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舞的特點是什麼
印度舞的特點在於其基本動作和服裝。
1、基本動作
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起舞前,腿保持彎曲,手合起來,行開啟禮。手伸展開,腳向前跨一步。隨著音樂開始變換手姿。音樂中開始出現「咚咚」的節奏,開始變換腳步動作。保持微笑。舞蹈動作越來越快,手姿變化豐富。
2、服裝
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婦女才穿長達6米的紗麗,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輕的女孩也可以這樣打扮。有時候,舞者也穿PUNJABI:褲子+過膝長衣+長圍巾。褲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寬大,有些緊身。圍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時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時系在腰間,增加線條感。PUNJABI已成為時尚,去年日本便風靡這種款式的衣服。
配飾:額頭上貼的長尖形飾物叫BINDI,傳統BINDI很大,上面鑲滿了鑽和寶石。但流行的是簡練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結婚或跳舞時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鑽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運。
紅點:眉心點紅點。跳舞時,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鑽代替傳統的紅點。如果跳錶現穆斯林題材的舞蹈,只能用小鑽,因為紅點是印度教的象徵。不跳舞的時候,通常只有已婚婦女才能點紅點。
手鐲:印度舞中,手勢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語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鐲。佩戴數量很多,最多可達20個。
腳鐲:印度舞中有許多跺腳的動作,要有脆響的聲音,又有急促的節奏,所以腳躅很重要。據說有舞蹈家經過訓練可以只動腳上的一塊小肌肉,使得只有一個腳鈴響。
(1)印度人節奏感如何擴展閱讀
印度舞的歷史: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
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
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Ⅱ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為什麼印度人會有這樣的時間觀念
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但事實是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慢節奏,不緊迫。這樣的時間觀念與他們的意識有關,在他們看來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不能改變什麼,於是就會選擇慢節奏的生活。還有一個就是不守時,遲到半個小時都是非常正常的。
Ⅲ 印度音樂特點
解開你最神秘的等待—印度音樂之夜,即將於12月9日在半度雨棚揭開神秘的面紗,先帶朋友們了解一下演奏家是如何品評印度音樂的。
(圖為當代最傑出的Tabla大師Zakir Hussain在孟買的音樂會,兩位打擊樂大師的「對陣」。每年2月我都會去這個音樂節。)
初聽印度古典音樂,一定大為此中的絢麗的技術,華麗的鼓點,和機智的即興所震撼,特別如果是身臨現場的話,觀看到音樂家的演奏行為,尤其令人振奮。但我覺得其他音樂類型,比如爵士樂,也有毫不遜色的同樣的特徵。
那為什麼印度音樂令我覺得格外好聽呢?是有什麼更加特別之處呢?有人說,我感覺它很「神秘」。我覺得這還真是一個完全不能表達出確切意思的,但在此處很確切的詞。
第一:我覺得就最整體的層面來看,傳統印度音樂雖然是一種演奏和娛樂,但最終極來說,這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美學的表達。是一種令演奏者和聽眾對於「美」的一種經驗。而這種體驗通過樂器、聲音、節奏、技術、情緒等等手段作為媒介。就像吃迷幻蘑菇,蘑菇本身不是主體,而蘑菇激發的體驗才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奏家的技巧、人格處於一種謙卑的地位,他們服務於一種美。
第二:Tanpura——Drone效果。Tanpura這個傳統的印度音樂,通常有4到5根弦,沒有品,只彈奏空弦。這個樂器的作用就是持續製造一種不間斷的聲音效果,通常的音建立在主音和屬音上,但也要根據不同Raga而定。
看到一句很厲害的話,分享一下:
"Of all harmonic devices, it [a drone] is notonly the simplest, but probably also the most fertile".「所有的和聲性樂器中,Drone絕不是最簡單的,反而是最富饒豐滿的。」來源:van derMerwe, Peter(1989).Origins of the Popular Style: TheAntecedents of Twentieth-Century Popular Music, p.65. Oxford: ClarendonPress
