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法定結婚年齡是多少歲
法律分析:印度男女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女孩18歲而男孩兒為21歲,印度政府雖然在法律中規定了結婚年齡,但卻沒有相應的執法措施,對違法者最多隻是處以15天的拘役和1000盧比的罰款。印度是一個重男輕女十分嚴重的國家,尤其是印度的低種姓以及一些貧困地區的人的這一觀念更為嚴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七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
⑵ 關於印度印度聖女是怎麼回事,現在是否還
在寺院是有生活費的,而且聖女也不是一輩子呆在寺院,一般到了一定年齡會回家的
⑶ 聖女是什麼玩意,為什麼會出現聖女
孤立地說,聖女的意思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1,指有塌游聖德的女子。如「聖女貞德」等等。
2,常指將為團鉛銷後妃者﹐亦指女神。
3,是某個組織中的掌權者至親或繼承人,如楚留香傳奇中張潔潔母女。
4.在新時代,聖女不僅僅停留在傳統意義上,具有魔幻色彩,她也可以放寬年齡界限,特指思想道德上的聖女,即終生貞潔,不受紅塵羈絆,永遠虔誠。這種意義上的聖女,是高貴不可褻瀆的,與印度聖女無關。
5.聖女亦指擁有特殊能力的女孩,它的年齡限制在20歲以下12歲以上。激租
不知道你說的這個聖女是上述哪個意思。
⑷ 印度聖女的簡介
印度有一種與其歷史一樣古老的傳統——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修士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
這些地位低下的鄉村女孩10歲時便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婚姻模式,將自己一生幸福都獻給了當地的神,為本村的村民進行宗教儀式和做祈禱。剛剛進入青春期,她們便在儀式和慶典上嫁給寺院 ,然後與教會僧侶共度洞房花燭夜。 聖女一般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為寺院服務。然後,就如同歐洲妓院老鴇的命運一樣,年老的聖女開始退居幕後,為下一代聖女出謀劃策。
據古代阿拉伯旅行者《中國印度見聞錄》中的記述,在印度也有類似的聖娼,稱為「神靈之娼」:一個婦人,如果事先許了願,那麼,當她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孩以後,就要帶著女兒,去到神靈面前,把她獻給神靈。此後,這個母親還要在街市上為她找一間房子,掛上彩簾,讓她坐在椅子上,等待來客。不論是印度人,或是外國人——如果他們所奉宗教的教義可以容許這種行為的話——只要付出一筆賞錢,就可以玩弄她。這個女子,靠了此等營生,把每次積攢起來的金錢,送去給寺院的方丈,作為資助寺廟的費用。
在印度,「聖女」可不是個體面的稱呼。盡管人們對她們恭敬畏懼,磕頭碰地;但是,誰都清楚,那些高高在上的姑娘,究竟在充當什麼角色。所謂「印度聖女」,既不是女王,也不是女明星;反倒是命運最為凄慘的苦孩子。但凡家裡有條件,誰肯把親閨女送出去,受人凌辱呢?這話聽起來別扭,說到底,還是印度古老的文化傳統使然。 遵照傳統,「印度聖女」全部來自賤民家庭,她們剛剛進入青春期,就被迫賣身於寺院 。人前,有個光鮮的名字遮羞——聖女;背後,不過是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們免費的「性奴隸」。這種醜事兒瞞不了人,所以,走進寺院 ,向神靈獻身的少女,註定要出賣青春和肉體,也註定要過一輩子沒有婚姻的奇特生活。
⑸ 什麼叫聖女
聖女,顧名思義,她是神聖的,一生信奉著自己的信仰。或是擁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脈,她或是預知未來,或是具有與神交談的能力等等,然而,她註定只能獨只一人,一生是處女之身,不能生情,不能有欲。
目錄
釋義 聖女一般擁有的能力 仙劍的聖女 印度聖女
釋義
【釋義】: 1,指有聖德的女子。如「聖女貞德」等等。 2,常指將為後妃者﹐亦指女神。 3,是某個組織中的掌權者至親或繼承人,如楚留香傳奇中張潔潔母女。
聖女亦指擁有特殊能力的女孩,它的年齡限制在20歲以下12歲以上。
聖女一般擁有的能力
