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

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

發布時間:2022-02-22 06:28:04

⑴ 佛教有哪些戒律

有人問達摩祖師:佛持不持戒?

達摩祖師說:佛不持戒,也不修善惡,不精進,不懈怠,因佛是無作人。
一、於自性靈妙常住法中,不生斷滅之見,名不殺生。

二、於自性靈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盜。

三、於自性靈妙無著法中,不生愛著之念,名不淫慾。

四、於自性靈妙不可說法中,不說一字,名不妄語。

五、於自性靈妙本來清凈法中,不生無明,名不飲酒。

六、於自性靈妙無過患法中,不說過罪,名不說過。

七、於自性靈妙平等法中,不說自他,名不自贊毀他。

八、於自性靈妙真如周遍法中,不生一相慳執,名不慳貪。

九、於自性靈妙無我法中,不計實我,名不瞋恚。

十、於自性靈妙一如法中,不起生佛二見,名不謗三寶。

——達摩祖師《一心戒文》

真正的戒律不在外相,唯有一心。真正的吃齋是心吃齋,不是口吃齋,整個《楞嚴經》講的都是攝心為戒。有些修行者倒是不沾葷腥了,但是心內的三毒葷腥比平常人不少一點,這樣持戒不是在持戒,而是在持戒相而已。

宇宙世界皆為眾生自心現量,世間諸相即是因果輪轉,善與惡相對。執著真善美,「心」之所得即是因果緣起,因果相續即為六道輪回。除惡即善,離心離善,無善無惡,真心無心,空性遍照,諸佛同體,諸法同性,離空離有,凈覺圓明清凈涅槃是為至善。眾生生死皆由心起,妄想無明產生諸境幻想,幻想習氣構成因果束縛。想要修行,首先要明辨心靈對錯,破了心靈妄求,才能升起正知見,清凈境界,是破除累世迷幻的利劍。殺盜淫妄酒,皆是無明大樹上生長的枝枝葉葉,如果不從心靈之上破除無明根本,僅僅遵從戒律表象,即是緣木而求魚。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緣,舍利弗!是名菩薩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慳心、犯戒心、嗔心、懈怠心、亂心、痴心。當知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時,不能除身、口、意粗業。」(龍樹菩薩《大智度論》)

菩薩起了持戒心,著了持戒相,就已經破了菩薩戒了。

佛告舍利弗:「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照明。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已得尊重。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身、口、意不凈,不令妄起。」舍利弗!有這樣的大菩薩,他們常常為眾生開示諸法實相,也以諸法實相自我觀照,以至於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離照明。舍利弗,這樣的大菩薩,已經在佛法中得到尊重。所以,舍利弗!大菩薩行法時,不會去特意觀照身口意凈還是不凈,因為為了妄念不升起的緣故……

釋迦佛說這話,把舍利弗說糊塗了,他想:修行人都是要持身口意的,世尊怎麼說大菩薩身口意可以不凈也不用特別著意呢?——原文: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身業不凈、口業不凈、意業不凈?」

有人問龍樹:舍利弗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啊,怎麼會不明白佛說的意思呢?龍樹說:因為舍利弗的智慧是二乘中的上上者,但是菩薩法與羅漢法是不同的。所以舍利弗以羅漢的法衡量菩薩法,就迷糊了。對於羅漢,破身口意那是破大戒,要時時看護。但是對於菩薩,不完全這樣。如果一個修大乘菩薩道的,生起二乘的心,這個菩薩就已經是破戒了。——原文:「問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識身、口、意惡業?答曰:舍利弗於聲聞法中則知,菩薩事異故不知。如說若菩薩生聲聞、辟支佛心,是為菩薩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薩罪、非罪。」

「如說若菩薩生聲聞、辟支佛心,是為菩薩破戒。」

佛答:若菩薩取身、口、意相,是則為菩薩身、口、意罪。

攝心為戒,若行者執著戒律之「相」,即是妄心生幻境,戒律即為妄想攀緣的途徑,持戒就意味著成佛,戒律與佛,皆為虛妄。就算是持戒者表面清凈無染,可是「阿賴耶識」累世妄念習氣,必定會遇境生心,心之所執,即是妄想因緣,輪回生死。真心無心,真性無染,遍隨諸法無所得,無所住故,自性空性,無戒律可執,戒律因心貪嗔痴而起,心消法滅,執戒律即為著妄想,此為佛法大、小乘之區別。

