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1)古印度權力象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B. 古羅馬.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象徵分別是什麼
一、古羅馬:羅馬斗獸場
羅馬角斗場在義大利首都羅馬市內台伯河東岸,為古羅馬的象徵。角斗場建於公元72-79年,強迫8萬名猶太俘虜作勞役,用工8年完成。整個建築佔地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可容納9萬觀眾。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後,為紀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豐功偉績而建的,甚至一直影響著現代大型體育場的建築。
二、古希臘:宙斯神廟
宙斯神廟位於希臘雅典奧林匹亞村,是為了祭祀宙斯而建的,也是古希臘最大的神廟之一。宙斯神廟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築師Libon設計,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菲狄亞斯負責。
直到公元前86年,羅馬指揮官蘇拉(Sulla)攻佔雅典,破壞了尚未完成的建築,將一部分石柱和其他建材拆下來之後,運到羅馬。直到今天,在羅馬市中心的古羅馬廣場遺址上,還能看見它們。宙斯廟尤以象牙和黃金的塑像而聞名於世。
三、古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現在的尼羅河下游,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 國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還矗立著一座象徵國王權力與尊嚴的獅身人面像。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胡夫的三座金字塔。
四、古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傑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築」,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
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拉」,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於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2)古印度權力象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希臘主要神祇
1、混沌之神:卡俄斯(Khaos/Chaos)
天地未形,籠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實為一相,今名之曰混沌。萬物之先有混沌,隨後誕生了大地之母蓋亞(Gaea)、地獄深淵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愛神厄洛斯(Eros)。之後卡俄斯生下黑暗神厄瑞波斯(Erebus)與黑夜女神尼克斯(Nyx)。世界由此開始。
2、大地女神:蓋亞(Gaea)
大地女神,誕生於卡俄斯之後。萬物之母,大地的本體,她誕生了天空烏拉諾斯(Uranos)、海洋蓬托斯(Pontus)和山脈烏瑞亞(Ourea)等。
3、愛神:厄洛斯(Eros)
或稱愛洛斯。愛神,誕生於塔耳塔羅斯之後。愛欲、生育及性慾的化身。是他促生了諸神的生育相愛,他是一切愛欲的化身(包括同性、異性)。
C. 古印度官員的等級
婆羅門: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不包括權力的最高統治——帝王,宗教的權力大於皇權),
剎帝利:代表帝王將相,
吠舍:代表平民,
首陀羅:代表奴隸
D. 古印度的歷史
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 *** 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1947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
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
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陸毀行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余薯爾納的社會。
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
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
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
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
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
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
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
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
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
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
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
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
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
外貿不斷萎縮。
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
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
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
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
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
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
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
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
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
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是早嘩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
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
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
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
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
信奉濕婆神者為濕婆教派,信奉毗濕奴神者為毗濕奴教派,統稱印度教。
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
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
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
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
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中世紀印度,區域王國林立,強國控制弱國,小國依附大國,依附關系變化無常。
一國之內,王權、政權、地權、賦稅徵收權的分散是印度封建制的特色。
8世紀初,戒日王統治下的卡瑙季王國衰落。
國都曲女城被認為是北印度霸權的象徵。
為此,8世紀強盛起來的帕拉、普拉蒂哈拉、拉喜特拉庫塔等三大王朝從770年起就開始進兵爭奪曲女城。
曲女城多次易主,戰爭時起時息,持續約200年。
中世紀任何強國如欲控制德干北部,必須同時佔有東海岸和西海岸 。
遮婁其和帕拉瓦是德干高原上在7世紀強盛起來的國家。
兩國交戰數百年,終於兩敗俱傷。
*** 的早期入侵 712年 , *** ·比因·卡西姆統率 *** 軍隊攻佔達里巴爾,然後佔領信德地區。
不久被當地居民擊退。
