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盾構機能挖動多硬岩石
180Mpa。盾構機是一種使用盾構法的隧道掘進機。盾構的施工法是掘進機在掘進的同時構建(鋪設)隧道之「盾」(指余盯支撐性管片),它區別於敞開式施工法。盾構機可以挖動最高為180Mpa印度的岩石。國際上,廣義盾構豎乎和機也可以用於岩石地層,只是區別於敞開式(頃滑非盾構法)隧道掘進機。而在我國,習慣上將用於軟土地層的隧道掘進機稱為(狹義)盾構機,將用於岩石地層的稱為(狹義)TBM。
Ⅱ 楊華勇的科研成果
1、2003年,楊華勇教授負責的「電液比例節能型電梯液壓速度控制技術」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楊華勇教授團隊在電液系統的節能和運動控制等機電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國際首創轎廂速度大閉環電反饋控制方式,解決了液壓電梯局部閉環系統無法抑制摩擦等非線性干擾的難題;提出了液壓電梯單閥速度控制原理,據此發明的電梯專用電液比例集成閥解決了行程與比例系統最低壓力要求的矛盾;創新性地研製出帶能量回饋和帶蓄能器的變轉速容積調速新系統,解決了變轉速容積調速系統低速穩定性和換向死區非線性補償的問題,使裝機功率降低40%,平均能耗降低61%,同時顯著降低了溫升,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液提升系統運動控制和節能關鍵共性技術。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4項、國家「十五攻關」課題2項、國家「863」計劃2項、其他15項。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被SCI或EI收錄論文64篇。出版專著一部。
2、2012年,楊華勇教授主持完成「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這一項目中,浙江大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圍繞盾構掘進失穩、失效和失准三大難題,攻克了盾構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發出土壓、泥水和復合三大類盾構系列產品,實現了盾構「中國設計中國製造」。
楊華勇教授團隊 從1999年正式開始著手研究,2002年在國家863計劃先進製造領域的支持下,與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鐵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和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進行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經過持續12年的關鍵技術攻關,走過了研究-設計-製造-工程-產業化的全部過程,終於實現了「盾構中國設計製造」的目標。
經過7年關鍵技術攻關,2007年在973計劃綜合交叉領域的支持下,凝練出了盾構裝備「失穩、失效、失准」三大國際性歷唯行業難題。盾構掘進中,失穩會引起地面塌陷,失效會引發裝備關鍵部件故障、影響掘進工效,而失准則會導致掘進方向偏離、影響隧道建設質量。圍繞「三失」難題,攻克了壓力穩定性、載荷順應性、多系統協調性三大關鍵技術,突破了裝備內部密封艙壓力動態平衡控制、載荷順應性系統設計、功率自適應電液驅動、姿態測量與實時預測、推進糾偏與復合控制5個技術難點,研製了「密封艙壓力控制」、「機構和驅動」、「推進與糾偏」三大系統。
項目組經過聯合攻關,1)發明了密封艙壓力動態平衡控制技術,能實時監控盾構密封艙的壓力,進行多系統協調控制,讓盾構始終處在密封艙壓力與水土壓力相平衡的狀態下工作,有效避免攜爛謹了地面塌陷或隆起,這是施工正常推進的基本保障;2)提出了掘進系統載荷順應性設計方法,據此研製出刀盤刀具、推進及驅動等子系統,使掘進中突變載荷對裝備的沖擊減少了30%以上,從而使裝備關鍵部件的故障率下降了4個百分點,減少了停工換件時間,保證了正常的掘進速度;3)項目組還實現了盾構姿態的實時精準控制與推進姿態預測性糾偏,解決了因掘進方向失准造成盾構掘進偏離設計軸線的難題。產學研項目組先後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7項,軟體登記16項,制定國家及行業標准2項,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論文和出版專著3部。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土壓、泥水和復合三大類盾構系列產品。
成果已用在全國4家盾構整機辯基龍頭生產企業,實現了盾構裝備自主設計和產業化批量生產與應用,形成了上海、鄭州、重慶、西安等多個盾構產業化基地,打破了「洋盾構」一統天下的局面。利用自主技術研製的「中國中鐵一號」是我國第一台復合式盾構,在天津地鐵3號線營口道-和平站標段中,它穿越了瓷房子、渤海大樓等對地面變形特別敏感的標志性建築,局部地表變形小於2毫米,地面建築完好無損。2009年,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和浙大等單位聯合設計製造的「進越號」泥水盾構樣機直徑達到11.22米,按時圓滿完成了上海世博會重大配套工程——打浦路隧道復線的掘進任務。這台盾構創造了同等直徑泥水盾構最小的轉彎半徑380米的隧道施工世界紀錄。
2009至2011年,應用項目成果所生產的盾構已達132台,由於技術和價格優勢明顯,自主製造的盾構迅速佔領市場,2011年已佔到當年國內盾構新增市場的60%以上,這些盾構產品完成了京、津、滬、穗、杭、港等26個城市以及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共300多個地鐵、公路、鐵路等隧道工程。預計自主設計製造產品到2015年可占國內新增市場的75%以上。
楊華勇教授產學研項目組正在向硬岩和超大直徑掘進機進發,所研製的新產品將更多應用於高速公路大直徑隧道和西部多岩地區的長隧道工程的掘進。
Ⅲ 印度不惜貸款搞開發,想成為下一個基建狂魔,能成嗎
近年來,我國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基建方面的成就,讓同屬亞洲的印度,既羨慕又嫉妒,更多的還有恨,於是他們也想要效仿我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基建狂魔。
印度雖然人口數量和我們差不多,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便卻被中國甩出幾條街去。印度的鐵路到現在開的還是跟我們老式的綠皮車一樣的火車,民眾開掛式的掛在火車上。
印度的火車
印度的 高速公路里程僅為942千米,不到中國高速公路里程的1%。如果你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抬頭往上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網式的 電線。我就佩服印度的電話修理工,電話壞了他是怎麼找出壞的那條電線的。
密密麻麻的電話線
印度政府早就看到這個問題了,應該講莫迪是一個運氣極好的印度總理,他從一開始上台就自帶主角光環。他執政的初期正趕上國際油價的大跌,而印度當時飽受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困惑,印度的石油完全靠進口,一直是印度的輸入性通脹的主因, 他一上台,國際油價立馬大跌,國內的通貨膨脹戛然而止。更為神奇的是老天爺也在幫忙,自從莫迪上台後,印度風調雨順,以前的印度不是洪澇就是乾旱,導致印度的糧食產量忽高忽低,這下可好了,莫迪上台後,農業大豐收,印度人民開始吃飽飯了。你說神奇不神奇。
印度總理莫迪
但是莫迪作為男主角,肯定不會滿足於溫飽層次,他還要帶領印度走向富強之路,於是他把 目光瞄向了東方,他發現中國是個神奇的國度,只要經濟速度放緩,立馬防水基礎設施,經濟馬上就會起色,基礎設施建設簡直成了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葯。莫迪一想為什麼我們也不能搞基礎設施建設呢?於是莫迪發誓要把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搞上去,而這時候不幸卻來了,國際石油開始上漲了,但是莫迪鐵了心的要搞基礎設施建設,為此 他不惜貸款,加大財政赤字。
印度真能成為基建狂魔嗎?我是不看好印度,主要原因如下:
一 是印度缺少大一 統 的基礎, 在英國殖民地之前,印度只是個地理名稱,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英國過來後將這個地方的大大小大的各個小國家,整合為一個印度。因此, 印度到現在很多邦還各自為政,地方的分裂勢力很強。而要搞基礎設施建設,難免要牽扯到各個邦之間的利益協調,但是因為 地方勢力盤根錯節,全國大范圍的修建鐵路、公路都成了問題。
二是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 印度和我們的體制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是土地國有制,而印度幾千年來土地私有的格局並未改變,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大規模搞基礎設施建設,肯定要牽扯到很多私人的土地, 如不一一加以協調解決,路很難修成。
三是缺少完備的工業體系。 人家都是先發展第二產業,再發展第三產業,而印度恰恰相反,先發展第三產業,再發展第二產業,導致印度的 的工業體系極為落後,突出表現在以軍工為代表的重工業體系方面,印度號稱「萬國武器庫 」 ,別國的武器應有盡有,就是沒有自己國產的。
印度決堤的大壩
四是缺少一支高素質的工人隊伍。 印度因為種姓制度的存在,大量中下階層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印度現在還有30%以上的文盲率。沒有一批受到過高素質教育的工人隊伍,怎麼來修路架橋。光有人當民工,沒人看圖紙,能行嗎,我們看印度的很多橋梁大壩,建了不久就垮了,這可不是豆腐渣工程,而是設計質量不過關。
結論:這個世界上一些東西不是中國行,印度就行的。
印度也有一個「基建夢」。去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一項萬億基建計劃——將砸600億美元(約4.3萬億盧比)在未來10年到15年內建100座新機場,這可能成為其經濟增長的助力。然而,隨著這一大型基建計劃箭在弦上,印度對於基建的執念也越變越深,已經到了「寧願到處借錢,也要爭當第二個基建狂魔」的階段。
為當「基建狂魔」,印度不惜借錢搞基建!
