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千年不銹的「阿育王鐵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我們的常識,鐵器暴露在空氣中經風吹雨打後,早晚都會生銹,但是世界聞名的印度“阿育王鐵柱”竟然一點都不生銹。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阿育王鐵柱”在著名的庫杜布高塔的院牆內,地處印度首都新德里南郊。“阿育王鐵柱”高約七米,直徑半米,就是這么一根不起眼的鐵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參觀。當地人稱,只要能背靠鐵柱將它環抱,許下的心願就一定能夠實現。就是這一根鐵柱,從未生過銹。
另外,在印度的達哈、辛哈勒斯、克那拉克都發現了含鐵純度高達99%的鐵柱,也都歷時千百年,卻少有銹跡。
布卡南博士在1807年出版的《在南印度旅遊》一書中,描述了印度人加工製造鋼鐵的土方法。這些土方法,相比於當今的冶金技術都有值得學習和仿效的地方。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古印族態度的造鐵工藝,或許古印度人正是憑借特殊的造鐵工藝,才成就了千年不銹的“阿育王鐵柱”。
❷ 石油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不能製造石油出來
石模瞎油和石油氣是古代湖泊及海洋中的動物、微生物及其沉積物被地殼變遷埋於地下,經過旦毀空長期的高溫、高壓地質作用而形成的。余清
石油可以製造出來,但成本很高,遠遠超出使用成本,不適用
❸ 生油可以直接吃嗎
不能吃。
如果是生油的話,不可以直接吃,建議還是熟了以後再吃,然後可以用來租首拌冷盤或者是用來炒菜用,不建議直接生吃,有可能造成胃腸功能紊亂。
生油是不能吃的,一般是需要加工後才能食用。吃生油對身體有害處。油可以潤滑腸道,加快食物的運動,起到通暢的作用。但是現在的花生油,調和油,橄欖油等,製造的工序復雜,不知有沒有清理干凈,吃了不幹凈的油,對身滲知體更是不好,所弊喊數以最好不要吃生油。
❹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中東這個地方這么多
石油的形成,在地質學上也有不同的說法,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噸升至143.1億噸,躍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有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之說,中東地區屬海相沉積。從世界范圍看,有兩個基本事實:一是大多數含油氣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積地層;二是世界上產油量多,儲量規模最大,最豐富的含油區在中東地區,石油產量、儲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儲量的70%以上,而這一地區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層。
❺ 印度製造怎麼樣,質量好嗎
印度製造的質量非常的糟糕,這是因為印度並沒有完成自己的工業標准化,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標准化生產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的命脈所在,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印度所生產的產品以及軍事裝備的質量都非常的糟糕。其實說到底就是因為印度沒有完成現代化改革發展,這也使得現在印度依然停留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不過我們也希望印度製造能夠完成自己的標准化,只有完成自己的標准化,自己國內的工業生產才能夠取得足夠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也會讓國際社會上對印度所生產的產品重新取得信任。
❻ 印度酥油怎麼製作
材料:
麵粉375克,好立克粉2湯匙,牛油40克,雞蛋11/2隻,鹽1平茶匙,水200克,香油1/4茶匙。
做法:
1、混和以上所有材料,然後搓成有筋性之面團。
2、將面團滾圓,用保鮮紙或布蓋著四小時。
3、灑少許麵粉於面團上,放在台上按扁,以擀麵棍滾成薄片。
4、放少許牛油溶液於平底煎鍋上,將滾薄之面團煎至兩面金黃即成。
心得:
印度酥油餅,應放在平板上煎,但一般家庭均沒有此用具,故以平底鍋代之。
http://ke..com/view/354184.htm
❼ 海底石油的相關信息
