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補課

印度人怎麼補課

發布時間:2023-05-12 17:36:52

A. 出國留學,你後悔了么過來人來點建議

我和大家不太一樣,本科在同濟,研究生卻去了國外二流院校。所以我來說值得的瞬間,恐怕更多的還是血淚史。
我猛數是13年出去讀研的,在美國呆了差不多快七年了。
本科的時候,我是個dota1路人王,天梯單排2100,排名 1000左右。當時大三大四都沒怎麼上過課,經常在寢室通宵打有戲,有一次通宵打了兩天。我室友說晚上睡覺前看到我是左手鍵盤,右手滑鼠的專注動作,第二天醒來我還是這個動作,晚上吃完飯回來我還是這個動作,睡覺起來我還在繼續,真的恍如隔世…
當時不學習瘋狂玩游戲這種底氣,大部分因為是覺得一方面我在土木行業最好的學校讀書,成績再差也能去設計院混資歷,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是個上海人,沒有買房的壓力。
後來因為個人原因必須出國,那時候找了中介,選校申請全都交給別人。而我自己,打游戲這么勤奮,導致績點學院倒數,自然也申不到什麼好學校好專業。我也從來沒有研究過未來的規劃,就這么傻乎乎地出國了。
到了國外剛開始完全傻眼了,我這個學校這個專業,都是些二本二流學生,我本科學校可能在整個班級里top1了。我記得Operations Research課的期末考,我是唯一一個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並且還提早一個旁猛小時交卷的,而其他人都還需要老師延長時間。
其實就相當於我過去這么多年的努力,甚至還可以的本科背景,在出國的那一刻全部歸零了。因為研究生沒有繼續本科的專業,即使是同濟,也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優勢。
後來我整個研究生階段拼了命地努力,旁聽各種CS的課,投簡歷,找實習,找工作,我記得有個同專業的學長有一次聽到我要去面試,就用嘲笑的語氣對我說:」我們專業又找不到工作,你瞎折騰什麼」。我心裡也非常清楚這點,美國找工作有時候是非常看出身的,這種危機感常常伴隨我,就算再多的discouraging的聲音,我都從來沒有失去信心。
一直到後來找到工作,兩次在職跳槽,每次都彷彿重新經歷一次高考,這種努力奮斗的習慣漸漸在身體里紮根,根本停不下來,到後來看電視看youtube都是會經常快進,因為這樣節約時間,導致跳槽好了閑下來了都不知道怎麼去享受生活了。
再回頭看看我的「輝煌」的曾經呢?

