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與印度的國土面積與耕地面積各是多少
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
印度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國徽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宣稱其領土為328萬7800平方公里。印度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28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為0.101公頃,居世界第四.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
目前,中國可耕地面積只有國土的十分之一,與之比較,印度耕地雖占國土的55%,人均耕地是中國的2倍;
2. 中國和印度誰的可耕地面積大
當然是印度的多。
中國面積960萬,只有13%是耕地,大概128萬。這還是幾年前的數據,現在佔用耕地的現象非常嚴重,很多大城市周圍的耕地都變為商品房或開發區了。
印度面積約300萬,55%以上是耕地,約165萬。而且,印度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太陽能充足,農作物生長迅速。從這個方面看,耕地的單位產能比溫帶的中國強很多。
人口上,中國人口不僅多,而且老年人為主。
印度人口比中國略少,而且大多為青壯勞力。
因此,和中國比,印度的農業更有優勢。
實際上,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而中國的糧食剛剛夠吃。
3.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4. 中國gdp是印度的多少
2021年,中國GDP是17.73萬億美元,印度GDP是3.17萬億美元,所以中國GDP是印度的5.6倍。
5. 2021年印度gdp是中國gdp的百分之幾
2021年印度GDP是3.17萬億美差廳元,中國同期GDP是114.92萬元,折算汪棗成虛陵隱美元是17.73萬美元,所以2022年印度GDP是中國GDP的17.88%。
6. 印度有多少gdp
2021年為10.22萬億元
7. 印度gdp是中國的多少
印度專家嘆息:從GDP總量來看,印度目前相當於2006年的中國
小文de情感
原創 · 2023-01-21 11:49 · 娛樂領域創作者
關注
印度專家嘆息:從GDP總量來看,印度目前相當於2006年的中國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國家都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因為自身的需求不同,所以每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也都不太一樣,均有不同的側重點,但經濟卻是大家都在努力發展的一個領域。經濟能夠影響到很多事情,有了經濟之後才有可能將其他領域發展好,無論是醫療、教育、工業亦或是科技研發,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完成,而這都需要經濟的支持!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各個國家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GDP總量,截止到2019年為止,世界的GDP總總量達到了87.8萬億美元,其中僅是美國就擁有21.43萬億,幾乎占據了全世界GDP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見美國的經濟能力還是世界第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GDP總量達到了14.34萬億美元,日本5.08萬億,德國3.86萬億,印度2.87萬億,以上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經濟體數據!
從數據來看,印度的GDP總量只有2.87萬億,佔全世界GDP總量的3.2%,但印度卻有13億人,占據全世界人口的17.1%,如果全世界只有100個人和100個饅頭,就相當於17個印度人只能吃到3個饅頭,生活條件由此可見一斑!
在看到GDP的大數據之後,印度專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從GDP總量來看,印度目前相當於2006年的中國!印度在2019年擁有的成績,我國在2006年的時候就已經做到了,當時我們的GDP總量就有2.75萬億,跟如今敬閉罩的印度差不多!
相信大家都知道,印度一直都是一個很驕傲的國家,雖然自己目前還處於落後狀態,但他們就是充滿了自信,總是覺得自態檔己是亞洲第一強國,但數據是不會說謊了,他們目前的生活條件,甚至還不如2006年時候的我們,因為我們的資源是相對平均的,但印度卻不是如此,印度存在種姓制度,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很多人還生活在貧民窟裡面,溫飽都很難保證!
其實在1990年的時候,中國跟印度的GDP總量幾乎是一樣的,分別是3608億跟3209億,只有很小很小的差別,但是30年的時間過去了,大家的差距也明顯拉開了,甩開的不僅是經濟,同時也是14年的時間,對亮鬧此,大家怎麼看呢?
印度專家嘆息:從GDP總量來看,印度目前相當於2006年的中國
8. 印度在華有什麼投資嗎
前段時間因邊境問題,印度發起了抵制我國應用軟體和對印投資的熱潮。雖然我們也想針對性的對印度在華投資進行反制,但經過細算發現,印度在我國民眾印象當中好像沒有太多的投資。
2019年中國和印度的貿易總值是639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5156.3億元,增長2.1%,自印度進口1238.9億元,下降0.2%,貿易順差是3917.4億元。
從貿易額來看,印度逆差很大,而具體到投資方面,對比中國企業在印度僅2019年就投資了270億人民幣,印度企業在華投資很低。
9. 印度人均礦產資源和中國比怎麼樣
印度的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一些礦產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市場上佔有重要的位置。鉻鐵礦、煤/褐煤、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鐵礦石產量排名第四位,鋁土礦和錳礦石產量均居世界第六位。其他主要礦產還有金、銅、錳、石英和寶石以及建築石材等資源。印度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比較少,難以滿足國內需求,國內石油供應僅滿足國內需求的1/3左右。
中國國土面積是印度的3.23倍,農用地面積是印度3.06倍,耕地面積是印度的88.2%,長期作物用地面積是印度的1.35倍,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6.16倍,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55倍,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3.09倍,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2.13倍,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48倍,礦產資源是印度的4.24倍。
中國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面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
印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中國的1/2,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只有中國的1/3,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源利用效率比中國高。
