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最流行的撥弦樂器
西塔琴,這是北印度最流行的撥弦樂器。
西塔琴在全世界聞名得益於搖滾樂的發展。比較經典的運用是披頭士樂隊在其專輯《橡膠靈魂》(Rubber Soul 1965)中的著名歌曲《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滾石樂隊的《Paint It Black》也因運用了西塔琴(Sitar)而獨具特色。
㈡ 現在印度最火的食物是什麼東西做的
印度人飲食口味的基本特點是淡而清滑。他們喜吃的主食是印度烙餅和咖喱米飯;喜食的肉類是雞鴨和魚蝦;喜愛的蔬菜是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洋山芋,認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所喜歡的飲料是紅茶、咖啡、冷開水等。無論做飯或做菜,印度人絕不用醬油或醬類調料,而總是離不開咖喱。常用的咖喱粉可達二十餘種。除此之外,他們做豆湯、素菜或雞鴨魚蝦時,也往往要使用金色的鬱金花等類調料,有時也拌用香辣料。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最注重的是烹調多用調料。做咖喱雞要用17種調料,燉菜所用的調料最多。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㈢ 印度最著名的街頭小吃是什麼
當屬Gol Gappe,也稱為Puchka和Gup Chup等,是印度最受歡迎的街頭食品,圓形,空心,外面是一層脆的殼,裡面混合有水、干豌豆、煮土豆和鷹嘴豆等。一般來說,可以一下子吃幾個,享受它的復合味道。
㈣ 印度的當地特色是什麼
印度特色
印度的手工藝品和特產,富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對於喜愛異國風味的遊客而言,印度堪稱為購物天堂。在印度首都德里,可以買到來自各邦各省的特產和手工藝品,品質較產地優良,價格也未定比產地貴。
印度值得購買的特產和手工藝品,包括有:佛像、雕刻、宗教物品、古董、寶石、繪畫、銀飾、項鏈、戒指、手鐲、腳煉、首飾盒、銅器、人偶、手工織布、紗麗布料、服飾、地毯、羊皮製品、傢俱、大理石製品、鑲嵌工藝品、大吉嶺紅茶...等。其中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佛像、古董和藝術品,將受到出口管制,必須詢問清楚。
印度北部盛行的印花布、鏡品、絲絹、綢緞、黃銅細工線嵌、金銀亮片、查爾德須(Zardoshi)刺綉,以及瓦拉那西的絲織品、錦綢絲緞、披肩、黃銅製品,勒克瑙出產的銀鑲嵌金屬器皿,都極具特色。
阿格拉製作的大理石桌面、碗碟、器皿、首飾盒,以及鑲嵌蒙兀兒玫瑰的雪花石膏,深受泰姬瑪哈陵的鑲嵌拼花技藝影響,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印度北部流行檀木製作的傢俱、木盒、鏡框、扇子、雕像;而喀什米爾地區則取材胡桃木,上面刻劃有光滑的花葉圖案。
喀什米爾地區的地毯、披肩等,都是名揚海外的特產品。喀什米爾地毯有毛織與絲織兩種,色澤柔和淡雅,充滿蒙兀兒風格植物花卉。以喜瑪拉雅山野生小羊的毛,所製成的帕須米納披肩,質感細膩,深受時裝界喜愛。
此外,喀什米爾繪畫、羊毛衣、羊皮背心、羊皮皮包、首飾盒、刀子...等,以及著名的雙線綉、卡尼綉(Kani)和卡須達(Kashida)綉,都值得購買。
購物殺價必備功夫
在印度購物,討價還價是必備的功夫。一般來說,喀什米爾出產的藝品、阿格拉製作的大理石製品,價格較高,議價空間也比較小;拉賈斯坦的印花布和鑲有金銀亮片的綉布,殺價幅度比較大。
在印度各地的高級商店購物,可以按照定價之6 折至8折左右、買到中意的藝品;但是在小型手工藝品店或露天市集,殺價幅度則是從3折至6折不等。
㈤ 印度最流行的撥弦樂器
應該是西塔爾
西塔爾琴(西塔琴)印度撥奏弦鳴樂器。為木製長頸的琉特琴,是印度最重要及最流行的傳統樂器,西塔爾音色柔美、珠圓玉潤,表現印度音樂中如怨如訴、婉轉曲折的旋律,最具神韻魔力,主要流行於印度北方和巴基斯坦等地。
㈥ 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什麼舞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們是:婆羅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婆羅多舞。這種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跳的。那時每個大廟里都有一些「戴舞達西」,意為「神的女僕人」。這些人從小就被送進廟里,一輩子不結婚,惟一的「神聖使命」是給神獻舞,使神高興。後來這些舞蹈逐漸流傳到廟外。
㈦ 舌尖上的美食,哪些印度菜在世界范圍內最受歡迎
你想知道哪些是典型的印度菜嗎?並不是網上那些街頭小吃了,這個要高大上一點點。為何他們在世界范圍內這般受大家喜愛?那麼您來對地方了,只要我們為您帶來了一份最具代表性的明細,當您訪問印度飯店而且看起來像專家時,您務必知道這些。這類美食具備異域風味,由不同尋常的香辛料和成份做成,會讓您的感觀翱翔。那麼,你知道哪些印度菜在世界范圍內最受歡迎嗎?
