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傳上座部是怎樣看待凈土的
南傳認為凈土是神崇拜,是偶像崇拜,是在玩幻覺,所以很反對,但其實,南傳自己的16觀智按照他們自己的邏輯也是在玩幻覺,什麼身體感消失,出現名色分別感什麼的,什麼涅槃滅盡什麼的,按照他們自己的邏輯也是玩幻覺。
宗教信仰,就是信仰,信就行了,不要去攻擊這個攻擊那個,否則會產生災難,甚至會違背國家法律,切記!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法,不允許強迫別人改教。攻擊別人的宗教也是很沒禮貌的行為。看看下面的周先生的這篇文章,或能有所幫助。
對南傳上座部佛法的若干質疑,兼論大乘
文/周樹敵魯慢
南傳,因其佛教根據地在印度以南,故稱南傳。而上座部,這只是南傳自己給自己的美稱,為了尊敬對方,我們也稱其為上座部。其實在分別說部出現之前,上座部已經分裂為若幹部派,已經很難說誰才真正代表上座部。而此前的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裂,當然,我們也很難說誰對誰錯,只能說,歷史選擇了分裂,而且多數人選擇了大眾部,這是歷史潮流的選擇。上座部和大眾部分裂之後,上座部內部又進行了若干次分裂。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從這里可以看出,原始的上座部已經不再適應人類的發展。逐步退出歷史了歷史舞台。這個時候部派和部派之間,並沒有誰說誰是「非佛說」的事,只是對佛說內容的理解,大家有分歧。那麼究竟誰才是正宗的佛教呢?很難說。佛教部派的分裂,就好比一個受精卵,由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由兩個分裂成四個,最後長成了一個人。那麼,你現在再回頭去問,這個人身上哪個細胞才是最初的那個受精卵,很難說。按照佛教本身無我理論來解釋,沒有一個細胞與那個原始的受精卵有關,不過都是生滅而已。無我理論作為所有佛教部派都認可的「真理」,這里可以做一個衡量,誰認為自己還是那個原始的上座部,誰還認為自己是原始佛教或者說是佛陀本人的嫡親血脈,就違背了佛學無我的原理。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還認為:「部派分裂無數次之後,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部』存在」。這種有我的思想,在如今的南傳佛教中,普遍存在。用如今南傳上座部自己的法義來解釋就是我執,用大乘佛學來解釋就是法執。因此這也涉及到一個問題,南傳那些證果的僧人講法的時候,以自己的宗派是主脈,非議別人的宗派甚至誹謗大乘的時候,是不是未斷身見?——雖然他已經不執著這個色身和自己的五蘊是我,但是卻將對「我」這個概念的執著,轉移到了一個更大的地方,或者洞襪說更危險的地方?這是不是說,非議別的部派,以官方版和正統版自居的那些證果人,他們的果位要重新衡量?
既然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可能有一個永恆的「我法」或「我部」存在,那麼是不是任佛法自己淺化、混亂甚至消亡呢?用佛學自己的原理來說,有生就有滅,幾乎每個部派都有預言佛法滅盡的文字,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可以看作是對生滅法的認真闡釋和理解。因此,這就涉及到一個學術范疇的問題。一門學問或者文化,佛學當然也屬於一種文化,宗教文化,或哲學文化或禪學文化,總之,佛學可以作為一種文化來看待。如果不設立學術范疇,僅以是否佛說作為學術范疇的界定,這是很愚蠢的。因為佛在世時說了很多話,難道每句話我們都要學?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是釋迦牟尼本人說的話,也不盡是佛學。釋迦牟尼本人說的,只有一部分是佛學。這就牽涉到對佛學范疇納虛激的界定問題。可以這么說,佛教雖經歷多次分裂,但是各部派之間還是進行過很多次交流,這些交流最後形成了各自部派的經典著作,既然是交流或者爭論,那就一定存在相交點。這些經典之間還是有一些核心的部分,這些核心的部分,通常被認為是佛學的學術范疇,比如無常、苦、無我、涅槃、寂滅、緣起、因果……符合這些基本規則的就可以看作是佛學。這也就是為什麼部派爭執上千年,一直沒有說對方非佛說的事,因為一旦確定某一學術偏離學術范疇,就沒有爭論的必要,這就是物理不會和數學爭論,化學不會和文學爭論一樣。產生攻擊某部派「非佛說」這種界定或者這種話,是拿不上桌面的,這僅僅只是一種辱罵,一種戲論而已。
