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陀為什麼這么偉大

印度佛陀為什麼這么偉大

發布時間:2023-05-15 07:14:11

① 分析佛教在印度的歷史地位

佛從誕生之日起,經過無數的思想家、宗教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知識體系。佛教的產生,對古代印度本土固有的主流文化婆羅門教給予了沉重的打擊,迫使其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佛教一度成為印仔團度的主流文化。佛教的對外傳播,對所到之處的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在公元12世紀,佛教卻在印度消失了。現在印度佛教的蹤跡大多都只保留在藝術和雕刻中間。佛教產生於印度,但印度在輸出佛教之後,自己卻不再信旁團仰。
它是當時社會環境條件,也是宗教內部多種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最後消亡的時間大致是公元1000年前後。到了11世紀穆斯林統治者的入侵給了佛教致命的打擊,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絕跡了。
現在佛陀被印度教看做是古時候念啟橘的一位聖人,獨立修行佛教的人比較少了。中日韓和東南亞發展比較好

② 如何評價佛陀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印度拍的電視劇《佛陀》,製作非常精美,品質高,劇情通俗。最出彩的在於該劇告誡世人點亮自己的燈火,做自己的一盞燈,去認識自己的智慧,行持正法,哲理性較強。

劇終的時候,仍然無法放下佛陀的離去的阿難走在海邊,一片葉子落在阿難的肩上。他的耳畔響起了佛陀的教誨。阿難開悟了嗎?

說實話,佛法是比較難懂的一個領域,因為他們的說法都是晦澀難懂的,我也不好評判優劣,但是這部劇的成功之處就是講佛法的簡易化,讓人能夠清楚所要表達的含義。

③ 為什麼佛教會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古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導致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現。釋迦摩尼創立佛教,它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制.度。宣揚忍耐順從,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④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被稱為佛陀,他有著怎樣的經歷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也叫作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他不是我國的國人,而是印度人,以前印度有一個國家就叫做迦毗羅衛國,而在這個國家裡面又有很多個民族,其中有一個民族就叫做釋迦族,而釋迦牟尼就是這個民族的子民。他出現的時間很早,早在西元前裡面的第一個千年的中期就有了釋迦牟尼的存在。而之所以會出現釋迦牟尼的存在,也正是因為那個時候由於各種各樣的商品相互流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有一個階層即剎帝利慢慢的崛起,也間接讓越來越多的人對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婆羅門產生了不滿,並且越來越多的思想逐漸成熟,其中就包括了佛教的思想沙門思潮。

故事經歷的時間越長,自然也會越失真。在佛陀去世了之後,一開始並不是就手寫記錄下來,而是經過一代又一代口口相傳,直到後來才用文字記錄下來。只是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也足夠失去了很多細節但也增加了很多細節。於是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佛陀形象了。

⑤ 佛教的偉大在哪裡

看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認識佛教虛磨仿你就清楚了
第一 我確信佛法為救治今日社會所必需

今日社會,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慾洪流的沖擊,人在高度科學發明與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根本地被動搖了,於是國際間有毀滅人類的核子武器大競賽;有似厲鬼、如野獸的披頭、嬉皮;有貪官污吏;有奸殺槍奪。人人爭名奪利差纖,個個昏頭脹腦,人們不知道自己在何處,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表面上豪飲狂歡,內心卻空虛苦悶。

於是夜闌人靜的時候;理智稍為清醒的時候,有些人會懷疑地自問:『人生是為何而來?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活的目的又在那裡呢?』

更有些人會對社會秩序的癱瘓,道德的破產,人性的墮落而感到憂心如焚。人類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只有自我毀滅一途。

而自救之道,在什麼地方呢?『解鈴還是系鈴人。』在人類自己本身呀!