⒈能看見靈異事物,但並不能凈化靈異事物。 ⒉能夠解釋極為神秘的謎團,例如摸不著頭緒的夢。 ⒊聖女必須是處女。如果失身則受到嚴厲懲處並撤銷聖女資格甚至喪命,比如倚天屠龍記的黛綺絲。
⒋聖女只有少數擁有靈力,聖女本身也是某個組織或者一種精神的代表。有的聖女沒有靈力,但是卻有超能力。這些都是不一定的。可以肯定的是,聖女一定是有一定自衛能力的。
仙劍的聖女
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中,南詔國有一聖女,中年稱聖姑。她與女媧後人林青兒都履行著保護南詔國的責任。在仙一的16年前與蜀山弟子酒劍仙一夜情,生下一女孩取名阿奴。由於聖女不能成親,所以阿奴從小被南蠻三畏女將軍收養。由於拜月,酒劍仙與阿奴雙雙遇難,只剩下聖姑孤單一人度過此生。
印度聖女
印度有一種與其歷史一樣古老的傳統: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這些地位低下的鄉村女孩10歲時便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婚姻模式,將自
己一生幸福都獻給了當地的神,為本村的村民進行宗教儀式和做祈禱。剛剛進入青春期,她們便在儀式和慶典上嫁給寺院,然後與寺院僧侶或長老共度洞房火燭夜。
聖女一般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為寺院服務。然後就如同歐洲妓院老鴇的命運一樣,年老的聖女開始退居幕後,為下一代聖女出謀劃策。在印度,「聖女」可不是個體面的稱呼。盡管人們對她們恭敬畏懼,磕頭碰地;但是,誰都清楚,那些高高在上的姑娘,究竟在充當什麼角色。所謂「印度聖女」,既不是女王,也不是女明星;反倒是命運最為凄慘的苦孩子。但凡家裡有條件,誰肯把親閨女送出去,受人凌辱呢?這話聽起來別扭,說到底,還是印度古老的文化傳統使然。
遵照傳統,「印度聖女」全部來自賤民家庭,她們剛剛進入青春期,就被迫賣身於寺院。人前,有個光鮮的「聖女」名字遮羞,背後,不過是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們免費的「性奴隸」。這種醜事兒瞞不了人,所以,走進寺院,向神靈獻身的少女,註定要出賣青春和肉體,也註定要過一輩子沒有婚姻的奇特生活。
印度古老的習俗,葬送了無辜少女的身心健康,也為艾滋病傳播,埋下了禍根。很顯然,「聖女」這種畸形角色,完全處於社會底層,既沒人關心,也沒人管理。除了充當僧侶的洩慾工具之外,她們還是艾滋病毒的活動流通站。印度社會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目前,印度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過500萬人,如果不加控制,每十年將新增300萬新患者。早在2003年,艾滋病就成為印度人口死亡最多的疾病。
雖說死神在前邊呲牙,印度風俗依然是要色不要命,各種各樣的「聖女」為了吃一口飽飯,不得不走上了通向寺院的道路,她們必須把青春獻給冥冥之中的神,將肉體投入那些僧侶們貪婪的懷抱。「聖女」不穿僧袍,日常生活也在自己家裡。只有寺院需要時,她們才無條件地報到。除了免費的性服務,其它的根本就用不著。「聖女」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酷似廟里的「應召女郎」。她們紅顏尚在時,定然是長老們的香餑餑,一旦年老色衰,便淪為榨乾汁水的甘蔗渣子。無論新老聖女如何算計,也跳不出命運的輪回。
⑹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出現了哪位女英雄,她的願望那年得以實現
佔西女王。
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國被英國兼並。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響應,驅趕英國侵略者。她的美貌、堅定和勇敢,使其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1858年6月章西淪陷後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爾繼續戰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時年僅29歲(一說22歲),被稱為印度的聖女貞德。
⑺ 萬人敬仰的印度神秘 「聖女」背後生活的心酸,你知道多少
聽到「聖女」這個詞,有人會覺得這應當是個很高貴的職業。但是在印度,「聖女」算不上什麼體面的稱呼。在她們背後又有什麼心酸苦楚呢?
