題,當地的土地擁有者不肯配合,就算莫迪親自去推動,去背書,去宣傳,也是收效甚微,土地問題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巨大硬傷。

閱讀全文

與印度土地改革阻力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核工業二二公司電話號碼多少 瀏覽:871
印尼新冠疫苗什麼時候能結束 瀏覽:338
為什麼義大利總是拖到加時 瀏覽:694
義大利著名汽車有什麼 瀏覽:146
外國學生留學中國哪個城市好 瀏覽:217
印尼打馬來西亞電話加什麼 瀏覽:57
伊朗航母怎麼出口 瀏覽:120
中國首例新冠肺炎是什麼時候 瀏覽:404
中國派怎麼做 瀏覽:34
印度有多少皇後 瀏覽:680
電話怎麼打到伊朗 瀏覽:528
中國八大名鴨都有哪些 瀏覽:385
一萬越南盾幣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40
印度窮人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819
為什麼義大利人不如愛爾蘭人 瀏覽:420
中國口罩哪個網站有 瀏覽:216
中國工地網上找工作哪個平台好 瀏覽:545
義大利面配什麼面好吃 瀏覽:800
中國哪個銀行有賣華為 瀏覽:908
古羅馬同時代中國是哪個朝代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