佛陀的原始教義是不是有必要追回?怎麼追回?追回之後是不是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好?這是目前佛學界內部的一種普遍焦慮。但是你再轉念想一想,假定現在在某一石窟追回了佛陀的原始教義,譽碰或者說有什麼穿越手段能回到佛陀時代,會發生什麼?還會產生「十事非法」,是不是還會產生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裂,以及以後的無數次分裂?歷史總是會重演,這是人性的本質屬性使然。這么一想,你就會明白,我們只有尊重歷史的選擇,別無他法。
好,既然佛學不是對釋迦牟尼這個人言行的刻板模仿,而是有自己的學術范疇,那就有一個問題,各部派的經典除了綜合在一起,摘出相同的部分,其餘不同的部分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在多大程度上有存在的必要?從歷代部派相互爭執和討論以及人類文化單元內部的規律來看,普遍認為,有助於完善這門學術的文獻資料是有益的。比如數學,兩千多年前,數學家用負數參與計算,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因為他們不可能以自己的實踐經驗來認同負數也是數。但後來發現,負數解決了很多自然數計算不便的問題,於是數學家一致默認,負數也是數學。懂得了這個道理,那麼就可以解釋很多人攻擊南傳《阿毗達摩論》說這部論號稱是佛在33天所說,這種神話只是表明,這部論不是佛說,是後人偽造的,或者說,《清凈道論》不能信,因為是覺音的著作,學了這樣的書就等於否定自己不是佛教徒而是阿毗曇教或覺音教。這樣一些論調,在我們懂得什麼是佛學范疇之後就能輕松解決。《阿毗達摩論》即使不是佛說,但是它是佛學的范疇內十分有價值的論文,為什麼這么說?因為這部論完善了阿含經中「心法」、「色法」的體系,使得《阿含經》在體繫上得到強調和完整,把修行闡釋得更清晰,更有條理,經得起外道的問難,經得起人類智慧的考驗。所以,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阿毗曇教就是佛教!
但是《阿毗達摩論》真的已經完善了佛陀的教法嗎?真的已經天衣無縫嗎?
在此我們回到十九世紀末,那時物理學界的很多科學家對經典物理的嚴密性極為滿意,認為物理學發展已經到了巔峰,所有的問題已經解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幾乎都可以被現有理論精確解釋,力、熱、光、電、磁……,物理學似乎盡善盡美,一切基本原理都被發現,有些人甚至聲稱物理學已經終結,但是有些人卻知道,在經典物理燦爛的天空上漂浮著兩朵烏雲,一朵是美國人邁克爾遜和莫雷的試驗,一朵是黑體輻射問題,兩個問題導致經典物理的大廈出現了嚴重漏洞,甚至有傾覆大廈的危險。而這兩個問題的最終解決,一個誕生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另外一個誕生了量子物理,進而產生了20世紀初的輝煌的物理學革命並深刻影響了我們這個時代。
類似的現象,似乎在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裡面也出現了,上座部佛法的理論體系是建立於阿毗達摩之上,很多學習上座部佛教的人被阿毗達摩所構建的嚴密的理論體系所驚嘆,有人認為它超越了一切,精確解釋了所有的色法、名法和身心生滅的現象,為解脫建立了強大的理論基礎。阿毗達摩在南傳的地位甚至高於經藏,被認為是佛陀在天界所講,是極為殊勝的法。但是以阿毗達摩為基礎的上座部嚴密佛法理論體系的天空上其實也漂浮著八朵烏雲,並且這些烏雲已經漂浮了兩千多年。
首先,第一朵烏雲是:既然沒有我,一切都是無常的,那麼過去世的業力信息為什麼不會錯亂,此人的業力為什麼不會報應在彼人身上。經典認為,前世的身口意行導致了今世的業力現行。那麼前世身口意行滅去之後,今世的業力升起之前在哪裡?如果因果僅僅是他們說的因緣和合而成那麼簡單,那麼緣起本身是不是緣起?如果不是緣起,那就是他們所反對的本體論,如果從緣起,那總有一天會滅的,還要修行干嗎?等著滅就行了。而且他們承認身口意的滅後還會升起新的果報,但又如何證實,涅槃的滅來世不會升起一個更惡心的五蘊或緣起或貪嗔痴或苦的果報?因為有滅就一定有生,否則徹底滅就是斷滅見,與外道無異。
第二朵烏雲就是:以涅槃為所緣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五蘊和涅槃關系問題。五蘊滅後,誰和涅槃有關系。按照佛學的觀點,眾生就是五蘊。那麼五蘊滅後,這個人是不是變成了涅槃?若沒變成涅槃,那麼這個人與自殺後飛灰湮滅何異?只不過你找來涅槃這個外在於五蘊的工具幫助五蘊灰飛煙滅而已。若五蘊滅後,沒有變成了別的東西,這個東西又是什麼?若五蘊徹底滅,什麼都沒變成,那與斷滅論何異?
