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留學出行方式
不論是去哪一個地方留學,了解當地的交通出行方式,以及當地的一些交通狀況是相當有好處的。在印度,主要的出行方式和中國差不多,留學生出行可以合理選擇。下面跟的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TuTu
在印度,最牛的交通工具是一種三個輪子的小型敞篷車,類似於我們這兒的“摩的”,印度人叫TuTu。
無論是在首都德里還是商業中心孟買以及其他的城市,街上最多的車就是這種TuTu。
這些車是有執照的,是公共交通的一種,非常普遍,如果你想去方圓2公里的地方,這種交通工具在印度是最便捷的,在印度,交通非常混亂和擁擠,幾乎每條街都是車與人的海洋。跟我們這里一樣,如果打算坐TuTu,上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一般就是20-30盧比,相當於人民幣5元左右。雖然看起來比較危險,但為了體驗一把異域風情和印度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也坐過幾次TuTu。那是辦完公事,隨便逛街的時候。司機看我們是外國人,一般開口的價錢都是60盧比,他哪知道我們了解行情呢,一步到位,剎到20盧比。不情願也沒有辦法,因為後面到處都是等著拉客人的TuTu。
坐上去感覺很好玩,就是有些怕,因為沒有門,車又開得飛快,很擔心會掉下去。司機一般都不穿鞋子,有的司機還把一隻腳墊在屁股下面,只用一隻腳開。牛!!!
這樣還不是最牛的,最誇張的一次,是我們在從德里去往郊區的路上,看到一輛後面掛著四個人開的飛快的敞篷TuTu,幾乎與我們的計程車速度一樣,我大概數了一下,駕駛室裡面做了兩排,加上後面掛著的四個人,一共三排,一排四個,總共12個人。後面掛著的四個人是站立的,每個人都緊緊地抓著車上面的鐵圍欄,隨著車身的顛簸搖晃著他們的身體。看著很玄的。我不能明白他們為什麼沒有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難道生命就這么沒有價值么?
公交車
印度的公交車也是這樣的情形,全部都沒有門,乘客是隨時可以上下車的,而且車基本上不停的,就在徐徐的行進中,完成乘客的上下,要下車的人呢就掛在車門邊上,我真的很佩服印度人的身手敏捷。
我們剛好趕上了印度的國家節日,街上鑼鼓喧天,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印度音樂,人們載歌載舞,道路叢虛姿中央就是這樣的卡車,車上是被裝飾得絢爛多彩的神的偶像,歌舞的人們圍在車的周圍,滲絕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歡慶著他們的節日,非常的喜慶。
印度是全民信教,大部分的人信仰印度教,還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再有就是錫克教,和零星的佛教徒。所以在印度到處可以見到廟宇和神像。有一次我們包了一輛車,司機是伊斯蘭教徒,中午我們辦完公事不見了司機和車,等了大約有半個小時,司機開車回來了,他說因為到了禱告的時間,他去禱告了。
印度是將牛尊為神的。因此他們不吃牛肉,而且牛有著特殊的待遇。好幾次我們的車和其他的車一樣,在路上停下來,等著牛慢慢悠悠地橫穿馬路。大家全部都很安靜,沒有人急躁。可能這也是印度人很慢的一個原因吧譽讓。印度的法律規定如果牛被撞了,司機要負刑事責任的。在馬路上等牛已經很普通了,印度朋友告訴我,如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大象呢。後來,冬天的時候在德里,剛好碰到印度人結婚,看到了漂亮裝飾的大象和騎在大象上面的新郎,好像王子一樣。
計程車
計程車給我的感覺最不好。外表好像是三十年代舊上海的老爺車,只有右面有反光鏡。我問他們為什麼左面沒有反光鏡,他們說不需要。