關於石油的生成,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但人們普遍認為石油是過去地質時期里,由生物遺體經過化學和生物化學變化而形成的。形成石油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遺體;二是要有儲集石油的地層和保護石油不跑掉的蓋層;三是還要有有利於石油富集的地質構造。一些石油地質學家認為,大陸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紀與第三紀以後的海相沉積,這種地質構造是石油生成與儲蓄的良好的場所。大陸架與近海緊相連,近海有著大量的藻類,魚類以及其他浮游生物,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當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帶來的沉積物掩埋後,這些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長期處在缺氧的環境里,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壓力,高溫及細菌作用,便開始分解。再經過長期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逐漸變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淺海,特別是在島嶼岬角阻隔的海灣中,水域處於平靜的半封閉狀態,最利於有機物的堆積,隨著大量泥沙的沉積,這就為石油的儲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石油儲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滿在海綿里一樣,不致石油流失而長期緩慢地沉降在大陸架淺海區。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層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區。在這些大型沉積盆大含地中,因受擠壓而突出的一些構造,又往往是儲積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又有很好的蓋層保護的儲油構造地區。
浩瀚的海洋中,上有幾百米、幾千米的水層,下有幾千米厚的岩石層,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怎樣才能找到石油呢?在實踐中,人們創造了獨特的找油辦法,一般有地質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學勘探等辦法。其中物理勘探是普遍採用的辦法。海上石油物理勘探一般是在海洋調查船上裝備特別的儀器設備,來發現有利於石油聚集的地層和構造。最常用的辦法是採用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地震勘探。所謂地震勘探的方法,就是在海水中用炸葯爆炸或用壓縮空氣,電火花瞬時釋放大量的能量,產生人工地震波,利用聲波在不同物質中以不同速度傳播的原理,來尋找對石油儲積有利的地層和構造。所謂重力勘探就是使用重力儀測定海底岩石的重力值,以求得岩石的密度、地質年代和深度。通過對海區重力場的觀測來了解沉積岩的厚度和基岩起伏情況,劃分所測地區的構造單元,研究隆起的性質,從而來固定油氣區。所謂磁力勘探是通過置放在調查船或調查專用飛機上的磁力儀,來測定船舶或飛機經過海區磁力強滾答笑度大小,以確定海底下磁性基底上沉積的厚度、地質構造,從而尋找石油和天然氣。上述的這些方法只能間接地確定海洋石油在海洋中的位置,究竟海底是否有石油,儲量有多大,還必須通過海上鑽探這種直接的方法才能證實。因此,海上鑽探是油氣勘探開發中的重要一環。通過鑽探打井所取得的岩心樣品來確切掌握海底油氣資源的情況。在海上鑽井比在陸地上鑽井要困難得多。首先是因為海面動盪不定,要保持鑽井穩定,就要建造一個高於海面的工作台或者鑽井平台,然後在平台上開展鑽探活動。海上鑽井平台一般有固定式鑽井平台和活動式鑽井平台。當然也有的國家製造了鑽井船,把鑽井設備安裝在船上進行鑽井作業。世界上在海洋里鑽井數量最多的是美國。英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俄羅斯等國也為數不少。1965年,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亞近岸海域用卡斯-1號鑽井裝置在世界海洋上打下了第一口深水井,水深為193米。後來,舉帶深水石油鑽井的數量越來越多,技術裝備也越來越先進。世界上鑽井水深大於1000米的鑽井船有18艘,其中,最大鑽井水深為2600米,最大鑽井深度為1000米。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海上石油鑽探將向深海發展。
隨著海上油氣業生產的發展,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和設備也在不斷發展。固定式生產平台形成了現代海上油田的基本特徵。這種平台大都是鋼質樁基平台,一般由上部結構、導管架、鋼樁三個部分組成。上部結構一般由一個或幾個組塊組成,組塊是生產設施,生活設施及動力設備的大本營。上部結構安裝在導管架頂部,通過樁腿連接構件和水泥漿與導管架結合為一個整體。導管架旋轉在海底,浸泡在水中。導管架以下部分是鋼柱,鋼柱全部打入大陸架上通過樁壁與土壤的摩擦力和樁尖提供的承載力,支撐整個平台以及所受到的自然環境荷載,如風力、波浪力、冰力、流力、地震力等。1947年美國在墨西哥灣水深6米處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鋼制石油平台,我國也於1966年在渤海建成了一座現代化鑽井平台。