高居不下的財政赤字一直是印度政府心裡的痛。印度財政部日前提交的2018-2019年度財政預算提案顯示,該國政府預計總支出將超過24.4萬億盧比,財政赤字目標被設定為GDP的3.3%,高於其之前定下的3%的目標(3%同時也是一國財政是否安全的警戒線)。大規模的超支早已讓印度政府捉襟見肘,再面對龐大的基建項目的支出,印度只能通過借錢來維持自己的「野心」。
由中國主導建立的亞投行似乎成了印度的一大幫手。亞投行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在成立的頭兩年裡,亞投行批准了43億美元的貸款,用於為亞洲各地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其中印度獲批的貸款總額達到17.69億美元(約1258.9億盧比),主要集中在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藉此,印度也成為亞投行最大借款國。
援助成印度打響「基建狂魔」名聲的途徑?
雖說是借錢搞基建,但印度對於通過援助他國來打響自己「基建狂魔」的名聲可是絲毫不吝嗇。據日本共同社日前消息,印度在去年12月底提出向不丹提供450億盧比(約6.3億美元)的援助計劃,以支持後者的水力發電及多項基礎建設。有分析指出,印度此舉主要是為了抗衡中國在基建方面的影響力。去年11月,印度也表示其正在沙特價值5000億美元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上尋找投資機會。
早些年,印度也計劃在伊朗南部城市恰巴哈爾投資5億美元,用於港口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並在恰巴哈爾周邊投資160億開發一個自由貿易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還在去年12月表態將向馬爾地夫提供14億美元的援助,而其開出的條件是「疏遠中國」。
實力比不上野心?印度尋求中國協助建設鐵路走廊
除了不斷拉攏其他國家,印度還攢了一個「大招」。據《印度時報》近日報道,印度將在不丹、尼泊爾、馬爾地夫、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這5個鄰國建立5個大型衛星地面接收站和500多個小型終端設施,用以接收通訊、網路、災害管理等衛星的數據。有國際專家就指出,印度為這5國建造地面基站其實是「截胡」了中國企業的訂單,畢竟此前這些國家的基建訂單基本都是交由中國方面負責。
盡管印度努力「追趕」中國,但這個野心滿滿的國家似乎還是逃不過活在基建狂魔的陰影之下。日前,印度就提出希望可以得到中國的幫助,以將班加羅爾-欽奈鐵路走廊的時速提高到所計劃的每小時150英里。此外,印度也再次強調了此前曾向中國提議的、重建阿格拉和佔西兩地火車站的計劃。
渴望能成為下一個「基建狂魔」的印度,最後卻不得不再次向中國求助。如此看來,印度空有基建雄心卻難有與其匹配的基建實力,其基建大國的美夢恐怕短期內很難實現。
如果印度是在現今的這種政治框架,宗教,種姓一成不變,他永遠也成不了像我國這樣的基建狂魔。
想要成為基建狂魔,印度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改革政治框架,來場像我國一樣的全民大翻身。推翻現有的所有政治體系,不過好像不太可能。
二是宗教不能涉政,不能讓牛滿街走。
三是取消種姓制度,什麼年代還以姓分高低,不過也很難。
而我國之所以被稱為基建狂魔,一是文化價值觀不同,理念不同,最主要的是西方心虛害怕了。
只要印度還存在種姓制度,別說基建狂魔,就連最基礎的基建都不一定能搞好。
以《廁所英雄》這部片子為例,大部分印度人家裡都沒有廁所,一方面是裝不起,而最主要的是不想裝,因為印度教說了,家裡不能留污穢。該片有相當一部分鏡頭是引自紀錄片的,可以從中看到印度政府修的公共廁所大部分沒人用,有的甚至拿來住人,由此可見宗教和種姓制度對於印度基礎建設的阻礙非常大。
其次印度是聯邦制國家,本身就是各個土邦捏起來的,印度的聯邦政府無法整合各邦,所以執行的效率低,難度大。比如2000年印度政府就要喊著給農村地區修路,結果修了十年才不到30萬公里,而且基本都是碎石路,不是柏油路。在2011年曾經有份報告,說印度政府每年拿出3%的政府預算去修路,但是三分之二都被各級政府中飽私囊,最後雇不起建設公司只能讓村民們自己去修。
最主要的是,印度是民選政府,往往任期短,通常對於急功近利地項目非常歡迎,而對基礎設施建設這種長期回報的項目並不上心。再加上政績並不是印度地方官員強制考核績效,所以在基礎建設問題上投入少,不關心,直接導致發展緩慢。而且印度腐敗指數並不低,位列世界第81位,就連當初上戰場的印度軍隊都曾遇到過半路被印度鐵路員工勒索的事件,所以印度的基礎建設發展任重道遠。
「基建」是印度的軟肋,獨具咖喱味的「Make in India」一經提出,就包括要發展基建。 印度總理【莫迪】特別重視製造業,在拋棄「Made in India」的提法後,近些年來大手筆投資鐵路網、公路網、智能城市的建設。
現任印度商工部副部長艾米塔爾·康特,一再強調印度正在大興製造業,尤其是鼓勵基建領域的發展,因此特別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為成為「基建狂魔」,印度政府的確是不惜貸款搞開發,一直在跟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投行等金融機構在接觸。
哪有隨隨便便的基建狂魔?中國人有錢、有技術、有人員,那是實至名歸的基建狂魔。印度就沒有這么簡單,世界銀行就曾拒絕過印度的基建項目,所以面對未來10年印度國內基建融資近1萬億美元的龐大缺口,莫迪老仙也是施法吃力。
印度瘋狂要搞基建,我們還是要謹慎看待,總覺得三哥是要挑戰世界和平。 印度跟鄰國的邊境沖突,常常由於當地的基礎設施不給力,導致兵力、軍備投送有相當苦難。假如,印度把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搞得很好,那麼跟鄰國發生的摩擦會更多?