貪嗔痴三毒為心之根本,諸佛真性就蘊含在「三毒」之中,當心靈遇六塵生境,心隨境轉,聚合因緣,波動流轉的當下,能立斷塵境,觀心妄想,破貪嗔痴三毒迷執,照心靈空性,心無所得,無心可得,轉貪嗔痴為戒定慧,破業障因果為成佛資糧;轉識成智,除惡即善,無所住,無所有,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空性無染,離空離覺之清凈涅槃,即是自性現前。蒼穹萬有,眾生世界,大道諸佛,空性一體,圓滿無漏,真性遍隨,如如不動。

諸「相」皆因心生,諸「因」皆為想成。無心之飲食,是善食;有心之素食,是六道輪回之源頭。大日如來教法不戒肉,並沒有阻礙眾生真性圓滿,一切諸相諸境界,真性本空,皆為如來,皆是妙法。修行者不挑飲食,對於肉類並非執著,而是心無掛礙。如果執著素食,即是執著清凈境界,而非性空無染;如果執著一切外相,自性空如即會被戒律所阻礙,升起諸種清凈「善境界」,即入妄想輪回。

真性寂滅,離習氣妄想,離境界神通,離覺性智慧,離議論言說,遠離空性,亦復遠離,無住性空。真性周遍十法界,離諸法空相,無染諸色,無奢摩他,無三摩地,無禪那遍隨,無覺空,無空空,無究竟空,無畢竟空。是煩惱處,真性遍隨,煩惱即真性,空性無生;是妄想處,念念真如,是寂靜處,離寂滅而圓照,是諸佛一性,離過去未來,是眾生無始劫妄想、貪嗔痴處,清凈涅槃。

⑵ 佛教的完整戒律內容是什麼

只能是具足戒了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為這些戒律與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稱具足戒。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雖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內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據《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條,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條,共分為8大類:
一、波羅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極大之罪,犯此類戒者要被逐出僧團。
二、僧殘,指比波羅夷輕一些的罪行,僧殘的意思就是犯此類戒者還有殘余的法命。
三、不定,是指已經犯戒但犯戒程度還不明確的行為。
四、舍墮,是指由於貪心而追求財物的行為。
五、單墮,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
六、波羅提提舍尼,意譯為"悔過",是輕微的過失,主要涉及佛教關於飲食等方面的規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懺悔即可。
七、眾學,是較輕的過失,所涉及的是有關服裝、食事、威儀等極細微的事情。
八、滅諍,是為裁斷有關僧尼犯戒等之諍議而設的七種方法,稱之七滅諍法。

⑶ 佛教戒律有哪些

1、不殺生,以慈悲為本,不要殺害生命,水陸空中、大的小的都不要殘殺,不殺生就可以得長壽,將來就不再結怨,達到怨親平等。

2、不偷盜,別人的東西不要拿,哪怕一分一厘都不要拿,養成一種廉潔、淡泊的行為,就很有福報。

3、不邪淫就是說在家居士,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能夠淫亂,不破壞別人家庭婚姻,就可和諧。

4、不妄語,就是不說謊話,不說離間話,不說粗惡話,不說下流話,要說真實話、正直話、和合話、如意話,這才是真正的語言美,從心底到語言都很美。

5、不飲酒,因為酒是亂性的,學佛人要修定,保持最高的理智,飲酒就易干擾,使你失性,失了性就亂了。包括白粉、麻醉品等都不能吃。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薩戒,也是以五戒為基礎。何謂戒?就是要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首先要把意識打掃干凈,做到意業清凈,口業清凈,身業清凈,就不會殺、盜、邪淫、妄語、飲酒,不會犯五戒。

(3)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擴展閱讀:

1、沙彌尼十戒

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

2、居士戒

五戒(在家生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3、出家戒

沙彌、沙彌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開始學習遠離世俗生活,主要是讓年少、初出家的僧眾學習。

離殺生;離不予取(離偷盜);離非梵行(離淫慾);離妄語;離導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離非時食(離非食進食、過午不食);離跳舞、歌唱、音樂、觀看戲劇;離庄嚴(美麗)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塗油、衣物、裝飾品;離(坐卧)高廣大床;離接受金銀(錢)。

⑷ 佛教有那些戒律要遵守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污吏的貪污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寮*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遠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凈,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凈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

⑸ 印度教有什麼戒律

和佛教類似,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義者、不殺生,但是不戒色。

⑹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哪些經

藏傳佛教的戒律
1.別解脫戒。
2.菩薩戒。
3.密乘戒。也叫做:誓言。也叫做:灌頂。
可以經常聽到「灌頂」1詞,那實際是:受持密乘戒。
小乘佛教的戒律,只有別解脫戒。
大乘佛教的戒律,有別解脫戒,還有菩薩戒。
密乘佛教的戒律,有別解脫戒,有菩薩戒,還有密乘戒。

⑺ 答案:佛教戒律有哪些

不取僧物是優婆塞戒,菩薩戒,決定毗尼,屬於破貪戒,
決定比尼經、大乘日藏經,優婆塞戒經,佛說善惡因果經,
幾乎所有的佛經,都有不取僧物這個內容,其實這不僅是戒,而是對佛教的侵害。
毗尼 就是戒的一種稱呼,還有波羅提木叉 毗奈耶等等不同的稱呼。
菩薩戒本-梵網經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菩薩善戒經
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現在僧物。若自取已若見他取心生隨喜。若自造作五逆之罪。見他造作心生歡喜。若自造作十不善業。若見他作心生歡喜。以是不善業因緣故。當生蓄生餓鬼地獄。
戒其實是全宇宙的法律,無知的人才會認為是佛教才有,其實凡夫無知而犯,亦當得罪。

⑻ 答案:佛教戒律有哪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凈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別戒則為僧團七眾所各別制定的戒律,又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凈戒,即: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護持所受的戒體,停止惡業的造作,稱為止持戒;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屬於止持戒,是消極的止惡,『眾善奉行』則屬作持戒,是積極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稱為性戒,例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行為,無論佛教是否制戒,國家是否訂法,本質上為天理所不容,是社會所公認的罪行,屬於性戒。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只是容易產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本質上罪惡的行為,則稱為遮戒。例如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智,轉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屬於遮戒。從性、遮這兩種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慮的層面是十分圓融的。

⑼ 佛家戒律有哪些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最基礎的佛教戒律稱為「五戒與十善」,其核心內容是「一心向善,諸事莫惡」。 這是入門者必須要學習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須要堅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著比較濃重的宗教色彩。

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9)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擴展閱讀:

佛門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

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條;

比丘尼戒三一一條,五○○條等說。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須發,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來到義大利送什麼禮物 瀏覽:127
印度的古名叫什麼 瀏覽:207
有哪些國家支持中國抗疫 瀏覽:351
國內的電話在印尼打前面需要加什麼意思 瀏覽:345
為什麼蘇格蘭支持義大利 瀏覽:461
中國人保起訴我了怎麼辦 瀏覽:48
美國對伊朗制裁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418
印度的一張兩萬塊錢值多少 瀏覽:927
中國女籃現在在哪裡 瀏覽:400
中印邊界沖突是中國哪裡 瀏覽:73
菊花伊朗為什麼叫 瀏覽:659
德國到中國的快遞怎麼查詢 瀏覽:842
英國為什麼不能喝啤酒 瀏覽:284
印度紅茶怎麼挑選 瀏覽:241
援助伊朗物資上寫了什麼 瀏覽:287
什麼時候能從印尼回中國 瀏覽:507
印度的乞丐是怎麼樣的 瀏覽:51
一毛錢等於多少越南盾 瀏覽:809
疫情期間哪個國家給中國送口罩 瀏覽:603
越南皮質匡威鞋怎麼樣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