10.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GDP :2003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 GDP,20043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4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 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 印度已經落後中國一大圈 時間:2005/03/11出處: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3月5日一期發表文章對比中印兩國的發展,正標題為《巨大的差距》,副標題為《如果這是一場賽跑,那麼印度已經落後一圈》。文章摘要如下: 城市面貌差距明顯 相隔幾年重訪北京或上海,你會對眼前的變化感到目不暇接。走出新機場,新的高速公路就把你帶進市區。路邊不時出現一些新的高樓大廈,以前熟悉的建築物似乎在水泥叢林中消失了。中國部分地區也許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建築高峰期。 而回到德里或孟買,卻一切依舊,令人有點沮喪。機場惟一的變化是擁擠的移民大廳里的排隊系統有所改善。通往市區的道路即使在夜裡也嚴重堵車,卡車上印著「請鳴笛」的標志。在交通堵塞的路段,殘疾人和懷抱嬰兒的年輕母親隔著車窗乞討。也有一些新的建築物或新的公路,在德里,還出現了一條嶄新的地鐵。但是,正當鄰國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時候,印度從外表看幾乎仍然是老樣子。 要衡量這種差別是困難的。印度人說,中國的統計數字是那些想給上司留下好印象的地方官員編造出來的,這些統計數字不可靠。可是,從廣義上講,這些統計數字所顯示的趨向以及它們所說明的問題————中國超過印度————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符合眼見的事實。反對用統計數字作依據只是印度人否認中國超過印度的一種做法。 許多印度人很不耐煩,認為外國人只看到機場和乞丐等落後的一面,卻看不到印度取得的許多成就———包括印度最近高速發展的經濟。連一些外國人也忍無可忍,不知道那些外國人為什麼要透過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現象來看印度所取得的成就,不知道他們的東道主如何能長期在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的背景下謀求發展。中國的變化給他們提供了敲列印度的棍子。 中國GDP十年來增長更快 可是,在中國也有乞丐,數據方面的差距也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用人均購買力來衡量,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超過印度。自那以後,兩國經濟都有了飛速的增長。印度的GDP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5.6%,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5.8%。中國的增長是可以比較的,但起點高得多,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9.3%,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率高得多,人均GDP差距變得更大了。在1990年至2003年期間,中國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長8.5%,而印度只有4%。因此,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按目前的美元匯率折算————是1100美元,而印度只有530美元。鑒於兩國不久前還大體相當,這種差距是令人吃驚的。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中國的富裕程度比印度超出70%。 從「千年角度」研究兩國情況的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認為,兩個世紀前,中國略富於印度,但自那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比印度窮。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印度人均國民收入從1820年的533美元增長到1913年的673美元,而中國卻從600美元跌到552美元。到1950年,印度人均國民收入是619美元,而中國只有439美元,盡管從絕對數字看,中國在全球GDP中所佔的份額仍然排在印度之前。自那以後的每個十年中,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都超過印度。 這一發展的一個結果是,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印度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總人口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基本保持不變。而中國的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4降到1/5。在20世紀里,中國經歷好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在1958年至1961年又經歷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的飢荒。自1980年起,嚴格控制生育的政策遏制了人口增長率。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已經從1913年的8.9%增長到2000年的11%,去年又增長到13%。 國際貿易差距很大 用國際貿易來衡量,兩國之間的差距就更大。在1990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1.9%,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1.6%。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去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增長70%以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接近那個數字。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印度的貿易也增長很快,去年增長16%。即使如此,印度去年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左右,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占份額不到1%。連續三年,中國貿易增長的部分都超過印度的外貿總額。這意味著兩國在全球貿易系統中的分量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改變了相互間的看法。印度出口商在兩年前擔心中國的競爭可能是他們的末日,現在卻擔心中國實現硬著陸可能會破壞正在發展中的一個大市場。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印度的將近五倍,在2004年增長2070億美元,到年底達到6100億美元。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已經成為富國經濟論壇中的一個重要夥伴。根據它自己提供的數字,中國去年在全球商品貿易增長中佔12%。 印度貧窮人數比中國多 中國政府以及中國人民擔心正在出現的貧富差距,但是,經濟迅速增長已使生活在貧困狀態的人口比例大大下降。據世界銀行說,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數(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在1981年到2001年期間減少了大約4億人。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戴維·多拉爾說:「貧窮已經基本上消滅了,對此我們很有信心。」但印度還沒有消滅貧窮。據印度政府提供的數字,印度貧窮人數在1977年至2000年期間減少6900萬人,但仍有2.6億人仍然生活在貧窮中。世界銀行估計,35%的印度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而只有17%的中國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國營養不良的人數在1990—1992年期間有1.94億人,十年後已經減少到1.42億人。在印度,相應的數字是2.21億人和2.16億人,說明其營養不良的人數仍佔世界營養不良人數的1/4。印度大約47%五歲以下的兒童體重過輕,而中國只有10%。印度的嬰兒死亡率是65‰,而中國只有30‰。印度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63歲,而中國人是71歲。印度的成人識字率是57%,而中國是91%。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設計的人類發展指數中,中國得分0.745(滿分為1),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94位,而印度得分0.595,名列第127位。然而,值得引人注意的是,用這些基本生活標准來衡量,中國的起點比印度高得多。 當然,如果說人們可以從一大堆混亂的數據中找出最有說服力的統計數字來說明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的話,那麼,這個統計數字很可能就是婦女文盲率。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中國87%的成年婦女識字,而印度只有45%。許多東西都是隨女孩接受教育而來的:全家更高的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更長的壽命;更有生產力的工人;以及對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