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0年中國重新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從哪些數據中可以看出
“兩國關系惡化之際,中國重新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彭博社2月22日以此為題報道稱,中國在2020年重新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報道提到,在雙方邊境沖突後,新德里方面雖然設法遏制與北京的貿易往來,但是無法改變印度繼續嚴重依賴中國重型機械、電信設備和家用電器的現狀。
㈡ 與中國貿易往來密切前十的國家
按排名順序依次為: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荷蘭。
拓展資料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009億元人民幣。
其中,出口217348億元,進口173661億元。2021年我國的貿易順差為43687億元。
2021年與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最大的十個國家:
第十名:荷蘭
2021年,中國與荷蘭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522億元。
第九名:印度尼西亞
2021年,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039億元。
第八名:印度
2021年,中國與印度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121億元。
第七名:俄羅斯
2021年,中國和俄羅斯雙邊貨物貿易額達9486億元,這佔到俄羅斯外貿總量的18%。
其中,中國對俄出口4364億元,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貨物總額為5122億元。
2021年,中國對俄羅斯的貿易逆差為758億元。中國連續12年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國。
第六名:巴西
2021年,中國與巴西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0602億元。
第五名:澳大利亞
2021年,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4947億元。
第四名:德國
2021年,中國與德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5196億元。
中國連續第六年是德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
第三名:韓國
2021年,中國與韓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3408億元。
其中,中國自美國進口貨物總額為13791億元,中國出口韓國的貨物總額為9617億元。
2021年,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為4174億元。
第二名:日本
2021年,中國與日本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4020億元。
其中,中國自日本進口貨物總額為13298億元,中國出口日本的貨物總額為10722億元。
2021年,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為2576億元。
第一名:美國
2021年,中國與美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為人民幣48827億元。
其中,中國自美國進口貨物總額為11603億元,中國出口美國的貨物總額為37224億元。
2021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25621億元。
㈢ 古印度跟中國哪個朝代有來往
南朝:達摩來到中國傳播佛教
唐朝:唐玄奘到天竺取經
中印交往歷史綿長,內容豐富:比如,兩唐書中就曾有系統的天竺國(今印度)的記載,《宋史》又有注輦國(9-13世紀印度南部大國)使節朝見宋國皇帝的記載。元朝時期,政府曾立法管理與印度東海岸的自由貿易往來,這又從反面證明了中印商業交往的頻繁和長久。
十世紀(宋代)之前,中印交流以佛教來往居多,此後,以商業貿易為主
到了殖民主義東來,印度成為殖民地,中國成為半殖民地之際,中印仍有往來。印度淪為殖民地的現實,為中國仁人志士敲響了警鍾,他們開始為中國的前途命運奔走呼號。
㈣ 中國和印度交界的地方是吉茂口岸嗎
最接近的就是普蘭陸路(公路)口岸: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普蘭鎮,縣域西南回與印度毗鄰,答南與尼泊爾接壤。
吉貿珠寶城在姐告口岸,是中緬交界的地方。
㈤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出口和進口各主要商品是什麼
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同期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大部分是工業品、高科技產品。比如,「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有機化學品」,三大類就佔到了62.5%。
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中大部分是資源產品、初級產品。比如,「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瀝青等」佔比達到了19.1%。
「棉花」達到了9.3%,「礦砂、礦渣及礦灰」達到了6.9%,「鹽;硫磺;土及石料;石灰及水泥等」達到了4.9%,「銅及其製品」達到了4.5%,「動、植物油、脂、蠟;精製食用油脂」達到了2.7%。
(5)印度與中國的哪裡貿易往來密切擴展閱讀
未來前景
印度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就全球來說,可以列入第12大貿易夥伴。從這樣三個概念可以看出,中印之間的經濟聯系是多麼的密切,而且考慮到世界經濟下行的大背景、復甦很乏力的情況下還有這樣的規模,更能說明兩國經濟有內在的密切聯系,互相離不開。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我們兩國經貿關系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為適應中國與南亞各國經貿合作發展需要,搭建中國與南亞各國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平台,促進中國雲南省向西南開放發展戰略的實施,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南亞國家商品展自2013年起正式更名為中國—南亞博覽會,簡稱南博會。
㈥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商貿活動主要在哪個城市
1、中國畢答主要商貿活動在上海,珠江三角洲。印度尼西亞首都商貿活動主要在雅加達。雅加達(Jakarta),是東南亞第一手耐慧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海港。
2、商畝兄貿企業即為商業零售企業。商業零售企業是指設有商品營業場所、櫃台,不自產商品、直接面向最終消費者的商業零售企業,包括直接從事綜合商品銷售的百貨商場、超級市場、零售商店等。
㈦ 中國與印尼之間主要貿易是什麼
