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商在大陸的投資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
台商在大陸的投資發展與台灣產業發展前景有關。
台灣投資大陸的幾個重要變化
1.投資層次不斷提升,既有產業層次的提升,也有技術層次和作業層次的提升。
台商投資大陸是從傳統產業開始的。當時,傳統產業在島內遭遇生產、籌資、經營、銷售等方面的發展瓶頸,經營成本升高,以及產業轉型、技術升級困難。同時,也受到島內科技產業的排擠和當局政策不平等的待遇,不得不西進大陸投資發展,以尋求產業發展的第二春。當傳統產業投資大陸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且投資有成,企業收獲了較高的比較利益時,台灣的科技產業受此登陸效應的波及,以及大陸投資環境的吸引,1995年後也紛紛到大陸投資發展。
從去年開始,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也積極加入到投資大陸的大潮中來。這個從傳統產業上升到科技產業,又發展到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大陸變化軌跡,充分表明了台灣投資大陸產業的層次提升。
第二個層次提升表現在台商投資大陸技術層次的升高。台商投資大陸,初期的生產都是傳統產業的技術,到1998年後,當科技產業成為投資主流後,產業的生產技術就提升為生產電器、電腦配件等科技產品。後來,隨著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又步步高升為技術含量更高的光碟機、筆記本電腦、晶圓代工、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從這些生產的產品演變中,我們不難看出台商投資大陸技術層次的不斷提升。
2.投資性質轉變,由單純的生產模式轉向了生產、研發並舉的模式。
隨著台商投資大陸的增多和深入,他們發現,大陸科研實力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強於台灣。對於台灣產業研發能力不強的弱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非常希望和大陸的學術機構、科研機構進行合作,藉助大陸的研發實力助其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鑒於此,近年來台商投資大陸的模式發生了轉變,由單純的生產模式,轉向了系統生產和研發並舉的模式。也就是台商投資大陸的企業大舉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以及企業的研發如族談基地迅速向大陸轉移。據台灣權威機構調查,投資大陸的台商企業已有70%以上在大陸設立了研發中心。台灣報紙還稱,台商研發基地的大舉西進風潮,不但快速蔓延開來,而且蔓延的速度比製造基地的西進風潮更快;廠商對研發基地的外移更無顧忌,表現出一種急切的心情,掀起一股大陸研發熱。
3.由單一的產業投資大陸,轉向上中下游關聯產業的投資,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台灣科技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投資大陸以來,所產生的連鎖效應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帶動了上下游關聯產業的大陸投資。以相互支援、協調配合,接近大陸市場,並節約產業發展成本,獲取更高利益。如去年開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投資大陸,從上游的IC設計,到中游的IC製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再到IC的通路模組,都相繼投渣碰資大陸,形成完整產業鏈,並逐漸把產業的重心移到大陸。台灣的八大電腦廠也都在大陸布建完整的准系統上下游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
4.台資企業人力重組大陸本土化加深。
台商投資大陸初期,大量僱用大陸廉價的勞動力,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使用,大都由台灣母廠派遣。但是,現在已逐步啟用大陸當地人才,力行人才當地化。這種人力資源的重組和優化策略,已被台商視為提升其企業競爭力的利器,給予極大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台商啟用大陸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並積極培養深具潛力的大陸幹部,已是台穗答商企業主在大陸長期發展的必然趨勢。
5.台商企業就地采購比重逐漸增加。
台商投資大陸初期,利用大陸廉價的土地、勞力、原料進行生產,而生產所需要的半成品、機械設備等,大部分是從台灣采購帶來。隨著台商企業投資的深入發展,現在,台商在大陸當地采購半成品、原物料和機械設備的比重,在逐年升高,現已高達60%。尤其是後期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企業,就地采購大陸原材料和半成品者,比早年到大陸投資的台商比例高出很多。這顯示台商與島內相關產業的關系在逐漸減弱中,而與大陸的合作在逐漸增強。
⑵ 台積電和台聯電將赴印度考察,台積電對我國重要嗎
台積電作為晶元生產企業,曾經與華為公司進行深入合作。兩者結束合作後,華為選擇採取4g網路晶元。從該角度而言,台積電確實可以為中國科技公司帶來高質量的晶元,重要性可見一斑。
