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階級是如何劃分的

印度階級是如何劃分的

發布時間:2022-02-23 12:06:17

㈠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1)印度階級是如何劃分的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㈡ 印度的種族等級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拓展資料: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㈢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劃分的

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3)印度階級是如何劃分的擴展閱讀:

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

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

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㈣ 印度階級劃分婆羅門

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包括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但是在首陀羅之下,還有戰俘後代組成的達利特,也被稱為「不可接觸」的賤民。外國人來到印度,盡管不屬於種姓制度,但是也會被帶入到種姓制度當中,而判斷所處等級的最簡單方式是膚色,所以膚色越白,等級越高。

印度種姓制度已經流傳了3000多年,雅利安人入侵並佔領了印度,開始實行種姓制度,作為征服者,雅利安人占據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等級,被征服的原住民中的貴族也成為剎帝利,而普通人只能成為吠舍甚至是首陀羅,等級最低的的達利特是戰俘極其後代。

印度溫度高,原住民膚色黝黑,但是雅利安人來自歐洲平原,皮膚白皙,所以高種姓的膚色更加接近歐美人,從外觀很容易判斷出所在的種姓制度等級。除了膚色以外,財產也是判斷制度的重要標示,尤其是婦女,高種姓女子往往穿金戴銀,服飾華麗。低種姓女子則穿戴寒酸。

歐美國家的白人如果前往印度,會自然而然成為等級最高的婆羅門,至少也是剎帝利,因為膚色更白,而且普遍富裕,印度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在心理上印度自覺低人一等。華人在印度,通常會處於第二等級的剎帝利,因為華人雖然不是白種人,但是膚色並不黑,而且能夠去印度旅遊生活的,普遍比較富有,富人在任何國家都會有較高的地位。

印度早在1947年獨立時就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不過在偏遠地區,甚至是大城市,仍然影響著印度社會,如果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須首先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印度平民已經無力抗爭,按照印度教的說法,只要今生苦行,來世就可以成為高種姓,這也是印度人安於現狀的原因。如果喝一口恆河聖水,來世很可能成為高種姓。

㈤ 印度人分為幾個等級

問問
印度人分為幾個等級
最佳答案
分類
這些行業包括以下幾種:
掃街及清潔旱廁
理發
鞋匠
皮革加工
洗衣服
捕魚
歷史
賤民的來源不可考:他們可能是南印度人來到印度次大陸以前的原住民,也可能是罪犯,也可能是犯了事的戰俘,甚或是不理種姓制度限制而進行的跨種姓婚姻及其後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論男女雙方原來的種姓為何,只要其中一方為賤民,其後裔皆為賤民。
由於這種賤民制度的嚴苛,使不少被劃為賤民的人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身為賤民,亦阻止了其他人與他們接觸的機會。在印度,有報告一位女子只是因為向一位達立特人給了一杯水,而被家公家婆帶到河裡脫光衣服,並被送到廟里接受酷刑和悔過。因此,聖雄甘地當年爭取印度獨立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廢除種姓制度。

㈥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按照階級區分的嗎

印度種姓制度來源於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從表面來看,種姓制度好像與階級有關,比如婆羅門、剎帝利是上層階級,吠舍、首陀羅是中下層階級。可事實上,種姓與階級卻不能完全劃等號。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也有一些印度專家認為,

種姓的核心其實就在於“潔凈”與“不凈”的宗教觀念

。許多人稱“達利特”為賤民,可達利特的真正定義是“不可接觸者”。如果僅僅是身份低賤,那麼從事低賤職業應該沒什麼問題,可達利特被高種姓認為是無比骯臟、嚴禁接觸的人。假設一個婆羅門出身的人身陷絕境,如果有一個乞丐對他施救,那他應該心懷感激。可如果對方是一個有正當職業的達利特,那麼這個婆羅門就該寧死也要拒絕施救,否則他就會被達利特所污染,自己也會成為達利特。

進入現代社會後,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廢除種姓制度。然而留在人們心中的種姓觀念卻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㈦ 古印度階級的詳細介紹

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後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㈧ 印度種族等級制度

(婆羅門)

首先,讓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種姓的差別。婆羅門地位最尊崇,因為在遠古時代雅利安人尊崇神權,婆羅門僧侶具有天然的神聖性,也是少數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群體,因此被認定為第一種姓,神聖不可侵犯。即便到了現在,重要的宗教儀式依舊由他們主持,婆羅門階層在印度的教育,文化界勢力很大。

其次是剎帝利,不管是實行軍事民主制的原始社會末期還是到了中世紀封建時代,國家的武力階層和行政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剎帝利階層的人是天生的軍人和公職人員,君主。他們直接管理世俗社會,因此位居第二種姓。