大部分80,90後都是在父母老師的嚴厲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我的父母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歷著高考恢復,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那個時代遍地開花,凡是有一定學歷的人,或者有一定膽識的人,都能在每個空缺的崗位里佔一席之地,肯努力,就能成功。在這樣的生長背景下,不管是自己靠這條路成功的,還是看著同齡人靠這條路成功的,我和同齡人的父母都信奉「讀書改變命運」的箴言。
我從小也是在這樣的教條下生活的,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在好學生這個角色上一直扮演的不錯。
小學進的是區乃至市最好的重點小學,那個時候奧數剛流行起來,我們小學的奧數班在新加坡的國際比賽上就拿到了非常好的名次;
初中在區重點,我也在努力讀書讀到近視,補課不斷,最後沒參加中考,直接保送進了市重點高中;
高中階段,我爸媽非常嚴厲,可惜我非常叛逆,做考卷的間隙從不閑著,談戀愛打dota,代價就是高考並不是很理想,最後去了同濟。
很多人可能覺得我在裝逼,同濟這么好的學校你跟我說你不理想?
但第一,我當時的志願填的是復旦交大同濟華理,我就沒想過會去同濟,同濟的專業志願都是亂填的;
第二,我考試的確考的很不理想,出分的時候我父母每天給我臉色看,他們甚至覺得我連一本都進不去了;
第三,同濟的確是好學校,但畢竟不是中國最頂尖的學府,人都是向上看的,對我來說的確不夠理想。
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點,而進入大學前所接觸到的人都是一條線,一條同齡人同地區的人的線,初中高中的我們生長環境,智力分布,身體素質,眼界觀念,都大致在同一個維度。
進了大學以後,我們開始接觸整個平面的人,來自不同省市的室友,不同年齡的學長學妹。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爆炸式地沖擊我老舊的三觀和思想。
譬如的人他就是能歌善舞,校園十大歌手吸粉無數,相比較而言我進大學前連KTV都沒去過;
有的人見多識廣侃侃而談,面試學生會,辯論社,志願者大隊都是手到擒來,並且都是發自肺腑地去講自己的經歷和感觸,而我呢?每個面試都要事先准備,臨場反應也是尬到不行;
有的人輕松摸框能跑能跳,腹肌八塊游泳飛快,相比較而言我初枝啟首中主課老師樂忠於把體育課霸佔為自己的課,我所在的理科班是全年級平均身高最低的;
有的人課題研究做得好,寫了漂亮的論文,參加大學生競賽就是能得獎,相比較而言,我根本不懂做科研的方法,也不懂創新。
誒,你就發現這個大學校園里,人人都是閃亮的明星,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書獃子,而這個書獃子以為自己非常會考試,結果還是被外地落榜來同濟的大神們甩十條街。
大學四年裡,我這種懷疑自我,羨慕旁人的瞬間是很多的,也讓這個社會在發展了幾十年後的新意識形態初露端倪。
雖然我表面整天嘻嘻哈哈,但內心變得很自卑,因為我發現我什麼都不會,哪兒都沒去過,在狹小的世界裡相信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結果被現實打得滿地找牙。我想要把我的自我懷疑推翻重來,但一直找不到新的定位,只能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想著走一步看一步,當時的我覺得,我畢業可能最後就在一個設計院混資歷到老了。
後來,當然大家也看前文知道了,我沒有以這種花苞狀態直接進入社會,因為某些原因,我去了美國讀研究生。
出國之後,我發現我的生活不再是一個面,而是立體的發散的,它包含各國各地各種人種,老有中青各個年齡,富人中產窮人各個階層。而每個人在不同年紀不同高度,所求所想和思維層次都大不相同。
我在波士頓上學,女朋友在紐約生活,所以我每兩三周都會開車去一次紐約,上班後先後跳槽去了西雅圖和灣區,算是非常折騰的一個經歷了。
在這些經歷中我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進入了高高低低的圈子。
就拿中國人的圈子來說,東西部的差異就非常大。波士頓學校有上百所大學,留學生非常多,是一個比較干凈比較年輕的城市,我曾經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波士頓當地的留學生舞團,去看過她們的演出,演出後還一起吃過飯唱過歌,給我這么個nerd的感受非常震撼。整個舞團基本都是富二代和官二代,她們的男友也開的都是改裝車,轟鳴聲不絕於耳,在他們嬉笑怒罵的時候,我這么一個異類nerd也根本插不上話,nerd好好學生圈和富二代圈的格格不入是東部的常態。
而西部科技公司較多,大多數都是畢了業結了婚生了孩子的couple,每天考慮的都是買房炒股,財富自由,公司里怎麼和印度人撕逼,雖然灣區的攀比風氣也很嚴重,但整個群體基本都是靠個人奮斗吃互聯網資本紅利的中產。
2017年有一本暢銷書叫《鄉下人的悲歌》不知道有人看過嗎。美國的很多白人黑人都是書中所描寫的藍領Hillbilly,沒有文憑的數百萬工人階級,總是和貧窮,酗酒,吸毒,失業掛鉤,在美國留學生活里可以遇到相當比例的這類人。
而美國金字塔尖的精英白人都是極其聰明且勤奮的。我女友的導師是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每天7點准時到辦公室給我女友上課,之後再開始上班。而我平時都要睡到9點,睡眠不夠腦速就會受到極大影響,這種晚睡早起我根本學不來。我也和哈佛經濟學的高材生一起共事過,他的表達能力極強,看我有一點遲疑後迅速回應:」what』s your concern?」,那種反應速度和察言觀色,我至今都覺得望其項背。
本科的時候,我仰慕那些見多識廣侃侃而談的同學,出國後,我突然發現以前仰慕的同學在我看來根本不值一提了。剛開始我還會覺得出了國,我自己不知道比曾經的同學高到哪裡去了。但時間長了就會發現,人和人之間從來都沒有誰比誰高到哪裡去這一說,大家都一半在白雪一半在泥土裡,可能哪一步不小心踩空了就半截身子下去了,運氣不好的人可能一生都很難再爬起來。
當你什麼樣的神人都見過以後,就會接受自己的普通。
那些一個個認識到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瞬間,就是我覺得的「值得」。
出國後,我所經歷的成長是過去讀書階段無法相比的蛻變,這蛻變是建立在無數個麻煩,無數個痛苦和嘆息,無數個試煉,無數個成功失敗和無數個離別上的,細節在這里不做贅述,我想凡是在美國生活過拼搏過的學生都明白這些。
我覺得人生的關鍵不在於權衡某一個瞬間值不值得,只在縱身一躍的勇氣和切實的行動。我的高中,本科的絕大部分同學都是上海人,所以他只需要安穩簡單地生活,不需要太過於拚命,就可以過得很富足。
我相信如果我沒出國,我也就這樣舒坦地走下去了。但我相信出國後的這些經歷和往上爬的信念,會帶我走得更高更遠。
作者:棕櫚大道專業導師XIE,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B.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是怎麼樣的