隨著多個國家大力建設科技產業,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需要不斷的使優秀企業來此處建立工廠,其中包括印度。根據印度官方媒體透露的具體投資金額,300億美元的投資金只為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產業。與此同時,印度官方開始引進大型企業,並為其提供良好的建廠地點。同時,台積電和台聯電採取了一項決定,那就是前往印度實地考察。
總的來說,進入21世紀後,世界看到了中國的不斷崛起和迅速成長,尤其是多家科技公司逐漸打破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與此同時,我國多個城市大力引進人才,並制定有利於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發展的有力措施,縮短中國晶元生產技術與國際晶元生產技術之間的差距。
⑶ 如何看待現象製造業大轉移: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
筆者上周就知道蘋果的SE未來將在印度的新工廠製造。與富士康計劃在印度西部Maharashtra州投資50億美元建設工廠和研發中心的相互印證。來自印度的消息:該州工業部部長SubashDesai稱,富士康與州政府周六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該項目將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筆者認為,蘋果與富士康一起把目光轉向印度是看到了印度的市場。畢竟印度是人口大國,如果印度1億人購買蘋果,對於蘋果來說這就是大市場。
但是建廠的話還將遇見大問題,因為蘋果與富士康一個是最終的客戶,一個是集成組裝的客戶,要為他們建廠配套的將是一大群上游下游的配套供應商,以及一大群熟練的技術工作人員與技術。印度教育水準較高,但是製造技術卻並不高,對於配套供應商來說,目前都是從國家進口零部件在印度組裝為主。
過去10年,印度在美國的IT(虛擬空間)獲得很大成功,但是在製造技術,國內的硬體投入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的水平。如印度的 汽車 工業可以收購路虎,但是自己製造就是塔塔的一般車。而且生產技術與研發遠遠落後世界。所以之前,豐田也曾經大量投入資金開廠,卻最後遭到失敗,不得不撤退。一個國家的基礎,整個國家的製造配套水平沒有到這個程度,卻要去拔高,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會好。
最後橋本還想說一個問題,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製造業會不斷轉移,會前往有市場,或者前往工資成本低的地方,這沒有特別令人吃驚的地方。但是,工廠在印度並不是一定會成功,還要看上下游的供應產鏈的協同,以及印度市場的支撐,如果印度一直保持目前的低端市場,未來蘋果與富士康還將重蹈豐田的覆轍。
50億美元印度建廠是舊聞,2016時富士康就與印度簽署此協議,2017年底終於落成,當地政府稱能夠提供約40000個就業崗位。
然而,卻顯示了一些端倪,國際大廠紛紛轉移印度,印度迎來一波強化產業鏈地位的機會
前一陣,三星在印度諾一達新建手機工廠,據官方說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機廠,也是三星在印度的第二家,每年將實現最高1.2億台手機的產量。
三星在中國內地也投入不少,然而隨著市場的放緩,其戰略重心移至印度。
不僅富士康,三星,蘋果,幾乎所有中國手機廠商,包括小米、vivo、OPPO、金立等,都紛紛在印度投資建廠。
可以看到,印度在未來幾年極可能轉移中國的部分手機製造產業鏈,從而消弱中國手機製造業的競爭力,加強其自身的手機製造、研發能力。
造成的原因可能包括:
中國市場已經飽和,增量空間不大,換機需求放慢,但印度市場人口紅利尚巨大,因而成為手機巨頭們的必爭地。
印度有13億人口,看到一個數據,智能手機佔有率才30%,需求量極大。
當然,從大環境看,也離不開印度政府的努力,吸引外商投資,解決當地就業,為外商提供便利。
此外,印度無論是土地租金,人力,設備,都比較低,而國內的房價、人工、物流、廠房都比較貴,加上市場需求放緩,導致這一趨勢成為必然。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的人口紅利時代結束了。
環顧周邊,川普喊話製造業迴流美國,一些企業美國建廠,富士康、蘋果、三星等印度建廠,當然都是開拓海外市場的需求。
但不得不說,這對中國的製造業是個預警。
本人是2015年大學畢業入職鄭州富士康,當時可以說是滿腔熱血,揮頭顱灑熱血擼起袖子加油干,但是兩年時間過去了,自己的干勁也沒了。
鄭州富士康可以說是蘋果的製造基地,首先人工費不廉價了,在富士康內部版本中,一個普通工人的平均支出為5433元,當然很多人拿不到那麼多,可能計算中把富士康對你的投入也加進去了。所以說勞動力並不廉價。
其次,製造業利潤低,沒有核心技術,除了代加工和最新收購的夏普,富士康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沒有核心沒有話語權,相信這也是很多製造業的為難之處。
最後就是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了。鄭州富士康最初建廠的時候提出五年免稅,但是從2012到2017這一段時間里,五年之約已經結束。盡管當地政府也提供給富士康許多便利,但還是增加了更多的額外支出。
綜合以上闡述,富士康製造業的龍頭老大,核心是其所需要的,政策上的支持也是發展的必備。至於人們一直說的廉價勞動力,百萬機器人計劃一直在實施。所以說國內沒有好的環境的話,轉向國外也是必然的
當前,功能機仍占據印度市場主導地位,智能手機普及率約為45%。因此, 印度市場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廠商必爭之地。不僅是因為當地人口眾多,需求旺盛,更重要的是,當地的通信技術正處在特定階段,很多國產手機的舊款機型都可以在當地滿足用戶需求。