這也不是聳人聽聞,前幾年看的視頻,印度的邊境道路破破爛爛。最近一次看到的視頻,6月底印度媒體報道有5萬增援印軍調往中印邊境,你可能也已經發現,印度運兵的道路是沒一點毛病。
經常有人會損三哥,其實三哥的發展趨勢不錯,特別是在一些新領域。如果說印度基建落後中國15年的話,那麼互聯網領域跟中國的差距就不到5年,現在印度的在線支付、國內物流等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不過,印度在新冠疫情的打擊下,各種 社會 弊端到也是集中呈現在吃瓜群眾面前。
也正因為印度基建落後,意味著印度的基建市場潛力巨大,眾多的海外資本都想搶佔先機。很多中國人也會跑去競標,不過你們來幫助印度建設普通道路、橋梁是沒問題,印度人既能偷學技術又能改善硬體,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你們要是觸及印度人敏感的項目,他們自認為事關國家安全。對不起,中國人靠邊站,會設置各種認為障礙,比如華為公司的投資被拒絕、印度高鐵建設放棄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缺乏中國人的參與,印度要成為基建狂魔還要走更長的路。 但是,中國公司不參與,或者少參與,並不見得就是壞事。
除去外部因素外,印度國內也有各種問題,要開開心心發展基建不容易。 主要有以下幾條:1、印度很分裂,各邦有著較大的獨立自主,基建工程往往要跨邦,各種利益糾葛導致紛爭不斷。2、印度土地私有,基建工程涉及到老百姓拆遷,一家一家談條件也是耗時耗力;3、印度基建人才缺乏,要短時間內培養出來並非易事,有些事還是要遵循「一步一個腳印」。
此外,印度政府體系的效率奇低,公務人員總體作風拖拉、貪腐嚴重。基建項目里的各種涉公事務,很容易被公務人員「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明裡暗裡要回扣、吃分紅也是司空見怪。
總而言之,印度要成為基建狂魔,問題多多。不僅僅是貸款搞基建,還要解決技術的獲得、人才的培養,以及國內各種體制性弊端。 當然,印度要是成為基建狂魔,對印度的前程影響深遠,最顯著的是GDP就不會被扯後腿。然而,果真是如此,對鄰國很可能是一件大壞事。
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是沒有可能成為基建狂魔的。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體制原因,另一個是物質基礎。
首先,幾句簡單的話來討論一下印度的體制原因。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印度農民雖然大多數很窮,但很多人還有土地。而印度又從英國那裡繼承了議會制,搞選舉。因此,在印度搞建設,征地非常困難,最直觀的一個案例就是印度高鐵項目。當年日本費盡心思拿下印度高鐵項目,還以近乎倒貼的方式,按照0.1%的利率貸款給印度買日本技術修高鐵,結果因為征地困難,至今未能開工。要知道,印度人可是信誓旦旦地說要2022年建成通車的。
這個案例就說明了,在印度征地是多麼困難和低效率的一件事情。那麼,要成為基建狂魔,在自家土地上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沒有適用的土地,去哪裡建什麼基礎設施呢!這就是印度不可能成為基建狂魔的體制因素。
而印度無法成為基建狂魔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物質基礎。搞基建的物質基礎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原材料,比如鋼筋水泥。二是專用設備,比如工程機械、盾構機等。
我們一年的鋼鐵產量約在10億噸左右,而印度預計2021年鋼鐵產量達到1.2億噸。從規模上來看,印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但是,和我們這個級別來比一比,還差得太遠。
2020年,我國水泥年產量為23.77億噸。印度水泥產量能夠查到2015年的數據,是產能4.1億噸,實際產量2.7億噸。雖然絕對數額也挺大了,但是和我們比一比實在是差太遠。
雖然普通的鋼筋水泥稱不上高 科技 產業,印度如果真想投資,那麼有的是企業願意賣生產線給他們。但是,印度的根本問題在於,因為印度未能建立自己完善的重工業基礎,使得自身未能具備工業自我造血能力,而最終不得不依靠進口工業產品和技術來維持本國工業體系的運行,從而消耗了太多寶貴的外匯。這是制約印度進行大規模基建的經濟瓶頸。
如今,很多朋友都在網上看過盾構機故事的文章。1997年,我們首次從德國引進了兩台盾構機,用於挖掘秦嶺隧道造鐵路。當年,一台盾構機的進口價格就是3億人幣。而且,外方對我們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連盾構機的維護過程,都不允許我方人員在場觀看。很多文章都說,盾構機的維護都要外國技術人員從本國飛過來,住五星級酒店,支付每小時幾百甚至上千美元的服務費。
目前,我們沒有看到關於印度國產盾構機的新聞。而根據2020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入圍的僅有一家印度廠商貝姆勒,排名第47位,年營業額3.16億美元。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印度如果真的變身基建狂魔,將需要消耗天量的外匯資金來進口工程設備,並且像曾經的我們那樣,花費巨額的服務費來聘請外國的技術人員。
這樣的經濟成本是不可想像的。這種條件下,印度造出來的公路、鐵路、機場、房屋、市政設施等,都將是成本巨高的、大多數人用不起的。如果印度官方承擔大部分的費用和成本,這將輕易地將其財政壓垮;如果印度按照市場化原則,讓使用者付費,那麼很顯然,價格將高到很少有人能用,最終導致這些項目虧損,進而使得沒有人敢投後續項目。
厚積薄發這個詞不僅僅適用於個人,同樣適用於一個國家。我們1988年才開始建設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現已變成一條城市快速路),2008年才擁有國產盾構機,基建狂魔這個名詞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講的。在這之前,是幾十年的物質積累和技術積累,才能使我們擁有基礎設施建設的物質能力和技術能力。
關於印度,開頭就說了體制問題,這個問題貌似要伴隨印度很久很久。目前看來,官方強人要樹立絕對的威信,只有戰爭這唯一的一條路。印度獨立就是英國人安排的,沒有經歷獨立戰爭就成功了,還被安排上一個議會體制。這就讓任何一個印度官方老大都不具備絕對的威信來改變體制上的弊端。就像現在莫迪要做很多有意義的改良體制的動作,總有反對派要站出來,為反對而反對,而並非站在印度民族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因此,無論從體制來看,還是從物質基礎的角度來說,印度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成不了基建狂魔。
所謂 基建狂魔 ,是屬於我們的專用名詞。意思是,我們國家近些年來,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還拉動了經濟發展。具體特徵是, 數量多,速度快、質量高、難度大。
比如, 港珠澳大橋 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橋隧全長55千米,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總投資額1269億元。毫不誇張地說,不管從那個角度看,都屬世界第一。
相比較來說,以印度的基建能力,修一座類似的大橋,不現實。
對印度來說,雖然他們國家的基礎設施也需要升級,基建需求很大,但想達到 基建狂魔 水平,是不可能的。進而,也就無法實現靠基建拉動經濟發展的設想。
首先,從規模上看,印度沒錢搞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據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中心的數據,到2040年,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將達4.5萬億美元。就在2019年,印度自己表示,將籌措1.39萬億美元,進行國內基礎設施建設。
然而,印度2018年的財政收入僅為0.52億美元左右,手中的錢不夠怎麼辦?印度一方面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投行貸款,一方面爭取國際資金。
據統計,從2016年算起,印度累計從亞投行借走了41.5億美元,用作基礎設施建設。按這個情況看,印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數量也不會超過100億美元。但這點錢,與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來說,就是杯水車薪。
同時,印度人也用其他方式爭取 國際資本 。比如,莫迪政府第一次上任的時候,就和日本簽訂了阿默達巴德到孟買的高鐵項目,但至今未開工建設。
總體算起來,印度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資金缺口非常巨大,這種情況下,指望印度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達到基建狂魔水平,需要有強大的工業化水平作支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有先進的機械做後盾,但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離中國差很多。舉個例子,印度在孟買和班加羅爾修建地鐵,需要應對玄武岩、角礫岩和頁岩等復雜地質條件,最終從中國購買了三台 盾構機 。
為什麼從中國買?印度一直排斥中國,不應該買中國的工程機械啊!關鍵是,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 盾構機 確實質量好,價格便宜。同樣,在機場和港口建設、高壓線布設等方面,印度的工程機械水平也不足以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沒有先進的機械做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就提不起來,也就達不到基建狂魔的水平。
再次,工程師和施工工人的水平,也決定了基建工程的水平在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中,發現問題並隨時解決問題非常重要。而這,就需要工程師和施工工人的水平很高。
我曾經作為甲方代表,在施工工地呆過,施工經理的水平往往決定了工程進度。比如,施工機械出現故障了,小的問題,施工經理有可能就地解決了。大的故障,需要施工經理及時聯系維修。維修過程中,施工經理會利用這段時間,為下步工程做好各種准備,從而把損失的時間奪回來。
可以說,基礎設施工程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工人的工作效率,也直接影響了工程進度。我們在視頻中,經常能看到印度工人慢騰騰施工的場面,這在中國的建設工地上,是不可想像的事。
感謝閱讀!