只有透過人類理性的覺醒,才能夠重整道德,重建秩序,人類的未來才有幸福的曙光。

我確信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遺教,對於今日的世道人心,正有補偏救弊,對症下葯之效。

佛法的廣大無邊,平等圓融,通上徹下是最有用的。它提出的葯方是:人人要平心靜慮,快樂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過靜思熟慮,少欲知足,舍己為人,自己才能快樂,一切苦惱才會熄滅。

不是嗎?先要風平浪靜,水波方才不興;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鏡,能夠映照山光樹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此才能從迷失中找回了自己。

哈!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人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愁的,那來的煩惱?那來的苦悶呢?啊!為的是『雪』,為的是『風』呀!

然而;雪融而無痕,雪在那兒?風吹而無影,風在何處?人卻偏偏作繭自縛,自尋煩惱,是可笑呢?還是可悲?

第二 佛教可以指導這一代青年努力的方向

無論是太保、阿飛,還是嬉皮、披頭,他們都是心理的缺陷者,不是自大就是自卑,或兼而有之,他們風馳電掣地騎著飛車鬧街,為的是引起別人的注目,只因為他們的內心彷徨;他們吞服迷幻葯,猛抽大麻煙,為的是逃避現實的困擾,只因為他們的內心苦悶;而生長在這個時代的游腔青年們,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正確的奮斗方向,誰能不憤世嫉俗?誰能不消極悲觀呢?

而佛教,佛教就是要人先坐下來,先靜下來省察自己、認識自己、磨煉自己,只有省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囂張、幼稚和無知;也惟有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自大和自卑;更先要磨煉自己,才能有堅強的意志,聰明的智慧,充沛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完成偉大的事業和人格。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無垠、精深而博大,可以滿足各類青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包括思想純正、品學兼優的好青年在內)。

佛教的宇宙觀,廣大而壯闊,可以擴展青年的胸襟,激發青年海闊天空的豪情,探討大自然奧秘的雄心。

佛教的人生觀,民胞而物與,積極而奮發,可以鼓舞青年服務的熱忱,救世的悲心。

佛教的終極理想,就是使人人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真正的凈化和解脫,那時人不再飽受憂患的煎熬,不再是誰的奴僕,不再是誰的羔羊;而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每一個人未來的前途操縱在自己的手中;(這才是最妥當保險的,仰人鼻息,總是痛苦的。)而幸福和快樂全是人自己努力獲得的。(這才顯出它的難能和可貴,才顯出人性的庄嚴和神聖。)

青年總是模仿心強,可塑性高,佛教沒有權威和權柄可以刺激青年的自大狂和統治欲。佛教沒有階級的對立,佛和眾生一律平等,分不出誰是主、誰是仆,誰是羔羊、誰是牧人。

看哪!滾滾江水,波濤壯闊,分不清那兒是波,何處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呀!眾生是未來佛,佛是過去的眾生呀!(意即: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

這啟示青年:人類雖有階級、膚色、語言、風俗、信仰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和佛性上——一種未來可以成佛的潛能,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一顆被保存在寶盒內,玲瓏透剔,晶瑩光潔的鑽石;和另一顆暫被污泥染垢,黯淡無光彩的鑽石,它們的價值不是相同的嗎?

波和水不可分,佛與眾生不可分;波水是一體,佛眾生是一家,啊!人類原是休戚與共,苦樂同當的,人不能舍棄同類而自我享樂(波不能離水而自生),因此要抱著服務心、同情心、平等心,以自己的聰明才力為人群造福。

青年的努力途徑就是這一條『自利利他』、『人我互惠』的康莊大道;青年奮斗的方向就是這一個『先憂後樂』、『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標。

這就是佛教的啟示!釋迦的教導!

