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代中印兩國有什麼相似之處現代兩個國家面臨 的共同仟務是什麼
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發展道路的相似性
中國、印度兩個大國都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在古代社會都曾倍受外族的人侵和多國紛爭的困擾,戰爭、內亂災荒和王朝更替屢屢出現。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和印度古代農業社會里,封建統治成為超穩定的系統,兩個社會均處於經濟史學家所說的「內卷」(involution)狀態,也就是說,不但社會體制和人們生活形式不斷自我維系、自我保持和自我復制,而且,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處於一種長期的停滯狀態。根據麥迪森(Angus Maddison, 2001)《世界經濟千年史》、拉爾(Deepak LaI, 1988-1989 )《印度均衡》等經濟學家的統計數據和研究結論,中國、印度都落入了西方漢學家伊憊可(Mark Eivin, 1973)所說的那種「高水平發展陷阱」之中。由此而來的「李約瑟之謎」和「馬克斯?韋伯疑問」等問題,經常引起學界的討論和爭鳴,對於中國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封建專制、儒家思想、重農抑商等方面,對印度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種姓制度和村社經濟方面。到底是什麼力量使這兩個大國能夠如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到底是什麼力量使這兩個大國久處「高水平發展陷阱」之中呢?這些問題,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讓許多學者倍感矛盾困惑,但同時也體驗神奇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如此漫長動盪的歲月里,這兩個大國都沒有分崩離析,歷史和文化都沒有中斷,都曾為人類文明特別是農業文明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的力量一直都在增長,到了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將近一百年,印度受英殖民統治也將近一百年,都在20個世紀中葉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的獨立,以大國形象出現在世界舞台。
中國和印度獨立以來的國內外發展條件,使決策者選擇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目標的發展戰略。中國毛澤東主席認為,只有實現工業化,才能夠真正實現國家的獨立;印度尼赫魯總理也曾指出,工業化就等於重工業化。這種思想和戰略選擇不僅是當時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使然,也十分直觀地反映了中國和印度政治領導人的經濟理想以及政治抱負。同樣,中國和印度獨立以來,作為歷史遭遇相似且同屬於發展中大國的兩國來說,工業化的發展歷程和道路選擇在許多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具體表現在:其一,中國和印度都把實現工業化作為實現國家富強的前提條件,兩國從上世紀50-70年代期間基本上都放棄了自身的比較優勢察賦,程度不同地仿效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意在通過工業化提升國家和民族的地位。其二,中國和印度雙方都曾因過於追求發展重工業和經濟的高速度,而忽視或輕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的均衡發展,並一度造成重重、輕農、輕輕的經濟結構失調的問題。其三,兩國都程度不同地強調公營企業在國家工業中的地位,而有意識地增大公營經濟成分的比例。中國的國有化速度很快,程度非常高,而印度也通過搶占「制高點」提高國有化的比重。但由於兩國在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上存有差異,相比而言,公有成分在兩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中國略多,而印度略少。第四,兩國的工業化進程都是靠政府強有力地干預下進行的,主要是通過五年計劃的手段來推進和實施。中國放棄了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設想,形成了高度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印度雖然有市場經濟的底子,但也實行了「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政府幹預體制。