非常贊同!Tanpura製造的一個充滿泛音的聲域,就像一個神秘的結界,樂器在這個保護場中如泉水般流出來。
第三:Meend。這個是一種在傳統印度音樂旋律中最有特徵的一種技術。就是從一個音高緩慢或者快速的流動到下一個音高。這種技法在弦樂、彈撥樂中都有。但我覺得,這種技術在人聲中的效果最好。或者說,人聲在印度音樂旋律方面最有效果。人聲具有滑動的能力非器樂能及,在音量上、速度上、運動方式上極度自由。聆聽一條旋律中的Meend,就好像音符之間在游動,光影在變幻。
因此,我細細思索了一下,我覺得首先吸引我的是這種音樂傳達了一種精神力量,這是一種人對於美的一種實踐和探索的質朴純粹的追求。在服務於這種「大美」的原則下,用音律raga和節奏tala孕化出的音樂表演藝術,不僅僅體現出非凡的技術,但也必須內化成一種精神力量。
印度人普遍熱愛音樂,尊敬音樂家,甚至連對樂器都是特別尊重。絕不會跨過一件樂器。我想他們是領悟了印度音樂的這種力量把。
Ⅳ 印度音樂特點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印度語言學者,對於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的重視,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
印度人對於節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於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4)印度人節奏感如何擴展閱讀:
印度音樂的底蘊:
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
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Ⅳ 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
印度是一個擁有著深厚 文化 底蘊的國家,你了解印度的音樂文化嗎?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介紹
摘要:印度音樂是世界音樂史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 歷史 遺留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印度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來入侵,所以印度音樂鑄造著各種民族文化的精華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同時印度音樂在數千年來的特定宗教文化氛圍中熏陶,又獨具宗教神秘特色。
自古以來印度就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度,有數千年的宗教文明史和音樂文化。印度民族的宗教支配著人們從生到死,事無巨細,而音樂卻能夠讓靈魂超脫塵世,使信仰與音樂的基本精神結合為一個整體。同時受入侵者的影響,使印度音樂又呈現出多民族特色的特點。其它那綿延不斷的旋律,錯綜復雜的節奏,強烈多變的鼓聲,餘音繚繞的琴聲,多樣式的裝飾音,無窮盡的裝飾樂句,變化多端的即興演唱和演奏,構成了一幅印度音樂美妙的畫面,讓人回味無窮。
印度音樂的宗教特色
在印度歷史上出現過多神及多宗教崇拜(印度教典籍中記載的神有3. 3億個)、多民族和多語言(100多個民族、1650種語言)。[1 ] (P34-40)截止到2001年,印度有人口10. 27億,其中印度教徒8. 2億人,約占總人口的79.8%;穆斯林1.2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7%;____徒24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2. 3 %;錫克教徒20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9%:佛教徒8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0. 8% ;眷那教徒4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0.4% 。[2 ] (P44)
在印度現存有的諸多神及宗教中,印度教及三大神的歷史最為悠久,因此信徒也是最多的。印度教的如果從《梨俱吠陀》成書時算起己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長期以來,它所形成的經典、教義、哲學、倫理、 法律 、文學、神話和音樂等對印度民族的信仰與音樂文化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長期的歷史積淀之下,印度音樂也獨具其宗教的特色。
印度音樂文化的基本精神與印度教人生哲學是分不開熱「梵我一體」為印度教的核心教義。在《愛多列雅奧義書》中,關於「自我」與「大梵」的一體是這樣論述的:「是為誰耶?我輩敬為‘自我’者也。是誰自我耶?是以彼而見色,以彼而聞聲,而彼而聞香,而彼而吐語言,而彼而辯甘苦者耳階「凡為此心者,亦此意者,桑若那也„„情慾也,意欲也—凡此,誠皆般若那之稱也77「世界為般若所領導,安立於般若那中,般若那既大梵也「渦摩提婆以此般若自我,生出此世界(至)樂彼方天界中,盡得其樂欲,永生其臻至矣!其臻至矣!-22)[3] (P21 也就是說,人一旦克服了自身肉體物慾,流露出自己內心的本質的精神的本質的話,它就會實現「梵我一體」。在這樣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印度音樂的藝術成為印度教文化主要內容的化身,把克服物質慾望、追求精神本性、實現「梵我一體」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