再次是吠舍和首陀羅,他們是商人,手工業勞動者和農民。比如,印度總理莫迪,家裡以前是賣油郎,標準的吠舍階層。他們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也是古代社會中的良民,構成了社會的中下層。與吠舍不同的是,首陀羅在古代大多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半奴身份,不屬於自由民。今天在印度看到的小商販,司機,大商人基本都是吠舍和首陀羅。
(吠舍)

當然,最可憐的是達利特。在印度教社會中,達利特屬於最底層的人,即便到了現在,達利特也被人看不起。人們認為欺負達利特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很難去做良民能從事的職業,大多數從事屠宰,喪葬,排污工作。

對於大多數印度人來說,想知道另一個人屬於什麼種姓,只要知道對方的姓名就可以了。印度人的名字都和他們的職業,祖先,居住地息息相關,具有特殊含義。

有些人的姓氏意思是「國王」,「勇猛」,「戰士」或者「宰相」,那麼他一定是剎帝利。有些人的姓氏是「富有四海」,「儲蓄」,「財富」,那麼他一定是吠舍階層。而姓氏的含義中包含了學問,神袛,宗教相關的詞彙,那麼他一定是婆羅門。

沒有人會傻到改變姓氏,因為你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種姓。只要外人詢問你的家庭條件,你兄弟姐妹結婚,就讀的情況一下子就知道真偽了。假冒高種姓即便被打死都不奇怪。
(達利特)

大多數印度人就是通過姓氏判斷種姓的,甚至有些印度人也會詢問外國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印度的穆斯林,錫克教徒不屬於印度教種姓制度的范疇,但實際上人家也有默認的身份。高等級的穆斯林「阿什拉夫」是古代突厥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波斯征服者後裔,他們做功可以去清真寺內部,而低等級的人就只能在門外。至於錫克教徒,他們和拉起普特人一樣以武力起家,被默認為是剎帝利種姓。

㈨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樣劃分等級的

婆羅門 神職人員
剎帝利 貴族之人[國王也屬於這個等級
吠舍 普通民眾,商人之類的
首陀羅 奴隸、俘虜
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

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

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

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後,雅利安人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先進文

化,由游牧轉為定居的農業生活,並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

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

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

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

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

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

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

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

的。在婆羅門的經典《吠陀》中,波羅門把種姓制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

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

腳製成了首陀羅。婆羅門僧侶還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

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因此,對於廣大勞動者和奴隸來說,應該逆來順受,放棄斗

爭,遵守奴隸主階級制定的「達磨」,即所謂的「法」,以免加重來生的災難。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

傳,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兒子,為了確定人間各種人在社會上的應有次序,確定婆羅門和其他

種姓的義務,便制定了這部法典。其實,這只不過是奴隸主用來欺騙勞動人民的謊言。

摩奴法典首先確認婆羅門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

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

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為了鎮壓低級種姓吠舍、首陀羅的反抗,摩奴法典還規定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低

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比

如,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

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羅罵

了,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

那;侮辱吠舍,罰款25帕那;侮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

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凈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

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

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

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

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

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

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

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凈身儀式。

總的說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但是,由於鮮明的階級關系被掩蓋

在等級的劃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階級界限,在勞動人民之間製造隔閡和對立,不利於他

們團結對敵。此外,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從而阻礙了

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種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會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

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

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復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

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達幾千萬人。

㈩ 請問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否分為四大階層

印度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二為印度教徒,其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閱讀全文

與印度階級是如何劃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旅遊攻略哪裡最好 瀏覽:560
越南水族魚缸哪裡好 瀏覽:350
北京離伊朗多少公里 瀏覽:549
越南苗鄉帶什麼 瀏覽:617
中國最慘的帝王墓在哪裡 瀏覽:11
中國人在印度被搶怎麼辦 瀏覽:598
英國人自嘲的紀錄片叫什麼名字 瀏覽:14
英國曼聯球隊成立於什麼時候 瀏覽:201
中國民眾是怎麼抗擊疫情的 瀏覽:269
印尼polo為什麼這么便宜 瀏覽:787
印度盧比銀幣在哪裡 瀏覽:445
伊朗打美國有多少勝算 瀏覽:354
為什麼伊朗最高軍階只有少將 瀏覽:940
越南現在是什麼政策 瀏覽:187
印尼新娘條件怎麼樣 瀏覽:168
越南評論中國歌曲為什麼好聽 瀏覽:393
義大利哪個城市新冠最嚴重 瀏覽:647
伊朗擊落無人機是什麼型號 瀏覽:561
義大利面番茄肉醬哪個牌子好 瀏覽:870
和平精英國際服訓練場的吉利服在哪裡 瀏覽: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