1001~1024年,伽色尼王朝國王馬赫穆德入侵印度達12次之多,吞並以拉合爾為中心的旁遮普地區,從此旁遮普成為 *** 地區。
12世紀後期,阿富汗廓爾王朝控制西北印度。
德里蘇丹時期(1206~1526) 1206年,廓爾王朝統治德里的總督庫特布-烏德-丁·艾巴克自立為統治印度的蘇丹,建立奴隸王朝,定都德里。
*** 入主印度,這在印度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除短暫時期外,德里蘇丹實質上不過是北印度一個最大的區域王國。
除德干北端的省區政權外,蘇丹在南印度的政權機構,都為時短暫。
在14世紀上半期,蘇丹政權就不得不撤出德干。
接著印度教徒建立了維賈亞納加爾王國, *** 建立了巴赫馬尼王國。
蘇丹於15世紀初解體後,獨立王國林立各地。
莫卧兒帝國時期(1526~1858) 莫卧兒帝國統治集團原是蒙古-突厥族後裔,16世紀上半期入主印度 。
16世紀下半期版圖得以擴大,除南印度外,東起阿薩姆,西至阿富汗東陲均並入莫卧兒疆域,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
1738~1739年,波斯勢力入侵北印度。
1748~1767年期間,阿富汗勢力入印搶劫,帝國奄奄一息。
1761年帝國統治范圍縮小。
1764年被英軍擊敗於布克薩爾。
1803年德里一度被英軍佔領。
1759~1858年,莫卧兒帝國名存實亡。
英國在消滅了馬拉特(見馬拉地人)勢力(1818)以後,於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時正式滅亡了莫卧兒帝國(見莫卧兒王朝)。
E. 為何古代我國是王權至上,古印度則是教權至上
教權至上主義:
1125 年德意志舊統治王朝滅亡,經過十幾年的皇位爭奪戰,霍亨斯 陶芬家族於 1138 年奪得皇位。1152 年王朝的第二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 在位)即位,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之間展開了幾個回合 的斗爭。1179 年教皇戰勝德皇。為防止以後皇帝干預教皇選舉,制 訂了新的《教皇選舉法》,規定教皇須經祥納樞機主教的 以上的人贊成才 能當選。該法規至今仍基本沿用。此後,教皇開始了進一步擴大權勢的 活動,他動員各國教會法專家製造輿論,鼓吹「教皇權力至上」,「皇 權來自教權」,「教皇有權廢黜皇帝」,教皇除嚴重傳播異端,不得予 以廢黜等。教皇在與德皇爭權的同時,還與英王展開了激烈的權力之爭, 迫使英王做了讓步。
F. 古印度四大等級
追根溯源,種姓最初是根據人們的膚色和從事的職業來區分的,膚色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種姓;膚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達羅毗荼人,屬於低種姓。祭司、僧侶階層是婆羅門,國王和武士階層是剎帝利,商人、手工業者階層是吠舍,農民以及為上述3個階層服務的勞動者是首陀羅,從事與糞便、屍體等不潔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達利特。
然而,這是幾千年前的情況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勞動分工愈發細致,人民的遷徙更加頻繁,種姓間的通婚也逐漸增多,又產生了成千上萬的亞種姓,比如放牧的種姓,釀酒的種姓、榨油的種姓等等。
如今,僅僅靠印度人的膚色或職業來判斷其種姓,並不靠譜。舉個例子,印度現任總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膚色比較白的,而且貴為國家元首,怎麼也得是婆羅門或剎帝利階層吧?莫迪出身於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亞種姓,絕對的低種姓弱勢群體。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和中國、埃及、巴比倫並列為東方的四大古國。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幾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遲緩。這與印度存在著一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一種姓制度有著一定的關系。
印度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河。中國漢代史籍譯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譯為「印度。
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後發現幾個古代城市遺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達羅,因此統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至前二千年代中葉。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哈拉巴文化的創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G. 古印度國王乘坐的大象叫什麼
古印度國王乘坐的大象在梵文中被稱為「Airavata」(ऐरावत),也被稱為「Indra的白象」。據說,這是一種神聖的白色大象,是印度教神話中的神獸,被認為是天神因陀羅的座騎。在古印度的傳統文化中,緩核大象是一種神聖的動物,它在象徵意擾數掘義上代表著力量、智慧和長壽。因此,在古印度畢豎的皇室和貴族中,乘坐大象也成為了一種象徵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H. 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明象徵分別是什麼和什麼
文字是一個文明的象徵,古埃及的象徵是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印度的象徵是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和種姓制度。
I. 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都有哪些耀眼成就
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尼羅河農業文明,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古印度:梵文,佛教,印度教,達慎畝羅毗荼人,棉花的栽培,死城。古巴比倫:空中花園,伊拉克,先進的排水系統。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的金字塔是佔有集中的一部分。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胡夫的三座金字塔。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幾十個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3100年,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埃及國王也稱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隸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被看做是神的化身。
他們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權力的象徵。現在的尼羅河下游,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現在的尼羅河下游,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配啟字塔,高146.5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培孝如塊砌成,佔地52000平方公尺。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靠石塊的相互疊壓和咬合壘成。
J. 古印度文明的象徵是什麼
在印度西部的農村裡,矗立著一根公元5世紀鑄造的巨大鐵柱。這根鐵柱高7米,直徑約1.37米,用熟鐵鑄成,實心,柱頂有著古色古香的裝飾花紋。據說這根鐵柱是為紀念旃陀羅王而鑄造的。
但最令人驚異的是,鐵柱在露天中聳立了1500餘年,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至今仍沒有一點生銹的痕跡!鐵是最容易生銹的金屬,一般的鑄鐵,不用說千年,幾十年就銹蝕殆盡了。
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防止鐵器生銹的有效辦法。盡管從理論上說,純鐵是不生銹的,但純鐵難以提取,造價高昂。而且有些科學家分析了鐵柱的成份,發現其中含有很多雜質,絕非純鐵。照理說應該比平常的熟鐵更容易生銹才是。
如果說古代的印度人早已掌握了冶煉不銹鐵器的技術,只是這種技術後來失傳了,那他們為什麼沒有冶煉出其他任何不生銹的鐵制器具呢?而且在古印度製造鐵器的書籍中,也沒有任何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鐵柱孤獨地矗立在那裡,彷彿是在向人類的聰明才智挑戰,同時也是古印度文明的象徵。
巨大鐵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