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銅時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薩拉斯瓦提精神
在古代印度吠陀梵文經典的《梨俱吠陀》中,每一位神都有一首贊美詩旁凱,薩拉斯瓦蒂女神被尊為一位具有治癒舉啟伍和凈化能力的女性神.
因此薩拉斯瓦蒂也被稱為河流,她體現了智慧、音樂、語言和自我凈化.
Ghaggar Hakra河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條常年受季風影響的河流,被認為是神話中的薩拉斯瓦提河,它與恆河和亞穆納河匯合,這兩條河都被認為是神聖的河流.
因此,印度河流域文明也被稱為薩拉斯瓦提文明,為紀念「河流女神」薩拉斯瓦正或蒂,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遺址.
印度河流域位於 *** 海、山脈和南亞西北部沙漠之間,從今天的阿富汗東北部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古埃及、克里特島(克里特島)和美索不達米亞青銅時代是同時代的,特別是埃蘭文明.
在蘇美爾語文本中,印度河流域的人被稱為「Meluhhaites」,而印度河流域被稱為「Meluhha」.
對於一個被歸類為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300年至1200年)的古代文明來說,它要麼是熔煉自己的銅,然後與錫或其他金屬合金化來生產青銅,青銅時代的文明具有技術優勢,因為青銅是一種硬金屬.
除了冶金的進步,青銅時代的文明也通過原始文字的出現而得以確認.
在一篇古代起源的文章中,娜塔莉婭·克里姆扎克討論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而不是以前認為的5500年,因為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的年代,500萬人在印度河流域和平地生活、工作和繁榮,在那裡,哈拉帕、莫亨喬·達羅(現代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拉希加爾希(Rakhigarhi)被確定為青銅時代文明的主要中心.
他們是獨立的城邦還是更大王國的一部分還不完全清楚.
考古發掘始於1861年,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直在進行,這表明這些城市擁有廣泛的排水和供水系統,以及泥磚住宅和大型行政建築、冶煉爐、糧倉和船塢的城鎮規劃印度河流域文明,閱讀更多…,喜歡這個預覽,想繼續閱讀嗎?你可以!加入我們(方便,即時訪問),看看你錯過了什麼!!所有高級商品均提供全套服務,可立即訪問.
,以一杯咖啡的價格,你可以在古老的起源溢價獲得這些和所有其他的好處.
而且-每次你支持AO溢價,你都支持獨立思考和寫作.
上圖:比斯沃普·甘古利(Biswarup Ganguly)(CC by-SA 3.
0)的《印度河流域透視圖》(Ins Valley Diorama),米奇·皮斯托瑞斯博士(Dr Micki Pistorius),米奇·皮斯托瑞斯(Micki Pistorius)是南非心理學家、作家和記者.
小時候,米奇天生的好奇心得到了父母的培養,並發展成為對歷史、藝術和文學永不滿足的興趣.
她對歷史、考古學和人類的熱情.閱讀更多.
Ⅱ 印度神話故事的印度神話-導言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大約公元前 25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城市化文明,除了後人發現有居住房屋、農牧業生產等的遺跡,還留下文字印章。古代印度廣闊,包括現在的南亞次大陸,即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他們稱自己為「贍部洲」或「婆羅多國」。古代中國人稱他們為「身毒」、「天竺」等,唐代時統一為「印度」。
古印度到公元前 18 世紀時,逐漸被異族侵略,到公元前 15 世紀左右,從中亞來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印度,建立起新的印度文明,他們被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這些人進入印度河流域以後,過著部落制的氏族生活,他們先征服了當地上著居民,然後又各自到相兼並,這樣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小王國,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階級分化,在印度出現了一種按等級劃分階層關系的制度:種姓制度,按種姓制,印度社會成員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種姓稱婆羅門,包括祭司階級,掌管宗教事務;第二和姓稱剎帝利,包括武士,掌握軍政大權;第三種姓稱吠舍,是平民階層,主要從事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主要是些奴隸和僕人,從事農業、捕漁等技藝,專為上層階級服務,前兩種姓為統治階級,後兩種姓為被統治階級。種姓的產生促成了婆羅門教的最終形成(約公元前 1000 年)。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種姓制度的逐漸完善,正當列國紛爭不斷之時,摩揭陀國出類拔萃,在公元前 364 年時,統一恆河流域和印度中部地區,建立起難陀王朝。然而這個王朝很不穩固,約公元前 324 年,旃陀羅芨多推翻難陀王朝,建立起強大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國王是第三代王阿育王,他不僅統一了大片印度國士,還使印度第一次成為歷史上的統一帝國。以後印度歷史上又經歷了幾度的統一、分裂、統一,到公元十八十九世紀才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即英屬殖民地時期。
按照印度歷史發展,其文學進程被分為幾大時期,這里我們僅以古代文學為主。按通常的分法,它包括吠陀時期(公元前 15-前 4 世紀)、史詩時期(公元前 4 世紀-公元 3、4 世紀)、古典梵語時期(公元 1 世紀-12世紀)。吠陀時期的文學主要包括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以及闡述這四部分本集的各種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四部吠陀本集產生於公元前 1500~前 1000 年左右,用詩體寫作,語言為吠陀語。後一類闡述書約產生於公元前 1000~前 400 年,由散文創作,用的是吠陀語言演變而成的古梵語。這兩類書統稱為吠陀文獻,當時還有一些與此有關的著作,如語音學、禮儀學、法律學等方面的專書。這些著作產生於婆羅門祭司階層,多表現神話宗教故事,目的是為婆羅門階層唱贊歌。