現今的各種印度舞樂視頻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妖嬈的舞娘,明麗的音樂。宗教特色體現於場景的布置,印度教的建築風格以「多層次」為典型特徵。建築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 雕刻 、 壁畫 裝飾及 裝修 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息,高貴大氣神秘。這樣高貴神秘感同樣也存在於舞娘和音樂特色中。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無窮。
印度音樂的民族特色
在印度史上共有四次的主要入侵:第一次是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月氏人建立貴霜帝國;第二次是穆斯林的入侵;第三次是15世紀後半期蒙古人帖木兒的入侵;第四次是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剝奪。在這四次重大的入侵之後都給印度的音樂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得印度的文化富含民族多樣化的氣息。但多民族的文化並沒有影響印度本地音樂,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傳統豐厚、特色鮮明、引人注目的音樂,它那綿延不斷的旋律,錯綜復雜的節奏,強烈多變的鼓聲,餘音繚繞的琴聲,多樣式的裝飾音,無窮盡的裝飾樂句,變化多端的即興演唱和演奏,在極具特色的環境下,構成了一幅印度音樂美妙的畫面。
印度在1757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此期間印度的 政治 、經濟落後,而宗教和文化卻相對穩定。印度人從出生、成年、結婚,直到火葬離開這個世界,都少不了傳統的音樂 舞蹈 ,傳統音樂文化根植在印度這塊土地上,並茁壯成長。南印度有這樣一條格言:「如果藝術和科學能得到保護和滋養,它們就會像金剛鑽那樣發出耀眼的光彩,否則它們就會成為毫無價值的碎石子。」
印度音樂不是單純停留在傳統音樂形式上,也不全盤照搬西方音樂,而是在保留印度古典音樂風格特點基礎之上,融合來自西方的音樂元素,形成了「東方與西方的交流」。這種交融主要表現在樂曲創作上,例如,南印度著名的小 提琴 家蘇不拉馬尼亞姆與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交響樂隊合作的《吠陀聖歌幻想曲》,這首幻想曲以印度吠陀詩歌為框架,創作上運用西方復調的創作手法,旋律變化曲折,裝飾音運用較多,配和交響樂隊渾厚的和聲效果,使這首幻想曲具有輝煌、細膩的特點。在 樂器 演奏上,從歐洲傳來的樂器慢慢都被印度化了。其中,以小提琴表現得尤為突出,小提琴與南印度古典音樂融為一體,除保留了原小提琴的形狀和四弦定音以外,演奏形式變為坐姿,持琴改為放在胸前和右腳問,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系統,演奏時多用滑音,長弓多,碎弓少。印度的小提琴還與印度瑣吶、維納琴合奏。另外,印度特有的樂器也與西歐樂器合奏。
印度音樂的基本特色
在印度音樂中,聲音被稱為「納達」(Nada)納達是印度音 樂理 論和音樂研究的最初始的問題。印度音樂理論家們把納達分成了五種類型:用手指彈出的聲音、在某種皮膜上敲擊出的聲音、用氣吹出的聲音、金屬物撞擊出的聲音、人類喉嚨所發出的聲音。這五種聲音實際上是五種產生聲音的方法,其中包括了人聲和樂器聲,而樂器聲中又包括了彈撥樂器、敲擊樂器和弓弦樂器。古代印度音樂學家哈瑞納亞克(Harinayak)把聲音分成了三種。一是 生物 之聲音,如人聲;二是非生物之聲音,如樂器聲;三是生物和非生物的結合之聲,如民間的口[4 ] 弦。[5 ] (P21)
印度音樂的音階同樣由七個音構成,這七個音稱為「斯瓦亞」(Swam)每個斯瓦亞又有自己單獨的。關於斯瓦亞的來源,印度的音樂理論家們也沒有確切一致的說法。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1.吠陀說。認為音階中的七個主要的音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其中有其發展變化的過程;2. 自然 說。認為音階中的七個音是來源於對 動物 聲的模仿。3. 物理 學的觀點。認為斯瓦亞來源於人的六個器官。這六個器官是:肚子、胸腔、鼻腔、喉嚨、口腔和頭腔。4.古籍《音樂論》(Sangit Makaranda)中的觀點[5 ] (P38-45)。《音樂論》是一本有關音樂的書籍,在這本書中也論述了有關音階的來源問題,其觀點具有神秘色彩。書中認為七種不同的聖人(Rishis)創造了七個不同的聲音(Nadas),而且是在七個不同的島上產生的,在七個不同的時間里產生的,並且用了七種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七個不同的神靈。這種理論與中國的 五行 學說有著很相似的地方。
我們知道印度色節奏,音階,節拍,旋律都尤其不同於西方音樂的獨特體系,是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和豐富下而形成的,而這些的形成正是印度音樂吸引人的地方。
印度音樂在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不斷豐富下,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印度音樂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受印度教的印象,印度音樂形成了獨具神秘色彩的文化。受殖民主義的印象,使得本土的音樂不斷豐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文化。
