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都說咖喱可以搭配很多食材,你知道有什麼吃法嗎
一、各國咖喱配料各不同
在印度咖喱是指搭配各種食物吃的蘸汁,在印度每家每戶都用各種香辛料各種比例混合熬煮成不同的醬汁,並沒有標准配方,所以不同家庭的咖喱口味也各不相同。
雖然印度是咖喱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但是咖喱一詞並非源於印度,而是源於英國。英國殖民者回到英國後懷念印度醬汁,將各種香辛料固定比例混合磨碎就成了我們現在買到的咖喱粉。
後來咖喱由英國傳到日本,經過當地改良迅速流傳起來,使日本成為咖喱消費量排名第二的國家。現在中國也有一些廠家生產咖喱粉,它們在配方上到底有何區別呢?
咖喱粉大致分為印度式和歐洲式,前者使用香料不多,大約10種左右,比如香菜、辣椒、姜黃、茴香、姜、蒜、鹽、小豆蔻、肉桂、丁香,味道多少有點葯味;
而日式咖喱粉屬於歐洲式,使用香辛料可高達30~40種,還會增加蘋果泥、蜂蜜等增甜,增加麵粉以增稠,其香味協調且溫和。
我國的咖喱粉接近印度式,基本包括姜黃、茴香、芫荽、胡椒四種配料,也有廠家添加生薑、肉桂、辣椒、八角、孜然、丁香等。
咖喱粉的使用就像五香粉,烹調者還需要把握油、鹽和其他調味料的比例才能烹調出美味;
在這方面咖喱塊、咖喱膏、咖喱醬更有優勢,它們是以咖喱粉為原料,加入雞肉、水果泥、食用油,增稠的小麥粉、麥芽糊精、乙醯化雙澱粉己二酸酯,調味的白砂糖、蜂蜜、5』-呈味核苷酸二鈉、肌苷酸二鈉、鳥苷酸二鈉、L-蘋果酸、檸檬酸、食用香精等炒制而成。
直接在菜餚中加入咖喱塊、膏或醬燉、煮、烤就可以出來得到地道的咖喱美食了。
四、不適宜吃咖喱的人
咖喱中紅咖喱辣味最重,有胃潰瘍、胃炎者或者胃酸分泌過多者盡量少吃,另外建議這部分人優先選擇口味溫和的日式咖喱;而咖喱醬脂肪含量和鹽含量高,所以高血壓、血脂異常者要少吃,吃的時候要少放。
小結:
1.優先建議選擇咖喱粉和低脂低鹽的咖喱醬
2.怕刺激者者優先選擇口味溫和日式咖喱
② 印度萬能調料叫什麼
咖喱,也叫瑪莎拉。
咖喱(也寫作咖哩)是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常見於印度菜、泰國菜和日本菜等菜系,一般伴隨肉類和飯一起吃。
簡介
咖喱是以姜黃為主料,另加多種香辛料(如芫荽籽、桂皮、辣椒、白鬍椒、小茴香、八角、孜然等)配製而成的復合調味料。其味辛辣帶甜,具有一種特別的香氣。主要用於烹調牛羊肉、雞、鴨、螃蟹、土豆、花椰菜、湯羹等,是中西餐常用的調味料。在東南亞許多國家中,咖喱是必備的重要調料。
「咖喱」一詞來源於泰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印度民間傳說咖哩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由於咖哩的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此舉即為用以幫助不吃豬肉與牛肉的印度人。在泰米爾語中,「Kali」是「醬」的意思。早期印度被蒙古人所建立的莫卧兒帝國夢龍所統治過,其間從波斯(現今的伊朗)帶來的飲食習慣,從而影響印度人的烹調風格直到現今。
③ 蘸水是什麼東西
蘸水就是用來蘸菜吃的,由多種調味料調制而成的醬汁。例如幾個人一起吃飯,有的喜歡吃辣,另外的不喜歡辣而喜歡多放鹽,這樣有了蘸水就好解決了。
蘸水製作非常簡單,根據需要把調味料適量和開水、湯料混合即可。常用的調料主要為鹽、味精、雞精、胡椒粉、辣椒、蒜泥、薑末、蔥花、香菜、花椒、薄荷、麻油、花生醬、腐乳、醬油前指、醋、黃酒等,具體視菜餚情況和個人口胡悔侍味喜好而定。
主要分類:
1、油辣椒蘸水:
對於像豆花面這類「清湯寡水」的食物,蘸水就要不厭其「繁」:糍粑辣椒和醬油、花椒粉、肉末、菜籽油等做成的油辣椒蘸水,功能相當於「臊子」。素凈的豆花經紅油蘸水洗禮,出落得風情萬種。
2、燒青椒蘸水:
燒青椒蘸水在貴州的上鏡率大概可以和煳辣椒蘸水平分秋色,蘸豆花、火鍋、燉菜皆宜。青辣椒和野番茄在火上炙烤,撕去外層表皮,混合搗碎後再添加鹽等調料,無需太過復雜的修飾。
3、煳辣椒蘸水:
煳辣椒,雲貴最百搭的單品,剋制和內斂是它在蘸水褲吵界混得風生水起的生存法則。經過炭烘的紅辣椒質地乾脆,煳香突出,辣度降低,配葷食不油膩,配素菜襯鮮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蘸水
④ 印度小吃綠色的水是什麼
印度小吃綠色的水指的是蘋果汁。綠色的印度食物只有當地人才可以做得到,席捲印度街頭的蘋果汁,一杯大約在兩元人民幣左右,只是看起來顏色太亮,讓人不敢下口。
