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家中的「因緣觀」和「宿命論」有何異同
因緣觀與宿命論
同樣建基於 " 因果法則 "
唯兩者對因果解讀
截然不同
宿命論所立的
乃因果二體分離法
因體不是果體
果體不是因體
兩者毫無關連
然而
果體卻受因體全然支配
因而產生 " 他力作用 "
他者
乃他因
即主宰之義
世上不少宗教或信仰
包手櫻括基督教
天主教
*** 等
乃至星宿命理
玄學掌相
統通都是 " 宿命論主義者 "
盡管神學家愛說 " 自由意志 "
然而
所說的自由意志
不能掩飾其宿命論主義思想
宿命論的因果法則 : 一因
定一切果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geocities/eeee2001/Q110 (一) 宿命論 ---- 木偶戲論 此為最極端的宿命主義思想
認為人的飢薯臘意志選擇行為
乃全由主宰操縱
並非來自自我本身
我們只是被主宰的一具木偶而已
面對此等戲論
我們不易駁斥
至少
我們不易論證我們的思路
方向和行為
是出於自力 ( 意志 )
還是出於他力 ( 主宰 ) 所致
比喻說 : 眼前有蘋果與香蕉
某人因著喜好
而選擇了香蕉
( 出於意志 ) 極端宿命論主義者可以說
某人的喜好是早有定數
因此某人所謂的選擇
亦出於定數
故沒有意志可言
要駁斥此等戲論
我們還是可以確立 " 一體觀 " 思維
( 在此
不打算駁斥此等戲論 ) (二) 宿命論 ---- 低級意志 此等宿命論
加入了個人意志
此等意志
無助於否定宿命論
玄學家有言 " 命運 "
命者
定數也
運者
乃個人的意志
故人只能轉運
不能換命
人受限於天命
就是受制於主宰
受制於宿命
神學家說 : 神給了人自由意志
( 美其名為自由 ) 然而
人的意志同樣受限於人格化神的意志
因為人的意志是出於人格化神的意志
人受限於神
就是受制於主宰
受制於宿命
我們稱此等意志 ----- 低級意志
玄學命定論
跟神學神定論
差異在於天命不落於人格化
神
卻灌輸了人格化形像
除此以外
其宿命論的法則
完全相同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geocities/eeee2001/Q111 對於極端宿命主義者來說
那種低級意志
只是人類於心靈上自我產生安慰的借口而已
因為命定論與神定論的宿命法則是 " 一因
定一切果 "
那種所謂的底爛滑級意志
不過是從一因而來的果實而己
這樣
說此等低級意志視之為意志
實為謬論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geocities/eeee2001/Q112 佛家所立的因果法則
乃非一非二體之法
因體不是果體
卻不離果體
果體不是因體
卻不離因體
前世因所生的今世果
卻是後世果之因
因此
同一事理
我們可以稱作果
亦可以稱作因
比喻說 : 學生犯過錯
老師糾正他
他再也不犯此過錯
學生犯錯為因
老師糾正他為果
老師糾正他為因
他再不犯錯為果
老師糾正他這事件
既是因
亦是果
因緣觀的因果法則 : 一切因
定一切果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geocities/eeee2001/Q113 嚴格來說
佛家沒有所謂自力與他力之分野
自力者
乃自我作為主宰
他力者
乃塵世外境作為主宰
佛學不立主宰
故自他本無絕對性
所謂的力
不過是由自他和合生成的效應
離他力
無自力可得
離自力
無他力可尋
當然
佛家不否定人的意志
然而
這種意志仍屬有限性的
所受制的
正正就是 " 業力果報 "
業力報應
跟主宰
有何不同呢 ? 主宰者
不是他主宰我
就是我主宰自己
業力報應
既不是他主宰我
亦不是我主宰自己
因為前世的我
不是今世的我
故我不是主宰
因為前世的我
亦不是非今世的我
故無所謂他主宰
既然無主宰
就不能定義宿命
極端的宿命主義論者
或會質疑 : 既然人的意志是有限性
仍受限於業力果報
那麽
仍應該把業力果報立入宿命之理
要知道
業力果報本無定性
無限制性
隨善而生善業
隨惡而生惡業
唯人的一期生命是有限的
所認知的事理有限
因此才顯得業力果報謂之有限
再說
佛家說 : 眾生皆具佛性
佛性者
乃無限性
眾生雖為有限
但其本質卻是無限的
這就是所謂的一體二性
因此
若歷世不停於念修
最終可以從有限的體性
轉化為無限的體性
這種說法並不是由 A 到 B
