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告訴我有關—《白族的歷史淵源 地理分布 文化及風俗習慣》的資料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還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土家語也屬於漢語族。絕大部分操本族語,通用漢語文。元明時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漢字白讀」。使用漢字書寫,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沒答洞術豐富多彩。善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傳統飲茶方式。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嫻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它們都出於有名的「劍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藝術造詣很高,元明兩代王朝所取的高藝漆工,大都從雲南挑選;大理國的漆器傳到明代,還一直被人視為珍貴的「宋剔」。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帝國主義盜走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畫家張順、王奉宗的傑作。它將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用連續的短畫形式精妙的描繪出來,生動優美,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張盛溫創作的「大理畫卷」,被稱為「南天瑰寶」。該畫全長十丈,一百三十四開,以「護國人王經」為主題,畫著六百二十八個面貌不一樣的人像。筆法精緻嫻熟,工巧細膩,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珍品。 古典戲曲"吹吹腔"發展起來的"白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枯枯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 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時南詔歌舞即已流行到中原並列為宮廷樂。白族民歌分為白族調、漢調、長歌、白族小調、敘事歌等,流傳最廣的是白族調,其中又以大理、劍川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調最有代表性。它們常在山野間吟唱,節奏自由,曲調悠揚,純朴自然。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葯》、《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舉亂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根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所載,南詔時已有《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等記》的歷史著作。大理國時期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於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雖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史著作《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根據史籍考訂洱海地區歷史的,有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郡大記》,該書為另一白族學者李元陽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萬曆《雲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學家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匯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2l卷,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風俗習慣: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響白族地區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內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⑵ 白族村位於哪裡
白族人口約180萬人,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村佔地62.5畝。村內以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的白族傳統民居為主。「三坊迅桐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園茶社」、「戲台」、「本主廟」及大理「崇聖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鱗次櫛比,寬敞整齊。一條以經營精美工業品的「大理街」貫通南北,沿街設有民俗館和蝴蝶展館。
民居建築:
住房壩區多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結構的瓦房。邊遠山區多為竹蔑笆房和垛木房。
宗教信仰:
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信道教和原始宗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元明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禮儀習俗: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家裡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
語言:
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
婚俗:
當白族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棚昌肢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敬拜,然後請客吃飯。新郎鏈世、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人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服飾:
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文化: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醫學、史學、文學、戲曲、繪畫、雕刻、歷法、水利名揚古今中外。大理崇聖寺三塔、《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張勝溫《大理畫卷》、劍川石窟石雕等聞名中外。
飲食:
壩區以大米、小麥為主糧,副食主要是各種蔬菜和魚、肉、禽、蛋;山區主食玉米、蕎子、馬鈴薯等雜糧,喜好酸、冷、辣口味。白族待客熱情周到,請客通常招待「八大碗」。白族傳統「三道茶」堪稱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常用於接待尊貴的賓客。
歌舞:
民間藝術「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滿喜慶歡樂氣氛;民俗節慶活動有熱鬧歡快的「三月街」、「繞三靈」、「迎新娘」等。
節日:
傳統大小節日有三月街、繞山林、火把節、石寶山歌會等70餘個。
雲南民族村
怒族寨
滿族院
苗族村
拉祜族寨
景頗族寨
壯族村
僳僳族寨
哈尼族寨
回族村
布朗族寨
佤族寨
獨龍族寨
基諾族寨
阿昌族寨
蒙古族村
布依族寨
德昂族寨
瑤族寨
水族寨
藏族寨
納西族村
彝族村
雲南民俗博物館
⑶ 白族民風民俗資料
白族50字以內的民風民俗的資料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宴陵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的民風民俗資料(短一點的) 推薦參考: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慎猜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寬祥型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 *** 一周,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日活動。
【建築特色】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築和門窗雕刻以及正牆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築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築藝術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重的綜合藝術建築。白族門樓建築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築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塗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室內清潔、整齊,左右為卧室,當中為客廳,放有嵌鑲彩花大理石的紅木桌椅和畫屏......>>
白族有什麼習俗?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製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綉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系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綉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綉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系有黑藍布系腰或綉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綉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柳葉耳環。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後發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發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後,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和做客,才戴耳環鄲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後,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後,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後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後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後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周歲,要到本主廟祭祠。並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樑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日活動