我從來都不注重外表無論是人還是事,只要能有個明白的司機把我們帶到目的地就可以了。但是,找到會說英語的司機還是很少的。
飛機
在孟買和德里還好,機場等客的司機幾乎都可以講英文,但是在Chennai機場,我們就遭遇到被不會講英文的司機轉賣給另一個不會講英文的司機的事情,裝好行李,上車後,問司機我們要去的地方是不是認識,他不住地搖頭。我們就很放心讓他開走了,因為印度人同意是搖頭的。我們以為這個司機可以聽懂英文的。都快出停車場了,他還是不知道我們要去的地方,可能他自己感覺這個活有難度,他才把我們帶到另一個車上。
我們被轉賣了,還不知道,這個司機還是無法聽懂英文,最後,我們不得不找到機場計程車派發的地方,找到一個管事的,要求他給我們找一輛可以講英文的司機。最後,勉強有一位司機說他可以聽懂。其實,他也是看了我們出示給他的英文地址後,才明白我們要去的地方。所以遇到印度人搖頭時,要分清是Yes,還是No。
❷ 傳遞快樂
有兩本書,對我有過莫大的啟發和幫助,但我沒有寫過讀後感。
一本是《Start with Why》,中文譯名為《超級激勵者》。另一本是《Delivering Happiness》,是美捷步(Zappos)創始人謝家華的自傳。
我之所以沒有寫過它們的讀後感,是因為我始終覺得書中還有很多我根本沒有讀懂的地方,希望能多些時間來沉澱。這就像把最好吃的東西留到最後吃,是我從小養成的習慣。
但前不久,46 歲的謝家華因為意外離世,我很難過,因為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太多太多的東西。夜深人靜時,我拿起這本書重新讀了一遍。與以往一樣,又有新的收獲和啟發,我想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也分享給你。
「Delivering Happiness」是謝家華的 Mantra(咒語、准則),也是他一生堅信的東西。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所說,他認為分享、傳遞快樂,企業可以賺更多錢,員工可以充滿激情和快樂,大家也能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這本書國內有兩個版本,其中之一翻譯為《三雙鞋》,因為 Zappos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服務是顧客買一雙鞋,它們會免費送三雙鞋給你試。
這個譯名勉強說的過去,但它只是 What 層面的東西,事實上,這樣的服務 Zappos 還有很多。
另一個譯名是《回頭客戰略》,這簡直就更糟糕了,那份功利躍然紙上。
每家企業都希望有回頭客,都希望客戶能一直購買它們的東西。
但是, 「回頭」只是個結果 。
Zappos 做到回頭客的原因,是 傳遞快樂,通過充滿人性和情感的溝通,與客戶之間建立很深的情感交流 ,這是 Why,是「因」,是一切的原點。
一個企業和客戶是什麼樣的關系?是一次性博弈的關系還是長期關系?
如果找 100 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想 90 個人會選「長期關系」,但如果你去看那些企業做的事情,我想可能 90 個企業會是「博弈」關系。
謝家華認為 Zappos 一切的核心是,並不會嘗試去將每一筆交易最大化,而是希望與客戶建立一輩子的關系 。
在大多數公司,它們在意的是每一次交易。因此,在這些交易中,會盡可能最大化地「榨取」用戶價值;
有那麼一些少數公司,計算「客戶生命周期價值」,它們眼光更長遠,在意的是這些客戶在 N 年裡能貢獻給企業的總收入;
還有更少的另類公司如 Zappos,它們 把客戶的生命周期價值看作一個「變化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隨著 Zappos 的品牌和每個客戶越來越多的正面情感交流得以提高 。