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礦產品、化工產品和貴金屬及製品,出口額分別為526.5億美元、446.9億美元和401.4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16.2%、13.8%和12.4%。
印度的主要進口商品是機電產品和貴金屬及製品,合計進口3378.9億美元,佔印度進口總額的66.0%。
印度前三大出口貿易夥伴為美國、阿聯酋和中國,2018年印度對三國出口額分別為514.2億美元、287.3億美元和165.3億美元,其中對美國出口增長11.6%,對阿聯酋出口下降4.5%,對中國出口增長30.2%。
(7)印度與中國的哪裡貿易往來密切擴展閱讀
1、機電產品占據印尼自中國進口總額的半壁江山,佔印尼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3.2%。賤金屬及製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及塑料橡膠分居第二至第五大類進口商品,上述四類商品合計佔印尼自中國進口總額的36.3%。
2、中國出口印尼的化工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及塑料橡膠商品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美國、韓國和泰國等。
3、運輸設備等也為印度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大類商品。
4、中國與印尼貿易的現狀對外貿易在中國、印尼的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印尼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出口、投資和個人消費推動的,其中出口起著重要推動作用。
㈧ 古代印度和中國關系如何,商業貿易往來頻繁嗎
古代印度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民就和古代印度人民有了比較友好的交往。據資料了解,佛教起源於印度。而中國歷史深受佛教的影響。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寺廟里和尚在坐禪,這就是直接受古代印度佛教中冥想的影響。另外隨著現代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人們經常做的瑜伽也是從古代的印度流傳下來的。雕塑藝術,敦煌的繪畫藝術,武術,戲曲,電影等很多東西都含有印度的文化因素。同樣的,中國的水稻也從南中國流傳到印度,現在,印度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茶葉。也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商業貿易,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利大於弊。喜歡請點贊,謝謝。
㈨ 中印對外貿易
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國際比較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楊汝岱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朱 詩娥
[摘要]本文對1995-2005年珠三角地區與印度、東歐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將國際貿易商品在SITC三位數分類的基礎上分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四大類產品,並從多項指標考察三個地區對外貿易結構和競爭力的差異與變化。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結構和競爭力相對印度有較大的領先優勢,而這種領先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密集型產品;與此同時,珠三角地區相對東歐在資本密集的重工業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關鍵詞]珠三角;印度;東歐;貿易;國際比較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最早也最好的地區,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1980年代,珠三角憑借毗連港澳的區位優勢,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佔得先機,充分利用勞動力、土地、資源、政策等優勢,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使得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的經濟區域。從1980到2003年,珠江三角洲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52%,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2%,200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7261元,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相當(黃國華、呂開顏,2006)。
很多學者的研究致力於珠三角內部的整合及其在全國區域經濟中的競爭力。但是,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珠三角的經濟起飛和取得今天的發展成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珠三角經濟發展在受到國內要素稟賦、產業布局、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的同時,更大的動力來自於引進外資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相應的,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競爭並不只是來自國內其他地區,更主要是來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自國際貿易市場。而我們的文獻綜述表明,這方面的研究還相當缺乏,本文試圖填補國內此項研究的不足,從對外貿易發展的角度分析珠三角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等所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並分析造成這種發展歷程及現狀的原因。
本文將比較珠三角和印度、東歐對外貿易結構與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珠三角是我國一個較為發達的區域經濟,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而東歐是轉型國家聯合體,屬於較為發達的經濟。這三個地區的對外貿易結構有各自的特點,如果只考慮整體貿易結構的比較,選擇印度、東歐與珠三角比較是有牽強之處的。本文更關注的是貿易結構後面所體現的國際競爭力的差異,希望分析珠三角在國際商品貿易市場所面臨的競爭,比較的對象應該盡可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印度、東歐代表了不同類型的經濟體,也代表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我們還將引入與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的比較,這有助於全面了解珠三角對外貿易的情況。此外,印度和東歐在要素稟賦、勞動力資源等方面與珠三角有很多相似之處,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互補性較弱,而競爭性較強,這兩個地區是珠三角非常重要的競爭對手。由此,本文主要選擇印度和東歐與珠三角做比較分析。