第三朵烏雲就是:有分心和心識交替出現。心識和心識之間的斷裂部分是有分心。顯然,《阿毗達磨論》認為有分心也是生滅的,那麼就有一個問題,有分心和有分心之間是什麼?是斷裂的嗎?如果是斷裂的,那麼還是斷滅論。
第三朵烏雲就是:以涅槃為所緣進入定境的時候,只有一個唯一的所緣,那就是涅槃。那麼有一個問題:所有的心法都不是我,佛學對我的定義是,單一成分,不可再分,且能自足自成,永恆不變。那麼就有一個問題,這個所緣既然是唯一,那麼還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夠再分,那麼就還是在生滅中,證得涅槃就獲得解脫之說,就是一紙謊言;如果不能再分,涅槃是不是性質穩定不變,若變,那還是生滅,若不變,那就是神我,墮入了他們自己所反對的本體論,與無我法義相違背。
第四朵烏雲是:南傳認為,以涅槃為所緣進入定境的時候,只有一個所緣,那就是涅槃,南傳在這里解釋不清楚,這種達到唯一所緣,是不是貪愛到極點呢?如果不是貪愛到極點,如何如此專一的所緣?這種唯一所緣與外道的梵我合一有何區別?這些都是他們說不清楚的,如果不用大乘中道思想,那麼小乘所謂證得涅槃就不能證實是成了聖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人眼裡,聖人是不能有太強的貪愛的。這一點幾乎是整個世界文化的一個共識。
第五朵烏雲:阿羅漢證得涅槃滅除了五上分結,當然,由這五上分結派生的其他9個不善心所也都隨滅。但其實,《阿毗達磨論》中那一點不善心所並不能概括人類所有的不善心理,就算經文里提到的「奸、堅、懦、偽、幻……」這些心所滅了沒有?如果沒有滅,何來聖人之說?
所謂五蘊緣起的滅盡,苦的滅盡,貪嗔痴的滅盡,何以證實是真的滅盡,你怎麼知道這些東西不是以一種你所不能發現的方式繼續存在著?
第六朵烏雲就是:涅槃後去了哪裡?涅槃一法從哪裡來,最後住在哪裡?動不動?不動是不是常見?動又是怎麼動?是不是斷見? 經文說阿羅漢證得無余涅盤不是一無所有,那就是說還有,還有什麼?因為涅槃是緣起的滅盡,那麼就是說,這種有不是緣起,不是緣起那就是永恆存在,不會變,因為只要變就一定從緣起,如果不從緣起,那豈不是在玩絕對時空的概念,落入外道的神我?
第七朵烏雲就是:證得第一觀智時身體的感覺消失了,發現了名和色。這個是不是玩幻覺,後來的幾觀智以致到後來證得涅槃滅盡什麼的,是不是玩幻覺玩得精神失常了?這些都不僅僅是一部《阿毗達摩論》和《阿含經》能夠解決的,還得藉助大乘佛學才能解決幻覺和實證的本質區別,才能知道精神失常和正常的真實界限,才能把禪修者牢牢控制精神健康的范圍之內。
第八朵烏雲是:大乘在見性的之前,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證得的涅槃,皆能親證,只是不取,大乘經文明文斥責見性人取小乘涅槃,因為取了就退墮二乘,成了《楞嚴經》里的「定性聲聞」,而「定性聲聞」是五十陰魔之一。小乘藉助涅槃這一法,將五蘊滅了,要知道五蘊就是眾生的代名詞,五蘊滅盡,其實很難說自己不是灰飛煙滅,這難道就是《楞嚴經》斥責其是陰魔的原因嗎?不得而知。而且歷代證得俱解脫的阿羅漢,年紀輕輕就離開人世,雖然你可以標榜這是解脫,是出世,是成聖人……但是畢竟給眾生帶來了玩弄生命玩廢了的恐懼。我們在此只說俱解脫,對於經文上記載的證得四果之後「……」的情況先撇在一邊。 這些僅僅用小乘那幾本薄薄的書是無法給出解釋的。而小乘最有趣的一句自嘲就是:「證明一個問題在一個特定范圍內是無解,這也是一種智慧。」雖然你無解是解解,但死結確實實在在存在著!這種自嘲確實需要相當的勇氣。其實這正是小乘解決不了這些死結的實在證明。很多小乘人會說「小乘不需要自圓其說」,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對小乘佛法的誹謗。如果懂得大乘,那麼馬上就能明白,小乘不是把自己玩廢了,而是…………(答案請在大乘法義中找)。大乘的戒律對小乘有很好的補充。而且陰魔之說,只是大乘對學佛人往更高層次上證的一種期待,並非真的是陰魔,學了大乘後自知。
從以上種種漏洞來看,南傳佛法還難自圓其說,如果不藉助大乘佛學的教義,只要稍微有點哲學底子的人,就經不住推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乘是佛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從整個東方文化來看,大乘才是東方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而且從歷史上來看,大乘有相當部分教義是當年在印度為保護小乘佛教免被外道所滅,一些佛弟子經對佛陀當年教義的重新回憶補充而成,是小乘佛教本身的完善,是三乘佛學的主體部分,是阿羅漢和大乘學人共同用生命保留下來的,是應該被尊重的。當年印度的法義辨證在各宗教和宗派間頻繁舉行,雙方辯論是很殘酷的,辯輸的一方要麼集體自殺,要麼帶領所有教徒皈依辯勝的一方。大乘作為哲學、心理學、禪學、邏輯學、解脫學、出世學等豐富深邃宏大完備的體系,而為外道所不能勝,使得不僅包括小乘在內的整個佛教得以在印度保存千餘年,在中國則一直保存到1949年。《妙法蓮華經》對小乘的高度贊揚,可以看出,當年對小乘佛法保護的艱辛。攻擊大乘必定使小乘成為無根之樹,無源之水,攻擊大乘從本質上來說,是對當年印度辯論輸了而自殺的那些阿羅漢的不尊重,也是對那些為辯勝而耗盡心血的阿羅漢的褻瀆。
