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知道印度詹西女王的事跡嗎
詹西女王,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著名領袖之一。原名馬努.芭伊,出生於印度貝拿勒斯士邦的一個小官員家庭,她從小喜愛騎馬射獵,武藝超群。後來嫁給詹西土王甘加達爾·拉奧,成了詹西王後,改名為拉克西米·芭伊。拉奧1853年去世後因無子嗣,芭伊就以養子監護人的身份代行詹西土王職權,因而被稱為「詹西女王」。
6月初,英軍包圍了瓜遼爾。詹西女王率軍沉著應戰,多次打退敵人的瘋狂進攻。6月18日,英軍以優勢兵力攻陷瓜遼爾城,女王率軍在城外同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女王隊伍剛撤出城,一股英軍立即圍了上來,面對四面八方圍攻上來的敵人,女王毫無懼色,獨自一人沖鋒陷陣,揮舞著佩刀勇猛地砍殺。這時,一個英國騎兵從後面突然襲來,頓時,女王的頭部、右眼血流如注,但她仍然用盡最後的力氣,揮動佩刀將喇傷她的英軍騎兵殺死,而自己也隨之跌下馬來。這時,一個忠實的女僕立即沖上來,把女王救出重圍。幾分鍾後,詹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為了印度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年僅23歲。
B. 印度的女王和中國的皇帝是一個意思嗎
有本質的區別,顯然按照傳統觀念,皇帝頭銜遠高於國王。
根據《1800愛爾蘭聯合法案》第一條,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的頭銜是「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信仰的守衛者」,
根據《1858年印度規管法案》,英屬東印度公司被撤銷,印度政府由英屬東印度公司信託管理,移轉到以女王名義的英國政府管理。根據該管治的變化,上議院俗職和靈職議褲旅芹員和下議院建議女王應採用合適的頭銜。後由英國樞密院建議鎮握,英國胡畢兩院批準的成文法確定,創設「印度女皇」頭銜。(這里有說法理依據是根據印度繼承自莫卧兒帝國的皇帝頭銜,有說是自創的,無論哪種說法,維多利亞的女皇頭銜來自印度,她是個印度皇帝)
其實法理不法理的根本無所謂,重要的是,當時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殖民地橫亘世界上每一個時區,隨便偽造個法理依據一樣加冕皇帝頭銜,在二戰結束後,英國國力和對世界的統治力大不如前,亞非拉國家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涌,印度獨立之後,英國君主默不作聲灰溜溜地自己去掉了皇帝頭銜。
C. 印度女皇與維多利亞女王的關系
185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行政權力被解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莫卧兒王朝皇帝對印度的統治權轉入英國王室手中。187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維多利亞長公主的丈夫、德意志帝國唯一的皇子,弗里德里希(即後來的弗里德里希三世)被他的父親、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立為德國皇儲。一旦威廉一世駕崩,弗里德里希將成為德國皇帝,而維多利亞長公主也將成為德國皇後。當時的英國首相迪斯雷利認為,雖然英國的國力大過德國,但德國是帝國,英國卻只是王國。如果維多利亞長公主成為德國皇後,那身為母親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地位還要在其女兒之下,這樣不合理。所以他希望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女皇,這樣才能在禮儀上不被視為在德國之下,況且英國在事實上已經是帝國(大英帝國),而且還是高於其他所有帝國的「日不落帝國」,只是缺了名義上的確認。維多利亞女王便順水推舟,於1877年接受了這一稱號,成為英國和印度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D. 印度女皇這個稱號是怎麼回事
印度獨立後還是英聯邦的成員 在印度有總統之前 印度的國家元首還是英國的女皇 所以有印度女皇之說
E. 喬治六世為什麼被稱為印度皇帝
英國滅掉莫卧兒帝國後,維多利亞女皇1876年4月28日宣布兼任印度女皇,此後的英國女王或國王都兼任該頭銜,喬治六世於1948年印度獨立後放棄了這個稱號
F. 什麼是印度皇帝(英國那個)