1、春節: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後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
7、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安財門」後一周內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發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
白族的風俗有哪些? 30分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采。善於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傳統飲茶方式。
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系。早在公元1世紀(漢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帶。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這里設置了郡縣,公元3--4世紀,由於戰亂,不少漢族人曾避難來到白族地區,部分與其融合;公元715年由雲南東部遷到洱海地區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於白族。14世紀前後有不少屯軍的漢族人在此地,後來也與當地白族人融合。後來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後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別是大理國時期,白族便形成了一個大體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濟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後,大理臣服中央政權,受到內地漢民族文化,經濟的更多影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進一步發展。到了元代,這里己是很繁華的都市。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大理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代繼續延襲明代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葯》、《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重要節日
白族的節日頗多,除了和漢族一樣的春節、元宵、清明、端陽、中元、中秋等節日外,還有一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如繞三靈、小雞足歌會、三月街、漁潭會、栽秧會、火把節、石寶山歌會等,其中以石寶山歌會最富於情趣。
(1)石寶山歌會
每年農歷七月末尾三天,劍川以及鄰具雲龍、洱源、蘭坪、鶴慶、麗江等縣的禾族,達數萬人,匯聚到劍川石寶山的石鍾寺、寶相寺、海雲居和金頂寺四個地方的漫山遍野中,甚至在肅穆的寺內神像前,彈唱以白族情歌為主的對歌。有時歌逢對手,常常對唱幾天幾夜,難舍難分。歌會使原來並不相識的未婚男女青年結為終身伴侶。偶爾能見到自古遺流下的青年男女「野合」的習俗。
(2)白族火把節
每年農歷6月25日,是白族民間的盛大節日――火把節。
這一天,除舉行劃龍舟、賽馬外,最有特色的活動要數耍火把。火把是用干樹枝一類紮成或劈成的;凡洱海之的白族村寨,每村都有一棵大火把,扎火把的柴火和工作是由當年適逢有喜慶的一些家庭來組織的。火把節前幾天,幾家人便湊到一起......>>
白族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居住:
白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於雲南省各地及貴州省畢節地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縣。
語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種方言。絕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語言,並通曉漢語。
民族藝術: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節日: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每逢節日,除必備節日食品之外,還要進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動。年節最為隆重。自臘月起家家都要置辦年貨、殺豬、磨豆腐、舂餌塊和糯米粉。除夕時,各家主事人都要帶著飯菜、茶酒用托盤順著天地、大門、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順八進行祭拜。然後全家人吃團圓飯。隆重的團圓飯在餐桌中央擺一個大的銅火鍋,必上豬頭肉,周圍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餚。
祭祀:
中元節和祭天是專門祭祀性節日,特別是每年陰歷七月的中元節,是祭祀祖先亡靈的節日,如果是新喪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屆時要准備八大碗饌餚祭奠,其中有千張肉、排骨、酥肉、釀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膾魚包肉餡,每道菜不僅用料講究,做工精備,並且要富有觀賞價值。如是直系親屬或姻親戶,在發喪前還要做名為「三滴水」全席來弔唁。所謂「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禮(做成鳳魚獅象狀的菜餚)和八大碗三大類。
食俗:
白族通常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季節或節慶期間,則多加早點和午點,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常吃干飯,外出做活隨著攜帶盒飯,就地冷餐。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禮儀:
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即斟茶三道:第一道為純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紅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幾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進餐時,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白族的民族風俗 傳統節日
火把節搶升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火把節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禮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辱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婚禮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日常禮儀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
白族的風俗習慣 5分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民風民俗的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也就是祝人們步步高升了。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白族習俗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製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綉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系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綉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綉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系有黑藍布系腰或綉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綉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柳葉耳環。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後發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發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後,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和做客,才戴耳環手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後,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後,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後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後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後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周歲,要到本主廟祭祠。並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樑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日活動
1、春節: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後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
7、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安財門」後一周內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發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出棺送葬:出殯時,......>>
⑷ 白族的人數有多少急急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源鋒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謹斗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雹晌晌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據《2021中國統計年鑒》,白族總人口為2091543人,其中男性1054892人,女性1036651人。