印度人主食是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而佛教教徒的教規是最嚴格的:不可殺生,不可食肉,不可食用「五辛」,飲水前必須用濾水囊過濾。

印度人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在餐館或印度人家裡吃飯,當快吃完的時候,主人往往會給每人端上一小碗溫水派鋒,上面還漂著一塊檸檬,這水可千萬不能喝,它是用來洗手的。飯後,還會端上一盤綠塵余晌色麥粒狀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異味。
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極為神聖。盡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盪,但在餐毀汪館里,在任何招待會上,你是決不會吃到牛肉的。

C. 「填鴨式教育」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具體怎麼不同,其實冊清很多家長都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有這樣一部豆瓣8.4分的紀錄片叫做《學習的人》,講述的就是哈佛大學4個學霸,走遍美國,英國,以色列,法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對中西方多個國家孩子的學習方式進行了深度的探討。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

D. 美國高中也有補習班嗎

校內衡豎沒有餘歲補習班,校外會有補習班。因為有一部分低齡中國留學生到國外後,沒有父母監管,學習自主能力比較差。家長想讓孩子花更多心思在學習上,就會讓補習班幫助監管孩子學習。幫助孩子做功課輔導,成咐毀大績提升。想讓孩子順利升入知名美國大學學習,繼續國外深造。

E. 印度數學天才阿南的補習班還在創建嗎

印度數學天才阿南的補習班還在創建的。
他從培訓機構辭職,無償為窮苦孩子輔導,並把他們送入印度理工大學,以此來證明,他們這個階層也有翻身的可能。
來報名的苦孩子很多,阿南根本負擔不起,於是通過考試選拔的方式,挑選了30個孩子,並管吃管住。

F. 印度本科階段的課程即什麼和推廣計劃

印度高等教育從殖民時代起就受到英國的影響,但是自從1960年以來,美國對印度高等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對印度的理工類和商業管理類院校的影響越來越大。印度高等教育的特色是印度大學附屬制。附屬院校從2000年的13000所增加到2012年底的25951所。有些大學的附屬學院甚至有將近800所,但是大多數附屬院校的規模都很小,設備也比較簡陋,有的甚至只有10餘名教師,大部分教師沒有博士學位(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India,2013)。大學附屬制雖然為全國各地的學生提供了更多入學的機會,但是附屬學院處於母大學的嚴格控制和監督之下,缺乏自主權。課程、教學大綱、教材都是由母大學統一安排的,因此附屬學院辦學和創新的積極性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這些院校教授統一考試的方式而且通常主要是幫助學生准備大學入學考試。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些附屬院校成了補課中心,教師也無從關注創意性思維等話題。教師的知識范圍也相當有限,更多時候只是習慣性地提供一些知識,不關心學生是否領會了知識的內涵。

印度高等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學術體系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商業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彈性。本科教育通常是三年,而研究生教育則是兩年。在本科學習階段,本科生的主修選擇具有一定的限度。比如,在科學學院,本科生在第一年需要學習規定的英語課程以及規定的組合課程,比如,物理—化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或者地質學—地理—化學。在人文藝術學院,組合的課程包括英語—印度語—語言學,社會科學系的課程包括科學—經濟—社會學等。這些組合課程為必修項目,因而很多學生無法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只有為數很少的院校提供職業或者技術類課程,但是學生選擇職業和技術類的課程在未來很難再進入一般的綜合課程體系。大學第二年和第三年有兩種不同模式的學位:及格學位或者榮譽學位。在及格學位模式里,學生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學習與第一年同樣的科目,英語除外。而榮譽學位模式則不太一樣,除了英語之外,學生第二年與第一年的科目一樣,但是在第三年學生只需要強化學習其中一門科目。印度高等院校在招生研究生時,如果該校在本科生階段設有榮譽課程學位,那麼在招收研究生時會對具有榮譽學位的學生優先考慮。目前印度大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專業院校或技術院校開始採用歐美模式的學期制或者學分制。