猜你感 興趣 :
1. 民族音樂的特點
2. 印度傳統民俗文化
3. 日本音樂文化的特點
4. 中西方音樂文化特點淺析論文
5. 古巴的文化特點
6. 民族音樂賞析論文
Ⅵ 聽印度音樂是啥感受
印度音樂的節奏素以復雜著稱,該音樂體系之外的人往往會覺得如入迷魂陣。一個節拍周期是一個長大的單位,長到我們都忘記了前邊已經唱過多少拍。浮雕和繪畫中有許多歌手和舞師的姿勢表明是伴有響聲的,比如鼓掌、用手掌拍大腿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打榧子、用腳跺地等。印度音樂很早就產生了指揮的職責和手勢,是因為印度音樂歌舞集體表演的性質,需要有個指揮。印度人對於拍子的重視,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有關詩的韻律的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Ⅶ 急求:印度舞蹈音樂特色!~
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 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 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印度的古典樂器:
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於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 Vina)而已。
• 印度的弦嗚樂器:
維納琴(Vina)、沙拉沙地維納琴+ (Sarasati Vina) 、維其查維納琴(Vichitra Vina)、盧達維納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達樣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魯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蘭吉(Sarangi)、沙蘭吉達(Saringda)、沙羅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達(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彈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蘇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達拉琴(Swarmandala)。
• 西塔琴的發明:
西元1296-1316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 Khusru)將維納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師亦是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的先河!
• 印度氣鳴樂器:
鎖吶(Nagasara or Nari)、噴吉(Punji)、納拉塔朗(Nallatarang)、庫瑪(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諾斯布穀(No**ug)、多羅尼(Drone)、尼卡爾那(Ninkairna)、搭土裡(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爾(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鳴樂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單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爾吉(Dholki、達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達沙米拉(Karadsamila)。伊達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擊樂器,是對鼓,低音稱為(Bayan)、高音稱為(Dayan),因此又稱雙頭鼓。此鼓約有700年前 阿米枯樹(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樣。
•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興都斯坦一種14小節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節拍鼓。14拍的鼓譜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 塔拉瓦達亞(Tala Vadaya):
樂團將多種打擊果樂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Mridangam)、陶壺鼓(Ghatam) ..... 輪番上陣或一起交響打擊,製造高潮。
• 體鳴樂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滿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脫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兒欣(Mursig)。