( 由有限到無限 )
而是 A 本身具有限與無限二性
( 由有限性轉化至無限性 )
故有限與無限本是一體二性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geocities/eeee2001/Q114 2009-02-21 17:49:03 補充: 世人總墮落於宿命主義
乃源於人本身的缺憾
於一期生命里
不平等的現象
包括貧與富
賤與貴等
使得人心靈空虛
為了填補缺失
唯有立天命
作主宰
天命不可違
從而產生自然觀
人應順隨自然
依隨天理
或有說天命總不會虧負世人
藉以撫平內在的空虛
或有造物主
審視世人的實況
最於審判世上的不公
如是者
世人往往寄情於宿命論
2009-02-21 17:49:48 補充: 因緣觀不易使人體悟
同樣源於人本身的有限性
人只能知覺一期生命的實況
對於生前死後
毫無認知
因此
對於所謂後世的事 ( 或後世的我 )
難於動情
感覺上毫不相干
2009-02-21 21:18:39 補充: 還要補充一點 : 業力果報本無定性
雖說是我人今世的因
然而我人今世所作所為
同時會影響累刧的業力
佛家稱之為化緣
因此
當下所作的是因
業力的流變是果
業力與當下
互為因果
沒有誰主宰誰
2009-02-21 21:43:42 補充: 這才突顯 " 意志 " 的真正價值
2009-02-21 21:44:26 補充: 突顯 = 特顯 2009-02-27 21:44:46 補充: 系凸顯先真
我試著借之前的一篇文章《扮貓》,來分別說宿舍論與因緣果報論之分別。 《扮貓》 剛才閑看了電視劇
其中一段劇情是說男主角教女主角「扮貓」
令我的靈感忽而涌現
真算是多元化學習吧! 「扮貓」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
真有意思!「扮貓」就是坐地起價
或是俗語的「吊高來賣」。人就是這樣的:遇到危機、失去之時
才懂得珍惜和喜悅於往昔的事、物。這大概是人性吧! 為什麼富有的時候不懂把握
到了山窮水盡之時才後悔不已?在富有之時不去投資理財
只任意揮霍
最後就會後悔。為何會後悔呢?就是因為失去。但試想想
你在富有之前是不曾為「不富有」而後悔的
因為你本來就沒有。那麼之後為何要後悔啊?是因為你曾經擁有過
失去時便更覺痛苦。從客觀上看
你沒有什麼值得痛苦的
但人往往就是感性的、主觀的。人們在失去時
更多是因為「失去」而傷心、後悔
他們不願意「從有到無」。當然我指的是在沒有感情基礎的事上。 在情感上的事例再看看
一個孩子在雙親離去之時
往往都悔恨自己不夠孝順、不懂珍惜。之前為什麼不去珍惜?為什麼不日夜無間的陪伴他們?同樣是因為失去。 有人發表「要來的始終會來」的「理論」。我實在不能苟同
他們大概是相信「宿命論」吧。這是一個涉及相對時間的物理學問題
難道有預言家說你的親人明天離開
這就必然嗎?就算這話是來自醫生、科學家、風水師
或是「先知」
或是有「天眼通」、「宿命通」的修行者
這話都不是百分之百會應驗。我相信有些人對未來有感覺、預感
但不是必定準確的。因為未來是建基於現在
如果改變了現在
將來就自然不同了。 既然將來的事怎樣也有可能
人們就認為應該要珍惜。但我以為「珍惜」是一個虛詞、偽詞
不是表示說「珍惜」的人虛偽
我只說「珍惜」二字都不實在。說了珍惜
會有所改變嗎?會永不失去?珍惜是怎樣的?只是一種心態而已
沒有實質意義。 與其說珍惜
不如說把握、捉住。把握機會
也就是「catch the opportunities」。在你富有時
把握機會去投資理財、買些什麼
或是儲蓄;在你與親人一起時
把握機會去照顧他們、與他們交流、與他們聯誼、享受他們的愛護;與情人一起時
把握機會去逗他/她開心、服務、合作、溝通;學習時
把握機會去發問、理解、吸收知識。擁有時
就應把握機會去珍視、把玩、享受、使用
盡力維持擁有的關系。 大千世界
是變幻無常的。我們的未來是建基於現在
我們的現在是建基於過去。如果你昨天少寫一隻字
或是多說一句話
現在的情境可能全都不一樣了。我們現在做的事
會影響著、改變著我們的未來。所以「宿命論」不是正確的
宿命表示一切早已註定的意思