總之,小乘如果不回小向大,可能被很多人認為是一種遺憾。其實主要還是看自己,只要自己覺得好就行,沒有必要因為外界的原因而改變。其實這八個問題,這八個漏洞,學了大乘之後,你就知道,這些問題用大乘法義一通百通,真是太簡單,太奇妙了。通常一個人在小乘教法中回小向大之後,將會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出世解脫的本領。當然,你不回小向大也沒問題,也很好,筆者都深表敬意。在筆者看來,宗教的學習應該是自由的,不應該通過攻擊辱罵等方式強行干擾別人的信仰,以確立自己似乎很崇高的地位。那樣做,證明這個宗教本身是虛弱的,證明攻擊者本身的人格是有缺陷的,證明他正在一條極其危險的道路上走,他為了獲得所謂的「聖性」已經喪失最基本的人性。為了顯示自己是八正道,非要弄個八邪道的人群出來針對斗爭攻擊,這些行為,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不願意看到的。更有甚者看了筆者這篇文章說,「我從此拋棄《阿毗達摩論》和覺音,專學《阿含經》,非要誹謗大乘!」學佛學成這樣,我只能說這個人已喪失心智,基本沒救了。你們相信的考據學界曾有結論《阿含經》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因為《阿含經》中對初果標准和初果證得涅槃的描述至少有七種。這七種正是歷代各部派分裂,互相攻擊的原因之一(就算現在的南傳,某派眾多四果阿羅漢在另一派眼裡連度疑清凈都沒證,還是凡夫。這樣的爭論歷史上存在,現在存在,以後依然存在,而隨著爭論的升級,各種標准也將最終變得高不可攀)。而《阿毗達摩論》及《清凈道論》一個給於修行以合理的解釋,另一個也對標准進行了大致合理的綜合和理性分類,大部分內容還是可以被各種宗教尊重。所以完全拋棄,是武斷的,也不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筆者寫這篇文章並沒有想要干預你的信仰。
總之,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聖人,沒有絕對真理,也沒有唯一解脫,更沒有唯一出世,唯一標准。而人性的扭曲,人格的邪惡化,人類群體災難、戰爭、宗教裁判等等,常常是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㈡ 為什麼彌勒凈土難去
玄奘法師雲:「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彌陀凈土,恐凡鄙穢,修行難成。如舊經論,十地已上橡清侍菩薩,隨分見報佛凈土。依新論意,三正念地菩薩始可得見報佛凈土,豈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別時之意,未可為定。所以西方大乘許,小乘不許。」
玄奘法師這里說得很清楚,依舊經論,十地菩薩方能見報佛凈土,依新論,也要三地菩薩才行梁吵,而下品凡夫往生極樂凈土是別時之意,不能為准。玄奘法師還透露當時印度的大小乘都是修彌勒凈土的。
㈢ 請介紹一下彌陀凈土
凈土(Buddhaksetra),音譯佛紇差怛羅,是大乘佛教傳說佛所居住的世界,又稱「凈剎」、「凈界」、「凈國」、「佛國」等,與世俗眾生所居住的所謂「穢土」、「穢國」相對。佛教的凈土思想最早是在漢魏之際傳入中土的。據佛教經論所載,佛有無數,故凈土也有無數;各派所奉經典不同,故所追求的凈土也有別。《法華經》(Saddharma-pundarīka-sūtra)講靈山凈土,《華嚴經》(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sūtra)講蓮華藏凈土,《密嚴經》(Ghana-vyūha-sūtra)講密嚴凈土等等。然而,在諸凈土中,影響廣泛的是彌勒凈土、妙喜凈土和彌陀凈土。其中,尤以彌陀凈土流傳最盛,以至成為後世凈土宗所奉的往生聖境。彌陀凈土不僅以其經典繁多而著名(註:據估計,現存大乘佛典中贊頌阿彌陀佛內容的經典約佔三分之一。參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頁。),更在於其經中美妙的故事和傳說以及簡單易行的法門而緊緊吸引住了芸芸眾生。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一切自覺和覺他的圓滿者,皆為佛。因佛國空間之廣大,故有三世十方佛的說法(註:三世佛:有橫豎之分,橫三世佛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豎三世佛為,過去的迦葉諸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未來的彌勒佛。四佛,一為四方佛,即東方香積世界的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的寶相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的微妙聲佛;一為過去四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Amitabha),即西方極樂世界(Sukhavati)的教主。據《無量壽經》(Aparimitayur-sūtra)和《阿彌陀經》(Amitabha-sūtra)載,阿彌陀原是國王,棄國出家,從「世帆塵自在王(Loke vararaja)佛」受佛法,號法藏(Dharmakara),發出四十八弘願,聲稱:「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註:《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第十二卷,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第268頁上。)據說,法藏歷經「無央數劫,積功累德」,終於成佛,號阿彌陀佛(或譯無量壽佛,Amitayus)。因為在他所居的佛國里是一片盡善盡美的極樂凈土,所以,他的職能就是專門接引那些發願死後往生西方凈土的人,故又稱「接引佛」。