印度高等院校的課程通常是由大學教師們設置計劃,之後由院校不同的學術管理委員會通過,政府部門對課程的設置沒有任何權力。印度高校的課程設置通常不受意識形態影響,但是課程改革依然進展緩慢。最近幾年來,一些大學努力嘗試使其課程與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密切相關。比如,印度著名的德里大學在2004年調整了該校的文學學士學位(及格)課程,引進了內部評估,並重新命名為文學學士項目。2008年,德里大學開始在本科階段實施學期制,建立學分制度,並修改了教學大綱,使學生更容易在不同的領域學習,同時也為未來研究生的學習提供平穩的過渡基礎(Pental,2010)。這些轉化幫助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並且更有效地利用了學習資源和時間,但是這些改革也受到很多教師的反對。

此外,印度大學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問題也是由於教學和研究之間的區別而產生的。學院以教學為主,而大學或者研究機構則是以研究為主。這些區別影響了知識的創新和傳授進程。比如說,研究人員可能缺少與大學生接觸和互動的機會。這些區別對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影響更大,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低並缺乏對學術研究的動力和激情。

印度高等院校對學生的學習評估通常只是根據考試成績(期末或者年終考試),滿分為100分。40%的學生能達到及格標准,60%的學生達到良好或優秀標准(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印度高校的教學法仍然是一種講課型的方式。因為很多大學或學院擴招後學生大量增加,以至於教室里常常擠滿學生,老師通常是站在講台講授,學生們則在下面飛快地做筆記,師生在課堂上幾乎沒有互動。小組報告、團隊工作或者個案探討等並不常見,使用大眾傳媒作為教學工具的機會更少見。在印度的學校里,服從是課堂的一種文化,學生如果向老師提問會被視為不尊重的表現,因而學生一般不敢向老師提問。大部分老師不解釋教學的目標,也不鼓勵學生互動或者聆聽反饋意見。雖然老師們的目標是傳授知識和訊息,但這些知識和訊息往往是過時的。由於缺乏批判性的思維模式和傳統,學生們往往採取迎合與尊敬的態度接受老師的觀點。博雅教育的理念,比如,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跨學科學習等在印度高等院校的課程中較少出現。此外,高等院校在培訓老師時通常關注的是內容而不是教學法。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畢業生對於他們的學習領域知之甚少,更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與外界聯系起來。

目前印度高等院校大部分學生主修的科目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最近幾年來,商業類的課程也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學生的重視。藝術類學生的主修課程包括歷史、政治學、社會學、法律、時裝設計、內部設計、商業管理、語言、新聞學、影視與戲劇、管理;商業類學生的主修課程包括會計、商業學習、經濟學、商業管理、特許會計、文秘、精算;科學類學生的主修課程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工程、設計、電腦科學、農業、技術、軍事、計劃與設計、醫學、營養學、葯劑、生化工程、護理。根據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的統計,2009年排名前四的學科專業為人文藝術、科學、商業/管理、工程/技術。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需要經過專業教育的人才。一些私立的專業院校自1990年以來相繼成立,它們的教育重點是工程、醫葯、管理、護理和教師教育。但是這些院校並沒有提供廣博的學習范圍,只是強調狹隘的專業知識培訓。印度的一些邦也建立了專業高等院校發展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領域,印度的私立高等院校培養了4/5的畢業生。由於受市場經濟和教育功利化的影響,很多學生和家長誤認為自然科學比人文和社會科學更重要,而只有優秀的學生才能選擇自然科學學科。其結果也導致了人文和社會學科的邊緣化,而那些希望學習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學生則沒有更好的學校可以選擇。印度高等院校除了課程狹隘之外,很多學校只提供一種類型的項目。在印度的全部高校中,將近一半的院校提供一般性課程,另外一半則只提供特殊的專業教育。印度目前有14所大學和將近3000所學院只提供工程教育。此外,也有很多學校只提供醫葯、法律、管理、農業等專業教育。綜上所述,印度的高等院校在學術體制上缺乏靈活性和彈性的發展方式,在課程改革方面發展緩慢,評估體系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些都是當前印度高校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