客戶至上、和用戶做朋友,這些話我們已經聽得太多太多了。但當你真的去體驗一個產品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想從你身上賺更多錢還是真的和你做朋友。
公司衡量什麼,用戶就得到什麼 。
當它們變著花樣和名詞把基金賣給我的時候,我不覺得它在和我做朋友;當滿屏看到各種貸款廣告的時候,我也不覺得它在和我做朋友;當我點進那些貸款的頁面,當我看到各種復雜的「日利率」、「手續費」以及掩藏在後面的真實利率的時候,我也不覺得它在和我做朋友。
Zappos 所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
當你致電客服的時候,Zappos 的客服會像朋友一樣陪你聊半小時;當 Zappos 沒有某個款型或者號碼的時候,客服甚至會把你推薦到其它競爭對手那裡去購買;當你購買了某雙鞋,Zappos 會寄送幾雙不同號碼的鞋供你試穿,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在 Zappos 買鞋,你最晚可以在購買後 90 天才付款,另外,你還可以在 365 天內免費退換貨……
無限制的客服時間、雙向免費的運費、隨時升級的服務,這些當然都需要成本,但謝家華認為 他只是把本應投到廣告上的資金運用到提高客戶服務和顧客體驗上,這不但讓已有的客戶更滿意,還能讓他們的口碑為 Zappos 做宣傳 。
我非常、非常、非常同意他對客戶關系的定義。
回到有知有行,我多次寫過我們的目標——和用戶建立並保持長期深度的聯系。
這也是我們提供一切產品和服務的目標,我想我們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合理的商業利潤是自然而然的事。
有了「 傳遞快樂,通過充滿人性和情感的溝通,與客戶之間建立很深的情感交流」 這個指南針,Zappos 會用它來做所有的選擇。
在早期,Zappos 有相當一部分收入來自於「第三方倉庫」出貨,利用別人的倉庫幫助自己賣出更多的鞋。
你可以簡單把它理解為「分銷」,對於絕大多數企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利用別人的網路、用戶、基礎設施,賣自己的東西,擴大收入,大家分錢,彼此都好。
但謝家華後來意識到, 通過別人的渠道,你根本無法控制服務的質量,「傳遞快樂」更無從談起 。即使這部分收入占 Zappos 很大的比重,他還是堅定地停掉了這個業務。
如果你經常看我的文章,你會發現我寫過的很多企業,都有過這樣的糾結,但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星巴克為什麼不允許加盟?蘋果為什麼不讓自己的電腦出現在 Bestbuy 等其它賣場?
因為他們真的在意自己的用戶,並且他們知道只能通過自己直接和客戶的接觸來保持服務質量,並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和理念。因此,只能自己來。
另一個例子是客服。
Zappos 最早的總部在舊金山,但謝家華發現在那裡很難找到真正具有「服務精神」的人,因為他們大多數人只把「客服」當成一份臨時工作,只是他們上學或者追求其它事業時的一份額外收入而已。
他拒絕像大多數美國企業一樣,把客服外包到印度或者菲律賓,因為他知道要建立品牌,要傳遞快樂,要和客戶做朋友,就不能外包這個部門。
舊金山找不到很多這樣的人,又拒絕外包,他做出的選擇是,把 Zappos 的總部搬到拉斯維加斯,一方面尋找到更多具有「服務意識」的人,一方面和 Zappos 一起改造這個城市。
再說客服的衡量指標。
Zappos 每天都會接到成千上萬的電話和郵件。與大多數企業不同,Zappos 從來不用「平均處理時間」,也就是一天內服務用戶的數量,來衡量客服人員的表現。
相反,謝家華認為,每一次接觸都是把 Zappos 品牌建立成一個最好客戶服務和顧客體驗的機會。
這是一個很好的 視角轉換 ,「客戶服務部門」究竟是建立品牌還是減少開銷?