首先印度工業基礎不如中國,機械製造業明顯落後我們
其次:印度種姓氏制度非常根深蒂固,姓氏不好出身不好,階級流動差,嚴重影響經濟發展
最後:印度土地制度嚴重製約發展,大規模建設太難
Ⅳ 很多國家嚴禁盾構機技術外流,中國外售盾構機,為何不怕被國外仿製呢
我國成功研製出自己的盾構機後,就開始了盾構機出口之路。盾構機作為現代工業中的重要設備,有技術的國家一直嚴禁盾構機技術外流。那麼中國外售盾構機,為何不怕被國外仿製呢?因為有3大原因註定了中國的盾構機無法被超越。
盾構機不是一個小產品,是一整個大型的「工程」。從最基礎的材料到螺絲,再到鑽頭的生產量,需要國家有關部門調配生產。無法完成各方面的整合,就根本無法生產出先進的盾構機。以汽車行業舉例,我們都知道德國車的價格偏高,但德國車的製造成本並不比國產車成本高。
據悉,同等級的盾構機,中國貨要比歐洲貨的價格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這是相當巨大的價格優勢。在有更便宜、好用的產品時,其它國家自然沒有動力發展自己的盾構機技術。畢竟對很多國家,尤其是小國來說,這類設備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Ⅳ 世界最大盾構機產品,中外公司生產龍頭企業有哪些
2009年之前,我國大約有85%的盾構機依賴進口。其中,占據歐洲大半市場份額的德國海瑞克,以及產量1670台居世界首位的三菱重工,以及擁有多個品牌的德國維爾特(被中國公司收購)的表現最為搶眼。中國公司通過並購和創新發展,占據了一定的地位。
1、德國海瑞克 (Herrenknecht)
海瑞克 Herrenknecht AG是德國的建築設備製造商。該公司生產隧道掘進機(盾構機),總部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施瓦瑙的Allmannsweier。它是重型隧道掘進機的全球市場領導者。 海瑞克一度占據國內盾構機市場的70%以上,並在廣州與廣重成立了合資公司。
海瑞克公司的設備尺寸完全,能適應各種地質狀況,設備覆蓋范圍海瑞克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各種盾構機:直徑從100mm的全自動微型隧道掘進機,到18米用於公路、鐵路、地鐵及輸水隧道施工的各種土壓平衡盾構、泥水平衡盾構以及復合盾構機
2、中國北方重工
成功並購羅賓斯公司,為北方重工帶來了世界領先的硬岩掘進機技術,美國羅賓斯公司有著60年的發展 歷史 ,其硬岩掘進機技術代表了世界最先進水平,產品遍及世界各地,企業品牌在世界隧道掘進機領域享有盛譽,北方重工是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核心骨幹企業,二者結合,北方重工擁有了從土壓平衡式、泥水平衡式、硬岩掘進機到復合式盾構機、雙模式盾構機的全系列全斷面掘進機技術。
3、中國中鐵裝備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是集隧道掘進機、隧道機械化專用設備、地下空間綜合開發、鋼結構等四大產業門類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具備年產盾構、TBM等150台的產業化能力,擁有13大盾構製造基地.
中國中鐵裝備公司與德國維爾特公司正式簽署硬岩掘進機及豎井鑽機知識產權收購協議後,中鐵裝備公司成為世界上能獨立生產硬岩掘進機(TBM)、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大企業之一。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黎巴嫩、以色列、越南、韓國、伊朗、衣索比亞等9個國家,市場佔有率連續五年保持國內第一。
4、中國鐵建重工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集團總部位於湖南長沙,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盾構TBM的先進生產設備200多台套,盾構TBM年產能力達120台套。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非洲、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鐵建重工擁有國內生產能力最大、設備最全、工藝最先進的盾構/TBM專業生產線 ,自主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盾構/TBM廣泛應用於國內30多個省市的地鐵、鐵路、煤礦和水利等重點工程 。
5、日本日立造船
盾構機在日本市場處於長期萎縮的態勢,各公司正加速開展海外業務。日立造船也將海外生產納入計劃,追趕世界排名首位的德國海瑞克集團。 日立造船為美國西雅圖開發的世界上最大型泥漿式盾構隧道掘進機現在製造完成,直徑17.45米,並於2013年3月運往西雅圖。為日立在盾構機行業競爭和爭奪海外市場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日立造船公司自1960年代開始製造盾構機,已累計生產約1200台。近年,日本國內地鐵等工程減少,海外市場受到中國公司的激烈競爭,排位也在不斷下降。
6、中交天和
中交天和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目前擁有16項盾構機核心發明專利,25項盾構機核心實用新型專利。年產盾構100台以上,創建了世界最大的盾構機生產基地(常熟生產基地)。
中國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長城號」在中交天和順利下線。 「長城號」是中交天和自主研製的第9台超大直徑盾構機,並首次採用了由中交天和自主研製的全球首創長距離掘進不換刀技術,可實現連續掘進4800米不換刀,遠超國際3000米的最高距離。
7、重組三菱重工(JIMT)
JIMT由 本三菱重工(MHI)與日本製造商石川島播磨重工業集團(IHI)和鋼鐵製造業巨頭川鐵株式會社(JFE)聯手合作,鞏固其隧道掘進機製造地位。
JIMT將展示整合的協同效應,穩步抓住國內需求,加速海外擴張,並提供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先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IHI,JFE Engineering和MHI將相互合作,以完全支持其業務發展。 受到中國公司的激烈競爭,排位也在不斷下降。
8、隧道股份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起初為中國大型隧道及高端裝備研發建造的軍事保密單位,番號「4046」。自行設計製造了網格擠壓盾構,應用於海打浦路越江隧道施工。國產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初心號」盾構開挖直徑9.05米,總長約132米,整機重量約1500噸,裝機功率3500千瓦。由隧道股份、中國鐵建、寧夏華電聯合研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近日,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製造的超大直徑盾構機「騏躍」在上海浦東成功調試下線。「騏躍」整機總重約為3200噸,總長約為99米,其中主機長度約為16米,刀盤切削直徑達14.05米。
9、三三工業
遼寧三三工業有限公司,擁有國家級盾構機/TBM隧道掘進機工程技術中心,能夠獨立實現設計、研發、製造、總裝,獨立生產全斷面隧道掘進機(TBM),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擁有全球最大的生產製造車間,全球最先進的成套數控加工集群,年產量可達100台,產品遍布國內外地鐵、公路、鐵路、海底隧道等領域。
三三工業又一里程碑式的產品問世,杭州亞運會重點工程——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二期工程「錢江號」超大型泥水平衡盾構機在武漢勝利下線並通過驗收。
10、中船重裝、徐工、三一重工
當然中船重裝、徐工、三一重工等企業也有涉及盾構機/TBM研發製造。
中船重裝
徐工
三一重工
等企業也有涉及盾構機/TBM研發製造。
Ⅵ 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以下摘自《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作者:陳經
一、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占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制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
為什麼完整工業體系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如果工業體系對外依賴,那麼這個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在沖突中,就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
不要看中國很多東西仍然需要進口(比如晶元),如果真的被切斷了供給,中國仍然可以生產低端晶元可供使用,盡管良率比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撐工業體系還是夠的。
所以,完整工業體系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意義非常顯著。無論哪個國家想要威脅該國,他們都沒有能力通過貿易禁運就打垮該國的經濟體系。這使得一個國家在國際沖突中占據了有利地位。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由於一國產業比較齊全,外國投資時,很容易就能從本地找到生產廠家,大大降低了產品生產的成本(從外國進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運費,往往還要支付關稅)。這使得中國即便勞動力成本已經明顯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產業還是不得不留在中國(當然,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但對國家安全有好處,還對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助益。
二、世界上現在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恐怕只有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比較勉強。日本算半個,受自然資源限制比較嚴重。其中美國和歐盟最強,基本上各個領域都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基礎材料、精密儀器、電子等方面水平雖然堪用,但確實較差。俄羅斯退化較嚴重。