史詩時期的文學以兩大民族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為主,此外還有屬南方達羅毗荼語系的詩歌文學和巴利語的佛教文學。兩大史詩都是用梵語寫成,其作者為屬剎帝利種姓的蘇多階層,雖書中分別標明作者為毗耶娑和蟻蛭,但後人認為他們只不過是原始形式的作者,或在史詩編撰中起過重要作用的人。事實上,兩大史詩是集體創作、匯編的。《摩訶婆羅多》約十萬頌,產生於公元前 4 世紀至公元 4 世紀;《羅摩衍那》約二萬四千頌,產生於公元前 4 世紀至公元 2 世紀。兩大史詩主要歌頌了英雄事跡和帝王傳說,顯然它們也是為上層種姓階級服務的。
古典梵語文學上承兩大史詩和佛教文學,又出現了許多與宗教有關的文學,婆羅門教、佛教文學進一步發展,還有耆那教文學、俗語文學。此外,梵語文學中的戲劇、故事、小說以及文藝理論方面也興盛起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的梵語已不再只是宗教語言,它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語言形式,而為文學家所運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大批以往世書命名的神話傳說作品,現存 18 部大往世書和 18 部小往世書。這 36 部書雖以神話為主,但包含有豐富的宗教、法律、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它們實際上是一套古印度的網路全書。
在整個古代印度文學中,神話傳說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從吠陀文學到古典梵語文學時代,每一時期的重要文學作品基本上都與神話傳說有關,可以說印度神話傳說的數量在世界上是據第一位的,其現存神話資料也是任何國家都不可比的。印度古代神話之所如此發達,這主要與印度宗教發達有關。宗教與人類原始崇拜有關。人類早在氏族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對大自然缺乏認識,於是便寄託神祇,有了神,人們便有了宗教,古印度的祭司把婆羅門教視為自己唯一的信仰,他們一生就是從事宗教禮儀活動的,為了鞏固自己的宗教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來崇拜他們,這些祭司便利用原始的神的故事來編撰出適應婆羅門教祭司的教本,4 部吠陀本集就是婆羅門祭司的創造。隨著婆羅門種姓地位的提高,他們更加著意地推廣吠陀本集,傳播其中的神話思想。到公元前 4 世紀以後,一些由婆羅門種姓與剎帝利種姓結合所生的子女也繼承先輩的傳統,開始為上層種姓及帝王歌功頌德,這些所謂的蘇多階層便是兩大史詩的創作者,他們還把吠陀時代的多神崇拜發展為三大主神崇拜,目的是為了提高婆羅門及剎帝利種姓的地位,為帝國統一服務。此外印度古代的書寫材料落後,任何作品都保存不長,所以始終保持口傳的方式,這種口傳文學為神話傳說的傳播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加之古印度史學不發達,許多真實歷史記載不下來,而在流傳中被人添油加醋,即使有歷史,經多年口傳,也被神話化了。因此,在整個古代的印度文學中,神話文學是絕對重要的內容。
Ⅲ 因印度河流域的文化興起而產生的神話是什麼神話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Ⅳ 世界神話九大神系是哪九個
世界神話體系只有5個,分別是:
一、中國神話
中國神話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幻想,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神話通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盯啟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根據中國神話學專家袁珂的分類,可分為「神話、傳說、仙話」三種,而在晉代起,中國文學史上又出現「志怪小說、神魔小說」的類別。
二、古印度神話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蔽知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三、古希臘神話
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以前,它在希臘原始初民長期口頭相傳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後來在《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神譜》及古希臘的詩歌、戲劇、歷史、哲學等著作中記錄下來,後人將它們整理成現在的古希臘神話故事,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
四、北歐神話
北歐神話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凱並如區所特有的一個神話體系,其形成時間晚於世界上其他幾大神話體系,北歐神話的口頭傳播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紀,首先在挪威、丹麥和瑞典等地方流行,公元7世紀左右隨著一批北上的移民傳至冰島等處。
地理學上的北歐,包括今日的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和芬蘭等國,但一般所稱的北歐神話並不包括芬蘭,因為芬蘭有自己的神話。
五、古埃及神話
埃及神話同時也是古埃及宗教。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播以前,古代埃及人所信仰的神體系與宗教。因為古代埃及人的信仰差不多經過3000年歷史,其中出現多次大變化,埃及神話與希臘或羅馬神話最大的區別是埃及神話中大部分的神明都是人身動物頭。古埃及人的信仰屬多神教類,且多半都可以動物來作為其象徵。
Ⅳ 創世神話的各國神話
