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吐蕃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你知道原因嗎
歷史上的吐番,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當時的它戰鬥力滿格,讓許多小的國家感到恐怕,可是為什麼就盯著同樣厲害的大唐不放呢?
最後,打下印度對於吐番來說就是一個雞肋,因為當時印度人少地廣,不利於吐番的管理,而且,因為印度是熱帶氣候,而吐番處於高原以乾冷為主,吐番士兵並不適應當時印度的環境,而唐朝因為和吐番的地理環境略有相同,他們的士兵相對於印度更適合唐朝。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吐番寧願和大唐打了200多年而不攻列印度的基本原因。
❷ 唐朝滅了印度是什麼情況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爭,發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間。當時中國派往印度的一個小小特使,沒費唐朝一兵一卒,便大敗印度軍隊,滅了中印度古國,令東印度國王折服,聲勢威震整個印度次大陸,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事還得從玄奘「西天取經」說起。
玄奘法師歷盡艱險到達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歷謁名賢,求法講經,行蹤遍布整個印度次大陸,其中就曾到訪了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是當時統治中印度的一個強國。那時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亦即《舊唐書》中說的「五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數百」,國內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國邦有十六個,摩揭陀國即為十六個大邦之一,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視為佛教聖地,因為相傳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摩揭陀國內度過的。所以玄焋西遊,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國王屍羅逸多(即戒日王)的優渥禮遇,玄奘開壇講經,舉辦了一場持續十八天的大型辯論會,從此名震五印。
❸ 古印度眼裡的唐朝是怎樣的,為何顛覆了傳統認知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輝煌的朝代,無論武力還是文化,都在世界文明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直至今天,唐朝還留有餘韻,先不說在日本的很多遺跡,但說“唐人街”,就非常了不起。在世界各地華人聚集區,為何不說“元人街”、“清人街”之類,而是說“唐人街”?顯然,這就是唐朝文化的影響力。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強大王朝,鄰居古印度又如何看待的呢?結論顛覆了傳統認知。
其實,在“雞犬難以相聞”的古代,古印度人認識的唐朝並不可笑,畢竟交通不便難以大規模交流,從而形成片面認識可以理解。但態度決定一切,劉慈欣《三體》中的“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如果因為傲慢的態度,進而產生“唐朝是微不足道的
蠻族國度,思想狹隘,秉性粗暴
”的片面認識,那麼這才是最危險的。
事實證明,所有傲慢的文明,最終都迎來可悲的下場。歷史上的印度,一直傲慢著,最後卻輪番被外來種族統治;中國的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後還是傲慢的自詡天朝上國,最後迎來百年屈辱。
❹ 唐朝對外戰爭有哪些(詳細)