莫卧兒皇帝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廢黜的同一年(1858年),東印度公司的行政權力被解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後來,印度皇帝稱號被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奪取,時值大英帝國極盛時期。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被冠以印度女皇(英語:Empress of India)的頭銜,而這一年是大英帝國正式將印度次大陸並入版圖並成為印度各土邦的宗主國的第19年。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包括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錫金國、法國殖民地本地治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1937年脫離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印度皇冠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通常被認為是這次「王冠變皇冠」的始作俑者,因為就在不久以前(187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維多利亞長公主的丈夫、德意志帝國唯一的皇子,也是普魯士王國唯一的王子弗里德里希(即後來的弗里德里希三世)被他的父親、德意志帝國皇帝兼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立為德國皇儲兼普魯士王儲。一旦威廉一世駕崩,弗里德里希將成為德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而維多利亞長公主也將成為德國皇後兼普魯士王後。迪斯雷利認為,雖然英國的國力大過德國,但德國是帝國,英國卻只是王國。如果維多利亞長公主成為德國皇後,那身為母親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還要在其之下,這樣不合理。所以他希望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女皇,這樣才能在禮儀上不被視為在德國之下,況且英國在事實上已經是帝國(大英帝國),而且還是高於其他所有帝國的日不落帝國,只是缺了名義上的確認。維多利亞女王便順水推舟,接受了這一稱號,她也是英國和印度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之前和之後都只有男性皇帝。維多利亞女皇死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他的稱號變為印度皇帝(英語:Emperor of India),繼位的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都繼續保持這一稱號。這一稱號一直保持到1947年8月14日/8月15日的午夜。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自英國獨立。但是,喬治六世並沒有立即正式放棄「印度皇帝」的稱號,直至1948年6月22日,他才正式放棄該稱號。當英王為了印度事務而簽名時,他們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簽上大寫字母組合R I(拉丁文Rex Imperator或Regina Imperatrix的縮寫,意為國王—皇帝或女王—女皇)或Ind. Imp.(拉丁文Indiae Imperator或Indiae Imperatrix的縮寫,意即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這種寫法也被用在很多英國的硬幣上,比如1948年喬治六世發行的硬幣。愛德華八世的簽名
大寫字母「R」和「I」分別代表拉丁文中的國王和皇帝。 當一位男性君主擁有「國王—皇帝」(意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及印度皇帝)的稱號時,他的王後則獲得「王後—皇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王後及印度皇後)的稱號,這和「女王—女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及印度女皇)的稱號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樣的(都是Regina Imperatrix),但她只是國王的配偶而已。擁有「Regina Imperatrix」稱號的女性中只有維多利亞女王是「女王—女皇」,其他人都只是「王後—皇後」。而且,只有維多利亞女王在簽名時用R I,其他的王後—皇後們只簡單地用R(拉丁文Regina的縮寫,這里指王後而不是女王),即表示她們地位低於維多利亞,甚至連I(拉丁文Imperatrix的縮寫,這里指皇後而不是女皇)也略寫了。[編輯] 印度和巴基斯坦國王 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英語:King of India)達兩年,這期間的印度總督是路易斯·蒙巴頓和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後,喬治六世依舊保有巴基斯坦國王(英語:King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他在1952年逝世。當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即位時也擁有巴基斯坦女王(英語:Queen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G. 維多利亞女王的生平是怎麼樣的