根據經濟學家長周期的觀察和實證研究來看,優先發展重工業脫離了兩國的要素察賦,導致了經濟增長緩慢、產業結構失衡、微觀激勵不足等後果,進而使得技術效率低下、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實際速度低於潛在的最高速度。由此導出的必然的邏輯推論和改革發展實踐是,中國和印度兩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人手點,是放棄「趕超」戰略代之以比較優勢發展戰略,逐步建立或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產業和技術發展始終能順應要素察賦結構在時空上的分布和變化情況,降低改革的成本。中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印度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改革的進程。中國的發展體現了以製造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模式,印度的發展體現了以信息服務業為主的技術密集型模式。中國與印度在經濟賽跑中,中國主要依靠製造業,印度更多的依賴服務業。有專家認為,在華僑的幫助下,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在印僑的幫助下,印度可以成為世界的實驗室。綜合來看,中印兩國開始主導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發展走在了印度之前,印度經濟整體落後中國10年或略多些。
B. 印度人大多窮困,但為何幸福指數還那麼高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幸福與金錢無關,與心靈相連」,也就是有錢並不一定幸福,關鍵是心靈的滿足。這個觀點很多人都不認同,因為在現在物質經濟中,物質必然成為主導因素。因此,越富裕的國家,應該越幸福,如中東石油富國,還有北歐國家等。但是這個放在印度身上卻正好驗證,印度人大多數那是窮困潦倒,但是印度的幸福指數為何還那麼高呢?主要是三點原因。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我國的國家,但是GDP只有我國的零頭還不到,因此,人均GDP是我國的六分之一。整個印度人均GDP才1000多美元,跟很多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一個水平,甚至還低於他們。光是看這數據,印度那是窮到了極點啊,而且在印度很多大城市也確實如此,如孟買,一半以上的人住在貧民窟裡面。
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的幸福指數調查來看,印度幸福指數非常高,比我國高太多了,甚至高過發達國家。90%的印度人表示,如果有來生,還要做印度人,而不願意做其他國家人,因為他們認為印度人最好,最幸福。
而且我們看到印度街頭,大量無家可歸的人,貧困的人們和孩子,他們臉上大多那也是笑容,說明確實快樂了。這個跟我們的想像完全不一樣,我們可能認為印度人這么窮,那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仍恰恰相反,活的很好。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主要是三點。
第一,宗教因素。
印度大多數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跟佛教,跟基督教、 *** 教的差別是,強調「苦修」,認為吃苦那是上天的恩賜,那是幸福,只有受苦多了才能進入天堂,才能在來生有更好的待遇。所以我們看到為何印度有那麼多的苦行僧,為何有那麼多人吃苦臉上還帶著笑容。因為這從他們內心來看,這不是苦,這是在修行,因此,不會覺得痛苦,反而是輕鬆快樂。
第二,做到了公平。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窮沒關系,大家都窮,而且社會公平,這也沒關系。而因此這一點做的很好,對於社會的每一個階層,每一個人做到了社會的公平,這也是英國殖民統治下留下來的所謂民主的制度,在印度,人人平等,不因任何條件實行歧視。
比如說,殘疾人佔比8%,那麼在公務員,社會工作方面,必須預留8%的職位給他們。而且印度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有權利干任何事。在面臨的所有的抉擇的時候,給予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印度族群復雜,幾乎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黨派,都有自己的通道,所以就像我國40多年前那樣,大家窮,但是都窮,都很開心。
第三,沒有壓力。
印度雖然窮,但是從英國人那裡繼承了兩樣好東西,那就是免費的醫療和均等化的教育。解決了最大的兩個問題,印度實行免費醫療,窮人再窮也看得起病,到公立醫院基本不花錢,而且葯價因為有仿製葯也是很便宜,所以印度人看病無壓力。
在教育方面,印度90%以上的學生都上公立學校,而印度每年拿出GDP的4%投入教育,使得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習費用都非常低。即使大學也基本花不了幾個錢,而且針對窮人基本還能免掉。所以印度人雖然窮,但是沒有不安全感,沒有啥壓力。所以,印度人雖然窮,但是覺得自己活的幸福,並不苦。
C. 印度遊客現「報復性旅遊」,對當地的疫情有何影響
隨著新冠疫情的肆虐,國家出台了一些相關的政策,來防止這次疫情的再度爆發。但是有很多人我行我素,不聽取國家的意見,隨意的亂走動,這給很多地方帶來了非常的不便,而且引起了人民的憤怒。作為國家公民的一部分,就有責任為祖國擔一份責任。雖然說不必要做什麼驚兄段天動地的大事,但是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務,也是對祖國的一個報道。那麼印度遊客現“報復性旅遊”,對當地的疫情有何影響?