彌陀凈土信仰最早興起於西北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註:普慧:《彌勒、彌陀信仰之興起》,2002年峨眉山「中國俗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待刊。)。至晉宋時期受到了中國僧俗的高度重視和青睞。據《廣弘明集》卷十五載,東晉初期,般若六家之一即色宗的支道林,嘗命工匠造阿彌陀佛像,並撰贊文:「此晉邦五末之世,有奉佛正戒,諷誦阿彌陀佛經,誓生彼國,不替誠心者,命終靈逝,化往之。彼見佛神悟,即得道矣。」(註:普慧:《大乘涅盤學與謝靈運的山水詩》,載《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東晉末年,慧遠承繼前代彌陀凈土遺響,於廬山匯合名流諸賢,同修凈業:「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游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台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註:慧皎:《高僧傳》卷六《慧遠傳》,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14頁。)慧遠是東晉時南方佛教叢林的領袖人物,他一改其師道安彌勒凈土的信仰(註:《高憎傳》卷五《道安傳》:「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前立薯陸誓,願生兜率。」(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數轎頃183頁)),倡導彌陀極樂信仰,把凈土信仰由菩薩(彌勒為菩薩)推向了佛(彌陀為佛),更上了一層。慧遠組織發願往生西方凈土的活動,在南方的朝野,山林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一些著名文士、學人的參加,更加推動了彌陀凈土信仰在社會上的傳播。故後世將慧遠尊奉為中國凈土宗初祖。
㈣ 印度的恆河沙是凈土沙嗎
不是呢!
恆河沙(梵文Ganga-nadi-valuka),為佛教用語,也做恆河砂、恆砂、恆沙等。恆河,為印度五大河之一。發源於西藏的雪山(喜馬拉雅山),向東南流,注入孟加拉灣。其源高且遠,其河寬且長,河中的沙,因細故多,為閻浮提諸河所不及,又為大家所悉知悉見,所以佛說法時,常以譬喻極多之數。恆河沙也是漢字文化使用的數量單位,恆河沙作為數量單位由於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大小,到現在人們仍然對其的解釋有分歧。通常指10的52次方到10的56次方的數量值。
㈤ 凈土真宗的教理
凈土宗的教理是以一位名叫阿彌陀的佛為中心,此佛常住於西方的極樂凈土(也稱為安樂國,安養國等)。阿彌陀是古印度語(梵文)Amita(啊密他)的音譯,阿彌陀也同時是 Amitabha(啊彌他吧)無量光和 Amitayus (啊彌他由) 無量壽的簡稱。西方人士較熟悉 Amitabha 及 Amitayus 這兩個梵文名。
阿彌陀佛是日本最受歡迎的佛。他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佛祖釋迦牟尼。作為一位超時空的佛,阿彌陀拯救一切對他有真誠信心並稱其佛名的人們。阿彌陀以他的無量光攝受與保護如是信者,並把他們接引至佛的極樂凈土。還有以觀世音及大勢至為首的諸菩薩們協助佛拯救眾生。阿彌陀佛與這兩位菩薩(西方三聖)的塑像在日本及其他流行凈土思想的亞洲國家中是非常普遍的。 凈土三經中最短的《佛說阿彌陀經》(簡稱小經或阿彌陀經)也專門教導眾生念佛。小經里解說只要一日至七日一心稱佛名,信者就能往生凈土含森。但是最重要的仍在於佛的第十八願,也就是以信佛念佛之行,使一切眾生得生凈土,離苦得樂。
與觀想法門比起來,以口稱名的念佛是不受任何人、時間與地區限制的易行道。此念佛雖為易行,但這並不意味口稱佛名的功德與功效就比較小。一切在古代的凈土祖師,從印度的龍樹菩薩到談肆畝中國的善導大師及日本的法然上人都異口同聲地強調口稱式的念佛。中國唐代的善導(613-681)是整理與發揚凈土教理的先驅之一。他成就了觀想法門之後,便寫了一部有關《觀經》的論著(《觀經四貼疏》)及其他解釋觀想法門的由來與修持法的著作。雖然如此,他修持的體系,仍以念佛為核心,其餘之行(包括觀想阿彌陀佛)都只起著輔助作用。善導的師父,道綽(562-645),據傳每日誦佛名7萬遍,善導同樣地也一生勤念佛名。善導的念佛傳遍了各地,後來傳到了日本。日本的法然(1133-1212)以專稱佛名即已具足往生凈土的教法而成立了日本凈土宗。他的弟子在跟隨其師念佛之餘,也寫了一些闡明與澄清法然之教誨的著作。
在法然成立凈土宗之前,念佛法門已經在民間以及貴族之中普遍流行。這個現象得歸功於源信大師(942-1017)及其他的凈土聖人(如空也上人〈903-972〉)等。源信以他的《往生要集》而出名。在此著作中,源信詳細地形容惡道中的痛苦與極樂凈土中的快樂,以鼓勵大眾願生凈土。源信同時也創辦了一個在每月某日共修念佛的蓮社。當時有一位名叫藤原道長的貴族,他臨終時手執著另一端已綁在阿彌陀像手部的五色索。據《觀經》及《往生要集》,凡臨終之人若能念佛或憶念阿彌陀佛就雹孫會由佛及諸聖眾接引至西方凈土。這五色索被認為有肯定佛親自來迎的功能。(譯者按:真宗認為信者一旦發起信心,往生已被肯定,無需等到臨終或使用這種儀式。)