本文根據1995年以來三個地區詳細的對外貿易數據,從不同方面對三個地區對外貿易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我們首先將國際貿易商品在SITC三位數分類的基礎上按照技術含量分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四大類產品,從整體上分析三個地區對外貿易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接下來選擇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出口結構相似性、主要貿易國等不同指標考察三個地區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差異和變化及其背後的原因。
二、數據說明、商品分類與指標構建
(一)數據說明
本文的數據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珠三角9個城市的進出口數據和印度、東歐的進出口數據。前者來自廣州海關,數據為HS四位數分類,將所有貿易商品分為約1200餘種;後者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資料庫(COMTRADE),數據為HS六位數分類,將所有貿易商品分為約5600餘種。珠三角的具體范圍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地級市①。由於我們研究的時間跨度為1995年到2005年,其間,廣東省經過了幾次行政區劃調整,本文將順德、南海並入佛山,將番禺並入廣州,這個調整適應從1995年到2005年的所有年份。由於廣州海關提供的數據覆蓋了廣東省所有的縣級行政單位,這個調整不影響數據質量。
本文為簡化問題的分析,只考慮東歐5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轉型經濟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對東歐5國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時,會涉及5國內部貿易的問題,分析發現5國之間的內部貿易額並不是很大,因此,本文認為整體分析時不剔除內部貿易是個更好的方法,既保持了數據的完整性,也更能反映東歐國家對外貿易的特點。
(二)貿易商品分類
本文參考OECD(1994)和Lall(2000)的研究,首先將HS四位數分類商品和HS六位數分類
商品整合為SITC三位數分類商品。由於統計標準的變化,為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有一些商品我們無法對其進行整合歸類,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總額占所有貿易額的比例非常小,不會對結論產生影響。接下來對按照SITC三位數分類的二百多種商品重新分為資源密集型產品(PP)、勞動密集型產品(LT)、資本密集型產品(MT)和技術密集型產品(HT)四個大類。資源密集型產品主要指沒有經過任何加工過程的原材料以及經過簡單加工用作直接消費或工業中間品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紡織品、服裝、鞋類產品以及簡單金屬加工品、玩具及塑料製品等,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包括摩托車、汽車等自動化產品,化學品、纖維、鋼鐵等加工工業品以及機械、船舶、發動機等工程類工業品,該類產品的技術含量雖然不是太高,但規模經濟非常突出,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包括電子電信類產品以及醫療器械、光學儀器、航空產品等技術密集型產品。
三、整體情況與出口商品技術結構比較
首先看對外貿易的整體情況。表1列舉了3個區域1995年到2005年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珠三角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非常突出,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佔全國的比重都在25%到35%之間。近些年隨著長三角等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珠三角的相對地位有所下降,但實力仍然非常強大。印度的對外貿易總額明顯要比珠三角低很多,尤其出口方面,2005年,印度出口額為1034億美元,而珠三角出口額為2238億美元,東歐5國的貿易額則比珠三角規模要大,2005年出口2906億美元,進口3197億美元。此外,珠三角2005年有415億美元的高額貿易順差,而東歐和印度則分別有291和46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相對於貿易額,印度的貿易逆差非常大,佔到了當年出口額的45%。
按照前面的分類方法,我們詳細分析3個地區商品技術結構的變化。圖1表明了3個地區出口商品技術結構的變化。3個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珠三角地區的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且出口結構不斷優化。1995年到2005年,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由224億美元上升到624億美元,但所佔份額由45%下降到21%,勞動密集型產品繼續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優勢,不過相對地位在下降,出口份額越來越小。相應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由100億美元上升到974億美元,增長速度非常快,占珠三角地區總出口的份額更是由20%上升到44%。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相對地位發生了逆轉,出口商品技術結構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由7.6%繼續下降到4.1%,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出口份額10年來基本維持20%的份額,幾乎沒有變化。這也反映出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模式與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差異,珠三角地區毗連港澳,是我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沒有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工業基礎,最初的發展就是以引進外資為主,這使得珠三角地區的重工業發展相對滯後。最近幾年,廣東省石化、汽車、船舶工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廣東省的工業總產值構成中,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森工造紙和建築材料這5個輕工業產業的工業產值總和所佔比例由2000年的27%下降到2005年的18%,電子信息、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化工和車輛製造業的工業總產地方經貿值所佔比例由2000年的44%上升到2005年的55%。