但這世界是沒有註定不變的。 4/8/2008 2009-03-01 21:29:19 補充: 佛家的業力論,與原始印度的業力論不同。 「其實,大家是忽略了佛法「因緣果報」中「緣」的深刻意義,有因不必然有果報,關鍵是有沒有滋潤善惡業的「緣」,這也是解脫之鑰。」 「業報的觀念,是佛教出現前,印度固有的傳統思想。這是通俗上,勸人為善的常用手段。然而,如果一直停留在以業報威脅為動力的修行里,那麼,對佛法真髓的把握,恐怕是會有所不足的吧!」 ﹝選自:.myblog.yahoo/buddhi *** -ckw/article?mid=10630﹞ 2009-03-01 21:34:24 補充: 因此,佛家的業力論加上了「緣起」,這樣業力是因,當世之造化為緣。業報是否會受,就得看是否因緣俱足了....... 「簡單來說,業報,就是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從因緣法則的觀點,傳統業報的說法,是合理而可接受的。然而,佛陀也從因緣法的理則里,更深入地指出「有業報,而無作者」的獨特觀念,表達了別於傳統的佛教業報觀。 隨著人們的所作所為(業),而受相對應的報應,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業報觀念了。 然而,業報也不是就那麼的固定不變,是隨著往後的因緣條件,而變化的。」 ﹝選自:.myblog.yahoo/buddhi *** -ckw/article?mid=10646﹞
參考: .myblog.yahoo/woodreus18/article?mid=661
『貳』 為什麼印度人總是以悲觀個態度面對生活
因為有生皆苦,面對艱難的生活,而又無力改變。印度的主流宗教是佛教,佛本宣傳,苦是歷練。這一世不過是還前世的債,故生活對其而又,更多的是悲觀的接受,而不是改變。
『叄』 古印度有四種種性制度,分別是什麼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
第一種姓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報道農時季節、壟斷文化,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其次是剎帝利,他們是掌握軍政的武士階級,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中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吠舍,他們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最下層的種姓是首陀羅,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包括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3)印度為什麼有宿命觀擴展閱讀:
政治上,種姓制度造成印度人民彼此仇視,缺少團結;社會等級分明,四分五裂。當外敵入侵破壞家園時,印度人民因種姓制度相互仇視,不能團結一致反抗外敵。
所以印度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經常被外族征服的屈辱史。當印度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時,種姓制度又將人們嚴格地劃分為十分鮮明的等級,造成選舉過程中難以化解的矛盾。
經濟上,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在種族制度的影響下,社會分為不同的集團。人們都只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造成社會的分裂與不和。
種姓制度還造成人們確信與生俱來的宿命,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從事的職業都是前生已定。
『肆』 印度人口眾多,為何發展成為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家
印度的貧富懸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國的種姓制度,同時不加節制的人口增長更加導致了印度的貧富差距。
首先是印度從歷史中繼承了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各種性之間不允許通婚,使得各個階層的人佔有各自特定的封閉性的社會位置,彼此之間很少相互交流、融合。同時高種姓在歷史中佔有絕大部分資源,包括經濟、政治甚至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在就業方面也佔有絕大部分的優勢。高種姓一直把持著優越的資源,使他們富有的人更加富有。