㈥ 憚宗與凈土宗有何分別哪類人較適合信憚宗/凈土宗
禪宗與凈土宗有何分別? 1. 願力- 禪宗 –生生世世不求生十方凈土
生生世世六道輪回求開悟見自佛性o 凈土宗 -求生西方極樂國凈土
於西方凈土修至開悟見自佛性o 2. 修行方式 – 禪宗 –不念佛
行住坐卧參禪
求開悟見自佛性o 凈土宗 - 行住坐卧念佛
求命終一心不亂稱佛名
蒙佛接引生西o 2.哪類人較適合信憚宗/凈土宗? 上根利智 – 才能修「禪宗」 上.中.下三根 – 皆能修「凈土宗」 請講多些關於憚宗的資料,因為我見很少網友講憚宗! bya/life/hokfu/new_page_8#84 禪宗大義 相傳此宗是釋迦佛成道後,第四十九年,於涅槃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大迦葉,破顏微笑。佛即贊嘆大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於汝,汝其善護持之。」自此以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雖說不立文字,而於文字般若,亦所不廢,如達磨印心,付法有《楞伽經》四卷;五祖弘忍並弘金剛、維摩、圓覺等經。然特重宗通,而不在說通,重於證道,而不在教道。 此宗單傳心印法門,從摩訶迦葉,傳阿難尊者,輾轉傳至達磨大師,是為印度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於梁普通七年,東來傳法,是為中土禪宗之初祖,梁武帝聞師來,迎至金陵問道,機緣不契,師遂渡江至洛陽,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心法於二祖慧可。可傳法於僧璨,為第三祖。璨傳法於道信,為第四祖。信傳法於弘忍,為第五祖。忍傳法於慧能,為第六祖。慧能大師,承傳衣缽,化行南方,世稱南宗禪。神秀大師,亦承五祖教法,化行北方,世稱北宗禪。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故有南頓北漸之稱。 六祖大師門下,得法者有四十三人,是故五祖傳衣缽後,對慧能說︰「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之後,六祖祇傳法而不傳衣缽。其後諸祖,接化學人,各有其獨特家風,因此乃有五家禪風:一臨濟禪風,機鋒峻烈,如迅雷疾風,凡僧有問,即當頭棒喝,或擒住、托開等。二曹洞禪風,其接化學人,穩順綿密,諄諄不倦,君臣道合,正偏相資。三溈仰禪風,師資唱和,事理並行,父子一家,體用雙彰。四雲門禪風,孤危險峻,簡潔明快,不用多語,片言只句,藏無限旨趣,無盡鋒芒。五法眼禪風,簡明處似雲門,隱密處似曹洞,言語似頗平凡,而句自藏機鋒。 此宗不依念佛、看經、修懺、禮拜、持、燒香等種種方法,乃以回光反照,單刀直入,參究話頭,話頭雖各不同,皆以一則無意味話,使人不用意識思想,靜凈參究一番,或參念佛是誰?拖死屍者是誰?生從何來,死歸何處?死去燒了時還有「我」嗎?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我?清順治皇帝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深入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屋祇住一人,一日出外買菜,回聞屋內,有人講話,必尋其人所在,久而久之,一時參破,萬有皆空,並此無意味話,亦了不可得。樹頭果熟,因風墮地晌陸,五花八裂,著地無聲,自然無著落處,而知有著落在。昔日枯木禪師,夜坐見僧剔燈,忽然開悟,偈曰︰「剔起燈來是火,歷劫無明照破,歸堂撞見聖僧,幾乎當面錯過。」悟後便知︰「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十方虛空,在我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照破五蘊諸法相,虛空粉碎大地平。 悟有頓悟漸悟,所謂理即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悟分三種:一先悟後修,即普通人,皆須悟後,更起修行,持戒及研究教理,即頓悟漸修。二先修後悟,此隨順劣根,使先持戒修定,經年累月熏習,亦有開悟之分,但非此宗本意。三悟修同時,此由罩弊夙根成熟,祇待此生證果,在未悟時,被現業所障,未能顯露,及一時觸悟,即一切具足,如六祖等。此種人必須利根上智,是故後世禪,必須以頓悟之後,始漸修為准則。又因悟而修,即是解悟,因修而悟,即是證悟。 此宗開悟,分為三段。第一本參,又名初關,由參話頭,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第二重關,既見性已,便以無漏慧,對治煩惱。至煩惱伏除時,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第三末後關,以上煩惱伏除,尚賴對治功用,必須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後一關。所謂︰「言語道斷宴悶頃,心行處滅。」頓超佛地,即佛即心,即心即佛。 更有九種大禪︰一、自性禪,不向外求,觀諸法實相。二、一切禪,自行化他之一切功德。三、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四、一切門禪,一切禪定皆由此出。五、善人禪,大善根眾生所共修。六、一切行禪,大乘行法無不含攝。七、除煩惱禪,能除滅眾生之苦惱。八、此世他世樂禪,能使眾生悉得二世之樂。九、清凈凈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凈報。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凈土靈堂?