它是一種用獨特無鹽黃油製成的雞脯肉,一般伴隨黑荷蘭豆和傳統的饢餅。由於其細微而嚮往的生活,它在世界各地備受追捧。它要用你儲物間里可能有的食材准備的,例如薑片、食用橄欖油、西紅柿泥、蒜頭和圓蔥。從那邊,您所要做的就是加上kasurimetí,這無疑是這道菜的明星成份。
vindaloo咖喱醬的傳統風味因其十分辛辣的味兒而著稱,這也是印度菜的特色之一。要准備它,您需要應用一種特殊香辛料混合物質,最終做成一道香氣濃郁的干鍋菜。最重要的是要嚴格遵守腌漬時間,以確保其濃郁的風味。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大家還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㈧ 印度最火10大神曲
印度最火神曲有《拉茲之歌》、《燃燒的愛火》、《東北之冬(Tunak Tunak Tun)》、《麗達之歌》、《吉米阿佳》等。
1、《拉茲碧頃之歌》
《拉茲之歌》是歌曲歌推好聽的印度經典老歌推薦中必有的作品,這首歌是最火印度老電影《流浪者》裡面的插曲。
㈨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眾所周知,代表印度舞蹈文化的、能夠表現印度舞蹈文化精髓的、優美莊重的,是印度古典舞蹈,而不是印度的古典舞蹈。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四個派別:
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這種舞蹈多用於頌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傳到廟外。
婆羅多舞講究音調、節拍和表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手語變化莫測,令人回味無窮。這種舞一般由1名演員獨舞,台側有另外5人協助演出。這種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願整個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詞伴舞。第二段叫做“賈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調”。這時開始有音樂伴奏,舞蹈正式進入情節。第三段叫“沙達姆”,意即“述說”。第四段叫“瓦爾納姆”,意思是“敘事”,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為“表現”。第六段叫“提拉姆”,意為“結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於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帶,內容多取自兩大史詩和往世書。這種流派的舞蹈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是演員的面部濃妝艷抹,遠勝於中國的京劇。他們的臉譜是用米糊、綠葉、顏料、油煙和白紙為原料繪制而成。每次化妝都有專業化妝師製作,演員要平躺於地上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因而,演員一上場,從其面部化妝即可分出誰是英雄,誰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極濃的鄉土氣息。演出也不受場地限制,有一塊空地就行,人們只要聽到開演前的震天鼓聲,就會循聲而來,然後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於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一種舞蹈。它起源於一些以講述兩大史詩糊口吃飯的民間藝人的表演。在莫卧兒王朝時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宮,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卡塔克舞十分講究舞步緩疾的變化。演員跳舞時,腳上系有小銅鈴。隨舞蹈節奏的變化,銅鈴時而響聲大作,猶如千軍萬馬奔騰;時而又只有一兩個銅鈴作響,恰似輕聲細語。所以舞蹈演員要有極高的腳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於印度東北曼尼普爾地區的民間舞蹈。關於這種舞蹈的傳說很多,有的說,它是印度教大神濕婆和雪山女神創造的舞蹈;有的說,它是克里希納神和拉達談情說愛時創造的舞蹈;也有的說,古代曼尼普爾地區的一位國王夢見一種優美的舞蹈,於是教其女兒學會此舞,隨後便流傳民間。
㈩ 印度現今流行最廣的是什麼教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人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磨信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現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只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另外,由於傳教士的說教和教會的善舉(如在落後地區修路架橋、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影響不斷擴大。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巧如,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錫克教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反五K」。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孝游啟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之後就是耆那教等教....