美國很多東西不生產,並不是它不能生產。只是生產無利可圖。具體的技術,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時刻,美國依然能夠恢復相關的生產能力。
特別是「巴統」的存在,八十年代末開始武器禁運。北航買不到正版的adobe,美國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爾向中國出口XEON處理器。呵呵,自由市場下居然有禁運。(坐觀君[ID:china_2049]插播:同學們知道「巴統」是啥嗎?我來給你解釋一下。巴統是巴黎統籌委員會的簡稱,正式名字是「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是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的,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宗旨是限製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1994年4月1日,巴統正式宣告解散。然而,它所制定的禁運物品列表後來被瓦森納協定所繼承,延續至今。)
製造業。據說某五軸出來後,外國的產品價格直接腰斬。而且,國產五軸據說還各種糙。
但這東西差100年,那是別人吃肉你喝西北風。差60年是別人吃肉你喝剩湯。差10年,你還是喝湯,但人家也只能跟著喝湯了。
這東西急不來,就耗著吧。要做好繼續虧本幾十年的決心。看的不是自己的產品賺多少,而是進口產品價格能不能腰斬再腰斬。
再舉通信行業的,來說說交換機吧。15年前,一塊板20萬。10年前,10萬。這是正常的技術進步。但請注意,並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幾年的技術。但人家技術壟斷,就可以5年才減少一半的價格。
不過最坑的是導流板,就一個鐵板,用來填補空槽位,引導氣流,控制設備溫度的。35美金一塊。1斤重。還不是不銹鋼。。。。多年不降價。你能說這是技術好么?但人家壟斷交換機技術,別的牌子人家不認,你敢自己裝,人家整台機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國產交換機開始有中高端產品了。BUG超多。但是價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開始用。用了3年,穩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歐美產品的1半了。這個結果一出來,進**換機價格就開始了跳水過程了。
10萬的板子,5年後1萬,再5年。。。很多歐美廠已經倒閉不見了。。。。
至於那塊35美金的鐵板?免費送。後來明確說,其實沒有鐵板也沒事,就別配了……
這就是現實。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產品是否精緻。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讓老外老老實實降價。
後進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隱忍著。所謂的雙贏。其實是美麗的謊言。
一開始是落後的沒能力,人家說一萬就一萬。後來落後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說我讓利5000吧,你的產品別出來搶市場了。。。。嗯,雙贏。。。。
以前我們的國家產業水平較低。水泥廠的磨機用減速機,當年國外的減速機賣1000萬一台,國內減速機還開發不出來穩定的產品。等到國產化之後,國外的大型減速機已經基本退出國內市場。因為國產可能只要三百萬。同樣的整個體系的各種設備價格都降下來了。然後才有了國內水泥產業的大發展,然後到了今天水泥價格已經快降成了白菜價。再然後水泥行業大發展才有了中材國際這個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總包商的技術積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國際的海外總包業務佔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業務。再反過來造就了非洲,東南亞水泥行業大發展。你能想像五年前非洲沒有幾個水泥廠,只有水泥進口商的時代么?所以,聽別人說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我聽了很爽。歐洲人的生活不是憑空出來了,當中國人不能造東西的時候,他們能把五塊錢的東西賣成五十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一輩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給了歐美國家養著他們可以休閑度假。可以讓他們長著一張沒被欺負的臉。
還是減速機行業的。看看歐美國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2005年西門子並購了一家公司,對於巨頭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12億歐元的收購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卻深刻影響了世界減速機行業的格局。被收購的公司叫弗蘭德,是減速機行業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門子收購後西門子填補了自己在這塊的空白。但是對於與西門子在眾多領域有廣泛競爭的GE來說卻是個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風電領域,風電主機的關鍵部位就是減速機,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蘭德買,而GE和西門子在這個領域是最直接的對手。這兩家一個是美國巨頭,一個是德國巨頭,弗蘭德也是德國公司。就算不合作無間也不至於影響GE和弗蘭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結尾應該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對。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應是在中國找了一家企業合作,斷掉了與弗蘭德的合作因為他們怕西門子在關鍵時候卡自己的脖子,於是培養了一家中國企業,短短幾年讓這家企業從產值從十幾億變成百億級別,風電主機出貨量全球第一。國際巨頭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國這么多產業被中國人攻陷後發現原來老外賺了這么多錢,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以一種純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該說傻呢還是天真呢?
三、你以為製造業,是你有錢就能買來的?是你想買就能買來的?
我想說的是,一種儀器,如果國產沒有,那麼國外產品會以翻一番的價格賣給你。唯有真正有競爭力的國產產品生產出來,他們的價格才會不約而同地大幅下降。
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采購,隨時面臨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國內龐大的采購需求最後僅僅養肥了一批買辦,而我國工科學生只有頂尖的一批人能夠加入國際高精尖企業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廠。
舉大家熟知的行業舉例,並進行粗淺的討論。
1、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
無論精密機床、數控機床等基礎工業,還是導彈、雷達、艦艇、航空航天等尖端產業,都需要集成電路作為核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8086的晶元都需要進口,那個時候全國才有多少外匯?靠出口紡織品工藝品出口傢具之類換回來的外匯,再花高價從國際市場上購買8086/8088這種成本微乎其微的晶元,而且高端晶元動輒遭到「巴統」的封鎖,這種酸爽,簡直讓人忍無可忍。
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微電子所、復旦微電子所等一批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應對很多國家對中國微電子行業主流製造技術實施的技術封鎖,那一階段,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是開發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簡而言之,當某微電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後,我們就會展示給美帝和巴統一個信息:我國已經掌握這項技術,貴國如果繼續封鎖0.6um工藝的晶元出口我國,或者賣高價給我國,那麼鄙國將用五年時間自行開發並生產,不再進口貴國晶元。於是美帝的行業協會就會游說國會批准開放此項產品的對華出口。
現在中國仍然在進口大量的晶元,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晶元絕對能夠國產,只進口高端晶元。
給大家講個故事,我們做模擬集成電路和射頻電路的時候,如果想借鑒國外某些重要晶元的話怎麼辦呢?我們會先打磨掉封裝,然後拆出晶元;用蝕刻的方式一層層的脫掉晶元上層的覆層,然後照相,人工扒版圖,分析出電路,用Spectrum模擬工具進行模擬,Ohyeah!鄙國的學習、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這樣的野蠻生長的手段,從90年前後開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行業先以掌握先進製造工藝為目標進行尖端研發,獲得新型晶元的進口權;然後通過多個渠道尋求世界先進的晶元代工廠落戶中國,遂有了台灣人張汝京2000年開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國際(SMIC),04年開始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養2000名以上的工程師輸送到IC行業。07年時候西安那邊的英飛凌、奇夢達等IC企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機時候,有沒有哪家公司收購了國際上的IC行業核心技術,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了25年後,北方微電子公司自主研發的12英寸28納米等離子硅刻蝕機全面通過中芯國際(SMIC)生產線全流程工藝驗證,並獲得訂單。這TMD就是零的突破!