禪宗由來: 《佛祖後記》記載:大梵天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雲: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 由於迦葉尊者與世尊禪意心心相印,在不著文字相、語言相的情況下得到了佛陀正眼法藏的傳承,故被奉為西天禪宗初祖。 禪(梵語Dhya-ana),有譯作禪那、靜慮。原意為瞑想而達至心靈處於安定狀態,就稱為禪定(Sama-dhi,又譯作三摩地或三昧)。這種默想方式在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達羅毗荼文化時期已經開始,後成為印度人普遍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悟道前亦曾習甚深禪定,以此成就正覺。因此,禪定被列為戒定慧三學之一,為引發智慧之必要條件。佛教各宗派都有其各自的修習禪定方法。 而禪宗則把「禪」之應用超了傳統范圍,而包括了整個佛法。禪宗提倡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此真理是「離文字相,離語言相」,是「以心傳心」的,掌握真理便是真正認識自我的本來面目了,見了人性之中深藏的「佛性」(本來面目)便謂之「開悟」。 因此禪宗標示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有關禪宗更多資料,請參閱 homevigator/~hung024/poming/article/zenintro 凈土思想亦淵源於印度。 「凈土」是相對 「穢土」(即我等身處的娑婆世界)而言的,穢土中人們為名利虛榮搏殺,充滿貪念戾氣,不是一個適合大多數人修行的環境;而凈土中無各種惡緣,眾生可在最好最安全的環境中修行直至成佛。在東漢時,凈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凈土宗在中國最初主要分為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兩種。所依經典為《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無量清凈平等覺經》、《般舟三昧經》、《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等等,其中又以阿彌陀佛凈土最為流行,其主張以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外緣、他力),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自力),內外相應,自他結合,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仗佛願力接引往生極樂凈土。在極樂凈土中,無六道輪廻,眾生壽命無盡,環境美好,想有什麼便有什麼,其實這全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成就。 當我們在物質世界苦苦追求的一切願望(eg. 長壽、財富、美貌、感情etc)都可以任意地實現之時,最終我們便會真真正正地認識到這些願望都是虛妄而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在那一刻便可真真正正地「看破紅塵」而專心修行。而極樂凈土中無一刻不是阿彌陀佛在隨機說法,我們又真正地專心修行,而且壽命無限,那麽無論是多麼愚鈍的根器,唯一的結果都只能是修成正覺。 禪凈兩宗是佛教在中國流傳最廣的兩大宗系。一般而言,禪宗適合較有悟性慧根的人修行,悟性慧根與學歷知識並無直接關系,而是歷生的修行領悟積累下來的,例如中國佛教史上萬眾景仰嘆服的禪宗六祖惠能便是個不識字的鄉下人,因緣聽到有人誦金剛經便悟本性。而凈土宗則統攝一切根器,只要有真的信心,臨終時有自力(平日念佛等等修行使自己可以一心不亂)和他力(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便可感應到)交溶,push + pull,往生極樂世界後便一定可成正覺。 由於我們不知自己的悟性慧根如何,如果無明師指導,學禪便容易鑽牛角尖,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亦曾因禪宗的盛行而使當時的文人都流行「口頭參禪」,一昧追求似是而非的語言禪機,卻使妄念更多而離悟更遠。佛陀開示由佛在世起計,正法時代五百年,眾生根器好而修行環境好;像法時代一千年,眾生根器較差且修行環境較差;末法時代一萬年,眾生根器更差而修行環境更差,然後佛教便會在這世界滅亡,這是眾生的共業。而凈土法門便是佛陀慈悲開示,使末法愚鈍眾生可有個安全的修行方法。 在大眾觀念中,禪宗好似較傾向於清高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級(因為古代文人流行口頭談禪的觀念);而凈土宗好似較適合阿婆級(因為好似最簡單,個個不識字的阿婆都可隨口念佛)。其實佛法本無分高下,只有適不適合,高下之分乃因眾生心中有分別妄心。只要是適合自己的正信法門,最終可成正覺;選了不太適合的,也只是走了彎路而已。