為配合開采海上石油、天然氣,很多國家在油氣儲藏和運輸方面也建設了相應的配套裝置。1988年5月,日本在長崎附近的上五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耗資1900兆億日元,建造了5艘巨型儲油船。
❽ 哪裡的人長期食用牛油果油
您好,牛油果油是由牛油果果肉榨取的油脂,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營養物質,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膽粗瞎固醇、改善消化等功效。目前,長期食用牛油果油的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區:
1. 墨西哥並族:作為牛油果的原產地,墨西哥人長期以來就一直食用牛油果油。墨西哥人常將牛油果油用於烹飪、調味和葯用等方面,是全球牛油果油的主要消費國之一。
2. 美國:近年來,牛油果油在美國逐漸流行起來,成為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人在使用牛油果油代替傳統的食用油,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歐洲:在歐洲,牛油果油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歡迎。許多人將其用於減肥、降低膽固醇和改善心臟健康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牛油果油有許多好處,但也不應過度食用。建議在日常飲食中適量添加絕凳弊,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同時,對於過敏或食物不耐受的人群,應謹慎食用。如果您有相關的健康問題,建議在食用牛油果油前咨詢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意見。
❾ 發面烤餅的酥油如何製作
酥油製作指導:
1.先將牛奶或羊奶稍加熱,然後倒入專門打制酥油的者笑木桶中,桶里有長柄活鬧虧塞,藏語稱為「甲羅」。活塞比木桶內壁稍小,可以上下自由活動;
2.奶倒入木桶後,即用「甲羅」用力上下攪動近千次,奶中的油水即自行分離首彎含,油浮在上面,用手捧出,灌進橢園形或長方形皮口袋中,冷卻後即成為塊狀酥油。牛奶打制的酥油呈黃色,羊奶打制的酥油呈白色;
3.這些酥油製成後即可保存起來隨時食用或外運出售。制酥油後剩下的水可以飲用,也可製成「曲拉」(即奶渣)等奶製品食用。在牧區,也有的將奶倒入陶罐中,反復搖動製成酥油。酥油 介紹: 酥油是似黃油的一種乳製品,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脂肪。藏區人民最喜食氂牛產的酥油。產於夏、秋兩季的氂牛酥油,色澤鮮黃,味道香甜,口感極佳,冬季的則呈淡黃色。羊酥油為白色,光澤、營養價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遜牛酥油一籌。酥油 營養分析: 酥油是似黃油的一種乳製品,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脂肪,酥油滋潤腸胃,和脾溫中,營養價值頗高。
酥油食療作用:
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犏牛酥油能調理身體,黃牛、山羊酥油則涼息風熱,氂牛、綿羊酥油性熱,能祛風寒。
❿ 煤能生成石油嗎
煤炭,是人們最熟悉和最「親切」的能源,從極普通的鄉村小灶到大型供熱系統,都能見到它的身影。煤炭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佔到了70%以上,充當極為重要的「角色」。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煤炭所佔的比例也相當大。
煤在能源結構中佔有如此「顯赫」的地位,應該會受到人們的喜愛吧。可是,長期以來,石油勘探人員卻對在油氣勘探中遇到的煤層或含煤地層感到十分惱火。這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一直認為煤與石油是一對相互對立的「冤家」,即成煤環空讓境下不適於生成石油。於是,石油勘探工作者一旦證實自己正在從事勘探的沉積盆地是一個含煤盆地,或者某一個勘探層系屬於含煤層系的時候,勘探石油的工作往往不是被終止就是放緩了勘探的速度。
其實,在中外大量的文獻中,都曾記載過在開採煤的過程中發現少量石油的消息。但這些現象並未引起石油地質界的重視。含煤盆地或含煤地層與石油無緣的觀念束縛了幾代石油地質工作者的思想。
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是無止境的。20世紀60—80年代,經過幾代石油與地礦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相繼發現了典型的由煤層或含煤地層形成的油鬥猛局田。
煤為什麼可以形成石油而以前又不為石油地質學家所重視呢?從理論上講,石油主要由水中低等生物(包括浮游植物(藻類)和浮游動物)經過地球化學、生物化學、熱變質等作用後形成的;煤炭則主要是由陸生高等植物經過煤化作用形成的。從本質上講,兩者的「母質」都是生物有機質,可以稱為「同源」。那麼,煤與石油之間會有什麼關系嗎?