第三 為有心研究佛學的朋友略盡綿薄心力

我在教育界服務,雖然還不到三年,但發覺對佛教具有研究興趣的同學,為數不少。課余飯後,三三兩兩,在綠蔭樹下,在滿園花開的校庭,他們會熱心地圍著我,追問看有關佛教的問題。

佛教講布施,在一切布施中,又以『法布施』功德最大(即以道理來啟發、教導別人)。雖然自己所知不多,所學不豐,但自幼生長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在大學四年中,亦曾立志鑽研。佛法如蜜,中邊皆甜;不嘗則已,一嘗驚奇,令人愛不忍釋。

我雖然不是一位『傳教士』,但我認為有拿佛教道理來說給不懂佛法的人聽的責任,讓他們多少能了解佛教的教義,啟發他們善良純潔的心性,能為他們自己努力奮發,力爭上游;又能為廣大人群服務獻身。我想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同時也是我所樂意做的一件事。

而在學校服務,為人師表,更要視學生如子弟,固然要將混雜廣博的知識,去蕪存菁,分析整理,盡心盡力地教授給學生;但教育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最重要的還是在『傳道』、『解惑』:用做人處世的道理教導他們,解答他們對於人生問題的疑惑,期能振聾發瞶,增德益智,使同學們不但具有豐富的學識,同時更具有優良的品行、正確的人生觀,能貢獻所學造福社會。

然而平日同學對佛教的問難,雖然盡量地滿足其求知慾,但總是點點滴滴,缺乏系統的介紹,不能使他們有通盤的了解,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本書的出版,就是要把佛學作淺近的說明與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對佛教有正確而明晰的認識,進而以佛的訓誨敦品勵學,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將來做個堂堂正正的好國民。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為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這個神能夠呼風喚雨,點石成金;他主宰著人類的吉凶禍福,它操縱著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贊美與謳歌,把一切成就榮耀歸於萬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對他的只有墮入地獄,絕無抗辯申訴的餘地。

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里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

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

釋迦牟尼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在自己的行為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贊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凈化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人要怎麼收獲,就先要怎麼栽。』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要收獲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獲,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梁啟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曬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次),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但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恆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為我只教你們該走的路。』

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說佛是真平等者,並不是信口胡說的,我們先就當時印度社會背景來觀察:

誰都知道釋迦牟尼時代的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等四大階級,而貴為太子的釋迦牟尼眼見社會階級的不合理,毅然樹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倡言眾生平等。

請諸君好好地想一想,歷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賤低下的階級要求『提高』和顯貴高上的階級平等,絕對沒有像釋迦牟尼一樣,自己願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與平民、奴隸平等的。由於他這種大公無私,無所為而為的作風,所以我說他是真平等者。

同時佛教又主張『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又把平等的意義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

我想『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的意思,一定還有些同學們不太清楚,這兒我應該簡單地敘述一下:

(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系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系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

『無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

儒家所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現『同體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最後我要加以說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現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觀念,不局限於萬物之靈的人,佛教反對除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造來給人飽享口腹的論調。一切動物臨死的悲鳴哀號,真是慘不忍睹,慟不忍聞,連孟子都要慨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進一步地肯定這些被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濫捕亂殺的動物,無不具有佛性——一種來日可以成佛的潛能,縱使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在形體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權利上,在佛性上卻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窮凶極惡或是愚蠢無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樣,我們要以『人道』來對待他,用『人道』來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說:『天有好生之德。』又說:『萬物與我並生。』都是一種視萬物為一體的平等思想。只不過是沒有佛教說的如此透徹罷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生於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鄰尼泊爾南方國境,卡德曼多約二百公里處倫明麗的地方。

他在廿九歲那年舍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簡稱做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做:覺者。

我簡介佛陀修行的經過,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各位,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即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

第四 佛教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他們的教主或萬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誘之後,或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之餘,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覺悟,投靠到神的旗幟下,懺悔、承認自己是個迷途的罪人,可憐的羔羊的話,那麼一旦最後的審判到來,一律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古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世上做人父母的,永遠敞開著大門,盼望著浪子能夠回頭,盡管他們的子女是個罪惡滿貫的強盜。從來沒有一對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遠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地獄中受苦的。

佛教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認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一切罪惡都是由於無知(佛教叫『無明』)所引生出來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開導、啟發眾生,就變成了佛的責任了。佛關懷眾生,『如母憶子』,不但不忍心眾生身受地獄之苦,而且廣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願。(菩提是『覺悟』或『正道』的意思,證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願!這才是真博愛!這才是真憐愍呀!