還是那句話, 公司衡量什麼,用戶就得到什麼 。
Zappos 從不計算通話時間,據書中描述,最長的通話長達 10 小時 29分鍾,我很好奇他們聊了什麼……Zappos 也從不在電話中做推銷,而是只關心是否達到或者超越了每一位客戶的期望。Zappos 的客服部門沒有預設的台詞,而是讓員工在每一次通話時都發揮自己的個性, 與客戶發展一種私人的情感聯系 。
謝家華說:平均來說每個顧客一生中至少會給我們打一個電話,而我們就是要利用這個機會給顧客建立 一個永久的記憶 。
我從謝家華身上學到的另一件事是品牌和文化。
事實上,這是一個痛苦後反思並重生的案例。
謝家華的第一家創業公司叫 LinkExchange,最後以 2.5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微軟。事後回憶時,他說最後悔的一件事是允許很多「只為了錢和簡歷」的人進入了公司,並且毀掉了公司的文化。他一度因為這些人在公司里,而不想去自己創立的公司上班。
在做 Zappos 時,他在非常早期就很重視公司的品牌和文化。
與大多數企業不同,謝家華認為好的品牌並不是錢能夠砸出來的,而應該是由無數和客戶交互的觸點,通過給客戶超乎預期的體驗,最終形成的。Zappos 的哲學,是把其它人用在廣告上的資金,運用到提高客戶服務和體驗,讓客戶的口碑為自己宣傳。
那些對你的公司和文化有感情的人,以及因他們而建立的口碑的價值觀在一開始是看不見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看不見」的投資會成倍地得到回報。
關於品牌和文化,我非常喜歡他的一句話:
一個公司的文化和品牌其實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品牌只是反映公司文化的滯後指標 。
在傳統印象里,企業把品牌創意交給自己的品牌部門和廣告公司。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出品牌和定位,然後花很多錢做廣告,告訴人們品牌是什麼。
但我越來越不認可這種方式了。
我在微博上發過一句話:
知名度在「眼」,美譽度在「心」,偉大的品牌是心與心的連接 。
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由無數的觸點和客戶相連接——App、公眾號、微博、客服電話,每一個功能改進,每一張辦公室的照片,每一篇公眾號文章,每一次回復留言……
最根本的問題是,你不可能做到把每一個接觸點都預見到。而這些接觸點都會影響他人對你公司品牌的理解。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建立一個長期偉大的品牌呢?一個詞:文化。
Zappos 的信仰就是如此,他們認為如果你樹立了正確的企業文化,大部分其他的東西——諸如最好的客戶服務,建立長期品牌,充滿激情的員工和客戶——就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在很多次采訪中,謝家華被問到 Zappos 的競爭優勢時,都會說是 品牌(Brand)、文化(Culture),和培訓(Pipeline) (Zappos 內部叫作「BCP」)。他認為這些是 Zappos 長期戰略中 唯一 的競爭優勢。其他的一切都能而且最終都會被他人復制。
上面這些內容,其實我都已經很熟悉,也經常和我的夥伴們分享。
重讀這本書,我最大的發現和收獲是,Zappos 其實是謝家華個人的延伸。
比如說,他並不喜歡商業聚會,卻很喜歡和普通人交流。他認為如果你能對你所遇到的人表現出真正的興趣,純粹的只是想和他建立友誼,想去幫助他而不求短期回報,早晚會有一些對你的生意或者生活有幫助的事情發生。在他對幸福定義的 4 個因素中,就包含 Connection(關系網的數量及 深度 )。
這樣的個人特質,到 Zappos 那裡,就變成了獨特的與客戶相處的方式和關系。
比如說,謝家華非常在意「體驗」。雖然身價數十億美元,但他始終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將拉斯維加斯市中心的一處廢棄停車場改造成一個烏托邦式的拖車生活區,將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和藝術家聚攏在那裡,他自己也和他的兩只羊駝一起生活在那裡。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想 把自己生活的意外性和隨意性發揮到最大 。
「體驗終於物質」的信仰,到 Zappos 那裡,就演變成獨特的 WOW 文化。Zappos 的哲學是通過服務和體驗去分享 WOW,而不是通過折扣券或者促銷優惠。因為他深信,從長遠來看,這些留在客戶腦海里的細節最終會帶來巨大的紅利。 他體驗過,所以他明白 。
我只是舉了兩個例子,事實上,Zappos 每一個獨特的文化,背後都有謝家華的影子。21 年裡,他不斷地挑戰自己,變成更好的人,也創造了更好的企業。
我很喜歡 Zappos 網站上關於使命的描述:
最後那個空格很酷,不是嗎?