在顯微鏡下,可以識別出煤中三大類基本有機成分:鏡質組(主要源於植物的木質素和纖維素)、隋質組(植物組織經過絲碳化作用形成的富碳成分)和殼質組(植物的孢子、花粉、角質層、木栓質體、基質鏡質體等構成的富氫成分)。其中,鏡質組和殼質組是生成石油的主要物質。
科技人員經過模擬試驗發現,主要存在於樹皮之中的高等植物的木栓質體和主要由高等植物的木質纖維組織形成的腐殖質,在溫度和壓力尚不太高的條件(石油地質學上稱之為「低熟階段」)下,便可以形成石油和天然氣,這是地層中主要的產油氣階段。而存在於煤中的一些組分則要在溫度和壓力進一步增加的條件下才可能生成石油。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煤確實形成了石油,在煤塊內部的裂紋和孔孔洞洞中,可以看到許多發出強烈熒光的物質,這是煤在排出輕質組分液態烴以後殘留下的重質瀝青。這種現象證明煤不僅生成了石油,而且還排出了煤層之外。多年的石油地質學與煤岩學研究表明,如果煤中的木栓質體含量達3%以上,就可以成為具有生油能力的油源岩。
由於煤生成的石油的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徵十分明顯,所以很容易被識別。煤生成石油以後,重質部分往往會因煤中孔孔洞洞所產生的強大吸附力而被滯存在煤內,輕質部分則相對較容易被排出,所以由煤或含煤地層所形成的石油大多是高品位的輕質油。
然而,由於煤的吸附性較強,而且煤中大量存在微孔隙,使得煤中生成的石油比在岩石中生成的石油更難排出,這也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有難以計數的煤礦,但卻較少有煤成油田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的煤炭貯藏量極為豐富,多年來的煤產量一直居世界首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石炭—二疊系、侏羅系和古近—新近系三大主要產煤地層的分布面積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8。近年來,在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找到的新疆第三大油田——吐哈油田就是一個含煤地層生成石油和形成油藏的實例。
煤不但可以生成石油,更可以生成豐富的天然氣。由於甲烷的分子附著力極強,而且煤內的孔隙空間又具有強大的容積,所以與常規的砂岩儲層相比,煤的儲氣量更大,往往可以達到砂岩儲層的兩倍以上。
根據我國境內已發現的200多個類型不同、面積不等的含煤盆地的推算,埋藏深度小於2000米的煤炭資源量可達5.0882萬億噸,如果按每噸煤平均含氣7.14立方米計算,由煤產生的天然氣資源量可達33.6萬億立方米,約合159.6億噸可采原油。
當然,在國內外的研究人員中,也有對煤成油持斷然否定態度的。在我國石油地質界比較公認的觀點是:煤可以生成石油,但要形成具有工業意義的大油藏,主要貢獻者應該是夾知如在煤層之間的那些富含有機質的泥質岩,即含煤岩系。
人類可以造出石油嗎?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人造(人工合成)石油的研究幾乎是與天然石油的工業開發同步開展的。從20世紀初開始,人類一方面日益加強對地下石油的勘探開采,另一方面也在鍥而不舍地尋找人造石油的有效途徑。尤其是那些缺乏天然石油資源的國家,對人工合成石油的研究特別有興趣。
在眾多的發明專利中,由德國化學家弗?費希爾(Fischer)和漢斯?托羅普希(Tropsch)於1923年創立的弗—托合成法已經受了歷史的考驗,是目前依然在使用的人工合成石油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科技人員用這種方法實現了每年為法西斯德國提供100萬噸合成油的創舉。1955年此法傳入南非,目前南非的合成能力已高達650萬噸/年。
弗—托合成法是以氫和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為原料,在以鐵為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烴類。它的化學反應機理類似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即通過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催化加氫作用和還原聚合作用形成有機化合物。