2、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
跟上國際社會發展的腳步非常困難,中國不能長期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上更不能長期受制於人。中國無法從國外買來一個現代化。(除非13億人民加班加點種地紡織搞代加工來支撐5千萬上等人的現代化生活)
軌道交通領域就是一個標準例子。記得到2010年,發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個城市50條地鐵線路的建設,每條地鐵的成本大約為200億,其中機電設備(機車、軌道、盾構機、接觸網、屏蔽門、自動售檢票等等)至少80億,50條線就是4000億。只有形成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製造體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鐵造價。
如果購買全進口設備,機電設備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這么多錢,有哪些人得到好處呢?國際產品生產商啊!他們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產品生產商的工程師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個小時,一年有一個多月假期,到中國都是商務艙+五星酒店。產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業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潤,增值稅17%(地鐵建設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增值稅就是左手倒右手),進口退稅,清關報關什麼的,代理商做了4000億的生意,只留下300億的利潤,僅僅直接創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業崗位。
如果實現國產化,4000億的工業銷售額額會養活多少人?反正華為2013年有2390億元銷售額,有15萬員工(華為的員工工資還很高),為華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業也不計其數;4000億的機電設備采購直接創造40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我認為是比較保守的。
40萬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又能帶動多大的餐飲娛樂家電汽車住房市場?
所以,工業界建立完整工業體系,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國產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則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來。
隨便講個AFC(自動售檢票系統)國產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華虹。上海軌道交通1、2號線的AFC全部從美國CUBIC公司的產品,於1998年9月完成1號線調試。1999年3月運營。但是全部進口的缺點有造價昂貴、運營費用高、關鍵技術保密導致系統維護和升級困難、備品備件不足、資深維保人員要從美國飛過來,而且工時費從美國出發時開始計算。於是在3號線招標時候,政府就要求國外供應商提供國產化措施,遂由上海華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聯合體中標,在實施中逐步實現應用軟體本地化,維修零部件的國產化。
其實這個時候上海華虹的水平還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認為上海華虹初步具備了獨立設計和製造的能力,於是在2001年末1號線北延線的AFC招標中,上海華虹用6000萬的價格幹掉了CUBIC公司,並且實打實的在2004年把活幹完了,而且培養了一票人,被高新現代、上海郵通、上海華騰之類的單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時,國內AFC行業就基本沒外國公司什麼事了。
一條線一個億的合同額,50條線就被上海華騰、上海華虹、南京熊貓、高新現代、北大方正、浙大網新這些單位給瓜分了大頭。
而且這個時候,上海華虹還跟復旦微電子(你看我第一個說的就是微電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統的提供國產化產品,還帶動了微電子行業的發展。
這個故事厲害的地方在於,從引進技術到踢開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時間,而且還培養了一大批從業人員。
3、石油化工領域設備國產化
前面兩個例子的規模都不算大,真正大頭的在這里呢!
請問:一個百萬人口地區的基本生產需要哪些工業?
回答:小煤礦、小鋼鐵廠、小機械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小發電廠、小紡織廠、小印刷廠、小食品廠。
其實是1970年國家制訂第四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所提出來的一個方案,具體內容是由中央財政撥出80億元的專項資金,扶持各省區發展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等五類工業項目。
當時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對外實際簽訂的項目共26個,其中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有遼陽石油化纖總廠(29億人民幣)、武鋼的一米七軋機(27.6億人民幣)、大慶化肥廠(日元貸款,匯率調整,投資增加到26.7億人民幣)、上海石油化工總廠(20億人民幣)、天津石油化纖廠(13.5億人民幣)
注意啊,這是1970年的116.5億,那時的官方匯率是人民幣兌美元是2.46哦!47億美元哦!!!1970年外匯儲備花得只剩2000萬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另外,1979年中國貨幣供應量為26億元,GDP為272億美元(數字均來自網路,請有識之士打臉)
中國那點外匯,拿來引進乙烯化肥裝置都不夠,還想要買什麼電視機?
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一覽表:
1、齊魯第二化肥廠1974年4月開工,1976年7月建成,投資26303萬元;
2、四川化工廠1974年5月開工,1976年12月建成,投資16012萬元;
3、瀘州天然氣化工廠1974年4月開工,1977年3月建成,投資20642萬元;
4、大慶化肥廠1974年5月開工,1977年6月建成,投資267447萬元;
5、滄州化肥廠1973年7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24312萬元;
6、遼河化肥廠1974年6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34342萬元;
7、雲南天然氣化工廠1975年1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18759萬元。
8、棲霞山化肥廠1974年9月開工,1978年10月建成,投資32128萬元;
9、安慶化肥廠1974年3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40526萬元;
10、赤水河天然氣化肥廠1976年1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17185萬元;
11、洞庭氮肥廠1974年4月開工,1979年7月建成,投資31329萬元;
12、湖北化肥廠1974年10月開工,1979年8月建成,投資29875萬元;
13、廣州化肥廠1974年12月開工,1982年10月建成,投資50739萬元;
以上13套裝置中,除洞氮、安慶、枝江三套裝置以石腦油為原料外,其餘均以天然氣為原料。
以天然氣為原料的10套裝置主要的技術進口國為美國和荷蘭,合成氨裝置採用美國凱洛格生產工藝,尿素裝置採用荷蘭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產工藝。部分企業採用了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藝。
一畝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進了390萬噸化肥生產設備,約能滿足2.6億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著當年的引進裝備加技術,抽調人力進行攻關,如11萬噸乙烯設備攻關,30萬噸乙烯設備攻關,大化肥攻關等等,靠著當年那幫善於借鑒、學習、研究的前輩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來石油化工裝置的生產線,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別不當回事,沒有這些基礎工業體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車床就能要你300萬,高端的還禁運,更別提搞什麼螺旋槳、潛艇、大飛機了。到老百姓這里,就一輩子跟綠皮車打交道吧。
第一個,液晶面板行業。
2004年,我在某國企當15inch面板的產品經理。當時我才是研究生畢業剛工作不到兩年的愣頭青。整個團隊花了3個月做設計,一個月做mask定材料,2個月試做,正式投產前我們的預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這時候市場價格260美金。6個月後我們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inch市場份額,這時候市場價是可怕的160美元,我們的成本是180美元,虧的姥姥家都不認識。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財報,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場經濟的說法,這種企業應該關門?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關系在2005年,中國面板行業每虧損1塊錢,中國的液晶顯示器和電視機企業就會成本下降20塊錢。這就是國產化的力量。