第五 佛不是獨一無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點里,已經提到過佛與眾生,只是在於覺悟時間的先後而已。韓愈說:『聞道有先後。』正可拿來做輔助說明。

『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就像我們稱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為『教師』一樣,教師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不只這個世界有佛,宇宙中無數個星球上都可以有佛。(當然也有眾生。)

這一點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認他們『獨一無二』的神,而盡力地攻訐、否定他教的神為『假神』。

同時在他們的教義下,人類無論如何地努力奮斗,永遠不能與神並駕齊驅,同處於平等的境地(永遠是主僕關系)。因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過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說法,宇宙萬物是由萬能的主所創造的,他們的證據是舊約中的『創世紀』。
其實稍為懂點思想的人,馬上就可以會意『神』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人類憑著自己的觀念和形像造神。而人類創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稱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從何而來?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說:『神是萬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親愛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夠『自己存在』,換句話說他不用被別人創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麼『神創造宇宙人生』的觀念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這里我們列下一個數學式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雖然不十分恰當,但多少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

假設宇宙人生的起源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這樣的,他們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設,直接就寫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從那兒來的呢?請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數學觀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個未知數,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照樣沒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

張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麼是佛法?』書中,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如下的解說:

『「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所產生的),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系。』

比如說我們去看第三場的『亂世佳人』電影,從七點『開始』演,到十點一結束』,但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第三場電影的『開始』,其實就是第二場的『結束』,而第三場的『結束』,不就是第四場的『開始』嗎?

所以說『開始』這個概念,只是對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義;對整個錯綜復雜、因果相續的宇宙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時間是流動不息的,誰能從中找出停止不動、所謂『現在』的一點來?然後說這一點就是『開始』呢?

其實佛教對於討論這一類對人生沒有利益的問題,(哲學上的形而上學)並不感興趣,因為宇宙是無始的,也是無終的,人們殫精竭慮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將是枉然的,徒勞無功的。當你千辛萬苦尋求到『第一因』時,你勢必發覺在它之前還有一個『因』。如此循環不息,周而復始,你永遠尋求不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第一因』來。

同時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果你還是要鑽牛角尖,那麼當你還沒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時,你可能已經死了。

在佛經里,有一段極精彩的比喻:

『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箭拔出來,我要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剎帝利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還是首陀羅種?他的姓名與氏族是什麼?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棕還是金黃色?他來自那一城市鄉鎮?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種毛制的,笛簇又是什麼材料所制?......」如此;這人必當死亡,而不得聞知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費篇幅和時間,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問題。因為追求也是無用的,同時也是對人生無益的,這些跟人們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無關,不能使人從而得到寧靜、解脫的快樂。

話題稍為扯遠了,現在我們再談佛教反對宇宙萬物是由神所創造的,而認為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們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積;湖泊是凹地積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則是木匠用木頭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開則不復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則成凹地,那來『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請問『桌椅』在那裡?