有關全球博雅教育的文章

印度高等教育現狀
2021-03-09

新課程體系中的鄉土課程
2021-03-04

印度洋中的古大陸
2017-02-18

高等教育中的雙語教學初探
2020-04-03

「印度的貞德」
2021-02-21

課程體系的構成
2021-03-05

現代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2020-11-28

課程體系設計
2021-10-10
一鍵復制

G. 做外貿時聽不懂印度人說的英語,該怎麼辦那

各種口音一直是英語聽力的難點。首先要多聽,做聽寫或者跟讀。開始可以從一些比較正統的口音開始,聽多了以後加入一些口音不太重的印度英語,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Raj那種。這片子還是不錯的,字幕還是雙語的,要跟讀,模仿他發音的感覺,讀多了能悟出一點印度英語的感覺,也就從對方的角度理解了他們。
如果覺得困難的話,去網上搜一些印度英語發音的規律,比如單詞結尾都不會發清輔音之類的。

H. 發達國家的學生有補課這東西嗎

美國的小孩是人么?答案是肯定的。
美國攜攔一樣是有補習班的,不過他們一般都在網上和老師毀隱升視頻教學,而且有專門的教學網站,老師多半是印度纖老人,因為印度人受的教育很好,而且官方語言是英語,勞動力也廉價一些,一般一小時一兩百元,視頻教學。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建議看看《世界是平的》這本書里有詳細介紹。
PS.我不是在推銷這本書

I.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J. 為什麼印度這么讓人不可思議

中國在古時候一直稱自己為天下,中國的西面是一望無際的沙漠,西南是白雪皚皚喜馬拉雅山,在古代,印度與中國就是兩個平行的世界,這種感覺就像我們今天看外星人,可能在某個新聞上聽說他存在過,但是一生都未曾見過。地理的阻隔決定了文化的獨立,這不止是印度和中國,可以說拉丁美洲,非洲,中東,歐洲,到現在也同樣是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孟加拉人從來都不覺得印度人不可思議,就像日本人不會覺得中國人不可思議一樣,這是同一個文化圈的文化認同。

勤奮是一個對比的詞彙,其實不只是勤奮,好吃,漂亮,干凈。這些都是因為懶惰,難吃,醜陋,骯臟對比而產生的。如果每個人工作效率都一樣,哪裡來的勤奮。中國改革開放後,使得一大批人由於勤奮獲得了應有的回報,大家對於財富的迷戀,使我們變成了全世界最勤奮的種族。而印度,現在是一個每年GDP增速超過6%的國家,這意味著每天幾乎都有百萬富翁產生,空調等冷藏設備的引入,成功的商人,也會讓印度迷戀上金錢,也會使他們變得更加勤奮,青島啤酒廠改革後的第一條廠規,「禁止隨地大小便。我們哪還有資格嘲笑印度呢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補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和中巴什麼關系 瀏覽:534
印尼8月20日是什麼節 瀏覽:99
印尼婆羅洲哪裡好玩 瀏覽:667
越南疫情放假到什麼時候 瀏覽:608
我最喜歡吃義大利面英文怎麼讀 瀏覽:845
越南什麼銀行最多 瀏覽:860
1840英國有多少蒸汽機 瀏覽:952
英國威士忌怎麼區分 瀏覽:312
英國有什麼it系統 瀏覽:365
中國現有新冠確診病例多少例 瀏覽:116
越南皮革鞋多少錢 瀏覽:445
idtpp是印尼的什麼地方 瀏覽:504
義大利是什麼級別 瀏覽:495
印尼巴淡島屬於什麼氣候 瀏覽:116
越南語和英語什麼關系 瀏覽:170
英國紅旗是什麼意思 瀏覽:831
印度瑜伽教練怎麼去 瀏覽:23
英國下午茶喝什麼 瀏覽:92
印尼普頓公司董事長叫什麼 瀏覽:681
英國短毛貓折耳貓怎麼訓練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