印度小吃綠色的水是以蘋果為原料製作的,這種食物在當地也被稱之為蘋果汁,看著不好喝,但是聞起來倒是不錯。雖然這種東西被稱之為蘋果汁,但是其中也會摻雜了一些別的物質。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這個地方東北部和中國、不丹、尼泊爾等國家接壤、東部和緬甸相鄰,東南部則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印度是一個由一百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題民族為印度斯坦族,這個族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點三。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兩千五百多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之後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了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的小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也是金磚國家之一,這個地區經濟產業多元化,屬於發展中國家。
⑤ 蘸水是什麼東西
蘸水即在汁液或粉末里沾一下就拿出來,蘸水的作用在於彌補菜餚在製作中不容易掌握適宜口感的缺陷,並能根據不同口味作出相應的變化,既方便又快捷。根據需要把調味料適量和開水、湯料混合攔擾即可。
蘸水常用的調料主要為鹽、味精、雞精、胡椒粉、辣椒、蒜泥、薑末、蔥花、香菜、花椒、薄荷、麻油、花生醬、腐乳、醬油、醋、黃酒等,幾乎所有的日常調味料都可以用上,具體視菜餚情況和個人口味喜好而定。很多地方都流行「蘸水」,就是用來蘸菜吃的櫻遲,由多種調味料調制而成的醬汁脊衡李。例如幾個人一起吃飯,有的喜歡吃辣,另外有的不喜歡辣而喜歡多放鹽,這樣有了蘸水就解決了。
⑥ 印度的綠醬是什麼
印度綠醬製作的主料是新鮮的香菜和薄荷葉,調味料有薑末、蒜末雹帆並、青辣椒碎、檸檬汁、椰蓉、轎核鹽等等。通常是用來蘸著薄脆餅等食用。
薄荷葉的簡介
而作為綠醬的主料--薄荷葉是比較常見的植物葉子,具有味道清涼的特點,其含有薄荷油、薄荷醇以及薄荷酮、異薄荷酮、迷迭香酸等成份。在南北各地都有分源跡布,主要是生長在海拔可高達3500米的水旁潮濕地,比如亞洲熱帶、蘇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及北美洲等。
⑦ 印度瑪莎拉是什麼
印度的瑪莎拉指的是咖喱,也就是各種香料混合起來的調味粉,也可以泛指各種咖喱醬料,印度人都不用「咖喱」這個詞,都是用瑪莎拉來形容。
瑪莎拉是以姜黃為主料,另加多種香辛料配製而成的復合調味料,其味辛辣帶甜,具有一種特別的香氣,主要用於烹調牛羊肉,雞,鴨,螃蟹,土豆,湯羹等,是中西餐常用的調味料,在印度,瑪莎拉調味粉可以放入可樂奶茶冰淇淋水果等眾多食物中。
其實印度人吃瑪莎拉與湖南人喜歡吃辣椒類似,當地氣候溫熱潮濕,需要吃祛除濕氣的食物
瑪莎拉就是用各種香料混合在一起調出來的調料,也叫做咖喱,可以放在米飯中食用,也能在炒菜的時候,適量加入點瑪莎拉。瑪莎拉的口感比較重,當然,有的瑪莎拉口感是淡味的,一般來說,黃咖喱、紅咖喱和瑪莎拉咖喱屬重味,綠咖喱、白咖喱屬淡味。
在搭配方面,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瑪莎拉咖喱與海鮮、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由於每個人的口感不一樣,因此,你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進行搭配食用。瑪莎拉並不是某個香辛料,而是混合香辛料粉的通用名稱,並會因配方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
通常瑪莎拉是用肉桂、小豆蔻、丁香、月桂葉等調配而成,不同的瑪莎拉分別適用於煎、炸、烤等烹飪手法。不管是做主食,或者是配菜、湯類,都能適量的放入些瑪莎拉。不過,瑪莎拉不能吃太多。
瑪莎拉是用各種調料製作而成,調料吃太多會影響健康,尤其是重口味的瑪莎拉,最好少吃,比較刺激腸胃,平時吃輕口味的瑪莎拉比較好。
⑧ 印度菜中青綠色的醬汁叫什麼醬
這種醬的名字是Green Chutney,翻譯過來就是綠醬。主料是新鮮的香菜和薄荷葉。