近年來,印度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印度軟體業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圖1可以看到,印度的出口商品技術結構一直以來都停留在較低水平,出口以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還非常有限。1995年以來,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維持在45%左右,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近年來,其出口份額還有緩慢上升的趨勢,2005年達到47%。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佔35%左右的出口份額,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佔了印度總出口額的80%,相應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就非常少,尤其技術密集產品出口份額還不到4%。整體來看,印度的出口結構還處於以資源換外匯、以資源換技術的階段。10餘年來,其出口結構基本沒有什麼變化,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仍然非常低,一直到2005年,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仍然佔到76%,從對外貿易這方面,印度與中國的差距還非常大。
東歐5國的出口明顯反映出轉型經濟的特點以及歐盟內部產業分工的結果。如果將歐洲看作一個有完整齊全的工業門類的完整的經濟體,,東歐的產業發展在歐洲整體上處於較為低端的位置。從其出口結構來看也反映出這一點,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1995年時各佔30%的出口份額,2005年時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各佔20%的出口份額。此外,由於有良好的重工業基礎,東歐國家在重工業發展上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這使得重工業成為這些國家的支柱性產業。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出口份額不斷上升,表現出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出口額由1995年的300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010億美元,出口份額也由23%上升到35%,增長速度非常快。相對而言,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東歐的發展缺乏比較優勢,所佔的出口份額比較小,不過,這些年的發展速度較快,出口份額也由1995年的6%上升到2005年的14%。
表2所列舉的1995年和2005年珠三角、印度和東歐地區按照HS兩位數分類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商品,同樣反映了三個地區最近11年來出口結構的變化。珠三角地區1995年排名前5位的出口商品為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84、85)和勞動密集型產品(62、64、95),到2005年,機電產品的優勢進一步加強,鞋靴服裝類產品(62、64)出口排名已經退出前5,而技術含量較高的光電產品和精密儀器(90)的出口則大幅度上升,躋身前5,出口結構有了很大的提升。印度的出口額排名前五的商品中,1995年包括三種資源密集型產品(03、10、52)和兩種勞動密集型產品(62、71),2005年同樣包括三種資源密集型產品(26、29、27)和兩種勞動密集型產品(62、71),不過,1995年的三種資源密集型產品都是農產品,而2005年則是經過簡單加工的工業原材料,出口結構還是有一定的變化。東歐重工業產品出口在行業上並不是太集中,1995年
有車輛(87)和鋼鐵(72)出口額進入前5,在重工業產品出口份額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 2005年反而只有車輛(87)的出口額進入前5。此外,東歐在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上則較為集中,機電產品(84、85)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其出口額在1995年和2005年均排名前5。
四、對外貿易競爭力比較
本文用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指數和出口結構相似指數比較3個地區的對外貿易競爭力。為體現3個地區在不同國際市場競爭程度的差異,本文還將分析3個地區主要的出口貿易國。
(一)相對顯示比較優勢
我們可以分別計算珠三角相對於印度和東歐在整體上以及在各類產品上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圖2表明了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和印度的出口顯示比較優勢。
整體來看,1995年到2002年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的顯示比較優勢呈下降趨勢,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2年的5.0,而2002-2005年表現比較穩定,維持在5.0左右。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在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由2.8下降到1.4,資本密集型產品的下降幅度更大,由4.4下降到0.9,是造成整體相對比較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則經歷一個先下降後勢。圖2表明了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和印度的出口顯示比較優勢。
整體來看,1995年到2002年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的顯示比較優勢呈下降趨勢,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2年的5.0,而2002-2005年表現比較穩定,維持在5.0左右。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在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由2.8下降到1.4,資本密集型產品的下降幅度更大,由4.4下降到0.9,是造成整體相對比較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則經歷一個先下降後上升的過程,有一定程度的波動。綜上分析,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出口產業的差距集中於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2005年,東歐的汽車等產品的出口已經達到369億美元,重工業產品的出口份額達到35%,重工業產品成為東歐最重要的出口產品,而珠三角地區在這方面的差距還比較大。