Zappos 的使命是創造並分享幸福,分享那些 Wow 時刻,至於用鞋、衣服、還是其它方式,並沒有那麼重要。
前一段我和我的夥伴們討論過「有知有行」的使命是什麼,選項包括成為最好的投資者教育平台、基金銷售公司、財富管理公司……
但我覺得都不對。
我內心深處覺得我們在做的,是和我們的用戶一起,放下焦慮、專注當下、有知有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文章、產品、投資、公司都是一個人生命的延伸,要想寫好文章、做好產品、投資成功,或者做一個偉大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想,這才是有知有行的使命。
❸ 女孩子去印度旅遊危險嗎
如果是報團游去印度旅遊的話,還是比較安全和舒適的,大家相互有個照應。如果一個人那就不要去了。
印度也是出了名的臟亂差,而且在網上時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印度男子公然侵犯女性的事件等等。曾經也有一個報告顯示印度為安全系數最低的國家,雖然印度不承認這份報告,但是新聞數據確是掩蓋不了的事實。印度境內每年都會發生遊客被侵犯的事情,也許你一個人做一個計程車被這個計程車司機起了賊心,那就糟糕了。前段時間就有新聞爆出一個來自中國的女子在印度被下葯,真的是很憤怒。
不僅如此,在印度女性的地位也是十分的低下的,在印度嫁了人的女性都在大街上不鞥穿短裙短褲不能露腿,要做什麼事基本也要經過丈夫的允許。而且印度是一個沒有廁所的地方,這對於女性來說簡直是噩耗。在印度,廁所對於他們來說是十分污穢的地方,只有建在離家很遠的露天廁所,而且廁所也是非常的少。因此在印度,女性都是結伴去上廁所。如果你是一個人去印度,那安全系數可想而知,連上個廁所都要提心吊膽。
其實好玩的國家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去印度,即使想去也要結伴同行。
❹ 印度火車上內急,印度人都是怎麼解決的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大多數印度人上火車之前都會隨身攜帶1個塑料袋和1個塑料瓶子:其中塑料袋為大便准備,而瓶子為小便准備,這是他們解決車上內急的妙招。除此之外,印度人也還有其他神操作,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在感慨之餘,也慶幸祖國足夠強大,為我們解決了別的國家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我們應當感到幸福和自豪。
❺ 請給我十個國家分別的交通規則
中國靠右行駛,美國靠左行駛。
❻ 印度火車上內急,印度人都是怎麼解決的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大家經常可以在短視頻上刷,到那些印度人坐火車的時候,不僅裡面坐滿了,外面也都全部站滿了人,烏泱泱的一大片。但是人有三急,如果這些人在火車上內急的話,估計不太好解決,所以大多數男性一般都會帶一個塑料袋或者是塑料瓶子,女性的話則會提前穿好紙尿褲,避免泄露隱私。如果是附著在火車外面的人,要麼就憋著,要麼可能就隨風飄灑了。
印度的女性在火車上沒有男性那麼方便,所以如果是長途旅程的話,也不能只憋著,所以就會提前穿好衛生巾或者是紙尿褲,這樣就不用擔心了,到站之後去解決一下就行,也不會泄露隱私。如果是在火車外面懸掛的人想要解決內急的話,就只能憋著了,也有一些膽子大的,不怕丟人的,會隨風飄灑。所以小編在了解到印度人坐火車的情況如此慘烈時,也不禁感嘆我們的祖國真是非常強大,不由自主的感到幸福和自豪。
❼ 不同國家交通規則有哪些
各個國家除了在駕駛時駕駛員所在方位有區別,如有的國家在左邊,有的國家在右邊,實際上,各國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特別的交通規則,區別於國內大家熟知的交通知識。更多關於中外交通規則有哪些內容,請繼續閱讀整理的相關內容。? 一、中外交通規則有哪些內容❽ 印度公路里程世界第一,是真的嗎
印度公路擁有800萬公里?長度不夠,想像來湊。
印度2019年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3.53億,不出意外三五年之內就會超過東方大國。人口超過中國的同時,不管是GDP還是國際影響力都差了不知道多少年。所以,印度一直想在某些數據上壓倒東方大國。比如,這次印度就發布了自己公路里程高達800萬公里的數據。
印度人心比較大,人均機動車和人均道路面積遠遠不如東方大國,但堵車方面可是學得很到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