三、尊重國家的勞動成果很多國家都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將疫情給控制住,所以說作為公民應該尊重國家的勞動成果。所以大家應該有責任也有義務保護好自己的國家,也保護好人民群眾。
D. 有人說印度人缺乏「為國捐軀」的想法,這是為何
因為印度人在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很長一段時間印度人民的思想文化都是學習殖民統治者怎麼好,自然就不會愛印度了,加上佛教思想盛行,導致他們習慣聽從,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
三、印度斯坦人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
印度的歷史上,大部分都是被殖民統治著,殖民統治者會對印度老百姓進行洗腦,只要把印度人從小接受教育弄,很多人就會慢慢遺忘歷史,不記住自己祖宗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自然就會擁護殖民統治者,這點也是印度人給說缺乏「為國捐軀」的想法根本原因之一。
總結一下,印度人缺乏「為國捐軀」的想法是長久的歷史原因,只能現在政府加強人民文化方面學習,慢慢印度老百姓明白,就會愛國了,會擁護國家。
E. 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印度大國夢為何屢戰屢敗深度解析背後原因
戰火席捲整個二戰後,世界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個陣營之間對立發展的局面,但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秩序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這段時間,涌現出了一些新興國家,而此時,印度這個國家開始頻頻出現在全世界的眼中。
截止到2019年, 印度的國內GDP已高達2.85萬億美元 ,位居世界第五,不僅如此,印度作為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
憑借這樣的優勢,使印度開始迷之自信,想要一度崛起,並成為亞洲強國。
同屬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改革開放後,整體實力與經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僅用70多年的時間就從「一窮二白」的狀態一躍發展成世界強國,而印度還在原地踏步,兩國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那麼,印度的大國夢真的會實現嗎?
印度想要成為世界強國,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故事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印度」。
印度與我國同樣都是人口大國,且都經歷了近代的屈辱 歷史 。印度在1947年建國,雖然比我國早兩年,但從建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印兩國的經濟總量相差無幾。
但在1990年之後,中印兩國的經濟卻瞬間拉開了巨大差距,到2019年,我國的GDP已經高達14.34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僅僅位居世界第五。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印度進入西方體系之後,印度就被西方國家看好,會成為下一個世界級大國,那麼作為印度開國元首的尼赫魯到底做了什麼,使西方國家對印度產生如此之想法呢?
原本尼赫魯家族,從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來看, 是最頂級的婆羅門種姓 。由於他的父親供職於,英屬印度政府的高級法院,所以在父親及其英國人的影響下,尼赫魯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在他16歲的那一年,被父母送去英國留學。有一次因為成績的優異,獲得了一本 《加里波第傳》 作為獎勵。也正是這本書,使他自此開始有自己的政治抱負,1910年,從劍橋畢業的尼赫魯又進入倫敦內工法學院,就讀法律專業,直到1912年才學成歸來。
回到印度後,尼赫魯成為了一名律師,並同時投身於國大黨的各項活動中,也通過父親接觸到了聖雄甘地。
他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同時也是印度的國父,具有極高的地位。在甘地的影響下,尼赫魯深入印度的底層 社會 ,在了解印度的 歷史 與現狀後,便辭去了律師的工作,專注投身於國大黨的政治活動中。
1920年,由甘地所倡導的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開始,但好景不長,1921年國大黨的一些重要分子,就被英國逮捕入獄,其中也包括尼赫魯。
在此後的時間內,尼赫魯先後入獄共9次,坐牢時間加起來將近9年。隨著在長期以往的斗爭中,尼赫魯的思想也發生了諸多改變。
尼赫魯堅持印度要「完全獨立」 ,並認為純粹依靠非暴力不抵抗,是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其次在20年代末,尼赫魯先後去西歐、蘇聯考察。在這兩次考察中,使他對資本主義模式與 社會 主義模式展開了深入思考。
他被蘇聯的 社會 主義模式所吸引,但仍有所不足。印度可以模仿蘇聯發展 社會 主義,但是要有所取捨。
從30年代開始, 尼赫魯 就逐漸掌握了國大黨的領導權,並開始 領導印度獨立運動 。
在印度人民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迎來了印度的獨立,而尼赫魯也實現了他大國夢的第一步,之後印度就此進入了尼赫魯時代。
為了改變印度獨立之初,薄弱的經濟基礎,尼赫魯在印度搞了一系列的經濟強國政策,首先進行了一個重要的改革,土地改革。
第一個是廢除柴雲達法定地主制。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主要採用的就是 柴明達爾制度 ,通過法律承認他們對土地的私有權。
在這項法令實施後,廢除的柴明達高達250萬,被政府所接管的土地有一億六千萬英畝,由此可見,尼赫魯對柴明達的改革是比較有成效的。