原料:
新鮮香菜葉——2cups
新鮮薄荷葉——1cup
薑末——1湯匙
蒜末——1湯匙
青辣椒碎(能吃辣的情況越辣越好)——1湯匙
檸檬汁——1/4杯
椰蓉——2湯匙 or 花生——1湯匙
鹽——適量
做法:將以上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打碎即成。
⑨ 印度小吃脆脆球綠色的湯是什麼
印度小吃脆脆球綠色的湯是一種蘸料,這種蘸料的製作方法稍微有些復雜,主要材料有香菜葉、薄荷葉、辣椒、生薑、羅望子、粗糖粉、孜然粉和鹽,將這些佐料攪拌成汁,然後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即可。
印度這種有綠色湯料的小吃英文名為「Panipuri」,音譯成為中文的話就是帕尼普尼。這種小吃本身是沒有什麼味道的,但是經典部分全在湯料之中,吃帕尼普尼的時候,必須沾上一層湯料,這樣口感才會好。
印度小吃中綠色的湯料添加了各種各樣的調味劑,這種湯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兩個味道,一個是酸,另一個是臭。
對於很多國人來說,這種綠色的湯料很多人都吃不慣,不然如果吃習慣了,這種食物就很好吃了。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這個地方東北部和中國、不丹、尼泊爾等國家接壤、東部和緬甸相鄰,東南部則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印度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之,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多年,該地域誕生了印度河文明。
⑩ 來自印度的蘸芥末花生醬生吃的蔬菜叫什麼名字
如果說蘸芥末花生醬生吃的我看是黃瓜,但是蘸面醬吃的多些。(一下摘自網路文庫)。
據不完全統計,現今我國栽培的蔬菜種類(包括種、亞種及變種)多達200餘種,分屬於29個科。以下是我們平常常見的食用蔬菜:
1.綠葉蔬菜:
菠菜:原產西亞一帶。我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波斯,故名「菠菜」,實際上是647年由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傳入我國,最初叫「菠稜菜」,簡稱「菠菜」。
菜花:原產地中海沿岸,傳入我國也就100來年。
青菜:又稱小白菜。原產中國,早在後漢時代就有文獻記載。
芹菜:原產地在東亞和地中海沿岸沼澤地帶。又稱西芹,傳入我國的歷史不過百年左右。
生菜:原產地中海附近,清晚期引入我國。
大白菜:古名崧,原產中國南方,唐宋以後北方才開始引種。
捲心菜:原產地在西歐,又名椰菜。清早期傳入我國。
2.根菜類蔬菜
胡蘿卜:原產中亞和非洲北部(一說北歐)。一說是約在唐代傳入的,另一說是在元代時,由波斯人來中國時帶入雲南地區,後傳遍全國各地。
蘿卜:原產中國。古代稱之為蘆葩、菜菔、突子。
3.蔥蒜類蔬菜
韭菜:原產亞洲東部。
洋蔥:原產伊朗、阿富汗,又名蔥頭,玉蔥。傳到我國僅百餘年。
蔥:原產西伯利亞。一說產於天山昆侖山,因昆侖山古稱蔥嶺。
蒜:原產南歐和亞洲西部。據說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種子種的,古稱「胡」和「胡蒜」。
4.茄果類蔬菜
番茄:即西紅柿。原產南美洲的秘魯。當地人稱為「狼桃」,18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傳入。實際上中國西漢時期就有。
辣椒:原產中南美洲墨西哥和秘魯熱帶地區。我國栽培辣椒始見於明末,最初名「蕃椒」,後改稱今名。在此之前吃辣都是用茱萸調味。至於甜椒於18世紀才有,19世紀傳入我國。
茄子:原產東南亞泰國和印度,約於晉代傳入我國,隋煬帝就對它特別偏愛,還欽命為「昆侖紫瓜」。
5.瓜果類蔬菜
南瓜:原產非洲。由波斯傳入我國南方地區,當時叫它為「番瓜」,傳入年代不詳。另一說明清時期從南洋群島引進的。
西瓜:原產地撒哈拉。五代時期由絲綢之路傳來的。
冬瓜:原產中國南部。因其形如枕,故名枕瓜,又因其老熟後皮上長滿白粉,故名白瓜,還因南方秋末東初有收獲,又名寒瓜。
絲瓜:原產印度。又名天羅,布瓜。因其瓜體老熟後筋絲如網,故名「絲瓜」。相傳宋時由南方傳入。
甜瓜:一說在非洲幾內亞等地,另一說在南亞(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和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三國接壤地帶)。