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生於1819年,父親是英王喬治三世的四子愛德華·肯特公爵。母親是德意志的科堡公國某大公的女兒,曾結過婚。維多利亞不滿周歲就失去了父親。小時候母親為她請來了漢諾威一位路德派教士的女兒路易絲·萊純任女教師,給她以啟蒙教育。維多利亞受到信奉新教的萊純極大影響,把她視為自己有生以來最好的朋友。1837年6月,20日國王威廉四世亡故,維多利亞繼承王位。執政的內閣首相是58歲的輝格黨人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本來是在自由主義氣氛熏陶下長大,即位時又適逢輝格黨得勢,樂於同輝格黨人共事是很自然的。她在即位當天早上9點鍾單獨接見首相時,向他表示:「我早就有意留你和其餘的閣員總理政務。」維多利亞女王和首相不僅在公務上配合得很默契,而且建立了密切的私人關系。墨爾本是一個深諳世故的政客,維多利亞女王是一個尚不足20歲的女孩子。她沒有政治經驗,事事都把墨爾本當成靠山,對他無限欽佩、信賴,每天的活動完全以墨爾本為轉移。他每天把大批經內閣討論議定的公文拿來請她過目或簽發,維多利亞女王亦樂於從事這些程序性的公務活動。公務之餘,墨爾本就給維多利亞女王講授有關英國憲法、歷史以及英屬海外領地的各種知識。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不久,議會舉行大選。選舉結果,輝格黨在議會里只得到348票對310票的微弱多數。墨爾本政府顯然好景不長了,但維多利亞女王當時尚未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1837年11月新議會開會前夕,維多利亞女王還特地率領車隊從白金漢宮前往市政廳,在倫敦市內舉行了一次車隊巡禮遊行,之後在市政廳舉行了盛大宴會,以示對新議會的祝賀。11月20日,新議會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開幕。維多利亞女王親自發表演說,給議會以支持。但是內閣危機仍不可避免。墨爾本政府困難重重,於1839年5月向維多利亞女王提出辭職,迫於形勢,維多利亞女王不得不授命托利黨人羅伯特·比爾組閣。
維多利亞女王於1840年2月結婚,丈夫是她大舅父的兒子阿爾伯特親王,德國人。親王最初不視政事,1840年議會授予阿爾伯特在維多利亞女王發生不測時以攝政權,其政治地位隨之上升。1841年,阿爾伯特出面同比爾進行了幾次秘密談判,在女侍問題上達成了諒解,緩和了維多利亞同比爾之間的緊張關系。雖然如此,維多利亞女王並不甘心只作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很快地,在對外政策上又同內閣發生了新的沖突。1846年,輝格黨人約翰·羅素任內閣首相,帕麥斯頓出任外交大臣。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和帕麥斯頓在一系列對外關系問題上出現了矛盾。
他們同帕麥斯頓的沖突首先在西班牙維多利亞女王伊莎白拉的婚事問題上開始。當時法國和德意志的科堡公國都希望通過同西班牙王室聯姻來控制西班牙。英國王室經過多方活動本已阻止他們、特別是法國願望的實現。但由於帕麥斯頓的疏忽,此事最後讓法國操了勝券,法王路易·腓力普的兒子蒙邦綏同伊莎白拉的妹妹斐南德結了婚,為其後嗣爭得繼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對此甚為不滿。在對葡萄牙國內進步分子反對王室的斗爭,對歐洲大陸上1848年革命運動等問題上,維多利亞女王同帕麥斯頓的矛盾更為尖銳。
帕麥斯頓想利用歐洲大陸上民族、民主運動的力量,打擊那裡的封建君主勢力,擴大英國資本主義的影響。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堅決反對這些運動,竭力維護歐洲大陸國家王室的統治。帕麥斯頓根本不把維多利亞女王放在眼裡,不理睬她的意見和要求,發出的外交公文不經她過目,重要的外交活動也不向她報告。在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兩地歸屬問題上,普魯士和丹麥發生了沖突。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同情普魯土,帕麥斯頓則支持丹麥,並於1850年簽署了列強確保丹麥領土完整的條約。
維多利亞女王再也不能容忍帕麥斯頓這種無視君上的態度,轉給他一封措詞強硬的信件。但是帕麥斯頓對維多利亞女王的要求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在對外政策上獨斷專行。1851年12月,路易·拿破崙在法國發動政變,帕麥斯頓擅自代表英國政府表示支持。這一次不僅維多利亞女王不贊成,首相約翰·羅素也不同意帕麥斯頓對法國的態度,於是罷免了他的外交大臣職務。但是在英、法、俄為爭奪在中近東的勢力范圍而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期間,維多利亞女王又改變了對帕麥斯頓的態度。1855年亞伯丁內閣因進行戰爭不力而倒台,維多利亞女王欣然授命帕麥斯頓組織新內閣,以把戰爭進行到底。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的首相中,維多利亞女王特別推崇保守黨人迪斯累里。在位後期同迪斯累里結為至交。迪斯累里尊稱維多利亞為「仙女35」,維多利亞深深贊許迪斯累里通過購買蘇伊土運河一半股票而一舉控制這條東西海上交通命脈的「高超」手腕。維多利亞女王支持奴役印度,並通過迪斯累里的努力,實現了她的皇帝夢想。1876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加封維多利亞為印度女皇的議案,1877年1月1日,在印度德里正式宣布女皇即位。英國早年從印度拉合爾掠奪來的聞名寶石「科伊努」(重109克拉)成了女皇皇冠上最大的一顆明珠。作為酬謝,維多利亞女王加封迪斯累里為貝肯斯菲爾德伯爵。