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以盤古故事最為著名: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藝文敬仔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歷紀》)這是一則典型的卵生神話,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卵中誕生出來的,這種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種普遍的生命現象,先民們由此設想宇宙也是破殼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話對中國的陰陽太極觀念有極重要的影響。同時,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過程也反映了先民對人類自身力量的堅定信念。
盤古不僅分開了天和地,同時也是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締造者。另一則神話說他死後,呼吸變為風雲,聲音變為雷霆,兩眼變為日月,肢體變為山嶽,血液變為江河,發髭變為星辰,皮毛變為草木……。
這種「垂死化身」的宇宙觀,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對應關系。中國古代關於宇宙萬物的神話還有多種表達形態,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個太陽,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個月亮等。《山海經》中所記錄的燭龍之神,他的生理行為就直接引發了晝夜、四季等自然現象。這些都表明了先民對宇宙等自然現象積極探索的精神。 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誕生後就一直生活在高天原上,但是高天原太清靜、太超脫了,他們常常感到氣悶無聊。一天,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閑逛到天浮橋上。這天浮橋橫卧在天海之間,上面是渺渺的天國,下面是茫茫的大海。走著走著,二神突發奇想,商量說:「我們何不在這波濤洶涌的大海上創造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樂土呢?」說干就干,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一起握住一支鑲著美玉的長矛,齊心協力向大海扎去,扎到底後又猛力往上一提。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股巨大的水柱沖天而起,而後又奇跡般地朝下倒灌,海水中的沉積物慢慢地凝聚、堆積。頃刻間,無邊無際的大海中矗立起一座島嶼,這就是淤能棋呂島。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從天浮橋跳到淤能棋呂島上,興奮地打量著眼前的一切。為了紀念這神聖無比的創造,他們在神沒島上豎起了一根圓柱形巨石,取名為「天之御柱」。二神掩飾不住狂喜的心情,他們縱情游稿納地唱著,跳著,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突然,兩個擁抱在一起的肉體分開了。天地之間再次出現無聲無息的寂靜。孤島上,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獃獃地站立著,久久地相互凝視。他們的眼睛噴發出熱辣辣的激情,胸中翻騰著難以遏制的慾望。伊奘諾尊彷彿第一次看到伊奘冉尊那亭亭玉立、美麗無比的胴體;伊奘冉尊也好像頭一回看到伊奘諾尊那陽剛雄渾、健美強壯的身軀。
伊奘諾尊再也沉默不下去了。他向含情脈脈的伊奘冉尊問道:「我親愛的妹妹,你那婀娜多姿的玉體是怎樣長成的?」伊奘冉尊面帶羞澀地回答:「我的好哥哥,我的姿色是與生俱來的,這是上天的旨意啊。雖然我的胴體是那樣美麗,可我還有點遺憾:不知道為什麼,在我勻稱和諧的身體上偏偏有一塊永遠也不能癒合的凹處。」「伊奘冉尊啊!難道你沒有發現在我雄健的軀幹上恰恰生有那麼一塊隆起的凸突部分?以前,我也曾為之羞愧,為之沮喪,百思而不得其用。今天我終於明白了,上天給我們創造的形體,有著妙不可言的奇趣。用我這凸起的東西,插入你那凹進的部位,這難道不是一種神聖而精密的安排嗎?」伊奘諾尊虔誠地說道。
伊奘冉尊點了點頭,說:「這的確是個好主意。」當二神會面的一剎那,已被慾火折磨得氣喘吁吁的伊奘冉尊再也抑制不住強烈的沖動,高聲叫到:「伊奘諾尊,你真是個偉岸剛健的好男兒!」早已博動的性慾也使伊奘諾尊勢如奔馬,沖向對方。他僅僅喊了一聲:「啊,我親愛的好妹妹,你真是個非凡的女人!」於是,在高聳挺拔的「天之御柱」下面,伊奘諾尊剛勁的凸起插入了伊奘冉尊綿軟的凹處。他們就這樣結合了。
不久,伊奘冉尊臨產了,生下一對雙胞胎。第一個胎兒是個發育不全,先天軟骨的水蛭子。第二個胎兒也不如人意,二神稱它為「淡島」,就是不愉快,不稱心的意思。看著這兩個胎兒,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的心情糟糕透了。他們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神聖的舉動會產生如此惱人的報應?為什麼那麼美妙的結合卻沒有得到同樣美好的結果?最後,二神只好把水蛭子裝進一艘蘆葦船,投入大海,任其漂流而去。那個淡島也被棄置一邊,就當沒生過這個孩子。這件事讓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苦惱了很長時間。等二神心情平靜下來,就在一起商量,尋找原因。最後,他們決定用占卜的方式祈求上天的點撥。天意指示說:「你們虔誠的心情和隆重的儀式是無可指責的。只是相遇時女人先開口說了話,這就犯了忌諱!記住這個教訓吧,再重新來一次。」從此以後,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牢牢記住這條天訓: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男先女後,不管什麼場合,都要男的主動,女的被動!