黃瓜:又叫胡瓜,原產印度的西北部,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時從伊朗帶入中國的。初稱「胡瓜」,東晉時,趙王石勒更名為「黃瓜」。
苦瓜:又名涼瓜,一般認為是原產熱帶地區。在亞洲和加勒比海群島有廣泛的種植。明時傳入中國。
6.豆類蔬菜
大豆:原產中國雲貴高原一帶。別名甚多,依種皮顏色分別稱為黃豆、青豆、黑豆;種皮黑色、子葉青色的稱黑皮青豆或青仁烏豆;摘鮮豆莢以嫩豆粒作蔬菜用的稱毛豆。大豆的小粒類型,褐色的在中國南方稱泥豆、馬料豆,在東北稱秣食豆;黑色的稱小黑豆。
蠶豆:又名胡豆、寒豆、羅漢豆等。原產亞洲西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帶,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
豌豆: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與亞洲西部,漢代從西域大宛引入我國。但從元初才開始有吃豌豆嫩莢(也就是現在的食莢豌豆)的記載。
刀豆,以嫩豆類或嫩豆粒食用的種類
四季豆:原產中南美,明朝時傳入我國。
扁豆:原產印度尼西亞,大約在魏晉時傳入。
7.薯芋類蔬菜
土豆:原產南美,明末傳入我國。
馬鈴薯:原產南美洲智利和秘魯,明萬曆年間晉安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入福建。
芋:原產地在亞洲。
山葯:原產地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地。中國在東漢時期就有記載,名醫張仲景就以山葯入葯。
姜:原產印度尼西亞,一說印度。中國秦漢時有載種。
8.水生蔬菜
茭白:又叫茭筍,古稱菰。原產我國。曾作為糧食作物,種子稱孤米、雕胡,為「六穀」之一,但直到公元5-7世紀才出現作為蔬菜食用的茭白。
慈姑:又叫剪刀草、燕尾草、茨菰。原產我國東南地區
菱:又叫菱角、水粟。原產歐洲,
水芹菜:又名水英。一般認為是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時傳入的,故古代稱它為「胡芹」。
海帶:原產地在日本北海道。
蓮藕:又名藕、荷,原產印度。
豆瓣菜:又叫西洋菜。原產歐洲。
9.食用菌類
香菇:又名香蕈、香菌、冬菇,是世界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原產地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草菇:原產中國。別名苞腳菇、藍花菇、麻菌等。
黑木耳:原產地在中國。
此外還有:
香菜:原產地中海沿岸,張騫出使西域後引入我國。
金花菜:原產印度,中國後漢時期已栽種。
蕹菜:即空心菜,產於中國南方多雨地區,被稱為南方之奇蔬。
葫蘆:原產印度。
西葫蘆:即美洲南瓜,清朝中期傳入我國。
木耳菜:學名落葵,又叫胭脂菜。原產亞洲及北美洲,宋朝前已有栽培。
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唐代由外國使者來華時傳入。
茴香:原產地中海沿岸。傳漢代傳入。
秋葵:原產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亦名」黃秋葵「,俗稱」羊角豆「。
芝麻:原產中國雲貴高原。
向日葵:原產地美洲。
附:水果類
葡萄:原產於歐洲、西亞和北非一帶。波斯(即今伊朗)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為張騫從西域引進的。
無花果:原產地在亞洲西部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及土耳其。中國新疆在漢代已栽培,唐時傳入中國內地。
芒果:原產地印度,公元632至642 年,由唐代著名法師玄奘,從印度帶回中國,但現在的芒果是荷蘭人在台時引入的。
哈密瓜:原產地在西域即今鄯善和哈密。
菠蘿:原產巴西,明朝時傳入。
草莓:明朝開始栽培野生草莓。但直到清朝中期,才從英、法等國引進良種。
木瓜:原產墨西哥,明末清初傳入我國。
橄欖:橄欖一詞包含多種植物,油橄欖是地中海產的。而果橄欖則是中國原生的。
石榴:古稱「安石榴」,原產地即古之西域「安國」、「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