日本最近研究出了一種把海水轉變為石油的方法。他們發明的方法有七道工序:①制備含碳元素的有機碳化物;②制備碳化物(碳與電負性比自己小的金屬元素結合成的二元化合物);③製造有機碳素物質;④製造有機鉛物質(含鉛的有機碳化合物);⑤人工石油原料;⑥粗製的人工石油原料;⑦提純人工石油產品。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價廉,原料來源極為豐富,製成的油料適用於汽車的發動機等,無疑,這是一種意義重大的方法。
不久前,美國太平洋西北巴特爾實驗室提出了一種利用污泥製造石油的簡易方法。他們先把下水道和河道中的污泥進行濃縮,至少使其體積減少到以前的20%。然後加入強鹼,在加壓的條件下,把這種污泥與強鹼的混合物轉化成石油類物質,然後再加工成燃料油。
加拿大和德國的科學家們發明的「低溫轉變法」也能把污泥轉化為石油物質。這種製造過程還能得到30%濃度的昂貴的脂肪酸。這是一種成本低且有利於環保的方法,已引起許多國家工業部門的重視。試想一下,一旦那遍布全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污泥經過工藝處理,可以變為寶貴的石油,該是一件令人多麼激動的事情啊!
近代地球化學研究已經證實,藻類是生成石油的重要物質,所以從理論上講,含有豐富油脂的藻類是可以用來製造石油的。美國太陽能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就研製成功了這種技術。用此法生產出的石油主要成分是汽油。它是將藻類通過裂化和酪基轉移反應轉化為汽油及其他油類。這是一種比較昂貴的製造石油技術,有人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估計用這種方法製成的汽油價格可高達近500美元/噸。
生物化學專家估計,每克小球藻可以提供22千焦耳的能量。因此,隨著科學技術與工藝水平的提高,開發利用藻類能源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大多把木材或草木、莊稼稈之類的植物纖維素直接燃燒,這不但熱值不高,利用率低,而且污染環境。人們在想方設法提高這類物質的利用率時,發現可以用它來製造石油。
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科學家通過發酵加工並結合一些化學方法,將新鮮的青草等植物纖維素轉化為燃料油。巴西人已經用發酵的方法從甘蔗中獲得了燃料,大約可以從1噸甘蔗中產生65升純度達96%的酒精和其他燃料油。
在我國廣東省的茂明和東北的撫順,人們早已開展了在高溫、高壓催化劑的條件下,從富含有機質的黑褐色油頁岩中提取石油的方法,這也應屬於一種人工製造石油的方法。
從目前已經實現的方法來看,我國製造石油的原料十分豐富,價格低廉,這些方法對於緩解我國能源緊張局面無疑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人造石油還有一個重要而豐富的物質來源——煤炭。在400℃高溫和50~300大氣壓下,將煤粉與氫氣混合,經過化學反應之後,煤粉幾乎能完全變成液態的人工合成石油。這種合成石油與天然石油沒有多大的區別。這就從理論與實踐上證實了人造石油的可能性。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用煤炭生產石油,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就開始研究煤炭的加氫反應,蘇聯學者還採用了先將煤氣化,然後在有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使煤氣液化成油的方法。在80年代後期,歐洲國家用煤炭合成石油的成本要比當時天然石油的成本高0.5倍,但若改進工藝、擴大生產,二者則有望持平。
國際能源專家認為,石油在現代化大規模企業中的用途與用量都在不斷增長,依靠蘊藏量極為豐富的煤炭作原料擴大液體燃料生產應該是適宜的。有的專家甚至估計,到21世紀中葉,煤造石油也許將取代天然石油,當然這種「取代」的速度也將取決於石油探明儲量的增加速度、現代化工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革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