⑸ 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蒙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18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為1600多萬人。
人口少的民族:
人口在百萬人以下10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傈、僳、佤、畲洞清、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
人口在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攜顫如塔吉辯啟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諾。
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7個民族: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
⑹ 56個民族人口排名
五十六個民族人口排名:
1、漢族:1220844520人
2、壯族:16926381人
3、回族:10586087人
4、滿族:10387958人
5、維吾爾族:10069346人
6、苗族:9426007人
7、彝族:譽瞎8714393人
8、土家族:8353912人
9、藏族:6282187人
10、蒙古族:5981840人
11、侗族:2879974人
37、毛南族:101192人
38、塔吉克族:51069人
39、普米族:42861人
40、阿昌族:39555人
41、怒族:37523人
42、鄂溫克族:30875人
43、京族:28199人
44、基諾族:23143人
45、德昂族:20556人
46、保安族:20074人
47、俄羅斯族:15393人
48、裕固族:14378人
49、烏孜別克族:10569人
50、門巴族:10561人
51、鄂倫春族:8659人
52、獨龍族:6930人
53、赫哲族慶並空:5354人
54、高蔽謹山族:4009人
55、珞巴族:3682人
56、塔塔爾族:3556人
⑺ 白族人 風土人情
1、傳統節日
三月街;火把節;繞三靈;石寶山歌會;劍川騾馬會;本主節;蝴蝶會;茈碧湖歌會等。
2、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鎮談,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3、婚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
4、日常禮儀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等。
5、娛樂活動
白族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有賽馬、盪鞦韆、耍麒麟、潑泥賜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6、飲食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如旅掘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等。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渣核包菜餚。進扭時長輩上坐晚輩侍奉。
(7)印度白族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特色飲食
1、砂鍋魚與砂鍋豆腐: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蛋卷、臘乾片、豆腐、玉蘭片、肉圓等按比例與弓魚(或鯉魚)放入砂鍋內,放好調料,文火燉制則成。若把主料魚換成豆腐和少量捲心菜,則成砂鍋豆腐。
2、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3、豬肝鮮:「將豬肝切碎,拌上鹽、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調味品。
⑻ 各民族人口是多少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襲手,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2.9533億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佔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佔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
55個少數民族人口數分組(單位:萬人)
人口在10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2個)
壯族 1617.88 滿族 1068.23
人口在1000—500萬人之間的少數民族(7個)
回族 981.68 苗族 894.01
維吾爾族 839.94 土家族 802.81
彝族 776.23 蒙古族 581.39
藏族 541.60
人口在500—100萬人之間的磨襲少數民族(9個)
布依族 297.15 侗族 296.03
瑤族 263.74 朝鮮族 192.38
白族 185.81 哈尼族 143.97
哈薩克族 125.05 黎族 124.78
傣族 115.90
人口在100—50萬人之間的少數民族(4個)
畲族 70.96 僳僳族 63.49
仡佬族 57.94 東鄉族 51.38
人口在50—10萬人之間的少數民族(13個)
拉祜族 45.37 水族 40.69
佤族 39.66 納西族 30.88
羌族 30.61 土族 24.12
仫佬族 20.74 錫伯族 18.88
柯爾柯孜族 16.08 達斡爾族 13.24
景頗族 13.21 毛南族 10.72
撒拉族 10.45
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少數民族(20個)
布朗族 9.19 塔吉克族 4.10
阿昌族 3.39 普米族 3.36
鄂溫克族 3.05 怒族 2.88
京族 2.25 基諾族 2.09
德昂族 1.79 保安族 1.65
俄羅斯族 1.56 裕固族 1.37
烏孜別克族 1.24 門巴族 0.89
鄂瞎禪兄倫春族 0.82 獨龍族 0.74
塔塔爾族 0.49 赫哲族 0.45
高山族 0.45 珞巴族 0.29
⑼ 白族的人數有多少急急
白族共有人口159.4萬人(1990年),
其和行中雲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000年帶棚激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其中民家人約90萬,勒墨人約30萬蠢襪,那馬人約14萬。
⑽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聚居於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白族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一直保持著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綉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又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綉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發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發型所特有的風韻。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於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綉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綉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綉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徵。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徵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綉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系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艷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艷,壩區白族相對較素。 白族婦女的衣飾堪稱造型與色彩調配的藝術傑作。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枯頌虧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 白族婦女的頭飾比較華麗,往往與其上身穿著相映成趣。不同地區的白族婦女所戴頭飾有不同特點。大理的婦女皆戴頭帕,未婚者編獨辮盤於頂,辮上多纏紅白絨線,左側垂有紅白絨線流蘇;已婚者多挽發髻,用臘大理市白族姑娘綉花服飾。 大理市白族中年婦女蠟染鑲邊服飾。染或扎染花布為頭帕。洱海東部地區婦女愛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上簪子,用綉花巾或黑布包沒神頭;劍川的青年女子則喜戴小帽或布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魚屬帽」之類;鶴慶一帶的白族婦女所戴帽子像個大圓盤,形狀別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婦女都愛佩戴耳墜,戴手鈞鐲。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為服飾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長褲、裹腿、草鞋、外罩黑領褂,或皮質或綢緞,質料考究,俗稱「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藍色長褲。 劍川縣白族服飾。白族服飾既是適應於白族人生產勞動、生活文化以及氣候特點的產物,又是秀麗的湖光山色潛移默化地對白族人審美觀念陶冶的結果,具有獨特的風格。在服飾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洱海東部地區)男子則外套鹿皮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同。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櫻雹黑絲絨領褂,右掖結紐處接「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編獨辮盤於頂,已婚者改為挽昌。海東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佐,或縮以管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劍川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布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或「魚尾帽」。大人小孩均喜報羊皮。約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內地城鎮婦女,多有纏足者。後來,隨著社會風氣的進化,已逐步廢棄。解放後,白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不斷提高,民族服裝也向著更有利於生產,更美觀大方的方面發展。
完善答案
忘不了 回答採納率:29.5% 2008-09-21 19:18 評價答案
是否解決問題(參與評價2次) 能 解 決: 1次評價成功原創加2!部分解決: 0次評價成功原創加2!不能解決: 1次評價成功原創加2!是否原創答案(參與評價0次) 原 創: 0次評價成功原創加2!非原創: 0次評價成功原創加2!