珠三角地區相對於印度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整體上一直呈上升趨勢,11年以來,由15.5上升到24.5,領先優勢較大,而這種優勢主要來源於技術密集型產品,其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從4.0上升到16.3,增加了3倍。實際上,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還有輕微下降,這種下降是珠三角地區出口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必然後果,表明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重要性在不斷下降。當然,我們也有必要審慎的看待這個結論,對此做如下兩點說明。(1)珠三角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的比重非常高,但這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結論。1997年,珠三角出口中有84%的份額是加工貿易,2005年出口中仍然有76%是加工貿易(楊汝岱,2007),而印度由於國家政策的限制,加工貿易的比例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高估珠三角地區對印度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但是,11年來,在加工貿易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珠三角對印度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卻迅速上升,這反映出本土企業競爭力有很大的提升,姚洋和張曄(2007)的研究也表明了類似的觀點。(2)整體來看,珠三角對印度的領先優勢主要來自於技術密集型產業,但這種領先優勢並沒有相對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由4.0上升到16.3所反映的那麼大。這一方面是由於加工貿易的原因,更主要是因為本文只分析貿易商品所造成的局限性。對貿易商品的分析只能反映兩個地區在製造業產品出口競爭力上的差異,很多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並不能得到體現,很多不參與貿易而技術含量非常高的產業的競爭力也不能得到體現。印度有非常好的高等教育體制,有一大批優秀的高級人才,這是珠三角所無法比擬的,但是這種優勢並不能在對貿易商品的分析中體現出來,印度的軟體產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產業內貿易指數
表3分別計算了珠三角地區、印度和東歐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所佔的比例。由於資源密集型產品絕大部分直接用於消費或作為原材料用於生產更高層次的產品,其產業內貿易的比例沒有太大的意義,本文不做分析。
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內貿易的比例是最低的,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業內貿易比例非常低,且由1995年的0.18下降到現在的0.10,這表明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品對外貿易已經完全進入產業發展成熟階段。印度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例比較低,但呈現上升趨勢,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印度的出口以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印度人口基數大,消耗的資源越來越大,近些年來,對石油等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使得印度對部分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進口增加,導致產業內貿易比重上升。此外,印度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例也在上升,表明印度在少量出口重工業產品的同時,還在進口一些必要的生產加工設備,提高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東歐的產業內貿易的比例非常高,尤其重工業產品,這是否也如國內很多學者所指出的,是進口了大量的中間品,經過簡單加工、重組而出口最終產品,而東歐國家只是獲得較少的加工裝配費用,並沒有獲得較到的產品附加值呢?東歐國家是否有淪為「歐洲工廠」的可能呢? 此外,東歐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例也較高,更詳細的分析發現,這實際上由於東歐國家從俄羅斯等國大量進口石油等原材料,而出口了大量經過簡單加工的初級製成品和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三個地區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比例都非常高,這是生產模式與國際分工的結果。低技術含量產品的生產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資源、勞動力等稟賦,生產過程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和團隊協作,這可以用傳統的比較優勢來解釋其國際分工。但是,高技術產品生產有很大的不同,規模經濟、不完全市場競爭構成了國際分工的主要原因。尤其現在的國際貿易體系中,跨國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地位日益上升,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單獨生產某種高技術產品的現象非常少見,國際分工決定了一種產品的不同零部件將會由不同的企業乃至不同的國家生產,正是這種生產模式使得技術密集型產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
1990年代中期以來,很多人質疑珠三角外向型經濟,由於加工貿易的比重過高,對外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本地的企業只是收取少量的加工和裝配費用,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並沒有真正提高。從本文的研究來看,這些質疑是沒有足夠的依據的,至少在和印度、東歐的比較中,珠三角的產業內貿易所佔的比重並不是很高,在3個地區中甚至還是最低的。更重要的是,1980年代從加工貿易開始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由此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不斷得到提升,形成良性循環(姚洋、張曄,2007)。
(三)出口結構相似指數
我們分別計算珠三角地區、印度、東歐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相似指數,和發達國家的比較,可以很好的體現一個經濟體現在所處的階段,此外,我們還計算了印度、東歐相對珠三角的出口結構相似指數。