土地改革 的第二個方面是,限制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其實,印度的國大黨實際上代表著大資本家,大地主的利益,但尼赫魯為了心中的強國夢,願意放棄自身的利益去進行改革,但自印度獨立後,地方行政開始效仿美國,再加上國大黨內部其他成員,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從而導致這項法令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所以從整體上看,尼赫魯的土地改革是失敗的。在 農業上吃虧後的尼赫魯又轉身投入到軍事工業 上。
但是,由於土地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大量的人口就被土地牢牢束縛住,根本沒有富裕的勞動力可以進入工業領域。後來到了90年代,尼赫魯的女兒,外孫統治時代結束,印度新政府開始搞 自由化市場經濟 ,但苦於土地問題,無法展開工業化,所以直接跳過工業化去搞第三產業。
但僅僅依靠第三產業,根本無法養活印度的十幾億人口。知道現任總理莫迪上任後,便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製造業的改革措施,在這些措施里包括,改革傳統的產業結構,構建製造業發展所需的營商環境,等等,其目的就是,希望用以系列的改革,激進印度製造業發展的活力,把印度發展成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但是,事實證明,製造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國際化水平不僅呈現出原地踏步的局面,同時還有所倒退。
從根本上來說, 莫迪的經濟改革 ,僅僅是因為成效停留在表面,缺乏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根本無法推動製造業的根本性變革。
其實,製造業能否順利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土地的所有制,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土地的流轉制度。
在 印度中土地徵收法 中規定,要想徵收土地,就必須得到80%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並且還要向失地的農民提供就業的機會。
而當初立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城市化與工業化,而是為了保護土地,雖然看似這種立法,對印度的獨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沒考慮到印度未來 社會 的進步和發展,而這種土地制度,嚴重影響到了製造業企業對用地的需求,成為工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
雖然,莫迪也曾嘗試對 土地徵收法 進行改革,但是也遭到了農民和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對。
在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後,莫迪只能將這個土地改革的決定權交給政府,最後不了了之。
在 2019年,莫迪連任 後,他不再進行土地改革,結果造成土地成本一直處於居高不下的狀態。
除了這個問題之外,勞動力的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按理來說,印度有著「世界第二大人口」的號稱。但隨著印度人口的不斷增長,在提供充足勞動力的同時,也嚴重拉低了印度的人均GDP。
據統計,從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勞動力每年只能增長到440萬左右,而與此同時,印度同期的失業率卻超過了6%,青年的失業率更是高達20%。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無法提供 足夠的就業崗位,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卻只能滿足求職者需求的不足20%。
其實,除了落後的製造業,對印度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資金短缺的問題。在資本市場上,莫迪政府多次要求美國,國內的企業能夠到印度投資建廠,同時在印度國內還對中國製造的商品進行抵制。
同時,莫迪政府希望通過 廢鈔令 ,來打擊腐敗、洗錢、連同恐怖主義在內的黑色經濟,表明了印度正度對打擊腐敗的決心。
但是廢鈔令的實施在客觀上,也打擊了用現金結算的個體工商戶,從而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難的問題,大大打擊了印度經濟的增長。
總體來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莫迪經濟,依然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也並沒有給印度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與此同時,印度百年來的種姓制度,也給印度的發展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低種姓的人只能從事低等工作。
由於印度人民對種姓制度的逆來順受,導致他們認為,一個人的 社會 地位都是由神決定的。
在印度國內,他們進行了對 種姓制度的劃分 ,並將人分為四等。其中,原人的嘴化身為婆羅門,雙臂化為剎帝利,吠舍意味著大腿,則首陀羅等同於腳,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又衍生出了,「不可接觸者」階層,俗稱「達利特」,同時也被人成為「賤民」。
除了劃分等級之外,他們還提出了 內婚制 ,為了維護高種姓制度的血脈,減少高種姓與低種姓的交流,還規定高種姓女性只能嫁給高種姓男性,不可跨越階層,更加鞏固了種姓制度的體系。
在印度,那些所謂的「賤民」清潔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下,竟爭前恐後地用自己的生命,來賺取每天不到30塊錢的工資。
據統計,印度每五天就有一名清潔工,因此而喪失生命。看到這里,很多人會非常好奇,面對這樣的局面,難道就沒有人反抗過嗎?