當然還有印度政府的不積極作為,為了維護富人階級的利益,解決貧富差距的政策遲遲不肯實施,扶持貧困人口的財政支出也得不到保障。
『伍』 很多印度人並不富裕,為什麼他們活的好像並沒有什麼壓力
因為很多的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註定是要做什麼的,可以說是註定了自己的結局。所以他們活著就沒有什麼動力,感覺就沒有任何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種族制度非常的嚴重使得印度很多人生下來就會遭受很大的歧視。而且他們卻對這種現象非常的心安理得使得這種種姓制度,依然在現在的印度橫行。
所以說印度並不是生活沒有什麼壓力,只是他們不懂得反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十分合理正常的。然而這卻是由於長期的歧視行為給他們帶來的沉重枷鎖,但是並沒有一個人首先打破這種傳統,所以造成了印度社會現在依然非常的貧窮落後。
『陸』 最近想了解一下印度的各種知識
要真正了解印度,是需要時間的。印度是個妙不可言之地,它深刻、奇特、多變,是個無法用以想像定義的國家,變化大、風俗多,看似很有制度,卻又很隨性,人民看似樂觀卻又宿命。關於印度的知識實在太多了,在這里只能概述一小部分。
印度教下的種姓制度,將社會階層劃分為四大階級
地位最高婆羅門(Brahmana):神廟官員、祭司、修行者。
剎帝利(Chhetri):王室貴族、武士。
吠舍(Vaisya):農人、商人、工藝者。
首陀羅(Sudra):勞動者、僕役。
各種姓之間保持嚴格界限,不同種姓不能身處同一房間、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水源、不能通婚,以保血統純正。而低階層的男子不與高階層女子通婚,否則子女將降至最低等級,被排除四大種姓外,稱之賤民。(賤民是由打仗戰俘,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結合之人構成,他們不能擁有土地,所以居無定所,從事清潔穢物、洗衣、搬運垃圾、火化等工作)
印度80%的人口皆信奉印度教,傳言神祇有三億多位,神跟人一樣可以結婚、有小孩,在神話故事中他們跟人同樣有著七情六慾,一開始我也覺得頗不可思議,以現今最受印度人尊崇的濕婆神(Shiva)來說,他是破壞、毀滅之神,會崇拜如此特別神祇,是因印度人相信凡經過毀滅破壞、即可獲得新生,在邏輯上卻好似又有那麼點道理。因牛是濕婆神坐騎、是聖牛,所以印度教徒並不吃牛肉,在印度牛者恆大,滿街跑也不會有人驅趕,商店中如有牛進入,更視為好運徵兆,走在印度街頭、牛更時有所見,連我都羨慕起它們的好命啰,印度牛真的連氣質都不同,多了點驕傲,真是好牛命、生在印度。
印度教徒有著早晚祀拜習慣,祀拜完畢會在額上點紅點,代表已祭拜過神明,也象徵著祈求智慧與幸福之意,在以前紅點也是已婚女性的象徵,但現今已演化為裝飾作用,許多年輕女孩會以各式華麗額貼(TIKA蒂卡)搭配服裝使用。
在印度,有世界有名的高科技人才,產量最大的電影工業(Bollywood寶萊鎢),卻還存在著許多沖突與矛盾,抑制著印度發展,而這都起因根深蒂固的"種性階級制度"。
種姓制度對人民生活影響深遠,人被以世襲觀念區分為四階級,富者恆富、貧者恆貧,出生家庭即註定一生命運。印度人出生即知天命,認為完成此生任務,下輩子即可投胎至好階層,在印度,我鮮少見到因宿命分級而有所怨對的人,他們樂觀的面對生活,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工作就工作,到終老可能還是過著同樣的生活模式,因此造就出印度人樂觀又宿命的特殊人生觀。也因此,他們總給人一種痞痞印象,凡事都無所謂,認為事情該發生就會發生,實在無需過度擔心緊張,在印度常聽見印度人說Don'tfret、Don't worry,覺得你們外國人真是大驚小怪,但對印度人做事態度與特殊思考邏輯,很難、真的很難不擔心。
最後,印度教、回教和錫克教為印度三大宗教。印度教80%人口、回教10%、其次為錫克教5%、佛教、基督教、耆那教等。
有人說去一趟印度即改變你一生,如果真的想認證就去吧,祝愉快!