如果有上等資質,參禪而當下明心見性,當然是干凈利落---但不知會成功或會走火入魔?而凈土宗的念佛、觀想等法門亦不是隨口念的喃嘸功夫,要修持到一心不亂談何容易,若在生時便可修到一心不亂不生妄念,便是 「定」 境,與禪的 「定」殊途同歸,然後便可由定生慧。 因此許多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德(例如近代大眾依止的禪門五宗祖師虛雲老和尚、律宗十一祖弘一法師),多有提倡兼修凈土宗,互補互利,以念佛修定,再於定中求悟,最為保險、穩中求勝。禪門法眼宗三祖兼凈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其傳世稱頌的四料簡雲: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督爾隨他去。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更多禪凈雙修資料請參閱: 虛雲老和尚談「禪凈合一」 buddhist/magazine/507/507_05 永明延壽大師禪凈雙修 fgs/bonze-bio/48%A5%C3%A9%FA%A9%B5%B9%D8%A4j%AEv 共勉之,阿彌陀佛。
先講凈土宗吧,修凈土宗的人通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和保持一顆善心,死後就可以往生凈土,或者叫極樂世界,但往生凈土不表示就成佛了,你還要繼續修佛的,只是那個凈土的人和環境會容易一點令你最終修成佛。而且我們不用再輪回。凈土宗適合一般大眾去修。 禪宗講的是即心是佛,禪師的開悟通常是頓悟的,就是說,他們修了很長的時間,智慧到了一定的程度忽然之間被一些東西啟發而頓悟。不過禪宗的理論和其他宗派有點不同的是:禪宗不講求文字,語言和概念。例如你問禪師什麼叫蘋果,他會給你一個蘋果而不會通過文字和語言去解釋的。他要你自己去悟。 不執著文字這也不表示他們不看佛經的,他們會讀佛經,消化了佛經的道理之後,他們就不再執著於佛經本身的概念了。禪的意思不單單指的是坐禪,他們把禪應用在生活的點滴上。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佛法。 修禪宗的人不單要念經,還要參透一些的「公案」,「公案」是一些啟發你的智慧的問題,例如: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什麼?」,「什麼是只手之聲?」等等。未開悟的禪師可能一參就參了幾十年。所以禪宗是適合一些慧根比較高的人去修的。 還有什麼問題的話,我可以再補充的。 樓上的同修,怎麼回答任何佛教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呢?還是我未參透你的答案? 2007-04-26 14:08:08 補充: 禪宗 –不念佛
行住坐卧參禪
求開悟見自佛性o是很大的誤解的!
㈦ 凈土與密宗的比較
凈土宗與密宗都是佛教宗派,但是傳承與修習法門不同。
凈土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凈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中國凈土宗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眾多佛經記載,佛在很多法會中均無問自說,宣講了凈土法門。在大藏經中,專談凈土以及帶說凈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印度著名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均有凈土論著,解釋與弘揚凈土法門。逗李櫻凈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山叢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凈土宗由東晉慧遠大師(334年—416年)創立,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擾蘆贊》、《般舟贊》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尊善導大師《觀經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密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由僧一行創始。包含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綜合了各國家地區密宗的傳承。密宗起先是有融合了中國道教內容的印度密教,八世紀時印度密教,由善無畏上師、金剛智上師、不空法師等宗派祖師傳入中國,並傳唐僧一行。僧一行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被稱為密宗領袖,並著有《大日經》。此宗派依《大日經》、《金剛頂經》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無上本尊秘法。
密宗以密法奧秘,不經上師親自灌頂,不經上師親自授三昧耶戒,並持執不怠,不經傳授不得互相傳習及顯示非密宗信眾,因此稱為「密宗」。祖庭,陝西西安的大興善寺和青龍寺(毀於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