就這樣,二神重新圍繞「天之御柱」走,相遇時,伊奘諾尊首先開口說道:「聰明漂亮的伊奘冉尊,你來做我的妻子吧!」伊奘冉尊回答說:「偉大勇敢的伊奘諾尊,只有你才配做我的丈夫啊!」於是二神再次交媾,又完成了一次神聖的使命。過了一段時間,伊奘冉尊先後生下八個十分稱心的孩子,這些子女後來都變成了日本的國土。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大日本豐秋津洲,意思是上天保佑五穀豐登的大和國,這就是今天的奈良縣;伊予之二名洲,就是今天的四國島;築紫洲,就是今天的福岡縣;隱岐洲和佐渡洲,這是雙胞胎神演化而生的地方(後世人間有的夫婦生出雙胞胎孩子,其緣起就在於此),隱岐洲就是現在島根縣內的隱岐島,佐渡洲就是現今日本西部的新舄縣。越洲,即現今日本的西部地區;大洲,即現今山口縣的屋代島;吉備子洲,就是現在岡山縣的兒島半島。以上這些地方統稱為大八洲,所以古代日本也叫大八洲。它們都是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生育的神國。 古希臘神話主要有著三大來源:1、古老的皮拉基族人的神話。2、奧林珀斯教。3、俄爾普斯教。創世神話一:歌唱吧,女神(繆斯)。歌唱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歌唱歐律諾墨的榮光!來吧,讓我們從太初開始:太初,混沌一片(一片混沌之海)。忽然大女神歐律諾墨從混沌(混沌之海)中誕生。但她周圍沒有一片可以立足之處。於是,女神便用手指劃分了天宇與大洋。歐律諾墨便降下站在波濤洶涌地浪尖環視四周。片刻她開始向著南方翩翩起舞,身邊產生並吹起了南風諾特斯。女神經過之處創生了無數新事物。突然女神急速逆轉北方,她抓起產生的北風波瑞阿斯瘋狂搓揉並舞動起來。在女神的狂舞下越來越大,越來越暖,女神造就了大蛇奧菲恩。奧菲恩向著歐律諾墨蠕動,纏繞在女神身上,並與女神交合。此後歐律諾墨變成鴿子在大洋上築巢,孕育生下了宇宙蛋,在女神的吩咐下奧菲恩盤繞宇宙蛋七天七次。隨著一聲轟然的巨響,在波濤中宇宙蛋終於孵化出了宇宙萬物,形成了世界。
大女神歐律諾墨和奧菲恩便住進了神聖的奧林匹斯聖山,成為了這新世界的主宰。但大蛇奧恩安日益可惡,一日竟狂妄自稱自己創造了宇宙,是造物主。因而惹惱了大女神歐律諾墨。於是女神便猛踢他頭,把他打入了深淵。奧菲恩的牙齒落入阿凱爾的土中出身了皮斯拉基人(古希臘土著的祖先)接著女神造就了七耀,並令七對提坦神司長其力。井然有序的世界便產生了……無數歲月後瑞亞和克洛諾斯趕走了大女神歐律諾墨成為了奧林匹斯聖山的主人,世界的統治者。 《聖經》既以神創造天地為開篇,摩西第一卷也就被命名為「創世記」。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力圖創造一個或幾個神來解釋世界的誕生。《聖經》中的這個神就是以色列唯一的真神耶和華,他改變天地原始的混亂,加以整治,創造了天與地。
《聖經》開篇第2節就說到「地是空虛混沌」。希伯來語的原文是「tohu」和「bohu」。在我們日常用語〔1〕中,至今還使用「Tohuwabohu」描述一種混亂、雜亂無章的情形。神從混亂及其負面特性中(「淵面黑暗」所傳遞的語言畫面也帶有一種負面性質)創造了一個有秩序的世界。《聖經》的創世之神創造光,開始了滅除混亂的第一步。「神把光暗分開了」,《創世記》第1章第4節中寫道。於是,光就成了神創世的一部分,相反,缺少光的黑夜卻不屬於其中。光——正如創世者的其他所有造物一樣——應神的吩咐出現了:「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光出現後,神分開了地上的水和天上的水,創造了天穹,這樣,創世的第二日完成了。這段描述借鑒了古人對於世界的理解,他們認為在阻隔了水的陸地上是半圓型球體。《聖經》的創世記故事以整個古東方對天體的想像為依託,當地人認為陸地上方有一個天穹,原水隔開了上層水和下層的水。
第三日,神將天下的水都聚在一處稱之為海的地方,使旱地露出來。那兒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第四日,神在天上造了兩個光體,大的管晝,小的管夜。神又造了眾星。在這點上,《聖經》的創世記故事不同於鄰邦的傳說。其他宗教大都將太陽和月亮敬拜為神,甚至都不敢直呼其名。而在這里它們只剩下單純的照明功能,當然還可區分時令。
神在第五日創造了另一層秩序:造出了海中的魚類和天上的鳥類。第六日,神終於在地上造出了生命:牲畜、昆蟲、以及地上的動物。如同往日,神看著一切都是好的。
《聖經》以當時的認知為基礎,繪出了一幅科學誕生前的世界圖卷。這背後隱藏著當時人的信念:在這些已具備觀察、審視和解釋的人文精神的人們心目中,世界並非神與神斗爭產生的偶然結果,而是一個唯一、至上之神的縝密策劃,完全以人為核心的行動。《創世記》條理清晰、有條不紊地列舉了世間萬物的出現,直至最後人類誕生。唯一的神擁有至上的權力。世界完全是他的造物,也只與他有關聯。植物、動物出現了,完美的秩序和混沌的消除只差創世記的核心:人類。但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Ⅵ 古印度有什麼神話傳說有什麼歷史啊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他們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quot;輪回"不已。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quot;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既然同為樂神,那麼乾闥婆王是持國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所以和夜叉是兄弟吧)
多摩羅 古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據《羅摩衍那》所述,為達剎波舍波提的16個女兒之一,仙人迦葉波娶她為妻,生有5女。
Ⅶ 印度兩大史詩和什麼是東南亞宗教神話的主要來源
印度教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印度河文明亦即哈拉帕文明,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自亞利安人南遷入印度後,經過無數次戰爭和文化融合, 逐漸取代原有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並從印度河肢謹流域擴展至恆河流域以及整個印度次大陸, 最終形成今天的印度文明。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指飢棚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有系統唯則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力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而種姓制度的出現則是權力更為集中的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回到最初的體系。
Ⅷ 印度神話浪漫史詩,為何印度人卻那麼難以言表
各種原因綜合造成了印度人難以言表的性格。