1851年,由阿爾伯特親王籌備,維多利亞女王剪綵揭幕了展示英國經濟發展的「萬國博覽會」。1886年維多利亞女王又和大兒子威爾士親王主辦了印度和殖民地博覽會。1867和1897年在倫敦舉行的兩次帝國殖民地會議,同時也是兩次盛大慶典。英國資產階級利用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隆重慶祝維多利亞女王即位50和60周年,以抬高維多利亞女王的名譽。
晚年維多利亞對英國人和布爾人為爭奪南非殖民地而進行的英布戰爭(1899—1902)十分關心。為了鼓勵士兵在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中勇敢戰斗,1900年4月,81歲高齡的維多利亞女王渡海到愛爾蘭都柏林住了三個星期,表示對愛爾蘭支援戰爭的鼓勵。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
H. 印度女皇為什麼是英國女王繼承
印度是英聯邦的成員國。英女皇也就是印度女皇。
英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Nations,原名: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以英國為主導的國家聯合體,由54個主權國家(含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或附屬國。該組織元首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同時身兼英聯邦王國內的16國的國家元首。基於其歷史淵源,人們常常以「British Commonwealth」稱之,來和世界上的其它聯邦做區分。
英聯邦首腦會議(2張)英聯邦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前身是英帝國,由英國及其自治領和其他已獨立的前殖民地、附屬國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懾於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對此予以確認,英聯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獨立並加入英聯邦。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徵。 英聯邦名義君主 伊麗莎白二世 英聯邦不是一個共和國,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是英聯邦的名義元首。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隨著英聯邦內部聯系越來越不穩定,如今,英國已不再是英聯邦的主宰,英聯邦也只是一個供各成員國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鬆散組織。
I.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有哪些功績,她為什麼是一名如此成功的君主
她在位時(1837年~1901年)是英國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此時,英國加大殖民擴張,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和佔領了很多殖民地。她在位的幾十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旅蘆昌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在懷特島去世,享年82歲。
維多利亞女王是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她於1837年[5] 6月20日登基,時年十八歲。即位初年,拆扒她積極參與朝政,和首相墨爾本子爵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傾向於輝格黨人,嘩高與托利黨人格格不入。
1846年以後,女王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堅決反對外交大臣帕默斯頓的對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頓辭職。在位後期,轉向保守黨並同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結為至交,積極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
維多利亞在1876年加冕為印度女皇。1881年,首相迪斯雷利去世後,開始信任索爾茲伯里。1887年及1897年,英國舉行隆重大典,慶祝女王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並借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舉行帝國殖民地會議,利用女王聲譽,鞏固大英帝國的統治和內部團結。在維多利亞在位期間,英國從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