多少女孩子的青春因為「聖女」被毀,年輕貌美的時候,要出賣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等到老了,就只能退居幕後,為下一代「聖女」出謀劃策。
「聖女」的一生表面光鮮,她們背後的心酸卻已是到了極致。
⑻ 萬人敬仰的印度神秘 「聖女」背後生活的心酸,你知道多少
去過印度或者熟知印度歷史人文風情的同學都知道,在古老的印度,至今仍流傳著一向同樣古老的制度,那就是種族制度。受這種制度的影響,印度底層的女性,一直是被男人凌辱的對象。在如今的印度,除了有各種各樣的神棍喜歡對自己的女信徒動手動腳之外,在印度的寺廟中,至今也流傳著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古老傳統,那就是所謂的聖女制度……
印度陳舊的風俗,害了無辜少女的身心健康,也為艾滋病的傳達埋下了禍源。印度每年有1000多名少女成為聖女。她們大多來自窮人家庭。 很顯然,“聖女”這種變形人物,完全處於社會底層,既沒人關心,也沒人處理。她們在人世間幾乎一無所有,所謂婚姻和愛情,對她們而言簡直就是和自己毫無關系的侈侈品。換句話說,這些女孩子踏進寺廟的那一刻,她們悲慘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⑼ 印度的年輕少女會被稱為「聖女」,她們是不是真的過著和名字一樣光鮮的生活
聖女。聽到這個詞,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高貴?不染煙火?冰清玉潔?可望不可及?能與神靈對話?備受尊重和愛戴?這些關鍵詞,與今天要講的「聖女」全都無關。與她們有關的,是骯臟且悲慘,屈辱且絕望。
女孩頭戴黃花,身披紗麗,在樂聲中完成一重重儀式。大家都知道等待她的命運是什麼。這種命運的另一種名字,叫廟妓。網路里介紹印度聖女時,使用的描述是:性奴隸。因為,神明不會來洞房。替代神明行使丈夫權利的,就是寺中的僧侶。他們認為,與神的女人發生關系,就能更近地接近神明。自此,聖女走上了為僧侶獻身的道路。《雲端秘檔》告訴我們,這是印度的古老制度,也是他們的古老傳統。
⑽ 女王的世界歷史上的著名女王
推古天皇
原名額田部,是日本第33代天皇、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天皇、女帝。公元576年,額田部皇女成為敏達天皇的皇後。公元592年,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所指使的人殺害後,額田部被蘇我馬子擁立為天皇。歲攜即位之初,推古天皇立聖德太子為皇太子,總攝朝政。推古天皇在位36年間,以聖德太子為中心,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是謂推古朝改革。蘇我馬子是推古天皇的舅父,公元624年曾要求割讓朝廷直轄地葛城縣,被推古天皇堅決拒絕。推古天皇在位的前期和後期,曾數次發兵攻打朝鮮半島的新羅。
新羅善德王
人物生平(?—647年);姓金名德曼,號聖祖皇姑,是新羅國的第27代君主(公元632—647年在位)。真平王長女,母親為王妃摩耶夫人金氏(葛文王福勝之女),因其父親沒有男性子嗣,遂繼承皇位,成為朝鮮第一位女性君主。史載她的性格寬仁明敏,她以公主身份挑戰自古以來王位為男性最高權力象徵的傳統觀念,歷經挫折,終於在西紀632年登基,成為新羅第二十七代國王。
新羅真德王
人物生平(?—654年);姓金名勝曼,是新羅國的第28代君主(公元647—654年在位)。真平王同母弟真安葛文王金國飯與月明夫人朴氏之女,前任王善德女王的堂妹。史載她資質豐麗,長七尺,垂手可過膝。元年(即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即位。二年改元太和,遣使到大唐請攻百濟,三年正月號令全國服中國衣裳,四年開始行唐朝永徽年號。在位八年,無嗣,群臣奉立金春秋為王(武烈王)。
謝傑萊·杜爾
人物生平(Shajarahal-Durr,?—1257),一譯「莎吉蕾杜」,埃及王國馬穆魯克王朝的第一位、同時也是阿拉伯國家唯一一位女王(1249—1257)。據說為突厥人後裔。出身奴隸,後成為阿尤布王朝蘇丹薩利赫的妃子,為薩利赫生一子,名哈利勒。1249年,當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率領十字軍進軍開羅時薩利赫逝世。她為穩定軍心,封鎖了薩利赫的死訊,直到薩利赫之子突蘭·沙從美索不達米亞趕回開羅繼位。次年,埃及脊正軍隊將法軍擊潰。當突蘭·沙與她及其他將領意見不合而遭暗害後,她宣布為穆斯林的女王。上台後,以自己的名義鑄造貨幣,命令在星期五聚禮的祈禱詞中贊頌其名。
在各方面的反對下,謝傑萊·杜爾被迫將王權讓給大臣兼軍隊首領伊茲丁·艾伊貝克,並同他結婚。最後,她風聞艾伊貝克意欲另娶,遂加暗害,而她本人同時也死於艾伊貝克支持者之手。
雅德維加
人物生平(波蘭文:JadwigaAndegaweńska,1373年或1374年—1399年)波蘭女王。出身於安茹家族,是匈牙利與波蘭國王拉約什一世和波蘭伊麗莎白的女兒。1382年拉約什死後,大女兒瑪麗亞被選為匈牙利女王,但波蘭人為結束兩個國家之間的個人聯合,年僅8歲的她最終於1384年10月15日加冕為波蘭國王。在波蘭貴族勸說下,1386年2月15日亞蓋洛在克拉科夫受洗,2月18日與雅德維加結婚,3月4日加冕為國王。這樣就為立陶宛和波蘭長達幾百年的聯盟關系奠定了基礎。她贊助宗教和學術事業,恢復在克拉科夫的大學(即亞蓋洛大學),後成為波蘭文化的中心。
瑪麗一世
人物生平(英文: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她的父親是亨利八世,母親是凱瑟琳王後(阿拉貢的凱瑟琳),丈夫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瑪麗一世在其同父異母弟弟愛德華六世死後,廢黜了繼任的簡·格雷。1553年10月1日,瑪麗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瑪麗一世是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即位後在英格蘭復辟羅馬乎野伏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英國新教。為此,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反對人士。於是瑪麗一世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後來,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時年42歲。