感謝BOE、tianma、SVA、TCL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面板業國家的巨大投入,就沒有國產電視機行業的成功。中國政府在液晶面板行業的投入大約是1000億,而2014年中國液晶電視產量1.4億台,多少年的投入幾個月電視機行業就賺回來了。
第二個例子是新能源。
2010年,我們和所有的氣體國際巨頭,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強級別的公司談一種烷烴類氣體的供應。他們的報價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們知道他們背後的供應商成本在25000以下。然後我們努力培養了福建的一個國內供應商,成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們用31000的價格買。然後不到一年,這些五百強又來找我們了,說27000賣給你們。那按某些自由市場經濟信徒的觀點,我們應該拋棄國內廠家,和國外大企業合作?鬼才這么干。我們很清楚等國內這家死了,這些國外大鱷會毫不猶豫的漲價到40000以上的。順便提一句,和我們談判的,都是這些國際大公司中國子公司的中國籍買辦。
再舉一個例子,2013年,我們收購了一家美國公司,這家公司債務纏身,假如中國土豪不出手,絕對死的透透的。即使這樣,這筆收購受到了美帝議會的反壟斷調查,收購拖延了三個月。而所謂的反壟斷,過程中美帝議員真正關心的,並不是壟斷,而是我們企業和中國政府的關系,以及由此導致的技術軍事應用。
這家公司的生產技術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繞式鋼板,當我們國產化之後希望在中國生產時,美國和日本的供應商都表示不能對中國出口,因為根據巴統規定,這是戰略物資對中國禁運。而在我們和寶鋼達成一致由寶鋼開始生產這種鋼板樣品6個月後,美帝果斷取消了這種鋼板對中國的禁運。
所以為什麼要工業化國產化?因為這個世界從過來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仍然是典型的叢林法則。任何時候,只有你能造的出來,別人才和你談自由市場。當你造不出來,面對的或者是高價傾銷,或者是徹底禁運。
當然,假如我們的目標不是工業化,僅僅是發展發展服務業,目標是人力和原材料輸出國外加高級產品傾銷地,那國產化什麼的確實沒什麼必要。
------------------------第四、五章請見附件。
Ⅶ 盾構機多少錢一台
截至2021年8月大約4000萬一台。
盾構機是一種使用盾構法的隧道掘進機。盾構的施工法是掘進機在掘進的同時構建(鋪設)隧道之「盾」(指支撐性管片),它區別於敞開式施工法。
簡介
國際上,廣義盾構機也可以用於岩石地層,只是區別於敞開式(非盾構法)隧道掘進機。而在我國,習慣上將用於軟土地層的隧道掘進機稱為(狹義)盾構機,將用於岩石地層的稱為(狹義)TBM。
盾構機根據工作原理一般分為手掘式盾構,擠壓式盾構,半機械式盾構(局部氣壓、全局氣壓),機械式盾構(開胸式切削盾構,氣壓式盾構,泥水加壓盾構,土壓平衡盾構,混合型盾構,異型盾構)。
Ⅷ 2021年,中國首次進入自己的航天站!展現中國的強大、民族團結
2021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跨越400公里的漫漫征途,神州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成功。下午6點48分,航天員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中國又一次實現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吹過的牛。
十多年前,在2005年左右,世界各國紛紛制定了自己的航天計劃,並將月球探測作為發展航天事業的重點,日本方面表示,將於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讓機器人做月球的拓荒者, 美國也相當自信,將再度登月的時間定在2015年,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就連印度都囂張地說,計劃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全世界大國都在摩拳擦掌,信誓旦旦地吹噓著。
如今各國的計劃進展如何了呢?看起來都不太順利, 日本於2007年發射了月女神1號月 ,探測衛星之後再也沒了動靜,距離月球基地夢只有四年時間了,估計希望渺茫, 印度於2008年發射了月船1號 ,結果飛船上天沒多久就和地面失去了聯系,月船成了天上的一堆廢鐵,印度的探月計劃宣告破產。 美國的登月計劃更是因為疫情的爆發被無限延期 ,之前由美國牽頭的國際空間站,目前由於設備老化,維護困難等原因,即將面臨在2024年退休寬虧停用的命運,預計2025年後便會損壞癱瘓,更別說在2020年內再建一個月球空間站了。
事實證明,十幾年前大家一起吹的牛,只有中國做到了,當時中國公布的計劃詳細得很 。2004年中國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對外宣稱,中國探月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分為繞 落 第三步,預計在2007年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2010年,中國的月球車將會軟著陸在月球表面,並展開巡視探測 ,2020年,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會把月球土壤採集回地球,中國實現了這份計劃了嗎?毫無疑問,中國成功了。
2007年10月24日,繞月衛星嫦娥一號升空,2013年12月14日,玉兔號月球車在嫦娥三號的帶領下,成功登上月球,並首次從月球給地球拍了慎御神一張照片 。雖然比計劃稍微遲到了一些,但總歸還是做到了,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升空,趕在計劃的最後一個月內,成功無人采樣返回,將月球土壤帶到人間,實現了上九天攬月的壯舉。
中國航天的進步不止於此,1998年國際空間站項目發起,該項目由美國航天局NASA主導,15個國家的五個航天局參與創辦,但在建立之初,由於中國國家航天局只成立了五年
其他國家單純地認為,中國無法給整個項目帶來顯著貢獻,便沒有邀請中國參加,所以中國只能埋頭苦幹,自己搞太空計劃。 2001年,美國國會通過「沃爾夫修正案」,徹底澆滅了美國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希望,嚴禁中國航天員進入空間站,中國一直努力爭取機會尋求合作,但無不遭到了美國的封鎖抵制。
有國人發問道,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中國人上去?馬來西亞人、泰國人 ,甚至日本人 、韓國人都上去過了,該到中國人了吧! 有人風趣地回答鼓勵道,中國人要上就上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上別人的不好玩。 2011年,中國發射了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2016年又發射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兩者都已圓滿完成任務。 2019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明確表示 ,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開始運營,美國人自然以為中國人又在吹牛了。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從不吹牛,中國總是說到做到 ,而且這次中國做得更好,也有信心將中國的天宮,打造成新的國際化空間站。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天後,中國空間拆漏站面對各國尋求合作的航天機構,承接了第一批共九個國際合作實驗項目,並制定以極高的評審要求 ,美國雖然也想參與進來,卻因為投報的項目未達標准被拒之門外。
周建平院士直言不諱:「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范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美國的項目沒達到要求的標准」, 以往美國對我們藏著掖著,生怕我們學習到他們先進的航天技術。 如今話語權掌握在我們手裡的時候,美國那些不入流的技術遭到我們合理拒絕,真是何其諷刺,而且在中國的空間站內,需要航天員操作的界面幾乎是全中文,這更是中國自強崛起帶來的自信。
自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人口大國,發展成如今民富國強 繁榮穩定的模樣,人民群眾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背後正是一次次地說到做到 , 在基建方面,以青藏鐵路為例, 建國之初,整個西藏的鐵路僅有1000多米,交通極度不便,導致西藏的經濟發展也嚴重受阻。所謂「要想富,先修路」。 為了從根本上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黨和政府決心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美國現代旅行家保羅索魯曾說,只要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大多數來中國考察過的世界級鐵路軌道工程師,都對青藏鐵路的建設抱希望,即使是放在當下,青藏鐵路的修建通車,看起來都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青藏高原海拔高度世界之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的寒冷氣候使很多土壤被牢牢封凍,凍土像鐵板一般鋪滿高原遍地。