相關內容
•白族的相關資料!!!1個回答 白族的風俗習慣白族的風俗習慣的資料白族民族風俗的資料白族節日風俗的資料白族的風俗習慣作文關於白族風俗的作文白族風俗白族的民風民俗資料
其他答案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白族的先民,史稱「滇焚」、「叟」、「爨氐」、「白蠻」、「白人」、「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僳僳族稱之為「勒墨」。本族自稱「焚子」、「焚兒子」、「白尼」、「白伙」,意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有居民生息繁衍,過著半穴居生活。秦漢時期,洱海地區同內地關系日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漢王朝向這里大批移入漢民,將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這里。東漢時改屬永昌郡管轄。唐朝在此設立姚州都督府。後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奴隸制政權。又於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為主體「大理國」,並與宋朝以臣屬關系相處。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代繼續延襲明代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前,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在一部分山區尤其是高山地區,還保持著封建領主制、奴隸制以至原始公社殘余。農業是白族社會的主要經濟部門,在封建地主經濟地區,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佔有約60%~80%的土地,而人口佔90 9/6以上的農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農戶淪為貧雇農。地租剝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達七八成;高利貸、僱工剝削也很嚴重。商業資本比較發達,先後出現一些進口洋紗、洋貨和出口石磺、黃絲、豬鬃、茶葉的商行。白族商業資本是在地主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家又把商業資本轉化為土地資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國成立後,白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區,採取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方式,於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並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殘存著封建領主制的滬水、六庫等土司統治的白族地區,採取和平協商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貢等人數不多和階級分化不明顯的白族地區,沒有把民主改革作為一個運動來進行,而是發展經濟和文化,結合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環節的民主改革任務。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國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州工農業生產發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關市,由建國前的一個消費城市,發展成為滇西重要的工業城市;全州建立了電力、機械、汽車修配、化工、造紙、紡織、皮革、制榮等工業部門。1990年,全州工農業總產值達33453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3369萬元,農業總產值191162萬元;全州人均工農業總產值111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元。全州各鄉鎮都通了汽車。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白族人民已經有了一批數量可觀的教授、作家、醫生和各類科研人員。建國以前蔓延很廣的血吸蟲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現在白族地區已出現了生產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榮景象。 文化藝術 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並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蜀漢時,洱海地區已發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築蒼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數萬頃;修治高山梯田,創建了鄧川羅時江分洪工程。南詔有自己的歷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煒的《奇驗方書》等,都是總結了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嫻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它們都出於有名的「劍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藝術造詣很高,元明兩代王朝政府所取的高藝漆工,大都從雲南挑選;大理國的漆器傳到明代,還一直被人視為珍貴的「宋剔」。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帝國主義盜走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畫家張順、王奉宗的傑作。它將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用連續的短畫形式精妙的描繪出來,生動優美,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張盛溫創作的「大理畫卷」,被稱為「南天瑰寶」。該畫全長十丈,一百三十四開,以「護國人王經」為主題,畫著六百二十八個面貌不一樣的人像。筆法精緻嫻熟,工巧細膩,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珍品。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葯》、《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日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根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所??載,南詔時已有《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等記》的歷史著作。大理國時期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於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雖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史著作《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根據史籍考訂洱海地區歷史的,有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郡大記》,該書為另一白族學者李元陽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萬曆《雲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學家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匯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2l卷,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遊行一周,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日活動帲麎髀珙湘 回答採納率:26.1% 2008-09-21 19:23 白族 人口數量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 分部地區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 地理形式 目前我國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較集中,80%以上聚居在雲南境內位於洱海之濱、又有金沙江橫貫東西的大理地區,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 民族語言 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民族服飾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曰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曰,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曰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一周,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曰活動。マ憂郁的耀マ 回答採納率:10.8% 2008-09-21 20:19 白族 人口數量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 分部地區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 地理形式 目前我國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較集中,80%以上聚居在雲南境內位於洱海之濱、又有金沙江橫貫東西的大理地區,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 民族語言 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民族服飾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曰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亞洲第①帥 回答採納率:23.1% 2008-09-24 20:32 白族人口為1858063人率: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