在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印度的高層統治者,他們為了將種姓制度深入人心,便強行利用神的信仰,來強化這種制度。
除了種姓制度以外,印度在教育方面也是搞得很糟糕。印度的教育發展水平很不均勻,光印度的高種姓就只有300萬人,享受著良好的教育,但對於低種姓人來說,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導致印度的文盲率高達85%。
雖然,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盲破譯的國家,但其女性的 社會 地位還是非常高的。相信看過 《摔跤吧,爸爸》 的人都知道,在印度,女性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4.4年,且並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出嫁前必須要聽爸爸的安排,出嫁後成為丈夫的附庸。
據資料統計,印度這個國家大約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這也導致印度女性長期不被受重視。
這些內部因素無一是直接阻礙了印度的發展,而一直以來就被印度視為假想敵的我國,又是怎樣做的?
眾所周知,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但拋開實力的對比,兩國在很多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有人說,印度的人口眾多, 印度的勞動力優勢自然要大於我國 。那到底真實情況是什麼呢?截止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共計13.8億,而我國則是14.1億。雖然,印度稍有落後,但是印度的出生率卻比我國高出了約7%,常住人口卻相差無幾,所以印度的人口在超越中國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對印度來說,人口眾多的現象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是印度即將面臨的一大難點。
印度的國土面積僅僅是中國的1/3,從長遠看,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根本達不到的,即使是如今的局面,印度在飢餓、貧困、教育等問題方面仍束手無策。
但從長遠看,人口的快速增長,卻極大改善了印度的勞動力結構。從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期間,印度勞動力人口從6.19億增長至8.76億,而中國則從8.7億增長至9.92億, 足以體現出我國的優勢。
從2000年的水平來看,印度勞動力人口素質,卻遠遠不及中國。在教育方面,我國也是足足領先了印度一大截。
曾有資料顯示,在英國某公司對某所大學進行排名整理時,發現在十個人當中,中國就占據了7個名額,而印度卻無一人上榜。
由此可見,印度政府曾自稱自己有上億的英語專業,和高端技術性人才的情況,可信度並不高。
所以,雖然 我國的勞動力在減少 ,但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勞動力的質量與素質,都在不斷提升。
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同時也在很多高 科技 領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創造出很多知名的國際大企業。
再來說說印度引以為傲的農業。在農業方面,印度可以稱為全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其糧食產量為三億噸左右。
但隨著我國技術的不斷提高,僅僅在六年的時間內,糧食產量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可見,兩國的產量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印度的農業 科技 水平技術,遠遠落後於我國。
在印度的絕大多數田地中 , 需要農民自行採摘 ,而反觀我國,則是利用播種機和收割機,來代替人工,再配合先進的水稻技術,大大提高了產量與效率。
但在兩者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印度又偏偏在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堅持大量出口。反觀我國,雖然糧食收成好,卻還要大規模進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一下,印度首要的目標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糧食固然重要,但是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重要,印度不像中國擁有低成本、強大的製造。
為了填補經濟缺口,他們只能挨餓出口糧食。而我國,早已越過了溫飽問題,所以要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進口糧食,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完善中國人的糧食結構。
我國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提升,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人民與科研人員的努力。
而印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也有了飛躍性的提高。那麼,印度真的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成為大國的先天條件又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人類 歷史 上,就曾出現過3個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