因此,不論是從生產、製造,還是銷售的角度來看,國產手機廠商都不能不重視,富士康選擇在當地投資建廠,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當地市場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持續降低生產成本。
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ARM、EDGE、3G等8項愛立信持有相關技術專利,當時上升勢頭迅猛的小米被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自此,深埋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中的專利炸彈正式引爆。
當時,愛立信首先祭出了必殺技——申請銷售禁令。
愛立信向當地法院提出的「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推廣、製造及進口涉嫌侵犯愛立信專利的相關產品,並要求小米和其印度當地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Flipkart,暫時停止銷售愛立信起訴的涉案專利產品」臨時禁令申請,獲得了法院同意。
一般來說,申請銷售禁令也需要申請人繳納保證金,以免因錯誤申請,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隨後,小米公按照「每台設備預繳 100 印度盧比於法院提存」的條件,臨時獲得使用高通晶元手機的繼續銷售,對國產手機來說,這只是開始。
當然,起訴的不是愛立信而是被杜比公司。
與愛立信訴小米案類似,OPPO和vivo向法院交納了每台設備34盧比(3.44元)的保證金,並承諾繼續與杜比公司進行FRAND(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專利許可談判。
來自《印度知識產權年度報告》顯示,印度非本土公司或單位專利申請人中,也就是來自外國主體的申請中,高通以1884件專利申請位列第一,三星、華為和愛立信分列第三、第四和第六。
因此,在未來的3-5年內,包括富士康在內各類手機廠商,要想抓住印度3G4G升級轉換的換機商機,必須提前布局和卡位,包括投資設廠、生產本地化以及銷售渠道本地化。
當然,也包括更好的應對來自各方的專利訴訟。
算不上製造業大轉移,這是我國工業化完成以後,往更高的高端工業化發展。而像富士康這樣勞動密集型及低端製造業的外溢效應,是這次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現象,不足掛齒!
總之只要我國在這次工業轉移定型以後,那麼外溢企業那是微不足道的!
中國已經貴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完全不需要這些低端製造業,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他們盡快,盡可能全部搬走。讓我大中華能更好,更快,更多的發展房地產。富士康請你快搬,不留也不送。
這不是什麼新聞,早在15年8月時,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的消息就被高調的公布了,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實質性的動作,富士康還因為這一行為遭到印度一些輿論批評,這是一種不兌現投資承諾的舉動。這能稱為製造業大轉移嗎?三年了都沒什麼動作,好像還不能,還不如中美貿易關稅引起的動作大。充其量只能說有製造業轉移的苗頭,苗頭到成為現實中間的距離有多遠,誰也不知道。
低端製造業的轉移是一種趨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低端製造業從歐美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為什麼?因為低端製造業的技術含量低,對企業員工要求不高,企業的利潤低,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低端製造業為了某求生存,需要在成本上下工夫,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工、土地、稅收成本高,不適合這一類企業生存了,就要轉移到適合的地方去,於是來到了東南
亞。當東南亞不適合這一類企業生存後,就需要再找新的生存地,適者生存,這是客觀規律。
中國現在的製造業環境,已經到了低端製造業無法生存的地步了嗎?
當然沒有,我國經濟體量是上去了,但主力還是低端製造業。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轉變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2025計劃這才提出幾年的時間,距離計劃實現的時間都還早,這中間歐美國家還會給我使絆子,延緩我們向高端製造業轉化的過程,真實實現的時間恐怕還要延後。
在高端製造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之前,就把低端製造業放棄那是自尋死路。美國加息、徵收高關稅的目的無疑也存在這樣的目的,把企業從我國趕走,將對我國的經濟產生釜底抽薪的作用。因此,我國在高端製造業壯大之前,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現象出現的,從國家為企業降稅減負,定向降准等政策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製造業會大量遷走嗎?