在北方: 征服了當時稱雄世界,讓歐洲人哭爹喊娘的突厥人!結果被李靖的3千鐵騎打的突厥人心甘情願的奉中國皇帝為天可汗,連突厥領袖可汗被俘後都願意終身為奴為仆。從此蒙古大草原、整個中國東三省、整個外興安嶺、庫頁島都歸入了中國版圖,中國在這些地方設立了都護府進行統治。 在海上:保護朝鮮,抵抗日軍侵略的戰役中唐軍焚燒日軍戰艦400艘,揍得倭奴屁滾尿流,滿地找牙,從此朝鮮半島的政治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郡縣。倭奴國也明白了中國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是不可挑戰的,從此年年進貢,雖然名義上中倭地位是平等的,當時日本的使者到了中國要以三跪九叩的大禮覲見中國皇帝。 日本的天皇也在中日國書信函中自稱東海蠻夷倭奴國臣下,百叩中華天朝大皇帝,以此來討好中國。 在西域: 3萬唐軍征服西域十幾個國家,唐軍兵鋒越過蔥嶺,逼得大食帝國拱手讓出西域,以2萬人的兵力、沒有後勤、勞師遠征、客地作戰、語言不通、沒有情報的絕境中與阿拉伯軍隊25萬人以逸待勞、後勤充足的精銳部隊抗衡,而且仍然一度壓制阿拉伯軍團,連續半個月不分勝負。阿拉伯軍隊損失過半,強大的軍力威懾者西域十幾個國家包括弧稱強大的阿拉伯大食帝國! 在西藏: 抵禦吐蕃進攻,藏族領袖松贊干布時期吐蕃軍力非常強大,幾乎沒有敗過。本來松贊干布想迎娶唐朝公主,但是語氣不夠客氣,沒有稱臣,而且使者沒有按照中華天朝禮節三跪九叩,結果被唐太宗拒絕了。松贊干布頭腦發熱,進攻唐朝,還狂妄的說要在長安的大明宮舉行婚禮!結果開戰後的第7天,唐軍一次夜襲,十幾萬吐蕃精銳部隊全軍潰退,吐蕃軍被俘無數。糧草輜重、車馬全都被唐軍繳獲。松贊干布也差點送命。至此松贊干布徹底明白,中華大唐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已經不可動搖,自請稱臣,遣使賠罪,還向長安方向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後來,這才有了文成公主入藏。後來:松贊干布在給唐朝唐太宗的國書中一概稱自己為:臣婿,稱唐太宗為父皇。松贊干布自己也身穿漢服、學漢語。這就標志著:這個亞洲第二強國已經向中國屈服了。 南越:也就是越南,這沒什麼可說的,基本幾千唐軍一打,蠻夷集體投降。 這個時候,中國發明的機械戰船,唐朝海軍征服了南海,從此南海成了中國海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外:唐朝還滅了位於絲綢之路咽喉部位高昌、和雲南地區的強國南紹,然後又征服了海南。 為了保證貿易優勢還征服了阿富汗地區。和西伯利亞的大部。 縱觀整個中華大唐的戰爭史,打的全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強國,而且保證了全勝的戰績!!!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威武天朝!不像倭奴,誰窩囊欺負誰。更不想今天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欺軟怕硬。誰弱小打誰。 不怕告訴你,中國的一個外交使者王玄策還用了7000唐軍差點滅了古印度,原因是印度人搶劫唐軍的貿易車隊,扣押外交使者還拒不道歉。後來唐朝軍隊滅了北印度和中印度,要不是南印度的統治者識時務,緊急道歉、賠款。整個印度都會被中國吞並。後來玄奘去印度留學,印度人你一聽中華大唐來的留學生,差點給玄奘大師跪下。 給你個倭奴精心查閱大量資料、實地考察繪制的唐朝版圖。並且給你個鏈接附中國外交官王玄策攻列印度的大概過程,後來印度王公知道錯了,賠償瓔珞、珠寶、3000箱、黃金50000兩、大象50頭,唐朝這才罷兵。由於天氣、後勤原因,停戰幾個月後,唐軍全部撤回國內。但是這段歷史被多數人遺忘了。
❺ 吐蕃為什麼不去打孱弱的印度而是持續二百多年攻打大唐
吐蕃,可是一度雄踞青藏高原的小霸王。特別是在松贊干布繼任贊普之位後,吐蕃迎來了長達200餘年的興盛期。
吐蕃不但長期跟大唐作戰,四周的其他國家,包括印度在內,都被吐蕃攻打過了。吐蕃軍隊與印度的第一次作戰,王玄策一人滅一國。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7年),唐朝大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恰逢與唐朝友好的中天竺王屍羅逸多去世,大臣那伏地阿羅那順篡位,國中大亂。中天竺又稱摩揭陀國。
阿羅那順聽說大唐使團前來,竟然派兵在半路攔截。王玄策率領隨從數十人奮起抵抗,無奈寡不敵眾,悉數被擒。使團所攜帶的眾多財物也悉數被劫。
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趁夜色逃出。王玄策並沒有直接逃回大唐,而是跑到了吐蕃,誓要報仇雪恨,滅了印度。
當時,文成公主已經入藏與松贊干布成親。松贊干布同時還娶了泥婆羅尺尊公主。泥婆羅即現在的尼泊爾。
根據《舊唐書》所載,王玄策“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
吐蕃派了1200名精銳士兵,泥婆羅派了七千騎兵,跟隨王玄策攻列印度。
吐蕃只能在唐朝衰弱時,騷擾一下大唐。而在唐朝強盛時,又臣服於大唐,甘願做大唐的藩屬國,以甥舅之禮相處。
正因為這個原因,才讓唐與吐蕃之戰,斷斷續續持續了二百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