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及其分布
水稻、小麥 是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印度的黃麻、棉花產量高,東北部濕潤地區是水稻 主要產區,德干高原和印度西北部是小麥主要分布區。
『貳』 印度尼西亞水稻有哪些類型
稻作面積1170萬hm2,稻穀總產4940萬t,單產4AAAkg/hm2,稻作面積與稻穀總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三。印度尼西亞的栽培稻通常稱為爪哇稻(Javanica),其主要特性是感光性弱,而短日高溫生育期特長,約為90~140d,葉茸毛多而長,株高穗大,但較抗倒伏,稃毛姿態介於秈粳之間。栽培品種分為bulu和gundil兩個類型。在當地語言中,bulu是有芒的意思,又稱為芒稻,具有長芒,粒形長而近秈,也有粳稻粒形的,種植面積減少;Gundil為無芒稻,粒大而寬,但也有長粒的無芒種,代表性品種有Tjereh,以抗災力強而著名。
『叄』 印度農作物的分布
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如下:
1、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側的沿海地區。
2、小麥、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以及恆河上游地區。
3、茶葉: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地區,因為當地具有充足的雨水,且低山坡的排水能力較良好。
4、黃麻:主要分布在恆河三角洲,黃麻的分布與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有關。
印度農作物的發展現狀
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結構具有「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的結構長期未發生改變。以傳統的生產工具為主,現代投入較少,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大,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個體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導致農業生產及農村發展不平衡。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
『肆』 印度主要糧食作物是什麼和什麼
印度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
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其中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區。黃麻以恆河下游地區種植面積最廣,棉花主要分布於德干高原西部地區。
印度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
1、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東北部地區以及沿海地區;水稻的分布與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有關,因為水稻需要較多的水分來維持生長,而當地為平原地區且降水充足。
2、小麥: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以及恆河上游地區;小麥和棉花的分布與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有關,因為小麥和棉花的耐旱能力較強,且棉花在生長後期需要晴朗的天氣,而當地的地形較平緩,且降水較少、日照充足。
『伍』 印度農作物分布
印度只要農作物分布在印度東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區和恆河下游,德干高原西部.原因是受到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與西南季風氣候的影響,根據不同農作物栽種需求而分布的
農作物
分 布
與地形、氣候關系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水稻需水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恆河上游地區
小麥棉抗旱能力強,棉花後期生長需更多光照,這些地區光照足,降水較少,地勢和緩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東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較好的低山
黃麻
恆河三角洲
地勢低平,氣候濕熱
『陸』 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這與地形、氣候有何關系
印度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恆河平原和印度半島沿海地區。
印度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風(風向:西南風)來自低緯印度洋帶來豐沛水汽,遇印度半島西南部西高止山阻擋,沿海地區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有利於發展水稻種植業。
印度半島東部沿海及恆河平原地區受偏南風帶來印度洋水汽影響,降水豐富也有利於發展水稻種植業。
印度半島東北部主要種植水稻的原因是:
印度半島東北部為平原,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水分和熱量充足,有利於水稻生長。
印度發展水稻種植業的自然條件是:熱量資源豐富,大部分國土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土地肥沃,耕地遼闊;水資源豐富,有足夠的水源供稻田灌溉。
印度北部主要是恆河平原,主要由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形成,地勢比較開闊低平,土層比較厚,而且開墾歷史悠久,也是印度農業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東北部是黃麻和水稻的最大的生產區,東側的加爾各答是麻紡中心。印度南部主要是得干高原,由於是古老高原,所以海拔不高,起伏和緩,並且土壤為黑棉土,利於棉花種植,西側的孟買是棉紡中心。
(6)印度水稻有哪些擴展閱讀:
水稻生長發育與氣候條件的關系:
水稻的產量是由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四項要素構成的,因此只有根據水稻生長發育的規律,通過栽培措施滿足其生育需要,才能獲得高產。
正農業生產是受氣候條件所制約的,農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溫度、光照、濕度等氣候條件。因此,氣候條件的變化能影響農業生產的收成。
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就能夠使二者協調起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採取一切措施,避免或減輕不利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奪取農業生產的高產穩產,持續豐收,為農業大幹快上,普及大寨縣作貢獻。
『柒』 印度水稻的種植歷史
印度水稻研究始於1911年,當時的重點是徵集和提純地方品種,主要成果是鑒定了若干基本適應於當時耕作條件的高稈秈稻品種。鑒於有組織開展水稻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重要性,國家農業研究委員會於1946年建立了中央水稻研究所(CRRI),主要是為全印開發高產水稻品種栽培技術。據統計,1934-1960年印度總產的增長(年增長率1.0%)主要是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年增長率1.2%)來實現的,生產率則以每年–0.2%的速度呈現負增長。盡管通過純系選擇鑒定了大批品種,但品種選育顯然沒有對生產率產生重大影響。當農民和研究者們試圖採用日本的高投入的栽培管理方法提高產量時,發現這些品種存在許多局限性,如過量的營養生長、相互遮蔭、對肥料不敏感以及倒伏等問題。 鑒於傳統秈稻品種的局限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針對印度和東南亞的情況於1952年資助了一項地區性計劃,即通過亞種間雜交(秈×粳)把粳稻的高產特性引入到秈稻品種中去。因為這一計劃並沒有迅速對水稻產量和生產率產生影響,人們認為需要在全國范圍通過更好的協作和了解水稻的應用研究,搞清水稻主產區的主要產量限制因子。於是,1965年制訂了全印水稻改良規劃(AICRIP),以便從國家的高度促進和協調水稻研究。在各邦農業大學、農業部門和中央農業機構的合作下,通過多點試驗快速地培育和發掘出適合於不同農業生態系統的品種和栽培技術。印度水稻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品種改良 綠色革命之前,品種改良主要通過純系選擇,共育成了445個水稻品種,其中Manoharsali、SR20B、FR13A和Nonasali等部分品種至今仍有零星種植,Bamati 370和NP 130還在印度西北部種植。表1列出了這一時期的一些最突出的品種。現在用於改進產量、穩產性和品質的許多供體材料都是從這些地方品種中通過純系選擇而來的。然而早期的努力難以提高產量的遺傳潛力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第一次真正致力於打破熱帶水稻產量限制的研究是通過亞種間雜交計劃(秈×粳)來實現的,即將粳稻的耐肥性與秈稻的適應性和米質結合起來。雖然不能說這一計劃卓有成效,但Mahauri和ATD 27兩個品種的育成使印度水稻產量有了顯著提高。這一育種計劃使育種家們確信高產的關鍵在於選育抗倒伏的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