印度神話形成與歷史存在一定的關系。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出現史前文明的蹤跡,公元前2000年,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戰爭,從印度河進入恆河流域,奴役當地人,至此,印度河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並被迫發生改變。
與印度神話的書籍很多。其中算往世書系列。往世書分十八大往與小往世書。是眾神的傳記和介紹,比如《梵天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等等書籍。
黑天為了救無礙,攻打紹尼塔普爾城。黑天騎著迦樓羅與大力羅摩以及明光大戰惡魔軍團。羅波的老闆正是濕婆。
Ⅸ 古印度的神話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編輯]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因陀羅:天帝。 因陀羅(梵語:इन्द्र,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別名是zakra,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印度教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此神好戰,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
[編輯] 因陀羅與弗栗多
他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天龍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栗多的決斗(vRtrahatya)。傳說巨蛇弗栗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斗能力,准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Danu,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或摩錄多〔Marut〕)、雙馬童以及毗濕奴。
在北歐神話和祆教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神話比較學家普遍認為,在《波斯古經》的三頭龍A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殺的故事,與因陀羅與弗栗多的情節相結合,必是雅利安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Bangkok_Wat_Arun_Phra_Prang_Indra_Erawan.jpg
泰國鄭王寺中央塔上的因陀羅像
阿耆尼:火神。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跡,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會被凈化及傳達到其他神祗, 亦令阿耆尼帶有凈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及濕婆)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只。現今印度教還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其職責是負責監察其崇拜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e/Agni_god_of_fire.jpg
阿耆尼/火天
伐樓那:水神。 早於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阿迭多(Aditya)眾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或wel-,表示「遮蓋」(可參考另一印度教神只弗栗多)。
[編輯] 吠陀及其他角色
作為阿迭多的代表,伐樓拿具有作為太陽神的職能。但作為最重要的阿修羅神,他更傾向管理道德及社會的事務[1]。他的形象經常與另一位阿修羅神密特拉連結成對偶神合稱「密特拉伐樓拿」(或兩者前後對調),是天則梨多(rta)的最高守護神。《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
經典阿闥婆吠陀記載,伐樓拿是全知神,說謊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羅網,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2]。盡管經典《梨俱吠陀》中伐樓拿的登場次數遠不如因陀羅,但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會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羅,這是因為《梨俱吠陀》的敘述焦點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蘇摩酒儀式上,蘇摩又與因陀羅有著緊密的關系而導致。原本《梨俱吠陀》給伐樓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羅神族,如5.63.3,但他們隨後又被安排進提婆族的體系中,如7.60.12,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羅一詞在後期是帶有負面含意的開端。在自身職能不斷被其他神只分割,伐樓拿最後下降為單純的水神(包括海洋與河流)及溺水者靈魂的守護神,伴隨著那伽族成為鎮守西方方位護法。
晚期的美術畫作中,伐樓拿被描畫成月神,長著黃皮膚穿著金色盔甲,手握蛇皮製的套索羂索,騎乘海獸摩羯。
[編輯] 瑣羅亞斯德教
伐樓拿的名字實際上並不見於祆教的波斯古經或祆教巴勒維的文獻中。自1900年代中葉以來印伊的研究員嘗試從伐樓拿與密特拉的關系尋找伐樓拿出現於祆教的可能性,但當中有許多的理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駁。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記載了一個被稱作「Varena」4角14層的世界,當中住滿了魔鬼和非亞利安裔的野蠻人(祛邪典7.10),這些描寫都與吠陀的伐樓拿形象相差甚遠。