而成為超級大國,首先是人口,任何一個超級大國都不能少於一個億的人口,否則他的軍隊數量就是嚴重不足,如果軍隊的數量不足就不可能鎮壓住其他國家,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
雖然,印度在人口上已經滿足這個條件,但是經濟上的實力確實還是有超級大國,存在一定的差距。
經濟是支撐軍事的基礎,如果經濟實力較弱,那麼軍事的實力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通過多方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印度能都稱為下一個超級大國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陸上,我們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麼,我國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是是時間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GDP的總量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但即使我國取得了一定的輝煌成就,但僅僅憑借這些,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定任重而道遠。
雖然美國的盟友遍布天下,能夠在很多事情上顛倒黑白,但並不代表美國能阻止人類 歷史 的發展。
從超級大國發展的歷程來看,即使國家的實力強大,但也需要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朋友圈。例如在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陣營和 社會 主義陣營,如今的美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如果我國不打破這個局面,徹底摧毀美國的霸權,那麼,我國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這條路上,會越來越艱難。
如今我國的 科技 , 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早已位居前列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全球領先的代表。
其實從分析不難看出,我們中國才有這樣的潛質,不管是從國土面積,國土上的豐富資源,文化的影響力,從國家的高度組織性,還是從經濟實力、政治軍事實力、 科技 實力來看,都是最符合的。
我國的各個領域都在穩步地向前推進,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的強大不在於肉眼可見的階段,而在於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怕艱難困苦,勇於吃苦耐勞的特性。相信我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F. 印度人還有僕人,為什麼標榜自己 是民主國家
中國有十四億的僕人
G. 很多印度人並不富裕,為什麼他們活的好像並沒有什麼壓力
因為很多的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註定是要做什麼的,可以說是註定了自己的結局。所以他們活著就沒有什麼動力,感覺就沒有任何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種族制度非常的嚴重使得印度很多人生下來就會遭受很大的歧視。而且他們卻對這種現象非常的心安理得使得這種種姓制度,依然在現在的印度橫行。
所以說印度並不是生活沒有什麼壓力,只是他們不懂得反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十分合理正常的。然而這卻是由於長期的歧視行為給他們帶來的沉重枷鎖,但是並沒有一個人首先打破這種傳統,所以造成了印度社會現在依然非常的貧窮落後。
H. 印度窮人很多,為什麼沒有起來武裝鬧革命
印度其中有一個地方和蒙古一樣,就是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響,大家網路一下,你就知道了蒙古為什麼在清朝的時候就解決幾千年來一直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佛教之功,宗教之功。
印度的經濟,軍事和政治都不行,民族也不行,即使這些都行,還要多少年努力才有可能崛起,目前幾十年上百年內不用過於操心印度,不需要肢解它,它自己內部會出問題。
最後,最重要的原因,民以食為天,一般來說,人類不到快餓死的時候,不會武裝革命。但是印度這個奇葩,就是快餓死了的時候,也不一定會去武裝革命。另外,印度那麼多人,有幾個人懂什麼是革命?
I. 面對高額的嫁妝,印度女性會選擇不結婚嗎
同樣,在中國,面對高額的彩禮,為什麼不選擇不娶媳婦呢?
在社會里,人分為三種,一類是最底層,二類是小康,三類是名流。
一類抵禦風險能力最弱,他們喜歡抱團,喜歡前橘嫁娶,喜歡人丁興旺,因為族群的發展才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資源,就像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族群人數少的註定會被人數多的滅掉,一個人只有加入到族群里才能獲得庇護。生育後代在他們看來是生活的保障之一,是自己以後人生慧蔽團的保障,因此除了依靠後代撫養,他們幾乎沒有自立能力。當然他們的期望也很簡單,打發掉兒女,看兒女養育了後代,就萬事大吉了,一輩子就是這樣過了。這樣的人是社會的基石。
二類是小康之家,有一定的固定資產,學歷也普遍偏高,工作穩定,會跟隨時代發展,對自己的未來做出相應的調整。這類人除了對於個人的幸福追求外,還會有一定的人生理想和抱負,他們的目光想必第一類更加長遠。
三類那不是我們能接觸到的,他們就是影響並塌整個人類文明走向的一群人。
所以,越是在經濟不發達,信息不通暢的地方,越是喜歡嫁娶和多生,不追求質量,一味追求數量。也是販賣兒童和販賣婦女案件的高發地。
J. 怎麼評價電影《蘇丹》
電影評價概括
這部電視劇還是很比較能反映社會現實的,但是我覺得不是熱血是狗血,順便諷刺了一下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