會,但那是在將來,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在將來的中國很難立足。這和在歐美一樣,本身利潤就低,但工人工資成本、土地成本、稅收成本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只會提高不會降低,這將導致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必將遷走,但不是現在。
現在印度市場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與國內相比,我們國內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製造業的零配件可以就近解決;完善的公路、鐵路、港口等運輸網路,這都為企業的生產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企業的時間成本。龐大的中產消費階層,讓企業即靠近商品的源頭,又靠近市場,這些都是印度所沒有的。另外,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很嚴重的國家,宗教的影響力甚至大過政府,政令不通是印度政府一直以來沒有解決的問題。和這樣一個威信力不高的政府合作,會遇到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低端製造業大轉移是早晚的事,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但不是現在,與我國來說,現在高端製造業還沒有成型,還需要低端製造業支撐經濟,短時間內不會放棄對低端製造業的支持;與印度來說,基礎設施幾乎沒有, 配套的零部件都需要進口,源頭上存在諸多的不利;貧富差距巨大, 中產階級還沒有成長起來,消費市場沒有成型,企業遠離市場;政教分離,政府的威信力不夠。因此低端製造業大轉移現在還只是個苗頭,成為現實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去過印度工作過的人,比如我,會告訴你。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你要理解一個問題。印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英語不是印度人的母語。在印度,有超過200種語言和文字,官方語言和文字共15種。印度的鐵軌到現在還有寬窄兩個軌距。秦始皇2000多年前解決的問題,印度到今天沒有解決。
這對於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是致命的。不統一的方言口音尚且可以用文字說明書培訓員工操作,但是連文字都不統一,你怎麼培訓?
日本台灣在2000年前後有過一段南向政策,政府主動引導企業把特別低端的服裝業等產業轉移到南亞和東南亞。最後只有越南的轉移真的成功了。其他全部完蛋。
印度的工人連培訓組織他們大規模生產鞋子帽子都費勁,你現在讓他們生產手機電腦?
異想天開。
其次,印度沒有足夠支撐大規模組裝電子產品的上下游產業鏈。
印度在上個世紀被美國人忽悠了,自認為自己是要做21世紀的「地球管家」,以軟體立國。當時美國人許諾給印度的願景是,中國給世界做苦力,印度人坐在辦公室里給大老闆美國人管帳。然後印度人開開心心的就去做軟體外包了。結果,過去20年,印度在微電子機械製造等領域的投入非常有限。這個領域,他們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當然,進口可以解決需求。不過,進口無法創造利潤,促進產業鏈延伸。因此在印度想要做電子產品組裝業,就面臨「從零開始」困境。
從最基本的零部件倉儲,物流,流水線管理,QC,成品出貨,稅務所有這些,富士康這些品牌過去了,都要從頭創造一套體系和配套設施。
當然,有人會說,啊你放屁!印度有自己本土的品牌,自己也在造手機,你怎麼說人家什麼都沒有呢?!你是個印黑!!
嘿嘿,我這么說,是因為印度從來沒有經歷過富士康和蘋果這類企業,以及在如此復雜的生產流程下還對工期要求如此之高的需求。在這個領域,印度是徹底空白。印度的本土品牌的配置普遍都非常低,生產流程很慢,工期也不趕。
中國之前也沒有經歷過。但是,中國有4個億統一語言統一文字受過最低9年制義務教育的年輕勞動力,可以配合富士康和蘋果們的要求迅速培訓學習調整。
印度能拿得出幾百萬還是幾千萬統一文字統一語言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勞動力?
最後,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了這個國家無法適應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的競爭。
印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在「行政部門內部搞民主」的神經病。
一般來說,行政部門的上級出一個決策,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出來平衡是正常的。印度不僅立法司法要出來平衡,行政體系內部也互相制衡。一個決策下來,行政機關哪怕是最高權力機關下的決策,底層一個部門不蓋章不認可,這個決策等於沒有。他就是不執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換言之,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想要在印度完成生產工作,除了要從零開始,克服人力資源的種種困難和配套的缺失,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戰勝整個印度政府。
總的來說,去印度投資的口號吹吹騙騙股民拉拉股價可以。真的去干,那是要賠掉褲衩的。
按著所謂磚家的說法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中國物價在一定范圍內不算太貴。樓房沒有那麼讓人望塵莫及富士康能走嗎。中國的高物價就是被一群所謂的精英磚家忽悠壞的。一個抓大放小把小薇企業一夜之間蒸發了。一個規模經營把農民老百姓的雞狗徹底干沒了。小微企業的消失,鑄就了多少土豪大款。老百姓雞狗的消失。徹底的把物價集中在大小資本家手裡。他們說漲就漲。豬肉當時幾塊錢一斤。到後來的十幾塊一斤。這就是精英磚家叫獸們忽悠的結果。
工廠搬到哪裡是人家老闆的事,資本都是逐利的,為了討好銷量潛力巨大的印度也正常,只要有利潤就可以了從美國轉移到日韓和台灣地區,再從台灣地區轉移到中國大陸,現在轉移到印度越南有什麼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