這些有形體可見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簡稱它們叫『色』,因為它們只是『因緣暫時的聚合』而已,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存不變的實體。

這就是佛經上『色即是空』的簡單道理。

然而,佛教說『色即是空』,這『空』字並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一種含著「妙有』的『真空』。

這句話怎麼個說法呢?我且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熱後就變成水蒸氣了,再也看不見水的影子。但這並不是說水真的就消失成『空』,當水蒸氣遇冷的時候,又會還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氫氧的化合物,換句話說『水』不過是氫和氧暫時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經過電解以後,又會變成氫氣和氧氣了。依此類推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暫時聚合生成的,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那裡有創造萬物的『神』?那有被創造的『萬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倒不是 佛教沒有刻意規避這種問題的
佛教的神都是人們自己修的 千萬世積下來的功德
!「神」從何來,也許就是佛教的第一因。 倒也從某種意義上理解的過去
倒也不是只有佛教在中國發展壯大 最近一百年在中國基督發展的勢頭很強勁啊!
文章不是我自己寫的 是http://wenku..com/view/48125beef8c75fbfc77db20b.html
第一因的話根本就是空 照我的理解 倒不是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寬幻的話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生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就是空 無所住而心其心 純哲學的思辨在我看來根本是妄的
有空再慢慢hi你 現在我只是了解而已 上學遲到了!

⑥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的地位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只是諸神中的一位,地位並不尊崇。印度神話中有三位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沒有釋迦牟尼的影子。

1、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2、濕婆:印度三大神的第三位。又叫「西哇」。是最受崇拜的神之一。是象徵「昌盛」和「吉兆」的神。同時又象徵「毀滅」,是起死回生之神。一般被視為「破壞神」。同時他也是生殖之神,傳到中國後與藏教密宗中的大歡喜菩薩互相影響。

3、毗濕奴:三大主神之一,與前兩者並稱為三聯神。稱謂極多,有一千種以上,常見的為「那羅衍」,「世界之主」等。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

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6)印度佛陀為什麼這么偉大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宗教方面,出現了耆那教,其藝術和哲學價值也是最高的。

印度神話對佛教影響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釋迦牟尼、幾個弟子、幾個羅漢之外,觀音借鑒了雙馬童、彌勒借鑒了密多羅、毗盧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羅王的名字、各種明王來自濕婆的憤怒相、閻羅王是閻摩、四大天王來自印度的四方護法神(懼毗羅、伐樓拿等)、韋馱是卡爾提克亞、吉祥天是羅乞什。

其中印度神話最著名的要算《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這是兩篇非常龐大的詩史,限於篇幅就不詳細介紹了。《摩柯婆羅多》中最有名則是鼎鼎大名的人類英雄黑天。對印度神話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找這兩本書的翻譯版來看看。

其實與印度神話相關的書籍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書系列。通常,往世書分為十八大往世書與十八小往世書。這些書應該算是眾神的個人傳記和專題介紹,比如《梵天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大鵬往世書》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神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牟尼

⑦ 誰知印度的一位王子是怎麼成佛的就是釋迦牟尼,能說一下他的過程嗎

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原名悉達多·喬達摩,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剎帝利種姓。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佛陀出生後便成為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後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到生、老、病、死、等現象以及修道的沙門,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求教,復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凈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由此因緣,畢缽羅樹被稱為菩提樹。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陀為什麼這么偉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壽哪裡上市 瀏覽:447
中國飯菜怎麼做 瀏覽:251
中國哪個地方是女娶男 瀏覽:690
中國隊對戰韓國哪裡免費直播 瀏覽:67
英國實行過什麼好的政策 瀏覽:342
印尼紅花梨的床大概多少錢 瀏覽:839
印度什麼木頭 瀏覽:301
為什麼印度敢單挑三國 瀏覽:936
自心是哪個越南組合 瀏覽:213
中國有哪些釘子 瀏覽:387
英國什麼時候能恢復上班 瀏覽:998
英國離中國多少距離KM 瀏覽:617
伊朗高原旁邊有什麼河流 瀏覽:531
越南豆包怎麼做好吃 瀏覽:557
英國機場買什麼便宜 瀏覽:838
中國淘寶村是哪個村 瀏覽:544
印度盲人有多少人口 瀏覽:580
中國一年有多少個情人節 瀏覽:342
中國男明星哪個在外國更受歡迎 瀏覽:584
印度奇趣蛋多少錢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