由表4可以看到,與發達經濟的出口結構相比,印度的相似性最低,所處的發展階段也最低。相對而言,印度與美國的出口相似指數要高於與日本的出口相似指數,這可能是因為印度和美國同為大國經濟,出口商品的產業集中度較低,而日本更加註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珠三角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相似性在0.35左右,且呈輕微下降趨勢,這應該與我國區域經濟產業分工有關。珠三角地區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整體參與世界經濟競爭的同時,也是整個中國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國產業布局中有特定的定位,不可能和一個國家一樣要求工業門類齊全,這樣就使得珠三角地區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相似性較低。東歐是一個以國家為單元組成的較大的區域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也較高,相對而言,其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有更大的相似性。此外,我們還分析了印度和東歐與珠三角出口結構的相似性。印度與珠三角的出口結構相似性較低,且在不斷縮小,實際上,這從前面的出口結構也可以看出來,印度的出口越來越偏向於資源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珠三角的出口則越來越偏向於高技術產品。整體來看,珠三角地區對印度有較大的優勢,且這個優勢還在不斷擴大,但與東歐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主要貿易國比較分析
表5列舉了2005年3個地區主要的貿易夥伴。珠三角的對外貿易主要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來實現,出口的主要市場是香港和美國,進口則基本來自香港。2005年,珠三角地區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為1823和2238億美元,而對香港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就有1480億和1355億美元,由此可見香港在珠三角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於香港轉口商品的主要流向國為美國、日本、韓國及歐盟國家,我們可以認為珠三角出口商品最主要的目的國還是美國和日本。印度的出口商品主要出口到歐盟、美國和中東地區。印度向美國的出口商品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品為主,珠三角向美國的出口基本上都是機械、電子、精密儀器等產品,兩個地區在美國市場的競爭非常小。此外,印度和珠三角地區向歐盟的出口均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存在一定的競爭。
東歐的商品基本上都出口到歐盟國家,對美國、日本等市場的依賴性非常弱,在美國、東亞、東南亞市場和珠三角不構成競爭,但在歐盟市場和珠三角的競爭非常大,兩個地區往歐盟出口商品的同構性較強,這也許是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遲遲不能有效開拓歐盟市場的主要原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直以來,相對於美國和日本而言,我國和歐盟的經貿關系發展較為緩慢,除歐盟市場的產品准入門檻較高之外,在歐盟市場的競爭非常大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歐盟和美國不同,美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勞動力完全可以自由流動,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均衡,而歐洲有幾十個國家,包括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各國各地區的要素價格和生產成本不盡相同,能夠生產不同技術等級的產品,這就使得我國產品在不同的層次都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很難打開歐盟市場。
五、結論與擴展
本文對1995-2005年珠三角地區與印度、東歐對外貿易的發展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1)印度的出口結構還非常落後,以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且十餘年來幾乎沒有變化。珠三角的出口結構有很大的提升,出口商品由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向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與此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也繼續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東歐則受本身產業結構和歐盟內部分工的影響,以資本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2)顯示比較優勢分析表明,珠三角相對印度有較大的領先優勢,這種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密集型產業,東歐則在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對珠三角有一定的領先優勢。(3)相對於東歐和印度,珠三角產業內貿易指數比較低,尤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具備很高的國際競爭力,產業內貿易比例非常低;印度和東歐的產業內貿易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比例上升較快,兩個地區在出口重工業品的同時,仍然需要大量進口先進的生產設備,本身的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4)與發達國家出口結構的比較表明,印度所處的發展階段最低,而珠三角相對於東歐的差距仍然在於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5)在國際貿易市場,珠三角與印度的競爭比較小,兩個地區的出口結構相差甚大,而珠三角與東歐在歐洲市場的出口商品同構性非常強,有較大的競爭。
本文的所有結論都只是基於對國際貿易商品的分析,所反映的也只是對外貿易結構和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差異,而不是反映3個地區整體的國際競爭力。珠三角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印度的發展過程並不太重視引進外資,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不是太高,而東歐的發展是「內外並舉」,這種發展模式的差異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文的結論。珠三角經過近30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是現在面臨的重要問題。而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外貿依賴性非常高,因此,我們有必要詳細了解其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發展歷程與現狀,並與主要的競爭對手做出比較分析。這樣有助於珠三角對外貿易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相關政策的制定,實現珠三角地區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整體來說,本文僅是從宏觀的角度以貿易商品為基礎討論了珠三角對外貿易結構和競爭力,相應的政策含義也只是宏觀發展戰略方面的。而實際上,我們也許更關注某些微觀產業層次的對外競爭力與結構調整,這也是我們下一步需要進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