瑪麗一世死後,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麗莎白一世所顛倒。
伊麗莎白一世
人物生平(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伊麗莎白·都鐸,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兒。
1558年11月,伊麗莎白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去世,伊麗莎白繼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伊麗莎白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3月24日在里士滿王宮去世,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克里斯蒂娜
人物生平(Christina,1626年—1689年),1632年因為父王戰死而繼承王位,成為瑞典女王,1654年退位。在位時將耶姆特蘭和海里耶達倫兩地並入瑞典;力主瑞典退出「三十年戰爭」,最終實現和平。終身未婚。
葉卡特琳娜一世
人物生平(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25年—1727年在位),俄羅斯帝國女皇,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一世,立陶宛農民塞繆爾·斯卡烏龍斯基之女。本名瑪爾塔·斯卡烏龍斯卡婭(波蘭語:Marta Helena Skowrońska,拉脫維亞語:Marta Elena Skavronska),皈依東正教後更名為葉卡捷琳娜。大北方戰爭中,在馬里恩波爾附近成為俄軍的俘虜,不久為彼得一世所寵。丈夫死後,得到近衛軍的支持,於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但是不太參與國政,實權被緬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遺囑建立俄羅斯科學院(1726年),創立最高樞密院。臨死前數日,在傳位給彼得二世的遺詔上簽名。
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羅斯留里克王朝有血緣關系,為留里克王朝的後裔,原名索非亞·弗雷德里卡·奧古斯塔,1729年4月21日出生於普魯士王國的什切青,是德國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公爵的女兒。1744年被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與彼得結婚並皈依東正教,改名葉卡捷琳娜。1762年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而即位。1796年11月6日逝世於沙皇村(今普希金城),俄羅斯帝國女皇。
1767年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員會會議,宣布女皇的訓令,主張開明專制、嚴厲的法治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雖然想改善農奴制度,但是因貴族的反對而沒有成功。此外她還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貴族勢力得到加強,農民和農奴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1773年至1775年發生普加喬夫起義。
對外政策方面,三次瓜分波蘭,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並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寵臣和情人波將金去世後,她的以南進重建拜占廷帝國為目標的南進政策受挫。
這個時期的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葉卡捷琳娜被尊稱為「大帝」,即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兩位大帝之一。
占(章)西女王
又譯詹西女王、章西女王。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國被英國兼並。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響應,驅趕英國侵略者。她的堅定和勇敢,使其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1858年6月章西淪陷後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爾繼續戰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時年僅23歲,被稱為印度的聖女貞德。
維多利亞女王
人物生平(1819.5.24—1901.1.22) ,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佔領了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