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吠陀伐樓拿是產生自印伊的伏羅那(*vouruna,「光輝的海洋」之意),但伏羅那就連本身的形象都充滿爭議性。伏羅那被認為與密特拉組合成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但亦有一說是根據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創作的詩歌中推論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神只。語言同系性並不一定暗示當中存在有本質上的相似點,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媧,祆教的「誤神」,一說為撒旦)與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後引申為「善神」)。有部分學者認為伐樓拿的職能及形象與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許達有共通之處,都是「至高公正」的體現[3]。另一種說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實是伐樓拿的別名,其變形「Baga」以修飾詞在波斯古經中被提出過,兩個詞的意思都是「神」或「守護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5/Varuna.jpg
提婆族伐樓拿,女性的乳房顯示了其兩性同體的特徵。
閻摩:死神。 閻王是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在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1]閻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記錄著每一個人的壽命長短,當某人陽壽已盡的時候,閻王就會派遣下屬無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閻王的判決取決於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惡:生前積德行善立功的人,閻王會讓他成為神仙,或者給他一個好的來世;生前行凶作惡的人,閻王會讓他下地獄,接受各種懲罰,或給他安排一個不好的來世。這是因果報應、抑惡揚善等民間信仰在「閻王」觀念上的體現。
古印度神話中的閻王
閻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當時,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開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區的統治,並在那裡創造了吠陀文化的種姓制度,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語言寫成吠陀經,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耶摩神。耶摩神有兩個使者,它們是兩條狗。這兩個使者經常在人間界巡遊,當用嗅覺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閻王的最初來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發展出現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吠陀經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羅門教中被繼承了下來,並有所變化。婆羅門教相信輪回,認為耶摩神是傳說中第一個死去的人。後來,耶摩神從天界轉入地界,被認為是專門監督死者生前的行為,並給與賞罰的神只;進而發展成為地獄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獄的主宰者,擁有眾多的下屬。隨著進一步的演變,耶摩神最後成為專門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靈魂的神只。遠古的雅利安人眼中,閻摩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神只。相反,閻摩會親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礙,到達地府之後,閻摩還會與眾亡靈享用筵席。但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消滅各個原住民族的部落後,其社會結構開始愈變愈龐大,人心也開始愈來愈壞,生活在整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婆羅門為了警惕人們不要犯罪,就把閻摩從一個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繪成凶惡,會用各種酷刑折磨壞人的神只。這個做法令雅利安人對閻摩這個神只的恐懼增加,這一份對閻摩的恐懼隨著佛教和古婆羅門教文化的東來,傳到中國人的心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Yama_tibet.jpg
西藏閻王畫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9/Yamantaka_Vajrabhairav.jpg
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大威德明王(閻曼德迦)
蘇利耶:太陽神。 蘇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他是天父神狄阿烏斯之子,宗教藝術中他被描畫成擁有金色的毛發和手臂,乘坐著由七匹馬拉動的戰車,這七匹馬象徵了所有七種查克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Surya_chariot.jpg
騎乘七頭馬的蘇利耶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4/Surya-Konarak.jpg
科納克太陽神廟的蘇利耶雕像
太陽之神
[編輯] 史詩中的主要神
梵天:創造之神。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他的坐騎為孔雀,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由於種種原因,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保護神毗濕奴以及敬畏破壞神濕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對梵天祈禱。