『柒』 印度文化問題 [[[緊急]]]
印度人在住宿方面有特殊要求或禁忌 印度文化中「苦」的觀念,據學者考證,實與輪回思想並時興起。印度各派都視無休止地流傳的世界和人生是了無目的、無意義的存在[10]。輪回永無窮盡,永遠重復著使主體喪失自由的宿命,實乃人生最大的枷鎖。印度人由「苦」而極度厭世,亟欲離世,他們渴望徹底舍離被無邊苦海環抱,和使一切可能被經驗的對象成為「苦」的對象之世界全體[11]。概而言之,從宗教的目的著眼,離苦得樂,擺脫輪回,是印度各派的共同宗趣;從思想史的觀點出發,「苦─解脫」這組原始的思想模型,是貫通印度各派哲學、宗教的骨幹。在哲學思想趨向成熟期以後,各宗派分別對這組思想模型作出內容上的回應,發展出各自的認識論、宇宙論、因果論、本體論、真我論、真理論、實踐論等部門。我們可據此斷言,「苦─解脫」是印度宗教哲學共同面向的根源性問題,其理由在於: 1. 作為印度民族心靈在歷史上改攔反復關注的論題,它不斷地迫使各宗派對其 作出內容上的回應,推動著宗哲觀念的更新、融合與重整; 2. 它是印度各宗派哲學共同恪守的理論基礎範式,所有印度哲學都不能偏離、逾越由「苦─解脫」這組思想模型所提供的論題。印度各宗跡困思想的立論規准固然由這組思想模型範導,其論說內容也從未脫離這組模型設下的論議前提。 2007-01-11 23:13:21 補充: 印度文化中的理智精神。因為這種精神,印度各宗教哲學遂一致地以獲得「真實境界」、「真實智」等同於解脫境。遍觀《奧義書》及其後的各大宗派,隨處可發現以「正見」(正確智慧)等同「解脫」的論點。印度人盛贊得大智慧者是「登上智慧高閣的人」,是「覺者」,能了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諦,從此降服一切煩惱無明,進入清凈寂滅的解脫果位[17]。此外,正如《唱贊奧義書》雲: 2007-01-11 23:13:46 補充: 「正智」、「正見」,就是古印度人窮其一生追尋的人生目標,此乃源於印度文化中的理智精神,此吾人治印度文化所不可不察者。吾人斷不能純以印度人之苦難感即抹煞其樂觀、積極、渴慕自由主核州胡體的民族追求,並且誤以為由印度文化的苦業意識必將引致虛無主義,此實為與印度文化精神毫不相應的大乖謬。
『捌』 古代印度的文明特徵
通常所說的4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實際上是1個歷史地理概念,它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印度地處中國西南,中亞之南,西亞東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與古代各文明都有聯系,古代印度文明就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誕生了。
【土著居民】 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創造的,他們被通稱為達羅毗荼人。但由於地域廣闊,族系復雜,古代原有居民也包括其他人種,例如矮黑人和原始澳語人等等。
【舉世皆驚的「哈拉巴文化」】 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發現了哈拉巴文化遺址,可稱為古代世界面積最廣的青銅文化。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習慣上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與同期的埃及、兩河流域水平相當。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
【神秘的消逝】 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隻字不提。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學者們提出許多假說。印度河文明的消逝之謎仍有待人們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