Ⅷ 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為何如此之慢
與中國人比起來,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真是慢到了讓人恨不得要猛抽一鞭子的地步。慢速印度在德里,很多的中產家庭早起後,先泡杯印度早茶,再從信箱里取出《印度時報》或《印度斯坦時報》,不緊不慢地從頭讀到尾,不時與家人討論一番政治局勢、股市走向或明星八卦,然後進早餐,然後再出門上班。他們的作息時間表,基本上比中國上班族晚2小時:八九點早飯,一兩點午飯,晚上八九點晚飯。這是德里人多年不變的作息時間表。盡管全球化的大潮沖擊著這個古老的國度,盡管印度精英們也常常憂心忡忡於「中國速度」,但德里人就是不願意快馬加鞭、只爭朝夕。這種對「慢」的堅持,相較於對「快」的崇拜,更讓我覺得難能可貴。如果你與印度人深度聊天的話,還會發現,印度之「慢」還要分三六九等呢。孟買人喜歡嘲笑德里的慢,說德里官老爺太多,效率太低;德里人則反唇相譏說,在孟買,進地鐵不用自己走,自然有人把你擠進去,這樣的生活有何樂趣;加爾各答人則在旁冷笑說,德里和孟買都是被現代化和全球化污染的地方,在加爾各答這座泰戈爾和特蕾莎修女曾生活的城市,轉角可邂逅浮生舊夢、隨處可遇見智者哲人的城市裡,享受原汁原味的印度慢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心靈皈依。這些「拼慢」的段子,總讓從凡事拼快的上海來的我,既心生感動,又心馳神往。而不緊不慢的印度人,又喜歡做兩件中國人已經少做的風雅之事。第一,仍然喜歡閱讀哲學、文學和靈修之書,並且常常將書做為朋友互贈的禮物。在德里市中心的「圓圈」書店裡,至少有1/3的空間擺著這一類的書籍,駐足細讀者眾多。有人當場就買了好幾本,讓店員包裝好做為禮物。每與印度人談起國際上知名的印度作家,他們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第二,印度人仍然願意把時間浪費到辯論這件美好而「無用」的事上。平日的傍晚,德里的咖啡館里,常會碰見三五朋友坐而論道,爭論一些相當嚴肅但基本上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宏大政治話題,如印巴局勢,政府對某種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是否失當,中國和印度發展模式等,讓我這個從上海來的人一開始很不適應。在海邊沙灘休息的印度人後來讀到阿馬蒂亞·森的著作《慣於爭鳴的印度人》,才知道「爭鳴」是印度自古而來的傳統。在這個極端多樣化的國家裡,有眾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徑庭的宗教信仰,因此人們的觀點也是異彩紛呈。誰也說服不了誰,但誰都要辯上幾句,誰也不怕把時間浪費在這件沒什麼投入產出比的事情上。由此我漸漸明白,這仍然是一個把精神需求放在首位的國度,效率從來不是它的第一追求。盡管從統計數據上看,它算不得一個十分成功的國家,但它的可愛之處也在於此——盡管外表看起來亂哄哄、吵鬧鬧,但大部分人的心底卻是舒適有依的。離開印度前,一位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作家告訴我這樣一句話:「成功是容易的,因為可以靠人力爭取;幸福才是困難的,因為只能妙手偶得之。」聞之,醍醐灌頂。
Ⅸ 一個喜歡印度歌舞的人會是什麼樣的
應該是熱情奔放,無拘無束的,自由自在的人
印度歌舞的特遲肆點是柔美,猛高抒情,節奏感明快,剛開始的時候,節奏感較慢,後來越來越快,四五分鍾可以達到四五十個動作,這些動作包括頭部動作,手部動作,腰部動作,臀部動作,腿腳動作等。
由此來分析,喜歡印度歌舞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熱情奔放,性格灑脫,整個身體充滿活力的人,另外我覺得,這個人這個人放著自己國家的民族歌舞不去喜歡,而去喜歡一個遙遠的異國歌舞,肯定是一個崇尚自然,甚至有些迷信的人,因為印度歌舞就帶有這種色彩,
否則此人就不會喜歡這個舞種了。
董青島供稿。
印度舞的種類比較多,具體推斷性格有點困難。
只能說有異域風情,比較神秘的人會感興趣吧。
喜歡印度舞和一個人是什麼樣很難說有直接的掛鉤。甚至有兩種相反碼知轎性格的人也可能存在都喜歡印度歌舞的情況。一般而言,共性就是都喜歡歌舞,尤其喜歡印度這種歌舞,除此之外並不一定能判斷其他。
很好啊,說明他對印度歌舞文化感興趣
再說了,印度歌舞還不錯啊,有些歌舞還是不錯的,哈哈
腦海里瞬間蹦出一首,貌似歌名叫我愛的出嫁了還是啥
開頭是這么唱的,啊克褲里忽呀呼嘿,,,,
具有潛在藝術細胞,我一朋友,從記事起,自己就開始跟著音樂跳舞,舞台上的光輝和台下激動的掌聲,她十多年的努力才得到的
印度的音樂與舞蹈是人情緒的天性。在我們小時很天真的時候高興會手舞足蹈,最能直接表達 情感 的東西,印度導演可以通過歌舞表達所有的東西,使其美化或者抽象化。比如用一段歌舞表達男孩追女孩的歷程,或是用歌舞講一段故事等等
喜歡是沒有錯的!
一樣不合就跳舞。
首先我媽媽就是一個印度歌舞愛好者,愛好音樂舞蹈,對生活積極樂觀
Ⅹ 印度節奏圈的結構特徵是什麼,與西方音樂的不同是
印度節奏結構是三拍子、四拍子,不同是自成獨立體系。
印度節奏有均分律動也有非均分律動,三拍子、四拍子是最常用的基礎節奏。印度音樂的音律、節奏、旋律均不同於西方音樂,自成獨立體系。最顯著的特徵是大量的微分音,典型的印度音律體系將一個八度分為22個微分音。
印度音樂中,節奏節拍的運動總是以某種相對固定的模式而反復地進行著,由於這種模式具有循環的特點,因此被人們稱為節奏圈(Rhythm,Circle)——「塔拉」(北印度稱Tala或Tal,南印度叫Th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