高原帶來的高寒缺氧問題,讓鐵路工人的工作環境變得相當惡劣,變幻莫測的天氣也令人煩惱 , 加上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脆弱,為了不使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鐵路的修建更不能操之過急,多年凍土 高寒缺氧 環境保護,三道難關無不令世界各國望而卻步。 但中國卻於1958年就開始了鐵路的修建,無數工人戰士站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在苦寒交織的生命禁區,身冒嚴寒、頭頂風雪 、力戰缺氧、斗破凍土,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做著一件別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 經歷了長達50年的艱苦奮斗,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昆侖山口 沱沱河畔,翻越唐古拉山,進入西藏自治區,最終抵達拉薩。全長1956千米,被譽為天路。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 它的建成通車,對於青藏兩省區加快經濟 社會 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增進民族團結和鞏固祖國邊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青藏鐵路攻克了無數世界性難題,是中國堅持數十年,灑下無數的血汗才達成的奇跡,這僅僅是中國基建的一個方面。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中國的新世紀四大工程,在千萬里版圖上隨手一劃,就能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1988年,中國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立志30年之內建成8.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網,2012年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9.6萬公里,超過美國的9.2萬公里達到世界第一, 截止2020年底。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已達16萬公里,把其他國家遠遠甩在身後, 中國高鐵運營里程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港口運力 航空運力也均居世界首位,中國由一個交通大國轉變成交通強國,靠的無不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勤勞。
在生態治理方面,中國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 2017年,聯合國提出在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中國據此制訂了相應的荒漠防治計劃,但其實中國的沙漠防治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中國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 以陝西、內蒙交界的毛烏素沙漠為例,它曾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根據 歷史 記載,毛烏素沙漠形成於公元5世紀,距今已有1500年 歷史 ,總面積為4.2萬平方公里。毛烏素沙漠給周邊地區帶去無數沙災,遮天蔽日的沙塵暴毀屋傷人,隨之而來的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耕地荒廢更使民不聊生。
但中國人從不屈服,他們與沙漠展開了長達四十年的斗爭,無數治沙人為此耗盡半生, 牛玉琴 :帶領村民種樹2700萬棵,殷玉珍 :32年種樹治沙七萬畝,石光銀 :30年種下4000萬棵樹木,這樣的名字還有千千萬萬個,他們用雙手一個坑一個坑地固沙,一鏟子一鏟子地種樹,搭上了半輩子的時間。
2020年4月,毛烏素沙漠被宣布從陝西版圖上消失,因為它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到百分之93, 通過治理環境改變地理課本,把沙漠變成綠洲,在全世界也是獨一檔的 ,剛剛過去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目前中國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荒漠化土地面積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速度持續縮減,聯合國預計在2030年達到的土地退化零增長。中國足足領先了十年,中國人為世界生態改善所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而在製造業領域,中國更是已經在領航世界 , 以前段時間大火的盾構機為例,盾構機是一種大型隧道挖掘機。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對盾構機等設備完全依賴進口,國際市場仗著技術優勢,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甚至美國還出面抵制其他國家向我國出口此類設備。 1997年修建西康鐵路的秦嶺隧道時,我國花了6億人民幣才從德國引進兩台機器,洋盾構價格昂貴不說,維修保養還特別麻煩 。當時為了防止技術外泄,德國維修人員不允許中方工作人員參與設備的檢修都需要外國專家遠渡重洋來完成,此後中國立志要做自己的盾構機,即使我們毫無相關領域的基礎技術, 但中國人從不服輸,更不願意處處受外國人掣肘。
2002年10月盾構機研發項目組在中鐵隧道集團成立,項目組初始成員只有18人,而且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別說是研發盾構機了,很多人甚至都沒見過盾構機長啥樣 ,靠著如此簡陋的班底, 歷經6年艱苦攻關,2008年我國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式盾構機面世。自此打破了海外技術的壟斷,並逐步沖出亞洲遍及世界 ,2012年中國盾構開始出口迅速遍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將盾構機的整體市場價,從原來的動輒好幾億,降低到5000萬以內。 中國的盾構機物美價廉,其性能均為世界頂尖水平,但定價卻相當之低,為世界各國市場所歡迎,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正是國之重器的真實寫照。
中國人是從來不會指望外國人的,沒有外國的援助無所謂,被外國技術封鎖也無所謂,外國做得到的,中國便也能做到,外國做不到的,中國還是能做到,兩彈一星如此,核潛艇如此,光刻機如此,5G技術如此,新冠疫苗更是如此,中華民族的韌性和努力,在西方世界看來是吹牛,在我們自己看來,是仰望星空 ,並且腳踏實地。
1949年,毛主席在新中國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說:「我們正在前進,我們正在我們的前人從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 、極其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 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中國人一直在路上,也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對此各位看官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Ⅸ 高端製造業龍頭股票有哪些
1、科達製造股票600499
A股流通市值31969960000.00元,近一年漲跌幅368.68%。廣東科達液壓專注於高端高壓柱塞泵和馬達的自主研製,擁有核心技術,已成功實現部分進口設備替代,目前為我國高端高壓柱塞泵製造企業。
2、新強聯股票300850
A股流通市值16505870000.00元,近一年漲跌幅333.18%。招股說明書披露: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先進的生產工藝。經過多年的研發及生產實踐,公司共取得專利79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公司研製開發了2兆瓦永磁直驅式風力發電機三排滾子主軸軸承、盾構機系列主軸承(屬國家「863」火炬計劃)、防腐式船用回轉支承等產品,上述產品獲得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公司的風電主軸軸承和盾構機主軸承達到了國際技術標准,打破了該領域軸承產品國外壟斷的局面,實現進口替代。
3、華菱線纜股票001208
A股流通市值2447661900.00元,近一年漲跌幅317.73%。公司所生產的高端裝備用特種柔性電纜主要用於工業機器人、盾構機產品,該電纜可以經受長時間彎曲運動、大角度扭絞運動,並而能夠保障產品的正常工作。
4、鞍重股份股票002667
A股流通市值7179884000.00元,近一年漲跌幅271.00%。公司以募集資金9000萬元投資「高效、節能、環保型大型振動篩系列產品建設項目」,新增年產ZKK系列振動篩210台和年產ZX系列振動篩160台的生產能力旁派,達產後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19500萬元,年新增凈利潤2851.14萬元;以9500萬元投資「多單元組合振動篩建設項目」,新增年產多單元組合振動篩445台的生產能力,達產後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20025萬元,年新增凈利潤3136.92萬元。公司的生產技術、產品性能已經處於國內領先,與國際產品處於同一水平,具備和國外供應商競爭的能力,而國外產品的價格相當於公司產品價格的2-3倍,公司產品體現出良好或啟亂的價格競爭力。相對於國內廠商同類產品,公司產品價格通常高出15%-30%左右,但相應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及工作效率。振動篩作為洗選設備中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整套系統的運行效率,一定規模以上的用戶均傾向於選用高可靠性、高效率的篩分設備。公司客戶遍布全國各個領域,均為各行業龍頭,如神華集團、西山煤電、兗州煤業、平煤股份、日工機械、寶鋼集團、江西銅業、鐵法煤業等。
5、雙良節能股票600481
A股流通市值17558090000.00元,近一年漲跌幅246.65%。公司曾參與國家溴冷機行業多項衫檔標准制定、是擁有400餘項專利技術的國內溴冷機行業龍頭之一。公司是溴化鋰製冷機中國標准制定者與中國最大的溴化鋰製冷機製造商之一,產品可以利用余熱與廢熱,具備節能環保優勢;其中85個型號的機組產品榮獲中國節能產品認證,相關產品已經進入印度與沙特等東南亞和中東國家,並有少量高端機組成功進入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