與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在泰國的梵天信仰,華人稱之四面佛信仰,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地區有非常多信眾。
印度教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天合二為一,即梵我合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Brahma_Halebid.jpg
一尊梵天神像雕刻在Halebi的一所寺廟中
創造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Brahma_1820.jpg
手繪的梵天像
形象象徵
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經:象徵知識。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蓮花:象徵自然與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須:黑色或白色的胡須象徵智慧,而長須則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
四張臉:四部《吠陀經》。
[編輯] 坐騎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天鵝。這只天鵝天生能夠分離牛奶和水,代表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毗濕奴:保護神。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為維修奴、黑天、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維持」。他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印度人傳說,毗濕奴有10個化身,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爾吉。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分別對應關於毗濕奴的十個故事。在十個化身中,魚與龜參與了創世傳說;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消滅眾神的敵人時的化身;佛陀,亦即釋迦牟尼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卡爾吉尚未現世,其形象為騎著白馬、手持燃燒著的火劍的英俊男子。卡爾吉現身之時就是世界終結之日,他將燒盡一切,審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故事明顯不是完成於同一時期的,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印度教的內容在時間上的變化。
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支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之上,從肚臍生出的蓮花中創造梵天,而吉祥天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f/Lightmatter_vishnu1.jpg
毗濕奴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濕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他的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Sivakempfort.jpg
在班加羅爾的巨大神像雕塑濕婆冥想的神韻
阿修羅:惡魔。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葉波頁面迦葉波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Kashyapa。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只,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頁面梨多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rta。,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只。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頁面松巴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Sumbha。和尼森巴頁面尼森巴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Nisumbha。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和《過去如是說頁面過去如是說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itihasa。》中,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1]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只,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以中國神話鳳凰為原形。 迦樓羅(梵文:गरुड,Garuḍa),按照《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的說法,就是中國的金翅大鵬鳥或大鵬金翅鳥,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Garudakaryatid98.jpg
迦樓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P1080102.JPG
真覺寺中刻於塔身上的金翅大鵬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